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顾问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7: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顾问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房地产经纪;考核标准[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68-02
《房地产经纪实务》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及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新建商品房销售业务及存量房(俗称“二手房”)经纪业务。
1目前《房地产经纪实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方面
通过对多家用人单位及2007、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回访,统计如下:从事新房置业顾问占26%;二手房经纪占40%;房地产营销策划占13%;房地产估价助理占8%;其他13%。其中从事二手房经纪的学生占了全部就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教学过程中对这个模块的介绍与实训却几乎是空白。
基于此总结出目前教学过程主要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忽略了对二手房房源、客源的管理;二手房经纪业务流程等内容的教学与实训。②课程的原有教材为高职高专统编教材《房地产市场营销》,大部分章节知识点的选取遵循学科体系的要求,而非岗位技能知识模块建立课程体系。③未按学生就业的方向来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了解新房与二手房销售方面的差异,不能掌握适用的实际技能,毕业后需花费较多时间才能适应所从事的房屋经纪工作。
1.2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
学生的教学仍然按照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期末集中辅导答疑,严重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另外对学生的考核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其成绩构成是:期末成绩占70%,作业、课堂讨论占30%。显然,这种本来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课程却主要以理论课程来教学,结果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比较欠缺,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2房地产经纪实务课程的设计思路
目前,大多数学校《房地产经纪实务》课程的内容章节从整体上看稍显“乱而杂”。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按照房地产专业主要就业方向的岗位需求,所需的能力结构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更能够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与行业企业、多家用人单位深入交流后,我们进行了基于实际工作流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即以房地产专业学生的两个主要的就业方向“新房营销与二手房经纪”里的专业岗位技能来拟建和筹划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这里就以这两个基本模块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2.1依据二手房经纪机构的组织结构,系统化设计“存量房”经纪教学模块
该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之初,走访了多家二手房的经纪机构,与店长等一线人员探讨二手房经纪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最终确定按照二手房的组织结构分解岗位及工作流程步骤,以此来设计二手房经纪业务这个重要模块的教学与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出:租单、售单、权证、业务组等不同的岗位分工,通常的二手房经纪机构由这几个部门构成:①营销部(又分成租单组和售单租):主要职责是负责客户接待、配对及约看、实地看房、交易撮合、成交签约;②权证部:产权的过户及贷款的办理;③监察部:对各种基础工作及所有数据的检查;④业务部:寻找房源、开拓客源及其他部门的协调;⑤财务部:成交签约的复核及收取佣金。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分部门进行讲授与实训,并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回到学校后在专业实训室分组进行工作情景模拟实训,教师对实训情况给予点评和成绩,由此构成了二手房经纪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过程。
2.2依据工作流程来系统化设计新房销售的教学模块
通过走访了校外实训基地及大量房地产全程营销机构,与项目销售经理等一线人员探讨置业顾问的工作任务,提炼出14项培训任务:即为:①房地产基础知识;②周边配套了解;③配套画图;④周边楼盘调查;⑤项目基本情 况(占地面积、总户数、车位比等,分析所有户型的优劣);⑥项目配套学习、接待礼仪学习;⑦自拟项目配套说辞;⑧现场模拟讲解;⑨项目户型了解;⑩沙盘、模型熟悉、讲解;B11模拟样板间讲解;B12样板间对抗性说辞应对;B13前期按揭贷款规定;B14接待客户流程学习。将这14项培训任务作为学习新房销售的主要实训项目,在仿真实验室,合作的售楼中心内完成。通过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编排梳理,归纳总结出针对不同房地产类型的销售流程步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了相似的学习情境。
3课程改革实施途径
《房地产经纪》课程充分考虑房地产经纪岗位的职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房地产理论和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培养目标服务。
3.1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1)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中,本课程主讲教师均具有多年行业经历,运作营销过多个房地产项目;另外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均为房地产项目现场的销售经理等具有丰富的房地产实战经验的骨干人员。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地点主要集中在“龙泉驿区三叶房产”、“艺景湾”、“龙城一号”“东山国际新城”等项目现场及本系的房地产实训室共同完成。
(3)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本专业与多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房地产经纪”订单班,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订单班的需求条件直接相关。
3.2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
(1)针对房地产行业和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该课程构建了以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综合职业能力出发,结合房地产经纪人协理的考证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为房地产营销策划岗、存量房居间业务、新建商品房销售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项目,并设置了仿真实训、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情景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技能训练和管理训练项目,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高达50%以上。
(2)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一线房地产操作人员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内容涉及房地产经纪岗位的各个实践环节,授课方式采用实务操作课、分析实验课与案例教学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地点采取课堂、房地产实训室、房地产经纪门店、新建商品房的售楼中心、房交会现场等相结合的方式。
3.3以企业的考核标准作为期末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二手房可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主要的实训成绩。与成都龙泉驿区多家二手房置换公司合作,以学生实习的可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实训的成绩,将占到期末考试成绩的30%;
基础工作量化指标包括:①能清楚了解市区楼盘不少于10个;②平均每月的信息拓展量不低于房源5个,客源5个;③每月回访电话不少于10个;④每月不少于10个房源勘验;⑤每月不少于5组客户带看;⑥按时完成每周工作总结及月工作总结;⑦能独立完成税费计算;⑧在销售部门主管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合同签署;⑨熟悉房产贷款操作流程。
(2)新建商品房的销售流程实训考核占到期末考试成绩的20%。考核标准包括:①实习公司的发展历史和现状;②实习楼盘区位、特点、价格和销售情况;③实习楼盘周边的学校、医院、商场、小区交通等配套,以及周边在销和即将上市楼盘的特点档次、优劣势、价格变化、营销策略等情况;④熟悉当前房地产发展趋势和各项法规等政策法规,熟悉贷款计算方法和流程,税费的征收标准;⑤家庭装修的一般知识。
4课程改革主要创新点
特色一:凸显地域和行业特色的课程设计。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将房地产专业的岗位主要设置为四个方向:二手房经纪人、新房置业顾问、房地产营销策划岗、房地产估价助理;这四个岗位均为目前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而尤以前两项为最多就业选择方向。所以我们也更侧重于这两个岗位的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践。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场地的选择、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以成都龙泉驿区真实房地产项目为教学背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成都市周边的商圈、居住社区有一个预先了解;为毕业后在房地产企业就业提前预热,将来也能更快地适应和熟悉工作环境。
