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2: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18-02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王 馨(1983―),女,湖南永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这个词语的字面解释是为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群想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组织在一起参与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概念最早的来源是英文。它是指在组成团体的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人际交互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认识,进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因此我们总结,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团体辅导主要的分类依据是辅导的内容和辅导的目标,因此被分为人际交往训练、自我开发训练、自信训练、共情训练等。团体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多为情境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团体讨论、影视观赏等方法。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目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学习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习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我们对这一类型进行心理干预要注意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另一类是针对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的心理辅导。我国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习得性等方面来开展。
第二,针对学生生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这类团体心理的辅导主要使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手段,将辅导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针对此项团队心理辅导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真真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被试者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开始适应社会,建立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意志品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辅导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较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郑凯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筛选后,选出48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李献中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王威贤等人针对大学生自尊问题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最后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有明显的帮助。
第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辅导。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质、兴趣、专业特点来准确就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许多高校都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自我剖析、职业分析,对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伍婷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是高校的一个主流趋势。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能设计出专业水平较高的辅导方案,辅导方案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效果。许多高校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水平。
2.选用适合的团体辅导方案,规范辅导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心问题应该是“一般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而并非针对心理疾病的矫治。在许多现实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将所有心理异常的学生都视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夸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参加心理辅导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要更加注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和设计内容的研究,避免随意缩短团体辅导时间,随意扩大团体辅导规模等问题的产生。
3.使用适合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工具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是SAS,SDS,IAS,SCL-90等,这些工具多是从国外引进,主要是针对所设计人群的人格特质。虽然在前人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些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但是并无法完全贴合国人的人格特质和中国的文化道德特征。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研究符合我国青少年特质的研究工具,这样更能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效果。
4.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注重发展性咨询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我们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分为了两类: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对于心理健康者我们进行团体辅导,目标是在学生产生心理异常表现的初期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使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健全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不论从现实意义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团体心理辅导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班主任
一、引言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教学和育人单位,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凝聚力力、归属感的强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会经常面对在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然而,单纯的灌输式、说理式的教育不但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与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手段,它是让团体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1,这种寓教于乐的辅导形式颇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123班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包括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实现自我成长、有效管理情绪四个方面。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在班级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传统的个别咨询或集体讲座、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团体心理辅导一般都会采取各种趣味游戏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更容易被团体的氛围所感染,指导者与全体成员之间是互相接纳、信任的,团体氛围和谐融洽。其次,团体辅导的对象是全班同学,指导者是班主任,对象稳定、过程持续,更易于组织和实施;同时,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开展辅导活动,既省时省力,提高效率,也更便于跟踪和总结,活动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高班级凝聚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适应学校,适应新的班级,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吸引力,笔者开展以“相聚环艺123,相亲相爱是一家”为主题的辅导班会课。首先,在热身环节,通过“互帮互助”按摩操、“大风吹”、“进化论”三个游戏进行把原先严肃拘谨的氛围彻底打破,同学们进入了欢动、愉悦的团体氛围。紧接着,通过三轮“寻找有缘人”的游戏,让同学们互相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大学心愿和目标,达到增进了解、彼此互相激励的目的。再通过“马兰开花,寻找我家”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孤独”和“找到家”的感觉,体会被抛弃的孤独和无奈,被接受的温暖和感动,引导同学们学会彼此关爱。最后,分组进行“姓名叠罗汉”、“团队大比拼”的游戏,让同学们明白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道理。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同学们都表示班会课的形式很新颖,玩的很开心,也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馨有爱,收获很多感悟很深刻。
