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0: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农业实质上属于灌溉农业,灌溉工具的优劣对这种农业的影响至大。高邮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车口不住敲,家里不住烧,路上不住挑,心里不住焦,打点粮食跟水漂。”足见灌溉农具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灌溉农具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就江苏而言,农村传统灌溉农具主要是龙骨水车,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三种,习惯分别称脚踏车、牛车、风车。这些灌溉农具与西方机械化灌溉相比,已经落后很多。有鉴于此,江苏不少士绅组织了灌溉公司,大力引进和推广灌溉机械,促进了灌溉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近代江苏农业机械推广比较成功的也主要就是灌溉机械,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超过了其它任何农业机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灌溉公司的组建,因为正是它们的财力、设备和组织,才能使灌溉机械得以普及推广。早在清末,镇江就有士绅办起灌溉公司,投资购置西方新式灌溉机器为田主灌田,收取费用,“窃照泰西取水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虞,今深悉其装造之法,业已禀明道府县,蒙道府宪允准,出示照办,谨将章程明议于左。……议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余具,共需大机器十四座,小机器一百余具。其机器入地,装深二十余丈,不等。总以得水多为度,水由地脉贯注,故取之不竭。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忧”。可见机械灌溉远比人工灌溉要优越得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解决旱涝之忧的问题。1907年,《申报》又报道镇江有士绅购置吸水等机器进行排灌,并准备加以推广,“巨绅李维之观察有志实业,特在某洲置地一区,商准宗能述大令,先行购运吸水等机器到镇,试验种植,俟有成效再为推广云”。这样的报道在清末报刊上屡见不鲜。民国时期,使用灌溉机械的区域更加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地区就是无锡。无锡是素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水网地区,对农田灌溉一向十分重视。早在清末,无锡就有使用抽水机进行农田灌溉的。后,无锡城市中工厂日增,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集中,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排灌能力较强的新式抽水机,更受农村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无锡有些灌溉公司开始使用机器戽水船。如l927年,杨愚如筹建机器戽水船同业公会。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仅无锡一地就拥有委员九百多名,这说明,用内燃机带动的抽水机在农村中已经较为普遍使用。这些机灌商人把抽水机装在船上,运行到各抽水地点戽水,以充分发挥抽水机的效用。机灌商人为能得到当地绅董的支持,大多和绅董合伙经营。他们采用“包打水”的办法,即把约定区域内的水田,从插秧到成熟全包下来。在插秧之前,机灌商就和所包区域内的农民订立合同,先收二至三成戽水费,其余在稻谷登场后结算。机灌商因有地方绅董为后台,农民不敢拖欠戽水费。这一灌溉技术的应用对无锡而言可谓意义重大,正如黄宗智所言:“工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的结合使这个县(无锡)比中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更为农业现代化。机灌船活跃在天然和人工的河网,灌溉着田地。……这一技术一旦出现,马上为农村所接收,因为一个人操纵20匹马力的马达一天能灌溉整整50亩稻田,而两个男人用桶挑一天才1.0至1.5亩,两个男人用传统的脚踏水车一天也不过2至3亩”。这种机船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内燃机带动船上的小型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实际上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灌溉,只不过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过渡型的灌溉方式。尽管如此,它还是比传统灌溉工具要先进一些。除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灌溉公司外,无锡还有士绅创办了以电为动力的灌田公司。如无锡开原乡荣鄂生、富安乡乡董汪某、扬名乡乡董陈某等仿照武进电力灌田方法,组织电力灌田公司,承包农田戽水,准备从开原、富安、扬名等乡试办,将来逐渐推广。电力的应用,更加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使灌溉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显然,这与士绅们的推动不无关系。总之,在近代江苏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机械中,灌溉机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灌溉公司在普及推广这种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难以办到的。
二、肥料生产技术
清末,江苏已经有士绅创办了生产和销售化肥的农业肥料公司,这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早的。1906年,苏州绅商张惟一等人认为,“吾吴农业甲于他省,迩年以来日渐凋敝,收成短歉,良由粪壅不足,致地力硗瘠也。各国农政,皆专设肥料厂,收集各种肥料,研究性质、物土之宜,以售农民,诚为善政。吾吴街衙粪秽充斥,行者厌恶,亟宜设法屏除”。于是他们决定集股创办农业肥料有限公司,“先就苏城内外分区筹办,将为农业肥料屯积厂地,以资研究,并禀请商务局准予专卖”。设立这样的公司大有好处,“非第于农务大有深益,而街道洁清,庶几警政可举矣。事虽猥琐,而利用无穷,度亦商民所乐从焉”。为此,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招股简章,其内容如下:“一、本公司招股商办,每股洋五元,招足二千股,计共洋一万元。二、本公司先由商会提议,允许代禀商务局及警察局立案办理。三、本公司招股,每股分两期缴足,第一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两元;第二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三元。每期掣付收条,俟缴足后换给股单息折。四、后入股者,本公司酌定常年一分起息,息银自每年正月结帐后凭折支付。五、本公司除分给官利外,每年赢余分作二十股,以五股提作公积,三股作办事人花红,十二股派作各股东余利。六、本公司如有认百股以上者,即为本公司议董。七、本公司拟就城外设立总厂一所,以存储肥料,城内按区分设办事所,以资就近督收。八、本公司自第一期股银缴齐后,再行开会集议详细章程,布发公众。”股份制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为其顺利开办奠定有利条件。制定完章程后,张惟一请苏州总商会代呈商务局和巡警局立案办理。但巡警局以事关卫生,且该商所拟章程过于简单而生猜忌,希望商会再“悉心体察,妥议章程”。苏商总会一方面当即复函,指出“苏城街道向不清洁,卫生有碍,殊于警务攸关,张绅拟办肥料公司,以尽人厌恶之粪秽为培壅谷木之资料,清洁街道而益农业,一举两得,莫善于此,舆情断无不洽,一切亦无窒碍”,恳请警务局先允许该公司开办;另一方面要求该公司酌拟详细章程。因此,1907年,张惟一等重新拟定了更为详细而完整的开办章程:一界限城内外坑厕各有业主,应由该业主自行清洁。所有人家拉(垃)圾、柴灰、以及路头尿溺、马粪等,概归肥料公司收取。街道一律责成打扫洁净。一招股粪业各有地段,于段中人家收粪情形极熟,收取肥料办法亦与收粪相似,公司股本应由各粪业承认一半,荐举办事一、二人,以资熟手,一半另行招集。