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见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育见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期间,我主要完成了3方面的实习工作:一是教育见习,第一个星期听指导老师讲课,学习教学方法和吸取教学经验,二是亲自上课和实验操作指导,在上课过程中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指导老师和其他实习生听课并点评,指出不足,保持优点。三是实结和经验交流。
一、基本情况:
1.课堂教学:听课8节,撰写教案数为6份,讲课节数为6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文明校园,文明你我”的班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实习论文。
二、具体情况:
(一)课堂教学
这一个月的实习我们主要进行了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令我们感受颇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昼夜苦读好好利用在大学里剩下的光阴;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每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
教学工作开始以后,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听其他教师讲课,写教案再修改教案,这样反复练习,完善。直到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练到烂熟于心为止。即使这样,在我们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们还是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事先也没有料到过的难题。毕竟备课的时候和正式去教室上课的时候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
教学生知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平时学生也会提一些书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这时候你不仅要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有激情与耐心,这是做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二)班主任工作
实习中,我得到原班主任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她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机会,让我体验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
1、班主任工作实习情况:
(1)深入了解班级的基本状况。
通过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找学生个别谈话,悉心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习现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同时,还通过批改周记、作业,课余时间找学生聊天,深入班级,广泛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地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我很快就熟悉了班里的日常工作、班委的工作职责掌握,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2)认真负责地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每天监督学生收作业、早读、早操、眼保健操;中午要看管学生午睡;放学后,要监督学生整队离校,检查值日工作,检查门窗、电器是否关好等。工作虽琐碎,但更需要付出百分百的认真、耐心和责任心。
(3)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争吵、打架、意外受伤等,我基本能做到沉着冷静,互帮互助,发挥我的教学智慧,有效地解决各种偶发事件。
(4)上好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
在实习的第五天,我举行了名为“文明校园,文明你我”的主题班会,由于认真对待,准备充分,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都完满成功,并得到了实习指导老师的赞赏。
2、反思总结
经过实践体验和反思总结,我总结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作好计划,繁而不乱。
班主任工作异常繁琐,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开展班主任繁重的工作之前,应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明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2)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尤其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教育方式,对缺点多、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可以先与学生从情感上融洽,然后由浅如深,有层次地涉及教育的内容,而对那些产生对抗性心理的学生就可采取商谈式的教育方式。
(3)尊重学生,贵在坦诚。
在管理班级上,应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老师在建立威信的基础上,应该与他们平等、友好的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能立即就获从新生、斥骂学生,而是要先弄清事情的缘由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人无完人,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只要知错能改就可以了。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样多没面子”而拒绝接受。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4)善待后进,施予爱心。
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之心。在处理班上问题时,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就事说事,从不歧视后进学生,让他同其他学生在公平、和解的气氛下解决问题。当好学生和差生犯同样的错误时,不要因为他是差生而严加指责,或他是好学生而装作没看见。要坚持平等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对待。平时多找后进生进行特别辅导,了解其家庭、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他们爱心与关怀。并找出原因,耐心劝导,这样后进生会重新燃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地去发展他们自己。
(5)做好自己,为人师表。
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综合素质尚未成熟,思维活跃,很容易就会模仿身边发生的行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在言行方面,无论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以一名正式老师、班主任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班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尊重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爱戴与尊重,在班中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威信,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6)钻研教学,发展自己。
要教会学生知识,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知识。实习期间,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应首先把自己的学科教学搞好,积极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班里学生喜欢上你教的课,进而喜欢你、佩服你,使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于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79-03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育人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拟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二是配备好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三是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拥有各门课程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管理制度完善,日常管理严格,能满足本专业全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药用植物园、生物制药技术仿真实训室,能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参观见习的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施工人员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性。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力度,企业挂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由企业投资修建实习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资料室、运动场等设施,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衡阳南岳制药厂等10家合作企业,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统计,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分别为82人、84人、75人,全部到合作企业实习,实习后被企业录用的毕业生分别为60人、63人、67人,录用比例分别占73.2%、75.0%、89.3%。可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
二、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企互培
首先是企业为学校培养教师。一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从实践角度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二是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增强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其次是学校为企业举办短训班或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专题讲座,从理论角度阐述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企业员工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举办短训班10期,培训学员1 050人次,开展专题讲座15场,参与员工达到1 800余人次,促进了企业技术专家的成长。企业技术专家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科研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校企科研团队建设”工程,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科研团队”实现技术创新6项,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教改课题9项,62篇,编写教材15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校企合作育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五步教学法”。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教学过程:一是布置实验,提问设疑。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实验原理是什么?操作要点有哪些?如何提纯、检验黄连素?可能发生哪些安全事故,如何处置、预防?引导学生预习。二是写出预习报告。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三是分组讨论,解决预习问题。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前问题,教师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解决课前问题。四是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经过预习、讨论,明确实验方法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五是实验讲评,归纳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讲评,归纳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和预防措施,解答课前问题。
(二)强化参观见习,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
参观见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的技能要求、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激发学习积极性。参观前,召开动员会,讲清参观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及考核方法;参观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现场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参观结束后,召开总结会,对参观见习作总结讲评,要求学生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总结参观见习的收获和感想。
(三)强化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查找知识技能缺陷
综合实训是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生产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以企业带教教师为主进行指导,旨在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用于实际生产,找出自身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期6~8月进行,为期3个月。实训过程中,学生在不同岗位进行生产实践,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每周召开一次实训交流会,学生交流实训情况,企业带教教师一一点评,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措施;实训结束返校后,进行为期一个月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弥补知识技能缺陷。
(四)强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顶岗实习是指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顶岗实习一般在第五学期10月至第六学期6月进行,为期9个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和进度,制定实习安排表,系统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生产流程、操作方法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积累实践经验。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定期检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收集有关实践教学的建议。