(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班级管理中,关于人际交往的问题表现的愈发明显。有拉帮结派的、有小打小闹的、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有交往不自信的、有不懂得人际交往艺术的,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困惑,笔者开展了一期以“坦诚接纳、有效沟通”为主题的人际关系成长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他人。笔者通过组织“横渡鲨鱼河”故事的辩论会,使同学们自己认识到:原来改变他人是极其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价值观形成的背后都有深远的原因,观点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如此。其次,学会倾听与表达。笔者重点进行了“我说你画”的游戏。使同学们明白到:沟通是一门需要互相表达与倾听的艺术。如果不会表达,那么其必然无法沟通,不会倾听就更谈不上沟通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再次,学会坦诚接纳。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同学们体验交往中的问题和困惑,再通过沟通五步法的技巧进行沟通模拟,体会二者的差别,认识到沟通需要彼此坦诚、尊重,一些同学活动现场就主动承认错误,坦诚表达自己的不足之处,把以前的误会和矛盾都化解开了。最后进行了“信任之旅”的游戏,让同学们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强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
(三)实现自我成长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同学过分关注自我的感受却经常忽略他人的感受;有的同学对自我毫无认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在哪里,参加社团及选修课程都是随波逐流;有的同学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稍微遇到些困难和挫折就内疚、不安,缺乏自信,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还有的同学自控力较弱,懒散缺乏自律意识,时不时的犯点错闯点祸。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开展了一期以“探索自我,实现成长”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首先,学会认识自我。通过重点进行“假如我是……”的游戏,让同学们学会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引发对自我的思考。并进行了“优点连环炮”游戏,让同学们感受了一下他人眼中的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和优点,增强自信心。其次,学会探索自我。重点进行了“心理自画像”活动,让同学们画出一个关于自己的场景,一个以前的自己,一个现在的自己,一个未来的自己,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回忆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更深入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在需求。之后进行了“我的选择”游戏,帮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体验丧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和拥有。最后,学会规划自我。重点进行了“人生墓志铭”游戏。包括写出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不同年纪希望取得的成就,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并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总结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和不足,希望制定更好的计划并实施,让人生更加充实丰满;也有的同学们明白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四)有效管理情绪
生活中难免经历挫折和困境,如考试不过、失恋、竞选失败、人际矛盾等等,有的同学不懂得表达宣泄情绪,往往压抑,久而久之就消极低沉,抑郁寡欢,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宣泄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是每位同学都需要学习的。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情绪管理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学会理解情绪。通过“情绪接龙”的游戏,让同学们体会各种不同的情绪。其次,学会处理情绪。重点进行了“情景大考验”游戏,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困惑问题,由各组同学上台表演,并交流情境中的表演者的情绪如何?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同学们从他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处理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再次,学会管理情绪。重点进行情绪表达训练,让一名同学表演自己穿衣服并询问大家意见的情景,三个同学分别进行不同的回应,讨论哪种方式更好一些?为什么?由此引发大家多情绪表达技巧的大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教导大家在情绪表达中要真诚,考虑他人感受,在语言、非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都要有所注意。最后,让同学们体会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建设和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以下问题。
(一)指导者缺乏专业培训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者的技术水平、人格魅力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班级管理的班主任,绝大多数是来自管理人员或专任教师,由于绝大多数都不是心理学背景出生,许多班主任都不会组织和策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用于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就更少了。现实中,更多的班主任还是采取理论灌输、批评说教的比较多,学生逆反情绪大,实效性差。
(二)方案设置难度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一般都有20-50人不等,既要照顾到每个个体,又要顾整个团体,这就要求指导者在活动主题、环节设计、游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精心策划和实施。同时,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也错综复杂,如何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无疑是对指导者的极大挑战。
(三)活动场地器材不足
团体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好的指导者,更需要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游戏道具等硬件设施的支持。需要有专门的团体辅导活动教室,配备可移动的椅子,可播放视频、音乐的电脑、音箱等,教室内的环境布置需要宽敞、明亮、干净和温馨。同时,每个不同的游戏内容还需要不同的道具和素材。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也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团体心理辅导改进的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加大对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教育工作者,使他们能够策划较好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具备较强的指导能力。其次,增加对活动场地设施的投入,为各系部、各班级、各学生群体顺利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活动空间,购买活动器材。再次,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运用的研究投入,特别是研究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
