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0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增设专业汉语学习环节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初期,汉语水平距离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所要求的汉语理解水平还很远。因此,增设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专业汉语课程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介绍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词汇,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专业汉语课程的学习会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专业词汇不了解而阻碍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
1.2创造语言环境应建立学习汉语的语境:①可以尝试安排有意愿的民汉学生合住,这样吃、住、行都在一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不同民族语言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②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民汉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改变学习相对封闭的环境,为课堂互动和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民族班级可以组织本专业的专业汉语演讲比赛,通过选择本专业的演讲题目,让民族同学们大胆用汉语来说,通过比赛来不但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促进汉语水平的提高。
1.3扩大学习交流范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可交流的对象较少,社会交际面窄,信息相对缺乏。因此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与外界信息交流的各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创新教育
2.1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授课应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现阶段的汉语水平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专业课基本理论的讲解尽量通俗易懂,可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使学生易学易懂,授课内容直观、形象、利于理解。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多表扬,多鼓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2.2引入教学模型、多媒体等辅助方法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到视频教学、投影仪教学、教学模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2.3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多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习印象。用典型工程实例来讲解专业课程,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应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和创造能力,最终引导民族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行得到相应的结论。并且可以验证已学专业课程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4教学中增加互动交流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督促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环节,同时加强课堂互动环节,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余时间,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加强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
2.5加强专业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动手,这是学习专业课程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技能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
3结语
篇2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应地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学员获得学习、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的教育与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华其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1]。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导因素,未能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才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采取知识分层的方法,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预定目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员实现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不同层次知识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应用等基本知识。材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各章自成体系,而且概念多、术语杂;经验性的东西多,逻辑推理性内容少;文字叙述多,公式计算少。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抓不住重点,感觉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以致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不高。 依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来源及其特点,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5]。(1)教材知识: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等;(2)拓展知识:指教员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内容是教员在科研、工程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6];(3)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知识与实践,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如泡沫铝、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相变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7]。通过任务—问题,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员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课程知识的目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理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学员全面成长,更好地对学员因材施教,拓宽学员视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将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互补,并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层”的教学思想,在探索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以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自学,时间以10分钟至30分钟为限。课前自学能使学员对概念性知识有初步认识,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员。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获得学员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识。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介绍真实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点是军事工程。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国内外各类典型工程及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水立方、鸟巢、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兴岛建设等工程中涉及的各类材料,体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类媒体介绍的工程事故及环境污染实例,如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家庭装修带来的“装修病”等,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材料性能对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性能影响的重要性。(3)特种材料及技术:如“耐高温—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抢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针对工程实践特点,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材料创新设计。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9]。1.基本实验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六个验证性实验。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2.自主实验即开放式“三性”试验,实行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0],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科研团队自行选择试验内容,合理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制定试验方案,并得出实验结论。遵循“引导—自学—辅导—实践”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优秀学员创造条件。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科学知识为目标。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员根据学员的选题提供研究思路,以国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乐部为平台,带领学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论文类、发明类、竞赛类。(1)论文类,包括科普类论文和学术类论文。从材料角度对大型工程进行材料设计,或从工程事故分析报告等角度撰写论文,要求正式发表,包括会议论文。如论文《‘美国911事件’中钢材对火灾产生、蔓延的影响》《建筑环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决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或国防战略选题,如《设计南海、西南高寒地区所需要的特种建筑材料》等。(2)发明类:以土木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或军事需求进行选题,包括材料发明、材料结构设计等,通过试验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3)竞赛类:以材料的创造发明或论文形式,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比赛”“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甚至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结构大赛”等。
(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不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既考核结果,也考核过程。一是考核学员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具体包括预习单、作业本、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二是考核学员对拓展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创新选题等。三是考核学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10%,是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的重要依据。主要以课外创新作品的呈现程度来进行评价,如撰写论文5分,如果了(或有录用通知)就10分;发明创造有作品的5分,申请了专利的10分;正式参加了比赛的5分,已经获奖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教学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获得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课外实践导师制”“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考核方面,近几年学生通过率都达到100%。优秀率从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写论文方面,学员团队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了《泡沫铝的特性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分析与评估》《基于金属热工艺“四火”原理实现铸强兵之“剑”》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创造发明方面,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开展“寒区单兵多用途自热包”“一种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强抢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请了专利。在参加竞赛方面,学员连续四年组队参加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大赛”,多人次获奖;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创新学习的学员,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结语
在理工大学实行“一导五法”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员和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员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校院多级政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也在各学院深入推进。今后应将全国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竞赛引入学校,并将参赛的组织模式固定下来。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与学分、评优、保研等评价体系的联系,为学员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65-69.
