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4: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认真贯彻中山市、三乡镇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⒈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协助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具体制度及心理委员制度。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组织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把心理工作的主动权多交给学生,让学生更深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加强班级晴雨表的工作,使工作能落实到实处。
(二) 做好心理辅导的日常工作
1、心理健康辅导集体广播、 每周的周二下午,利用学校广播台对全校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不间断向广播室提供《心理访谈》。
2、开放心理沟通室,做好个别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开放做到定时定人。继续实行心理委员值班制,开放心理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心理书籍以及心理放松。
(周一至周五下午6:00—7:00)。
认真做好个别辅导的个案记录,对特殊的学生要进行随访。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
3、利用板报、升旗仪式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决定板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4、充分利用信箱与邮箱,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效率。
5、为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跟踪特殊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协助班主任与德育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6、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于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7、继续编辑和印发心理报纸《心语飞花》。
8、于晚修时间为各班开设心理健康课。
(三)具体计划:
八月:入学教育以及新生适应。
九月:以九月教师节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日。(活动日具体方案另附)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召开心理委员会议,建立新的海豚社干事。并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工作。
做好新的心理委员的培训。
开始新的一班心理培训班或者培训小组。
十月:为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中考的调节,总结一个月来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讲座。
十一月:通过总结前两个月的工作,结合心理委员的观察报告,以及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开设讲座。并为由需要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十二月:学生考前辅导。
一月:全面检查心理咨询室资料,总结学校心理工作开展的可取之处与不足的地方。
放假前为学生做好青春期教育。
篇2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篇5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0-001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
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天津大学在2006年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之后每年举办一届研讨会。心理委员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班级心理委员手册》出版,在全国高等学校率先开展了“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的课程培训,得到了一致肯定。南京林业大学的辅导内容及工作体制在逐步完善和确立[2]。
二、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经过归类分析,将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情况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类高校未能建立有效的朋辈咨询机构,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正在筹划设立朋辈咨询中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而未能设立此类机构;第二类高校为综合大学,或是存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比较完善,工作水平较高;第三类高校正在积极的完善朋辈心理工作队伍,但是受缺乏心理学专业的限制,只能在其他专业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培训,使得这批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总体上缺乏专业背景支持,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2.非官方性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社团的方式建立,鲜有官方的组织推动其发展,使朋辈心理辅导不够名正言顺,极大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校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河北省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尤其是朋辈心理工作缺乏交流。每个高校都有自己开展心理活动的特色形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使得先进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经验无法相互共享。
3.咨询手段单一化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59.7%以上同学开始建议通过电话、QQ、飞信等电子化的交流方式来与心理咨询员沟通,而在调研的院校中,几乎完全是以面谈的形式来进行,朋辈咨询方式的单一化与滞后性得以显现,阻碍了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发展。
4.宣传不到位
调研发现高校的学生普遍不清楚、不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学生组织,相关部门对朋辈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则不予以重视,宣传平台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此外发现同学们热衷于网络平台,在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1.构成要素
朋辈心理辅导站应作为一个战略统筹部门而存在,它上承校领导的指导思想,下达学生们的心理工作状况,统筹发展全校的心理工作。朋辈心理辅导站下设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和培训考核组三个部分。
1.1朋辈心理咨询室。朋辈心理咨询室是传统的咨询模式的集成和发展,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咨询同学,为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询室还需要将经常遇到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类别化的分析。
1.2朋辈心理辅导基础工作组。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这种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密切的注意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对重点同学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相对于到心理咨询室的沟通更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同时与当事人处在相同的班级,对当事人的了解程度可能更好。班级心理委员选定并不是单纯的依靠班级内部的选举,而是通过一系列选拔流程产生。
宿舍知心人的任务和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基本相同,但两者负责的内容方向可有所区分,向宿舍知心人倾诉时可能问题多面向于生活方面,而针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可能就倾向于解决学习、学生工作上的问题。这两个咨询岗位的设立,可以拓宽朋辈心理的服务范围,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1.3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考核组。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即宿舍知心人和学生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基层工作很重要的环节。实践中,朋辈基层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然后,分析通过面试考核应征者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问题。最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人选。
具体的培训环节将由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和相关工作的知识培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立听、阅、学、互、实五位一体的培训方案。
2.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完善
