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0:1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矿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同时地面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以及瓦斯爆炸等也是其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而对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比如说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多人死亡和失踪,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常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还存在更多潜在形式上的环境地质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二、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就要立足于当前,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好,并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进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对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制定和健全,并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加强,对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强化,相关领导更要清醒的认识矿业开发中环境保护和我国资源可胡兴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长春130033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主动的形成一种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做好开发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其次就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保证各级领导和相关的矿管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禁止对国家矿产资源的滥挖和滥采,尽可能的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植树种草,做好植被的绿化保护,及时的清理堆放的尾矿,加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地区的治理,对谁开矿谁保护的基本制度加以建立。最后就要对矿产资源开采中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及时的检测环境资源的保护情况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加强环保部门、有关分析测试研究部门和地质部门的联合工作,进而将其工作开展出来,对相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加以提出。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做好矿山环境地质动态监控以及相关预报系统的安装,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随时的掌握,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现代化矿山环境的恢复做好相关的预防保护措施。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对资源进行节约,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保护,总体上做好矿产资源开开采过程中环境地质保护的基础工作。
三、结语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矿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总额稳步增长,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整个行业的资金市场有所扩大,矿业权市场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逐渐增加。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向着开放的、法制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行业的投资增长较慢,计划性财政地勘投入正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11.83%下降到2003年的6.02%;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64.58%上升到2003年93.55%。但是,如果除去油气矿产,这一比重则要大大改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的矿产地质勘查资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部门投资比重过大,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比重过小。整个资金市场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采”的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国家投资低效、社会投资进入受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的发展。
2.勘查权益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政策法规的稳定性、透明性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性投资的要求。
3.市场发育的程度不高,矿产地质勘查要素市场不发育。矿业资本市场缺失,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的投入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发育,数量少,不规范。市场主体改革滞后。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老矿山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继续依赖于旧的运行机制,对市场信号和市场调节不灵敏。我国符合完全市场主体要求的涉勘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事企混合运行的地勘单位。
4.探矿权流转不畅。我国目前探矿权的流转不活跃,转让方式单一。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市场仍然是为“大而全”的国有地勘单位所垄断,缺少机制灵活、经营有进有退的中小型勘查公司和找矿人,整个矿产勘查市场缺乏活力。在矿业权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往往作为矿产勘查风险企业的股东参与运作,并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财务等专长,一方面保证矿业权融资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又在谈判中保障了风险企业原有股东的权利。
二、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配套措施
现在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几点具体配套措施如下。
1.加快矿业权市场建设
矿业权市场是矿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中介,只有矿业权市场运转灵活而高效,中小型高风险勘查企业才能实现其潜在的高收益,真正的融入风险投资市场中。为了迅速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矿业权市场的进程:(1)尽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合理的矿业权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矿业权资产交易成功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市场。因此,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维护良好的矿管秩序,没有良好的矿管秩序,就无法建立规范的矿业权资产交易市场,应加强矿管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为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矿业权资产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努力拓宽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只有顺利地实现退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需大力加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2)利用国外的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在合适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筹资需要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
3.加快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
中小型的地勘企业是勘查风险投资机制中的客体,该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地勘企业的发展。要加强对企业化经营的行政指导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改革遇到的政策,如企事业离退休待遇的不同、财政预算管理的新规定等,以及在改革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或改革的方向性问题,都需要加强行政和理论指导。地勘单位要正确处理好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实施企业化经营上。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尽快制定国家有关勘查风险投资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中长期规划;尽快出台政府低息贷款制度、银行贷款政府担保制度、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勘查补贴制度、勘查税收减免政策等;进一步完善矿业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度,建立勘查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完善矿权流转市场。还要注重培养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人才,以运作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活动。
三、结论
矿产地质勘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且在当代日益呈现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趋势,这些特点决定了矿产地质勘查业很难像一般产业一样从普通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在矿产地质勘查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现阶段财政支出在矿产地质勘查中仍占相当比重,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保障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的现状和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集中体现于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胡魁.振兴矿产地质勘查工作[J].资源产业,2002,(4):14-16.
[2]郭战英.内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与管理[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2,(1):1-6.
[3]梁珂.我国地质勘查业与矿产开发业协调发展的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9):20-23.
[4]冯建忠,续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研判ABC[J].地质找矿论丛,2007,22(4):287-290.