[2]王泽文,徐定华,乐励华,刘唐伟.大学数学教学规范及其知识体系与课程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4]方岚.高等院校本科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途径[J].当代经济,2009(6):116-117.
[5]徐家良,陈晓峰.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6-59.
[6]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吴红耘.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0(10):8-9.
[8]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
[9]史平,胡方慧,李红梅.浅析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结构[J].消费导刊,2009(8):177.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实习基地;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7-03
一、引言
土木工程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工程技术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培养单一的专业能力要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转变[2],而仅依靠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进而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时展的要求。其原因主要由于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传统实习模式因无法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驻实习,对实习基地建设更是缺乏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实习动力,参与度不高,往往停留在观摩层面,无法深入参与,难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无动力更无责任为学生实习配备责任心强的现场指导老师,多数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疏于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导致按传统模式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企业对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很难有兴趣,即便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实习基地,也往往成为挂牌基地,难以切实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一)实习基地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一种企业感兴趣、学生乐于参与的实习新模式是解决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存弊端的根本途径。校企协同工作是打破当前传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弊端以及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关键。建设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模式,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企业利用学校教育、科研优势,获得科技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和力量,确保实践办学水平,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实习学生作为校企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切实参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形成企业、学校与实习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相互解决对方的关切,为实习基地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保障。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组成
调查发现,企业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3]:
1.专业知识积累及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
2.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以及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总结归纳能力不足。
3.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要的“来之能战”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实现校企双赢基本理念,以解决学生在步入就业岗位所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口,打破工科实习基地的传统建设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体系新模式,见图1所示。
本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校外基地与校内基地两部分组成。校内基地指学校的科研试验平台,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场所;校外基地指企业生产场所,是实际问题的来源地,两者在形式上相对独立,但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
(三)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模式
在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签订共建协议,为基地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如实验场地以及必需的试验设备等。另外,导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聘请学校和企业优秀的人才组成实习基地高水平导师队伍,遵循“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激发兴趣、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4],创新地设计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同时建立基地建设指南、培养过程管理手册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5],最大化地激发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校企协同工作,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期创新型人才。这一体系下的实习基地在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得到成功应用。通过近3年的运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了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上手不快、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刚步入工作时企业的满意度。
三、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的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对工程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的载体,“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为本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载体。
(一)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多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中心和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此外,学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工作,仅2013年就立项568项,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立项共54项,这些创新训练项目为该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立项研究进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北京是典型的砂卵石地层地区,国内外在这类型地层中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案例非常少,工程常面临突如其来的技术难题,施工难度大,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案例以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为共建单位,实例研究了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方案
1.学生进驻实习企业,提出问题。将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进行实习分组,每组3至5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派驻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在本案例中,实习小组进驻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深入参与实际工程,在工程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凝练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泥水盾构施工所用泥浆及其特性是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关键,研究与北京砂卵石地层相适应的泥水盾构泥浆类型和泥浆特性参数是工程面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小组凝练提出以《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为题的研究课题。
2.依托校内基地,解决工程难题。首先,课题立项。实习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研究方法作进一步认识,形成综述报告;在校内和施工现场“双导师”的指导下,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课题进行立项作专题研究。在立项过程中,将学校举办立项答辩会,邀请更多专家对研究课题及方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或建议,确保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分析表明:《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本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升了研究的层次,为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课题研究工作的执行与结题。在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借助我校“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试验场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定期对研究进展进行检查,并实行项目等级“一检一变”制度,即每进行一次检查后,将重新进行课题等级的评定,这既确保课题的研究进度,又提升了研究工作的挑战性。在课题的结题答辩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委,对课题的立项内容完成情况进行逐项检查,对研究成果进行质询,均符无异议后,方可结题,结题环节的规范化,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研发试验装置1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并提出适合于北京地区砂卵石地层的泥水盾构泥浆特性指标参考值,即使用特性指标值在该参考值范围内的泥浆在这类地层中进行泥水盾构施工,开挖面不会发生失稳破坏。