2.1咨询方式多样化。目前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拒绝求助于朋辈心理咨询机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咨询会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鉴于此种顾虑,朋辈咨询机构应当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接受咨询,同时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来消除咨询者的顾虑。例如,建立网上匿名咨询平台,通过此平台,咨询者可以有效地消除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情形,同时通过文字上的交流,能更好的走进咨询者的内心。没有面对面的接触,能有效的减少咨询者的顾虑;开设校园朋辈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2.2建立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发现高校间缺乏沟通,因而积极建立高校间沟通的桥梁,并建立了“河北高校朋辈交流群”。建设高校间朋辈心理工作交流机制,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逐渐缩小高校间发展差异,增强全体在校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浙江省湖州十二中在2003年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懂心理学方法,这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重要前提。我校就是通过“案例研讨法”校本师资培训,为全面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2003年,我校李世超、沈洪海、魏佳斌等老师率先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同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时确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同时确定将“案例研讨法”作为校本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几年来,我们基本完成了第一轮校本培训计划,共培训了五批教师,涉及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0%以上。
运用“案例研讨法”的培训模式,在讨论案例过程中,边学习相关理论,边实践探索,边搜集案例,边总结提高,脚踏实地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心理辅导教师。每期老师经培训后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培训教材,如《心理辅导活动教案选》、《心理辅导个案集》和《学生心理案例新选》。教师入了门就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目前全校已有33位教师获得省级心理辅导上岗证,两位教师取得了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计划到2009年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取得省级上岗证书。这样我校由一线教师组成的、由普遍与专业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帮辅制”的建立、心理活动室运作、心理活动课的开设等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构成体系
湖州十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机构体系是“三级责任,帮辅到人”,即指导中心、年级组、班级三级责任,各司其职,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帮辅工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
由校长、分管校长、政教处、科研处等组成,由指导中心办公室具体落实。学校指导中心按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方针政策,制订学校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教育经验总结,优秀个案收集,安排心理活动室、阳光聊天室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各年级家长学校的活动等。对于各年级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案例,指导中心将直接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帮辅,或指导教师怎样开展帮辅工作。
(二)年级组
各年级组长按照学校指导中心的工作计划,负责本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级组长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贯彻学校各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班级管理、学习教育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全年级每学期的心理活动课、协调各班心理辅导教师配备等工作等。年级组每周组织碰头会,确定班主任在午间集体心理教育中主讲的内容与方式,确定本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与上课者。各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由年级中已培训过的教师分工备课,由年级确定专人轮流上课,必须保证每学期上八节以上。
(三)班级
各班级除了班主任老师必定承担着班级学生心理辅导以外,还配备1~2位取得省级上岗证书的其他教师做辅导员,另外各班还设立学生“心理联络员”(也叫心理科代表)。
各班心理辅导员在平时的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可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并作好心理辅导档案登记工作,疑难案例要及时研究对策,及时上报或做好转介工作。当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不方便或者力量不够时,其他辅导员可交叉进行帮辅。学生也可以主动找某位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到心理活动室、“阳光聊天室”与老师进行交流。平常,班级的学生“心理联络员”可以向老师提供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帮辅工作。
学校中心指导组、年级组、班级三个层面的学生心理帮辅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指导又有反馈,使得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帮辅工作落到实处。
三、“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职能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来说,湖州十二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健康心理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1.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2.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3.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社会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4.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悦纳自己;5.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往的知识与技巧;6.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训练活动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多动、说谎、打架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4.身心疾患的治疗与矫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三)学生心智潜能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智潜能,中小学期是学生心智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因此,心智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等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学生心理健康帮辅制”的实施成效
湖州十二中坚持十多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运用“案例研讨法”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并逐步建立了心理健康帮辅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篇7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篇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辅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人际交往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目前,我国学校班级的划分基本是以年龄为依据,学生在同一个班中学习,面临的问题、关心的事情大致相同,心理发展历程大致一样,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就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关心的事情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互相支持鼓励,使学生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他人的心理反应,从而达到: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团体心理辅导讲究的是合作、互助、分享的关系和气氛,在这种“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关系与氛围中,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及教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他们可以相互借鉴,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在接受其他同学的帮助时,也给予他人帮助,成为其他同学的社会支持力量。