一津贴拉(垃)圾、柴灰等类卖与农家,所值无几,公司创办,势必亏耗,而街道则已一律清洁,旧设之清道局可裁,应以该局额支酌予津贴,俟将来肥料制成,公司获有利益,即行停止。一分区城内分为五区,须就出城河道之远近为断。择地设立总公司于适中之地,设总公司以便统辖。城外按五门分隶,胥门无水城,划归盘、闾两门。一储所储料所于闾、盘、葑、娄、齐五门外各设一处,须沿河旷地二、三亩,围以竹篱,结草屋数椽,雇人看守。一运载每储料所设摊船数只,多寡视事之繁简酌定,参用清道人夫。每所立一夫头,由该夫头督令各船人夫黎明进城,各就画定区域挑运肥料下船,满载出城,归入储所。街道如有不洁,惟该夫头是问。一给价收料人夫除酌给工食外,每日所收肥料,由储料所办事人过磅,按磅酌给价值,以资鼓励,收料自勤。人家柴灰向本卖钱,由该人夫自给,公司不再发价。一制造外国讲求肥料须以化学制造,公司应聘精于理化之人,指授工人造成各种有用肥料,发卖农家。一实验各储料所旁各购田地若干,俟肥料造成,即辨土性、物性之宜,讲求种植,非特以资实验,且为各乡农倡,俾农业日有起色。一余则公司应给常年利息,以及日后得有余利如何分派,一切未尽事宜,俟公司成立时自行酌核。该章程中的内容确实比之前的章程要详尽得多,涉及到肥料公司的资本、生产、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最终,在苏州总商会的协助下该肥料公司得以顺利创办。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部门,相当于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单纯做生意的销售公司。肥料公司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肥料生产技术在江苏的普及推广。在当时国家的电力、化学与化工基础还很薄弱的条件下,能够开办这样的农业肥料公司,开办人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三、林业技术
因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诸多好处,所以近代江苏的士绅们纷纷投资于林业,特别是组织了很多林业公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一些先进的造林技术得以借鉴和应用,并且还引种了国外优良树种。士绅们经营的林业公司,有的纯以新法种树为主。如清末海州士绅宋治基等创设了云台树艺公司,招募农民开垦云台山一带的官荒,这样,“地方饥民,藉此工作糊口,不致流离失所”。该公司先后共种植各种树木1400余万株,成效显著。可见植树造林既为士绅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又解决了部分流民的生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1906年,丹徒士绅黄鼎和袁仁茂等集股5万元创办利用树艺公司,购买荒地千亩,用新法遍种桕树。次年,扬州士绅周震筹集资金10万元创办崇实树苗公司,于甘泉、仪征两县买地开荒,种植树木。镇江士绅汪凤瀛纠集股本创办茂达公司,就镇郡城外购置荒地,用新法试种竹木果树,并兼营畜牧业。1908年,翟炳焘等在句容县创办句容浮麓公司,集股1万元,经营近代化的林业和畜牧业。句容县士绅以县属各乡荒地甚多,决定与政府官员合筹资本开设森林公司,用新法种植树木,以兴实业。这类林业公司,有的是士绅集资创办的,有的是士绅与政府合作创办的,主要以植树为主,但大都应用近代化的造林方法,推动了江苏近代林业的发展。有的公司除用新法造林外,还推广近代化的作物种植技术。如江宁府属荒地甚多,历任督抚都饬令各属设局督垦,劝民分别地质,或种禾稼,或种瓜果及一切材木,以开辟利源。于是,省垣绅富决定仿效云台树艺公司,集股在元武湖及钟山等处设立林业公司,用新法试办树艺,兼种禾稼、瓜果。有的林业公司或试验场专门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果树。如民国初年,无锡士绅杨寿楣在太湖边南独山禜头渚创办禝实植果试验场,占地六十余亩,专种水蜜桃、大正桃、美种梨、杏等果树,共有八千余棵。因种植技术先进,“浇灌得宜,颇易长发”。1918年,如东绅商袁镜波在掘港创办复记公司,占地233.80公顷。四周围堤,中心大路旁及河边两岸栽白杨和柳树,公司办事处门口外有2公顷果园,以桃、梨为主。1925年,川沙士绅顾济伯租用三王庙六亩庙产,建立南洋公司,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桃树。因种植精良,出品推销甚广。这些林业公司对推广近代化的果树栽培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些士绅还很重视引进国外优良树种。江苏的林木引种工作历史较早。早在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的紫金山南坡,营造油桐、棕榈、漆树三园,造林50余万株,这实际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树木引种工作。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日本副使张斯佳从日本带回刺槐种子在南京试种成功。这是近代江苏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开始。此后,江苏不少士绅便开始引种国外树种。民国初年,张謇从德国购买刺槐种子136余公斤,分发给包括江苏在内的16省,江苏分得种子约在4.5-9.1公斤左右,主要是分给南京义农会于紫金山育苗造林。1916年,林学留学生陈嵘引进刺槐和日本黑松种植于江浦老山林场。30年代初,如东士绅王庭松在掘港创办试验农场,之后在掘港北郊栽培苗木,占地1.33公顷,从掘港北洋桥向北3公里复记公司大道两旁开始种植德国槐和梧桐树。引进优良树种,是近代化的林业技术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江苏士绅对此也非常重视。这对促进江苏林业技术的提高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由于江苏士绅以及他们所创办的林业公司或农场,能够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江苏高等学堂毕业生杨星房纠合同志开办了溧阳吉金树畜公司,“购置丫髻、瓦屋两山麓荒芜田山二万亩,招工开垦已近半载,现在种植松、茶、桑、杉等秧千万余株。据该处土人云,该公司种植之际,适值春雨缠绵,各木植都已欣欣向荣,将来必成南方森林荟萃之区云”。1906年,士绅徐在滋与徐翰淦、李逢广等人,在宜兴湖口乡均山永丰区之分水岭一带,创办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该公司共占地六万余亩,除种植稻谷、竹、茶、芝麻、山芋及各项杂粮外,还饲养猪、牛、羊。巴拿马赛会举办时,该公司出品的茶叶还获得过金色奖牌。据民国初年统计,仅就种植松树一项而言,成活在十年以上者,已有五十万株,成活在八年以上者,已有七十万株,其他杂树共有二十万余株,堪称造林巨观。又如,清末句容士绅创办的种植、浮麓、暨南和明志等林业公司,各有地数千亩不等,先后种树七八十万株,至民初,四五十万株树均已成林,成效非常显著。再如,金坛士绅冯煦于清末所创办的坛溧树艺公司,及至民国时期已逾十年,资本一万五千元,占地三千余亩,植松树五十余万株,业经成林。其他杂树也很茂密。该公司植树造林的成绩也非常优异。这都要归功于士绅们对近代化林业认识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林业科学思想,从而能够指导他们在植树造林中应用近代化的林业技术。这正体现了近代科技的巨大功效。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循环农业
论文正文:
中国循环农业思考
一、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农民的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
