大学生实习岗位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3: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实习岗位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岗位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9-02
一、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该专业专门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才;(2)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即该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实践内容的特殊性,该专业的主要实践性内容包括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到幼儿师范学校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其中,岗前实习是每个在校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岗前实习对于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其他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具体表现为:(1)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学前教育岗位,成为专业人才;(2)可以发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经验,避免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走过多的弯路;(3)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岗位实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岗前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岗位适应问题。所谓岗位适应就是指人、岗之间达到良好匹配。当不适应实习岗位时,大学生就表现出了身心方面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焦虑、恐惧、迷茫、抑郁等问题;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会表现出感冒、发烧、头痛等生理症状,这些生理症状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学前教育专业在岗实学生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适应实习岗位,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显得手足无措”。
对于以上岗位适应性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综合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专科实习生岗前适应问题的一系列研究,笔者总结提出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二、岗位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实习时间设置不合理
实习时间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实习时间点的选择问题,第二个是实习时长的问题。一般来说,各高校安排各专业大学生的实习时间普遍为即将毕业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忙着寻找工作,一部分学生可能正在准备专升本、考研、出国,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准备没有考完的证书,这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无心实习,或者说应付实习,实习和其他事情发生了冲突,其他事情分散了本应放在实习岗位上的注意力,而且实习成了压力。
实习时间长短和实习效果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足够的实习时间是实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各学校规定给学生的岗前实习时间普遍很短,只有两个月或几周(一般是4~6周)的时间,实习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班级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还没有搞清楚学前教育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的时候,实习就已经结束了。
(二)实习基地较少
随着我国居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现在“80后”开始进入生育期和养育期,他们的思想与其父辈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态度上,“80后”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加上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私立幼儿园因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都不大,不足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而大型的公立幼儿园又很少,所以实习基地少。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实习评价管理制度往往以结果性的评价方式为主,从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以结果为评价标准,不看过程,即使过程做的非常好,过程中的成绩很优异,但是结果没有达到一些指标,这个人的成绩也是不被认可的。形成性评价是以过程为评价标准,即使结果可能不理想,但是过程优异,这个人就可以被评为优秀。
(四)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是有实习费用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交通费、餐费、补贴费、管理费等,然而,由于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不重视,导致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应投入的资金相当较少,多数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交通费、餐费都是由学生自理,甚至有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还要向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用。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学校就会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些现象和做法使得实习基地对学生不负责任、实习生对岗位实习不重视,导致实习形同虚设。
(五)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大学生理论掌握水平。由于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加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大学生会不知所措,非常迷茫。
三、学前教育岗位适应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存在岗位适应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工作,需要尽快适应岗位,岗位适应过程也是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适应期有长短,在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迷茫等。适应在实质上是一种角色转变,需要适应一个新的模式,具体到学前教育岗位就是由学校模式转变为职场模式、工作模式的过程。理论永远无法穷尽实际情况,理论是固定的,可以控制的,而面对实际场景,理论和实际往往有些出入,实习生由于经验匮乏就有可能变得手足无措。
1.转变学生的实习观念,明确实习目的。一些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观念出现了偏差,例如,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实习结束的时候开个证明,盖个章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逃避实习的表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参加实习前就有意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实习观念,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以免学生迷茫不知所措。有了目标,实习生就不会迷茫,而且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将会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进而提高对实习感兴趣。
2.建立完善的岗位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考核制度。指导教师是参加岗前实学生的指路人,在学前教育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实习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工作场景能够尽快地融入,更恰当地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行为。指导教师应来自两个领域,即指导教师至少应有两位,一位指导教师来自高校,一位来自幼儿园。来自两方面的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且能做到相互沟通,对实习学生的思想、心理、业务进行全面指导,解决实习生的困惑和问题,激励实习生克服困难、自主成长。
3.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实习体系。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建立实习体系,此体系包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日常见习、阶段性实习,最后进行毕业实习。
高校应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知识架构、所达到的专业水平等在本专科大学生四年或三年的学习期间分阶段、分层次接受相应的实习。根据建构理论,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建构不同的实习经验,从而形成相互联结、互相渗透的经验链,为即将毕业时的岗位实习奠定基础,减轻实习压力。
4.建立与实习相配套的实践性系列课程体系。在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常常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规划技能而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常因为缺乏与指导教师、幼儿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使教学陷于被动的处境。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应强化与实习相关的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充分联系校外的幼儿园,与幼儿园建立稳步的关系,对幼儿园的业务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将大学生送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接触幼儿和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结成对子,“一对一,一帮一”,这样能够尽快地提升实习生的实践能力,使实习生由“新手”转变为“专家”。
6.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学前教育本专科大学生岗位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制订配套的规范,建议采用多个主体参与、量化与质化并重、过程与结果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
7.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实习生岗位适应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适应问题的心理表现通常为焦虑、紧张、忧郁、烦躁等,因此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发现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提供。作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积极调适身心。
四、结论
岗位适应是所有在岗实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学前教育本专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同样也要经历岗位适应这一环节。在岗位适应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岗位适应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转变实习观念,确定实习目的;建立岗位实习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等。
参考文献:
[1]王香平,李学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角色特点与适应过程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7(11):28-30.