特色二:企业项目、真实场景下的教学过程。本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全过程全部在真实售楼处、二手房经纪公司及高仿真的房地产实训室内进行,每个周末,安排两组学生分别去项目售楼中心和二手房中介公司作为销售助理协助完成售楼交易过程或二手房租赁或置换签约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实实在在地学会了售楼置业顾问岗位及二手房经纪人员的基本技能。
特色三:双重身份的训练通关。本课程完全参照目前售楼中心考核售楼员;二手房经纪公司对新进业务人员的考核标准来训练学生;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以“置业顾问或二手房经纪人”及“客户”的双重身份参与真实楼盘的虚拟训练和销售流程考核,实现了寓教于乐。
篇2
一、 实践目的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要简单地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 实践内容
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客户服务部店面商务中心担任咨询顾问一职,主要负责的是咨询课程和维护报名大厅的秩序。在正式上岗之前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然去年的时候我来过,对业务流程了解一些。可是一年没有碰触这些课程有些生疏了还有部分的课程有所改进。虽然和去年的培训东西差不多,但是我却有不一样的体会。每天面对来报课的家长,我们都得以笑脸迎接(即使我们受了委屈),家长的问题我们都得一一回答并且让家长信任我们他报的课程就是对的,我们都得找各种理由去说服家长,让他们满意不仅仅是我们的课程还有我们前台的服务。在新东方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也学会了化化淡妆,因为这是公司的要求,做服务行业的工作面貌一定要好。每天早上的化妆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
三、 实践结果
在这为期56天的实习生活中,每一天新东方都给我新的体验和新的知识,从一个不切实际的象牙塔学生到一个慢慢面对现实的社会人。在学校的时候总是天天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消磨时光,在学校这麽好的环境我居然是这麽消极的度过,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后悔,悔不当初。在新东方的每一天晚上我都会看看一些职场方面的书籍来增添自己对职场方面的不足,并了解这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时候我默默地做了个做了个决定回到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至少不再那么的浪费青春,想想暑假看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剧中的何东很有魄力的去重走一回青春,我不能像他那样应经走过的青春却因为自己后悔当初再重走一次,所以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有计划的度过每一天。
四、 实践总结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前期基础
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597人。建有经营与管理综合实验室、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与长沙通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探索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务、团学、招生就业等部门工作和毕业实习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路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2、基本原则1)服务企业原则。学校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他们的人才需要、标准、技术需求等,想他们所想;一定要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这是顺利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这也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2)校企互利原则。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企业有重点培养,优先选拔留用和淘汰的权利,这个是企业的利益。而学校的利表现为:学生就业率的相对提高、能够享受更的待遇以及企业提供的较好的实训质量等。因此,校企双方互利双赢,这是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事实上,只要坚持高度统一,师徒教与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需要、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才能很好的实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校企合作环境建设
专业以行业或者企业群为背景,建立“生产中育人,在育人中生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环境、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专业建设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明确校企双方可提供的资源、空间;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的激励政策和办法,形成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的制度和环境。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广泛求证,确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管理、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具备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工商企业运营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能力,拥有适应生产业发展的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适应改革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必备的。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①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及经营丰富人员;②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工商管理经验;③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决策;④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带薪挂职锻炼,以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⑤并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定期聘请企业高管给教师做讲座。⑥初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拓展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
4、实施“3C”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各岗位人才从业技能的实际需求,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3C”是指学院、ERP顾问公司、顾问公司的客户公司。“ERP顾问公司是指为客户公司提供全方位的ERP的实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诊断、管理能力提升等管理服务的公司;客户公司是本地制造企业。ERP顾问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管理实践素材,客户公司可以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现场实现无缝对接。
5、积极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
篇4
关键词:会计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43-02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针对会计教学情况,对我院已经毕业并且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74份。具体调查结果见后《会计主干专业课程教改问卷调查表》。本文结合实际和调查表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践体系缺少系统性。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会计实践内容应该从基础会计开始,到纵深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学等课程内容,再到横向的审计学、资产评估学等内容,进而实践具有综合性的ERP实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整个会计课程实践体系。但现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是基础会计的内容,浅尝辄止,或在深入一点的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而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验却没有开。
2.实践内容较少。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而且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比较呆板,远不及现实社会中的业务复杂多变;另外,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
3.实践过程较少仿真性。在实验中,除ERP模拟实验外,其他试验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按团体分组进行,而是一人一套题,虽然全面,但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也不利于强化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形式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不出会计各岗位之间的配合。因此,学生多认为是习题作业,只是换了做作业的地点和形式。另外,会计实验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打印的黑白样式,是已经填制好的原始凭证,学生很难得到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造成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
