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3: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案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所感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和方向。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者和管理者,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行家里手呢?
我的答案是:必须建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
一、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必备的素质
什么是辅导智慧?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心理辅导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辅导境界。作为辅导的一种内在品质,心理辅导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及个案辅导中,以辅导目的、辅导价值、辅导过程、辅导环境、辅导管理等元素呈现。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共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主要载体。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是辅导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具体的辅导情境中,辅导智慧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的辅导教学行为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中小学生,其差异性是自然存在的,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有其个体的特殊性,个案辅导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直接且有效的辅导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辅导智慧则体现在对个案问题的倾听、共情、分析、判断和疏导过程中。
总之,辅导智慧在辅导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的洞悉、敏锐的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二、辅导智慧的构成
智慧型辅导教师就是具有较高心理辅导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科学与辅导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辅导教师在探求心理辅导真谛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辅导教师辅导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辅导机智、辅导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在辅导实践中,教师辅导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此辅导智慧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包含了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与实践智慧。
知性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对辅导对象心理问题的一种直觉反应,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
理性智慧是辅导教师在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辅导实践中,经感悟、反思所形成的智慧,是个人心理辅导理论与辅导实践的结晶,它是辅导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
情感智慧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基础上形成的特殊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范畴的体现。对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师爱,即对辅导对象――学生的热爱,是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心理辅导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智慧主要建立在心理辅导教师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的基础上。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与个案辅导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三、建构辅导智慧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心理辅导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是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敏锐反应,是对心理辅导的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是对心理辅导的执著的爱,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作为一个心理辅导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
1.重新审视经典性学科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建构辅导教学体系
基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经长期的演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典性教学体系。在其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些格式化特征,比如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可预设性、可控性等,并且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要求。但是教学体系的另外一些特征,如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在理论认识上严重不足,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践中课堂教学长期呈现机械、僵化的局面。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疏导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因此,心理辅导课程不应强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而应致力于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人人平等、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地发展。
2.立足于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建构个人的心理辅导思想
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也来自于辅导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学实践与个案辅导的结晶。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以及他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辅导实践,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心理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3.切实重视自身个体经验的积累,建构个人辅导风格
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就心理辅导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辅导经验。心理辅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既要学习各种心理辅导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个人的能力与特长,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腿走路。
4.着眼于真实的心理辅导科研,建构“宁静致远”的心态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身智慧的强大动力。心理辅导教师要建构自身的辅导智慧必须淡化科研的功利性,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心态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淡泊明志”,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生成之道。
5.切实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建构个人的责任品质
心理辅导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提升自身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认识,更要关注自身的职业情感状态。对心理辅导事业内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对心理辅导事业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辅导教师从事心理辅导事业的基本条件。
6.注重自身应变能力的生成,建构个人的辅导机智
辅导机智是辅导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辅导机智是心理辅导教师在一定的心理理论修养与心理辅导技术把握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心理辅导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辅导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辅导机智的教师,可以把辅导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辅导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辅导引向,推向深入。辅导机智表现为临场发挥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辅导机智又表现为对辅导工作、辅导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心理辅导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辅导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篇3
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校教育工作中的先导作用,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和落脚点,以课题为载体,大兴校本教研之风,积极推进我校教育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围绕课程改革。推进科研创新。