篇2
[关键词] 中美;高等教育;实习情况;比较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81-2
一、引言
7月正值毕业季,2013届毕业生陆续告别青葱的大学校园,然而今年不少学子的离校心情与往年相比多了一丝忧虑。《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继续在就业路上一起“挤”行,“就业难”似乎成了2013年毕业季的代名词之一。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不少毕业生改变了就业观念,在没找到心仪工作之前选择先在见习岗位上锻炼自己,这无疑是为今后找工作积累经验的最好方式。
二、高等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学生转变成为了社会人,从单纯的校园生活转变为社会职业岗位,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位置的变化,更有心理、社会认知、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积累和锻炼。而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并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社会是一个比学校更复杂、更丰富的环境,学生们简单直接的校园生活方式在社会环境中需要得到磨砺和改造,势必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因此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看,高等教育实习是非常重要的。
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技能性、应用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实习走向社会、接触实务、了解国情、民情,增进群众观念、劳动观念和参与经济建设的自觉性、事业心、责任感;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所学专业所处行业的工作现状,可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实习是认知社会的重要步骤,是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必经的一个阶段。在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实习可以进一步缩短转变周期,提高转变速度,尽快完成转变过程。诚如人们所说,高等学府就是一所象牙塔,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校园中即使再社会化,也是虚拟社会,因此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解除到真实职场的机会。只有走入工作单位,才能在以后毕业工作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新的职场环境,完成角色的转换。
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以利于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加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丰富学生社会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和企业接触与社会的交流,改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以达到零距离上岗之目的;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我国高等教育实习情况
(一)学校方面
现如今,我国大学课程的安排中都会有一些实习课程,其意图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接触,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进而促进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实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考察老师教学的质量。因此可以说要求学生进行实习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导致大学生实习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效果低下。
前阵子在网络报端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代办实习证明”的出现则多因大学实习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等原因所致。高校将实习安排在假期里,基本上也都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因为寻找实习单位困难或是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盲目选择单位进行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加上不完善的考察体系,都使得假期实习变得不那么的重要,学生也不太在意。因此要真正地让实习变得有效,不仅学生自身要有高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实习时间、效率、考核等各环节中要有合理有效的安排。
(二)学生方面
实习一直是大学生们最关注的话题,可以说它已成为大学生今后求职、进入社会的预演,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大学生参与实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因学校对学生有实习入学分要求而完成必要的实习;二是为毕业后找工作丰富简历、增加就业竞争力而实习。但每每假期,许多学生还是会为一份“实习鉴定”而焦头烂额。通过分析与总结,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拿学分是实习最主要的目的,在实习中应付了事,只为获取实习证明,不注重实习效果;二是实习单位难找,即使找到了也可能因为实习专业不对口,失去对实习的兴趣而难以提高自身实力,从而在实习中也没学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三是单位对大学生实习不重视,将跑腿打杂、整理文档、装订材料等简单工作交给实习生,学生难以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致使大学觉得这样的实习有点得不偿失;四是实习证明造假,高校的假期实习时间与学生的自我规划产生冲突,尤其是对那些有志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利用假期复习还是积累实习经验便成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问题,因此为了应付交差花钱买一个实习证明、实习报告而了事。
(三)企业方面
许多“实习一族”的切身感受是找实习单位饱尝“闭门羹”,其难度不亚于找工作。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主要因为接纳学生实习实践不仅“性价比”低,而且常有“负回报”。一言以蔽之,企业的担忧可总结为“三怕”:一怕安全事故。企业不愿让学生去生产一线,以免产生安全问题,这一现象在工科类专业的实习中尤为明显;二怕“白忙一场”。许多企业负责人反映,现在大学生实习时间短,没有吃苦精神,操作能力也不好,企业得派正式员工手把手地带,可最后也不一定能留下人;三怕泄密。实习生“晒薪”、“曝光内部消息”等案例频出,使得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同行竞争等方面顾虑重重,因此越是高科技企业,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笔者认为,企业所顾虑的安全、保密等问题可通过开发新险种、签订双方保密协议等方法解决,但要扭转企业的观念,将接纳学生实习视为履行社会责任则有待时日。
四、美国高等教育实习情况
(一)学校方面
对美国大学来说,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饭碗可能危及学校将来的生源。无论从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角度,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学校多主动和对口行业挂钩,为学生实习乃至求职牵线搭桥。一般来说,美国本科教育的三年级和硕士教育的二年级起,确定学生已经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就允许并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修课同时,每周将20小时左右时间用于实习。实习时间短则三个月,长则9个月甚至一至两年,实习可以和修课一样计算学分。
(二)学生方面
即使实习岗位与日后谋职毫不相关,实习作为有价值的岗位培训依然被学生所青睐。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很多学生也愿意为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倒贴路费住宿费,甚至花钱寻求合适的实习项目。一些实习中介也由此而生,以为学生安排实习作为生财之道。一个名为“华盛顿实习项目”的公司专门为院校学生安排在首都华盛顿的实习,已将其学生客户安排到了国会图书馆、美国商会、美国财政部、NBC电视台等各部门和公司机构,其网页首页便是一张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和该公司介绍到白宫的实习生的合影。学生须交纳3040美元即可享受从简历润色到实习安排的一系列服务。公司安排专门导师负责整个实习项目的衔接,确保实习效果。这种实习机会的取得初看颇有商业味,操作上也更像收费的职业培训,但学生对此并不反感,用人单位也比较信赖经其筛选的实习生。
(三)企业方面
美国的知识型产业居多,“人才就是生产力”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共识。美国政府乃至各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多乐于把实习生看作潜在资源,将实习看作宝贵的人员考察机会以评估实习生成为正式员工的可能性。他们大多乐意为学生实习报销部分交通或住宿费,或按工作小时付薪。公司认为付酬促使雇主更好地利用实习生资源,也使他们有充分理由要求实习生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在初级职位的聘用上,公司多会倾向于曾在本公司实习过的候选者,所以对许多美国学生来说,校内的就业市场是很好的谋职途径。一旦和心仪的公司达成实习意向,就离求职近了一步。
五、个人建议
高校实习制度的初衷在于让学生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以补充自身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项“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制度对培养大学生独立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为将此项制度发扬光大而非流于形式,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针对“实习难”的问题可由学校统一组织,由学校负责寻找对口实习单位,这样既能省去学生为找实习单位而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又能防止学生在寻找实习机会的过程中因急功近利而被不法分子蛊惑而上当受骗;其二,高校应灵活变通实习时间,尤其是对那些有志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给与其缓冲过渡期,切莫让实习变为其两难选择的精神负担;其三,企业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切实承担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并对其进行悉心指导。同时国家应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与这类企业一定比例的优惠,将是否为大学生实习提供岗位为一个考量因素,以鼓励企业积极接纳、认真培养实习生,而没有懈怠。
六、结语
实习是教育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推动大学生实习制度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社会、学校、企业等方面的合力作用,而政府的主导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在美国,为了鼓励企业接纳更多的实习生,政府在政策的设计与落实上发挥着强大的主导角色,比如通过各种形式搭建企业单位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对话平台、鼓励社会力量成立公益性的实习中介机构、为实习接受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等等。可见,完善并落实中国的大学生实习制度,这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万毅.中美高校学生实习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2]王莉.高校毕业生实习问题研究分析[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09).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顶岗实习;挫折心理;原因
顶岗实习是大学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它使大学生全方面接触工作岗位、接触现实社会,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起到很大作用。在全程参加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09级200余名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后,发现对学生困扰最大的就是挫折心理,此心理对实习效果影响极大,甚至对学生今后人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归纳总结了学生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和现实中的表现,以便在日后工作中尽早探索出具体解决办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
1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行为遭到了无法克制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困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目标不能达成时,所产生的失望、沮丧、紧张、愤怒等负面感受。引起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与09级实习学生座谈,倾听他们在实习中的故事,归纳总结后,发现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具体原因包括有以下几方面:
1.1 理想与现实错位 大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受学校和老师们的影响,认为在实习中能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不少实习单位在向学生宣传时也会强调,实习生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学到许多东西,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然而,实习单位毕竟不是学校,它的宗旨并非是投资教育事业,它让实习生进公司也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实习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多会让学生长期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会让学生内心充满失望,甚至悲观而产生挫折心理。
1.2 人际交往障碍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交往对象源自家庭、学校、网络,这些交往对象不能代表真实社会,一方面学生无法从他们身上学习完整的社会交往法则,另一方面在学校、家庭、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仅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己后人的交往习惯,同时也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人平等、一团和气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实习单位中、在工作上,大家遵守的基本社交法则是:先制度后个人,以工作为先。这就导致了面对等级观念牢固的上司,面对形形性格、追求不同的同事,学生们那种书生意气式的单纯的人际交往方式,可能经常碰壁,加上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处事原则,会使他们心理压力过大,若无法疏导,则会形成挫折心理。
1.3 自我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里已经习惯了被时时刻刻关怀爱护,认为自己理应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加上长久的思维定势,以致于在实习中普遍存在自傲心理,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实习单位经过短暂适应时间后应马上走上管理层、坐进办公室、拿到高工资,而忽视了实习是个全方面的长期的学习过程,实习生在实习期内应放低心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真正的基层职员。面对在实习期长时间从事繁杂、枯燥乏味工作的事实,面对说话讲究实效、不讲策略的上司,面对不时对自己冷嘈热讽、圆滑现实的同事,实习生会认为别人不尊重自己、渺视自己、针对自己,因而常常情绪低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1.4 学校挫折教育开展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对挫折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式与途径等,仅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挫折教育并没有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多数高校大多是在思想政治课或职业规划课等课程中穿插部分的挫折教育,或者甚至认为挫折教育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不必系统地开展。虽然我校开展了一定的挫折教育,但是由于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所以教育效果一般。当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往往做出的第一选择并不正确,得到的结果也不如自己所愿,最终由挫折感产生挫折心理。
2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表现
在实习中,由于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每个学生的心里承受能不同,调节能力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表现,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2.1 消沉 有些学生遭受挫折后,会变得冷漠消沉,情感麻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独来独往,生活懒散,几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更多的是整日浑浑噩噩、不知喜怒哀乐。
2.2 压抑 有些学生遭受挫折后,内心知道要调节自我,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导致学生变得困惑焦虑、压抑苦闷,情绪极不稳定,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2.3 幻想 有些学生遭受挫折后,发现自己的现实情况与预定目标相距甚远。在公司中不被领导认可,生活中不被同事接纳,只能通过虚拟世界、通过幻想得到,在现实中、在实习中无法得到自豪感和精神慰藉。
篇4
本人作为专业课任课老师,对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沟通,了解到了学生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习之前对酒店行业并没有深入了解,心怀管理者的梦想进入实习企业。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巨大。实习期间,大学生也要与其他员工一样从事基层工作,而部分员工在学历上、受教育程度上比他们要差很多,这使他们产生了”上不上大学都可以从事酒店这个门槛很低的工作“的想法。其次,酒店工作琐碎且细致,体力消耗很大,这也让缺乏吃苦精神的同学极不适应。再次,个人期望与现实岗位存在落差。比起上世纪80年代“涉外酒店”和国外酒店令人羡慕的高薪,现在的酒店职业在薪水方面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这样也导致了学生理想和现实的心理落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轨,让大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怀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等教育“教育周期长,理论更新慢”的特点,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实习工作岗位的需要。实习时间短,学生无法经历轮岗,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知识,在实际岗位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实习企业培训的知识,学生在校时又没有学到。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书本理论多学无用,将来面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想法。
(三)实习企业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学校管理重“人性”,企业管理靠“制度”。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与其他员工一样严格,主要用制度说话,奖惩分明,能者上、劣者下。同样一班学生,有的能得到企业重视,有的却不被认可。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竞争的压力与人情的淡漠,久而久之,学生们说话办事就带有了许多功利色彩和现实色彩。
(四)身份的转变,让大学生很不适应
酒店实习使学生经历了风雨、增长了见识;实习归来后,他们已经告别青涩,思想上已逐渐起向成熟与复杂,心态上也起了较大的变化,在行为上也向社会化靠拢。实习期间他们是企业中的一员,而回到学校身份又转变为学生,这种身份的变化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后实习时期学生不愿意再循规蹈矩,不愿意只在学校内活动,不愿意再接受老师的“纸上谈兵”导”,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
(五)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让大学生思想浮躁、做事不踏实
实习的经历,让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的复杂性与功利性,让他们感到竞争的激烈、人情的冷漠和社会的不公,也让他们产生了学习好不如关系好的想法,更让他们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二、主要对策
针对后实习时期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的一系列表现,笔者提出了“重视思想教育”与“加强教学引导”相结合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思想教育,以思想带动行动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笔者认为后实习时期学生的日常管理应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始。1.思想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从学生进入校门,思想教育工作就开始不间断地进行着。在后学习时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重要,并且要与时俱进,对接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现实需求。针对实习归来的学生,需要对他们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进行充分调研,并充分考虑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探索。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的走访方式,也可以借助博客、QQ群等现代的沟通方式。2.思想教育应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基本看法,包括真善美、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公平的准则、道德的底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源性的,牵涉到对人生社会的基本态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看到社会中美的一面,更看到了社会的残酷性与阴暗的一面。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而言,善恶美丑难以客观、正确地区分,如不引导将会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激。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讲座或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些本源性问题的探讨与摸索,正确认识个人与世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思想深处拔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根子,重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加强教学引导,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篇5
论文摘要:大学生专业实习历来被看作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专业实习仍然存在诸如大学生的实习心态有所嬗变、实习单位的诚信有所缺乏、实习的管理过于宽松、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足、实习生的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提高大学生专业实习质量我们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提供相关扶持条件,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大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实习心态有所嬗变
实习本来是检验学习效果、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经验的过程。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把专业实习看作是自身受教育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实习缺乏激情,心态有所嬗变,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试或与就业相关的事情,甚至认为实习的好坏与自己的毕业乃至将来没多大关系。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把找实习单位看作是找工作单位,非好单位不去,这种大学生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找实习单位上,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本身。
(二)实习单位的诚信有所缺乏
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部分实习单位缺乏应有的诚信,在实习过程中往往把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有的实习单位以试用或签订劳动合同为诱饵鼓励实习生刻苦工作,把实习期变成盘剥期。有的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实习单位并没有一套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培训制度,对实习生采取任其自由发展的培养态度。有的实习单位根本没有为实习生安排具体的指导老师。有的实习单位以各种理由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实习单位安排实习生仅仅做一些端茶送水的工作,很难真正安排实际的工作岗位。
(三)多数实习的管理过于宽松
大学生一旦走上实习岗位,相应的管理必不可少,但多数实习的管理往往过于宽松。首先,实习前实习生的派出单位与实习单位往往只有口头协议,多数实习单位在学生上岗前没有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大部分实习单位没有与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其次,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加之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教师一般不愿指导专业实习,即使勉强为之,很可能敷衍了事。再次,多数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有的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其实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实习,到时交一份实习鉴定或总结,再找个单位鉴定或证明即可通过学校的考核,甚至成绩优秀。
(四)实习基地的建设仍然不足