而且,班级越有凝聚力,同学之间就越相互扶持,这种合作的、参与的关系越有利于班级增进亲近感,越促学生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互相教育、互相启发、从而帮助学生观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影响,澄清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协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估,并做出修正与改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初中生经常因身体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忘了时间,以至造成夜不归宿。班上如果出现了早恋现象,班主任不做好工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就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就经常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人生的坐标。如在《如何与异往》这节辅导课中,我就启发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自己的行为,教育女生要懂得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男生要懂得尊重女性。让学生知道,早恋固然不妥,但一旦发生早恋,也并非是做了什么坏事。一个人爱别人和被爱都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事情。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正处于求学时期,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另一个人,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抓住自己青春期记忆力好,易于接受新事物这一大好时期好好学习,培养创造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大业打好基础。同时,还教学生如何与异往,保持一定距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从而避免进入情感误区。
二、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更为有效。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比较单调、枯燥,二点一线,学校――家里,团体心理辅导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镜,提供了一个给学生学习社会的期望和机会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充满信任的良好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学习社会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税地觉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他人。实践的结果往往容易复制粘贴至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个别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他们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过分依赖或过分武断,难以与他人建立和保护良好的、协调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均可经由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和矫正,学习以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
我结合主题班会开展了:《如何学会与人交往》的心理辅导课,我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和干预,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接纳、学会赞扬、学会容忍、学会拒绝、学会克制、学会宣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二十四字的交往秘诀“坦诚相待、开放自我、接纳他人、尊重差异、亲密有间、合作竞争”。让所有学生都学会交往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从技巧上给予了学生认知性的辅导。在《自我评价,让我了解自己》、《友情让我快乐》、《老师我想对您说》等心理辅导课程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情绪、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主动开展人际交往。浓厚的团体气氛极具感染力,让学生在这样的课上解除了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辅导活动中。
在“班级蓝球赛”、“师生同乐庆六一,庆十一”等活动中又拉近班级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辅导学生间相互理解尊重,感受从同学身上体现出来的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加深学生自我了解,增加学生自信,开发学生潜能
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尝试各种方式交往的机会,体验亲密的感受,可以满足学生社会性的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回馈,使他获得他人对自己行为相互合作的反应与启示。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发展自我,但不与社会冲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它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增强学生独立自主、自己解决和抉择,不再依赖团体来帮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开发潜能,让其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我在《发掘自我潜能,提升自我效能感》辅导课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对自我的积极认同感。本课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听中激趣、玩中悟理、议中求真,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达到由知导行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掘潜能、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广阔空间,使他们能够克服自我障碍,自我成长。
篇9
〔关键词〕 案例教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应用
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境的个别案例进行剖析、讨论,归纳出一般性教育规律的教学。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将从案例的分类、编制、教学基本环节几方面来讨论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案例的分类
在撰写案例、使用案例之前,我们对案例的分类要有一定的认识。教学案例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
(一)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描述性案例要求讲述人能讲出事件的生动性,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如果讲述人是学生,那么这个事件则要求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娓娓道来,让听课的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生动性。
例如:在《我爱我家》这一课,讨论到爱需要用心体验时,笔者引入了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一幕:“宝宝,妈妈会一直佑护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队长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后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她身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作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这个案例是描述性案例,发生在今年的汶川地震之后。此时,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关注地震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自发组织捐款,来自地震一线的这个例子既鲜活又容易让学生理解。虽然如此,应用这个例子时仍然需要教师认真准备,除了作好讲述的准备,同时还应配上必要的照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事例的真实性,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伟大。笔者在讲述这个事例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讲到故事将结束时,课堂上传来学生小声的哭泣。这样的例子,虽然没有需要学生马上要讨论的问题,但学生能从中得到体验、得到爱的召唤,因而是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时代需要的好例子。
(二)分析性案例,一般是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以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分析性案例是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用的,因此教师对案例所要表现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进而有效地把握讨论的进程。
例如:讲到男女交往的问题时,笔者引入了这样的例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男生A遇见童年时的玩伴女生B,他文雅、礼貌地与她打招呼,但她却不由自主地低头走开了。
1.女生B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低头走开?
2.假如你是B,会怎么做?
3.假如你是男生A,会怎么想?