要通过校本研究,1.强势推进校本研究。优化校本管理,开展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营造校本文化,开创制度化、科学化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校本研究要形成校长为主帅,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的格局。
使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学的需要;研究的过程贯穿教学的始终;研究的目的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加强课题项目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中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构筑学校学术论坛。做到定内容、定教师、定时间、定领导负责,3.继续举办好教师教科研讲座。保证质量。
二)围绕科研兴校。形成科研网络。
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1.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学习教育理论,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力争多出精品。2.抓好重点课题研究。
主要工作有:整理、撰写网络课题的理论文章;选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典型案例;整理、制作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完成课题的实验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的成果评比活动,1做好“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结题工作。对前阶段的网络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提升,举行网络课题的结题报告会。
主要工作有:开辟校外实践基地,2强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拟定合作实践课题,制定基地实践计划,扎实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做强、做大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设计烹饪、木工、园艺等各系列典型教学案例,举办劳动课题苏州市级研讨展示活动。
特别要做好心理教育的个案研究,3进一步推进心理课题的研究。主要工作有: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人轮流值岗,解学生中的心理困惑,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收集教师中间积累的心理辅导个案,形成心理辅导个案集,作为全体教师提高育人水平的参考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理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能力,使心理辅导渗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上好两堂课题实验课,4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方面的主要工作有:认真完成总课题组的任务。积累经验,进一步研究探索,此基础上完成总课题报告中其中一部分内容的编写。
对前阶段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提升,5动手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做好结题准备工作:收集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撰写实验报告等。
丰富少先队教育活动”本学期在这方面应作为一个重点,6进一步开展“充分利用虞山文化资源。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有关领导对此课题的中期评估。
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3.加强课题全程管理。
要根据实验方案认真实施,积极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期初部署各课题本学期研究重点,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初步成果展示等活动。严格执行课题台帐制度,记录好“课题组工作手册”
重视发动教师,4.重视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和应用推广。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论文,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在省、全国获奖、发表,利用好“教海探航”常熟举办的契机,组织好老师撰写“教海探航”征文。
三)开展行动研究。营造科研氛围。
进一步开展教学反思的撰写、交流活动。本学期教师在论坛”发表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故事不少于10篇,上学期进行网上教学反思交流的基础上。杜绝抄袭现象,提倡互相学习,积极回帖,特别是对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要加强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结合市电教馆“博客教学反思”评比,青年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故事同时贴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用博客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
四)培养师资队伍。促进教师提高。
上好展示课,1.做好我校市级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工作。记录好带头人手册。
2.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培训及研讨活动。
每学期各课题正常开展专题研讨活动,3.以课题组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师研究,提高。
五)编写成果专集。提升科研水平。
编写《小学心理辅导个案集》
编写《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题研究专集》
编写《小学教学案例与反思选粹》
篇4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04-04
当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我国高校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与职前培训体系尚在建立过程中,存在明显短板。这一现状与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需求日益增多形成突出矛盾。如何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本土化的有效培养路径,是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这些年我比较关注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倾心投入到骨干心理辅导教师的带教培养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对优秀心理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要着力提升三种能力,一是专业发展的胜任力,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三是专业发展的境界。基于专业标准的专业发展的胜任力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础,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专业发展的境界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坚持专业标准,提升专业发展胜任力
我在《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一书中列出了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专业标准供大家参考。
1989 年,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公布研究报告――《教师应该知道和能够做到的》(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确定3~8 岁儿童教育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是五项“核心建议”:教师应该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深入的了解并懂得怎样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应该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应当是学习化社会的成员。2002 年,NBPTS 以五项“核心建议”为依据,公布《学校心理咨询标准》(School Counseling Standards,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
(1)制定学校心理咨询规划(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学校心理学家撰写并提交一份不断完善的、并且能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综合学校心理咨询规划。
(2)发展学生学业、职业和个性/ 社会性能力:(School Counseling and Student Competencies):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个人/ 社会性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3)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学校心理学家具备渊博而深厚的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综合性、专业性知识,通过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增进学生福祉。
(4)精通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会表现出对新旧心理咨询理论的综合理解,全面理解心理咨询技巧和咨询过程,能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
(5)推动公平、公正与多元化(Equity,Fairness,and Divers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通过尊重和重视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来塑造和推行可以适用于全球不同社会中的行为。他们给每个学生示范公平、平等和关注,并且提倡公平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动。
(6)改善学校环境(School Climate):优秀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建立和营造一种学校氛围,使他们在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感到安全和适宜。
(7)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与家庭和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通力合作。他们熟知社会和社会拥有的资源,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8)擅长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Informa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善于选择和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并且利用它们推动学校心理咨询项目的实施,满足学生的需求。