实习场所的欠缺、实习基地建设困难仍是大学生专业实习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高校学生的实习压力也随之增大,有的学校(学院)的目前招生人数几乎是过去的两倍。另外,高校中有些专业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更加悬殊,一些热门专业,比如新闻、企业管理、计算机、财会、商贸英语等专业大量设置,学生急剧增加,但社会上能够提供实习岗位的实习单位却没有明显增加;可见,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仍然面临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低,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转变,使得实习基地的建设困难重重。虽然高校在诸多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收效甚微,尤其是某些新专业更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五)实习生的权益难以保障
在双向选择机制和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现阶段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弱势,高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尚未享有相关基本待遇;不仅如此,还有的实习单位要求实习生所在学校必须向其交纳一定的费用。教育部与团中央曾提出企业的实习生应该享受基本工资和工作时间的保护,但目前的实践证明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享受基本工资待遇。
二、保障大学生专业实习质量提高的对策
(一)学生转变实习观念是前提
大学生应当转变实习观念,端正实习态度。首先在校学习期间,思想上要引起重视,自大学一年级开始大学生就要培养“生存危机”意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自觉将实习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检验和强化技能的机会,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与基本技能。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应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以便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寻找实习机会时,大学生不要单纯依赖学校、老师,而应该主动与合适的用人单位联系,努力争取实习机会。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把心态放平,调整对实习的看法。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扎实,没有能力完成比较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坚持从琐碎简单的事情做起。
(二)学校提供扶持是途径
首先,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课程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技能培训。其次,高等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组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建立创业俱乐部、电脑小组、行业委员会、就业中心等,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再次,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建立信用档案,将相关数据载入数据库,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双向导师制度,院系和实习单位都应当指派专门导师为学生指导,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应当有数量限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信息反馈制度,实习单位和院系及其导师之间应当经常沟通,互通实习信息,使学生实习步入健康的轨道。最后,高等学校应当提供一定的经费,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网络上开设的实习基地,利用网络的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储备库。①
(三)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是根本
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制度的主要承载者,需要真正认识到接收大学生实习不仅是义务,更是一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习单位应针对实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实习制度。例如,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给予针对性培训,由人力资源部或相关部门的经理为实习生讲解一个职业人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如商务礼仪、各种注意事项等。这些工作便于大学生迅速了解和适应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融入企业文化中。实习单位应定期向社会实习岗位信息,制定明确的实习生报酬待遇和工作纪律。②实习单位应当多与学校加强联系,设立相应的大学生实习管理小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并适时与学校指导教师沟通,以保障企业生产运作与大学生实习的正常、有效进行。
(四)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是主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而劳动关系出现弹性化趋势,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应运而生,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承包就业、派遣就业、兼职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等,非标准劳动关系已成为当代劳动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③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实习政策,服务于学生、学校、家庭和实习单位。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应为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搭建平台,促使学校和实习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例如,把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优秀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反之如拒不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及管理方面的警戒等。
(五)国家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是保障
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大学生实习条例》,通过专门立法规范实习教育活动,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权、人身权、培训权、受伤害的补偿权和适当的报酬权等。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目前的社会责任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在有对口专业及无特殊不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得拒绝大学生提出的实习要求。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实习生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但没有上升为法律法规,效力层次须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如果制定《大学生实习条例》的时机还未成熟,我们可考虑在司法中适当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将带薪实习和就业实习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④
注释:
①徐林.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有效途径——建立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②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篇6
(一)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尤其是就业指导实训教学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指示。学校要依据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除了在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时段安排、实训平台建立、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提供条件外,特别要重视开展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的研究。一是要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内容构建的重要性,认识到内容问题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是制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认识到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能够成为学校联结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校的永续发展产生助推作用。二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资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及提供研究条件等形式,规定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内容研究的顺利进行。三是提供内容体系实施的条件,如课时安排、实训场地与设施配置、实训基地建立、实训过程的人力物力支撑等。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规律
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计划,笔者认为,学校应在实施全程化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阶段实训教学计划,实行模块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阶段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在新生的一、二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职业世界认知、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训;第二阶段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实训,在大学生的二、三年级开展。根据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进行职业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实训;第三阶段进行职业获取实训,在大学生的毕业年级开展,主要进行职业信息的获取与选择、求职简历的撰写与使用、求职面试等实训。这样的实训内容规划,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
(三)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职业教育实训经验
长期以来,各高校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比较系统、科学。据笔者调查①,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5—30个课时设置中,一般安排6—8个实训课时,主要开展职业匹配认知与测评、目标职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训活动。而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实训中,各学校都安排了课时和指导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实训;在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与实训方面,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安排学生职业体验、进行顶岗实习等,形成了较为实用的内容体系。
二、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实施的职业教育实训内容,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内容体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训练和创业指导实训内容的研究相对滞后,内容链在板块之间出现断裂,而断裂部分恰恰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部分,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不系统、不科学和不实用。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也使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课时安排、师资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二)存在孤立性
据笔者调查,不少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游离于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之外,缺乏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也很少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仅把职业教育实训看作是一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内容体系在应用过程中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
(三)缺乏可操作性