2.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少,发展规模小,在农业中的比重不大,未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3.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有足够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二、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达成共识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农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深入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2.科技先行,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沼气利用、秸秆气化及发电、稻草还田机具、测土配方施肥等都需要有科技的投入,需要动员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研究循环农业应用技术,技术上的可行性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以促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3.加强土壤、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耕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求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取得平衡,勿使土地负担过重,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又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块土地,使其发挥较大的效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耕地的浪费。
4.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设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逐步掌握对农产品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开展循环农业技术交流、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篇3
论文摘要:综合农业知识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该系统将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其中,农业科研人员是活动的中心.分析了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它对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系统是一个交流协作的知识网络平台,促进了农业科研的知识共享、协同和创新,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尽管有重大的科技进步,但环境恶化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问题,世界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贫穷,农业必须给不断膨胀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面对日益复杂挑战,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于农业科研,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开发一个新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农业科研所产生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增加粮食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知识系统的理论
Roling提出了农业知识系统的定义:“一个农业知识系统(AKS)是一组农业组织或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们主要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集成、扩散和使用,目的是进行有效的协作,支持决策、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领域的创新.”
首先,农业知识系统必须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由社会所构建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学习,加速农业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生、共享、应用和创新.其次,农业知识系统将软件系统思想应用于农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随参与者在系统中行动的功能和目标而变化,即系统的实际构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参与者的集合,以及评估在创建可持续创新环境中每个参与者的潜在作用.另外,农业知识系统关注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交互作用.这些参与者期望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每个参与者都对其它人有所贡献,那么,他们的协同、差异、连接、集成和协作有助于创新.
Engel(1995)阐述了农业知识系统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知识过程是社会构建的,参与者要设法影响和管理知识过程.第二,交流是一种社会交互形式,这样的交互作用,其体现了每个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兴趣、关注点和目标.第三,AKS观点的中心在于创新是知识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总之,农业知识系统是社会构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界面,并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和共同理解的社会过程,分析如何创造转化条件来达成一致的决策.
二、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中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它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成功实施不仅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单指一种技术,而是索引、分类和信息检索技术和为获得用户所需结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软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系,将人和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融人知识的创建和分布过程中,促进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新、激励和沟通等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过程.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相关技术构建而成,一方面,它将根植于个人或集体惯例的知识表面化和明晰化,通过捕获、编码、存储和组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人工品,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传播与交换;另一方面,它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提取、挖掘、过滤和组合,以最适合的方式来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户提供最相关的内容或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和协作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动空间,有利于实践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刺激了人的创造性.