(9)对学生进行评估(Student Assessment):优秀学校心理学家理解评估、收集和使用数据的原则和宗旨,定期监测学生的进步,与若干不同的受众就评估的目的、设计、结果进行讨论。
(10)发挥领导、支持作用,推动专业认同进程(Leadership,Advocac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在推动学生学习和成功方面是领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遵守职业伦理规范,积极投身于专业成长与发展。
(11)进行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将其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融会贯通,以有效地应对新的或意外的危机事件和情景,时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以检测和优化自己的工作[1]。
上述11条标准涵盖了学校心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心理辅导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将难以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应该以此为标杆,努力向其靠拢。
二、学以致用,提升专业发展动力
学校心理教师所做的是临床实务工作,与教师和医生一样,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优秀的学校心理教师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目前,心理专业培训市场内容非常丰富,各种流派、技术的培训令人眼花缭乱。光学不用等于白学,要有选择地学,同时学以致用,加之专业督导,才能对所学习的东西有所体会、有所感觉。那么面对种种流派,身处一线的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我觉得先要把四个基本流派的理论技术脉络了解清楚,即人本治疗理论、行为治疗理论、认知治疗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前三个流派要掌握到技术层面,要专精一门,现在一般把行为治疗理论与认知治疗理论合二为一,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简称CBT),CBT理论与技术的结构性、程序性、实操性强,便于训练和督导,CBT的疗效得到许多循证研究的支持,在国外比较流行,对于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尤其适合。我希望青年心理教师把CBT原理和技术的掌握作为一门基本功。当然人本治疗的咨询理念和原则对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很有帮助,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J同。若有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学习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这对个案内心的深度分析与理解有帮助,但要掌握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难度很大。国内也有精神分析方面的专家,但就整体培训体系来说,与欧美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多年来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班之所以受到国内专业工作者的欢迎,是因为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德国精神分析师进行教学与督导。此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叙事治疗、家庭治疗和游戏治疗等等都需要心理工作者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前提下,不断深入学习。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表明,在目前国内缺乏系统的职前培训体系的情况下,成长小组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自2013年起,我带了上海市级骨干心理教师认知行为治疗(CBT)成长小组整整两年,其基本活动形式是:中美资深专家担纲CBT高端课程(注重操作)、专家主持团体督导和开展个人成长专题探讨等。通过活动,成长小组14位心理教师颇有收获。以下是我们CBT成长小组的几点心得。
(一)学习型团队逐步形成
两年的成长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小组微信群成了大家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的平台,也成了大家相互鼓励的心灵港湾。两年的CBT高端培训共有24次,每次都是周四晚上6∶00开始,8∶30结束。小组成员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从全市的各个地方赶到位于中山公园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区,最远的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种积极性不仅是出于对学习的热情,还在于这里能够感受到小组成员相聚的温暖和支持。此外,小组的同伴督导、讨论分享虽然是利用周六下午休息日的时间,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出勤率很高。这样,一个学习型成长小组就逐渐形成了。
(二)咨询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尽管小组成员对于CBT理论与技术都有接触,但是真正规范地运用于辅导实践之中的不多。相比高校心理教师,中小学心理教师处理个案咨询的机会并不多,规范、系统的辅导设置就更少。通过近两年的培训、观摩、督导,小组成员对CBT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有了很大提高。以下节选几位学员的体会。
李霞老师:“帮助来访者收集、检验和矫正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和核心信念是认知心理治疗的核心部分。在学习认知治疗期间,我接手的来访案例主要有抑郁情绪、人际恐惧、考试焦虑、离家出走等。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我尝试运用结构化的认知治疗对来访案例进行辅导,其中,在人际恐惧、考试焦虑、离家出走的几个案例中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认知行为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通过对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的识别、收集、检验和矫正,改变其负性核心信念。”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如何将CBT技术运用于小学生心理辅导中,成长小组的两位小学心理教师也有尝试探索的心得。
蔡素文老师说:“小学生的问题往往没有那么严重,困扰他们的大多数是一些生活事件和生活问题。咨询老师通过CBT技术,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洞察力、表述能力都还有所欠缺,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借助媒介这样的外在的载体去帮助小学生发现问题、厘清问题,便于后续更好地探讨、分享、成长。”
蔡老师将“结绳记事”游戏和“饼图”游戏与CBT技术结合,使个案辅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蒋翌韵老师:“尽管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治疗方案与成人焦虑症的治疗方案相似,但我也发现,在运用中必须注意这几个重要因素,它们是儿童治疗中独有的。
第一,儿童的治疗应着重发展性,因此,会更多采用促进学习的活动和游戏。
第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邀请父母参与治疗进程。有时候治疗大多数是对儿童实施的,只有个别的让父母参与,也有时候是联合父母和儿童进行。
第三,应急管理和奖励是儿童CBT治疗的重要环节。儿童需要很多鼓励去进行练习,因此许多治疗方案教父母奖励孩子的勇敢行为,而不是强化孩子的回避行为。无论怎样的方案,如果对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进行了合理替代,也就是做好了与治疗相关的认知重建,就会使得治疗成功,但是如果相反,替代不成功,就会导致治疗失败。”
(三)促进了骨干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
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是其专业化过程的重要议题。一个优秀的心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技能,还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自我觉察、开放的心态,更要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这些个性品质的修炼就是个人成长。其实,心理咨询辅导过程也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以下是几位心理教师对于个人成长的体会。常梅老师说:“又一轮的CBT督导活动结束了,和我们组的小伙伴每周四晚上的相聚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聆听陈福国教授的个案督导和关键点分析过程中,我巩固并拓宽了认知疗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记录下一个个有所感悟的片段,反思颇多,受益匪浅,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法宝,让我更轻松地助人自助。”
汪清华老师说:“两年的观摩、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把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做了再次梳理,脑中的思路愈加清晰。听课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老师如何在他们的咨询与治疗中运用CBT的策略和技术,我恨不能把老师在实践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细细品味。这些对我来说太用了!一开始,自己的认识非常肤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自己坚持不懈、按部就班的实际操作,现在我不仅对负性自动想法、病例概念化、箭头向下的技术等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也知道了如何去支持来访者、如何去跟来访者共同工作,以帮助他们获得领悟、动摇他们功能不良的自动想法,如何挖掘他们积极的力量以巩固合理的核心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到他们,也更加明晰了CBT在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偷窃癖等不同精神障碍中的具体操作。”
三、道术并举,提升专业发展境界
当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病,具体表现就是不少新入行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轻道重术。我多年在各地培训讲学,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怎么用技术解决问题,一般不太关心咨询的理论背景及发展脉络,也不太关心对人性的哲学思考,觉得这些东西太虚幻,难以捉摸。心理辅导与咨询就是做人的精神层面的助人工作,理解人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台湾心理咨询专家吴熙K在她的《熙K叙语》一书中写道:“当咨询师内在对个案的信念、思维、精神、态度能持续不断通过个案工作的实践、落实与反思,来厘清与联结时,此时咨询师对自己做个案的思维和哲学观念可以有所整合,总结出自己的核心想法和体悟,那么做咨询就进入另一个境界了……所以咨询师如何陪伴自己去整理属于自己的哲学观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努力的事情。”
