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22: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朋辈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朋辈心理辅导总结

篇1

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2]王冰蔚主编:《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篇2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综述;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选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

篇3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心理教育;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31-03

[作者简介]岳欣 1978― ,女,河南信阳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心理问题呈逐渐增多趋势。在大学阶段,学生会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应产生的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很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寻求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对预防及应对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朋辈心理辅导 peer counseling 弥补了有限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助人活动人手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了心理危机的产生,同时它还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人力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下,实施和推广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对加固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防护屏障、营造和谐校园起到一定作用。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的含义及特征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同辈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它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且具有友情效应、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优势,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渐渐成为各学校弥补专业心理咨询不足的途径。朋辈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把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让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生活化地起到人际支持的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式,除了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它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朋辈人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不会产生大的代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彼此交流、沟通和接纳都比较容易;第二,朋辈成员来源于学生,对象依然是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得到彼此的心理满足,形成互助的同盟,因为它的基层性同时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为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提供保证;第三,朋辈成员在心理辅导中会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督导,督导使他们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辅导进程,因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自我成长。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 M.Seligman 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 见表1 ,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 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五、结论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抓住了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显示出任何个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潜能。在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朋辈成员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疏导、排解同学心中的不良情绪,既实施了关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们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经验知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形成。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学生乐于接受、覆盖面广的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实施和推广既增强了学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围学生的心理素养,加固了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屏障,因为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仅心理辅导员们能真正体验到自助成长的心理,被辅导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从根本上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宁盛卫.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实效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2 :324.

[2] 倪潇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3 6 :53.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7版.黄希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07-508.

[4] 柳圣爱.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 4 :14.

[5] 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 1 :41-45.

[6]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 4 :52-55.

篇4

关键词:朋辈辅导;科技活动;科技创新

朋辈辅导开展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1.朋辈辅导的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从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衍生出来的概念。所谓朋辈指“朋友”和“同辈”,即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具有相同的年龄、性别、生存环境,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所关注的问题和热爱的事物相似。因此,他们更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对于朋辈辅导的理解,不同的人见解不同,如《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一书这样解释: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是同伴之间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巧所进行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互助、激励、支持、指导、训练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有效调控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和充分发挥潜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则指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通过在全校范围内提倡互助意识或经过挑选、培训专业的助人者,运用大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环境相同、经验和价值观相似等特点,让学生之间相互提供倾听、同理与经验分享,以协助学生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人际帮助过程。在大学校园里,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学校心理辅导、同伴辅导、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帮助等。

2.朋辈辅导开展的时代背景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20年代随着有关社会福利立法而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而推动;20世纪末,随着项目建设而逐渐盛行的。近几年,中国大陆地区才开始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中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主要侧重于朋辈心理辅导,随着在危机事件中朋辈辅导对危机干预效果的有效提升,朋辈辅导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其实,朋辈辅导在学习和社会问题上的应用在我国较早,如“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小组等形式。但在相应的配套培训和组织上,相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就略显不足,同时高校教师在面对科研压力,职称晋升压力,加之时间有限等,对大学生的基础科研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对于他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朋辈辅导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弥补辅导人员的不足―高便利性

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一般是有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团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或科研兴趣活动,当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一项科研活动中时,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反复实验,大胆尝试,有效创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学生的很多实验和研究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大多是事倍功半,有时可能在实验室泡一晚上也无果,因此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很多教师由于个人的教学科研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所以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和辅导人员队伍的不足成为制约他们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高效率、上水平、有创新、出成绩的主要矛盾所在。而朋辈辅导这支队伍正好可以弥补辅导教师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

2.有利于即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强及时性

大学生在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时候,会进行大量反复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大学生群体在活动时间上与教师存在着时间差,即他们可能随时有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使实验顺利有效进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指导他们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就导致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投入到辅导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去,即时解答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随时遇到的问题,朋辈辅导这支队伍恰恰可以很好地缓解此矛盾。

3.有利于符合学生的授受能力―易接受性

教师在辅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时,在指导时间不足,指导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很多指导不到位、次数少、难度大,他们不能全部消化吸收。朋辈辅导这支队伍,本身就是大学生,刚刚从科研活动的起步阶段走过来,比较了解低年级大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指导中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以他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学哥、学姐的指导中,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更有效解决问题,什么问题尽量避免,什么知识点要扎实学好,对于今后的科研探索中更有指导意义,少走弯路、快出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朋辈辅导模式

1.形成制度,构建课外科技“朋辈辅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处于课外这种相对松散的环境中,因此建立一系列必须遵守的条例规范等至关重要。要根据大学生的辅导需求情况、辅导教师队伍的配备情况、辅导场地的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大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工作制度。同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除了有相关制度外,还要有相关组织和部门配合推进工作,所以在制度制定时就要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任务分解作为基础来推进工作的有效展开,形成相关部门分工合作,辅导队伍有效管理,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模式,有效推进朋辈辅导工作模式的开展,提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提高素质,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加强培训,提高朋辈辅导的有效性

