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07: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见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所在的班级是二年四班。这个班级只有十九个孩子,四个女同学,十五个男同学。不过班级纪律啊、学习成绩啊、以及综合素质啊都很好。班主任老师对我们很热情,有些不懂的东西问她她都很友好的给我们解决
这里有个漂亮的外教叫作lily。人长的漂亮不说讲课也十分的认真负责。每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从教具准备到提问啊、示范啊、小游戏的设计啊……都没的说!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也都很喜欢学习英语。她的讲课方式真正使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尤其肢体语言丰富,这是我们中国教师所欠缺的。我们没有交流障碍所以我们习惯了用嘴说,把所有问题都用提问回答的形式解决,这是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只用嘴说很难形象生动,而外教的肢体语言就做到了形象生动,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因为学习语言学的就是生词啊句子啊,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这是最高要求也是学习的目的,所以选择一种真正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很重要。
这一周的见习生活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这是一个姓张的年轻老师,也就三十多岁.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她上的中师,那时候毕业的时候学校还给分配工作,不象我们现在,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不过这也有好处,想去哪工作都可以听自己支配.和她的交流中我们还真的更加了解了好多教育第一线的事情。比如学生的座位问题,与家长的交流问题,如何提高后进生问题,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对尖子生和后进生都照顾到,使课堂显的不快也不慢,尖子生不觉得课堂无趣,后进生不觉得跟不上等等。她十几年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自己的独特的一些对于特殊问题或者说难题的解决方法还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过说终究是说,我们还不能完全凭借别人的经验指导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自己在工作之后慢慢摸索。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教法课程,通过教育见习活动我们把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借鉴回来的经验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的讲课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外教课堂上学习回来的一些课堂用语啊小游戏环节的设计啊肢体语言啊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每学期都有教育见习活动但我觉得这次我们正在学习教法的见习活动是我们收益最多也最容易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的一次。尤其与所在班级班主任张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那是一个教育第一线的人的经验之谈,能毫不保留的说给我们听我觉得特别感动,同时也感觉到了压力。我们现在的任务很大啊。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都丝毫不吝惜。所以我们的基本功啊、以及我们的知识储备啊知识含量啊以及扩展的能力啊就丝毫不可以打折扣。这些有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最后的一年学习中我们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全部基本功的夯实,语音面貌尤其重要,幸亏我们的老师发音都很标准,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篇2
我是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小组的实习学校是离我就读学校不远的“附城中心小学”,所以我们就没有像有些实习老师一样要住校,生活上的困难相对就没有。我们也就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
第一天去学校是10月9号主要任务是开实习动员大会和跟老师见面,还有熟悉学校的环境。国庆放假刚回来,同学们都怀着轻松的心情,我是组长,带着全体组员(共5个人)早早就出发了。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学校的具体地址,要留出一点找学校的时间。一路问过去,比意料中的要容易,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实习学校。
做了那么久的学生,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踏进校园,每个同学都露出一脸的紧张、轻奋。会议过后就是和老师见面,我们的实习班级是4年级(2)班,我们班的老师谢老师是女的,看起来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很友好。聊起来才知道她已经教了6年书了,都很意外。之后便是熟悉我们要上课的教室、办公室,见我们的学生.找
10月10号,星期一。实习工作正式开始。参加完学校的升旗仪式后就是听谢老师上课。我们的实习工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主任工作,另一部分是教学工作,之后便是回校总结。说白了就是既要带班又要教课。班主任工作是轮换形式。教学工作的安排是第一周见习。
一,教学工作。
在见习的一周里,我们就是坐在后面听老师讲课。这种听课和我们以往的听课不一样,这种听课并不是为了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是学习老师怎么样讲课,学习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等。要学习的知识真的很多很多。
在见习期间,我就要安排好全组同学的上课课程。还要督促同学们按时学好教案,带领全组同学试教,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把实习情况及时反映给我们的指导老师,还要做好自己和教学工作。
我第一次上讲台时,上的并不是数学课。因为实习期间正好赶上学校参加市一级学校评比。思想品德的老师要接待上级领导,托我代一节课。上第一节课自我感觉并不紧张。我对这节课做了充分准备。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我从此也就明白到,我要上好每一节课,一定要做到以学生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以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授课。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我备课更认真了,课前也带领本组同学反复试教,我上第一节数学课时的效果就好多了。虽然时间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可要传授的知识学生都能听懂。作业反馈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不错。可以算是成功的一节课。
在任课老师和我们的指导老师的教导和组员的帮助下,我的课一节上得比一节好,越讲越熟练,越讲越流畅,都能做到突出重难点,板书清楚,语言流利,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可以良好地控制授课时间,也能够适时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上课时的课堂纪律也能完全在掌握之中。可是做个好老师并不是只要做好这几点,还有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有所突破。
在收作业时我们就遇到了困难,有几个学生总是不能按时交作业,我们就在下课后要求他们做完作业才能回家,经过一次、两次......基本上都能按时交齐了。作业是全组人员集中批改,这样不但可以给上课的同学了解学全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让接下来上课的老师了对学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根据任课老师反影我们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好的问题,我要求全体组员上课时在不影响授课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课后还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虽然我们每天回来的时间都比别人晚了,可看到学生的成绩在提高,我们都毫无怨言。
篇3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质量保障 指标体系
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迅猛扩大,实践教学质量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如何保障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全员、全面、全程质量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以顾客为焦点和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还不够,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质量保障的内外紧密程度、社会参与度、质量效能等仍需不断提升。
目前,省内外已有关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相关项目,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一是已有研究多为针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研究,缺乏围绕高职教育特色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所进行的集中、深入、系统性研究;二是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探索与验证;三是多为泛时段研究,缺乏对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背景的当下时段的研究。
二、创新与特色理念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保障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社会、企业、家长满意度为宗旨,建立适合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新模式。
2.研究目标。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创新质量观念,内化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内涵保证体系建设水平,优化办学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质量管理的资源保障、计划、运行、诊评、反馈、改进各环节,建立一套适应开放办学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凸显高职特色和学院办学特色。
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定位
1.体制。学校设立的“本科教育加血督导组”,是学校进行本科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和研究的咨询性专家组织,是非行政机构、非执行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部分。“督导组”直接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并由教务处积极支持和配合工作。设专门的办公室,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并有专门的办公经费。
2.职能。教学督导工作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绩效进行调查研究、测量分析及评定,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工作督导,教学活动督导,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学生学习质量督导。