[5]赵振华.从超大型矿床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思考[J].科学通报,1999,44(8):890-894.
[6]汪东波,梅友松,徐勇.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37(5):1-2.
[7]王智民.重构地质勘查机制迎接矿产资源短缺的挑战[J].地质与勘探,2006,42(1):81-83.
篇3
【关键词】地矿科技;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矿产研究
1、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主体专业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三个主体专业。下面叙述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内容。
1.1 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也可称为地质找矿专业。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可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查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探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地球物理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发现物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物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1.3 地球化学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是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和水等)中系统地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PH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化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化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当于省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国家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矿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3、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篇4
英文名称:Offshore Oi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上海海洋石油局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8-2336
国内刊号:31-1760/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为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除刊登石油地质、钻井工程、油藏工程、物探、化探、测井、试油和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外,还介绍国外石油界、地质界各专业研究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
主要栏目
石油地质
钻井工程
油藏工程
物探
化探
测井
试油
实验测试
获奖情况
1991年获上海市建设系统优秀刊物
篇5
[关键词]地质 矿产 勘查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93-2
0前言
为加强对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甘肃有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地质工作为甘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在加大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勘查目的和任务
“甘肃省临泽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详查”项目是临泽县富海金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工作的地质勘查项目,其目的和任务如下:
(1)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及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研究区内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等。
(2)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临泽县富海金泽金矿体进行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工程控制,通过工作基本查明区内金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及分布变化情况等,探求控制的(332)资源量。
(3)基本查明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4)预期提交新增金资源量(332+333+334)500kg。
(5)工作周期:2011年9月―2014年3月。
2勘查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勘查区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处,属临泽县倪家营乡管辖,其地理极值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为:
东经:100°03′15″~100°04′00″
北纬:39°00′45″~ 39°01′7.5″
勘查区内人烟稀少,仅有少数汉族牧民。矿区附近的倪家营乡为汉民居住区,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牧业。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土豆、荞麦及少量果品、枣子等。
3区域地质概况
3.1构造
勘查区位于华北板块中祁连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南台子向斜中部。
(1)褶皱。南台子向斜:主要由下白垩统组成,轴线方向约305°,长度大于8公里,西端翘起,稍紧闭,东端较开阔,两翼倾角35°~45°,南翼稍陡。
(2)断裂。区内断裂由大磁窑口断裂带组成,该断裂带由三条相距很近,近乎平行分布的断层组成。断层走向约310°,略呈波状弯曲,最长者大于13公里。该断裂带分布于下白垩统中,属压性逆断层。
3.2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区内矿产主要为金矿,即富海金泽金矿。其次,在该矿区东侧新发现一处金矿点(即狼窝沟金矿点);西侧亦新发现一处金矿(化)点。
4勘查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O3n)和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n)及第四系(Q4)。现分述如下:
主要分布于测区中部,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岩性为变安山玄武岩、蚀变安山凝灰岩、变英安凝灰岩、变质砂岩、变砂砾岩等,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变安山玄武岩及蚀变安山凝灰岩中。
(1)变安山玄武岩(O3nαβ):呈灰绿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及少量磁铁矿、方解石,次为褐铁矿,含少量帘石、榍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2)蚀变安山凝灰岩(O3nα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和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该岩性也为区内主要的赋矿岩性。
(3)变英安凝灰岩(O3nξτ):呈灰绿色,变余晶屑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辉石和石英、绿泥石及火山碎屑,晶屑、凝灰质等。
(4)变质砂岩(O3nMss):呈灰绿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岩屑及绢云母等。砂质胶结,属空隙式胶结类型。
(5)变砂砾岩(O3nSsg):呈灰绿色,变余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砾、灰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等。砾石粒径一般为2~4cm,最大10cm。属空隙―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砂质。