一支好的朋辈辅导队伍,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很多教师从辅导基础科研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科学研究,更好地辅导大学生。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支朋辈辅导队伍本身也是大学生,对于如何将知识有效传授给学弟、学妹,怎样让自身的讲解更能让大家理解、接受,运用于实践,都不明了。要想使这支队伍发挥好作用,使辅导过程更有效,对于这支队伍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环。要帮他们把知识点串起来,让他们了解这一环与那一环相扣,怎样将知识点连成串;要让他们知道怎样讲解让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理解,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不让他们因研究的枯燥而中途退出。

3.形成模式,探索朋辈辅导的有效方式

辅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效果,因此要在朋辈辅导过程中,积极拓宽思路、创新形式,以不断增强辅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辅导过程中,在集中讲授和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在低年级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将兴趣相投的大学生组织到一起,让他们的科研热情更大程度激发,还可在朋辈辅导的指导下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在中高年级组建有针对性的科研团队,在朋辈辅导的带领下申报各种科研课题,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很多大学生一提到科研就认为离自己很远,不敢想也不敢尝试。因此,非常需要在低年级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先到兴趣小组里去尝试一下。当他们知道其实科研并不神秘,并从科研当中得到成就和乐趣时,会更大程度走进科研,为他们从大二、大三进入科研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有朋辈辅导的支持,他们会没有负担,并且更愿意去尝试。

4.有效激励,形成朋辈辅导长效机制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非常重要的载体,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辅导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想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好、愿意付出、能够循环、有保证的梯队辅导队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前提。但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毕竟是利用课余的时间,辅导的量和时间很难合理计算。怎样才能让朋辈辅导员这支队伍工作有积极性,不会轻易流失,是做好朋辈辅导队伍建设的关键。这就要对朋辈辅导员这支队伍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困难和需求,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困难点制定出配套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这一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例如:将大学生的辅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学分,来抵扣相应的学业成绩;也提供相应的辅导费,很多高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相应的经费补偿能够使他们能安心辅导工作。同时,进行各种表彰,用精神上的奖励来鼓舞他们,而且指导大学生参赛或带领大学生参赛也能为他们找工作时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于洪杰,任峰,王星星.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131-132.

[2]王海明,杜华,陈晨,等. 美国著名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其经验借鉴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2009(4):672-681.

[3]贾宝汝.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32-33.

[4]刘志丽,龙媛,王敦球.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123-125.

[5]王春艳,李春华,李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工科创新人才方面的有效作用―以沈阳工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53-154.

[6]杨晓波. 提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工作质量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08(2):37-40.

[7]陈华.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178-180.

[8] 范可章,王荣,姜双林,等. 地方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 滁州学院学报,2012(3):95-98.

[9] 高秋艳. 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索[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3-136.

[10]张学洪.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教育管理,2012(6):80-83.

[11]李秀明.朋辈辅导在高校学业预警中的意义及实践方法[J].大学教育,2014(6):1-2,98.

[12]郭肖明.高校朋辈辅导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2(7):139.

[13]黄新,杨春梅,陈志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4):152-155.

[14]郑有珠.国内朋辈辅导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4(2):34-36.

篇5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篇6

李某,男,78岁,陕西米脂人。社区行的过程中,社工与老人闲聊之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经老人同意后接案、建立关系。李某育有三儿两女,老伴在自己60多岁的时候过世,独居几年后,因为年龄越来越大便在五个孩子家轮流居住。以前在陕北老家,老人和老伴生活,经常是老伴做饭他洗碗,自己喜欢下棋,每天下午忙完地里的农活还和三五棋友在离家不远的路口一起下棋,家中常用朋辈往来,日子平淡却安逸舒适。随着年龄增长,便开始和儿女同住,孩子们有在陕北老家米脂的,也有安塞的、延安的、西安的,因环境的不同,老人得适应不同的社区生活,儿女们忙工作,经常是老人一个人在家。因为语言差异及性格内向,老人每天在社区广场活动时,也多是一个人闲坐、打发时间,身边没有朋辈往来,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因为儿女们都很孝顺,自己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便假装适应各地的生活,过得舒适安逸,但长期下来,老人觉得孤独寂寞,心里憋屈。

二、问题诊断

(一)案主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案主长时间抑制心中的孤寂及对社区的不适应,无处排解,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容易引发抑郁等精神疾病;

(二)环境适应问题。因为环境不同、语言差异,加上自身性格内向,老人不易适应社区生活,与自己在老家充实舒忙碌得日子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以前可以干干农活,现在整天无所事事;以前每日可以下棋为乐,现在却找不到棋友;

(三)朋辈网络缺失的问题。老人以前在家中常用朋辈往来,现在身边除了儿女没有认识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薄弱,人际交往欠缺。

三、理论基础

(一)需求理论认为,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上的还是地位上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安全、爱、受尊重、自我实现。从这个案例中,老人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应充分发挥案主能动性。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并增加案主的自身效能感。