四、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参与检查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有关教学工作各项决定制定和贯彻执行的情况;第二,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情况,监督检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教学纪律和教风、学风方面的情况;第三,监督检查实践教学的情况;第四,监督检查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第五,关注各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和结果;第六,参加考场巡视,监督检查考场纪律;抽查考卷和考试分析;第七,参加学校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等教学检查工作;第八主,参与学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培养等各项工作的立项、评审、验收活动;第九,与各学院教学督导组协作、配合、沟通;第十,接受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些教学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
工作重点是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的基础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对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新专业和新开课等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促进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对本科教育有全局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对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
五、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的原则
1.准确定位,明确认识其非行政、非执行机构的性质,把督导的任务更多的落实在弥补管理上的某些不足,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起积极的参谋、咨询作用。
2.以导为主,督导并重;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工作为目标。
3.充分肯定成绩,大力弘扬先进,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4.强调督导组的考察、调查研究、咨询、建议的职能,在学校中起参谋和智囊团的作用。
5.注意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充分尊重被督导对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以诚相待,与人为善。
6.为保证督导工作的高水平,督导员要重视加强学习,跟踪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主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保持教育教学观念的先进性。
六、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改进系统建设
1.加强质量动态改进。按照质量环的循环规律,学院、各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质量动态改进。近两年来,通过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系(部)督导组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学院的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
2.提高质量改进效果。坚持重点对象动态追踪督导,对督导巡课、听课现场督查中发现的有教学质量问题的教师或课程以及每年学生评教的全院后5%,督导系统采取不定期跟踪督导的方式,确保其质量改进;学院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系部教学工作会议,严格执行质量校准例会制度。
3.完善了院系两级督导管理体系。督导室坚持日常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系(部)督导的自主空间,切实发挥系(部)督导组在系(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各系(部)督导组重点发挥了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关键环节中的作用。
篇4
【摘要】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才能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也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内涵原则 运行机制 监控与反馈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化。教育教学的监控过程,不但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好的教学质量形成。对教学主体的监控,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基本情况。在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实现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动态化,对人才培养活动不断地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满足社会的要求。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中心工作是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包括建立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并通过信息员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纠错、改进,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办法、考试质量分析评估办法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的制度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原则
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庞大又复杂;同时,又是一个无法用具体量化的方法,所以在体系运转过程中应该考虑各种情况,尽量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一方面,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想法更是千差万别的,这都决定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时要多样性,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1. 可行性原则
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特别要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做到操作上可行,运作上方便,易于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
2.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包括观念、机制、管理、制度、条件等,是由学院、系(部)、教研室以及各教学管理部门等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几乎与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关。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
3. 动态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按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必须根据学校的内部、外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构
目前,有的民办高校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管理经验,设立“教学促进办公室”(简称教促办),专职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和促进提高工作,形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和教务工作,教促办专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的管理格局。教学促进办公室与一般高校设立的“督导组”不完全相同。“督导”和“促进”,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较大区别。“督导”的主要含义是监督、检查和指导,而“促进”则是共同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教促办根据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特点,青年教师多,教学资历短,经验欠缺,采取一督、二帮、三促进的工作理念。一督是指督管、督教、督学;二帮是采取各种措施,如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促进是指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教师和教促办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性质不同,而目的是相同的,即共同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到教促办主动要求教授们去听他们的课,希望更快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教促办组建一级(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组,聘请在高等院校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教促办主任,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诚聘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组成校级(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开展校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在这些学校,主要做法是教促办配合教务处,教务处支持教促办,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工作。同时各系(部)主任牵头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二级(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负责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教促办组织由各班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参与学校的教学为质量保障工作,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根据教育部相关的文件精神。民办高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教学管理,增强各级领导、教师的质量自控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就主体而言,包括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就组织而言,包括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系(部)、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就职能而言,涉及决策、管理、实施、反馈、调节、评价等。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师生、各单位和各部门通力配合、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六个层面的人员组成: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教促办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一级和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学生信息员。