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1:5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篇1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Counseling Capacity

CHEN Xiaol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new era of college counselors who work train students an important element. Counselors counseling ability level,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exte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ounselor's relative lack of ability, therefore, the status quo of our abilities i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教育活动,目前,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崇高使命,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平时与高校学生接触较多,他们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并且,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高低,就可以看出这些辅导员平时在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这些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结构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

1.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角色

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神圣使命,并且,高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各大高校为了顺应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安排辅导员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所处于的角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加强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在政治思想、心理健康以及以后工作道路上的就业发展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1.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力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察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通过辅导员的认真观察,才可以判断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主要以年轻的辅导员为主,并且各大高校辅导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因其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男女学生,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也有所差异。

1.3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给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和他们做朋友,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开导和教育。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时常见面,一起生活学习,比较容易观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上有较强的优势。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能做到帮助高校大学生们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还能给大学生一些关于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提出宝贵意见。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随着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的逐渐增长而逐步提高。

2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们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2.1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形式较为单一

就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往往只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导,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还有待提高,辅导工作的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2.2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差,往往导致好多大学生错过了接受心理辅导和缓解压力的最佳时机,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2.3 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怠慢

高校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对职业的怠慢程度,以及高校辅导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辅导能力难以持续提高,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 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对策

3.1 强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从长远来看,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2 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力度

各大高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培训,并定期对这些辅导员进行测试。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力度,来调整高校辅导员们的心态,使这些辅导员提高自我意识,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平时多举办相关的演讲、讲座等活动,可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

3.3 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

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实践中改善心理辅导工作的方式,让其工作方式更为多样化,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辅导,促进自身的发展。

篇2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1]的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中职生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活动,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讲,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个体行为受其所处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对个体具有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的方式主要观察模仿,个体的模仿要经历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个体能否进行模仿的动机有三个方面的来源:直接的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以及自我强化。另外,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特殊的团体――班级,其是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场所。班级在发展的过程中,班级以及班级成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班级与个体成长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团体辅导实践摸索,认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心理技术性强的活动是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管理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功能相同,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知识技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应对各种压力冲突以及挫折带来的困扰,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认清自己潜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绪和个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级的相对稳定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决定了中职学生班级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中职院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相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与思考,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加强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在这里以中职院校中最常见的人际沟通辅导为例对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做出阐述。在中职院校中,不少学生认为处理同学关系比较困难,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认真分析心理咨询中收集的案例中,发现其实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与同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鉴于此,笔者确定了心理团体辅导的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分享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2)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必要的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根据活动目标,笔者设计了6次团体辅导活动,下面是其中一次团辅活动:(1)暖身活动(翻树叶):刚开始所有成员都站在叶子上面,带队教练宣布活动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针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吗?(2)“找朋友”――填写人际吸引特质检视表:团队教练说明规则(填写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可以是外在的特征,也可以是内在的气质),活动结束,大家交流分享,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3)情景扮演,通过情景扮演让学生体验沟通的重要性。(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总结归纳沟通过程中必要的技巧。(5)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与心得。

篇6

OH卡牌(The OH Cards)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潜意识直觉卡,是一种心理投射测试及心理咨询工具。它由一位在加拿大攻读人本心理学硕士的德国人Moritz Egetmeyer和一位墨西哥裔的艺术家 Ely Raman 共同研发。自1982年初次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2006年,OH卡牌被正式翻译成中文,并逐渐从我国台湾、香港传播到内地。OH卡牌由88张图卡和88张字卡组成。图卡为水彩图案,内容主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情景;文字卡可以作为图卡的背景,当选择将任意一张图卡置于任意一张字卡中(如图1),则会有7744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一、OH卡牌的心理学原理及主要用途

OH卡牌的图卡可以体现内在心理主题,图画能够刺激人的右脑,引发我们的直觉与情感,从而使内在情绪与心中的渴望被激发出来。字卡主题跟人性阴影面的能量有关,借此刺激左脑,引发我们的理性与分析。OH卡牌利用了心理投射原理,主要融合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和荣格的意象原型及集体潜意识,其作用机制类似于沙盘治疗、心理剧治疗和房树人等心理技术,在使用上也更兼具趣味性和便携性。