(三)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较好的适应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案例中,案主的社会网络资源不足,社工应致力于重建其朋辈网络,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四、服务目标

(一)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告知我们社工服务的具体情况和目的,获得其信任,并邀请案主共同应对和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信任,了解需求。基于案主的寂寞孤独,社工可以采取专注倾听的技巧,以真诚、接纳的态度,进行面谈与心理辅导,提供情感支持。社工将与其进行会谈,给其倾诉的机会;让其把自己的心事向社工表达,对其进行情绪疏导,为案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

(三)提出建议,案主自决。在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层面上,社工可以给予其他的帮助,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想法,征求案主的意见,让案主自决。

(四)链接资源,助人自助。对于外部因素,重新为案主建立一个支持网络,联系社会资源,改变案主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局面,重建案主的朋辈支持网络。

(五)完成任务,评估服务。评估服务前后案主的改变情况,对其未来给予建议。

五、服务过程

第一次面谈:案主与社工分别介绍了自己,详细地记录了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及案主基本情况。整个过程中,社工认真倾听,以同理心进行耐心的安慰与鼓励。此外,此外社工了解了李某的基本生活习惯并敲定下次面访时间。

总结:初步建立关系,发现其基本问题。

计划:进一步了解其基本情况。

第二次面谈:社工依照案主反映的情况,给案主建立档案。在进一步了解李某的生活习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后,进一步为其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此次面谈过程中,社工带案主简单进行了生命回顾。李某对自己任教9年的经历引以为豪(社工也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在聊天过程中,社工了解到案主喜欢下棋,只是现在找不到棋友。(社工点头,表示同理,轻拍老人肩膀进行安抚)

总结:建立了信任关系,对案主有了深入了解。

计划:明确界定案主需求。

第三次面谈:面谈时案主拿着收音机,鉴于老人喜欢听陕北民歌、说书和唢呐,社工采用自我披露的技巧,说道自己也很喜欢。案主邀请社工一起听陕北民歌《闹秧歌》,因为老人不会操作,社工耐心教老人如何使用,这是一个增能的过程,也符合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总结:了解老人的兴趣爱好后,给予陪伴。

计划:基于案主问题提出建议,让案主自决。

第四次面谈:社工给予案主改善目前生活的一些建议,提议案主可以上午在广场下棋(根据几次的社区行,广场每天上午都有人下棋),下午可以用广场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社工阐明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链接资源,引荐案主与其他棋友认识,建立朋辈网络。

总结:社工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计划:联系社区专干链接资源,为案主建立朋辈网络。

第五次面谈:第四次面谈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引荐,和广场上经常下棋的人细聊后,大家很高兴有新队员加入,表示喜欢和不同下棋风格的棋友切磋。因为有共同爱好,案主逐渐融入了这个新群体。社工帮助案主建立了朋辈网络支持,丰富了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结:链接资源,建立朋辈网络。

计划:追踪个案,结束面谈。

第六次面谈:此次面谈过程较为简单,主要是询问案主近来的生活安排及精神状况,案主陈述有朋辈往来生活充实后,社工给予了肯定,并鼓励案主继续坚持,强调有心事别憋在心里,可以找朋辈倾诉。简单的聊天后,社工与案主道别,案主除了感谢,还嘱咐社工要多锻炼身体,努力工作。以此看,案主的不良情绪得到舒缓,并能积极面对生活,乐享晚年。

总结:案主逐渐融入社区。

六、服务评估

(一)建立关系,得到案主的信任,了解案主的处境和心理状况。

(二)疏导案主负面情绪,案主的不良情绪得以舒缓,寂寞感淡化,晚年生活更加美满。

(三)拓宽案主的人际交往圈,为其链接社会资源,重建朋辈网络。

(四)对家庭层面的不足,缺乏家庭系统的介入。

篇7

关键词: 心理主题班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 有效机制

班级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谐班集体对青年大学生发挥着和谐育人的作用,心理主题班会已成为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它和其他班会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性质不同。心理主题班会的性质是传播知识、美化心灵、健全人格,其他班会则有不同的性质;二是班会形式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班会全体成员参与为主,共同体验、分享、提升,其他班会则以个体或少数人参与为主;三是目的不同。心理主题班会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学生发展为目的,其他班会则具有其他目的。

心理主题班会以全班同学参与为前提,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精心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将心理辅导的技术方法贯穿于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预防同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或提升有关心理素质,如人际关系、自信心、恋爱、学业、就业、挫折、情绪调节等。

以南昌大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全校各个班级共开展心理主题班会321场,本文从理论的视野和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心理主题班会“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

“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采取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业务指导,校院两级心理发展部负责组织与后勤,各楼栋心理辅导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共同实现目标的工作合力。“四位一体”的组织分工形式,“全面覆盖,深入渗透”,提高了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实施的有效性。具体分工形式如下: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中心专职教师进行督导,内容包括:打破传统的等学生上门咨询的局面,主动深入学生公寓开设13个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培训和发展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校级文件的形式在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大学生心理发展部,每个班委中均设立班级心理发展委员,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及管理。