四、校企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必须校企协同,从四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一)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考核由学校教师组织,分四个模块:基本实验理论(占30%),考核学生对仪器操作要点、试剂配制、基本实验操作要点及安全知识等的掌握情况,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占30%),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以独立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验能力(占30%),考核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按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教师审阅、独立实验、书写实验报告四个步骤进行;平时实验情况(占10%),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书写、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室物品、履行值日生职责等情况,由教师在平时加以考核。考核成绩以5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参观见习考核
由学校教师组织,以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000字左右的参观见习报告,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收获、心得体会等,评选“优秀参观见习报告”,考核结果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总评成绩。
(三)综合实训考核
以撰写“综合实训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500字左右的综合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实训内容、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评分。考核成绩以“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综合实训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四)顶岗实习考核
由企业带教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协助,分五个模块:工作态度(占20%),考核学生劳动纪律、工作积极性和协作精神,以观察、考勤、互评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占20%),考核学生组织、参加或完成实践工作的能力,以观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占20%),考核学生完成技术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以观察、操作考核、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适应能力(占20%),考核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及工作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观察、交谈等方式进行;实结(占20%),要求学生撰写3 000字左右的实结,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心得体会等。考核成绩以“顶岗实习”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实习生”,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总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8-119.
[2]李艳.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0-21.
[3]曾琦斐.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4):59-62.
篇3
【摘要】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是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途径。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的实践。同时,在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编写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培养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3] 吴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39.
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化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应用化学专业[1,2]是分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着力于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作为工学专业,自成立起就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到企业就业为引导,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中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体现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学合作方面。对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转让等;对于教学方面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确立未来企业用人需求,针对相关需求,共同制定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结合企业特长及专业所需,共建实训实践基地;(2)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企业产品及工艺技术,注重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介绍;(3)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如实践技能的锻炼;(4)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采用以校内实训实践为主,校外实训实践为辅的方式进行;(5)是在教学效果上要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3]
因此,为了改善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及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辅助教育,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停留在科研层面,要通过恰当的衔接,将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4,5]。
二、产学研联动的举措
自2010年起,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显著影响的实验实训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与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交流,决定共建应用化学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学校和企业携手的一次全新尝试。产学研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可以营造一个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门后立即与市场接轨。建设方式一般为学校投资实习中心场地、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等,并负责实习基地的运营和管理;由企业投资部分硬件设施、部分系统软件、实习资料、企业案例等。通过校内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等多方面都可为学校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在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该企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不仅提前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有利于选拔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加强产学研联动,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持学生的毕业见习及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从黄山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层面,着力于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应用化学专业来讲,主要立足于黄山当地的多家精细化工企业为主,如永佳基团的相关企业如黄山华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华佳化工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黄山向荣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围绕着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等、印刷软包装材料方向为主,长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约定相关实习基地企业的负责人,根据各个企业的实习内容共同修订见习及实纲;并在后续见习及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选派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理论全流程讲解培训、现场各个环节参观讲解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该产业的过程。同时,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见习、毕业实习的完成,学生在学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一线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毕业论文及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及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
环节。毕业论文及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适当向工程设计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类选题,采取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黄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结合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内容选择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行业及产品,从而学习企业对产品的制备及检测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里面,就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方面与企业技术人员达成毕业论文选题意向,企业技术人员在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开展征题工作的时候,根据企业技术研发及工艺改进的需要,可以给出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针对毕业设计类的课题,注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工程设计课题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指导教师为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毕业论文全程在企业完成的方式进行,并按照应用化学专业教研室对毕业论文时间节点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内容,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这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实验实践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企业的产品及工艺要求,锻炼了自身的实践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为后面到相关企业就业及更好的适应企业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已经签约企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充分认识企业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在此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缩短就业适应期,通过实质性的完成项目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联动的效果
经过近些年的巩固与发展,在产学研联动项目的牵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将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些环节如毕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环节更好的认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更强,且所学技能与市场能够紧密结合,培养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改善,应用型技术得到加强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为后续就业打下了基础,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几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双能型师资进一步加强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来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联动实践环节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地方产业的横向课题也明显增加,只有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生真正的带出课堂,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产学研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及时总结并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成为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出众,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魏子栋,魏锡文,黎学明,杨明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鉴,张荣明.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晓峰,叶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力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3-55.