OH卡牌的心理学用途较为广泛,并且可以用在许多不同层面,从个体辅导到团体辅导,从轻松地说故事到深度的自我探索。心境的投射,可以如镜子一般,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多角度了解自己;说故事和故事接龙,可以激发创造力,开启直觉力,增进我们的想象力。个体咨询中,OH卡牌可以辅助来访者找到内在的困扰,澄清自己的想法,并帮助其寻求、探索解决困扰的方法;而在团体辅导中,OH卡技术又得以与团体动力学原理相结合,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沟通模式,增强自我觉知,锻炼我们的倾听与反应能力,同时可以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促进团体成员交换感情、想法和直觉,在沟通互动中获得支持、感悟与心灵成长。

二、OH卡牌用于中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适切性分析

正是由于OH卡牌在使用上的诸多优势,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教育、医疗以及企业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而从整体上来说,OH卡牌的应用对象多以个体和小团体为主,至今未见到将其应用于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案例或相关研究资料。

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将OH卡牌的使用融入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之中收效甚佳,具备良好的适切性。

(一)主题内容的适切性

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及内容选择应当符合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对于OH卡牌,特别是其中的88张图卡,涉及到的内容可以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挫折、环境适应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主题都能够从卡牌中找到对应图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及课程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而由于每个人的内心状态及困扰的不同,投射在相同图卡上所反映出的问题和结果也不尽相同,这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主题内容的深入探讨提供多种的思路和角度,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形式及理念的适切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遵循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依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强调在活动中的师生、生生间互动。而OH卡牌在团体中的应用同样如此,注重在交流中了解自己与他人间的沟通模式,培养倾听、反应能力以及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我,在与同伴的互动和反馈中得到成长。因此,从形式上来说,OH卡牌的使用方式与技巧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要求是相契合、相一致的。

(三)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首先,为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通过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热情。而OH卡牌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图画和色彩本身对大脑的刺激;第二,OH卡牌在使用中能够变换出多种“玩法”,例如轮流编故事、编排心理剧、补充图画内容、总结归纳感悟等。

其次,心理辅导活动课期待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省、创造等方面的能力,OH卡牌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当面对不同对象,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对于初中生群体,可侧重对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中学生,则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OH卡牌加深对问题的探索,学会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

三、OH卡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各阶段的应用方法探索

OH卡牌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用的良好适切性是课程效果的重要保证。笔者尝试在课前预测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不同阶段(即热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使用OH卡牌,现对其应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汇总。

(一)课前辅助测试功能

作为一种投射测验,OH卡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发现潜在问题、设计活动主题,并辅助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具体方法:为每名学生随机抽取三套图卡、字卡(内容有意涉及亲子关系、学习生活、自我认知、挫折等方面),由学生以“我”为开头,为三套图卡、字卡编写完整故事。

(二)热身阶段应用方法

抽取7张字卡及一张图卡,由学生进行观察连线,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文字卡。将选择相同文字卡的成员组成一组,人员“先到先得”,每组人数额满为止(即认为“最合适”组额满,则选择“第二合适”的对应图卡组)。组成小组后,每个人轮流分享选择该字卡的原因。该活动可用于课堂分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同组成员都是想法相似、志同道合的人,有助于成员间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小团体的凝聚力。

(三)转换阶段应用方法

心理辅导活动课转换阶段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识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催化团体动力。OH卡牌在此阶段的使用方法可以采用结合课程主题及牌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编写小故事或编排一段心理剧等,引发对问题的探讨。

(四)工作阶段应用方法

工作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团体讨论、创意思考、联想活动、辩论活动、机智问答、角色扮演、身体活动、回馈活动、比拟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本阶段OH卡牌的使用方法也较为灵活多样。以下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钟志农所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中所涉及到的工作阶段的课程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1.联想活动