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何谓道?我的理解,一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来龙去脉要有基本的认识。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什么强调童年的创伤经验?为什么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为什么潜意识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发问和思考,就会对技术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能够经常从哲学层面对人性有深入的思考。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都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对人性有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当然,理论流派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同,需要读者自己去选择与吸取。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决定论,即我们的行为是由人的无意识动机、非理性力量以及生物和本能的驱力所决定,而这些都是在人出生后六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发展起来的[2]。三是心理教师自身品性的修炼和个人成长,心理教师是人不是神,凡人都有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境遇(包括困境)。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效地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各种心理困扰,首先就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困扰。美国家庭治疗专家Froma Walsh认为,咨询师如果只做个案,学技巧,没机会去面对自己生命的议题,那么那些未面对的东西一定会干扰他们的咨询工作,而且他们会毫无觉察。吴熙K也说,面对自我困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可以让自己开拓更多的资源来面对原本让自己困惑的议题[3]。
我做了近三十年的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时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心灵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服务于学校第一线,为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而规范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芳,孟万金. 美国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
[2]Gerald Corey 著,谭晨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吴熙K.熙K叙语[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篇5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1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艺术性的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围绕重点疾病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满足师生不断的自我保健需求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师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办事处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
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专题的心理讲座
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的运用,增进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学生不仅要成材而且要成人。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加快心理档案建立
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科教师根据学生地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还有助于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要鼓励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要知道走进心理咨询室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4、各班级选择心理委员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委员要求有较好地人际关系、有进取心等特点地学生来承担,一班选两名(男女生各一名),这些学生要观察实际情况并且及时地向学校地心理教育人员反映这些情况,有助于班级心理教育个别进行和集体进行,是心理工作人员和学生保持密切地联系,更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地更好地实施和顺利发展。
5、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
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这为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供有利地场所,也是扩大学生地阅读范围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二)加强生理健康教育
1、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把上级对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向全体师生传达,做到人人皆知;动员全体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双创工作宣传栏、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的资料收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广大老百姓进行双创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及健康知识的教育。
2、继续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
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德育处每天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周周评比,月月奖惩,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做好总结材料。
3、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时机,组织开展不同专题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卫生创建及卫生防病常识和保健知识等,提高广大观大师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_,使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民心、家喻户晓。
4、加强反吸烟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宣传。积极开展无烟家庭、无烟单位创建评选活动,张贴禁烟标志。
5、加强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狂犬病、麻疹、脊灰、流感、甲肝、乙脑、疟疾等疾病的健康宣传。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6、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健教活动,设立卫生监督岗,实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行为、习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2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自已,悦纳自已;学会调控自我,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提高承受挫折、知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用权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健康教育的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用权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用权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实施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将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3、优化环境
学校要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心理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4、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学校的德育队伍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施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各科教学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从知识、意识上循序渐进地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学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舞台,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建立了“心语室”,属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管理,成立了一支热爱心理辅导的师咨队伍。通过不断完善,使学校心理咨询室能承担以下职责:
(1)为有需要的学生做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2)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
(3)承担及指导其他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教师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有宣传及普及工作。
(5)开展升学指导。
7、开展个案研究
逐步建立心理疏导的个人档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跟踪性的,研究性的个案辅导,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能够确实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