4.实践环节忽视技能性。现实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但是在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电算化操作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调查中,共有54位学生把参加实地实习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占到78%,其次为模拟实验,有26人,占49%,其中选对抗模拟的有14人,占19%。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提高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始终是教育的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也为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
1.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按“终身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注重对学习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英国,学生不分年龄,可随时进入学校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另外,在财务案例研究、审计案例研究和会计专题理论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加学生课堂发言,表达观点的机会,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并且要让他们把这些能力固化到自身,随时随地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生用之不完的财富。
2.构建会计实践体系,扩展实践内容。针对实践课程单一、实践内容单调的状况,构建会计社会实践体系:由基础会计实践、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ERP模拟对抗实验室,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实践内容的扩展和方式的多样化,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会计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天地,为学生开创了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每个学生应根据自身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将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子项目列入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
2.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解决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团队合作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实践教学的一个难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引入“团队教学法”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学生可以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综合性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项目,结合各相关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一是实践内容来自实验,真实、可信且具有实际意义;二是团体成员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相互启发,开阔视野;三是可以增强团队意识,融洽关系,正如早期牛津大学的目标,“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3.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会计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借鉴国外会计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即专业职能素质、人格素质和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并以此为进入会计职业界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从而对会计职业教育的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清华大学会计系夏冬林教授在2004年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上发言指出,“会计教学,课堂上应多讲故事,借贷分录由学生到课外去做。”因此,必须改变目前实践教学中拘泥于现行准则具体要求的讲授,转变为启发理解会计准则背后的会计理论,在实践训练中不仅要知道什么应为与什么不应为,还应启发学生了解应为的原因和相反会计处理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等。
4.会计实践教学要加强与会计实务界的合作。会计社会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基地,要加强教育界和实务界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人才和资源整合的机制。在调查中,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选择同实际人员交流的有12人,占16%。聘请会计实务界顾问,作报告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最终引入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为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实现共同价值搭建了共同进步的平台。
三、会计专业实习的实施和管理
会计专业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也把参加实地实习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但是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实习经费紧张等种种原因,许多学校往往采用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这种“放羊式”分散实习,造成实习环境差别很大,有的能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则很难保证实习效果。因此,要加强对会计实习的实施和管理,必须创建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分散式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事前计划。事前计划主要是指制定详细的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办法。由于分散实习的特点,决定了实习教学大纲必须事先确定实习目标,并且要有可操作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要求:(1)了解企业基本情况。(2)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3)会计实务。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会计实务领域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自己所学与实际的差距以便今后补充学习,同时,发现企业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个环节是大纲的重点,也是学生实习的重点。这部分大纲可以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会计主干课程为核心,按几大模块分别设计,并细分为更多的小模块,设计相应的思考题、调查表等。学生选一个模块作为实习重点,增强实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撰写实习报告。
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在学生实习时,指导教师到实习现场,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但在分散式实习情况下,事中控制难度较大,可以要求实习单位协助指导、管理和考核,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以建立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实习机制。
3.事后考核。事后考核是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是重要的事后监督环节,包括:(1)学生提交所在单位的实习综合鉴定一份,以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2)学生提交实习现场记录即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各一份;(3)进行实习答辩,答辩的过程其实也是经验交流,畅谈实习体会的过程,在答辩中师生共同探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4)总结评定,确定成绩,并进行实结。总结前可先拟定调查表,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效果、问题进行归纳,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以改进今后实习指导工作和理论教学工作。
这种分散式校外现场实习不同于集中的模拟实验,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甚至不可能。因此,事中控制不是分散实习的核心,其核心在于实行目标管理,通过事前的计划和事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以保证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泽.试论加入WTO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J].会计之友,2004,(6).