教师根据课程主题,选择适宜的图卡或字卡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每人随机抽取一张图卡(或字卡),结合自己的卡牌内容,按照次序每人用一句话进行叙述,小组共同编一个完整故事,并向全班进行展示。此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互动,并展示在描述同一话题时不同小组各自的思路和独特创意,有助于对活动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角色扮演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工作阶段使用“心理剧”的方法,即利用图卡或图字搭配卡编排心理短剧,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起到辅导效果。

3.纸笔练习

将图卡内容印在白纸中间,结合课程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图片空白处进行补充作画,形成一幅完整画面,并结合课程主题内容编故事,向大家说明图画所蕴含的道理。集体作画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级所设置的目标应有差别。对于初中学生可侧重创造力培养和表达能力训练;而对于高中学生,则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培养其自省力及理性分析能力。例如,图2为高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作品《面对死路》。学生叙述:“两个人同时走进死胡同,一个止步退缩,另一个人坚持向前。结果坚持前行的人走到跟前发现铁丝网下有洞,墙上还有梯子可以通往外界。”该小组完成的困境图片,旨在告诉大家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坚持不退缩,就会看到希望。

图2 学生作品《面对死路》

4.身体活动

小组成员站成一列,教师随机选取一张图卡或字卡,呈现给小组最后一名学生,组员利用表情和动作在小组内传递卡牌内容,其形式类似于团体辅导活动中的“驿站传书”“人体拷贝”。该游戏能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无声的沟通过程,了解信息的传递方式,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中及高中年级学生均可操作,可用在“沟通”“合作”等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

5.比拟活动

心理教师根据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主题选择适宜的图卡,要求每名学生结合图卡内容及内心想法,以诸如“父母的责备像……”“同学之间就像……”等形式造句,让学生通过比拟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6.回馈活动

每个小组随机分配一张图卡,并按组员数分发相应数量的字卡,字卡在图卡绕成一圈,如图3所示。每名组员依次将此图卡放在认为最合适的字卡上,过程中无语言交流,其他成员进行体验。一轮之后,组员轮流分享感受。本活动更加适合于高中学生,可应用于“人际交往”类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训练学生在人际互动中的共情能力及换位思考能力;其次,还可以围绕心理辅导课所设定的相应主题,指导学生深入交流和探讨。

图3 回馈活动示意图

(五)结束阶段应用方法

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阶段的目的在于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引导、激励学生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在此阶段,OH卡牌同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开展活动,并起到积极良好的效果。

1.完善结局法

结合课程所感悟到的内容,为相关主题的图卡故事编写一个积极的结尾,或补充上一些图画,使它看起来更加积极美好。本活动的设计运用到叙事治疗、绘画治疗、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在为课程主题内容的探讨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本堂课对学生认知及情绪转化的收效,可以作为团体辅导后的课堂反馈。

2.分享感悟法

每名学生利用抽到的字卡词语,结合该课程中感悟到的内容,总结一句积极的话语或建议,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设计理念与OH卡牌类别中的“涟漪卡”“彩虹卡”相似,即归纳“正能量”的话语,并在组内及组间传递这种“正能量”。

相比造价高昂的沙盘等心理辅导设备,OH卡牌具有价格便宜、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等重要优势,而操作的原理及起到的作用均与沙盘治疗相类似。并且,OH卡牌对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及咨询技术的要求较沙盘治疗也更低一些。也就是说,对于很多心理学专业基础较弱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来讲,OH卡牌更容易上手。

篇7

[关键词]朋辈;心理;高校;独立学院

[DOI]10.13939/ki.zgsc.2016.51.082

1 研究背景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得下、睡得香(38%)。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对H学院2014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次测试采用心语心理测试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14级全体学生共1636人,实测人数1621人,参与率为99.1%。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0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13.6% ;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0.31%;有中度困扰的学生21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3.3%。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学生人数多,范围广,独立院校老师少,仅靠几名专业老师心理辅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学生自主的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疗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2 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独立学院的实施现状