篇5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要“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随后,在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大力推动下,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相比高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由于具有起点低、学生可塑性强、五年一贯、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等独特优势,现已成为我国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形式。优秀幼教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职前教育,职前教育的关键是课程。为了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五年一贯制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近些年的实践来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须予以厘清,以利于培养高素质幼教师资。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人为分割为两个阶段
五年制一贯制大专课程设置被分割为两个阶段,即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五年一贯制课程被分割为两个阶段的做法可能基于如下考虑: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前2-3年相当于高中阶段,重点是通过文化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文化素养较低的不足,等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在后两年再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这种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策略从理论上来看具有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约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充分和协调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学生整体上看,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使她们(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为女生)对现有文化基础课程存在严重的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鲜活的、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她们从内心深处讨厌那些让她们失败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通过强化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来弥补她们文化素养的不足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切实际,很多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成绩差不全是学生的原因,如果教师优秀、教法得当的话,学生也能学好。这种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放在具体现实环境中则是错误的,很不现实。这种观点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意愿的基础之上的。现实是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较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对有关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意愿。此外,是不是教师的教法不合适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意愿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多年来文化课成绩都很差,难道是教师的教法都有问题吗?弥补文化课差距的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多,但根本问题在于所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在面对思维活跃的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时,很难引起她们的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因而教学的失效也就成为必然,弥补学生文化素养不足的目标亦难以实现。后两年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设置亦存在一定问题。五年制学生一般要在第五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因而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多放在第三、四学年。由于学生在第三、四学年要进行不少于四周的幼儿园见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且本身自控能力和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学生的专业素养就难以保证。五年制学生专业基础差,专业课学习不扎实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前2-3年大量低效文化课程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时间自然就不充分,五年制学生整体专业素养亦难以提高。
(二)文化课程教学定位存在明显偏差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属于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幼儿园工作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会成为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在设置文化课程科目时,多是参照高中课程科目设置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物理、化学、历史(社会)、地理等,意图在于通过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来提高学生薄弱的文化素养,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文化课程的具体定位上的偏差之一就是脱离幼儿园工作实际,其主要表现是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来设置文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对教师的单一学科知识要求并不深,但对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成为具有广博文化底蕴的杂家。比照高中课程科目和内容设置文化课程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了原有的学科本位,客观上脱离学生的实际并削弱教育类课程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五年一贯制优势的发挥,也背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文化课教学定位偏差之二是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文化课部分课程如数学、物理、哲学等难度较大,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更谈不上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定位安排严重脱离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由于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她们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学习也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目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考试的通过。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和学,都会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异化。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单纯的成绩,课程教学失效亦成为必然。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自然科学知识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当中的核心概念,探究和表达科学知识的方法和科学观。学生只有自身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在正确的科学观引领下,与幼儿一起探究和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猜想、推理等,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精神。自然科学知识从广度上来说,至少要包括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常见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从深度上来说,不仅要了解单个事物、现象的表现,还要了解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前因后果。比照高中课程所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过于重视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的培养,无疑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极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认同感,更加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有赖于学生通过自身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努力学习。比照高中课程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从科目和内容上都不能适应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
(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需求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书法、教师口语等课程。整体来看,专业技能课程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很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占课时比例高于其他类课程课时比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她们在入职后专业技能方面欠缺比较多。主要原因不在于课程设置课时数量的不足,而是专业技能课课程内容设置上的问题。以舞蹈课程为例,每周最低2课时,每学期均开设,延续8个学期。就课时数量而言,超过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3门教育理论课程的总和。课时数量的充足体现了学校对提高学生专业艺术素养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则主要是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和学习教师事先编排好的各类型舞蹈动作,如民族舞中的新疆舞、藏族舞、傣族舞等,但缺乏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技能技巧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进一步按照舞蹈专业的技能标准来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得到提升,但会进一步偏离幼儿园对幼儿师资的实际需求。不仅舞蹈课程,音乐和美术课程在内容和实践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规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技能培养的要求,需要非正规的活动课程来弥补正规课程体系的不足。非正规课程主要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专业讲座、社团活动等。由于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非正规课程在培养学生多样化技能方面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如技能比赛在各年级之间的布局和衔接,缺乏技能比赛的整体统筹规划;外聘专家讲座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强;社团活动管理混乱,缺乏教师指导等问题。非正规课程体系难以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
