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4:1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辅导总结

篇1

本文由本网参考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面向21世纪,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一)任教职志

任教职志是小学语文教师经理智思考所欲抉择的小学教育职业或生涯。做出此一负责的决定后,不但对小教事业伴有积极的情感,并倾其所有心力,贯彻始终,寻求维持稳定,愿一辈子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它涵指对小学教育事业的认同,对人忠诚等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是指小学教师决意实现为当好小学教师,为提高公民素质献身的一种作用力。小学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任教职志,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小学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小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作好教育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者:工作总结网 课堂作文网工作总结)因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任教职志,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思想和道德内涵不熟悉、不理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取最具教育力的事例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或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三)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祟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工作总结范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学课时多,小学语文教师一般还要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后,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性地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努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和周围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天性,把小组探究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小学生,把小学生引入到合作学习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主人的积极状态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合作学习。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引起探究欲望

营造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直接有效的经验方法。新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应由“会学”过渡到“乐学”,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应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只有当小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基本保证。

1.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的学习气氛对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要,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如,在《舍身炸暗堡》这节课中,当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让小学生讨论除了牺牲他自己外,还有其它的方法措施吗?然后经过小组的论证探究讨论后,让小学生充分比较一下得与失,这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这种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又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冬天下雪的景象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冬天下雪的美丽情景?然后,教师紧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下雪的精彩图片:下完雪之后有许多漂亮聪明地小动物分别来到滑滑的雪地上打闹,哪位同学能大胆热情地说一说它们的小脚印是什么形状的?小学生会努力激发想象力依次说出许多动物的小脚印,他们很明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查生字表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非常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地位上,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知己,多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成长与需求。”课上多和小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疑问要做到有问必答,用最适合利用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前,教师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决定一切法则、教师是书本知识的象征和法则,学生只能无奈被动地无条件接受教师教给的死知识,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时时体现着绝对权威。但随着知识世纪的到来,社会对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更迫切的向往和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拓宽深入,教师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早已逐渐被新时代思维的学生占领。

(二)优化问题,把握时机探究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小学生理解,又能够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探究合作学习,把一些复杂的问题优化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问题,教师切勿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复杂问题,教师不懂得如何优化问题,对探究性问题将起到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1. 教师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满足小学生的年纪特征和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复杂程度。问题设计太难,问题超出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会让小学生不敢作答;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实际价值,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又会觉得太过简单不愿过多思考,小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小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五花八门。小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会严重伤害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让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情景,探究式学习的氛围中看到“恐龙”这个词语,让同学们回答想到一个怎样的生动形象?让学生用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总结大家伙:恐龙(害怕;巨大的;凶残的……)接着问小学生想认识它吗?根据探究的结果和经验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笨重的它怎么可能飞向一望无际广阔蓝天的?陆地上笨笨的恐龙和飞着的恐龙是完全一样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吗……

2.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堂课40分钟,小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基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这堂课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努力控制问题的广度和难度,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开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比如在学习《我的祖国》一课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尚之情,然后讲一些关于美丽景区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我的祖国的真正内涵,把复杂问题优化成通俗易懂的情景中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

(三)小组合作,激活探究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给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努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死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成3~4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成绩各方面较好的学生,使每组同学的差异都能得到互补。教师要协调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使每个小组学生在平等团结的愉快氛围中,在探究的愉快气氛中努力学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让小学生们自学、互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辅导其他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既顾及全面,又能让某些小学生得到照顾和帮助,为探究学习培养奠定了基础,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观下,小学生不敢发言,羞于发言,这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都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找状态建立自信,最重要的就是不歧视学生,尊重学生。歧视既是一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又一种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怀那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些鼓励的话语。一个肢体语言,一个微笑,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另外,在帮助小学生大胆发言时,应坚持宁低勿高、宁少勿多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实目标,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处理恰当,不可当面批评,可私下找学生告诉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

(四)注重总结,把握探究规律

一节语文课的情境导入固然很重要,但是一节创新的小学语文探究课不仅要十分丰富有趣,还更要有完美精彩的结尾,完美的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期望,还能进一步激起小学生求知的决心,使小学生渐渐产生对小学语文探究的巨大兴趣,充分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牢牢掌握。

1. 语文探究教学知识归纳梳理,给小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小学语文探究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联系,有助于小学生牢牢掌握其外在联系和内在区别,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准确抓住细小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联系,最终利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网络。