目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

根据摸底调查,独立学院H学院现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有6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老师34人,校心理协会现在共有234人,学生会心理部有17人,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有7人,系朋辈心理负责人5名,班级心理联络员有123人,寝室心理联络员有1127人。H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自2013年开始构建,目前为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分别是校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协会、校学生会心理部、校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班级心理负责人―寝室心理联络员。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正在构建中,主要由心理中心老师负责,采用每学期一期(四次课)的心理知识培训,由校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通知到系朋辈心理负责人再到班级心理联络员,让有意向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的同学报名培训,培训合格的成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从而对同学们在朋辈中进行心理辅导。

H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两种途径对被辅导者进行心理疏导。第一种途径是由深入每个寝室的寝室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调节寝室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惑,不能处理的再由班级心理负责人协助辅导,如果仍不能处理则转介给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最后上报校心理中心。第二种途径是直接由被辅导者在校心理中心辅导,辅导员由各系朋辈心理辅导干事轮流值班构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转介给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现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在H学院中已初见成效。

3 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3.1 人际关系敏感性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获得了来自朋辈同学的关爱,通过朋辈的心理辅导,他们想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朗。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关爱下,他们的偏执情绪和敌对情绪有所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性也有所缓解了。

城市建设系系大二张中媛“我父母离婚了,我经常会抱怨生活。然后我去找寝室朋辈小组长交流,她就会来安慰我,父母离婚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要过快乐的生活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再这样偏执地看待了。以前爸爸妈妈那种敌对的状态,致使我自己在恋爱和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敢相信别人,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对我的关爱。现在我也加入了朋辈小组,是朋辈小组的系组长,我觉得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从中受益,体会到朋辈小组的关爱”。

3.2 紧张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获得了多种处理问}的思路,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再焦虑和等待,而是主动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成长。

信息工程系大一王书霞“在男生追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点小焦虑,我就跟朋友说,朋友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我,我觉得自己就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人理解自己,不再觉得焦虑了,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3 敌对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敌对情绪都有所缓解,从而获得了成长。生物化学系大二李明“自己在家里一直住,来学校了之后就什么都不适应,在家里都是家里供着,来这里竟然什么东西都是公共地用,觉得那段时间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讨厌寝室的同学,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后来跟我们寝室朋辈小组长讲,她一直做我的倾听者,然后开导安慰我。使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来,我从中收益很大,也去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去辅导别人,同样现在来了大一新生,我也去走近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对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困惑、学业困惑等各方面心理调适能力有了增强。他们在有困惑时,都愿意去找同辈诉说,能够求得一种同辈之间的理解和安慰,也能从同辈的经历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问题及建议

4.1 朋辈辅导在独立学院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1.1 朋辈辅导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只是讲座

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培训讲座,且一直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地讲,讲座完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讲座收获的程度这种形式。而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朋辈心理小组成员进行分层级分专业的小组培训和活动,不少学生觉得培训比较枯燥,甚至培训时自己在下面玩手机。

4.1.2 心理辅导地点在心理中心,往那边去的学生怕被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除了学校平时的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外,学生心理辅导一般是在校心理中心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由朋辈心理小组组长和优秀的成员轮流值班。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心事了不愿意对身边的四级朋辈辅导小组组员诉说,特别是关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是自己的私事,他们更倾向于对一个陌生的朋友诉说。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位置比较显眼,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想去寻找求助,却又害怕自己被别的同学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4.1.3 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反而使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挫败感

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 “有一次,我辅导了一位新生,他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跟我讲,总是一个人。然后我问了他之后,他更多的不是对我说,而是去遮盖他的不好。我觉得无法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挫折感。”朋辈小组成员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有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反而增添了自己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4.2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应用的一点建议

4.2.1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App网络系统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提问App网络系统,学生可以匿名地发泄,或者向朋辈辅导员和老师提问自己的心理困惑。老师和朋辈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在上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关注,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又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解决。App系统可分为咨询版块、发泄版块、互动版块、游戏测验版块。

4.2.2 增强团队横向合作

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加强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横向交流,加强朋辈心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采用分团队、分专长教学,如将擅长抑郁情绪调节的分到抑郁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焦虑情绪调节的分到焦虑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偏执调节的分到偏执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敌对情绪调节的分到敌对情绪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恐怖情绪调节的分到恐怖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同时,允许大家传纸条提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形式,将平时辅导过程中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请专家点评。这样,使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4.2.3 增加朋辈心理辅导测评检验系统