2.校院两级学生会成立的心理发展部,负责心理主题班会的组织与后勤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心理调研、主题挑选、会前的宣传与动员、道具的准备、场地的选择、人员的通知、后期的宣传报道等。

3.各学院成立楼栋心理辅导室,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详细的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督促和检查活动准备情况、主持心理主题班会、系统培训心理主题班会的领导者等。

4.朋辈心理辅导员,做好协助工作,如深入班级协助各班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心理主题班会上扮演示范小组,协助领导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等。

二、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

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要素,如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参与人员、活动流程、活动纪实、参与者、观察者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感想等,决定了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流程。如下图所示: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流程图

三、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与内容安排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年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强化,他们开始寻求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也就形成了同伴团体。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对他们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敏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由于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选题,分年级召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

低年级: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重新定位,探索新方法,融入到新集体当中;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成就动机,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确立健康的爱情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高年级:开展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主题班会贯穿了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契合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不同年级心理班会精选见下表:

表不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精选

四、高校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设计

心理班会的主题丰富,几乎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主题班会无需固定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融合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发展心理为主线,以学生为真正的主体,老师只起指导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地自我探索,体验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改造和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人格发展。具体形式设计可参考:个人主题发言、经典案例讨论、班级心理沙龙、心理电影联播与点评、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心灵故事、心理主题辩论赛、阅读疗法、心理DV展示,等等。

五、心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效

为了检验心理主题班会开展的教育功效,本文对南昌大学近一个学期来举行过心理主题班会的班级进行了随机调查研究,调查人群分为三类:带领者、参与同学和班级辅导员。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者,一名带领者在活动感悟中说:“通过此次心理主题活动使该班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活动效果很不错。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把一个群体融合,而且自己也加入这个群体,那是多么不易,任何时候都要依靠你的团队,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本领,会给你启发。”其中一位参与的同学说:“我们才大一,大学四年,还有三年半的时间要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班级就是一条船,我们现在就处在同一条船上,只有同舟共济才能驶过一片大海,而且,只要同心协力,无论有多大的风暴来临,我相信我们都能成功地把船开往目的地。”一位辅导员说:“这个班的同学在一起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但在一起交流的时间不多。尤其是男生和女生之间还相当陌生,在‘我的青春,我做主’班会之前,有些男生女生之间甚至是第一次说话。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之间亲密了很多,这也给他们分班之前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个别甚至拒绝参与到心理游戏中来,但通过带领者及助手的引导,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能够主动与大家分享在游戏中的心得,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此次活动,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心理主题班会形式吸引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很受学生欢迎。在活动中,同学坦诚交流,深入思考,增强了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就其本身开展的意义而言,从班级成员角度来说,它传播了心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带领者角度来说,通过体验式参与,提高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升华了所学专业知识;从辅导员角度来说,通过心理主题班会,融洽了班级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从班级甚至全校角度来说,它搭建了心理沟通平台,畅通了心理咨询渠道,浓厚了心理文化氛围,打造了班级教育品牌,形成了浓厚的学风、优良的班风,为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前.论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教学与管理,2011(10):73-74.

篇8

美国咨询心理协会前主席Loretta Bradley对“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四大因素”进行研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咨询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咨访关系40%、支持系统30%、改变愿望15%、咨询技巧15%。也就是说,如果咨访关系和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建立起来,那么咨询已经成功了70%。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咨询关系、构建来访者的支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案例简介

(一)背景资料

来访者是一名职一年级新生,新学期开学将近两个月,心理委员观察到其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在宿舍与教室都不怎么和大家接触。即使有人主动接近,她也表现得很冷漠,很不好相处。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也越来越孤僻,心理委员曾发现她一个人偷偷哭泣。在心理委员的主动介入和陪同下,来访者前来咨询。

(二)来访者主诉

我今年15岁,家在郑州市郊区,第一次离家住校。来到这里已经快两个月了,可是班上的同学我都不怎么认识,也没有几个好朋友,在宿舍还有几个室友比较合得来。但我总是担心她们对我有意见,有看法,所以就尽量不和她们说话。别人觉得我很孤僻、不好相处,我也不喜欢自己这样,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总是面无表情,有时候会很容易发脾气,这样她们更不喜欢我了。当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自己很多余,想融入他们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觉得这样很累,很压抑,很痛苦,希望老师能够帮帮我。

(三)问题分析

显而易见,该同学遇到了新环境人际适应问题,伴随烦躁、低落、孤单等情绪问题,但其核心问题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低,表现为交往中总是“担心别人对我有意见,有看法”,而她自己也认识到这样不好,但不知道问题所在,更不知道如何改变。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其人际交往问题,一定要先改变其自我认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够给来访者建立一个朋辈支持系统,让她从朋辈支持系统中获得更多客观的积极评价,从而全面了解自己,自我肯定,则能从根本上增加其人际交往的心向和动力。因此,在征得来访者及其室友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了一次别样的心理咨询。