篇3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小学生的特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小学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天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可塑性极强。需要将是非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基本的爱憎分明、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识层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去深入了解和感悟情感;也只有情感体会加深才能培养起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都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篇4

关键词:西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28-01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西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以往只是强调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教学活动课的辅导与实施。本文作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西部农村某小学为例,在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语文活动课的指导,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活动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出现,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极为有益。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课的学生勤于动脑,其学习成绩和效率优于不参与活动的学生,他们反应灵敏,组织力强,活力充沛。如在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诗歌,然后再上台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为课外活动不受班级授课时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多渠道、多侧面、较早地接受各种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培养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但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在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很难专心地听讲。因此,教师就要利用活动课这一特殊课堂,促使学生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利于提高和养成学生的独立能力

小学语文活动课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小学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办报(黑板报、手抄报)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另外,活动课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抓住事物特征,使学生由看到做,再由做到看,反复地观察思考,促使其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然后再与其谈理想,谈未来,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二、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类型

要开展好活动课,就应该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上述特点,组织形式新颖多样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这既是小学语文活动课应具备的特征,也是保证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小学语文活动课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课外阅读。这是小学活动课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以课外读物为主要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第二,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相应的活动,这是一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殊兴趣的好形式,如书法小组、写作小组、板报小组等。第三,竞赛活动。这是指班级或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语文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书法展评等,它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效率

1.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到主动

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品德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限制在通过各科教师、专用教材和媒体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即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基本上否认学生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把教学活动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2.教师职能实现从传授到指导的转变

在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从事的是主动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其实,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

3.活动形式实现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认为,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第一,多层次的进行小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第二,多渠道的进行小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渠道。三者有机结合,互相协调,构成了信息影响的全方位状态。第三,多形式的进行小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课外活动课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满怀热情地组织、引导学生上好语文活动课,就一定会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保平.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媛.试论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J].生活教育,2011,(20).

篇5

摘 要: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进一步突出高效课堂教学的角度,说明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的必要性,从分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步骤入手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分组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负有直接责任,另外,语文教学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经过历次教学改革,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识字量、准确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教育的作用仍旧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比较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概述

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高效课堂即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成就三个因素的最大化,传统的高效课堂以教学精力投入少、教学实践投入少、教学目标达成数量大为最基本的线性关系,符合这样线性关系的课堂,即可称之为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高效课堂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尽量扩展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绪情感、实践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课堂。

2.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分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主体性发挥非常明显,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明确认识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并从同伴群体中收获更多知识,较之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全面、更明显,因此说,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应用非常必要。

二、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提出讨论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法的切入点在于每个学习小组有一致的“问题”,这一问题来源于教学材料,是学生在了解材料后产生的较为普遍的、难以通过个人努力解决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要讨论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例如,在《窃读记》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通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任何遇到的问题,先进行主动的解决并写下解决途径和答案。教师会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预体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生总结的关于“生字学习”部分结果几乎雷同,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直接跳过;但是对于题目中的“窃”字以及人物的心情,就很难做到完全地把握。这个问题就可以作为分组合作学习的讨论话题。

2.自学解决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真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于学生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次自学课本,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仍以《窃读记》的学习为例,针对“窃读”中主人公的心情以及文章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进行自学,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窃读”,面对书店老板和店员的态度产生怎样的心情、对书籍有着怎样的感情、在“窃读”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行为等。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精读课文,教师则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当下的生活境况、时代环境、书籍的价格、民众普遍的受教育程度等,通过这些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窃读”的发生和作者的情感路线。

3.小组交流发表结论

在自学之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两次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整理成学结。教师事先按照学习目标,为小组讨论提供几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整理课文最终的绳子;第二,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第三,找出你认为“经典”的段落或者用词进行赏析;第四,描述作者的情绪状态;第五,总结阅读感悟。教师此时不再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学习参考资料,而是鼓励各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发现学习小组内讨论偏离问题即予以纠正;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抽取两到三个小组,进行学习结论的发表。

4.教学总结

分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最终的教学价值落脚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要的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例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应用了分配任务合作学习的方法,或者应用了所有问题全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法,哪种方法更有效,更值得借鉴;哪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更为积极,哪名学生发言不足、学习参与度不够等;哪个小组对问题的讨论最全面、哪个小组对个别问题的解决最有创意等。教学总结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再次全面地回顾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得到鼓励,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三、对分组合作学习应用的建议