8、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学成长的环境。
9、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将要求教师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我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题,撰写有关的心得体会与论文,并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3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己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形成在校长领导下,由德育处牵头,以年级长、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在全校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心育氛围。
2、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在开展心理教育常规工作外,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橱窗等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邀请有关专家为全校教职工进行1—2次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讲座,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习一些调节心理的技巧,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配合学校转后工作,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提出建议,以帮助问题学生真正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
5、组织学生撰写心里小论文,通过学生自撰心理小论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心理素质。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家庭环境。结合家长学校有针对性举办1—2期的亲子教育等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就咨询个案与部分家长沟通。
2、问卷调查。
3、家长学校。
4、心理讲座。
5、出一期心理健康宣传板报。
6、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7、家长学校:亲子教育。
8、组织撰写心理小论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认真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的环境,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活动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利用心理健康广播、心理辅导及手抄报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设“心灵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全校开展跑操活动,调节呼吸,强健身心。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体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围绕市级课题《综合评价背景下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进行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2)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节心理健康课(或活动)。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心理健康课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表达宣泄,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5)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为宣传阵地,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6)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全学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5一、基本情况分析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审视我校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今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学习压力带来厌学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想及早预防、减少和解决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品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市区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模式的构建》课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三、研究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断发展完善。对个别存在障碍的学生给予适当帮助达到心理健康,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措施
(一)设施环境建设
1.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活动室”,并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2.积极装备心理健康教育“爱心书屋”,创设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灵交融”的主题文化,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师生和谐、舒适、温馨的育人氛围。
(二)六条途径入手
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通过每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2)举行“心理辅导活动研讨课”、“心理辅导活动观摩课”,探讨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模式。
(3)构建特色鲜明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校本课程体系。
(4)不断积累研究案例,编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2.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依托“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3)提倡学生课堂大胆的质疑、批判,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3.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做好个案研究工作,每学期确定个别辅导目标后,分别对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学生外进行跟踪研究,写出辅导记录与个案分析。
(2)发挥每周一句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话”和每月一版的“心灵交融”功能作用。
(3)建立学生“知心姐姐”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班级“二级”知心姐姐活动小组,实施“知心姐姐行动”,定期召开“知心姐姐”座谈会及时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4.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建立学校、班级“二级”家长委员会。
(2)对一年级新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发放“学生心理成长评价表”,实施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3)聘请专家来校进行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组织评选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
(4)举行一次大型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5)聘请“中队家长辅导员”到校参与队主题活动,在家校之间建立起_度、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6)家长学校开展“个性化辅导”家长咨询,实施以级部、班级为单位的“成功父母成长讲堂”。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利用每班的班队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深化学习力行《_规》教育活动,践行《_规》养成教育成果展示。
(3)开辟校报“心理导航”专版,设“特色教育”、“青苹果”、“点金术”栏目。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生活能力,积累生存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5)创编“校园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成立学校教研团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
(2)依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课题研究,集中心团队力量,聘请专家对班主任及辅导员进行针对性问题培训和互动培训,为教师具体传授排解负性情绪、体验执教幸福感的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亲身感受心理成长。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班级保健的培训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重视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6、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的课程活动。
7、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8、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四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通“心语热线”,进行电话咨询辅导。
3、在学校宣传窗设立“心灵广播”栏目。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试点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1、试点班老师要善学、勤学,阶段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在班主任例会中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更新方法。
2、试点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展示。