主管院长主要负责目标的决策及外部协调工作;教务处处长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促办主任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任务的下达和对反馈信息的处理等;系(部)主任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教研室主任组织拟定本教研室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同时负责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一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通过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学风、校风的检查与指导,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每周反映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建议。鉴于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民办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全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形成主管教学院长领导,教促办和教务处具体落实,各系(部)领导分头负责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在监控教学过程方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全院的教学监督、指导、评比、咨询等职能,面向全院教师,对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执行本系(部)的教学监督、培养、考核、咨询职能。面向本系(部)教师及给本系(部)开课的其他系(部)的教师。两者都要结合专业评估、课程调研的需要,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保证更多课程的教学情况处于受监控状态。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成员分别由学校与系(部)聘请和管理,并按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行使职能,在业务上交流指导、配合互补。
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一级教学质量监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评课、组织观摩课、优质课大赛、说课竞赛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以现场听、评课,反馈、交流教学信息为主,同时为他们开设教学系列专题讲座。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监控重点,随时进行课堂跟踪和手把手专业指导,对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建立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不仅仅可以深入广泛地了解教学状况,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开展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分层次指导、帮助教师,使质量监控工作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先会.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
篇5
我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有摄像和写电视稿,参与编辑,后期配音制作成电视新闻,也写些通讯在网站上。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几次监狱党委召开的重大会议拍摄与编辑,学会了怎样处理政治类新闻的基本能力,和拍摄也写稿之间的协调。拍写政治新闻,一定要牢记各位领导的姓名与职务,在编写时要注意排名和称号不能有错。同时在拍摄时要注意摄像的角度和时长,以便在后期编辑时方便采集和处理,变化角度是为了防止视觉疲劳,在遇到一些领导发言较长时,就需要摄像时间长些和转化角度多拍些镜头。我在编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拍摄的画面不够长,以至于配音时没有相应的镜头来说明,拍些空镜头放在其中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也不能过多使用,这提醒我,下次再拍摄时需先构思好画外音,再根据报道内容来采集需要的镜头,以免一些镜头不够用,而另外一些镜头太多了造成浪费,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我还参与拍摄了一次防盗防暴演习,拍摄银行被盗,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出动,派出特警若干名,在紧张有序的部署后,制服了挟持人质的歹徒。这次拍摄的感触是记者要有点勇气,看着“歹徒”拿刀嚣张的模样,自己吓得要死,但为了采集画面,还得往前冲,另一个很大的感触是,要有敏感的触觉和一种新闻意识,在你不知道下一秒哪里会发生状况的时候,你往往要凭着本能去操纵摄像机,有些精彩的画面,不是你看到了想到了才拍下来的,而往往是本能驱使你把镜头往那里扫,在拍摄的时候除了勇气和新闻本能之外还需要一些果断,犹疑不定的画面除了有特殊用意外,在编辑时往往做废镜头,不能使用。
播音给我的感受是,主播新闻的说话方式和平时说话差得太多了,要掌握很多的技巧,一是语速要慢,二是声音要稳要沉要有一种磁性和力量,忌讳轻飘飘的念稿,三是,语气、语调,以及停顿的地点与时长要注意,靠声音把消息准确地传播出去,自然在这个方面要重视,第四,就是播音员的基本素质了,那就是在配音之前把稿子从头到尾好好地读几遍,读熟,读到自己能够准确理解了,才能传达给别人准确的信息,不能有生涩,结巴的地方。
篇6
1.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要求
1.1.1高等教育要实现的教学质量目标在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满足二者的要求,从而增强我国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高等教育要根据所在区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性。
1.1.2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少不了资金成本的支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中的财政部门给予支持,划拨财政资金,为教育质量提供物质保障。高等学校也可以对自己学校所持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解决学校在财政支出上遇到的难题。
1.1.3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要想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备很高的效率和作用,就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奖惩措施和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强的奖惩机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1.1.4监督和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为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需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监督,而且还需要学校的自我监督。
1.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2.1明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我国所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学资源的闲置率。高等学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2.2强化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参照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如全面质量管理最根本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思想,以及质量管理原则等,强化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使教育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一定的质量标准相适应。
1.2.3全方位教学,明确体系内容制定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贯穿在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始终,全方位贯彻,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借助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从教学活动的细节上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1.2.4动力系统的建立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作用。高等学校中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提高老师保障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并制定与教学质量挂钩的激励措施,以提高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2.5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最主要的工作,需要与其它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高等学校都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例如图书资料、实验室、运动场、电教室以及后勤等。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要提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势必会增加教学经费的支出,高校要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尽最大努力创造好的办学条件,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6教学信息收集网的建立高校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收集,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教学信息收集的难度极高,增加了教学质量评级的难度。因此,老师要建立广泛的教学信息收集网,以保证能够收集到大量的教学信息,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便利,是进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
1.2.7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在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制度,以提高老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明确本科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在提高高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之上,积极努力在高校课程中打造精品课程,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进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明确高等学校的目标,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提高高等学校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明确教学质量的概念,并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高等学校的工作,还可以借鉴其它成功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建立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并在全体老师中树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提高老师的责任心,让老师感觉提高教学质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一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传播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从而保证高效教学质量文化的更新。