三、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相比较,国外农业研究的国际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来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的地区合作与开发.从农业研究系统ARS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再到农业创新系统AIS,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及其系统在农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概念
知识是农业科研中的决定性资源,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重复、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协作与交流、知识孤岛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不畅,各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驱动器,对农业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用软件的形式把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网络平台.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处于“知识三角形”的中心,农业科研是活动的中心。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于该系统网络,农业科研是一个社会构建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他们之间通过知识系统平台共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双向的连接、交流、对话和协作.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农业知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具有农业知识系统的特点:知识由社会构建;重点在于交流协作;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与知识管理系统一样,它”由两个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构成”: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社会;技术部分寻求获取、打包和传递有形的、文档化的农业知识产品,而社会部分使研究者、推广者和农户等系统参与者能够进行协作、连接和思考.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嵌入组织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寻求知识处理能力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高效地完成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2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过程
3.2.1知识需求或问题
识别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收集和整理农业市场行情和国家农业科研政策,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调研,识别出农民的知识需求,才能进行课题的申报和面向需求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广并被农民所接受.但是,知识需求或问题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个人的爱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偏见(NAGEL,1980),可能由农民自己清楚地说明或者由研究人员、政治家来定义,因而,需求识别是农业科研知识系统中最难的功能.
3.2.2创新知识的产生
创新知识输入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输入,没有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是陈旧过时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输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创新的任务,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更关注应用研究,所以该系统必须充分过滤并应用外部、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在当地环境下通过应用研究测试知识的适应性.在农业科研过程中,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点燃创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识随之而产生并添加到知识管理系统.
3.2.3知识的实用化
研究结果变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识的实用化,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研究、田间试验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研究结果需要处理,使之适用于农民;创新必须转化为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扩散的一组推荐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推荐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农业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的实用化是一个创新在耕作条件下的真实测试,技术必须不断修改直至满足农民的需求,否则必须放弃技术或只能推荐给有限的农民群体;在知识实用化这个技术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与农民、推广人员协同工作.
3.2.4知识的传播
创新的传播为知识的产生和大规模农田应用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它要求知识的双重转换,第一步转化到推广机构,第二步转化为农民所需的知识.经过一个成功的实用化过程,技术可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要求向农民提供灵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荐选择.换言之,技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对这些原理进行解释,就能使参与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如何应用一项新技术是不够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了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们才能改进新的实践.
3.2.5知识的应用
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富有成果地应用,那么新知识就毫无价值.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内的知识应用,意味着农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新知识集成到系统中并被农民采纳和应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农业科研结果的采用率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的关键指示器.
3.2.6经验的评估
Nagel(1980)把评估定义为:”用户对信息输人(知识)绩效的判断”.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是系统功能是否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重复率,即衡量农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经验评估能对技术的不足之处快速反应,监测到系统出现的错误,并立即进行校正,其功能愈显重要。
四、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知识网络系统,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由动态交互过程所取代,改变了农业科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对农业的教育和推广都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4.1对农业科研的影响
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行动组合在一起,扩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围和协作研究机制,出现了一些诸如研究联盟、联合研究和许可证协议等新型组织形式,它们以一种更敏捷、灵活的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项目将研究机构拥有的资源在一起.科研知识网络把其下游的推广者、农户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更适应研究、教育、推广的动态创新,增强了农业科研的有效性.
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快速扩张的Web出版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存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增强了获取在线数据库、知识库和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智力资产进行保护,提升信息和知识的价值;与农业研究技术相关软件的重大进步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进展嵌入知识系统,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过程,使之更加有效;开启了科研人员与工作于同领域或课题的同行社群的广泛交流与协作,他们能实时交互,创建一个科研者的虚拟社群,改变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与传统网络相比,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以下深远的影响:农业科研系统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和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会议;一个改进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技能的网络系统,能处理的信息和知识量呈指数形式增长;提供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可能性,因为研究者能够实时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实时双向交流的新技术使交互知识的开发成为可能,对话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换,也能从各种不同知识源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的知识;最生要的是,知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实现了捕获非编码知识的动态过程,并将隐性知识集成到指定的现在知识库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加快了创新知识产生的速率。
4.2对农业教育和推广的影晌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农业科研进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农业人才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其价值的本身,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依赖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教育和推广实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要接受知识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截然分开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现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共同的使命感、语言和共享的系统概念,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一体化,从时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户的社会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系统的连接,能够将科研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技术快速地传播,让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在网络中寻求所需的人和知识,进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读书能力和键盘操作技巧,他就能够在这个系统中方便地检索、操纵各种数据,与其它地方有着相似问题经历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者之间开启了动态的、前瞻性的知识流和交互作用,通过基于这些交换信息和知识流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篇4
(一)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技术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要保障农业产品的产量,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目的,这使得我们农业技术正面临着挑战。目前我国缺乏农业人才,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困难。并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以来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农业技术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和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着直接关系。缺少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产量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缺乏投资
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改革中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改革创新需要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如先进的农业设备需要经过不断的研发和科研实验,不断的实验,最终才能投入使用,在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更加侧重工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科研并不重视,所以一直以来农业技术开发都缺乏经费和资金,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还停留在陈旧的农业技术阶段。