增加朋辈心理o导测评检验系统。把普通同学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朋辈辅导员的心理测评量表区分开来。定期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采用专门测评朋辈辅导员的量表(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效果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08-02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地位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是心理辅导咨询顾问,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背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优势

辅导员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因人而异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服务,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集体活动最大程度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潜能,增加大学生的阅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激励大学生的精神,领导大学生的党团班级班级建设。所以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占据相当的优势。

(二)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它对心理辅导有很强的影响。具体说来,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不同的信仰、认识、兴趣和利益决定了不同的政治立场,所以辅导员应具备明确的政治立场,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以及较高的政治觉悟;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较强的学习、工作、沟通以及管理能力;此外,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爱心、责任心、诚信意识等道德素质。所以,辅导员具备了职业素质容易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甚至可以触发学生的创造性,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三)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影响力

辅导员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明显增强,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这些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要针对这些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问题,并且从生活上开导,学习上指导,人际关系上疏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更广更大的舞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自强的意识。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利用心理辅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或发展性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疏导,高校辅导员利用的主要方法有: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等方式。辅导员利用以上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再结合他们丰富的思想教育工作经验,对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给予解决或帮助,达到最佳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或解决他们共同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位或两位咨询员指导者主持,多个团体成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聚会的形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活动,参加成员相互交往,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使其工作、生活的充实,内心世界丰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具备的资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二)班级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的理论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内容,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动性,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织相应有意义的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活跃度,使他们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更好地展现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这种活动方式打破了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增强了班级心理辅导的参与性。其中,在活动中精心穿插的活动形式如班级内部辩论赛、课堂教学等是成功的关键。班级心理辅导需要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在此次活动中都有话说。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老师的意见作出评价并能通过最后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对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产生影响,对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并且让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更利于相互间交流。

(三)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

高校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或班团干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策划的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用来指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开展教育,最大限度地对大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来提高大学生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班集体的观念逐渐淡化,这不利于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三观的培养。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培养同学间的集体观念以及一些品性的扭曲。心理辅导理念引入大学生主题班会,强调通过相互交流、自我反省、师生互动等方式,巧妙地将对大学生的诸多期望和要求变成他们的内在需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等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融入他们的内心。例如,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想法通过此次班会变成从学生的口讲出来他们内心所需要的,大学生们通过听报告、辩论、自由发言等方式,促进了班级内部的交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健康完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地应付能力尤为重要。心理辅导工作者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管理学生,以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真挚的内心情感关爱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服务,圆满完成多种又多样的岗位而努力,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黄远春.论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和渗透[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能山.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简世德.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高教论坛,2003(6).

篇9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女生比较多。从所在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到,这几年我校学生就业越发严峻,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也要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往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较男生晚熟。因此,要特别关注高职高专女生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教育。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师范类学校,女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对学习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比较注重技能的掌握。因此,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对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年限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学校根据高职高专生自身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大二事情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总之,高职生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2011年开始,我校就根据参与团体辅导的女生们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方案,比如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潜能等,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同时,我们在也不断更新,精心设计活动大纲,目前已形成4个单元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单元方案如表1:

设计4个单元的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景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其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进而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四、开展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发展需要,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采取小组互动式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如果单纯以授课形式―接受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研究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效能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特点,因此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功能的一项新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在团体辅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在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着重引导协助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间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微观发展进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04-03

团体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从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完全静止不动的状态。既然如此,团体的发展应该循着某种轨迹,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时,可能各自着重在某一层面的现象描述和特征说明,导致对团体发展有不同的观点(潘正德,1995),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进程的研究同样如此。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或发展阶段问题,学术界的说法也很不一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淑敏(1993)认为:“班级团体发展有其阶段性,可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定向阶段、规范建立阶段、冲突阶段、生产阶段及结束阶段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随着阶段发展,团体的效能已能逐渐增高,直至结束阶段才下降。而且,在每个阶段中团体的效能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起有落。”廖凤池等(2002)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如人际关系或团体决策过程等。其实施步骤,包括场面构建、引导投入、经历过程及分享觉察四个阶段,通常在10分钟的暖身活动后,导入计划的活动,完成后进行5~10分钟的心得感想分享。台湾省中小学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即属此类团体。”李坤崇(1998)也认为:“班级团体发展与团体咨商具有阶段性,虽然名称互异,但实质的发展历程均同。”考虑到台湾学校教师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一些实际情况,他主张可以从“准备阶段、形成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追踪阶段等六部分来说明班级团体辅导之历程。”