二、朋辈支持系统构建在咨询案例中的尝试

(一)朋辈支持系统构建

刚入校不久,来访者只和宿舍的人关系不错,且与其交往不存在焦虑感,所以我向她提出了让心理委员和室友共同参与咨询的想法,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来访者平时在班上的人际交往情况,二是给来访者建立一个朋辈支持系统,让来访者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及时得到反馈、求证自己心中的“疑问”,来访者欣然同意。与此同时,我也向其室友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

(二)规则制定和团体承诺

朋辈支持系统构建之后,要制定团体规则,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是保密原则。要求支持系统作出保密的承诺并在保密协议书上签名,其目的是不给来访者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是真诚原则。对于来访者,要真诚地敞开心扉,这样才能给支持系统提供帮助的机会;对于支持系统,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反馈自己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最后是助人原则。在互动过程中,朋辈支持系统应本着助人的原则,对于来访者的所做所想,不评价、不指责,但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三)自我暴露与支持系统反馈

这一环节是咨询的真正阶段,我先让来访者陈述自己的主要问题,同时向支持系统明确今天的主要任务,即帮助来访者解决“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意见”的人际困扰。

紧接着,我让支持系统对来访者平时在班上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反馈,她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来访者“几乎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爱生气,别人不敢接近”,让来访者意识到交往问题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自己,鼓励来访者进行自我暴露。

在心理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来访者终于说出了她内心隐藏的一件往事,也正是她目前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在初中时,来访者唯一信赖的好朋友拉着其和别人打群架,其本意是前去制止,结果有人告发,被班主任逮个正着,来访者竟成了主谋,成了替罪羊,被班主任罚站在教室外面整整两个星期。所谓的好朋友没有任何的表示,来访者百口莫辩,百般委屈却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件事当时在学校非常轰动,全校的人都在背后议论来访者,添油加醋,说什么的都有,对其伤害特别大。她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从此再也不敢和别人说话。

(四)系统反馈

原来,在来访者心里有一个错误认知:“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儿。”于是,我让支持系统说出她们对来访者的看法,大家对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都说她“很善良”“讲义气”“够朋友”,并表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需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只能说你交错了朋友,以后擦亮眼睛就是了。”自我暴露给了来访者一个宣泄和倾诉的机会,长时间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支持系统的及时反馈,让其直接真实地聆听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消除了“别人都议论我”“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儿”的错误认知,这为其以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来访者的倾诉中我发现,来访者之所以出现现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和她的性格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接下来,我又进行角色转换,让支持系统逐个把自己当成来访者,谈谈她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心理感受,大家表示:“如果我没有错,我一定不会认,哪怕开除我。”“老师误会了我,我会主动找老师说明情况,必要时请家长和同学帮忙。”“我没有错,凭什么让我站外面,我一分钟都不会站,大不了转学!”“主动去找那个朋友,让她出面来帮自己澄清。”“直接去找校长,谁的错误谁来承担。”“谁爱怎么说怎么说,反正嘴长在别人脸上,自己又没做错,才不用去管呢!”大家不同的观点,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不辩解、回避、无原则的忍让”等错误,对以后来访者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朋辈的应对方式对来访者的成长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

(五)感悟与成长

最后这一环节,我让来访者谈自己的感受,来访者表示:“感谢老师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憋了这么长时间的心里话终于说了出来;感谢自己的室友,她们在听了我的事情之后并没有说我什么,而是更加喜欢我,支持我。看来自己是多心了,以后会尝试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另外,她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想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一定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忍让,委屈自己。”

最后,我让支持系统把来访者紧紧地抱在中间,让来访者再次感受支持与爱的力量。来访者特别感动,大家哭成一团。泪水背后,我看到的是来访者真正的放松和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之后对来访者的回访以及班主任的反馈中,了解到咨询之后来访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能够主动和同学交流,顾虑和担心少了,微笑多了,认识的人也多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朋辈支持系统构建的反思与总结

(一)朋辈支持系统构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主要效应模型,还是缓冲作用模型,都强调了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认为其能够缓解个体因为无力独立解决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或无助感,通过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个体对外界支持拥有的充分信心促进个体积极地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首先是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内心的隐秘性,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其次是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寻求帮助。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受助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并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给予受助青少年以有效帮助。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朋友及宿舍成员是其很好的支持系统。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朋辈支持系统给来访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帮扶平台,充分调动和利用支持系统的力量,发挥其在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朋辈支持系统有效的原因分析

从本次咨询案例研究效果来看,在咨询中构建朋辈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人际问题。

第一,支持系统和来访者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安全的关系,有助于打开来访者的心扉;支持系统的倾听和陪伴,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倾诉本身就是一个情绪疏导的过程。

第二,朋辈支持系统真诚、及时的反馈,让来访者更为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担心和顾虑是多余,大家对自己是支持的,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从而增强了扩大交往的心向和动力。

第三,朋辈支持系统和来访者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对来访者更有参考和启发作用,能够让来访者很好地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合适的处理和应对方式,更有助于来访者自身的人际成长。