分布于测区西南部,为一套湖相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杂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根据岩性组合分为下岩组(Klxna)和上岩组(Klxnb):
(1)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下岩组(Klxna)
为紫红色、黄绿色、杂色砂砾岩。
(2)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上岩组(Klxnb)
下部为灰黑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底部含砾岩透镜体。上部为褐色、绿灰色泥岩及砖红色含砾砂岩、砂岩。
(1)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以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碎石、砂砾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10米左右。
(2)第四系全新统(Q4al-pl):主要分布于区内中北部。以冲-洪积物为主。岩性为砂砾石、碎石、砂、亚砂土等。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约5米左右。
5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
5.1资源形势分析
国际黄金价格从2002年开始上涨以来,逐年攀高,到2010年突破了1500美元/盎司,2103年价格有所下降,根据全球黄金价格的历史走势及波动情况,本次报告的经济意义概略研究中,黄金价格取近3年(2011-2013年)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314元/克(表2)。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投资网(2013)。
5.2矿床开发的技术条件
5.2.1矿床资源量
经对资源量计算,富海金泽金矿区共求得(332+333+334)金矿石量228925吨,金金属量635.20千克,矿床平均品位为2.77×10-6。其中332级金矿石量79536吨,金金属量249.07千克,平均品位3.12×10-6;333级金矿石量为91526吨,金金属量251.93千克, 平均品位为2.71×10-6;334级金矿石量为57863吨,金金属量134.20千克,平均品位为2.25×10-6,矿床规模为小型。
5.2.2矿石加工技术条件
临泽富海金泽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及蚀变脉岩型三种。根据前人在富海金泽金矿(原倪家营金矿)开采选矿试验,对该矿区的氧化矿石及半氧化矿石多次堆浸试验结果,金的浸出率达70-8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矿区中现存多为氧化及半氧化矿石,从新开发选矿应以全泥氰化法提金效果会更佳,更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5.3矿床开发内、外部建设条件
(1)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距临泽县城20公里,区内东西两侧有临泽(县)~肃南(县)公路通过,矿区有便道与公路相通,并与312国道相接,同时,兰州铁路经过临泽县城,有火车站,交通条件较好。
(2)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东侧1公里处有常年流水的大沙河流过,其上游为梨园河,矿区北侧附近有西干渠(引梨园河水),水量虽不大,但水质良好,为祁连山积雪融水,可满足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
(3)矿区地形较陡峭,相对高差一般100~200米,矿体均处于地下水基准面以上,当地年降水量少,充水因素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矿坑涌水量很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矿体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底、顶板岩石(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稳定性较好,平硐开采不需支护,所处地形条件适宜露天开采和地下硐探开采,采矿方法以直接采矿法和中段平硐采矿法为佳。
(5)矿区北侧倪家营乡有电网,可引至矿区供电用之,生产、生活用电均可满足。矿区建筑所需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和生活及冬季取暖用煤,均可就地取材,拉运用之。
(6)矿山开采所需人员可由当地倪家营乡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当地经济落后,矿山开发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以上条件,故开发利用本矿区金矿资源是完全可行的。
5.4矿床经济概略评价
经对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详查评价,本矿区为小型金矿床规模。该矿区由于前期开采过,对矿山破坏较严重,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对该矿床进行概略性经济评价,仅供矿山建设参考。
矿床经济主要指标的确定为:
采矿贫化率(P):20%。
采矿回收率(ε1):90%(硐采不易损失矿石)。
回采率(K):85%。
矿区矿石平均品位(α):2.77×10-6。
选冶回收率(ε0):采用堆浸法提金,浸出率80%。
现行黄金价格(J):236元/克(2013年价格)。
生产成本(C):按经济指标,并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估算一吨原矿采、浸、冶,总成本为150元/吨。
矿山规模(g):按年产2万吨小型矿山设计。
精金矿品位(β):即黄金产品成色暂按100%折算。
332+333+334矿石量(Q):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区为22.89万吨。
6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次工作运用钻探工程结合地质测量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地层、构造和矿化蚀变分布特征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了矿区金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数量、规模、产状、形态和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物质成分、品位变化等情况,对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从控矿因素等方面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并取得以下主要地质成果:
矿区金矿体主要产于断裂构造破碎带的变安山玄武岩、变安山凝灰岩及石英脉中,矿体产状较陡,形态较简单,规模中等,厚度、品位变化比较稳定,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已探明(332+333+334)矿石量22.89万吨,资源量 635.20千克;其中332级资源量249.07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2;333级资源量251.93千克,占总资源量的39.7;334级资源量134.20千克,占总资源量的21.1。为一小型金矿床。
通过质量检查,所获取的地质资料符合《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的要求,质量可靠,资料齐全。
7总结
临泽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主要产于区内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中,成矿受地层、岩性控制。其次,受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次级裂隙构造和火山岩的节理裂隙构造所控制。同时,矿质热液与区内的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体有关。其岩体呈小岩株产出。据有关资料得知,沿富海金泽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在该矿区东西两侧的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凝灰质砂岩中亦找到类似的金矿。如:东侧的狼窝沟金矿点和西侧的老虎沟金矿等。该成矿带多被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地层所覆盖,上奥陶统南石门子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零星出露,沿该成矿带还有可能寻找类似富海金泽金矿的小型金矿点,开发这些金矿点,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勘查区受到地形影响较大,加之前期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使矿山矿体受到严重破坏,对现在勘查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已发现的较好的矿体,进行深部控制,提高资源量和资源级别。
参考文献
[1]席立永;马金虎;戴首平;丁媛媛;孙伟;我国黄金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形势的初步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1期.