大陆的一些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律则是:班级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分成四个阶段:热身―凝聚―探索―结束评价,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李东红、熊少严,2004);“班级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定向探索阶段―规范建立阶段―磨合转换阶段―凝聚信任阶段―成长建设阶段―结束跟进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一个阶段中效能也有起落”。

以上两岸各家的观点,大多是从一个班级成长全过程的层面(即宏观的层面)来研究团体发展进程的,这样一种进程可以长达几天、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王淑敏,1993);而本文则是从微观和操作的层面来进行探讨,看一看作为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40~45分钟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根据对大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现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发展进程划分得过细是不便于操作的,因为“团体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Trotzer,1977), “由于团体方式与性质的不同,演化的程序可能有先后的出入,而且心理的演变难以划分明晰的界限”(朱秉欣,1975);但将发展进程描述得过于笼统模糊,又不利于辅导教师把握团体成长的阶段性动力特征。所以,根据学术界对于团体辅导进程的一般共识,我们对一节有具体课时限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作如下的划分,即: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团体暖身阶段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暖身阶段与一般团体的初始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象是原先的建制班级,教师无法选择团体成员,学生也无法选择辅导教师。除了新入学的之外,大多数班级的成员彼此早已熟识,而且也早已存在次级团体,并形成了次级文化。这些次级团体与次级文化,对于某一次心理辅导活动课而言,可以成为其助力,也可以成为其阻力。辅导教师要关注的,只是如何尽可能地“善用次级团体或文化,化阻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来带领团体”(李坤崇,1998)。但这一项工作,主要靠辅导教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之前,作好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和铺垫,以了解班级的具体特质,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辅导主题及其他应对策略。真正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序幕正式拉开之时,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便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尚未有足够的情绪和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要达成的目标茫然无知,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也尚未形成。因此,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情绪接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热身游戏或其他媒体手段,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暖身”或“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充分展现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在团体暖身期,辅导教师或许不必过于在意辅导技术,但却必须以笑容、点头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倾听、真诚、鼓励的辅导态度。如果教师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给学生留下一种冷漠、忧郁、疲倦、焦躁的印象,那就等于自己亲手关闭了学生心灵的大门。

3.必要时,明确告知团体基本规范及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由于有些辅导主题可能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应预计到辅导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因素,例如封闭态度、防卫心理、调侃、攻击、起哄等,这就需要在团体初期就与学生商定必要的团体规范,以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制定“说好话、守秩序、存好心、做好友”的共同公约,告知学生必须倾听他人讲话,积极参与讨论,对事不对人,必须保守团体或个人的秘密等。

二、团体转换阶段

与一般的团体辅导转换期重在处理成员的焦虑、抗拒心理和团体的内部冲突有所不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转换阶段肩负着由“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向“运用团体动力解决团体共同关心的某一发展问题”转移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具体说来包括:

1.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热身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辅导教师就须围绕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而本次活动的辅导目标,也同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学生所感知。在这样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情境中,团体动力会很快被催化出来,辅导现场能够生成十分活跃的参与氛围,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去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2.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积极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回馈。这一阶段应将全体成员主动介入团体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因此,辅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共同关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积极作出回馈,其基本方式是缩小团体规模,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在团体转换期,应尽可能少用全班分享的发言形式。因为它不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也就不利于团体动力的进一步催化。而如果这一阶段的团体互动氛围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后一阶段的团体动力就有可能受阻。