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是由不同阶段的各个具体活动组成的,每次活动的内容安排都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应由教务处进行课时安排和教学督查;由学生处或就业处安排指导教师和具体进行组织、实施及效果考评;而实训内容中的各种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由团委参与组织,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应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承担等。而目前的实训内容设计,只靠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较少联系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致使很多实训活动有名无实,难以开展,即是开展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是在全程化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所形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一)第一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训职业生涯规划实训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职业,根据从业要求明确自身差距,根据自身差距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二或第三学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进行,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组织实施。本阶段实训应安排三次活动。
职业匹配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选择相适应的职业方向;本次活动使用360°评估和网上测评两种手段,采用问卷调查、个别面谈、网上测评、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训效果为两点:一是学生总结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及自我的优劣势;二是选择出3—4个相匹配的目标职业。
职业认知实训。目的是指导学生对各个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进行了解,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出自己与目标职业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决策。本次活动采取企业调研、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职场情景模拟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职业定位意见书。
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目标、实施措施建立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实训采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演讲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的形式,其效果是学生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第二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训
本阶段实训是学生获取职业经验的主要手段,是实训内容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根据目标职业的从业要求,积累职业的通用技能和特殊技能经验。实训时间为学生(本科)的第三至第六学期,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每学期安排一次活动为宜。实训以学生专业为单位组织,把目标职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职业体验、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其具体安排为:
从业技能条件认知实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职业规划中的目标职业应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聘任条件,明确自己与从业技能条件之间的差距,制定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实训时间为第三学期的第4—6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学生的职业方向是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就应了解和掌握同类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生存环境;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的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产品服务对象与质量标准;目标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从业必须具备的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企业外部的市场细分情况,市场用户群的特点及所处地域等。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从业计划书和岗位技能训练计划书(技能训练的目的、措施、步骤和要求)。
一般职业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从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内容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执行力、诚信、法律意识、沟通交往技能、心理调适技能等,实训时间为第四学期的第4—8周,实训安排应结合学校相关教育计划(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心理调适训练计划等),重点安排沟通交往技能训练(学会说话、学会倾听、交往一般礼仪等),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沟通交往的基本技能,纠正交往中的不良习惯。
岗位特殊技能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熟悉工作环境,积累职业经验,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信关系。实训内容应根据不同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来确定,选择核心技能作为实训对象。实训时间为第五和第六学期的第4—10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特别强调的是,实训应根据学生目标职业的岗位要求来安排,采取针对性的实训形式,如高校教师岗的实训,主要进行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训练,采取备课、说课、试讲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实训措施的策划和落实,如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制定详细的实习实施计划,包括实习单位的选择与联系、实习过程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果的评定、实习应注意事项等。实训效果是学生掌握工作岗位的特殊技能,通过不断地训练过程,具备岗位的从业技能条件。
创业教育实训。目的是让具备创业意识、具有创业潜能和拥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掌握创业的条件、要求和程序,积累创业经验,有条件地开展创业活动。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的第4—8周为宜,与创业教育课程(选修课)同步进行,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校内创业实训平台训练及创业实战的形式,实训效果是学生写出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实操总结书。
(三)第三阶段:职业获取实训
本阶段实训的目的是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信息的获取与使用技能,熟练运用求职面试技能,及时就业并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6—8周,由教学管理单位(就业指导教研室)实施,采取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企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具体安排两次实训。
篇7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海淀区大学生就业直通车工作总结推进会,对前一阶段全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做阶段性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探讨和部署。刚才,大家共同见证了同学代表与对应的实习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这也标志着海淀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和效果。借此机会,我要向这些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海淀共青团工作的团中央、团市委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向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的高校和企业表示最良好的祝愿!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中央、市、区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周,总理主持会议,推出5项最新措施促进就业工作。其中第三点提到,要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团区委从去年开始,启动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打造“1+2+5”工作格局,并将其列入2009年全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项目,这样的举措和力度,区委是充分肯定的,青年是热烈欢迎的,高校和企业也非常满意。围绕下一步工作开展,我再提三点希望:
一、充分认识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团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三个服务的具体举措,符合党政的要求、社会的响应、青年的需要。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快了青年就业创业各项举措的推出;考虑到我国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的现实,即使当前没有金融危机,就业问题也始终是一项战略性课题。据统计,2009年我国内地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10万,这几乎相当于瑞士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算上往年毕业后尚未参加工作的近400万青年,重叠累计之后的待就业青年数将达到1000万人。海淀区作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大区,在享有驻区80多所高校带来的地利之便时,理应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更坚定的大局观念和更加前瞻的战略思维,从长期性和战略性角度出发,把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做大、做强、做实、做细,真正为高校毕业学生和全区青年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以实际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青年为本。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全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形势下,能否最大范围地实现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大事。青年是新增就业的主体,新增就业问题主要是青年问题。开展青年就业实习基地工作,是共青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联系企业、高校双方,为青年大学生出实招、办实事、显实效的重要举措,这类企业乐见、青年乐为的事情,共青团组织应该多想、多干,并且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整合资源,服务青年
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体系是共青团的优势,团组织要进一步思考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服务青年的行动。海淀共青团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整合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资源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基础因素,没有资源,工作无从入手;有了资源,还要善于将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要素的效用。刚才说到,海淀区是教育大区,同时还是科技大区。科技的特点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多,实力强。海淀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团区委发挥青年联合会和驻区高校团委书记联谊会作用,从中牵线搭桥,为双方搭建了一个互通有无的平台,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实现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围绕青年需求的多样化,要具有适变、应变的灵活性,进一步降低实习门槛的高度,拓宽实习领域的广度,挖掘实习内容的深度,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掌握工作经验,适应社会需求,提升个人能力。
通过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锻炼,90%以上的学生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即使最后未必全部留在实习企业,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获取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团组织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通过实习,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围绕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查找具体原因,不断进行改进,切实服务青年的成长发展。