[2]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3]底萌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会计教育改革研究――如何通过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J].会计之友,2007,(21).
篇5
1.1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需要
交叉学科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的渗透和融合,甚至还可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对象结合成一个综合体。软件工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机制是其交叉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良好的实践机制是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2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的需要
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实践机制可以增强工程硕士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拓展视野、开拓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可以为研究生的认识从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打下认识论基础,并使其思维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拓展,从而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3]”。实践机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强调应聘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项目实践经历。
2软件工程交叉学科实践机制面临的问题
2.1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缺乏有效的融合
北航软件学院通过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探索不同学科与软件工程学科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课程设置主要是将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直接引入,在学科的深入、有机的融合方面还远远不足。这就使交叉学科的“交叉”,变成了各学科课程的生拼硬凑,而没有对各学科进行科学的融合,更无法很好地实现各学科实践的融合,最终导致学生即便完成了交叉学科的实践,所学到的内容也都是孤立的,无法很好地使不同学科知识彼此参照,更无法将另一学科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与该学科的相应内容进行融合。
2.2缺少综合的交叉实验平台
对于交叉学科,不仅要求在理论上实现内容的融合,更要求提供综合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综合性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之前,学院的实验室大多提供单学科的实验内容,缺少根据交叉学科的特点组建的实验平台。由于学科交叉涉及多个专业,各专业的学科需要不同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如何获得独立的学科建设经费去采购这些实验设备、组建实验环境,也是我们在交叉学科建设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综合性的交叉实验平台,学生就不能对交叉学科的内容进行实验,从而导致专业实践技能欠缺。
2.3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匮乏
交叉学科的实践往往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出色带头人,但是,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院缺乏稳定的人才队伍来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一方面,有些交叉学科的授课教师固守原有学科的研究思维,仅仅讲授本学科的知识,既不强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又不利用交叉学科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很难在学科中获得独立的位置,导致现在有些交叉学科的授课教师虽然名义上属于交叉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却很难在交叉学科实践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会阻碍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些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很难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思维,从而导致交叉学科建设的人才储备不足。从长远看,这种情况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北航软件学院推进交叉学科实践机制的措施
在交叉学科实践机制的建设方面,北航软件学院提出了软件工程与交叉学科融合的专业实践及企业实习的设置与建设方案。
3.1推进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融合
在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融合上,学院成立软件工程交叉学科实践研究组,其成员由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丰富的学院教师和部分软件行业一线人员组成。其任务主要为制定交叉学科实践课程大纲,对交叉学科实践所涉及的项目和实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证,明确协调配合完成交叉学科实践的具体人员,同时还负责对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该研究组的工作,可以确保交叉学科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在实验内容建设上,根据培养过程的渐进性,通过从基本应用实验、特定专业应用实验和综合应用实验到自主应用实验4个层次来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综合应用、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实验教学目的。
3.2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平台
实验体系建设侧重于课程学习阶段的实验环境和内容建设。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环境,不搞重复建设,立足建设几个“面向研究生并兼顾本科生”、高水平、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室,在课程学习阶段为学生营造接近实际研发的综合实践环境。基于这一思想,学院建设了软件综合实验室、Unix环境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实验平台,并与计算机学院共享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如HTC实验室、爱立信实验室、联想实验室、Adobe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满叉学科的实验要求。同时,以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将企业引进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出去,具体包括:引入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可以提升实习效果;加强教师实践、工程方法等研究,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学生作为助研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加强软件工程理论、实践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跟踪企业技术与管理,最终推动需求、指导企业技术与管理。
3.3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
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对交叉学科实践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交叉学科对应专业的教师彼此听课;定期召开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交流会;与企业联合,关注行业动态的发展。通过以上举措来提高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业务水平。专业的人才队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交叉学科实践中去,这为提高交叉学科实践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交叉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人才贮备。
3.4加强交叉学科工程实践
在交叉学科实践体系建设方面,软件学院针对学生数量大、学生生源复杂、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培养时间有限和师资短缺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在交叉学科的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强调作业和课程设计等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还专门成立了实训与基础部,配备项目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负责所有专业“一级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级工程实践(个体工程实践)是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程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实践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综合编程技能,通过实验、作业、讨论、笔试等多种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开发技能。另外,在每个专业方向内部,还设置了“二级工程实践”课程。二级工程实践(团队工程实践)中,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开发小组(团队),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规范,以团队形式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性项目,通过立项、分析、设计、开发、现场答辩、演示等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规范化软件开发和协作管理的能力。
3.5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欧盟研究咨询委员会跨学科研究报告显示,欧洲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在研究生层面表现为开设更多的交叉学科培训计划,并与企业人才需求挂钩[4]。北航软件学院与美
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了多个国外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通过学院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软件学院已派出大量学生到国外实习和深造。对于国内实习基地,软件学院在充分发挥北航在学科、办学政策、地域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针对各专业需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实习基地。另外,软件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为其定向培养复合式软件工程硕士人才,为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高、精、尖后备人才贡献力量。这些国内外实习基地为交叉学科实践提供了综合性的平台。软件学院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入软件相关企业完成为期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亲自参与的实际软件工程项目,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内容利用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