第四,咨询师作为支持系统中的一员,能够通过提问有效调动来访者的求助意愿和支持系统的助人愿望,并重点引导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作用,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情绪释放,这也是本次咨询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三)案例小结

本次咨询的成功尝试,让我对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安全防护中的作用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对学校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学校心理咨询具有其特殊性,在具体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灵活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其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孤立的,对于由家庭及社会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可考虑到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介入;最后,学校心理咨询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心理咨询老师不断地提升业务素质,更多地思考、探索和尝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篇9

关键词:朋辈互助;团队建设;三下乡

在当今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当中,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所面对的来自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朋辈互助正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阻碍。一个实践团队的好坏在很大层次上决定着实践的成败,融朋辈互助进团队内外部建设中,尝试从心理上更加全面地推动团队建设。

1.朋辈互助基本内涵及发展

朋辈互助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在20世纪初,朋辈辅导工作率先于牛津大学开展。多年来的试验证明,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此种互助模式。所谓的“朋辈”,简单地说就是年纪和辈分相近的人,他们可以是同学、朋友,或者是生活环境或思想背景差不多的群体。朋辈之间可以是熟悉的朋友,也可能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正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境遇、思想,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从而纾解心中的各种压力。

朋辈辅导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支持,对辅导对象进行情感的安慰以及引领;另一方面是对辅导对象进行学业以及生活上的辅导。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咨询,朋辈辅导不必拘泥于面对面的讲授,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电话等工具来进行聆听和抚慰。最重要的是,朋辈互助活动对于活动双方有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效果。双方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各自都能获得心灵的释放以及自我的提升。

近年来,由朋辈互助理念催生出来的活动多种多样,例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天使”关爱儿童活动等。三下乡通过派遣大学生到社会基层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授课,对科学、卫生、文化的知识进行传播,不仅丰富了偏远地区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三下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是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活动中扮演了朋辈的角色。如前文所述,大学生作为过来人,与活动中的中小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心理历程,相比起普通的老师,大学生更加清楚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并且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和成长问题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答。大学生与其授课的中小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不仅是一种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得中小学生对于传统老师这个角色的心理防备下降,从而更加容易打开心扉。朋辈互助活动对于参与活动的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参与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也丰富了自身的社会经验,为将来踏足社会作铺垫。此外,接受辅导的中小学生在丰富了学业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关于人生道路上困惑的指导。显然,这就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2.朋辈互助在大学生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无疑会加入许多团队,例如,比赛团队、学习团队、兴趣团队、其他社团等。团队往往会出现队员之间因为意见分歧而产生矛盾、队伍对实际把握不准导致活动失败、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工作质量差等问题。而对于这种问题,运用朋辈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同龄人之间相似点多,隔阂少,观念相近,他们就很容易走到一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团队队长应该及时调研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需求寻求朋辈教育、朋辈辅导;朋辈队伍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朋辈知识、应急、督导等;除了个体咨询,建议还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做好档案记 录。多组织团队主题学习、朋辈活动(成长辅导、竞赛、分享会等)。这样能营造良好、和谐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帮助更好地进行团队建设。

在朋辈互助活动――如三下乡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辅导互助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与管理。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由原来学生的身份转变为老师,这个变化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要求更加严格,本着“为人师表”的精神,大学生在朋辈互助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会产生一种提升自我的主动需求。这种提升自我的需求使得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修养,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大学生在进行朋辈互助的同时,也能从互助对象的经历中获取宝贵的人生经验,避免以后再犯同类的错误。

具体而言,三下乡前,队长一定要对自己队伍和服务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方便统筹活动策划与进行,应合理地、民主地处理队员间的意见,同时根据队伍情况,掌握如何提高队员积极性的方法。此外,还需要主动观察队员情绪变化,关注队员间是否有矛盾,减少团队摩擦。在三下乡或者其他朋辈互助活动开展前期,为了更好地进行团队建设、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在队员筛选初期,应以责任心、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为最基本的要求,还需留意理性、待人真诚、平易近人且善解人意等品质,这样的队员有助于队员间和队员与服务对象间朋辈辅导的开展。在三下乡或者其他朋辈互助活动开展前期,对队员严格要求,结合学校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适当的心理、工作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团队的服务原则、目标和宗旨,需要在培训中强化。一方面,通过培训找到自己擅长的助人方式后,才能更好地在互助的过程中助人也助己。另一方面,一个团队活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朋辈理论的指导下,队员间对课程安排、试讲开展等重要义教工作进行要沟通交流,达到朋辈互助合作的目的。

队员是团队的基本组成要素,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团队,而做好工作需从主动地了解工作开始,不能总是依靠组长或队长下达任务要求,这样的被动最终可能导致任务完成得一塌糊涂。团队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团队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部分,这需要每个队员共同努力。培养和谐、良好的团队氛围,树立共同目标并为之奋斗,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帮助更好地进行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队员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还可以适当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的同时,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朋辈辅导。三下乡团队不应只是任务式地完成工作,义教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学生也希望三下乡能带给他们新的知识和感悟,满足他们一定的精神需求。队员间和队员与学生间朋辈辅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三下乡的过程中,队员间和队员与学生间的朋辈辅导分别主要以面对面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和与学生面对面探讨学习问题为主。此外,朋辈辅导也可以借助时下的流行聊天平台,像QQ和微信,使得朋辈辅导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条件的需要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意向对学生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模式,能更加集中精力和有针对性地提高辅导水平。