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有校内实训、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等多种形式,贯穿学前教育专业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实效性较差,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校内实训课程与现实需要脱节,效能低下。校内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在时间、内容、形式、指导、评价等诸多方面与现实需要脱节,存在比较严重的效能低下问题。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实训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在现实中,教师在理论先行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实训课程不被重视,甚至为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实训课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挤占,有限的实训课时难以得到保障。在实训指导上,任课教师有专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对幼儿园实践的长期、深入了解,缺乏幼儿园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所形成的能力自然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距离。第二,幼儿园见习缺乏系统性,成效不彰。幼儿园见习,就是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保教工作,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任务和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要经历1-2次幼儿园见习,每次见习时间为1-2周。由于幼儿园见习内容缺乏针对性,每次见习任务内容通常被笼统地表述为幼儿园保育见习、教育见习等。这种笼统任务往往不符合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也会造成学生在见习时陷入迷茫,不明白自己具体该见习什么。学校专职指导教师数量上的不足以及知识技能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指导教师难以深入幼儿园对学生进行现场有效指导。学校对幼儿园方面缺乏明确的见习指导要求,以及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一线带班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幼儿园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见习评价主体包括幼儿园的指导教师以及学校的指导教师。见习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出勤、遵守纪律、综合表现以及所写见习报告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且不涉及对学生具体见习内容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很难发挥评价本身对学生见习的反馈指导作用,见习评价流于形式。第三,幼儿园实习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实习效益的最大化。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是学生入职前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真实幼儿园工作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实践、体验和反思,能够建立理论和实践之间更深入的联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修养和实践能力都可以迅速提高。出于促进学生就业的考虑,五年制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进行。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学生只能自主选择幼儿园实习,实习地点非常分散,学校难以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这一阶段的实习为顶岗实习,幼儿园一般会将学生作为配班教师或保育员来使用,也会安排带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由于缺乏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大多数学生会在班级管理、保教技巧、人际关系、家园沟通、师幼互动等方面出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实习岗位单一化,也影响学生职业成长。学生在幼儿园顶岗实习,具有工作性质,相应地会有一定报酬,客观上会产生实习工作岗位单一化问题。实习岗位单一化使学生失去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亦无法得到全面锻炼,从而限制学生全面发展,损害学生未来职业成长潜力。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改革对策
(一)坚持就业导向,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等方面的办学自;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学前教育专业,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的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学科教学式的、普通教育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再过分强调文化基础培养,转向要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学校教育与幼儿园工作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在职前教育阶段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对学生未来工作有用的课程,逐步减少和停开用处不大和无用的课程,使课程结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二)坚持实践取向,科学安排课程内容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实践取向”的理念,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符合这一理念要求。在具体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上,要放弃具体课程的学科专业取向,正确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内涵。教师要了解未来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学会调整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更适合课程的要求,而不是使课程适合自己过去所学的专业。教师要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职业要求着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上要提高理论的实际效果,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训练时间。
(三)务实设置课程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这是现实。基于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要采取务实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放弃现在的大量开设文化课的做法,整合和缩减文化课课时,增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多了,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反过来会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关于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仅见于基本内容专业知识栏的第7项通识性知识第31条,“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实际上,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不过其程度较低而已。基于此,可适度适量开设部分综合文化课程,使学生文化素养在现有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有人认为“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原因有四:第一,这种观念是仅从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考虑,没有顾及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局,是一种狭隘和错误的观念。其次,这是一种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思路,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三,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第四,就学生部分文化课程的学习现状即有效性而言,不开设和少开设某些文化课程不可能也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
(四)统筹安排课程,发挥五年一贯制优势
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程度和修养要差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但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在可塑性上要强于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五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4年,要比三年制大专学生在校时间的2.5年长。学制长就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大优势,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回旋时间和空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前三年中专、后两年大专的分段课程设置安排,在四年的在校时间内统筹安排课程,充分发挥五年制大专学生可塑性强和在校时间长的优势,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欧阳杰,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3]袁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教法课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3(11).
[4]王新兴.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篇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 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 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 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 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 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 教学 改革