3.6设立交叉学科实践模式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北航软件学院设立了5级实践模式:课程实验、个体编程实践、团队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团队项目案例实训。以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实践项目,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贯通,以具体项目贯穿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交叉学科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该实践体系实现了由学校到企业,再回到学校的一个闭环实践过程。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实训基地,要总结实习经验,互相交流实习案例,与教师互动进行案例分析,在已有的编程和项目经验基础上,全程参与一个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项目的管理等所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编程能力,同时可以用所学知识对实习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纠正错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软件系统分析、架构、研发管理等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参与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由学院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从而大大提高论文质量。这样,学生在一个循环上升、逐级加强、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回馈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以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
4结语
篇6
关键词:订单培养;顶岗培养;专家指导;校外实习;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职学校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要,面向企业,找准定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一、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模式即在招生前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订单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招生即能就业,培养与需求相结合”。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不仅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更要通过顶岗工作实践使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从学校看,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进入操作技能“实战”训练,技能水平普遍得以提升,就业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从企业看,增加了选拔专业技术人才的机会,急需人才可随时得到补充,使企业的发展更有优势。
二、定岗培养
定岗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企业需求,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进行短期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按原有的招生计划正常招生、授课,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计划,并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
定岗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拿来就用,上岗就合格”。这种模式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注重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训练。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将岗位工作要求和技术要求全部掌握,减少岗前培训。
三、专家指导
专家指导模式就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与相关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相关教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他们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顾问。
学校与专家们共同收集行业、专业发展动态信息,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修改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从而使培养目标更加准确,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专家们还需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指导,并为学校提供与企业相关的技术第一手资料,同时将生产实际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校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一体化的局面。
四、校外实习
首先,企业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对人员的能力需求有着最为清晰的认识,而这些正是职业学校所欠缺的。其次,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着最实用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这也弥补了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而导致对生产工艺和技术更新知之甚少的不足。最后,企业拥有的大量生产设备和工作案例也将为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上述这些资源都是行业、企业所具有的且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利用好这些企业的优质资源,主动与企业联系,进行校企合作,将企业开拓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在这种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订,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岗位、设备等硬件条件,与学校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这种“企业组织生产与学校学生实训同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理论―实践―验证―总结”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专业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五、教师培训
学校定期派出教师进驻企业,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顶岗实习。教师在企业中深入生产第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科技攻关,研发产品,将产教研融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企业,为相关企业举办新技术培训班,培训新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等。这种合作形式为教师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校企联合;建设;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66-02
我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立于2001年,从此开始了校企合作建设本专业的探索之路。自2005年至今,该专业从课程建设到实习实训再到学生就业,多方位深化与同行企业的合作关系,有了一些收获,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联合的必要性
第一是美容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美容行业正在向养生、康复以及高技术仪器应用等领域拓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医疗美容的发展优势不断彰显。然而,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大多来自社会短期培训机构及职高、中专,其知识结构很难胜任新理念、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通过高职教育模式培养的具有医学素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加入。
第二是学院及专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也只有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办学的价值和专业存在的必要,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第三是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医疗美容专业的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都需要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探讨职业定位、岗位要求,使其与课程设置完美对接。
第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共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动机与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联合的实施方式与成效
(一)实施方式
校企联合意识的建立——切实保证校企联合有效实施的前提 要不断学习关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和权威书籍,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派骨干教师到其他校企联合办学较为成功的学校学习。聘请行业企业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和审核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实训和员工培训工作以及具体教学实施。
主要采取“2+1”和“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9年来,我院与多家美容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持网络。该专业学生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学习,在第四学期末,即毕业实习的前夕,要在学校组织的实习就业双选会上确定实习单位,并签订协议。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由企业直接参与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更接近企业的要求,毕业后直接安排学生就业。