4.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这个例子就属于分析性案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即时表演后进行讨论,学生所提供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将大家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简单分类,再进行引导。
二、教学案例的编制
案例是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案例来源有三种:一种是教师自己撰写,一种是现成的案例,还有一种是课堂上生成的案例。
教师自己撰写的案例,是指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如自己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自己学生时代的事情等写成案例。
现成的案例可来自教材,平时生活积累的文章、录像等。
课堂上生成的案例来源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特别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并且具有可讨论的价值,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发言来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是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现成的案例或课堂生成的案例,我们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每个案例都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学生的眼光来看案例是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合,学生就难以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有时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外露的,有的可能是内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从而让学生得到启示,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虽没有严格的环节,但基本上有三种方式,而这三种方式各有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注意要求
出示案例
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案例提出尖锐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二)出示案例
学生模拟表演
组织讨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出示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讨论与评析。
(三)出示案例
正反方辩论
教师总结与反思
对于含义模棱两可、主张不鲜明、解决方法多样的案例,可以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或者三方进行辩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以上三种案例教学方式中,第一、二种都有组织讨论这个环节,因此如何组织好讨论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
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殊性,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室的座位是一种随时可以移动的椅子,座位排列可以使大家在讨论时彼此都能看到,使交流、讨论更顺利。笔者在每个学期开学初都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能说明小组个性特征的名字,提出一句本小组的努力口号,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笔者要求小组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支持与协助。每个成员依照分配的角色互相依赖,分工合作,最后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1)目标互依: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标,完成讨论任务;(2)资源互依:大家分享学习材料、资源或信息;(3)角色互依:分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例如,记录员、组长、数据员、发言人等。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所以学生在小组中应轮流承担不同角色,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参与课堂学习。
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积极观察、评价、回馈并适时地提供协助,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使每一个人在小组中都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组员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以尽到学习的责任。同时,笔者还以小组为单位奖励小组的表现,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与持续,增进合作关系,提高讨论实效。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等一系列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
第三种活动主要以辩论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出现的机会并不多,它主要有提前组织的辩论,还有临时课堂产生的辩论。例如,中学生恋爱利与弊就是前面的方式,需要师生都提前准备。教师要就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强调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隐私和人品。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决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言行的评论者或劝告者,还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学生自我探讨的促进者。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心灵体验、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得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促进内化。总结的方法也有多样,可以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或小组给予肯定,可以对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表扬或合理的评价,可以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进行评价,也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总之,通过总结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开阔视野、调整视角,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有一定组织小组讨论的教学技巧,还要有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发挥出应有效能,而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是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3-03
一、引言
朋辈心理咨询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青年一代各种心理问题突出,诸如滥交、吸毒、辍学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远远不够,不得不增加非专业心理咨询,即朋辈心理咨询。马歇尔夫(Mamarchev,1981)对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其模式主要有: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和朋辈伴读。[2]1990年,伯纳德(Benard)通过对很多朋辈咨询案例进行调查,提出青年朋辈咨询使许多青少年减轻了因滥交、吸毒、辍学等社会问题和被家庭、学校和社会抛弃的孤独感。[3]同样,在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中也使用朋辈辅导这一模式,这些志愿者主要通过聆听、谈话帮助同学缓解心理问题。[4]