(二)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分享和引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形成内化的自觉行为。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班主任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多倾听、多引导,避免评价和说教,引导同学们自我觉察和学习。
(三)在方案设计上有计划有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计划,是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要注重解决突出的主要问题,又要与当前院系学生工作的重点相结合,将辅导活动分为若干个单元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有目标,是指尽量做到使用的每个游戏都有意义和价值,同时,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进行意见调查和跟踪反馈,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逐步提升辅导效果。
(四)坚持团体辅导和个别谈心相结合
团体辅导有吸引力强、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势,但个别谈心仍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通过多次的多个的个别谈心,才能发现和总结出共同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方案。另一方面,团体辅导结束后,还需要通过个别谈心进行跟踪和反馈情况,以便总结经验和不足,改善下一次的团体辅导。特别是因种种原因不能全面投入到团体中的同学以及问题特别严重的同学,只有通过个别谈心谈话的方式帮助其进一步处理。
六、结语
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规划。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规划人的实际情况,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之,只有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人的成长及发展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发展功能,所以,辅导者首先要相信被辅导者是有无限潜能的,而被辅导者要相信辅导者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团体心理辅导才可能实现良好的辅导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心理辅导方面,注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达到辅导团体中个体的目的;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即便教师做良好的引导,学生也不会按规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目标,达不到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目前国内的学生课堂规模较大,一对一的辅导难以推行,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团体辅导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中职生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团体中同龄人的倾诉,可以使学生更开放,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获得多途径的探索。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地方、家庭,学生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人之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在生涯辅导中起到促进与补充的作用。
三、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据团体辅导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中职生生涯规划现状与其群体特征,综合运用心理活动、专业问题交流与探讨、相关测试与指导、音乐放松冥想、绘画投射治疗与作业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兼顾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两个主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四个分主题。(2)要对方案内容流程做合理安排。依据团体活动的特点与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按照团体进展顺序与学生实际情况,对团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设置。(3)整个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并且学会正确评估与利用环境资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可以使生涯规划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课题之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08(18):20-21.
[2]王凤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26-2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篇5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4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mmunity
Counseling in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XU Qia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e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While extensive, and how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roup counseling, how to mobilize the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the participants, presenters and what kind of rules should be followed, often a lack of standard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how to better achieve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colleg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ffectiveness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皮亚杰认为学生认知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刺激和输入需要加以过滤和改变,以便更好地接受知识,这一过程称为同化。顺应是指学习者内部自我调节以便适应外界知识、情境刺激的过程。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自我认知状态的改变,通常指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必须存在于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这种背景对于个体学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提出了个体知识通过学习所达到的两种水平:现实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个体独立活动能够达到的水平被称为现实水平,而受社会背景的促进作用或是更高级的个体帮助下达到的水平,就是潜在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其他代表的理论很丰富,但基本内涵总结起来说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
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团体辅导实效性
当前对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评估大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实证性研究,通过运用实验数据来检验团体辅导效果。第二种则是定性研究,通过访谈或对对象的个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在这里,笔者把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视作一堂互动程度较高的课程,把被试对象视作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团体辅导的策划人和主持人视为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来评估一次成功的心理团体辅导所需要达到的要求。
2.1 被试的选择