[2]《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研究》课题组;把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基地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12年02期.
[3]杨强;雍卫华;国内外矿产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篇6
1893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院士首次发现了该地层,但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
1922年4月21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中亚古生物考察团”,
该考察团组织40人、5辆汽车及数十匹骆驼,由张家口出发,4月25日到达二连盐池西驻扎。
在二连地区伊尔丁曼哈组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二连盐池达布苏组首次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揭开了二连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帷幕。尤其是恐龙蛋的首次发现,证实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
这项工作进行了10年,有关的考察成果由伯基,格兰杰和吉尔摩分别于1922年、1927年、1933年发表。
发现的恐龙种类有:霸王龙科的欧氏阿莱龙、似鸟龙科的亚洲似鸟龙、蒙古龙属的坦齿蒙古龙、鸭嘴龙科的姜氏巴克龙和蒙古满洲龙以及吉尔摩龙等等。目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依然陈列着二连达布苏组出土的恐龙化石的正模标本及装架标本。1930年有9名中国古生物专家参与了该团的考察工作,其中有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席教授担任中方团长。1932年该团结束考察活动回国后,发表了《中亚的新征服》考察报告,立即轰动世界。这次考察工作,在亚洲及世界古生物化石研究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1958―1999年,内蒙古地质局先后成立了“呼和浩特幅”1/100万区调队、内蒙古区测队、内蒙古第二区测队等单位,先后在全区开展了1/100万、1/20万、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通过地质测量及调查,在白垩纪地层中采集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外检。通过对恐龙化石及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白垩纪地层系统,并成立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古生物组和综合研究分队,专门从事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出版了《内蒙古古生物图册》等多种地层、古生物专著。
1959年,中国与前苏联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国科学院一苏联科学院古生物考察团”在二连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考察营地设在二连盐池,考察团中方团长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苏方团长是洛日杰特文斯基,考察团约80余人,有13辆大小汽车,发掘时使用斯大林100号推土机。1960年考察中止。出土的化石种类有:鸭嘴龙两个属(Bactrosaurus和Gilmoreosaurus)、似鸟龙(Orithomimus)及肉食龙、甲龙、蜥脚龙等。其中部分化石曾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1987―1990年,由中国、加拿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加恐龙考察团”。
在达布苏组又进行了考察、发掘。加方团长为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加拿大国家博物馆馆长戴尔・拉赛尔?罗素博士,中方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考察队队员40余人。这次考察工作对了解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绝灭之谜、北美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群的迁徙及有关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5年,由中国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比联合考察发掘队”,在二连盐池发现了一处分布面积近40平方米的骨化石层,发掘到至少四具巴克龙化石。初步研究表明,二连达布苏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比原定的晚白垩世晚期大约提前了1,000万年。
1998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原内蒙古地质矿产厅)接受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前沿科技项目,开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首次大范围的恐龙化石专项普查和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工作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担。
自2000年起,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先后在二连浩特地区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建立了杨氏内蒙古龙、美掌二连龙、锡林郭勒计尔摩龙、赛罕高毕苏尼特龙等恐龙种类。
内蒙古龙是古生物学家在二连盆地首次发现的镰刀龙类恐龙,也是内蒙古的古生物学者首次用内蒙古命名的恐龙。
篇7
【关键词】技术发展战略,地质遥感,应用技术系统
一、前言
通过对遥感技术和遥感地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和地质信息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地质理论、地球系统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地质工作的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灾害和环境监测、矿山开发和环境监测的三大战略任务,提出建设和发展地质矿产和能源遥感勘查和评价技术系统、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矿山开发和矿山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及业务运行系统三大应用技术系统和卫星数据采集与地质应用服务系统、全数字化综合航空遥感集成与信息服务系统两大信息服务系统的遥感地质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和实现遥感地质分析由定性向定量,遥感地质应用由技术向技术集成,地质服务由数据向数据、技术和信息的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和转化。
二、遥感地质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
1.主要进展
“国土资源大调查”为遥感地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十五”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以来,遥感地质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遥感地质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跨跃式地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实力明显增强,地质应用层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1)技术进步。区域性多光谱蚀变信息提取、高光谱矿物填图、干涉雷达地表形变监测、基于POS的航空地理直接定位、正射影像图生成等技术以及遥感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已赶上和接近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喜人的应用成效,在技术上已基本形成或初步形成工程化的应用能力。
(2)地质应用。地质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拓展。遥感区域地质调查、遥感矿产资源评价、遥感滑坡调查与监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等都已取得具有影响性的成果;矿山开发与环境监测已初见成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或滞后已成为技术进步和应用向纵深发展的障碍。虽然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为航遥中心)定位为遥感应用部门,但对于行业和专业应用的一些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如遥感地质信息机理、岩矿波谱(反射、发射、微波等)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等,完全依靠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指望和等待他人研究,是不现实的,也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