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检验并完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将课题研究成果带回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检验,校内基地研究的成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必然有一定差异,为确保施工安全,在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全应用到实际工程前,必须对研究成果先进行现场检验,根据试验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然后再将修正后的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至此,一个完整的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实习周期结束。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案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竣工,正在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习基地体系应用实例的效果分析
(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体系应用过程中,学校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企业主要的教学环境则是实际的生产现场,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突破了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科学化,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解决工程难题,实现校企双赢
该体系本着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为目而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参与兴趣,提升共建水平。本体系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过程中,完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解决了对方的难题。
(三)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识水平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以比较抽象理论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对工程问题认识较浅。在本体系中,学生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并凝练工程难题,在校内实习基地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必要的现场试验等手段,为工程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此过程“双导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生实习模式多是让学生重复性从事实习单位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合理的机制。在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而构建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体系中,从工程技术难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过程中,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并独立完成各项研究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度参与企业的工程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本体系运行过程可看出,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后,从工程问题的提出到立项研究,全过程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且不同阶段所组成的团队不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对工程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阶段,学生需要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接受专家评委的询问,此过程可大幅提升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突破传统工科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新模式,这一体系直面传统模式的弊病,以解决各方难题为基本出发点,有效地改变了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不感兴趣,学生实习停留在观摩面层,学校无法培养出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尴尬局面。文章最后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某实习基地为案例,分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以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新型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对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功梅,周洪萍,曹海燕.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
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土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79-04
随着中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体制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体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 [1],其中要求各高校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 〔005〕 1号) [2] 。该意见明确提出: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颁布了《中国矿业大学本科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教学实施办法》(中矿大教字2014 〔35〕号)[3],其中明确要求全校每个专业争取至少开设2门双语课程和1门全英语课程,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双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学校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实现教育教学国际化以及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地下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内容贯穿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鉴于土力学课程的重要性,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文件指示,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中已明确将土力学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为此,积极探索对土力学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增强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国际最新专业动向,参与国际交流,直接接触本专业国际最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一)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适应建筑工程领域国际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海外很多国家纷纷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加之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海外承担了很多的基础援建项目,这使得中国的建筑企业有了更多参与海外工程项目建设的资本和机会,因此,很多毕业生在本科毕业即有机会赴世界各地参与工程建设。在国外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用英语和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对话尤为重要。而且,英语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不仅仅限于英语语系的国家,在世界上绝大多数非英语语系的发达国家,能够用英语自由交流几乎是发达国家国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因此,也可以说英语的普及程度能够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发达程度。开展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开展国际化办学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处在走向国际化的时代,专业英语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和必要。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即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学习很少涉及到专业外语,而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要来说,最有用的恰恰是专业英语,尤其是对于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专业英语在以后的外文文献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国际同行交流等各个方面无不显示其重要作用。掌握了专业英语这个工具,学生才能在以后事业的大道上越走越平坦。显然,对土力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开展双语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象征着青春和活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对于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通过双语教学,必然会使得学生花在这门课程上的精力和时间更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双语教学的目的