学习者会在来到学校进入学习情境之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各样经验习得当中,他们已经获取相关知识,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教授者要做的是在这些习得的基础上的“生长”出新的知识,从学习者具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联系,理解发现新的知识。而绝不是忽略已有知识经验,强行灌输新的知识。对于一次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来说,在被试的选择上应当选取那些主动愿意来参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对团体辅导内容感兴趣或者是有人际交往障碍需要帮助的学生。团体辅导的主持人和被试对象之间,被试对象彼此之间需要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进行探讨,通过互相交流提问,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被试者以往学习经验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对于即将进行的团体辅导的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其实,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来说,这些个体思想的差异本身就很宝贵。个体的自我发展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引导者角色的影响作用则更加重要。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单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不够的,应当针对不同主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团体辅导过程,这样被试对象才有知识不断生长的过程。
被试的人数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目的来确定。要使得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则维持在30人左右,也能够对群体进行一定的解释。
2.2 团体辅导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中心论,学生要主动建构新知识。这一理论应用在心理团体辅导过程中则是明确“以被试对象为中心”,至于如何体现被试对象中心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要充分发挥被试对象即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他们的首创精神。比如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一些类似于“头脑风暴”动手或动脑的环节,让学生开发思维解决问题,充分发掘他们的不同的优势。要让被试者在设计好的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之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外化”);比如活动对象选取可以分为选取重点对象来进行。之后让这些参与过的对象来组织一次小规模的相同内容的心理团体辅导,这样就可以及时地运用之前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来进行新的应用――“外化”。建构主义还强调,让学习者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反馈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实现自我反馈。这就意味着在每次心理团体辅导中,每个活动的总结和整个团体辅导结束后的活动感想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被试对象形成自我认识和负反馈的重要途径。
2.3 团体辅导的环境要求
心理团辅因其隐私性和专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室内专门的团体辅导活动室内进行。在建构主义者的眼里,学习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场所,还指具备辅助学习的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信息等)支持和激发被试者思维的环境,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对于心理团体辅导过程来说,被试者应当感到放松具有安全感,觉得被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场所也应当具备能够放松的道具(比如沙盘游戏道具)、绿色植物、相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媒体设备等等。因为,心理团体辅导意味着更多的主动、自由和放松。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2.4 团体辅导的氛围营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之间交流而产生,如互相协作而获得意义的建构。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对于心理团体辅导而言,团体氛围的营造很重要。被试成员通过主持人的组织和引导,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一个临时团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整个心理团体辅导过程中,应当通过一些破冰游戏的运用,使被试者迅速互相熟悉,形成团体。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协商又分为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的反复思考,相互协商是指形成团体内部之间的互相讨论。被试者之间的讨论,主持人与被试者之间的交流,对心理团体辅导进程的控制和最后效果的评价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模式,整个团辅群体(包括主持人和每位参与者)的经验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体所共享,即整个群体共同完成知识建构,而不是由其中的主持人或某几位被试者主导整个团体辅导流程。
沟通交流,也是不可少的环节。在团体辅导中明确交流的必要性,每个个体都需要获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要指导和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被试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团对所共享。交流可以促进对于辅导进程,更快更好地达到心理团体辅导的目标。
2.5 主持人的角色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伙伴。教师应该尽可能提出复杂而真实的问题供学生解决。同时他们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始终要以激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多重观点,知识是被不停建构的,这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宗旨。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主持人的作用类似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教师角色。主持人责任在于创立良好的心理团体辅导环境,被试者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等方式来展开活动。主持人必须提供被试者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被试者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主持人应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被试者自我探究合作的过程。
同时,主持人也要成为被试者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被试者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兴趣,保持他们持续参与的动机。通过提供符合主题要求的情景, 提示同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联系,帮助被试者理解当前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意义。为使团辅的活动目的意义,主持人应充分利用分组合作模式,各小组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全程进行引导,使整个过程始终活动目的方向发展不偏离。在活动中,主持人要充分给予被试者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行有效刺激,鼓励被试者在交流讨论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支持被试者对团体辅导整体过程的自我反思,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的技能。
2.6 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控制
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信息传递的过程,不是由主持人把活动内容简单地传递给被试者,被试者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接受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建构团体辅导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同化-顺应-同化-顺应……过程循环往复,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每一次的心理团体辅导不是简单的活动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对于以往认知的再建构,对于错误的认识的打破重组。这一过程不是单次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
3 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有效形式,在以后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建构主义理论对其实效性进行指导和评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有效激发被试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团体建立、氛围营造、过程控制以及主持人提出要求,更好地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田丽.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2:22-25.
[2] 王玉坤,曹国兴.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设定标准及实效性评估的探究.社科纵横,2008.6:366-368.