(三)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技术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能够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单位较少,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业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并且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和专利技术推广费用。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没办法很好的推广,几乎没有私人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
二、改革创新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建议及思路
(一)加大投资力度
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技术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效率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中加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想要保住农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加农业技术开发投资力度,保障农业技术科研经费的充足,以保障农业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并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二)培养优秀农业人才
只有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科研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想要保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必须加强有效农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事业宣传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并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实践改革,以此来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实现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结束语
篇5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10月及11月笔者组织学生对安徽省凤台县、明光市、桐城市、当涂县、青阳县、宣州区以及歙县7个县市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的入户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经整理剔除部分数据缺损的问卷,获有效问卷402份,样本有效率为89.33%。在调查的总样本中有293人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所认知问题,占比72.89%。
(二)解释变量的设定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认为: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四大类: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农户家庭特征、农业信息的可获性和外部环境。
1.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年龄:一般理论认为,年龄因素影响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由此推断,年龄越大的农户越不容易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因此,本文假设:户主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性别:在农村,由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同外界环境交流的机会均要少于男性,故她们在对新信息及新知识的理解上也要弱于男性。因此,本文假设:女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程度较男性户主低。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吸收能力,提升对来源于不同渠道信息的判断力。Ervin(1982)和Pampel(1977)证实了农户的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知程度正相关。因此,本文假设: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是否是村干部:村干部往往能力较强且文化层次较高,对于新的信息和政策理解更为透彻。而且村干部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因而,本文假设:作为村干部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刻。风险偏好类型:风险偏好是指组织或个体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对待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按照不同主体在对风险采取的不同态度可以将风险偏好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中立及风险追求。风险追求型农户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而,本文假设: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入。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越关心。他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信息更为关注。因而,本文假设:环保意识越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
2.农户家庭特征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农户在当地属于“能人”,其获取和评价农业生产信息的能力会更强。因此,本文假设: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切。家庭非农收入占比:目前农户家庭非农收入高表明农户正从事着兼业,兼业往往是户主外出打工。户主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从而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假设:农户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增加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耕地面积:在我国农户家庭的耕地面积一般与家庭人口数成正比。若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其耕地面积就越大。家庭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在经营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会越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各种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因此,本文假设:耕地面积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
3.信息可获性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我国农村,信息传递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交流这种非正规的传播渠道。因此,本文假设:与其他农户交往越频繁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农业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得越多,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越深刻。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越多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趋势越了解。因此,本文假设: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4.外部环境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培训:政府主导的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会向农户阐述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采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益处。同时农户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与推广人员及其他农户进行交流,提高了他们对农业环境退化的认知。因此,本文假设: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距离乡镇远近:农户因居住区域的差异对信息获取存在显著的差异。距离乡镇远、交通闭塞的地方,增加了农户信息获取的难度。因此,本文假设:农户家与乡镇之间的距离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根据以上的研究假设,将对变量的定义及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列。
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可以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不同个人禀赋的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以及不同家庭特征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有293人对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所认知,占总样本的72.89%,而没有认知的为109人,占比仅为27.11%,这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年龄结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认知的比例逐渐降低。年龄对农户的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具有负向作用。从被调查的农户来看,四十岁以下的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认知的比例为9成左右,而60岁以上仅为3成左右。
(2)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认知的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提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仅为26.05%,初中文化水平的为87.73%,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几乎为100%。
(3)从性别上看,农户的性别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的影响。女性有认知的比例为68.75%,而男性的认知比例为73.24%,男性和女性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4)从农户是不是村干部上看,村干部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要远高于不是村干部的农户。村干部有认知的比例为94.12%,而非村干部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为71.85%。
(5)从风险偏好类型上看,户主的风险偏好类型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为94.21%,而风险厌恶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59.02%,即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
(6)从环保意识上看,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环保意识很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比例为98.21%,而环保意识很差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43.55%。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一)户主个人禀赋的影响
户主的年龄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越低。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年龄增加1岁,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下降0.24%。户主性别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户主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方面比较敏感从而使得他们比男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多。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重要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概率也越大。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4.68%。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在模型中的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村干部在总体样本的占比较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村干部在总体样本中的比重仅为4%。户主的环保意识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户主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也越高。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的环保意识提高一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3.13%。农户的风险偏好类型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风险偏好类型并不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
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以及家庭水稻种植面积在模型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因素对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影响较小。