(2)数据获取能力严重不足,长期依赖国外资源卫星,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数据保障;缺乏一些对地质应用很有价值的新型数据源(如高光谱数据);航空遥感数据的集成度较低,机动和应急反应能力不足。
(3)一般化的研究较多,甚至多有重复,深层次的研究较少;面上的问题研究较多,针对典型地质问题或需求的研究较少;跟踪、模仿性研究较多,探索性、前瞻性的研究较少。
(4)研究分散,技术集成度较差,方法的协同应用能力不足。
(5)信息基础设施、实验手段和技术保障能力的建设和发展滞后,制约了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成果的智能化、产品化的程度较低,影响了技术方法的规模化应用和推广。
(6)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急功近利仍较严重;科研项目管理等同于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难以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规划和部署工作。
三、遥感地质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遥感应用向着多尺度、定量化、集成化和业务化的方向发展。在遥感地质领域,发展趋势明显表现为:
1.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发展和深化。矿物填图(MineralMapping)可以说是高光谱最成功的,也是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应用领域,它使遥感地质由识别岩性发展到识别单矿物以至矿物的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在可见-短波红外谱段,识别的矿物主要为Fe、Mn等过渡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含羟基矿物、碳酸盐矿物以及部分水合硫酸盐矿物,可识别的矿物可达近40种。而使用中-热红外谱段,有可能识别绝大多数的矿物类型。矿物填图不仅可以直接识别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蚀变矿物,圈定找矿靶区,指导和帮助找矿,还可根据矿物的空间分带、典型矿物或标志矿物的成分及结构变化,推断成岩成矿作用的温压条件、热动力过程、热液运移和岩浆分异的时空演化,恢复成岩成矿历史,建立不同矿床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型。
2.遥感地质学由定性步入定量化发展阶段。高光谱、高分辨率、热红外多/高光谱、雷达干涉(InSAR)、激光雷达(LIDAR)、GPS、POS系统等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遥感地质学不再局限于基于图像色调与纹理特征的目视解译,而继表层遥感应用领域之后,逐渐步入了定量化发展阶段。遥感地质定量化主要包括:①地质体及地质目标的自动识别;②地质体几何参数及其变化的定量量测或量化估计,如地质体或地质构造产状,滑坡滑动方向、滑动距离和滑动体积,地表形变量和形变速率等;③地质体成分,主要是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矿物丰度和化学成分的定量反演;④以遥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的遥感地质定量应用模型,包括物理模型、经验模型、统计模型、模糊模型及灰色模型等,如岩性岩相的划分与地质制图模型、成矿模型、找矿预测模型、矿产资源评价模型;⑤、矿山环境监测模型以及地质环境评价模型等。
3.技术集成和应用技术体系构建。系统论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指出,研究开放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以复杂性科学理论方法开展技术集成,构建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应用技术系统将成为当前遥感应用发展的主流。对于遥感地质应用而言,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技术集成和应用系统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①应用技术系统。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根据不同遥感手段和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将多种遥感技术、多种遥感信息及多种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方法有机地加以优化组合,集成为优势互补、协同作业的应用技术体系,以提高整体应用的水平、成效和技术经济效益。
②业务运行系统。针对特定的应用目标,将遥感数据及辅助数据和环境数据的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专家知识、应用模型、真实性检验、信息服务等技术环节和技术方法,按专业要求和统一标准加以集成,形成具有业务化运行能力的运营系统。如矿物填图系统、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及矿山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监测系统等。
4.遥感服务由以数据服务为主向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转变。与遥感地质应用技术系统,特别是业务运行系统建设同步,遥感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也将由数据服务为主逐渐向数据、技术和信息综合服务转变。
四、结束语
地质信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信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要求,为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提供客观、准确、现时的地质信息服务,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遥感地质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和主体目标也是遥感地质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资源产业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源产业链优化是破解西部经济发展陷入资源诅咒命题的关键。资源产业链优化以资源有效流动为基础,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产权不明晰、市场与行政错位、多头管理、资源补偿不当、政策法规不配套等问题,在提高资源流动成本的同时制约了资源产业链优化发展。
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西部的矛盾也在于资源。资源产业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实现矛盾转化的核心是从资源到资源产业,再到资源产业链,围绕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通过资源产业链优化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成为资源产业链优化的约束成本,资源管理体制制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有如下方面:
一、产权不够明晰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虽然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局趋于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划分矿区范围等约束条件,责任不能落实到位,权利自然无法统一调度。资源所有权模糊,执行者过多,必然导致资源的收入分配扭曲。权力不明,责任便不能落实到位,利益也被各主体相互抢占,从责任的无人问津,到权利争相占有,到利益的加速追求,三者由于国家体制的障碍性被动的细分,导致三者无法相互制约,反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导致资源开采行业门槛低,掠夺式开采普遍存在,这种恶行循环映射在产业链上,则导致矿产资源产业链有些不完整,有些没有延伸,有些没有集群化发展,这也导致矿业企业规模化不强,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结构还需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不能有效整合,人为被拆分,不能有效的保护优势企业集聚,不能延伸并拓展资源产业链。
二、市场与行政错位