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
篇8
(一)培训教师,统一认识,夯实知识储备
研究初期,为了统一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系统的抗逆优质教师工作坊培训活动。系统的学习让教师们吸收了当今心理辅导的前沿知识,更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积极意义,学会调节心理平衡。如果说开始时老师们是被要求去参加学习的,那么真正参与抗逆教师培训活动以后,他们就是主动的、被吸引着去参加的。许多老师每次听完课,首先对照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不自觉地学习调节,实现了“自助”。面对学生时,自觉地思考:怎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怎样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意义上的解释,促进他们自我领悟,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
为了使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落实行动,获得体验。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设计开展了系列的提升自身抗逆力的团体训练游戏实践活动,分享活动体验,有趣的活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系统地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心理辅导知识储备,还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学生抗逆能力上、心理辅导能力水平提高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卷调查
认真分析我校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及结构等特点,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全员参与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本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辅导目标和重点,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不同的心理辅导形式,建立长期开展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体系。
长期坚持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辅导活动。在辅导目标、重点、专题的确定上,坚持做到重点个案跟踪辅导,在个案辅导的基础上,筛选出共性问题,全校开展团体辅导;在原来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的学生,设计与时俱进的辅导专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遇到棘手问题,及时求教同行专家,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抗逆互动营”活动
把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抗逆力有重大的推动作用。2007-2008年度的“抗逆互动营”活动,每学期开展了四节小组活动、两次家长工作坊、一次家教旅行。
(四)个别辅导,提升个体抗逆力
每天定时开放心理辅导室,重点关注个体,跟踪辅导了不少有需要的学生、家长、老师个案,展开家庭辅导,有效提升个体抗逆力,以下是部分接待记录。
(五)引进趣味性较强的先进心理辅导技术
学习国外、港台地区的先进辅导理论和技巧,引进了绘画辅导、沙盘游戏辅导、心理剧辅导、音乐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训练等辅导技巧,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校本研究的形式,学习内化理论,并应用于实际的团体、小组、个别咨询与辅导中,成为一种吸引师生的充满趣味的有效的辅导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和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情绪知多少”校园小记者行动
每学期开展,培养校园抗逆气氛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抗逆力的提升。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初测中,23名学生中有4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17.1%。(见表1)
1.团体辅导实施后23名被试的社交状况分析
通过4次的系统团体辅导训练,对23名被试进行社交状况再次测量,问卷仍然采用前测中使用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根据儿童焦虑量表全国协作组制定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18分则为具有社交焦虑倾向。在后测中,23名学生中,有6人分数高于18分,占总人数的26.1%。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本次调查中,23名学生中,有2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8.7%。(见表3)
2.团体辅导实施前后23名被试社交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总体的分数还是个人的总分,后测分数均低于前测,说明干预措施有成效。(见表4)
二、思考
1.学业期待过高与亲子关系疏远
在小学,来访的小朋友都有被打的经历,挨打的原因都是成绩不好,不听话。文德路小学有不少孩子由保姆或者长辈带到大,读书前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长辈和保姆对他们很宠溺,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以他们为中心。但是父母不一样,当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要求,不会满足他们的过分要求,他们做错事情时会教训他们。文德路的孩子更愿意和保姆或者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觉得是父母不喜欢自己,所以才打骂自己,他们不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2.同学关系不稳定
在小学,研究者感到同学关系也困扰着小朋友,他们喜欢一群人一起来访,谈论一样的话题。他们喜欢成绩好、才艺多、人品好的同学。他们排斥偷东西或者行为不好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关系很单纯,形成一些小团体,一起玩。小朋友会集体讨厌或者排斥某个小朋友,不和她玩,不理他,讲他的秘密,让他在全班面前丢脸。小团体间会相互排斥和攻击,这些团体不一起玩,不理睬对方,借机嘲笑和打击对方,提高自己。文德路的小朋友喜欢讲自己很善良,很好什么的,是其他小朋友不好。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小朋友,寻求支持,他们的关系复杂。
三、总结
1.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抗逆力
在观察中我发现,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能力,这种内在的能力可以转化成抗逆力。心理辅导老师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技巧去教授和传递这些抗逆的技巧,让小朋友通过游戏感受能力的增加和发掘。小朋友竭力去组成关系、解决问题、发展认同感和达到自己的目标。抗逆力是小朋友具有的天赋,这就对传统的恶观念即抗逆力只是属于少数“超级儿童”,要想拥有抗逆力必须足够的优秀、足够老练。
2.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抗逆力