双语教学是指采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双语教学是特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特点一是采用双语教学;二是讲授专业知识。第一点将双语教学和单纯的英语教学得以区分,第二点则将双语教学和汉语专业课教学加以区分。因此,双语教学的目的也应从这两点进行讨论。首先,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并不以提高英语水平为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将英语和自己学习或者从事的专业相关联,属于英语学习的一种拓展。然而,采用双语授课,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语语言环境的重复刺激,也能起到间接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另外,双语教学的目的也非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如果仅仅从传授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讲,相信母语的授课效果应该要远远好于双语授课,所以,双语教学的第二个目的应该是在学习到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课程的专业术语、习惯的英语表达以及科技英语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习惯,形成本学科英语语言环境语感,为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与交流做好准备。以上两个目的都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上,属于浅层改革,双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应该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也向全英语过渡,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主动性,充分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内和国外教材的对比及选用
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一个很大的改革措施就在于选择合适的教材。一般双语教学可供选择的教材有国外原版教材、国内自编的英文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习惯问题,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在语言习惯和讲述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教材一般喜欢直接给出论点,然后再加以论述,即重点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告诉你概念,接着进行简单的解释。此外,国内教材行文结构类似大纲,每个东西的定义、证明、应用、例题等所处位置规规矩矩,所以很容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结构性的了解,方便已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查阅,但对零基础的人来讲,往往会产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有什么用?前后两章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学习等诸多疑问。而西方教材则习惯于采用诱导式阐述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结论―引入话题”的次序进行讲述,能让学生对概念有比较清楚深入的把握,由浅入深,通过大段的阐述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即对该知识点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造成中西方教材存在以上差别的原因在于编写体制的差异。国内教材编写基本由相关部门制定编写大纲,然后由多名教授或教师依照大纲分部编写,最后由专人统一汇编。由于参编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讲解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极易造成部分内容的重复或者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统一。而国外教材通常并不按照编写大纲编写,编写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进行编排,书中内容前后照应,全书自成体系。另外,国外很多优秀教材的编者一般为该领域国际地位和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其对研究领域的把控能力很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刻,讲述内容时也往往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展开,
无论对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人而言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双语教学来讲,学生需要花费成倍的时间在课外进行学习,而课外学习的主要材料就是教材,因此,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材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应力、渗流、变形、强度等,是多门力学课程的综合应用,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具有较强的力学基础储备。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前期基础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分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授课。例如,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如果只作为试点,选择部分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授课,则可以选择英文教材;如果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对整个专业实施,可以考虑采用中、英文教材联合授课,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保证在学习到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掌握该课程的专业术语以及科技英语的写作方式。
四、教师队伍的培养
开展土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双语授课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需要对土力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要有极为丰富的授课经验,能够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授课方法。另外,授课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采用英语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教师英语水平可以通过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与国际同行就学术问题通过邮件等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赴国外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等途径得以提高。另外,随着中国留学规模的扩大,各种留学途径不断涌现,出国留学是提高教师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江苏省教育厅以及学校自己的出国留学项目三大途径赴国外深造交流。
目前学校留学规模得到空前发展,留学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学校土力学课程主要由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研究所的老师负责授课。近年来,随着老师频繁出国学习访问,系所13位教师中,具备海外一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有9位。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土力学课程开展双语授课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五、双语教学的实施措施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都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4-8]。为了确保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应该从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多层面出台相关的措施,以确保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同时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进行必要的改革。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该鼓励开设双语课程,并在职务晋升、考核评优和教师评选中优先考虑。另外,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也应该予以政策倾斜。例如,中国矿业大学规定: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量按2倍计算。另外,为了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双语授课教师的遴选上也应该出台有关选拔程序,保障双语授课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次,在学院层面上,学院要认真做好双语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对拟承担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授课的教师优先安排国内外进修和培训。
在教师层面上,双语课程授课教师应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充分地了解,用英文撰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日历和教案等。教师授课幻灯片可以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充分利用授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中、英双语刺激,扩充学生的专业英文词汇量。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也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案,将工程案例、工程图片及动画演示等通过屏幕,以中英文的形式,直观、清晰地进行形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课程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可适当放慢授课进度或者使用规范易懂的英语进行讲授,保证教学的效果,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课外辅导。
在学生层面上,双语教学学生最好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而且人数也不宜过多,每个教学班人数以1~2个自然班人数为准。如果选课学生人数较多,可优先安排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教学班,其余学生安排普通班进行教学。
最后,双语授课可采取更加系统、合理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依据,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教师授课时应鼓励学生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让学生用英语完成,进一步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期末考试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采用中文试卷还是英文试卷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1]4号,2001-8-28.
[2]国家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5]1号. 2005-1-1.
[3]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本科双语课程、 全英语课程教学实施办法 [z].中矿大教字2014[35]号. 2014.
[4]潘健. 土力学基本原理的双语教学实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169-171.
[5]潘健. 土力学基本原理的深入教学实践[C]//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
[6]潘健. 土力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S): 37-40.