随着医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临床诊断越来越重视和依赖生物化学检验的各项检测结果。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临床需要,扎实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检测结果,使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们专任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我校《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繁杂,课时不足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建立在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上的专业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熟悉正常人体代谢的生化过程。为此,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必须复习较多基础医学内容,讲解正常代谢与病变时的差异,分析重难点,为此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把每节课都排得很紧凑,学生被动地听课,没有时间消化内容,更谈不上课堂互动。目前,我校《生物化学检验》理论课时为50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临床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到位,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是很有限的。
1.2教学模式落后——应试教育为主体,采取包干制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默认“考试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课堂讲授形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灌输和考试技巧,减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身能力培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积极提问的习惯,惯用“背多分”的突击复习方法来应付考试,考完便忘,走上临床才发现学到的东西少。
1.3实验内容单调,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实验经费和场地投入不足,我校检验专业只有一间实验室和一间准备室,实验室内的相关配备仪器陈旧,不能开展较为复杂的操作,无法与临床检验技术接轨。学生面对分光光度计等简单仪器有失望情绪,对基本实验操作毫无积极性,只图应付实验报告。同时,很多实习生在实习中使用了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微量、超微量检测仪器后,对在校学生传播消极言论,夸大自动化理论,造成学生忽略基本技能操作,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和课题组同事努力探索,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
改革的思想教学以我校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同时参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1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教科书的内容已经与临床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逐渐脱节。如何使教学内容与临床相互联系和转化,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在设计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应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本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哪些?学到什么程度?(2)课堂需巩固哪些内容?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能结合临床案例谈论分析?(4)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哪些素质能力?其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1]。怎么样贯穿知识点,如何在实际病例中运用知识,检测原理和检测指标的高低说明了什么临床意义,都是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后,结合课程发展、临床需求和学生实际基础,组织老师编写具有特色的补充教材和实验指导。补充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进展综述、检测方法的原理与评价、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临床酶学、生物化学相关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等。
2.2改善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表1-1列出我校2011级普专医学检验技术1—4班108名同学对于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情况。
表1-1. 《生物化学检验》课堂教学方法评价表
从表1-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不满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希望课堂教学废除“包干制”,教师在主讲知识的前提下,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理解、思考,让同学把知识学活学牢。
2.3改进实验教学
根据医药类高职教学的特点,“教”与“练”(课程实验、实训、技能强化、见习等)的课时应为1∶1~1.5,理论与实验教学强调“必需、实用、够用”原则。我们力求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重视学生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检测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更需要强调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误差的来源与纠正。操作技能的监督要落实到带教老师,实行责任负责制,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随时发现,随时纠正,随时指导,随时讨论,确保每个学生达标。近年来,我校实验室不断添购仪器设备,设计优化实验内容,并定期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血站、疾控中心等单位进行见习,希望逐渐缩短与临床的差距。
结语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够面向“基层”(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社区等),面向“基础”(综合性医院,科研机构及专业学院的基础研究室),拥有“三技”,即实验室的基本技巧、专业操作技术和实验的综合技能。因此,我们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反馈意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走向基层医疗单位,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检验人才,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振江. 高植高专院校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检验医学教育,2010(3):15-17.
[2]李宜川.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10(3):18-19,21.
篇8
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化学理论课教学、化学实验教学等各教学领域中全面渗透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1.1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化学专业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其一,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技能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到极致,用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和魅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模仿,这是把教学技能的培养无形地渗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有些大学老师认为大学的课堂教学可以很随意,可以不讲究教学方法和艺术,甚至有的老师上课前不备课,所谓上课不是念书本就是读课件,板书不规范,语言不严谨,知识不连贯等。教师自身表现的这种低的教学素养给学生带来的恶劣影响和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示范性,严格要求自己。如:严格使用化学用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讲解内容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板书整洁、规范、美观等等,这样才能向学生呈现优秀教师和教学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和教师职业产生向往,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领会和掌握老师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教学技巧和能力。这是一种无形的施教方式,却是最有力度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是老师的老师,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其二,理论课课堂上增加微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轮流当老师。
大学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很多内容,如物质的状态、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共价键理论、化学平衡、元素和化合物的部分性质等,和中学课程都有重复或衔接,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新知识,如离子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酸碱理论等,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认真预习而掌握。所以,该类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解,在每节课前或后,安排一个提前做好准备的学生授课,给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机会。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达到充分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了解教学目标,然后写出详细的教案和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再授课。课后,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写出评价和自评报告,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再完善。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钻研、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总结评议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课前准备和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教学技能都得到了训炼和培养,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如,分析教材能力、编写教案技能、板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演示、组织能力等;在课后讨第3期金凤,等:高师化学教学中贯穿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77论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同时,该教学方法也提高了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培养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课教学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三,让学生协助老师,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4,5],对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开发、应用等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必需具有过硬的教育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因此,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培养师范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然而,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技术”的教学,即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而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制作专业课课件的能力。