(三)农业信息可获性的影响
农业信息的获取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农户对农业信息获取得越多,其对农业环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提供了他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与村民交流的频率提高1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0.01%。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模型中为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说明农户与村民交流有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呈现出正向影响,这表明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加深刻。到乡镇的距离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表明到乡镇的距离有负向作用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但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在调研的地区大部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调查中的402户农户有72.89%的农户有认知。第二,户主文化程度、环保意识、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及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但年龄呈负向作用。
篇6
论文关键词:草莓栽培话休眠
在促成栽培中,由于低温和短日照,易诱导草莓植株休眠,因此,在促成栽培中,抑制其休眠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半促成栽培中,保温开始时期,草莓植株正处于休眠期,因此,打破休眠是半促成栽培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下降到5℃以下,日照变短,草莓叶面积开始变小,叶柄逐渐变短,并平行于地面,不再发生匍匐茎,植株呈矮化状态,即表示植株已进入休眠阶段。草莓休眠是为了适应冬季低温而形成的一种耐寒的生理状态。伴随着休眠形态特征的出现,内部生理生化特性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植株体内生长物质的消长。作为生长促进物质的植物生长素和赤霉素的活性随着休眠的程度加深而降低;作为生长抑制物质的脱落酸则随着休眠的程度加深而增加。除此外,不同器官内淀粉含量也随着休眠特征的表现而变化。随着休眠的加深,叶内淀粉含量降低,根部淀粉含量增加。
不同品种花芽分化所需温度及日照条件、休眠所需低温积累量等均有差别,因而对不同设施栽培形式反应也不一样。草莓促成栽培正值寒冷的冬季,低温、弱光等不利条件容易导致畸形果增多,果实着色不良、品质降低。因此,品种选择的原则是,花芽分化要求温度较高的早熟种,休眠程度较浅,耐寒性强农业论文,长势强,花粉多而健全,果实大小整齐,畸形果少,产量高,品质好。生产实践证明,丰香、春香、秋香、静香、明宝、宝交早生、鬼奴甘等均适宜促成栽培。其中丰香是促成栽培的主栽品种,只是近几年,白粉病较重,生产上应加强防治。我们新选育的红香是一个抗白粉病、耐重茬的高产优质品种,可用于冬季促成栽培。
一、休眠的经过
草莓通过最深休眠期要求一定量的低温积累,这种低温量同时也具有打破休眠的作用。如不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即使处在合适的生长发育条件下,也不能正常发育,会出现叶柄短、叶片小、植株矮化丛生现象。当冬季满足低温要求后,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开始生长发育;在条件不适于生长的情况下,草莓继续保持休眠状态,前者称为“自然休眠”,后者称为“被迫休眠”。在保护地栽培中,只要创造条件,满足其对低温的要求,打破自然休眠,再通过保温或加温,草莓即可提早生长,开花结果,达到提早采收的目的。
不同品种对低温量的要求不同。适于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品种,低温需求量高;相反,适合低纬度温暖地区的品种,低温需求量也低。休眠的深浅和长短,可用休眠觉醒所必需的低温累积量表示。一般把草莓植株在5℃以下所经历的小时数累加起来即得出低温累积量。低温累积量100小时以下的浅休眠品种,如春香、丽红、丰香等,适合促成栽培;低温累积量300~400小时的中等休眠品种,如宝交早生、戈雷拉等,适合半促成或促成栽培。
二、草莓休眠抑制与打破
在草莓生产上,往往需要抑制进入休眠或打破休眠。抑制进入休眠是在草莓植株进入休眠期之前,采用相当高温,或辅以长日照以及赤霉素处理,使草莓植株根本不进入休眠。草莓一旦进入休眠,不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休眠不会解除。到了休眠深化期,则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使其提前或推迟觉醒。人为地进行低温或长日照处理,能加快草莓植株觉醒。日本曾广泛采用的冷藏苗、高山育苗和电灯补光等半促成栽培方法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发展起来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生产上采用赤霉素处理打破休眠,也非常有效。不同品种休眠深浅不同,解除休眠所需的低温累积量也不相同,应根据不同品种采取相应的栽培方式和技术措施。
1、休眠的抑制
诱导休眠的条件是低温和短日照,而抑制休眠的条件是高温和长日照。但是,高温长日照给予过早会影响花芽分化,给予过晚,植株已进入深休眠期,抑制休眠比较困难。因此,抑制休眠的时间掌握必须合适。
⑴温度
高温是抑制休眠的主要因素。在促成栽培中,既要考虑抑制休眠,又不能影响花芽的继续分化,尤其是腋花芽分化顺利进行,昼夜温度必须适当。据研究,白天26~27℃,而夜间12~13℃的温度范围,对抑制休眠和保证腋花芽分化都是有利的。
⑵光照
光照的长短对休眠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农业论文,当温室或大棚覆盖上棚膜保温开始,应同时用电灯照明补光(光照强度10瓦/平方米),使昼长达到16小时,这样既能抑制休眠,又能保证花芽分化良好,提高产量。
⑶赤霉素
赤霉素具有抑制休眠的作用。电灯照明处理促进了植株内源赤霉素的产生。外源赤霉素被植株吸收后具有内源赤霉素同样作用。赤霉素处理后,第3天即可看到效果,而电灯照明长日照处理,至少一周后见效。赤霉素处理1次的效果可维持10天左右,无电灯照明反复用低浓度赤霉素处理可起到与电灯照明同样效果。当出现叶柄伸长,叶面积扩大后应停止使用。赤霉素施用的适宜浓度为(5~10)×10-6范围,休眠浅品种,一般用5×10-6即可,而休眠较深品种,则需要10×10-6,每株用量5毫升。
2、休眠打破
进入深休眠期的草莓植株,需要满足对低温累积量的要求才能觉醒。在基本满足低温累积量要求的前提下,高温、长日照或赤霉素处理对打破休眠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⑴温度
打破休眠的温度为13℃以上,温度越高,效果越好。据研究,打破休眠的有效温度范围可分3挡,即13~18℃、18~27℃、及27℃以上。它们打破休眠效果的比率为1:2:3。30℃左右高温,不仅能促进打破休眠的效果,而且能防止植株矮化。
⑵光照
电灯照明补光使光照长度达16小时可促进打破休眠。光照中断和间歇具有与16小时连续光照同样效果。
⑶赤霉素
赤霉素不仅有抑制休眠的作用,而且还有打破休眠的作用。在保温后头10周内喷1~2次浓度为(5~10)×10-6的赤霉素,即可起作用。不同品种施用浓度不同,休眠浅品种使用浓度低些,休眠深品种使用浓度高些。每株用量5毫升。
总之,不论促成栽培还是半促成栽培,在保温后,给予高温,或辅以电灯补光长日照和赤霉素处理是一项必须首先要实施的技术措施。
篇7
农业经济论文2500字(一):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时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这一时代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缩短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个行业中,提升了各行各业管理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己经不符合时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己经开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创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对面、手动等形式来开展管理的,对信息的获取也较为困难,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手动对比、统计等,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对面销售等形式,整体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则可以借助于信息设备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比如借助于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过程等。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平台农业信息,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等,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低下
电商时代虽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诸多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都不足,在实际发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户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所以整体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由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信息化技术通常较低,如果不注重对其进行培训,无法提升其技术水平,那么就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且不注重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整体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資源开发力度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缺失,导致其信息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较低,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关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
要想提升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须要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够推动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个地区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宜传,为农民普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对应的设备或者系统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对所拨的资金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时代,各地政府应当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本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养出来一批既懂得农村经营管理、有农业生产知识又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要重视农民培训,积极为农民灌输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认知能力,在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学校学生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多鼓励其开展公益农业技术讲座或者开展相关的培训等,采用各种形式为农民传递技术知识,促进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对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还要结合农民、农村、农亚的不同需求收集对应的数据和资料,确保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提升农业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觉、开拓等工作,对信息源进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伪存真,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和完整。第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相关媒体以及通信企业等进行合作,将农民在这方面的压力降低,确保农民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帮助,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们国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现如今乡村状况的分析,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措施
一、我国现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们国家现实性农亚经济也随着时展在不断的改善与完善,但是我们国家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境界的转变[1]。
第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产业,同时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农业占的比额也是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农业进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逐渐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同时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按现代化的要求在逐渐转变。但是在其余地区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虽然所带来的生产产值能够给农业劳作家庭带来温饱,但是这种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缺乏支柱性产业,大多数的农户都是按着他们过去传统的经验对产物进行种植,他们种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据现如今他们的需求进行种植,同时,在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工作的工作者严重不足或者是劳动力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2]。