第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在高校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注意提高系统管理的水平,在系统中遵循靠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原则。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4-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在校生973.6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现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我们与之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整体的教育质量方面,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一、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及原因
(一)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来讲,不如高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特别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率偏低,各类技能型专家严重偏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有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没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上课就空讲理论,而职业类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本身就差。由于职业学院经费紧张,不仅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无法实现学生必要的职业实习。另外,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上,都普遍低于高等院校,这不仅影响了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入读职业学校的信心。
(二)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缺乏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虽然国家教育会议每年都有提及,并且近几年中央多次召开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门会议,但是实际发展中,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欠缺发展的动力和相关配套条件。由于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职业教育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财政投入政策的落实不力,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偏低。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甚至呈下降趋势。他们导致我国部分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低、规模小,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素质不高。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法深入
我国校企合作一直进展缓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实质提升的原因。我国需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合作企业反馈与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主要的原因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没有感到有实际的利益,在政策激励方面也缺乏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四)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德国在此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法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保证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有法可依,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则须缴纳相应基金,来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施差等都是制约职教发展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良性发展,还得看整个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从教育的分类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这种看法不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而造成的。因此,我国要尽快落细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设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标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二)完善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框架,将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职责、利益、权力、明确下来,规范其行为,避免行政越权行为,保障资金来源,建立校企合作基础,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较早,从政府推动开始,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为德国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保障上缺乏可操作性,行业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立法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从体制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经费政府稳定投入机制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投资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培育示范典型,带动整体发展.可在高端制造业及跨国公司集中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校企合作,改进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企业方面而言,要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热情,调动社会专业培训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参与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外部引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一手要抓内部培养,要倡导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动态需求,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改革并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坚持培育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原则
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训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性特长,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做最充分准备。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如何能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建设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很多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变化主动适应新经济、全面服务新经济,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高职院校年招生300余万 占高校招生总数超四成[EB/OL].(2014-6-26)http:///edu/2014/06-26/6322874.shtml
篇8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篇9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alyses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要求;保障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construction requirement;guarante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1-02
1 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不科学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些院校只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扩招,导致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同时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倾向于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活动,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往往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的质量和结果却缺乏监督,同时对于课后的实践教学更是重视不够,导致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得不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2 教学质量考核缺乏全面性 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评价时,只是根据教学工作量来进行,而严重忽视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工作很少体现在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评价内容中,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教师,不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无法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1.3 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知识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中,他们大多是没有通过实践和培训就进入了高职的课堂,在课上所教授的内容绝大多数来自大学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严重欠缺,加之在高职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管理技能,此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素质的提升工作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这些都无疑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