为了弥补该方面的不足,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化学课的课件制作中来,老师任总指挥,把任务分给每个同学,让学生准备和收集素材、设计脚本、开发程序,这样实现了将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的充分结合,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化学专业课件开发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这是全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制作,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既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求他们团结合作,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集思广益,融合了每个人的智慧和特长,所以课件制作整体水平都很高。当我们用学生亲自参与制作的课件上课时,学生体会到的是自豪和成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同时提高了化学专业课和教育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1.2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和实验教学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实验所占有的课时量甚至超过化学理论课,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良好的化学实验综合素质和化学实验教学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外,还考虑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其一,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在化学实验,特别是和中学化学实验紧密相关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实验中,基本操作多,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重,课时有限,一些老师还盲目地追求综合实验的开设率。长期以来,实验老师都是将基本操作部分内容用很少的课时快速处理掉,或以讲授理论课的方法一讲而过,然而,对于师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恰好是最关键的。而在做具体的每个实验时,学生常常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只注意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不重视操作的规范化。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应具备的实验动手能力。结果,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甚至毕业后的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问题重重,如,叫不上或叫错仪器的名称、仪器操作不规范,实验装置安装顺序混乱或搭建不好,实验时手忙脚乱,实验成功率低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做了改革。要求学生在做每个具体的实验之前,先练习完成相关的基本操作,如,“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实验前,要求每个学生都先把移液管,天平和台秤、容量瓶及量筒等的使用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操作,并演示给老师看。经过教师检查,操作规范熟练后,才允许学生开始做实验。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即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水平和操作的规范性,为他们毕业前教育实习和从教后,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让学生当实验员,参与实验准备和管理工作。
传统的实验准备工作基本都是由实验老师和实验员完成,老师和学生都把课堂实验前的工作看成和学生毫无关系。学生在一切准备就绪的基础上进入实验室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近几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当实验员,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的教学方法[6]。提前让学生体验实验管理工作,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未来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化学实验准备工作量大而繁杂,主要包括试剂的配制与分装、药品的上下架、仪器的调试和准备、安全问题等,因此,准备者要详细了解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的名称、用量、规格、浓度和配制方法等。以无机元素性质实验为例,实验试剂种类多,有的实验甚至需要几十种试剂,并且需分类和分装。实验结束后,所有滴瓶要下架,并及时清洗和归类存放,还要安全处理三废,保持实验室清洁的卫生环境。所以,准备者必须具备很严谨的实验作风、很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很强的责任心,才能完成实验准备工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通过老师精心的指导,学生认真的准备,加上他们积极的参与态度实验准备工作完成得很好,并且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能突破老师固有的工作传统,对实验准备工作的方法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管理者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化学实验室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实验水平等教师必备的综合素质。
其三,让学生当实验老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一直采取提供机会,让学生轮流当实验老师的做法[7]。每次课,我们安排两个学生当实验老师,一个是主讲老师,一个是辅助老师。课前,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和文献,熟悉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准备充分。在指导他们备好课,提前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台讲解和演示实验,讲完后再由老师补充和总结。最后,学生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同时,他们还要负责批阅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这其实就是一种全程延续的教育实习[8],和化学理论课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相呼应,不但实验教学效果好,而且还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如,备课能力、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课堂和实验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板书书写和设计能力及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建立班级化学网站,让他们定期收集和上传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很好地培养了师范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和教学资料收集能力等。我们还常邀请奋战在中学化学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校友来校给学生做报告,讲述他们的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通过这种与优秀化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学生对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等的了解,同时还激发和培养他们对中学化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除了学校举行的每年一次的“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之外,我们每年还举办年级内的授课比赛,比赛有效地促进了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
2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化学教学中的效果和意义
2.1缓解学科专业和教师职业教育的冲突,同时提高专业课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长期以来,专业和教师职业教育的冲突一直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中。
在有限的课时内,究竟应该为师范生开设更多的学科专业课程,提高他们以后的专业竞争力,还是应该增加教育类课程,提高他们的教师技能,始终是师范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化学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化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这种冲突尤为明显。大多数化学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归属感不明确,他们甚至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毕业后到底是从事化学专业工作,考研,还是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他们徘徊不定,甚至大部分学生把教师工作作为最后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繁重的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他们首选专业课。在我国目前4年制的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和教育体制下,这种学科专业和教师职业教育的冲突,及“重专业课程,轻教师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1]。结果必然导致师范生培养质量偏低,违背了教师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要原则。因此,解决学科专业和教师职业教育的冲突和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师范教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采取把教师职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的教学方法,即围绕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锻炼学生从教技能,这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教学和教师职业教学熔为一体,相互促进,有效地解决了学科专业和教师职业教育的冲突。能达到同时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和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效果。如让学生当实验老师,学生在课前准备系列活动中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准备很充分,即能达到实验预习充分,进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又能达到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锻炼和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弥补毕业前教育实习的不足,达到全程实习的效果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实习环节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受到极大的重视。在美国,教育实习占职前教育全部内容的百分之十二。在英国,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要多于20周。