1.教师应做到教学中的“多角色”扮演

分组合作教学的实施对教师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在设计问题时应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此时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路,但不能打断学生的讨论,为学生的谈论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此时教师是辅助者,教师应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应适当肯定学生的表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时教师是评价者。要使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分清在不同教学阶段的角色,并且真正担当起这样的角色。

2.进行合理的分组

分组合作教学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在分组时切实规避优等生一组、学困生一组,必须严格按照优、中、差三者结合分组,在学习及讨论过程中,由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习,学困生需以优等生为榜样,共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内提问题时必须打破歧视心理,统筹兼顾,必要时尽可能多给予学困生一些表现的机会,使其能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优越感,从而树立起自身的学习兴趣,以使日后更加发愤图强。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并使语文教学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展示出更多的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学习表现,例如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情绪情感的发展等,这些个人发展变化难以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分组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更多的改变,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发展,以使该教学模式的作用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韩英.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3-114.

[2]徐子寒.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6(9):121-122.

[3]郝淑玲.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快乐阅读,2016(6):125-126.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性情。除此之外,语文还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挂钩,更是德智美发展的起步点,由此看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可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时刻影响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等两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良方案。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剖析

(一)课堂沉闷,缺乏激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上大多数都是写景或是写事的课文,教师以往都是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描述的美景,可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教师所描述的内容难以产生共鸣,一整节课下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失去了好奇心,自然而然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十分沉闷,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传统阅读教学,漏洞百出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新,按部就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观念。并且,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从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到重点段的剖析,教师都会非常仔细认真地一一讲解,这样“包办”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淡化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缺点,但是忽略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造成学生只是盲目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自我创新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顾虑到阅读要求与讲练相结合的特点,教师会大量安排学生进行句子仿写、词语的拓展、段的练习等。可是这堆积如山的阅读练习往往受到学生的排斥,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

传统的阅读教学,虽然注重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习惯和能力。

(三)传统写作教学,压力沉重

小学生普遍十分害怕写作文,平时的课程内容安排中,教师并未专门安排时间进行作文教学辅导,通常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任务,教师在临考的时候甚至教导学生在作文书中背诵一些好词好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用来应付考试,使学生感到沉重的压力,甚至还可能产生厌恶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学生的激情

有激情才会有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给人以沉闷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比如遇到像《雨点儿》这种写景抒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课文的描写进行形象的概括或利用软件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用图像表现出来,在课堂播放课文时,用准备好的多媒体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所描写的雨过天晴后,地上绿油油的草滴着晶莹露珠,鲜花红艳艳的美妙情景。学生会被面前的直观情景所吸引,全神贯注,用心领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读出韵味的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也间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课堂合作学习的讨论。

(二)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为它既有要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性,也有面对现在教育发展中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略了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因此,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既要辩证地对待“双基”——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踏实地从根本上加强对“双基”的训练。

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要篇章、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重要,但教师应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慢慢地指导学生去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想法,这样容易看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一定要摒弃全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的“满堂灌”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阅读教学应在注重讲练结合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练习,这样不仅明确了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达到了理解文章、锻炼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选择精辟的阅读文章来锻炼学生学习阅读的能力,但一定要避免机械的训练,因为那会增加学习的压力,自然不会有好效果。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阅读形式与方法的单一性,教师可以在阅读学习的课堂上播放跟文章有关的音乐,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对下面阅读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有巨大的帮助,同样也建立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出对文章的认同。

(三)用愉悦的心情写作,事半功倍

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包袱去学习,必然会成为作文教学的绊脚石,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写作,则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需要一改以前应付考试的作文教学方法,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比如《金银岛》等有关历险的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学生可以享受里面优美的词句,

还可以在书中找到童年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有助于作文的写作。教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景色和周边发生的事情,激励学生写日记,同样是作文题材的很好来源。当学生从心里爱上了作文,才会乐意动手去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效果会比较好。

三、 总结

以上只不过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方面面中的一部分问题。我们教师在探究教学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对待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维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攻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全方位 立体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媒现代化的进步,使得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广播、广告、多媒体软件、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的扩充辅射,几乎把整个世界的古往今来都呈现在人们面前,所有这些构成了“大语文”环境。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就是从“大语文”环境出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实施多方位、多起点、多层次、多联系的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1.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意义