三、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基地的孵化作用,创业带动,创新发展
创业对就业有带动作用。海淀区有更好的条件和氛围去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无到有干成一番事业,离不开创造与创新。因此,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这个过程,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过程。建立海淀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就是通过创业带动,实现创新发展,这与“创新海淀、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是相符合的。同时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变因循守旧为开拓创新,变四平八稳为拼搏历险,变求助等待为自立自强,变保守退缩为敢于争先。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是持续不断的。永葆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昂扬向上、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才能具有勇于求新、不断求变的进取心态,才能在促进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事业中施展才华,创造佳绩。
入选基地的企业,大部分都具有创业背景,是在中关村20年发展历程中经历竞争与挫折后成长起来的,深厚的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是孵化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的催化剂。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实习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提倡务实精神,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建立海淀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基地的孵化作用,一手抓就业经验提升,一手抓创新精神养成,做到两手抓两不误,让青年大学生在就业的激流中乘风破浪,在创业的环境中孵化成长。
篇8
一、旅游类学生教学实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上。许多学生返校后,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厌倦,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退学。以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09级学生为例,实习归来后,200多名学生当中,有5名同学选择了退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即使正常上课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听课不在状态,或是目光呆滞、表情冷漠,或是看闲书、说话、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三无一有”(无书、无本、无笔,有一手机)学生增多,踏实学习的学生减少。
2.生活上。实习归来,一些同学晚上很晚不睡,早上很晚不起。迫于上课的需要,早上来不及吃早饭,急忙买上食物,来到教室,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吃两口,老师讲课的内容没有听到,冷风热气却已将肚子填饱。有些同学没了理想和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同学缺乏了年轻人应有的上进和激情,对任何事物都不放在心上,对任何人都不关心,过着天外来客的生活,至于集体活动和同学友谊,与自己无关,完全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世界里。
3.纪律上。有些实习归来的学生,好象经历了世态炎凉,已经大彻大悟,所有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过眼烟云。表现出极端的自觉性、纪律性差,经常出现违反纪律情况,并对纪律处罚反映冷漠。课题组成员到班级检查出勤情况,大一、大二的同学出勤状况较好,而大三的同学出勤率较差,仅达到50%左右。虽然他们知道旷课要受到批评和处分,但依然经常旷课,让任课老师无可奈何,也让辅导员不知所措。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行为问题源于思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然先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和座谈了解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大学生上了大学,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许多幻想,期待着创造自己的锦绣前程和事业辉煌。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人会一步登天。特别是实习期间,大学生更是需要从最基层工作做起。六个月的基层工作,让缺乏吃苦精神的同学极不适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很难接受,原来内心构建的美丽大厦轰然倒塌。因此,不知所措,慌了手脚,表现出了不积极、不主动、不上进的状态。
2.理论与实践脱轨,让大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怀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等教育“教育周期长,理论更新慢”的特点,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实习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同学到实习岗位上,没有经历轮岗,整个实习期间自始至终只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知识,在实际岗位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实习企业培训的知识,学生在校时又没有学到。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书本理论多学无用,将来面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想法。
3.实习企业严格的制度,让学生感到人情冷漠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主要用制度说话,用工资和奖金说话,凡是触犯了和违反了企业管理制度,必然得到应有的处罚。如此缺乏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情冷漠,久而久之,学生们说话办事就带有了许多功利色彩和现实色彩,从而忽视了人与人交往、心与心交流。
4.身份的转变,让大学生很不适应实习归来后,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刚入学时青涩害羞的小弟小妹,而是变成了经历过风雨、增长了见识、成熟稳重的大哥、大姐,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于是不愿意再循规蹈矩,不愿意只在学校内活动,不愿意再接受老师的“纸上谈兵”和“毫无意义的教导”,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另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实习时的痛苦经历,让许多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于是开始四处留意招聘广告,制做简历,参加招聘会。
5.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让大学生躁动不安
实习的经历,让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年轻与稚嫩,让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老员工对实习生的压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让他们感到竞争的激烈、人情的冷漠和社会的不公,也让他们产生了学习好不如关系好的想法,更让他们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三、主要对策
在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课题组逐步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学生管理为保障”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实习归来后学生教育管理力度,特别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了“系领导宏观把握、辅导员具体操作、学生干部积极协助”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一)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动。课题组深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实习归来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1.专业教育。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坚定专业方向、坚守专业岗位,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专业教育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结束,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2011年,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对学生进行了分期分批的专业教育: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专业认知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了专业实践教育;对大三的学生,通过召开实习工作总结大会,举办酒店行业成功人士励志讲座,让优秀毕业生谈成长经历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白,作为所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核心能力,具备什么样的从业心态,具备什么样的工作精神;所学专业具备什么样的发展优势,将来面对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些,让大学生明白,大学所学的东西要用一辈子去消化、去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和现在能否用得上上。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发展变化,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人生道路提供导向;也能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使得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化逆境为顺境,变困难为动力。课题组通过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反腐倡廉讲座、观看励志电影以及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演讲比赛等载体活动,通过正反两方面例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同学对自己所在社会、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清醒的认识,对什么是价值、怎样创造价值有正确的评价,从而更加珍惜所剩不多的大学时光,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社会实践当中。
3.就业观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一方面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让许多就业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然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课题组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简历大赛、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把握机遇,踏实工作。让他们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就业区域、就业岗位、就业薪酬有基本的定位。更让他们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如此诸多办法,既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也让大学生安心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加强教学管理,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教学管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专业建设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更能适应现代企业需要,让学生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更能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轨,创造出更大的专业魅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院级示范专业建设力度,多次选派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进行市场调查、召开业内专家座谈会、开展说专业大赛、组织专业建设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兴趣。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建设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实用,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掌握的知识量更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服务》和《客房服务与管理》三门院内精品课建设,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3.加大常规教学的检查力度。日常教学管理能够让教学更加规范,让教师更加敬业,让环境更加舒适,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2011年,酒店管理系逐步完善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订了系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实行系、学生、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估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实习后学生管理诸多问题存在原因的分析之后,课题组对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逐步建立了“系领导宏观把握、辅导员具体操作、学生干部积极协助”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系领导宏观把握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系领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政策落实、方向把握、方法研究和制度建立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摸索,课题组认为,系领导的宏观把握应包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等诸多内容。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是保障,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是重点和难点。