德国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在1年以上[8,9]。然而,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却普遍较短。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一般为6至8周,去除开始的一周准备和结束后的一周总结,事实上真正用于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仅分别为2至3周。另外,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学生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的阶段,部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不能完全放在教育实习上,导致教育实习落入程序化的套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平时的教育技能培养的积累,仅仅靠这种短时间的训练,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这种短期、集中的实习模式必然导致前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后来的教育实践相互脱离。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能或不会运用所学的相关教育知识去指导教学实践,使得原本就薄弱的教育理论课程发挥不了丝毫作用,这种与理论学习相脱离的教学实践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把教师职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即是长期地、间接地完成教育实习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内容。这是把中学教学搬进大学课程,把专业知识传授同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点点滴滴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师技术行为训练;是贯穿大学四年全程的、连续的教育实习,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同时,它还可以使专业理论及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这种实习与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的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前实习完全不同,能弥补毕业前教育实习的不足,教学效果很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教师职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未来教师职业大赛”中,我院的学生均能取得佳绩。近几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的毕业生依然很受青睐。
3结语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4+2”模式指学生在完成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之后,通过适当的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素质较高的中学教师骨干或教育管理人才。[1]这种模式是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不足?目前,对“4+2”模式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缺乏实证的研究。本研究试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以在读“4+2”硕士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对“4+2”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4+2”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支持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全体“4+2”硕士生。目前2006级(研究生二年级)、2007级(研究生一年级)“4+2”硕士生共75人。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在学校,所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被试年级、性别及本科所主修专业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每年级选取2~3名被访谈者,兼顾性别与文理科差异;其次,根据访谈情况与文献研究制定并修改问卷。在问卷的编制上,对2006级“4+2”硕士生侧重就业及教育实习状况,而对2007级“4+2”硕士生则侧重课程设置和教育见习。再次,用修改后的问卷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最终确定问卷结构和内容。
(三)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13.0。
三、研究结果
(一)“4+2”硕士生选择动机大多积极向上,但也存在消极的选择动机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4+2”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拥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不仅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专业教师。因此,“4+2”模式要选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希望通过“4+2”模式的培养获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申请者。这样的申请者不仅是“4+2”模式生源的保障,而且也是我们基础教育急需的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因此,我们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提高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占到50%,说明同学们选择“4+2”模式的动机总体上是积极的;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促使部分同学选择“4+2”模式,选择“获得高学历,找个好工作”和“就业难,缓兵之计”的合计达24%。另外,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同学当时对“4+2”模式不甚了解,有的同学选择比较盲目。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体系需不断完善
课程设置是“4+2”模式的核心。我们从学分设置、本硕课程衔接和课程满意度这三个维度调查了“4+2”模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过多,学分设置量大
“4+2”模式下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45个学分才能毕业。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课程设置过多”的比例占到所有问题的16%。如表3所示。在访谈中,80%的同学反映课程安排过多:“我们都普遍感觉时间特别紧,需要修的课程特别多,在学分的要求上比三年制的研究生还要多,他们只要求36个学分,我们在比他们时间少一年的情况下,要修45个学分,而且这期间还有教育见习和实习,还要找工作,写论文,时间真的很紧。”
2.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衔接困难
“4+2”硕士班同学来自八个不同的文、理基础学科,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所修读课程基本相同,因此“4+2”硕士生对本硕所修课程的衔接问题反映很明显。如表3所示,“本、硕衔接不紧密”问题占所有问题的16%。有同学认为“课程衔接问题是该模式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也有同学表示“由于该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也不可能过于强求课程衔接,也没法衔接”。
3.课程满意度不高且在文理科间存在差异
对课程的满意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也很难测量,为此,我们粗略地测量在读“4+2”硕士生对该培养模式的总体满意度,以期让关心“4+2”培养模式的学者了解现在课程的满意度情况。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4+2”硕士生每个专业人数较多,而预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两大类内部对课程满意度评价相近,故将其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其中文科包括中文、地理、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在对课程的满意度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文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3%和37%;理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5%和30%,数据差别不太显著,即文科生和理科生都仅有六成的学生对课程满意。但是理科生在“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方面却有一定的显著,理科生中有5%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而这一点在访谈中表现得更明显。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理科生在本、硕两个阶段所学的课程差异太大,在本科阶段所形成的“理科思维”影响了他们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三)教育实践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指导
教育实践是“4+2”模式在教师教育方面最鲜明的体现,也是教师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教育实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4+2”教育学硕士是这样进行微格教学的:每十个人一组,一组中每个成员轮流讲一次课,然后指导老师对其进行集中评价,同时“4+2”硕士生们也相互评价。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4+2”硕士生比较认同微格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是如何讲课的,从而更好地矫正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有的同学反映微格教学课时安排的时间太短,“只让讲一次,应该多安排几次,这样才能看看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有了提高”。因此,微格教学时间安排不够,而且缺乏系统指导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4+2”培养模式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方式。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其实“4+2”硕生士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这里为方便理解,把研究生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期,即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此类推)的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教育见习是这样实施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系教育见习学校,教育见习的学校一般都是北京市的普通中学。然后分小组由老师带队到学校听课,每周去一次。这个阶段就是让我们多听、多看、多问。我们听课要写听课记录,还要写总结,指出执教教师这节课哪些讲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改进意见是什么。”
访谈对象都认为教育见习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强调如果跟一个优秀的、敬业的一线教师,那么对自己的影响会更大。不过,也有人提出:“在去见习之前我们都不明白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是什么,要是提前明确一下会更好。”