篇5
说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吴兆旗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他主要从事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结构健康检测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还讲授钢结构设计原理、建筑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高等钢结构设计原理、高等组合结构原理等研究生与本科课程。
播种汗水,收获金黄
2008年,吴兆旗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二十几年的求学路,从表面看来吴兆旗一路走得很顺畅,但背后他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又经过在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几年努力,如今的他更加成熟了。老天不负有心人,社会认可了他的努力,他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目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共6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3项授权,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20余篇,编著1部,参编教材1部。
谈到当前研究的重大的科研项目,吴兆旗略显激动,但语气很坚定。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占用面积小、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等一系列优点,与混凝土结构相比它是环保型的和可再次利用的,也是易于产业化的结构。随着近年来我国钢材产量逐年攀升,钢结构产业由长期以来实行的“节约钢材”已转变为“合理用钢,鼓励用钢”的积极的政策,尤其鼓励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而,建筑用钢结构占我国钢结构产量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建筑用钢材占钢材总量的10%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家更达到30%左右。可以看出,我国建筑用钢材用量严重偏低,且绝对量相差非常大,我国钢结构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多高层钢结构框架中,典型的梁柱连接是梁翼缘与柱对接焊、腹板与柱子利用高强螺栓连接。过去一直认为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在1994年的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HyogokenNanbu)地震中,采用这种节点的数百栋钢结构建筑虽然没有倒塌,却有很多在节点部位出现了严重的脆性破坏。典型的破坏方式是梁下翼缘与柱子之间的全熔透焊缝出现裂纹,然后裂纹根据连接细节的不同沿着不同路径发展。
此后,众多的研究者在对传统梁柱节点破坏原因和破坏机理研究的同时,基于抗震要求提出抗震性能更加优良的梁柱节点形式。新提出的这些抗震性能优良的梁柱节点多是“强节点,弱构件”抗震思想的深化。尽管这些改进的梁柱节点在试验室中表现出优越的抗震性能,但是由于其抗震设计思想是基于框架主要构件框架梁提供塑性变形,应用这些节点的实际工程若受到破坏,修复相对困难。针对传统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地震中容易发生脆性破坏,改进梁柱连接节点震后不易修复等问题,基于被动控制思想,吴兆旗在传统梁柱T形件连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节点构造,其特点是把传统T形件连接节点与梁下翼缘相连的T形件作为耗能元件,提供节点转动所需塑性变形;使梁上翼缘作为转动中心不发生较大的位移从而保护其不发生破坏;在T形件翼缘与柱翼缘之间设置垫板,使T形件翼缘能够向正反两个方向发生弯矩屈服从而增大其耗能能力。耗能T形件处于梁翼缘下部,破坏后易于更换;梁下翼缘通过T形件直接与柱子相连,没有增加梁的高度,对梁的整体稳定有利。
该项目针对所提出的新型梁柱连接节点,研究T形件形状优化、节点转动刚度、承载能力、延性、滞回性能、耗能能力、破坏模式等,建立便于工程应用的设计方法和节点滞回模型。此项目实施将能改善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在地震中易出现脆性破坏和破坏后修复困难的现状,对钢结构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执着探索,造福社会
自从博士毕业后,吴兆旗就开始了在福州大学的教学生涯。这三年半来,他一直在努力,努力教学,努力做科研。“做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我不能算是专家,只是为社会贡献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吧”,吴兆旗谦虚地说。他认为,既然国家培养了他,他就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回报国家,造福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他的研究中就可见一斑。
我国现实状况是人多地少、土地紧缺,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致使城市建设用地稀缺。据此,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研发工作,大力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缓解用地紧缺和建筑面积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使用功能的日趋复杂,单一的结构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建设要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兼有钢结构施工速度快和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被大量用于我国的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中。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中,楼面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及框架柱的连接通常采用刚性连接或者铰接。刚性连接要求钢梁插入混凝土墙内的长度不小于2m,以便将梁的固端反力比较均匀的传递至墙身,同时由于梁需要跨越的距离较大,为满足受力要求需要较高的梁截面,不但占用使用空间的高度,还会使“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实现非常困难。铰接连接要求相对宽松,但梁需要跨越的距离较大时,除了要满足受力要求需要相对较大的梁高外,梁跨中挠度也常常难以满足要求;另外,楼面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及框架柱之间采用铰接的结构整体性稍差。
基于以上原因,一些学者建议楼面梁与钢筋混凝土筒体及框架柱之间采用半刚性连接的方式。由于半刚性连接具有良好结构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钢结构连接的性能以及其对结构杆件和框架性能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非常吸引力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过去的30年中,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研究大都集中在纯钢结构梁柱之间的连接,目前最为常用的楼盖结构是在梁上铺设压型钢板,其上浇注混凝土而成的组合梁楼盖,试验结果表明考虑楼板组合作用后节点的强度和承载力会有明显提高。随着理论和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半刚性连接组合节点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吴兆旗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目前应用较多、施工方便的平端板连接组合节点,通过对该类组合节点在弯矩和拉力共同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分析和对具有不同参数的连接节点的受力全过程进行研究,他提出了其在弯矩和拉力共同作用下的设计方法。此项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半刚性连接组合节点的工作性能,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半刚性组合连接节点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也可以为半刚性组合节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设计方法,有助于推动半刚性连接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研究和应用。
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给水排水工程
Constructing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based on training applicable talents with creative ability