3、试点班要重视调查分析、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不断地积累资料,逐步在校内进行推广。
四、具体工作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心理咨询室开始开放(每周三中午12:00—12:30)。
4、开通“心语热线”。
5、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六年级学生)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7、开展心里健康辅导示范课活动
8、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9、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
10、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文件为指导,认真贯彻《z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与上岗资格认证方案》、《z市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二)、探索多渠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团体辅导。
利用每班的健康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设立“心语信箱”。
开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根据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布置合理的环境,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考虑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
3、个案教育。
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心理健康老师应重视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篇7
为认真贯彻学校有关精神,根据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拟定应管学院2018-2019年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确保学院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系统协调、规范秩序,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知识,协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人际及学业问题所引起的心里困扰,以维护其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总体目标
1.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工作和活动,让更多的新生了解并积极配合心理辅导工作。
2.加强班级心育委员的培训工作。
3.完善充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与学生的多渠道共同网络。
4.重视调查分析、研究,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力求个案上有所突破。
5.对于重点对象的心理疏导问题要定期回访,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
三、主要工作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基础知识。
1.因开学初期,须关注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从而有效塑造自我,为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针对性地建立心理档案。在普查过程中若发现个别同学情绪极端不良,为该同学建立心理档案,作为学院重点关注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留意,一旦发生问题,马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3.组织并开设各类心理讲座和活动。开学初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每个同学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躯体上没有疾病和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满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完善学院心理委员制度
1.在新生中进行班级的心育委员的遴选和培训。选择对心理学感兴趣,热爱班集体,乐于和同学交往,有一定威信的非担任班级干部的同学作为心理委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充分发挥联络员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上报解决问题。
2.完善老生心育委员机制,加强心育委员骨干队伍的建设——
心育委员定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充分发挥心理观察的能力和作用。
在心育委员中选择1-2名负责人收集活动记录并总结,督促心育委员骨干时刻谨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完善充实心理培训内容,为学院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心理活动的动态信息,并针对学院学生特色设置专门的心里保健知识。
心育委员通过海波、展板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并通过心理剧、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形式,促进本班学生的心里健康水平的稳定和提高。要求心育委员本学期在班内至少开展一次全班性的心理活动。并及时上交方案,活动记录以及总结等材料。
心育委员须向班主任、辅导员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总和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里状态进行评估报告。
充分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
1.“我的队友我的队”心理健康活动
开学伊始,新生刚刚入学,离开熟悉的成长环境独自一人来到离家很远的学校进行住宿生活,没有熟识的人。开展活动,让同学们在一个个小游戏之间建立友谊摆脱离家的不舍情绪和没有朋友的孤独情绪。
2.新成员纳新
各组织面向大一新生融入新鲜的血液,在进入心委会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加强自己的心理建设,疏导同学的也疏导自己。远离心理将康问题是我们最开始的初衷。
3.心理情景剧
同学自己写剧本,自导自演的心理情景剧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让同学们在演小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平时被我们忽视的心理问题,更加的理解他人,也善待他人。
4.“美丽从头开始”美妆美发大赛
让美丽体现在应管院每个人的身上,展现应管院学生的气质,展现应管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让每一位发型设计师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体会到身为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所有品质。应管院心委会决定举办“美丽从头开始”巧手大赛,让美丽从头开始,也真正的从“头”开始。
篇8
关键词: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开发他们的潜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体过程和团体动力的作用,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可以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过程。
2.研究对象界定
本校在校的1、2年级全体同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人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试选择为担任教学任务的班级学生。
2.方法
2.1观察法:是直接地、系统地在自然情况下对人的心控外部活动进行观察,从而分析研究其心理活动的规律的方法。
2.2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淡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3.文献处理
通过观察法收集总结的资料按班级和性别两个维度分类,通过访谈法收集的资料按个案进行分类。
三、研究结果
1.学习辅导方面
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技能没有较大的提高,受思维定势等影响,不能从不同的维度看待问题。成就动机没有明确的方向。情绪不能够较好的调节,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2.人格辅导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但是,受经济、教育资源、地域、民族、地方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系统。
3.生活辅导方面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休闲和消费习惯偏向成人化,他们的休闲方式是去KTV唱歌喝酒、去酒吧喝酒、去舞厅跳舞等。
4.职业辅导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上课期间不认真学习课堂内容,不把心思放在学习的内容上,导致一堂课下来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或者就根本不听讲。
四、讨论
造成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是: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庭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不强,对职业教育本身存在歧视,能有选择的一般不会让孩子就读中职学校。这造成中职生面对高中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较为脆弱。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的稳定是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但是受经济、教育环境、生活地域等关系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给予的和谐稳定的生活。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大多学校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学生的发展多以成绩来衡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肯定,挫伤了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造成不合群的假象。再加上青春期孩子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学生过分敏感、叛逆、情绪波动大、自尊水平低等心理问题。
五、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策
1.增加专业老师的职业培训
2.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让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辅导
篇9