1.4 教材建设偏重理论性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教学材料不能跟上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要求,高质量的高职教材缺乏,并且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缺乏,高职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课程的设置脱离现实社会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不能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导致学生没有适当的教科书,此外,由于高职教育缺乏一定投资因而导致教材质量无法保证,导致许多教科书过分注重理论性而忽视实用性,对学生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依靠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为了满足市场对职业能力素质不断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来满足不同工作技能的要求,这是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功建立的关键,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有着密切联系。
2.2 紧跟市场导向和需求 要想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则,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来合理设置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好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根据市场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及时加强专业调整,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实践环境和企业的操作环境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2.3 加强对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在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中需要以质量过程控制为重点,从而控制教学的各方面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结合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测是避免外来影响,了解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可以使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必须注意及时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促进他们及时调整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做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满足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内部和外部影响出发分析影响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根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促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2.5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尤其是加大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在高职院校教学制度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现状进行有选择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实行民主管理,关注教师诉求,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建设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3.1 依据市场需要设置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选择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市场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是明智的选择,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大类专业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可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3.2 突破传统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建立一个双向、高效、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3.3 灵活设置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对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和考核方法,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都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兴趣和性格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相应的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也就应该力求多元化,需要灵活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设置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3.4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质量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教学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也是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根据专业的设置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从企事业单位中聘用教师,不断提高高职教学课堂中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志贤.浅析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提升[EB/OL].
论文天下.
篇10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各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前沿学科。正是基于该课程鲜明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各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我校自2006年以来,开设了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际效果与利弊,已见诸多报道[1-6]。为了探究我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经过7年的实践与摸索后的实际教学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后续教学提出更加有益的借鉴,本文笔者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适应情况及双语教学效果,力求为普通地方高校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1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本双语课程的开课对象为我校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组对已修完本课程的215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对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评价与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学生对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看法、学生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等诸多方面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人数和比例偏低。但绝大多数(78.2%)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础英语学习的准备,且有18.2%的学生具有专业词汇的准备,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客观上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此外,绝大部分学生(80%以上)主观上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且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充分说明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相一致的。
2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
2.1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实践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使用双语教材时对于中文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没有形成用英文阅读的习惯或是能力,因此更谈不上用英文思考,而归根结底,这均是英文基础较差引发的,学生对此本身有畏惧感,担心完全用英文后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在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上,尽管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双语教学的教辅与传统教学区别不大。为学好本课程,60%以上的学生每周花费的课外时间在2小时以上,说明多数学生在主观上是很重视这门课程的。
2.2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实践分析: 由表1的调查结果可见,较受学生欢迎的授课形式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且以英文为主,或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但以中文为主,老师均用中英文交替解释,支持这两种授课形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3%。此外,有45.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仅27%的学生认为应是所有教学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多数学生对中文授课及中文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而且由于与学生成绩直接相关,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但我们也看到,有58.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在理论与实验(践)课中均应用,这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是认可双语教学的。
2.3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践分析: 在调查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时(见表2),有55.3%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提高了自身学习兴趣,特别是其中还有9.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绝大多数学生(74%)认为双语教学对其英语水平提高是有帮助的,认为无影响者仅占26%;对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分散,但总体来讲,觉得听不懂的学生比例较大,占了39.5%,继而,分别有42.8%和34.9%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效果一般或不如中文授课效果。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主观上对此课程感兴趣,但因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而增加了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等原因而使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地方院校而言,这种现象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