3.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环节是“4+2”模式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实习安排在研究生二年级的上学期,与见习时间一样,也是在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实习学校都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被访的“4+2”硕士生介绍说:“第一天带队老师会领着我们过去,分指导老师。要求每天都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还有实习报告,需要对自己平时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和打分。”具体实施起来,“要听课,写听课记录,还要自己讲课。每个人必须讲八节课,这是硬性规定,但是具体你要教哪些课,教学内容是什么,都是自己跟指导老师商量着定的”。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4+2”硕士生对教育实习的反映总体上优于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但是,他们普遍反映最好增加教育实习时间,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四)“4+2”模式管理混乱,相关院系、部门之间协调差
“4+2”模式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特别是各基础学科院系和研究生院,仅靠教育学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科学协作。从访谈和调查问卷中,“4+2”硕士生反映“4+2”模式管理混乱。特别是在本科阶段第四学年的衔接阶段,学校对“4+2”硕士生在考试管理、本科毕业手续办理、文件注册方面管理混乱。
(五)“4+2”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
“4+2”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试验了六年,然而遗憾的是,社会及用人单位仍然对“4+2”模式知之甚少。一位刚找到工作的“4+2”硕士生说:“很多人还不了解‘4+2’模式,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很多用人单位对咱们这个‘4’和‘2’代表什么意思还不清楚。我们去求职的时候,往往先得在这方面解释半天,而别人听说我们才读了两年的研究生,有可能会怀疑我们的能力,所以这也是让我们觉得很尴尬的事情。”我们还了解到,不但用人单位不了解“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甚至有些申请“4+2”模式的本科生都不太了解该模式。
四、政策建议
“4+2”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还处于试验期,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建议从如下方面进一步完善该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现“4+2”模式特色
课程设置问题是“4+2”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同学反映:“我们在学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觉得目前这种课程设置,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科目与我们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衔接不是很紧密,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找到一个衔接的方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要恰当地分配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相关专家的精心设计之外,还要听取一线教师和“4+2”硕士生的声音。
(二)加强管理,协调好相关院系及部门的关系
“4+2”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育学院、各基础学科院系和研究生院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明确指出:“进入‘4+2’模式培养的学生,本科阶段由各相关院系进行管理,研究生阶段由教育学院管理。”然而具体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原因在于“4+2”模式涉及部门多,相关政策还不太规范。特别是在本科阶段的第四年,这一年是本硕衔接的过渡年,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所以建议对“4+2”模式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对本科阶段第四学年的过渡阶段加强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为“4+2”硕士生由本科阶段顺利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做好制度上的保障。
(三)重视宣传与扩大“4+2”模式的影响力
“4+2”模式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要,而且也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这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在选拔过程中要对文、理学院的本科生宣传“4+2”模式,使他们了解这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把真正想当教师的学生选,也避免了盲目选择“4+2”模式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4+2”模式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要广泛宣传。东北师范大学专门制作的“4+2”模式网站,陕西师范大学的下乡支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2”模式的影响力,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另外,可以和一些优秀的中学进行合作,一方面增强中学对该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4+2”硕士生更多地了解当前中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发展更具针对性。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 ; 实训教学质量 ;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6-01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课程之一。实训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求对理论知识深入体会、理解、消化,加强对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思考的培养培训,营造“强技能,重实践”的浓厚氛围。
由于受中职教育中实训条件的影响,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对学生质量控制课程的重视不够,只注重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训操作过程,缺乏系统性学习反映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学评价实训:如重复实训、干扰实训、回收实训、方法对比实训等,因此学生在实训课中经常出现同一标本测定结果不一,相差极大的情况。然而我们在多数生化检验技术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先用手工操作,这些方法的方法学多数采用平衡法也称终点法,也就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或终点时),再进行测量比色,最后计算实训结果的过程。如果把生化检验的过程比喻为一杆秤,用它来称量样品里测定物的具体含量。那么砝码就是标准物,使用的仪器和方法是这杆称的臂和支点。由此可以形象的看出实训的准确度与校准品有直接关系,实训的精密度和灵敏度与仪器和方法学有莫大关系。
因此,培养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初步培养方法学评价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检验工作及科研工作都是必要的,笔者结合在我校生物化学检验实训课中采取的几点措施谈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实训课的过程和结果
首先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教学当中,将质量控制始终放在教学第一位。有目的地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三个部分,并结合实际从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的开启和结束、检验结果的计算和报告、检验标本的存放等全部流程的质量控制管理进行系统性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训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更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强调规范化的实训操作,对检验结果不但要做出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分析,杜绝只有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的非规范操作。
2.利用临床见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开始。在课堂上,老师只是机械性地按教学计划和大纲传授知识给学生,这些知识并不能完全被掌握。此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是在征得附近医院检验科同意后,统一安排学生到附近医院检验科临床见习,使学生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认识检验设备,了解检验医学新动态及检验操作规范。二是将部分实训课安排在学校附属医院检验室进行,使同学对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质量控制的方法,规范的实训仪器校准以及检验结果的处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提前接触临床。经过多次见习,学生不但能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了其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这种手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进而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点,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为今后的生产实习和工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放实训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加强实训课教学效果及缓解学生多、实训场地相对不足、课堂训练机会少的局面,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实训室开放制度,比如将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方法学评价的实训渗透进第三课堂,让学生能重复训练,加深对实训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尽可能按“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己从实训前准备、实训过程、最后实训结果的处理、实训器材的清洗与消毒等各个环节全部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经过训练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技能。实训室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管理能力,更为其下一步进入临床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开展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受到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但要学生的智力因素参与,而且还要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近几年结合学校组织的校级技能大赛,按照“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为核心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检验专业特点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比赛按预设项目依次分组进行,从实训器材准备、具体操作、计算结果到器材收拾整理,统一计分计时标准。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创新教学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等为重点任务,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5.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