1.1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时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社会的调整发展,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识一些字,能读一些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能说会写的要求已日渐有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说会写,更要求人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卓有成效地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们能写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1.2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旧经济体系之上的,而教育改革提倡新的教育,应该建立在新的经济体系之上。因此,旧经济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新经济的教育是以终生学习为目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应以创造一个学习的社会为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运用他们的天赋,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倡导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乐学、爱学、会学、自学。

1.3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适应人才选捉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

现在用人制度虽然还没有彻底地改革,但是,引人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势在必然。例如,招考公务员要考试;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英语等级证、各类计算机证的取得都要通过考试。这些考试,都要求应试者有较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重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正好适应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升学考试制度、考试形式也在不断改革,改革的趋势就是对学生读写综合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升学考试中,就是读写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适应升学考试改革的需求。

2.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实施办法

2.1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不仅在于要使学生识多少字、读什么程度的文章、写多少字的作文,更要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驱动力,使学生主动发展,以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建立“大语文观”,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扩大视野,多渠道学习语文,多渠道获得信息,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要实施师与生、生与生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提倡主动自学、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评价学生单看考试分数为看全面发展、是否学有个性。要实施语文教学立体化,首要的条件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

2.2 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要落实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上。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适应了教改形势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制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精神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建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观念、主动自学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主动式”教学、“自学辅导法”、“导探教学法”等,体现了新教育思想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主旨。

2.3 读、说、写结合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在讲读课文时,必须重视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不能像过去一样,泛泛地分析课文,机械地背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课文的因素,创造学生说、写的条件,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说、写锻炼机会。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踏上“自得”之路;同时,要结合课文的讲读传授写作知识,结合课文的讲读创造学生说与写的情境,得到相应的锻炼。例如教学(荷花》,让学生模仿(荷花》的写作特点说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再写下来;教学《凡卡》一课,让学生想象凡卡把给爷爷的信寄出后的情形会怎样,续写凡卡的命运;学习《穷人》一课,想象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的艰辛,续写桑娜以后的生活等。这样,就把课文讲读孤立地进行转变为阅读说、写融为一体的有机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4 多梁道培养语文能力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言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修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或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点,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孔子拜师》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另外,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②有感情朗读课文;③了解故事梗概;④积累文中佳句,能够字典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意思。其后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认识一位大思想家。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孔子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孔子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其后可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品行两个环节完成课堂的讲授。最后教师还应当进行课堂反思:对于该教学案例,可以从两各方面反思:一是利用情境帮助学生词语。文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二是课堂主线。显然,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致使在进行孔子品行的分析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真正感受到,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的是还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如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保证语句通顺;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词语,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教学课件、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课堂学习中。之后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设置主题为:闪光的钥匙新闻会,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接下来,让学生将近期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新闻行形式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新闻会。随后,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再进行奖励评定。最后,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反思:①新闻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该案例,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是否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延伸到课外学习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课余作为课堂的延续,应当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最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也非常喜爱。而教师可以在讲解与节日有关的文章时融入传统文化,而后在课下布置灵活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在节日之时,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与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或是民间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如在上述《孔子拜师》的例子中,在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孔子的其它故事以及他的著作。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助力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何况,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张美玲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93-94.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师生关系 多媒体 主动参与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不高涨。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的过程中方法单一,课堂严肃呆板,只是为了达到应试的目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视角看待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唤醒他们对语文这一课程的求知欲,从而形成生动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爱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老师的课程,从而爱上这一学科。学龄儿童年纪小,乐于表现,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教师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多关爱学生,尽其所能地给予学生帮助与辅导。课堂上要营造活跃生动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感悟课文内容,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后要经常与学生交流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和学生做游戏,加强各种互动,说说心里话,老师可以在这样的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业上获得的成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年纪还小,有乐于表现、展现自我的特征。我们要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搭建表现个性的平台,对他们取得的小小进步与成绩给予表扬与赞许。老师的肯定,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多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与支持及爱的教育,是我们的责任。