其次,在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去进行大量的劳作,这种劳作方式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没有办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仅仅依赖人力去进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的组织。在人力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给农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没有办法调控室外气温,没有办法对播种的时间以及浇水量进行精准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能够采用温室种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后也能够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提高与保障。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虽然己经率先接触了高兴去农业,同时也对农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发展,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办法采用高科技农业产业,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连农业工作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老套落后,连正常的农业工作都没有办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同时在他们所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运用水平也较低。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设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对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素质上的筛选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生产产值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信息化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一些农业生产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及时的推广与宜传,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时节滞后,造成后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3]。
二、乡村振兴策略对农业发展的展望
为了推动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这一策略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以及新任务。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所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策略中,首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优先的推动,这种推动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对农村中的农业生产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大量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人员回村,提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水平。鼓励和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业,着力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吸引城里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坚持把创新创业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对农业的经营机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过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朝多方面发展。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经济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国家农业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产值快速提高,而是要们国家的农业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去逐步发展。同时,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经济产值而透支土壤的生产能力。
三、乡村振兴策略应用概述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与规范。法律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业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在农业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这些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并且根据当地所属的环境与条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推广。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传统方式不同,所以在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套法规应用在所有地区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规之后,要对国家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优化乡村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亚,并且对农业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规范,以及对非法劳作的农业主作者进行一定的惩处。
其次,需要对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推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进行科技化种植的,合理的科学农业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工作的质量以及节约了在农业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国家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也要完善他们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就能够完成整个农业系统的操作,农业系统的操作是要依靠一个团队去完善和推进的。可以吸收各种方面的人才去进行团队的构筑,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中,部分人员擅长信息技术管理,部分人员擅长机械方面的应用,在团队中,应该根据每个人擅长方向的不同而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同时在团队中也要设立合适的强惩机制,避免部分人员在团队中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工作的进程落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在管理团队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这个团队中,要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让他们主动吸收新实现技术同时将信息新技术教授给现如今的基层农业工作者。在从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农业发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之一。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新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同一平台上面进行发放,同时农业工作者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仅如此运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强我们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并且信息化的平台也能够使各地农业工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能够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推动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8
该模式的发展历程
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牢固树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旱情,发展农业生产新理念,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避短就长,充分利用优势时段自然资源,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经过反复筛选,于2000年在浅山半干旱区试验成功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技术,以这一技术为平台,使该区7、8、9三个月的优势时段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创造性地为该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增收新途径。2001年在原郭槐乡西梁山区示范500亩,平均亩产值888.4元,亩纯收入736.4元,通过示范种植,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并在此后迅速向四周地区辐射。到2011年,全县在15个乡镇种植麦后复种地膜菜瓜3.01万亩。在推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途径,通过试验示范相结合的办法,武山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于2003年安排了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试验,亩产值达到2300元以上,2004年在四门镇咀儿村示范种植10亩,平均亩产豆角1994.4千克,亩纯收入2038.3元,成为浅山半干旱区继麦后复种地膜菜瓜之后又一项颇具发展前途的农业增收新技术。目前种植区域已达四门、温泉、洛门、城关、咀头、山丹、鸳鸯、高楼等8个乡镇,2011年种植面积1.96万亩。为了优化该区农业结构,挖掘该区农业生产潜力,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膜,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又试验种植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冬油菜试验,试验在2001年8月26日种植,亩产高达203千克,比露地种植增产13.2%。2002年种植复种菜瓜1700亩,当年点播油菜589亩,占复种菜瓜的35%,2011年,全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油菜面积达到2.8万亩。
经济效益
为了掌握这种模式的产量、产值情况,分别在咀头、温泉、洛门、四门、高楼等乡镇选择了20户农户,对该模式效益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为:从2009年11月小麦种结束起,到2011年10月止,经过2年时间的跟踪调查,20户农户共种植面积27.2亩,小麦平均亩产213.5千克,产值363.0元;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平均亩产1628.3千克,产值814.2元;原膜点播冬油菜平均亩产172.7千克,产值690.8元;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平均亩产1771.3千克,产值2479.8元。两年时间收获四茬作物,亩总产值4347.8元,年平均亩产值达到2173.9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随着豆角、菜瓜等价格不断上涨,经济效益还在加大。
生态效益
麦后复种菜瓜和油菜地复种豆角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地膜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延长了地膜覆盖时间,从而减轻了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地膜覆盖时间加长,可有效地减少田间水土流失。
篇9
推动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政府履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为”责任落实得还不够到位
根据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循环农业发展的背后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压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2009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为1921.8亿元,农业投入资金为361.6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量的18.8%;2010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为2293.4亿元,农业投入资金为399.19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量的17.4%[4]。虽然河南农业投入总额在增加,可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而同期全国农业投入的比例在不断攀升。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人均经济指标还比较落后,政府总体财政能力是有限的,要维持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十六分之一、产量却达到全国十分之一的河南省粮食生产快速可持续发展,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生产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经费缺口可能会继续拉大[4]。从2004年起,河南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法规,对全省循环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04)、《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活动的通知》(2006)、《河南省节约资源条例》(2006)、《河南省清洁生产管理办法》(2006)、《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2011)、《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2012)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了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为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府在加大对循环农业财政扶持力度方面却表现出了较多的能为缺失。