人的力量,通常不被自己发现,帮助自己实现抗逆。但是关怀的关系、高期望的信息以及参与贡献的机会,可以让向朋友意识到自己的抗逆力,创造出差异。在小组中,我观察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怀,让小朋友感受到了支持,仅仅是一次微笑、拍一下肩膀、一声问候、一句安慰,都让小朋友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是有能力的;当心理辅导老师向成员传递高的期望时,小朋友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感到自己是被期待和认可的,于是,他们就会朝着期望去努力;同时,在小组中,给与小朋友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为团队的活动贡献,这些都回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信心;记得在家庭之旅里,小朋友为父母服务,每个小朋友都很积极,感觉自己为父母服务,显示自己长大了。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 高专女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1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就业市场供需诸多不平衡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几年也一直不断修订相应政策,加大对学生职业教育的投入。然而,大学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日益引起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其适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较难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与能力,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鉴于此,有研究者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应用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辅导方式。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1、团体辅导感染力与互动性强。个别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单向或双向沟通的过程,而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指导者的依赖。
2、团体辅导效率高。个别咨询是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进行帮助指导,每次咨询面谈需要花50分钟到一小时的时间,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来访者。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个别咨询的方式,不存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激发“体验”,缺乏真实生活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拉近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与“认知”并用,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灵活运用。如果只采用课程的形式不利于体验的深度与强度,知识的连续与贯穿。在团体生涯辅导中,引导成员不只停留在对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是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一步外投为行为的力量。
2、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得到同质性成员的信息分享与支持,能够促进他们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掌握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有效提升生涯责任意识。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自我探索,全面认识自我。绝大多数成员比辅导前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生活型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后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成员实现职业理想。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成员在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帮助成员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制定职业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成监督机制,实现职业理想。
四、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9、10级的40名学生为辅导对象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首先针对本校学生进行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往往存在较消极的自我认知,较低的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盲目性。同时,我校是一所以女生为主要群体的高专,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上较男生晚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生涯发展上往往面对更多阻碍(如传统观念中女性要以家庭为重),造成其对生涯发展状况抱持较害怕迟疑的想法;而男孩子要肩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事业心。因此,在本次团体生涯辅导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提高本校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方案设计详见表1。
1、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2、团体目标:经过团体辅导,希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并及时反馈信息修正职业目标。
3、基本构架:结合本校学生自信不足,女生职业意识不强的特点,在唤醒成员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即“知己、知彼、抉择”来确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架。
表1 广西幼专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我的未来不是梦》
4、其他辅导技术的结合运用
(1)团体心理辅导介入个体咨询:我们在团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个别成员具有其个性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介入个体咨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面谈以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
(2)音乐、绘画等技术的渗入:一方面,积极运用心理绘画技术,通过纸笔绘画自画像、家庭职业树、生涯彩虹图,把抽象的问题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到了更深刻的体验。另一方面音乐心理技术的运用,在生涯幻游这一活动中,运用冥想音乐让成员进入冥想状态,进而激发成员潜意识,体验未来职业中的自我。在最后一个单元,全体成员同唱《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主题曲,让全体成员的情感体验达到。
为检验团体生涯辅导的效果,让学生填写反馈问卷。调查显示经过团体生涯辅导,学生在辅导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自信心增强,生涯目标更为明确。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干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和探索职业兴趣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理想,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团体的监督机制下,使其得以贯彻实施,最终引导他们迈向理想的职业殿堂。因此,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必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海燕,韩爱平,李晓东.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0(04):146-148.
[2] 曾璇.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职业规划,2008(02):110-113.
[3] 刘泽文等.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06.
[4]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02):34.
[6]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196-198.
[7]黄熠容.生涯探索团体方案对高职二年级女学生生涯发展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响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0.
篇10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