Nie Lijun, Yin Xudong, Huang Mei, Huang Junzu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train more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construct a perfect hardwa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set a perfect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m, re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to perfect examin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ve talen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培养高素质的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水工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1]。给水排水工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验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对培养新时期应用型的水工业人才至关重要[2]。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
我校给排水专业隶属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系,目前已构建成一个集基础与创新相融合的共享型实验教学中心(如图1所示),该中心设有给排水专业基础实验室,面积850 m2,设备总资产达248万元,万元以上设备三十余套;中心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实验室—环境工程学科实验室和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开放实验室。此外,还有正在筹建的石油化工工业实训中心,其中环境检测与治理实训部和工业与市政供排水实训部,将为给排水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实习、实验等实践活动提供专业的场所。因此,给排水实验教学中心正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培训、实验教学和毕业生实践相融合的校内、外基地,为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保障。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结构图
2 给排水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依托实验教学平台资源,根据专业自身发展,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突破原有学科与课程的界限,实行分层次的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与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见表1),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锻炼其实验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成为具有个体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水工业应用型人才[3,4]。
3 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3.1 规范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是保证和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5]。根据专业规范的要求,参照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指定专人撰写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实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材及参考书等,经教研室与实验室讨论、修改,再由学院、学校组织专家调研、审核、批准后执行,并不断改进和更新,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建立实验教学团队
实验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为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而对新组建的实验教学队伍的一个特定称呼[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制订短期或长期培养计划,努力提高给排水实验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7]。目前,给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团队已达18人,高级职称占50%以上,其中,教授5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学历5人,近4年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37项,总经费达6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其中核心期刊占70%以上,为提高给排水实验教学水平,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3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8]。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的实验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推到实验教学的前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来源于课堂和教师,还来源于图书馆、网络和团队其他成员;指导教师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在关键时刻起到把关定向的指导作用[9]。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10]。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将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变得一目了然,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大教学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实验教学内容[11]。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而又灵活的实验教学环境。
3.4 实行科学管理,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复杂繁琐的系统管理工程[12,13]。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实行独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制定了各种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实行“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科学、规范、合理。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14,15]。传统实验教学大多采用让学生在某一时间相对集中进行实验的方式。而设计性、工程性的实验往往周期较长,每组进度不尽相同,很难将几个组统一在同一时间进行实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加大开放力度,在预约时间内,实行“全天候”的开放管理模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5 完善实验考评制度
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的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同时,还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做了新的尝试,把成绩评定的侧重点放在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注重设计性实验的方案设计;关注实验准备过程是否合理、完善;实验考试还突出实际操作和答辩等考核形式等。在实践中,由于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实验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监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提高了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本科高等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给水排水工程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珠三角地区就业率达90%,有部分学生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研究生。实践表明,只有重视实验教学,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考评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优生优培,为新时期水工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班福忱,李亚峰.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40-142.
[2] 胡国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3):37-39.
[3] 李楠,陶炳坤.发展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4):44-46.
[4] 张业民,李光提,黄在范.提高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力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97-99.
[5] 贾功利.规范实验教学大纲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7,6:37-39.
