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8:2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员工心理辅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电力企业;培训
作者简介:孙莹(1980-),女,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安徽 亳州 23680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23-02
团体心理辅导最早源于1907年美国衣阿华州山德瑞比高中的“职业和道德辅导”课。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罗杰斯开办的会心团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团体辅导活动广泛应用于人的潜能开发、学习的适应、人际交往、企业员工的培训等方面。[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活动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学的帮助和指导,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整合为一个有机体的培训模式,为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促进企业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提供有效的思路。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电力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情况
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教育、治疗机构尝试开展。在企业培训中,团体心理辅导多应用于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AP),企业员工援助计划(EAP)是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技术,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帮助组织和员工解决与工作场所有关的问题。[2]2001年,联想集团开展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也及时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电力企业培训与开发以来,为适应电力企业的文化背景和体制、机制,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在电力企业培训的应用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殊性。
1.电力员工岗位的复杂性
电力企业员工分为不同岗位,如:客服、送变电人员、用电检查人员、线路维修人员、电力设备安装人员、抄收人员、管理人员等。电力员工岗位的复杂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心理需求,不同员工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因此辅导对象的选择来源有限制。
2.电力行业的安全性
电力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高可靠性行业,对安全生产有极高要求。一旦发生电力事故就会极大地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社会安定。保障各种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需要电力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3]特别是线路维修人员、电力设备安装人员等员工直接和电器设备接触,长期处于紧张、高强度、高责任的工作环境。因此,电力企业员工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同于其他行业。
3.电力员工内在学习动力不强
电力企业是国有大型企业,国家的基础产业,目前市场竞争小,员工的竞争意识也相对较弱。部分电力企业员工年龄差距大,有些地方的电力企业中40岁以上的员工接近50%。电力员工的竞争意识、学历层次、年龄、专业等因素导致员工的内在学习动力不强,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
二、电力员工培训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
在电力员工培训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从电力企业的实际出发,为确保培训效果,应进行充分计划和严密组织,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启动阶段
该阶段需要做两个工作:第一,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员工对心理学知识了解还很肤浅,亲身经历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更是少数。在开展活动前,需要对参与单位与员工进行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企业内部报刊、宣传栏、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鼓励员工遇到心理问题感到困扰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增强参与单位的理解和全面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成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参与培训的企业主要领导和团体领导者组成。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计划阶段
该阶段需要做三个工作:首先是进行专业的员工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评估。有专业人员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评估方法评估供参与单位员工的心理现状及其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确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相关主题。第二,选调辅导对象。根据活动相关主题,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辅导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享态度和情感。比如,根据“怎样减轻生活学习压力”,辅导对象可以从用电检查人员、客服、管理人员等多个岗位进行选调。第三,确定主题。辅导对象确定后,领导小组根据学员的需求调研,对问题进行比较和筛选,确定活动主题。比如,经过需求调研,“压力管理”、“挫折应对”这两个主题就可以细化为“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压力管理”、“电力事故的挫折应对”等具体问题。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施阶段
该阶段需要做三个工作:首先是组建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一般由6-15人组成。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背景、技能或经验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第二,领导小组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团体活动的小组数、次数、时间、地点等,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第三,付诸行动。按照设计完整的团体单元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活动内容,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比如:以“电力员工的情绪管理与调适”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来逐步展开实施,祥见表1。
表1 “电力员工的情绪管理与调适”团体单元活动方案
单元名称 达成目标 活动内容
1.有缘相识 1.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初步了解,建立信任和关爱
2.澄清团体辅导目标
3.制定团体契约
4.为下一单元活动做准备 1.热身游戏:相识接龙
2.相识游戏:滚雪球——认知你我他
3.澄清团体辅导目标
4.讨论制定团体契约
5.布置作业:我的生活压力问题
2.减轻生活压力 1.增强团体成员的凝聚力、关爱和信任度
2.针对团体成员的生活压力问题,团体成员分享对问题的认知和经验
3.指导者点评,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
4.为下一单元活动做准备 1.热身游戏:抓与逃
2.秘密大会串:生活压力问题
3.头脑风暴法:怎样减轻生活压力
4.指导者点评
5.布置作业:我的情绪困扰问题
3.走出情绪困扰 1.进一步增强团体之间的关爱和信任度、凝聚力
2.针对团日成员的情绪困扰问题,认识压力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3.寻求科学方法——合理情绪理论
4.指导者点评,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
5.为下一单元活动做准备 1.热身游戏:同舟共济
2.讨论:生活压力中带来哪些情绪困扰与冲突?如何排解?