(1)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各种载体活动,让学生高高兴兴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一项工作开展如何,关键看机制是否健全、合理。而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是系领导的重要责任。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具体包括: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组建和分工,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和方法创新等。2011年春季,酒店管理系组织召开了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最后确定了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在班级考核工作中的分值和考核力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工作思路,将出勤、宿舍管理、班级卫生、学习、纪律等方面纳入班级日常考核和辅导员工作考核,确定“每周数据一公开,每月数据一汇总,每学期工作一总结”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引起了各班辅导员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3)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也是院系学生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涵盖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环节,甚至连睡觉也可要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是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2011年,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对日常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作为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在班级考核中的分值比例。
一是宿舍管理。在宿舍管理工作当中,酒店管理系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学管教师不定期抽查和学生干部定期检查有机结合,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和宿舍量化评比为手段,以标兵宿舍评比为激励措施,以下发卫生整改通知单为补充办法”的管理模式。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初召开全体学生参加的总结和表彰大会,对上一学期表现优秀的班级、宿舍和学生个人进行表彰,对全体同学进行文明修身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保持良好宿舍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加强宿舍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决心。此项活动,对实习归来的大学生触动很大,他们的宿舍环境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还要加以日常的监督和检查,帮助大学生真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每周学生干部定期检查宿舍卫生,学管教师不定期抽查宿舍卫生,将学生干部检查成绩和学管教师检查成绩汇总,算出宿舍每周量化成绩。再将班级各个宿舍卫生成绩取平均数,得出班级宿舍成绩。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有机结合,让学生时刻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极差宿舍,下发一式两份的整改通知单,注明宿舍存在的问题,一份留给宿舍,一份交给辅导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宿舍存在的问题,又可让辅导员帮助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学期末总评中成绩较好的宿舍,授予标兵宿舍荣誉称号,并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作为鼓励。获得标兵宿舍的宿舍长,授予优秀宿舍长荣誉称号,并发放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是出勤管理。在出勤管理工作中,酒店管理系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学习委员日常统计与出勤管理教师抽查相结合。不仅每节课有班级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任课教师签字确认,还有负责出勤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将抽查的结果与学习委员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看数据是否真实;二是将班级出勤检查结果与宿舍检查结果相结合。宿舍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卫生,还要登记未起床、滞留宿舍学生情况,将登记结果与学习委员上报数据比对,看是否有遗漏。最后算出班级的出勤率,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旷课的学生除批评教育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按照以上的管理办法,一年运行下来,酒店管理系各个班级出勤、宿舍卫生、纪律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好转,实习归来的09级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了明显改观,受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2.辅导员具体操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落实系里决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做好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工作等诸多内容。
(1)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要及时组织班会,开展就业形势讲座和就业观教育,让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就业形势,做好职业定位;还要做好招聘会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大学生进行个人形象设计、简历设计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技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加招聘会;进行国家就业和创业政策讲解,让大学生对国家促进就业和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所了解。2011年10月,酒店管理系组织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班辅导员首先召开班会进行传达,安排部署,然后组织了班内初赛,将水平最高的学生推荐到系里进行总决赛。决赛时,要求全体学生参加,通过观看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和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经过近二年多的相处与了解,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日常表现了如指掌,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和异常表现,辅导员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有效。为此,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和无障碍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还要通过班级QQ群和班级博客等新的管理手段,深入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和心理,及时沟通、交流与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3)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面对学生实习归来的思想波动、不爱学习现状,辅导员要及时召开题为“实习归来,我们收获了什么”“、面对毕业,我们准备好了吗?”的主题班会。让大学生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将实习期间的苦水倒出来,将毕业后的打算说出来。对于观点正确的言论,辅导员要及时给以肯定;对于观点偏激、不正确的说法,辅导员要给以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同学们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前途的角度出发,理智面对学习,从容应对毕业。
(4)落实系里决定。系里的各项工作是宏观的、粗线条的,辅导员要将其细化,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实际,建立具体活动办法和操作规程,以便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这对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实习归来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系里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整改,落实到具体的人,并负责到底,直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为止。
(5)做好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工作。组织同学们填写毕业生登记表,整理好同学们个人档案;做好文明离校教育,组织好“惜缘、惜别”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珍惜彼此的缘份,共度最后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
3.学生干部积极协助
大学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的就是学生干部。试想,几个系领导和老师,面对上千名年少轻狂、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怎能将各种工作一一落实;辅导员一个人管理好几个班,好几百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怎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之后、毕业之前,学生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干部的积极协助主要体现在: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落实。
系学生会干部是系领导和学管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卫生检查工作中,学生会干部要弥补领导和老师不能经常检查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宿舍进行全面检查,记录检查的具体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系领导、学管老师反映,这就为系领导、老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赢得了时间;在出勤检查过程中,系学生会干部协助老师清点人数,与班委交流出勤情况,记录缺勤学生名单,为老师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组织文体活动中,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中的各项服务、组织,更需要系学生会干部忙前忙后;在招聘会召开期间,接待引导服务单位,布置招聘展台和教室,为服务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更需要系学生干部的积极协助;各项数据的整理、表格的汇总、文件的收集、展牌的制作与公示,也大多由学生干部具体实施。应该说,在大学生实习之后毕业之前的这个关键时期,学生干部发挥了骨干和核心作用。班级干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班级干部可以为同学提供了一种无障碍的交流与真诚的帮助。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说教持小心谨慎或反感排斥态度,而对学生干部的真心交流则放弃了抵触情绪;在班级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工作当中,班级干部按照辅导员的部署,组织全班同学具体实施;在毕业之前的各项档案和文件的整理过程中,学生干部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当老师不在而学生出现了突发事件时,也是学生干部冲在第一线,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为了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服务同学,协助老师工作,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培训。酒店管理系除建立学生会干部、各班班长每周一例会制度,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外,还建立了每年两次学生干部能力拓展活动。利用春天百花盛开和秋季果实累累之季,将学生干部拉到校外,来到蜿蜒曲折的金山岭长城,来到绿草如茵的坝上草原,来到晨钟暮鼓的外八庙,来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避暑山庄,锻炼学生干部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互助能力。这些教育培训方式写入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进行固定下来。此外,针对学生干部存在的个别问题,还要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谈心和指导。