采用教学实验法,在湖州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跆拳道选项课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各40人,将其分成对照和实验2个组别,由同一个教师对2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其中,对实验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入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和身体活动形式,对照组学生不作任何实验,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实验前后用SHS羞怯量表(ShynessScale)对2组学生进行集体的课堂测试,剔除因请事病假退出者5人和实验前后出现无效问卷的2人,最后实验组有效样本数据为36份,对照组有效样本数据为37份.然后对2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羞怯感不同维度的具体影响.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组教学组织实施中,去掉课程介绍导入和复习考试的课时,加入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总数为14周次×2=28学时(每周1次,1次90min);实验组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除了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外,还分别围绕影响大学生羞怯感的3个维度(寻求赞成与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增加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个别主题,通常采用体育课和团体心理辅导同时进行的办法.体育课热身活动的同时,引入团体辅导的主题;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完成正常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内容;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同学们放松身体的同时,做好体育教学和团体辅导内容的总结.任课教师同时担任体育教师和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老师的双重角色,既要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等体育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共情等手段帮助学生积极观察、学习和体验,完成学生积极的“改善羞怯”的自我探索和领悟.实验尽量控制额外变量,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例如,为了避免实验者有意识地参与实验研究,影响实验结果,实验以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自然选项班级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且在实验前后采用自然测量的方法避免实验的霍桑效应.实验前后的测量均在学校对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和部分学生的心理复查基础上进行,避免给学生造成实验测量的感觉.整个课程实验中,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也是较隐蔽和巧妙地安排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上,采用有13个条目的修订量表(Cheek,1983),量表Cronbachα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实验结束45d后,用相同工具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92.
2数据分析及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况
参加测试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体验,说明目前女大学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与相关研究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女大学生羞怯研究结果十分相近,没有表现出国内女大学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此外,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整体上相近,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验前的羞怯感(SHS)没有显著性差异,t=-0.23,p=0.792>0.05,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质性此外,将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羞怯感(SHS)进行整体上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23,p=0.000<0.01,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显地低于对照组.
2.2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对照组学生的羞怯感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1.28,p=0.323>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羞怯感并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对个案样本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分析时,部分学生在部分维度上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但这可能只是偶发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响.说明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状况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实验前后实验组的羞怯感(SHS)对比分析
实验组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羞怯感比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的降低,t=-6.47,p=0.000<0.01.这一结果与研究设计的假设高度吻合,实验数据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将“改善羞怯”的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其中,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并没有遇到“学生反感”之类的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评教中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上给予了高分.
2.4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两组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表3),整体上来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5.70,p=0.000<0.01,实验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降低12.79,而对照组实验后羞怯感比实验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师执教的2个组,在其它条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学生实验前后羞怯感(SHS)差异的显著性特征,可以认为这是实验组教学加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果.
3讨论
选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以“改善羞怯”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初的研究设计只是为了在保证样本符合研究条件的同时,使实验更方便和有效(课程的强约束力、稳定的时间和场地,确保了实验样本预定实验的顺利完成),但实验发现,这种实验教学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三大天然的优势,具有全面推广的价值.
①团体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它们都属于健康范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性,这种亲密性使其结合不易出现排异性反应;
②两者都是一个教育、引导、帮助的过程,但区别于个体心理咨询和私教、训练等,它们都是一个小集体、小团队;
③身体活动、游戏等本身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而诸如“勇敢”、“坚强”、“合作”等心理素质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心理健康不仅是校园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思想上重视、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心理必修课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还必须依靠更广泛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服务育人等多个方面.体育教学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优势,将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整合有限的校园教育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体育课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长,而信任与合作能力培养、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较适合的主题.为了避免霍桑效应,保持体育选项课程的自然性,课程计划在体育教师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完成,每一次课程结束后双方进行总结和调整.但体育教师毕竟不是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少心理辅导的临场判断、分析和专业手段,后期研究我们拟通过由心理健康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开设小班公选课,在选课说明中公布课程性质和形式,选取现实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后续研究.此外,作为心理干预实践,本研究在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与不同体育项目之间搭配和协同等方面还存在局限,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
4结论
1)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与改善女大学生羞怯呈正相关,可以降低女大学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体育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对女大学生改善羞怯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借助体育教学等实践互动平台.