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以资源的开发造福社会,维护经济稳定,但国家由于其客观约束,只能成为资源的虚拟所有者,所有权必须下放给企业或个人才能使资源获得交易权,体现资源的价值。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不能具体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个别需要上级定额分配,不能自主调节,即行政与市场错位,价值不能体现在产业链的内循环上,导致企业与市场脱轨。国家在交易资源的同时,也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为使各地资源趋于均衡,国家有权将西部的资源以廉价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区域,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特殊性,与国家政策的干预,导致了在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长期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过分强调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也将使企业偏离资产最优化组合的目标。”忽视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整体功能。西部要走依靠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道路就意味着西部的资源产业链需要不断借助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举措,进行延伸、拓展、整合,如果行政与市场错位,既不能发挥行政调控功能,也不能体现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导致资源市场化不充分。
三、多头管理
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原材料,由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石油、地矿、武警黄金部队、核工业等11个工业部门参与矿产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这种单项资源的分割分散管理体制所产生的多头管理现象,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是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和无序开采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如我国国土资源部只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的管理,在石油管理权上又分为其他职能部门所管辖。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石油、煤炭、冶金等一系列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国建材总公司管辖;而冶金化工、煤炭等管理又划归于各相应国家局,再经国资委分配至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矿产资源管理上,出现了多个管制机构。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导致多头管理和产权混乱,交易市场中,又出现了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地方政府的分层次交易,各属不同的领导机构,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交易时市场的无效性,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各行政部门职能交叉,导致多头管理使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多重管理也阻碍了资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有效流动。
四、资源补偿不合理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东部、中部的广大地区。虽然我国自1993年后出台《矿产资源补偿法》,并统一将资源税由开采方交纳,但我国的资源补偿费率极低,矿产资源平均补偿费率仅在1%左右,补偿费并没有对开采成本造成太大影响,“从国内看, 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上游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等下游价格相比过低,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不合理地向产业链下游集中。从国际范围看,不仅在总体上我国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结构性地看,存在着国内与国际资源比价关系的严重不对称。”反而由于税率远低于国外同类矿产费率,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成本比国际水平也较低。我国资源费征收面也并未全面铺开,已征得的有限的资源费也没有完全用到生态环保建设中去,造成生态补偿不到位的局面。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的行政体制下,资源税所在地的征收作用也由于多头管理而被减弱,中央可以绕过地方而直接征收本应属于地方的资源税。
此外,资源开发与百姓增收比例严重不平等,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所得与地方的经济效益联系也不强,以致形成资源的秉赋与所在地人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望新闻周刊》在许多资源富集地区调查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如榆林市去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下辖的神木县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这个财政大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下辖的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但是全市的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大型的矿业企业均为中央企业,注册地均在北京等大城市,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其所应交的地方税种大都交给了注册地。资源的转移导致了税收的转移,这使区域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进一步加剧,使得开采利益只流向央企和上级财政,在地方虽然留下了小部分资金,但由于地方认识不到位,没有将现有的资金用以生态补偿,而是偏重加强城市基础建设,造成挖空的矿山无人回填,导致当地居民所在地生态愈演愈差,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不上去,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劣。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也一直存在着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体系,对自然资源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西部地区从资源补偿中获得的利益少。产品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资源提供者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部的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西部丰厚的资源无法给资源省份带来更多的利益。
五、政策法规不配套
西部作为全国资源的储备基地,大部分资源要供给东部,这就导致了占用农田来架构石油管道运输西部能源或耗费全国铁路运输量的40%运输西部能源。西部资源虽然丰富,但远途式的运输,成本急剧增加,甚至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能源价格。因此,西部资源应该实现就地加工和转化。如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气产量是全国四大油气田之一,但可开采量仅有60亿吨,并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中30亿输送东部,剩余的30亿中,多半部分还要由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大型中央直属企业统一调配民用,留给青海本省企业的油气根本不够企业研发新型化工模式所用量,产业链延伸不下去,企业不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9):17~20
[2]钱丽苏: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资源?产业,2004(1):11~13
[3]张保会丁锋:地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7):18~19
篇9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及调查分析,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扩大我国矿产资源版图的方法,基于适合我国国情特征的关键发展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系统分析,归纳总结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特征。