2.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水平

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其中一个是因为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难以很好地引导活泼好动的学龄儿童投入课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媒体的应运而生,是现代教育事业中的一件好事。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丰富,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创举。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显然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年纪尚小,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小学学龄儿童,抓住学生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使多媒体教学更契合小学语文的教授辅导。多媒体课件结合教材,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图像、文字等结合起来,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幽默生动,易于理解。比如在教授学生汉语拼音的时候,传统的背记枯燥而困难。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个拼音拟物拟人化,加入适当的动画,并加入拼音的朗读音频。图像与音频结合起来,再加上教师的个人辅导,汉语拼音学起来就会有趣,简单许多,寓教于乐,这些丰富而多元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与理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使课堂变得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

3.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中受到很多质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合适。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而是需要他们参与后获得一些体验与感悟。在感悟与体验中激发学习乐趣,在课堂上让学生只听不说,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课堂。

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为什么”进行课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更集中,效率提高不少。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课题质疑,带领学生解决质疑,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从而就会有把课文学习下去的兴趣。

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多读多背,经典需要诵读。朗读是发展语言的手段之一,在朗读中感悟、体验,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如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站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诠释或者是分角色朗读,在表演与朗读的过程中站在课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一些课文,则需要运用到直观的授课手段,对涉及历史事件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收集,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的原始背景,当学到一些英雄人物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比如的生平纪事,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人物,体会英雄先烈的伟大精神。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交流很重要。让学生一起合作,优化组合,在团体中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一起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给出更完整的答案,也可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再互相解决。这样学生间的交流会愈加深入,把说的权利让给他们自己,锻炼口才,发散思维,培养思辨的逻辑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提问是课堂上一种必不可少的师生间交流联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回答。问题不宜过难,主要目的是加强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如果表现优异则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小学生,需要的更多的就是老师的鼓励与赞赏,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非凡。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上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呈现出一堂堂有趣生动的语文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少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出来。我们要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起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郝云中.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学周刊A版,2015(9):195.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学习能力、自学意识

   对比传统课堂,由于生理年龄上的限制还有心理成长程度上的限制,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小学这一初级学习阶段尚不能对当堂所学知识及时掌握,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中做不到即学即会、即识即懂,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进而融会贯通,甚至是举一反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帮助学生们逐渐形成自我学习意识,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最终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为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中枢性学科,是各级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面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打开这个瑰丽而庞大的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起步点,因而教育者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重而道远。要想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把握自主学习的内涵。

一、           把握自主学习的内涵

1、自主学习的概念

尽管近年来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的阐释不一而足,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自主学习即是一种以学习者个体为主体,为了实现最终的学习目的而进行的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主动地做好所学知识的预习工作,将自主地定位好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制定好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从根本上讲,学生们主动地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切合个体实际情况、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

2、自主学习的特性

结合上述的自主学习的概念,自主学习共拥有以下几大特性:其一,是主体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本身作为知识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接收者;其二,是学习目的的自主性。学习者将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际情况,提出自主性的学习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其三,探索问题的自主性。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不断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升华;其四,情感体验的自主性。学习者在自我学习的过程能够自主的投入情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

二、明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阶段性特征

1、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性概念界定

首先,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即是指小学生这一个体在教学者的有序引导下,自觉进行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以自我意识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自我支配学习的计划性行为,并就所学知识自主性地提出问题并动手实践,在自我的帮助和控制下寻找答案。

    其次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生自身,因而教育者的一切引导工作应该结合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条件。

2、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阶段性特性

小学语文的自主学习是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因而离不开小学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第一,自主性是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首要特性,这在上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差异性。顾名思义,每一个小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因而其自主学习的所思所得也带有其自身特有烙印,这就需要教师对千差万别的想法做出归纳性的总结,;第三,实践性。小学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所谓“口头为‘语’,落笔为‘文’”,这一学科对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拘泥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引导,还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落实于实践,应用于生活,在生活的实际交际中发挥所学。

三、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自主学习课堂

本文所有提到的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自主学习课堂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以教师的教学为引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自学”氛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安利来展现这一模式。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桂林山水》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提出指导性的预习意见,要求学生摘录出课文中优秀的语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而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相互交流各自对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祖国壮美河山的感受;第三,在课堂上播放风光短片,通过合理的情境演绎,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第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并有学生们自主探索交流,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这也是一个多向交流的过程。第五,由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其他的自然风光,并要求学生课后了解相关内容,自主学习。第六,布置试题作业,巩固当堂的学习效果。第七,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贯通所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支撑的新形式的自主学习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记忆的传统学习模式,避免了传统课堂极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和扩大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需要广大同仁们更多的实践应用、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