教师队伍建设 采用传统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并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另一方面,从相关企业长年聘请技术及服务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开展校企联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图1所示)。(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正在积极进行双向联合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时,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可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毕业实习教育活动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同时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增强了专业教学的适应性。且由于实习期较为连贯,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机会多,企业岗位安排灵活,对学生的考察和锻炼充分而全面,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调查统计 我院该专业已毕业7届学生,共计1024人,近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6.35%,平均专业对口率达91.69%,平均起薪1237.50元/月。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很多成长为高级美容师、美容顾问、店长、区域经理等。首届毕业生有10%左右在全国各地创办起了自己的美容机构,甚至成为我院的合作企业。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原有4间校内实训室和少量的常用美容仪器,发展到现在,已有校内实训室11间,实验准备室两间,占地面积660m2,教学用美容仪器总价值达64万元。(2)通过由我院提供场地,由集团公司投资进行场地装修、提供先进的美容设备和专业的美容讲师的形式,在校内建成了“辽卫帝姿美容SPA馆实训基地”,为在校美容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所真实的模拟美容院,使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工作场景,满足学生的校内实习,使教育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3)校外实训基地已由办学初期的学校及专业教师主动上门联系、寻求企业参与的“企业选择学校”的被动模式,逐渐过渡到由企业努力寻求与我院合作机会的“学校选择企业”的主动模式。全国各地每年慕名而来的主动要求接收我院美容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大型美容机构有一百多家。为了能够得到我院和美容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很多企业都要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以期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三)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实行。因此,要对合作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筛选甄别,挑选理想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以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是政府允许的正规企业,有营业执照,各种相关证件齐全,注册资金较多且有一定规模。其次,企业管理要正规严格,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素质,对学生及学校负责。再次,企业应处于良性运作状态,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最后,企业应愿意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并能提供免费食宿,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学校要始终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首先,应由校企共同商议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并分派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活动,明确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并开展学生管理;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企业除了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外,还必须派专人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管理,根据企业需要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进行妥善安排与分配,并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管理学生,定期与校方联系,确保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的问题和需完善的工作
虽然我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各专业均进行了各种尝试,但还没有建立健全明确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运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要在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兴办校办产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增加学院的经济收入,为学院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面向市场。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人员培训、企业管理咨询、合作技术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师的实践与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享、互利共赢。
要积极组建辽宁省美容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职教集团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共享,联手打造专业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以美容行业的庞大规模来看,仍然有许多企业不了解、不认可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好处。一些企业对合作不热心,也有的企业担心合作培养的人才流失。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将“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专业办学理念和推进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宣传力度,要让企业尝到合作的甜头,以此促进校企合作向“全方位联合、深度运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田玉珍.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6):66-67.
[2]董兆伟,侯维芝,梁艳青.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4):38-39.
[3]任焕霞.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访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会长朱传礼[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18-20.
[4]杨泽宇.产学研结合是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7(35):35-36.
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
一、课程特色
1.课岗融合、双证融通
该门课程教学以国际商务单证员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单证员业务为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学生学完就能轻松通过单证员考试,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报关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卓有成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2.建立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体系
用两类指标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一是职业基本能力;二是职业发展能力。前者要求实现单证“正确、完整、及时、简洁、清晰”的基本要求,主要用正确率和熟练度来进行量化衡量。后者主要反映职业意识、职业观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在学生中提倡至少在观念上树立“100分才算及格”的职业意识。因为单证工作要求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一单之差甚至一字之差,都可能造成业务障碍或损失。在100分之上,提出了包括自学内容、综合方案设计、双证考核等指标,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以便将来创造性适应职业生活。
学习评价指标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学习导向性。我们的指标体系是根据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而设计的,并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其数据资料是容易获得的,其计算方法也是简便的。指标标准值按照企业实际需求适当提高了标准,通过宣传和考核,能对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获取学习资源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依据国际商务单证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演示PPT为主,辅以少量板书,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具体外贸业务的单证“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的运用置于一个真实的项目中展开,学生跟学并独立进行真实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学做结合,牢固掌握相应进出口业务单证的制作与使用技能。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为“工作”主体,教师则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此外,在项目活动载体的选择上,不仅充分考虑重庆保税港区的国际商务贸易特色,以适用保税港区国际商务企业对单证员岗位的要求,而且同时利用实训室的外贸单证软件开展仿真单证操作,从而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条件