篇10
一、关爱对象
采取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心理关爱服务方式,为困难群体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援助。关爱对象主要为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孤儿群体、“三无”“五保”老人、重残人员、单亲困难家庭以及其他困难群体中偏执人员。
二、参与购买服务的主体条件
㈠在县民政部门登记的心理服务类、社会工作类等专业性社会组织;
㈡依法参加年检且合格;
㈢有独立银行账户;
㈣有国家二级、三级专业心理咨询师。
三、购买服务的内容
㈠开展个案心理辅导
1、预期效果:通过个案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改善服务对象焦虑恐惧、抑郁自卑、多疑逃避、封闭敌视等心理倾向和行为问题,使服务对象负性情绪得到及时疏导,心理正能量不断增强。
2、实施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体心理问题,综合运用心理认知、行为认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积极心理学等理论,以及沙盘、音乐、绘画等疗法,按照心理咨询保护私密、环境温馨、安全和一对一的要求,对服务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个案辅导。
3、量的要求:个案心理咨询与辅导每位服务对象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㈡组织团体活动
1、预期效果:通过团体活动,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团体动力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纠正不当行为,克服心理缺陷,疏导消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人格。
2、实施步骤:采取专题商讨、拓展训练、游戏启迪等团体活动,帮助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一种较为平等、尊重、接纳、相互亲密的集体氛围,引导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彼此支持鼓励,互助自助,借助团体动力解决心理问题。
3、量的要求:团体沙龙活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㈢建立综合支持系统
1、预期效果:借助家庭、亲友、社区、政府和专业机构等力量,形成综合性支持合力,使服务对象在心理和行为得到纠正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关爱与温暖,家庭、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轻松,社会关系更为和谐,社会融入度明显提升。
2、实施步骤:对服务对象家人、亲属、邻居、朋友等定期走访,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工作状况,寻求家庭、邻里等对服务对象的同情、谅解、鼓励与支持,帮助服务对象落实相关权益保障政策。
四、实施步骤
购买项目实施时间从6月1日起,至11月底结束,为期6个月。社会组织对每位服务对象要采取“O+P+n”精神关爱模式,即每位服务对象(Object)必须采取一位专业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consultant)主导介入,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和问题,引入社会工作师、社区工作人员、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服务对象朋辈群体以及志愿者等协助介入(numberofindividuals)相结合的复合式关爱模式。
㈠建立协调机制(3月份)。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综治办、卫计委、司法局、公安局、局、妇联、残联、财政局等部门参与的困难群体精神关爱项目协调小组,统筹指导、协同推进困难群体心理关爱工作。
㈡调查筛选(4月份)。根据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部门职能,分别由卫计委、司法局、民政局、残联、妇联、公安局、局对相关镇、社区分类进行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孤儿群体、“三无”“五保”老人、重残人员、单亲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中偏执人员调查筛选,民政部门汇总确定本地需要进行精神关爱的服务对象50人。
㈢落实项目经费(5月份)。根据筛选确定的人群数量,通过福彩公益金资助方式解决购买项目经费。精神关爱项目费用预算,按照每位困境人员1个月开展2次个案心理咨询与辅导和1次小组活动,每个月每位困境人员需购买服务经费500元,按6个月心理关爱周期计算,50名困境人员共需15万元购买服务资金。
㈣实施购买服务(5月份)。县民政部门编制本地购买社会组织精神关爱项目公告,组织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项目承接。根据县财政部门购买服务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竞争性谈判或评审委托等购买服务方式,确定提供精神关爱服务的社会组织,签订协议,明确服务人群数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期限以及权利与责任。
㈤开展精神关爱(6-11月份)。各承接精神关爱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按照协议要求组织实施精神慰藉与心理关爱工作,并上报2篇以上优质的社会组织精神关爱服务案例。县民政部门将加强精神关爱工作人员培训与指导,县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以及服务对象所在镇、社区工作人员要积极协调配合,明确具体人员帮助社会组织上门入户走访、建立专业信任关系、引导被服务对象配合参与心理服务、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