[6] 高智琛,李晓峰.高校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3-94.
[7]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
[8] 李书勤,李灵莉.新时期我国大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20-22.
[9] 陈天虹,王登科,王德栋.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1):62-65.
[10] 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89-92.
[11] 侯书新.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163-164.
[12] 沈剑敏,陈强,张东凯.适应形势 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2009,1:151-152.
[13] 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173-175.
篇7
【关键词】: 辩论赛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分类号】H15
引言:
有“汉语奥运会”之称的华语国际大专辩论赛正式启动以来,几经发展变化,不仅大力弘扬和传播了汉语言文化,且已经逐渐演变为集思想、文化、语言的综合盛宴,展示着一代代大学辩手的缜密思维和滔滔辩才。在辩论赛的参与以及筹备过程中,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到习惯的养成,每个人的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可以成为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工具之一。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其次,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此外,还应对一些亘古不变的价值问题给予正确的辩证理解,以便于更好的生活,例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顺境和逆境对人的成长都不可缺少等问题。
最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精神素质。例如强烈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这些最根本的素质的确不容忽视。
2、专业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课堂教学之外延伸实践的能力和素养。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和形象思维,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更有助于科学研究过程的逻辑思考和办事社交过程中的稳妥恰当。首先,市场经济社会要大学生学会自我推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话讲明白,其次是要求准确,更高一点的就是要精练、雅致;另外,人文素养还要求大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具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如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5、 综合能力
首先是缜密的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其次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当然,还要有是敏锐的感知能力。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信息就是机遇。因此大学生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较强的社交能力也是比不可少。目前社会成员之间因其承担的社会角色不断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离不开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性能力。
最后,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能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得心应手,更会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辩论赛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也就是说,辩论的作用就在于划清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区别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害得失,解决存在的疑惑。墨子的话,对辩论的作用作了一个粗略的概括,同时也说明,在我国,辩论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在远古时代的古希腊政治文明中,同样闪耀着辩论的光芒。古希腊作家留下众多有关公民大会开会情况的记录,其中洋溢着热烈、公开、有序、文明的辩论和表决气息。雄辩的演说有赖于丰厚的学养,因此激烈的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高与演说术的发展,雅典成为语惊四座的大演说家辈出的古代国家。
几千年来,随着辩沦广泛进入各个领域,其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政治、文化、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也愈加清楚地显现出来。以美国大选为典型代表的国家元首选举方式就是以候选人辩论的方式进行,在这里,辩论对于候选人而言是展现个人才华以及政治理想和治国措施的机会和舞台,是将自己推荐给国民,进而赢取国民支持的的有效途径;对于国民而言,听取候选人的竞选演讲是他们了解候选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甚至决定了他们的投票取向,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和麦凯恩仅在大选前的11月就进行了3场辩论。在过去的美国竞选活动中,总统候选人辩论通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辩论赛本身而言,大专辩论会最早于1986年在新加坡首创,因为参赛者都是大学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所以称为“亚洲大专辩论会”,两年举办一次。199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成为辩论会的主办方之一,辩论会也更名为“国际大专辩论会”,仍两年一次,双方轮流承办。2007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国际大专辩论会。由于“大专”一词在中国有特殊含义,故2007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更名为“2007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加上“群英”二字,是为了凸显大学的高层次高水平。
现在,官方媒体组织的比赛已经慢慢演变成为每年多层次、大面积覆盖、多主题、多组织单位的民间组织赛事,规模较大的比如南京审计学院主办的“捭阖杯”全国二人制辩论赛,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为主、覆盖全国;最近的有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网络文明、你我同行”高校主题辩论赛,参与高校达32所,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和氛围下,全各省市、各大高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辩论体系和比赛制度。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大学为例,湖大每年秋季都会举行规模浩大、时间持续一个多月的校级辩论赛――湖南大学大学生辩论赛,每年春季还会针对文科院系举行湖南大学财经辩论赛,以及各种学生社团内部的交流比赛,一名大学生辩手每年深度参与辩论赛的时长短则一周两周,长达三四个月。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和了解,不管是近看湖南省还是放眼全国的高等院校,拥有湖大这样的辩论体系的大学不是仅此一家。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辩论的爱好和各高校对于辩论赛的重视,使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一个由国际大专辩论会和全国大学生群英辩论赛为主线,贯穿以各高校以及各院系组织的辩论赛的体系。目前这一体系正在逐渐的稳固中。
三、辩论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辩论的载体是辩题,而辩题或为时代热点的集中关注,例如:“网络水军应该严打还是宽容”,或是人类普遍原则的终极追问,例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都是将真理本身一分为二并拉到理性的极限,站在针锋相对的立场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辩论是在捍卫一部分真理,又存在着从局部借助经验感知和形式逻辑推论出真理的可能,也可以说是在朝着真理本身努力,在思维中前进,一步步的逼迫真理。俗说,“真理是越辩越明”,在科学领域,在人民内部,不同学说、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尽管双方观点不一,看法相异,但并不会排斥双方采用平心静气、毫无敌意的方式来进行辩论。因为在辩论中,胜者与败者同样受益,真理以及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辩论双方共同的战利品。
那么,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辩论赛又是怎样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呢?