除必须教材外,本课程教学网站已建成,课件、课程录像、习题与试题库、电子教案、单证员考试培训资料、参考文献与网站链接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登录网站进行自习和实训,成功迈向了教学数字化;另外,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和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学院建设了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等全部接入校园网,可供学生随时学习、上网实训使用,为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了基础;其次,辅以本专业网商孵化中心实训室,及其中安装的浙科外贸实习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4套教学软件,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大环境完全形成,设备、设施利用率高达100%;最后,本课程所在专业已有多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重庆嘉陵集团对外贸易有限公司、重庆福凯物流有限公司、重庆欧翔工贸有限公司、重庆昌明机车制造有限公司等。我们聘请其管理人员担任顾问或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码头、海关参观,到进出口公司见习顶岗锻炼,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两者功能有机结合,各自担当不同角色,实现企业与学校零距离对接。
四、教学手段
1.双语教学法
本课程内容涉及大量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全真英文单据进行教学,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工作语言环境,加强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素质养,让学生在单证学习过程中掌握外贸业务中常用的英语,一方面为单证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外贸英语的水平,从而实现外贸操作技能与实用英语能力一体化。
2.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案例多为教师下企业所搜集的真实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这些实际案例,学生更易应对实际工作中各类型境况,缩小行业实际与课堂讲学的距离,解决了课程教学实训与实践脱轨的问题。
3.课证融合法
课程教学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考纲紧密结合,以考促教,以教促考,,85%的学生可以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最终毕业证与单证员证两证到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双证结合”的要求,通过单证员岗位能力模块的实施,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证提高上岗机会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取得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互动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互动教学法,课堂上组织讨论方式,并通过外贸单证实训室由教师首先讲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缮制要点、相关国际惯例法规等相关知识,然后进行仿真模拟角色业务训练,将理论的运用置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展开,从而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搭起了一道桥梁。
五、未来建设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课程建设和教改工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完善网站建设:进一步开发、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加强网站更新和维护,研究、总结和推广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并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作为现代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运行机制。它的基本内涵是校企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
校企合作这种已经被发达国家实践证实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也正在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界被广泛推广。为了解当前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开展现状、实施成果或做法,我们对武汉、上海、杭州、桂林等地的国内知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了调查,并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两所国内办学先进的高职旅游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做法,校企合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旅游企业参与了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指导
这种合作表现为院校聘请旅游企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这包括:为高职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岗位或岗位群)、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指导学生对准岗位考取证书,确保学生将来能够高质量就业;对院校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与校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以及参与实训设施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已经成为了校企合作最基本、最常规的一种形式。国家教育部也下设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予以指导。
二、旅游企业成为了院校的师资培养和供给基地
教师是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旅游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任务。以企业为师资培养和供给基地,“走出去、请进来”、“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是很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旅游企业接受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甚至聘请一些资深教师兼任企业顾问(服务企业、行业),即所谓“走出去”;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为学校派出员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一部分课程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技能培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即所谓“请进来”。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可丰富在校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传授实战经验,可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旅游企业还可以请学校对其员工进行服务意识、团队建设等思维意识、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
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郝庆智老师介绍,该校积极派出教师到社会上、行业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比如2006年在桂林永福县举办的首届“国际福寿节”派去师生完成“百岁千叟宴”项目,获得好评,并在2007年正式受邀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福寿节”。而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2007年中西部地区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上,笔者则了解到,该校仅旅行社管理专业就聘请了20位“行业名师”来校授课或讲座,他们都是知名旅游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行家能手。同时,校内教师也以深入企业开展培训讲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参与行业考评等方式积极服务企业、贡献社会,该专业有11名老师担任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评员。
三、旅游企业开辟为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
这是目前校企在旅游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最主要合作形式,也是大部分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最常见做法。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通过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资源共享,企业为学生提供观摩见习(也叫走岗实习)、课外锻炼平台、贴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机会,把企业经营设施设备、工作岗位乃至现场运营管理过程提供给学生进行真刀真枪地实战体验和锻炼,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被形象称为“学校建在企业中”。
这种形式也是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工学结合”,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实习一定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2000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了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旅游企业以就业式实习、订单培养等方式解除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人才培养最后是为了就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要通过就业率来体现,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学生谋好出路也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业式实习,也即企业为院校的“实习就业双基地”,除为学生提供观摩见习、课外锻炼平台、贴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机会外,企业可优先录用合格实习生,学生在毕业实习或者顶岗实习阶段就实现“预就业”了。这种合作方式极为普遍。
订单培养,则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以对学校赞助、向学生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按企业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该专业的办学(招生、教学、实训、甚至学生管理),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澳门酒店管理集团合作的“环球班”(桂林环球大酒店)和“桂山班”(桂林桂山大酒店);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杭州旅游集团合作开设“西溪班”(浙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开元旅业集团组建了“开元班”,都非常成功。但这种合作大多是一次性的或几年一次的,班级、人数也不多。
五、企业通过赞助冠名、注入股份等形式校企联合办学
这种做法中,一般是学校提供场地,旅游企业以赞助冠名、注入股份等方式,为院校提供实训设备、资金、技术等共建实训室,或者组建股份制教育合作机构,乃至进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