3.朋辈互助在大学生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具体到朋辈互助对促进大学生团队建设的作用,则通过分析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做的问卷调查,从队长、队员、队伍参与者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由此彰显朋辈互助活动在团队建设中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对于第一份问卷,其调查对象是三下乡队伍的队长,所以问卷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进行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贴近身为队长的思维角度,另一方面,也能为更好地为将来三下乡团队的设置和建设提供可行建议。

问卷主要分为这几个部分:①团队的内部建设和维护;②团队的办事效 率;③团队的凝聚力;④团队内部成员的收获与增值。第一部分,通过调查队长对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如何处理队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体现出每一个队长对团队内部建设的做法和心得,当调查样本足够多时,我们便能从中得出一些宝贵的团队内部建设的主流观点,为将来的朋辈培训队伍建设提供帮助。第二部分,通过对团队办事效率的调查,我们能客观合理地找出各种影响团队办事效率的原因,从而有效做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团队的效率,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三部分,朋辈互助活动强调的正是“互助”二字,意味着我们非常看重“凝聚力”,问卷通过对团队凝聚力的调查,提供了可行地提高队员实践积极性的方法,总结了有效地解决团队矛盾的方法,得到了许多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措施,这些都能为我们日后的朋辈互助活动服务。提高互助的作用,从提高凝聚力开始。第四部分,这也是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最终目的,便是实现自我增值。朋辈活动,互助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参加的人得到自身价值的增值。通过问卷,队长可以进行前后对比,得出增值的种种迹象。通过总结队长们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从哪些角度去进行对比,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日后的朋辈互动中,我们便可以让成员从这些角度感受自己的增值。

对于第二份问卷,它的调查对象是三下乡队员。所以问卷更多的是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参与者有时候看问题能比管理者看得更加细致,管理者注重大局,有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而关注参与者的建议,同样能更好地为团队建设做出服务,朋辈互助活动亦如此,关注参与者的个人体验,能更好地对活动进行改进。

本调查问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①队伍的内部建设。同样,这里的调查也很注重团队内部建设的探究,分别从队员素质、成果产生以及队员分工三个角度综合分析团队的内部建设。通过该调查,同样可以为朋辈互助活动的队伍建设提供宝贵意见。②队伍角色的清晰度。作为参与者,你必须清楚在团队中,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同样,在团队互助活动中,你需要清楚在互助关系中,你扮演什么角色,你能获得什么,你能带给别人什么。但是,不是所有人一开始便能清楚自己的角色,这时候便需要找原因了。通过这份调查,我们能科学客观地找出成员定位不明确的主要原因,为日后开展相关的朋辈活动提供指导,帮助那些定位不清晰的参与者尽快走出困境,更有效地从互助活动中受益。③团队的凝聚力。上一份问卷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该份问卷便从参与者的角度考虑。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往往能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法。通过参与者的体验,我们能更好地对活动进行改进,进而提高参与者的热情,使活动更加有意义。朋辈互助活动也如此,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能清楚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提高参与者的参与度,进而应用在朋辈活动中,让朋辈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团体辅导

负性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的情绪,反映个体主观的紧张和不愉快体验包含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厌恶、内疚。国外学者的众多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创立“合理情绪疗法”用于负性情绪的治疗和处理,1988年华森等人编制了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是情绪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量表[1]。情绪心理学家艾克曼和弗里森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为:愤怒、快乐、恐惧、惊奇、厌恶、悲伤。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1905年普莱特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临床,1919年拉扎尔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治疗精神病,1925年莫雷诺创立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团体心理辅导在欧美的开展更加广泛[2]。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名为group counseling,翻译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同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有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中申农和韦弗提出了沟通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五W模式”[3],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互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了个体与团体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和模仿。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场论”指出在动力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变化,团体的气氛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4]。

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时情绪问题时,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会人际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根据真实的团体辅导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2岁,汉族,独生子女,大学三年级,心理学专业。五官端正,体态端正,身高165,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均为工薪阶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长史

张某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人交流,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良好。大学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与父母分开在不同的城市。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朋友相处较好,与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处,但是父母对其学业关注过多,让她感觉烦恼。大一以来都能够认真学习,大三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状况。

1.3 精神状态

情绪稍有低落,轻微紧张、淡漠,注意力良好,神智清楚,定向力良好,无强迫观念,自知力正常。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自己感觉内疚、有时会感觉悲伤,会无缘无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内心感觉非常痛苦。