三、团体工作阶段

团体工作阶段是团体基本成熟后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需占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说,经过5分钟左右的初期热身和10分钟左右的转换期活动阶段之后,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共处一组”的“虚体”变成了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实体”,现场中彼此信任、接纳的氛围已经基本出现,这时的团体动力才真正开始有效运作,此时即可进入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的团体工作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探索”,具体说来包括:

1.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思考。辅导教师要针对团体目标,继续设置为达成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和行为改变的较为深层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当学生进入了师生共同创设的具体情境时,他们会通过心理换位等方式体验到具体角色的情感,或者引发了对自身经历的回忆,由此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并理清了自己的问题及其相关心态的来龙去脉,或者引起了他们改变自己的动机与愿望。所有这些不同的想法、感受、矛盾,在他们的脑子里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冲突,而这就是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开始。

2.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这个时期,团体中已经呈现出一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比较安全、比较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间的信任感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觉得彼此已经有紧密的情感联系;班级团体的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有吸引力和被认同的。因此,辅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深入的、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讨论话题,以促进团体成员的进一步自我开放,使学生更倾向于实质意义上的讨论,更能表达自己内心想披露的经验或感想,更为接近内在的自我,更能自由地给予他人回馈,并且可以没有防卫地接受回馈。

在学生深入自我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某些团体成员的情绪宣泄。他们在释放自己持续压抑的痛苦或不如意的经验时,可能会出现爆发性的宣泄方式,如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等。此时,教师只需予以倾听、接纳,学生的情绪则自然会逐渐舒缓。一般而言,情绪宣泄会使学生将压抑或掩饰的痛苦、愤怒、沮丧、憎恨与恐惧加以解除,让身心更为舒坦。“情绪宣泄是常见的蜕变历程,虽然会给团体带来短暂的沉默与压力,但雨过天晴后学生将更舒服”(李坤崇,1998)。

3.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在支持与面质之间取得平衡。班级团体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拥有众多的资源。到了团体工作期,在班级成员彼此建立信任的前提下,每个人的经验、体会及生活应对策略开始互为资源,从而为真诚、坦率的资源交换或给予提供了机会。通过持续不断的回馈、相互的协助和真诚的面质,每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每个人也在被别人所帮助,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与技能。此时,即使团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的冲突,也会被团体内部所了解、讨论和解决。而辅导教师则应充分运用倾听、接纳与支持,来协助学生探讨自己未曾觉察的部分或潜能,在学生规避问题时予以建设性的面质。如果团体仅仅停留在“支持”的层面,仅仅注意积极的回馈,而不愿相互鞭策成长,则团体的动力将会趋弱。

4.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团体工作期是团体成员相互激荡最为频繁、各种不同意见争鸣最多的时期,如果学生不能专注倾听,团体将无法深入讨论。所以辅导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控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团体目标,时时提醒学生把握讨论的方向,专注于探讨“此时此地”的事情与感受,不要旁生枝节;同时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这一阶段中,辅导教师的角色要从团体中心位置向外退移,而学生的角色则逐渐向团体中心位置靠拢,“团体成员的独立性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他们依靠自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团体因此形成自己的动力,并且依赖自己的动力向前推进”。

四、团体结束阶段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历程的最后阶段,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团体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团体结束阶段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比较愿意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现实生活中;当他们结束这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时,记忆中留下的都是对团体的欣喜、激动、感慨等正向情绪,而不是对团体的不屑和愤怒,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具体说来包括: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澄清团体经验的意义。心理辅导活动课结束之前,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整合。一次好的总结整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主题、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使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

2.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感悟、决心运用于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在团体气氛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在团体内作出“承诺”或者订立某种“契约”,这对于他们履行诺言、身体力行、将团体经验实践于个人生活,会具有正向的效果。

3.设置富有新意、余音袅袅的团体结束活动,为本次主题探索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团体结束期应力求有一个富有韵味的尾声。例如,具体化的优点轰炸、正向具体的终结赠言、寓意深刻的名人名言、感人肺腑的歌曲音乐,以便给每一个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激励他们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与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总而言之,“团体的形成与转换是迷人的,其起承转合的历程,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上下求索,方能体味个中的奥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吴武典,金树人.班级辅导活动设计指引.台湾张老师文化出版公司,199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