(二)政府的引领责任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政府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河南省政府对全省发展循环农业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农业主管部门对于关乎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缺乏计划性。一方面,由于价格和成本的困扰,许多农户和企业缺乏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加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性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河南省许多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利用的环境成本,资源价格体系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促进河南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河南省还没有建立奖罚机制来引导人们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生产和消费,引导全省农业生产按照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提升层次,还没有形成市场机制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在鼓励农户生产循环经济产品以及鼓励公众购买与消费循环经济产品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且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了解较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三,尽管河南省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条例》《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清洁生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因这些都只是基于污染的末端治理,是等污染后再治理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并且专门针对循环农业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建立,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政府的监管责任在循环农业发展中还没有履行到位
首先,河南省循环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不到位。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一是许多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致使河道淤积、沟渠渗漏、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二是乡村道路交通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地区差异很大。三是农村信息化设施和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农民很难获得国家农业政策法规、品种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农事气象等信息。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次,河南省循环农业的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到位。近年来,河南省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开发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废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清洁高效的循环农业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河南省政府在循环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对循环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还较薄弱,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缺乏与循环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技术综合与集成。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农技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等问题,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第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由于投入不足和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2008年,河南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2%,2009年下降到2.8%[4],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且由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环境执法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环保执法难以开展;且许多地市片面追求经济绩效,不重视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致使有法不执行,甚至抵触循环经济相关法规的实施。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对循环农业市场缺乏培育和规制,如农产品市场监管还存在许多漏洞,农产品产地监测和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也不健全等,致使普通农产品与绿色、无机的循环农业产品处于同一销售水平,循环农业的效益难以体现。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河南省已经陆续出台了不少与循环农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制定的,仅其中的个别内容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为了加速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诸如循环农业发展条例、农业生态补偿办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办法等法规和措施,以此来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循环农业发展资金
纵观世界上循环农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均对从事绿色农业的经营者提供贷款和利息、价格等方面的财政补贴,而且还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而保证了经营者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如美国、印度、日本、瑞典、荷兰等[6]。河南省循环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诸如优良品种的引进、沼气的建设、节水工程建设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支持。因此,要推动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不断增加对循环农业的人财物投入,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支持。
(三)建立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聚合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三类急需实用技术的研发:(1)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饲料化、基质化、肥料化、能源化技术等;(2)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3)耦合技术,如循环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耦合组装,沼液肥料与作物养分需求以及施用时间的匹配等。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全力建设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服务站等政府涉农机构相结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另外,政府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部门形成跨区域的资源层级利用关系,从而使各系统之间通过产品、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利用而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篇10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应展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表现当地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实现旅游农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近年来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1停滞于初级经济效益,缺乏二次生产旅游农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得到了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但是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旅游农业只停留在初级消费阶段。农民没有过多的销售手段使得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这也致使旅游农业的区分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几天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即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果实,没有有效的保鲜或恰当的保存手段,也无法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
1.2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涉及农业、旅游已经规划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和协调,导致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很多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甚至没有规划。[1]结果很容易导致没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1.3行业范围内没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务在国外农业领域,信息服务是相当活跃的。在英国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农部门、组织、机构都可以称作信息机构,他们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产生信息,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信息源[2],他们会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远远不够,农民往往通过代代相传和相互交流获取农业信息,这就提高了信息的错误率也会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旅游农业,除了可以直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饮食、住宿等其他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多数旅游农业场所不均匀的散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外农村中,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器。这就导致旅游农业无力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和渗透,也就阻碍了扩大旅游农业的经营和规模,使得产业链条被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当中。没有更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岗位需求,农民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5缺乏相应的广告宣传就目前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农业都是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小范围扩散,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过亲友、同事之间口口相传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组织关系以当地散客和中小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主体——旅行社关系不密切。这对依靠旅游农业维持收入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2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1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打造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要想使旅游农业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个农村,每位农民身上,仅仅靠技术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3]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队伍,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
2.2实行信息化宏观调控,合理规划通过政府、民间甚至外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从省级到村级的宏观农业信息调控系统,合理规划旅游农业分配问题。让信息资源位众多分散经营的旅游农业者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农业经营水平,减少盲目性给农民们带来的损失。
2.3加强宣传,引导旅游农业产业化普及千家万户旅游农业之所以一直小众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宣传。要加大宣传特色旅游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旅游农业的认识及兴趣。通过对旅游农业的特色宣传,潜意识里引导人们首选旅游农业作为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