2.2 个人陈述

进入大三后,感觉压力非常大,不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很大,以前会打电话和父母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生活状况,大三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父母会经常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前几个月,父母因为工作的问题吵架,自己节假日回家,父母也依然吵个不停,感觉在家待着也十分压抑。回到学校后,不想去教室上课,有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躺在床上,从早晨一直到晚上。班级的活动也不想去参加,宿舍的室友问到自己,就说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希望父母吵架,想为父母尽一些力,但是感觉没什么可以做的。对于未来也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发现,此学生在交流时,情感稍微显得淡漠,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是神情低落,言语交谈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话语。自知力良好,主观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3.2 评估和诊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显示厌恶、伤感、内疚、愤怒、悲伤得分都异常偏高。SCL-90量表测验显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抑郁指数都存在偏高的状况,智力测验得分属于正常。

根据临床分析,该学生的状况持续存在有三个月,依据其行为和状态分析,从病程和症状、严重标准,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碍。该学生的问题属于一般负性情绪问题。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悲观的想法;

(2)饮食和睡眠问题;

(3)情绪低落;

(4)内疚感强烈。

4 团体辅导的目标

4.1 具体目标和近期的目标

(1)改善其悲观和内疚情绪;

(2)帮助其完善自我;

(3)提升其自信心,良好应对学业压力;

(4)改善负性情绪。

4.2 长期目标

(1)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

(2)学会自我调整;

(3)提升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5 辅导方案

针对其负性情绪,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SCL-90量表进行筛选,选取同样存在学业压力问题、被负性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在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也有相似的问题,属于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团体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以讨论、游戏、交往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与体验为主,每次团体辅导后均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成员分析辅导效果和认识自我,根据成员的反馈及时对团体辅导进行调整。

5.1 团体组建

团体名称:认识自我 互助成长(战胜负性情绪)

团体目标:认识自我的负性情绪,寻找问题的原因,通过团体的活动提升自己情绪调控能力。

团体性质: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成员:大三学生共39人,分为两组

时间: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数:共九周,每周一次

领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地点:心理学团体辅导室

6 团体辅导过程

第一周

主题:与你相聚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和简单的了解,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初步了解团体辅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式,团体活动以游戏和成员交流为主。

活动材料:背景音乐,彩色纸片,速写笔。

活动内容:松鼠和大树,大风吹,照镜子。创建小组,让成员们互相了解,认识彼此,培养合作的默契,每一个小活动结束后,辅导老师进行讲解,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正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中。活动中间安排休息时间,每次活动在45分钟左右。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咨询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

第二周

主题:他人与自我

目标: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悦纳自我关爱他人。

活动材料:便利贴,速写笔,素描纸,铅笔。

活动内容:小画家,在素描纸上画出团体中的某位成员,画完后进行解释,被画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团体所有成员进行总结,发表感想。找优点,利用便利贴,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点,评选优点最多的人。活动结束后,分享感受。

家庭作业:总结自己的优点,陈述自己的活动感想。

第三周

主题:认识压力

目标: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压力来源,认识压力的两面性。

活动材料:放松音乐,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压力分析师,放松训练。成员扮演压力分析师,帮助其他成员发现压力,提出意见和解决办法。接着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业: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设计解决压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题:自我调控

目标:帮助成员学会自我调控,进行行为管理。

活动材料:木椅,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运送木椅,你说我做。主要是行为训练,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行行为活动,完成领导者给出的任务。通过行为感受他人的想法,在训练中进行自我调控训练。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

第五周

主题:管理自己的情绪

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负性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材料: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情绪表演。成员自己设计情景,编写情景剧本,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剧表演,观众进行点评,演员在结束后进行分享[5]。针对情景剧中的情绪问题,全体成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法,领导者总结分析,阐述负性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情景剧再现,调控负性情绪。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情绪调控计划。

第六周

主题:家庭角色认知

目标:促进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认识,理解家庭不同成员的角色感受。

活动材料:木椅,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进行家庭成员的位置排列,接着让成员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让成员们揣摩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加深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问题,与家人和睦相处。

家庭作业:家庭日记,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难忘的事情,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题:圆桌会议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活动材料:圆桌,速写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设置学习压力情景和矛盾情景,成员选择不同人物进行发言,可以从父母、老师、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活动中领导者做好记录,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分析。

家庭作业:分析自我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尝试列出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主题:关注我的朋友

目标: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人际关系的维系。

活动材料:报刊,剪刀,胶水,水彩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制作小礼物送给团体里的成员,写下祝福的话语。送出礼物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收到礼物也分享感受。领导者总结。

家庭作业:成长日记。

第九周

主题:团体的分离

目标:处理分离焦虑。主要是全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促使成员适应分离情境。

7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7.1 团体成员评估

张某现在情绪状态良好,看待事物更加积极向上,能够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7.2 咨询师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追踪访问发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良好,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良好,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分数减低。

7.3 学生个人自我评估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乐观多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了自我调控,能主动和同学交流,积极融入群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

[2]王小凤,刘捷.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3]梅思佳,陈庆健,金伟琼.朋辈团体辅导对寝室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