四、运用该模式取得的绩效
篇9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高等院校扩招政策,造成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过于需自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的毕业生人数也快速增长,而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少干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这种供需失衡的实际情况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第二,学生自身的原因。虽然大学生是社会的群体,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基本是在校园中。生活空间的相对封闭,使得他们很难了解和理解社会的发展,而不能确定职业目标,更无法比较合理地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发展的规划。
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求职就业的时候表现出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没有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对所学专业和各种职业不够了解,心理上没有做好就职的准备,如果大学期间,鼓励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让学生心理上尽早进人人职状态,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除了开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进行理论教育之外,最主要的是自我分析,通过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性格特质、工作能力、职业倾向性等方面,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之后的求职打下基础。
第二,重视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工作。高职院校是专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动手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动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以及不少于半年的集中式顶岗实习,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认清就业形势、转换就业观念、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就业链条,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有些学生由于实习时勤奋努力、踏实认真,被企业主管看好,提前录用为正式员工,使自己、企业、学校处于“三赢”的状态。
第三,做好学生求职中的心理辅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求职时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的学历不高、学校名气不响、自己成绩与能力都一般,处处不如人,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屡屡面试失败、遇到挫折、看到就业难,产生了抑郁心理;有些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大的情形,产生了焦虑心理;还有些学生看到周围同学找到待遇好的工作而盲目的攀比,不断更换单位,形成攀比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都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就业的成败。当面对众多学生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首先鼓励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看到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正确的定位,确定最为适合和发展的职业方向,不能盲目跟风、攀比。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要不能气馁,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在失败中总结方法,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大学生有效就业 可雇佣性
一、可雇佣性的发展
(一)国外可雇佣性的发展
可雇用性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盛行于90年代。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成果突出。英国学者Hillage&Pollard(1998年)阐述:可雇佣性指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就业所需能力(就业过程获得的技能或个人适应力)。英国卡迪夫大学著名学者Brown&Duguid(2001年)做了阐述:可雇佣性是寻找获得和维持不同种类就业岗位的相对机会。“相对机会”受个人专业选择、接受教育机构和雇主偏好等因素影响。可雇佣性在绝对层面与个体特质(合适技能、专业知识、个人特征、劳动者所需通用技能)紧密联系,相对层面与劳动力市场情况相关。Yorke(2006)认为,可雇佣性是个人能更好就业,并进一步成功胜任所选职业的一组能力和素质的集合,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状态。
(二)国内可雇佣性的发展
国内可雇佣性研究相对较晚。如赵颖、郝德永等(2003,2005)较早引入了可雇用性的概念。曾湘泉(2004)研究表示:企业单位看重的素质是专业知识与技艺、学习意愿与可塑性、敬业精神与沟通协调及解决问题能力。李颖等(2005)调查验证了就业能力(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对就业质量有显著积极影响。李洁(2007)探讨国外企业培养与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及可雇用性能力有效途径方法。宋国学、谢晋宇(2008)系统引入了可雇用性研究大学生职业能力。
(三)可雇佣性的含义
可雇佣性是对环境需要做出反应,改变行为和态度的适应性,对个体职业优势个人变量(包括教育、工作经历、训练和技能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人际关系上的社会资本。学生自身具备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身心承受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合适的工作经历等一般能力,在学习能力基础上与职业相关并深入个体伴随职业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来说,可雇佣性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及获得晋升能力,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拥有可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1];对雇主来说,可雇佣性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企业共同发展,表现为工作准备程度(即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特性和商业理解力)。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成功谋得且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技能知识等因素的综合。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社会对高等教育部门为毕业生提供雇主所需技能高度关注,大量高学历人才学历能力不太匹配。在我国,一些大学生面临就业与能力缺失的双重压力(其知识、素质、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及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且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出大学生可雇佣性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系统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课程。大学教育有计划地进行就业素质教育研究和规划,把就业素质教育和提高可雇佣性能力教育贯穿大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三、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方法途径
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先了解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品质、素质),再掌握学生自身具有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最后计划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可雇佣性。
(一)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增大课程教学实践比重,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理论,在理论巩固中结合经验,理论和实践不断反复、磨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一系列课堂讲授、教学和互动等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生涯课,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脱节的目的。
第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收集汇总企业需求,查找企业单位培养目标,归纳分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整理各类课程重点培养技能,把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现状及关联学科联系起来。
第二,建立校企合作课堂教学。
邀请企业高管人员教授课程特点与企业内容相关教学知识,和学生在专业课程上合作互动、讨论探索。
第三,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
专业教师积累可雇佣性能力课堂教学素材,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知识,寻找自身现实角色模式,为其提供丰富信息。
第四,建立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个人档案。
1.分配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自身优劣势,发现自身需求兴趣、个人能力,进行有目的的锻炼,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2.召开学生可雇佣性能力总结会,反思不足,同时对学生提出关于个人职业方面的建议。
3.辅导性提供合理的实习、模拟面试、预测就业机会,提供相关岗位招聘信息和实习机会。
第五,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级考证。
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引导学生,通过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内容。
(二)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让学生接触实际,积累经验,通过实战或者模拟实战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学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实践、实习为载体。
1.鼓励学生创业,组建创业F队、社团。
(1)专业方面的创业团队
①教学课程上:专业教师选取合适项目作为学生作业,让学生在项目中找到解决方法,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需要的理论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竞选,最终获得最佳方案。
②实际应用上:对于优秀学生成果,在实际项目上应用。让学生方案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反复验证。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人际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大学生毕业后获得就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
(2)其他类创业团队
创业项目分类很广,每一个项目能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组织、计划、实践等综合能力。
(3)学生社团
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成立,分配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专业性活动,使学生社团活动和实习、就业相结合,不断延伸学生社团活动。
2.构建特色实践体系。
(1)短期实习
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利用各类外部资源,建立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利用暑期时间安排学生去企业单位实习,合理安排学生理论上课时间与暑期实习时间。
(2)兼职等多种实践项目
学校安排科技创新、公益活动、创业实践等多个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