(2)梳理我国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企业的特点。
(3)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提出和扩大资源版图和促进地质勘查业的发展途径框架。
二、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
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呈固态、液态或气态赋存于地壳内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它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随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2.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是对地下矿物、土地、动植物、水力、旅游等资源通过规划和物化劳动以达到利用或提高其利用价值实现新的利用,后者也称资源再开发或二次开发。开发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物质财富,且避免因未被利用而造成的浪费;将废物作为资源进行再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可以减少废气物数量进而减轻处理的负担;可以节约非再生资源,以便为后代多保留些生活资料。资源开发的战略是合理开发非再生资源;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但在开发植物性可再生资源时,应特别注意保护植被和保护生物种。
(二)基本理论
1.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配第、魁奈及亚当斯密的先后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他们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前进。
①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包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并占逐渐主要地位;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比重下降,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
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这种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
2.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循环经济理论是今后产业发展所必需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有:
①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经济。
②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对自然的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
③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我国的矿产资源禀赋
种类丰富、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为我国矿产资源现状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有159种,已发现矿床(点)20多万处,经勘查的矿床有2万多个[]。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稀土、钨、锡、钼、锑、菱铁矿、萤石、重晶石、石膏等为国家的优势矿种,具有理论上的国际竞争力,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且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用量较少的矿产资源丰富,而某些大宗矿产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我国钨、锡、稀土、钼、锑等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且资源品质高,具有资源竞争力,而需求量大的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钾盐、铜、铝、金、银等矿产储量不足;
二是贫矿较多富矿少,开发利用难度大,以铁矿为例,查明资源总量为576.62亿吨,基础储量220亿吨,但95%以上是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铁平均品位仅为33%(图1),大部分铁矿品位为25%一40%,占查明资源储量的81.2%,品位在25%以下的占4.6%,品位在40%一48%之间的占11.5%,品位大于48%的富铁矿仅占1.9%;
三是中小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矿山规模偏小,增加了集约化大规模高效开发的难度,如我国迄今发现铜矿矿产地900个,其中大型矿床仅占2.7%;
四是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我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中,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在经济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不仅部分资源被浪费,而且由于开发利用难度大,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五是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北方,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磷矿主要在南方,铜矿以长江中下游为最多,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
此外,据2011年我国的储量统计结果分析,矿产资源储量结构亦呈现出“三少三多”的特点,即储量、基础储量少,资源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经济可利用性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控制的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
2、生产一线勘查技术人员现状
我国矿产资源禀赋虽然不够理想,但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工作程度低,勘探深度浅,成矿理论不断创新,存在巨大的找矿空间。我国目前良好的找矿前景、持续增长的地勘投入相比,地勘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地勘工作形势需要,生产一线勘查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现有从业人数为141.8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31.93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22.51%;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技术人员3.78万人,仅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主要分布在科研、教学和管理领域。而在野外生产一线、能够直接担当矿产勘查项目技术负责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仅有数千人。在部分国有地勘单位中,由于项目多、人手少,层层转包项目,使项目经费遭到重重盘剥,项目施工质量无法保证;也有的采取一个技术负责人承担多个勘查项目的做法,最多的有一个技术负责人承担8个分处于境内外不同地区的项目。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0
关键字:全日制专业硕士;发挥地学优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7-02
自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因出现时间短,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一定不足,相应的各种培养机制、培养条件和培养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目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存在诸多争议,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硕士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应推行五年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成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地学优势特点,在办学过程中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依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质灾害防治优势学科平台