这种利用同龄人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较好地缓解高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匮乏的普遍矛盾。这些年,国内很多高校也尝试用这一模式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6]但因为朋辈辅导员是非专业人员,其胜任度并不高。[7]究其原因:一是朋辈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辅导效果有限。心理咨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需有专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但朋辈辅导员往往是只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难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愿回访,进而又影响其他人员来访。二是朋辈辅导员辅导方式单一,导致无法有效建立治疗同盟。目前高校中朋辈心理辅导往往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咨询的方式,学生本身不感兴趣,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在治疗过程中建立牢固的治疗同盟,影响辅导效果。三是朋辈辅导员本身不具备权威性导致治疗中认同的缺失,朋辈辅导员一般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来咨询的学生眼里不具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建立辅导中必备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使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更有效率,需要一个有效的选择标准。本文以本校近五年的朋辈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表现优秀的,即适合做朋辈辅导员的学生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人格特质分析,建立有效的选择标准,为今后筛选朋辈辅导员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9―2014年在本校心理中心指导下,每年在新生中成立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个朋辈辅导员带领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是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通过面试,选择易沟通、交流顺畅、主动性强且有强烈的助人愿望者担任,性别不限。每年招募大约30~36人,五年来共招募152人。本研究选择这152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每学年开学伊始,即招募辅导员并进行培训,同时进行新生心理普查,把在普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组,每10人一个小组,由两名朋辈辅导员带领,运用团体游戏、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技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4]每个活动单元1.5~2小时,包括三至四个活动环节,活动结束后布置作业,让参加辅导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在团体辅导中学习的新观念,练习在团体辅导中学习的新行为等。一年开展8个单元活动,涉及了解自我、建立自信、合理情绪表达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领域。一年后对朋辈辅导员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是团员的缺席、脱落率和团员的满意度。
为获得优秀朋辈辅导员作为研究样本,特设定筛选标准。1.入组标准:每次活动都没有团员缺席的组别,或有团员因合理理由偶尔缺席但满意度达100%组别,两个辅导员入选;有团员脱落但满意度达100%的辅导员入选。2.排除标准:每次活动都有团员缺席或有两名以上团员脱落组别,两个辅导员不能入选。按此标准筛选出研究样本68人,以此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查大一、大二学生208人为对照组。
(三)评估工具
采用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8],该量表由187个题目组成,从16个维度对被试人格的16种不同因素组合做出评估,每一测试题有三个答案,计分为0、1、2分,最后换算成标准分。
(四)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方法为完全随机设计的t检验和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
三、结果
(一)一般资料
实验组68人(男28,女40),平均年龄18.8±0.8(18~21)岁;对照组208人(男100,女108),平均年龄18.7±0.8(18~22)岁,差异无显著性。
(二)优秀朋辈辅导员和对照组的16种人格因素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G(有恒性)和Q3(自律性)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而在因素L(怀疑性)、O(忧虑性)和Q4(紧张性)和对照组差异也有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其他因素差异无显著性。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16种人格因素比较(X±S)
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tA乐群性10.99±1.4810.13±1.423.458**B聪慧性9.28±2.329.30±2.11-0.053续表
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tC稳定性15.21±3.1314.13±2.882.094*E恃强性9.78±1.819.45±1.741.084F兴奋性14.38±8.8713.26±7.740.925G有恒性14.01±1.6313.25±1.523.811**H敢为性13.52±8.7213.41±8.220.252I敏感性11.97±6.5611.18±5.800.744L怀疑性7.86±1.598.87±1.79-3.479**M幻想性13.46±3.2413.27±2.660.397N世故性10.32±1.9610.16±2.210.447O忧虑性7.94±1.679.85±2.15-5.785**Q1试验性13.14±2.9813.71±3.54-1.016Q2独立性12.27±2.7912.38±2.48-0.243Q3自律性13.38±2.0111.76±1.984.735**Q4紧张性7.75±2.129.72±3.38-4.072**注:*p
(三)优秀朋辈辅导员和对照组的人格类型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标准分推算出的二元人格因素中,实验组适应型和外向型的比率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格类型比较(单位:%)
类型实验组
(n=68)对照组
(n=208)X2适应型91.1767.3014.878**外向型72.5357.69.5.433*安详机警型72.0972.110.000果断型75.062.503.547注:*p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标准分推算出的二元人格因素中,实验组在适应型和外向型的比率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四、分析讨论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培训才有可能胜任,朋辈辅导员作为非专业人员,其心理专业知识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选择合适的辅导员采用合适的方式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克服朋辈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的困难上有显著作用。[9]因为专业知识不足,一对一咨询的朋辈辅导员很难及时发现来访者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团体辅导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团体辅导以游戏为主,游戏是事先由专业人员设计好的,包括游戏中的提问、游戏后的总结和游戏结束后布置的作业,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即可。这样,专业知识的缺乏就不会成为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朋辈辅导员能否带好一个团队完成任务,其性格和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发现,在团体活动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其性格特质比较明显,辅导员心理特质体现出更高乐群性,即与人相处热情,合作性强;情绪稳定而成熟,有维持团体的精神;做事尽职尽责,有始有终;独立性强,能在任何环境坚持完成任务。而相对的,和同龄人相比,辅导员表现出更少的怀疑性,即对人信赖,无猜忌;情绪较少忧虑,比较安详沉稳,安全感较高;情绪平和安静得多,内心冲突较少;在双重人格测试中,辅导员人群表现出适应型和外向型均高于同龄人。合适的朋辈辅导员在人际关系中应与人为善、豁达、主动性强;情绪稳定,自控力强;敌对心理少,能宽容人。这样的人情绪智力比较高,凝聚力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赖,更有可能带领团队顺利地完成任务。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在大学中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员来协助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在人员的选拔中,可以使用卡特尔十六项人格测试,选出在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G(有恒性)和Q3(自律性)分数高且在因素L(怀疑性)、O(忧虑性)和Q4(紧张性)低分者;其次在心理辅导工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两方面结合,一是可以快速甄别人选,二是可以极大地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提高其胜任度。
参考文献:
[1]Mamarchev H L.Peer counseling 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M/OL].http://eric.ed.gov/?id=ED211904,1981.
[2]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3]Benard Bonnie. The case for peers[J].Adolescent Development,1990(12):16.
[4]窦丽芳,吴太山.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3(7):184-186.
[5]官锐园,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19-221.
[6]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57-658.
[7]钟向阳,蔡传钦.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