1、 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发面的提升
首先,辩论赛有助于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时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例如:学生辩手在筹备“网络安全比网络自由更重要”这一辩题中,我们充分了解到国家进入互联网元年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严峻现状和重要性,同时,对网络自由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深刻理解:同时我们也确立,网络自由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而实现这种动态平衡的基础条件就是网络安全。在准备辩题“保障食品安全主要依靠政府\企业”这一辩题中,虽然我们持“主要靠政府”一方,我们却真正了解,“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先”, 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企业实现“自我管制”,加大技术部门科研投入,规范媒体宣传监督,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各方面形成合力,万众一心,才是保障食品安全更本质、更持久、更有效的途径。
其次,参加辩论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辩题“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的深入探讨,我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强者,是外界环境的掌舵者,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以自身坚强的意志和理性的选择将其变为最佳的前进环境,正所谓“顺境中全力释放,逆境中绝不气馁”。而在辩题“爱与被爱哪个更幸福”的辩论中,我们认识到,通过被爱感到快乐时,人类尝到幸福;因为爱感到满足时,人类读懂了幸福。只有既懂得爱还有被爱,才是完整的幸福。
最后,参与辩论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队员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虽说一场辩论赛场上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但是在筹备的过程中工作量却相当大,大家会为一个基本定义进行长久争论,会为几个立论稿框架难以取舍,更会为准备一场关键性比赛彻夜通宵。在大家共同奋战的日子里,在深度辅导员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素质。
1、 对大学生知识积淀方面的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筹赛过程中对知识的大量摄取和消化上。
首先,参加辩论赛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一场辩论赛的成功要求队员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和胆识的有效过程;辩论所需要的总结能力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理清学习知识的思路,整理论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由于辩论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会让知识量大量增加,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尤为重要。
其次,在专业素质方面。通过辩题的形式可以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加深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组织学生参加财经知识辩论赛,设置诸如“黄金周热门景区应该/不应该涨价”、“电子商务会/不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提倡买国货有利于/不利于经济发展”等辩题,既提高学生口才,更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2、 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辩论活动中,锻炼思维是第一位的,因为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是辩论取得成功的“基石”。
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辩证性。筹赛过程中,为了知己知彼,不仅需要掌握己方观点更要掌握对方材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二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精辟地指出:“思想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在乎时就对所辩论的问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于问题比本质,就越是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属性,辩论时才能以你的“棋高一着”而克敌制胜。三是锻炼思维的条理性。想得不清楚的东西也就说得不清楚,言词的不准确和混乱只能证明思想的混乱。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这是以思路清晰地、有层次地展开为前提的。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凡擅长辩论者,都与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有关,惟有如此才能在辩论时面对咄咄逼人的进攻和一连串的提问,成竹在胸,反应敏捷,迅速调动日常的知识积累,―一予以回答和辩驳。
其次,辩论还能提高队员在短时间内高效的理解能力,
第三,准确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
第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辩论是辨手智慧火花的惊叹,对辩论本身美感的折服。辩论可以扫除以往的众多偏见,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对不同观点包容的力度和广度。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辩手在“一对一”的短平快的交锋中,充分锻炼出在极短的时间内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又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应答方式,并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也恰是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