我院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创新方法体系,推动了该领域学科发展和进步。重点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康定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独立单位),二等奖2项,部省二等以上奖励3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国内外1200余篇。此外,我院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11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在地灾防控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二、面向行业开设应用型创新课程
为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和社会需求,我院立足自身地学优势,面向行业狠抓专业硕士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上将学硕与专硕分离,力求使专硕课程改革符合行业需求,更加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行业―实践―案例”为理念构建以工程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并根据行业和相关企业实时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观念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如,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更加注重工程地质、铁路和公路行业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点,因此我院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值模拟和地下结构工程等课程中进行了教学点更新,不断强化考点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研究生的注册岩土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使课程教学与行业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应用创新特点。
三、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导师
我院作为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利用我校地学优势学科平台,建立“工程实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双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工程应用创新建立良好企业合作关系,以模式改革谋专业硕士培养上台阶,为此,我院聘请了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经验,并且了解企业亟需创新技术的高水平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及论文指导。这些导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我院在对地学类专业硕士的双体系培养过程中,邀请在全国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训指导,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卫东教授级高工、中国中铁二院集团屈科教授级高工、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李永林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王联教授级高工等参与专业硕士生论文选题和指导工程。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以及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院总工等称号,具有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应用型创新,有力推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该培养模式将学校、学生与企业融合到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挑选了适合人才。
四、面向西部环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后,再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地学类实践基地和平台。选择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生产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高标准、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我院投入100多万元与水电、交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内企业共建了“大型水电工程实训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大光包滑坡研究基地”和“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这些实践培养基地既可以进行野外地质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能承担工程建设和科研任务,又可让学生按行业要求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难题攻关。这些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地质素养、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实现野外认识能力强、重大灾害问题能独立与创新性思考的目标,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难点问题,可为我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质量和效果
为使企业始终保持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培养的热情,我院主动为用人单位着想和服务,在基地建设、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先后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院校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学习交流与调研工作,加强了与各联盟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获得了宝贵的信息资源,达到了“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推动发展”的目的。在专业硕士考核质量方面,摈弃传统的专硕“差生论”观点,对专硕毕业论文的考核,重点考核毕业论文是否有对实际工程“应用创新”的内容,推进应用创新和服务社会。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张岩同学经过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实践培养,先后申请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一种液胀式让压抗震抗高地温锚杆》、《一种高地温隧道支护的桩型预应力锚索》和《内置式全长防腐锚杆》等多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为西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研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效果显著,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成都地区其他“985”、“211”高校生源竞争下,我院地学和土木类专业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培养质量受到了同行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张胜,杨慧丽,许燕,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7-278.
[3]孙凯,曾庆吉.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以教育硕士实习为例[J].成功(教育版),2012,(3):6-7.
[4]陈国庆,查凤妹,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79-181.
[5]章小莉,张克君,刘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