其中,旅游企业赞助的合作形式,基本上是企业对学校一种定向的社会助学公益活动,多为以企业商标或企业名称冠名学校的办学部门、教学大楼、实训室、校内道路的名称,以激励学校的人才培养,或设立冠名奖学金,以激励学子勤勉学习。这种校企合作也可以认为是企业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的广告行为,也是较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据调查,有旅游公司、景区、酒店共多家单位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设立了企业奖学金,还有14家单位在该院设立高达146万元冠名“奖教基金” ;新疆喀那斯丽景山庄、银星酒店等多家企业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设立了企业奖学金;上海纽斯黛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黄山学院旅游学院设立“纽斯黛莉”冠名奖学金。当然,企业也享有在学校培训员工、优先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回报”。
股份制项目形式,则是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组建教育合作机构,联合办学,企业对高职院校承担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中,企业是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
至于企业进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也即“企业办在学校里”,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在学校内建立生产实习基地。这个基地,既是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又是企业的生产基地或经营机构。学生以企业准员工和学校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又可在基地生产或经营,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由广西维伯教育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投资的校企合作项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实训大楼暨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旅苑酒店”就是这种形式的一个成功尝试,值得借鉴。但股份制项目形式以及旅游企业进校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在旅游界还少之又少。
以上是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的主要经验。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大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只是采取了上述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几种而已,还比较单一、处在表层,甚至难以维系或流于形式而名存实亡。而从“院校教师赴企业挂职,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学生,为院校提供兼职老师、科研或项目合作,资金和设备等资源共享,院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教师受聘为企业顾问” 全方位和从“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参与人才培养的授课、实习等教学实施――录用毕业生”全过程的校企深度合作几乎没有,合作效果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高鹏: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浅析,《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赵金玲:旅游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19期
[3]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篇10
关键词: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5-02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加工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械加工专业,以培养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加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机加工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课,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
一、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使用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较强,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学习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他们初中毕业后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身就是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学生的基础差,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肯定无法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数使用统编教材,它们理论性强,框架鲜明,覆盖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反映了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课程很难照顾到不同区域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其次统编教材“一难、二繁、三偏”,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就笔者所到的学校,《公差》一门课程的学习,多数都在使用大学本科生所用的课本,而这一门课程在本科学校也是三年级学生下半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在校只有二年的中职生来说实在是不适用。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统编教材不适用的情况下,校本教材的开法与使用就完全有必要。校本教材编写的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校本教材中。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如果注重实用性,降低难度,学生能够学会,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有很多。例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不能一味照搬基本原则,要有所侧重,解决迫切性的问题。实用性,即校村的编写一定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对本地教学有所帮助。如将本校实习基地的图形、图片加入到校本教材中。新颖性,即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是对学过的课程不感兴趣,让他们觉得教材是全新的,尽管他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却与传统教材不同,有新意有创意。趣味性,即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编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意识。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采用其他的一些形式。例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开放性,即教材的编写要留有一点的余地,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包括教材的使用者――学生,或学生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系统性,即教材编写的知识点要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可以做适当的层叠或延伸,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体现新意,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展现出来。
三、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编写的步骤
选定主编人员。主要编写人员要有资历,有实际工作经验。当然也要有相当纯熟的机械加工专业知识,切不可想当然地用人。选定编写人员。参编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对机械加工的校本教材编写,不一定要找文笔好的,但一定要找工作细致认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找一些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编写人员要熟悉本校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编写应做到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科学、准确,否则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主编确定编写大纲和细目。主编要将教材编写的原则、开发方案和时间表分配给编写人员,对每个参编人员的任务板块做详细说明,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主编的总体把握。主要编写人员要时时把握教材的编写方向和进度。对每个编写人员的情况要进行充分、精确地了解,并时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对全局造成影响。组织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试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不同于其他的教材,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或是一幅图形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要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所以没有经试用的教材是不能推广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是艰辛的。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取得学校领导的关注,给他们在时间和物力上以支持。编写人员也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工作虎头蛇尾。
四、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
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主要点是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如何在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完成使用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教学要以生为本。一本教材不论编写得多么的理想,如果学生不买帐也是不完善的。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代替者。这要求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学生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处理复杂的工作,并以教材中的要求为前提设计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完成工作任务。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充分依靠自我,依靠小组,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