3.角色扮演:《狐狸与葡萄》伊索寓言
4.交流和分享
5.布置作业:如何应对挫折
4.共同成长 1.电力事故和情绪关系
2.应对紧急事件和电力事故的情绪调适
3.积极应对挫折的方法:培养意志力
4.为下一单元活动做准备 1.热身游戏:打开千千结
2.讨论:电力事故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3.观看电力事故教育片并分享收获
4.布置作业:回顾总结参加团体辅导的收获
5.面向未来 1.让成员回顾总结分享参加团体辅导的收获,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引导成员将其所获进一步指导生活和工作
3.建立团体成员联系制度,形成长久的支持系统 1.热身游戏:拔河比赛
2.交流和分享:团体辅导的收获及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3.建立团体成员通讯录,推选联络召集人
4.祝福与道别
篇2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篇3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朋辈心理辅导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 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心理辅导运动。由此,朋辈心理辅导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2]。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心理困扰。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咨询师辅导的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朋辈心理辅导发展较晚,对许多军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心理辅导模式。
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1.1 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看待同伴群体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方面,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行为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无长期效应,同伴群体才是心理功能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有关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同伴对男孩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积极的同伴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同样重要[3]。
1.2 社会学习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教育应用人们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用同伴的正确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不仅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使受教育者也获得进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由于同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还能强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如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等都对朋辈心理辅导很有启发。
2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弥补军校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由于军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军校研究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军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军校研究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种情况,在军校研究生中选拔、培训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有效缓解军校专业心理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
2.2 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59.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7.7%会选择沉默,8.6%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和长辈倾诉,5.8%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2.7%会选择告诉家长[4]。军校研究生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往往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2.3 有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军校研究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军校研究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之后学以致用,不仅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4 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研究显示,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在使当事人情绪好转这个层面上最为有效。由此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扰时及时提供鼓励和支持,不但能使其增加信心、实现有效调节,而且还能使其在情绪、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对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3.1 选拔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潜质。因此,首先应严格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一个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生观、助人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是在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在共情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唤起与提升,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可借助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问卷、倾听商数自评量表等测验进行筛选[5]。
3.2 系统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如何,取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原则与道德的培训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 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心理调节与干预技术以及会谈的技能技巧等。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还要遵循辅导与咨询的道德规范,不可利用受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引导阅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开会交流心得、观摩心理电影、教师指导下的模拟咨询等。
3.3 分层互助 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结合军校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应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建立由高年级学员辅导、培训低年级学员,同年级学员互助的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能使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同年级和跨年级的心理辅导模式相结合,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4 教育普及 要想充分发挥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带动作用,可以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等系列活动对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互助式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发掘潜能。
3.5 督导评估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经历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及时调节同学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为个别同学做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当遇到的辅导困难,超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时, 或当受助者对其服务不满意时,要有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意识。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在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不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军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它的工作定位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从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军校研究生的心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367.
2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3 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7(4):174177.
篇4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宿舍问题的层出不穷,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如何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宿舍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前人的研究发现,萨提亚模式的理论与治疗手段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将萨提亚治疗模式中的沟通方式理论应用于辅导员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沟通中,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理解人际沟通中方式和方法,也有利于辅导员力有效地解决和改善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一、萨提亚模式中的沟通理论
沟通方式理论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对自我、他人以及情境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当个体处于不平衡和低自尊的状态时,他们会通过使用生存姿态,来保护自己免受威胁、贬低和伤害。萨提亚提出的沟通方式包括以下五种: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在五种沟通方式中,前四种都是低自尊应对方式的表现,而人们使用这些沟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我价值免受那些来自他人言语或行为上假定存在的威胁。表里一致型沟通方式是一种高自尊的沟通模式,萨提亚模式治疗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会认清自己的沟通模式,并努力学会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
萨提亚模式的沟通理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吴燕霞(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对大学生的自尊和人际关系进行干预,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李志宏、陈明星(2013)以质化研究为工具探索萨提亚模式成长工作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发现工作坊活动达到预设目标;梁芸芳(2012)以萨提亚模式为理论依据,编制了大学生宿舍沟通方式问卷,考察了大学生宿舍人际沟通模式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我们结合前人研究,尝试将萨提亚模式中的沟通理论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中。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心理咨询室征集被试,有3名辅导员(其中男辅导员1人,女辅导员2人)和30名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自愿参加。本研究尊重研究对象的个人意愿,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研究对象不会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编制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2.研究过程
本项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自愿参加的辅导员进行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共计8次,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为期2个月;第二阶段,运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被试学生施测;第三阶段,依据调查结果,以及萨提亚理论制定团体活动方案(具体见表1),由三名辅导员各自对被试学生进行7次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为期2个月。第四阶段,参加研究的辅导员各自对被试学生进行实验满意度和效果的调查,心理咨询室教师对辅导员和随机抽取的部分被试学生进行每个人约20分钟的访谈。
活动结束后,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研究效果。被试学生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问卷》、《团体活动效果评估问卷》。再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施测,分别对研究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检验。此外,本研究还使用个案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对研究效果进行评估。
■
三、结果
萨提亚治疗模式对改善被试学生的心理症状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在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和抑郁因子干预前后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结合问卷结果和培训中了解的被试学生的沟通方式,女生在表里一致型和讨好型的沟通方式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打岔型和超理智型沟通方式上显著高于女生;结合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培训中了解的被试学生的沟通方式,独生子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自尊度更高,更多地使用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
从对团体辅导的主观感受来说,9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团体辅导;认为这个团体凝聚力非常强的占56%;从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58%非常喜欢这个团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53%的学生认为参加这个团体活动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68%的学生愿意参加再次类似的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结束后,通过对辅导员和部分被试学生的访谈以及团体活动中的观察归纳和学生的分享和反馈材料,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培训和团体活动都成功地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从团体辅导开始时的沉默和观望,到逐渐开放自己,积极参与和分享,慢慢有效地结合团体辅导的练习进行个人察觉和成长,逐渐表现出对团队成员的信任、团结互助、真诚有爱。
四、讨论
(一)萨提亚模式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适应性
经过3名辅导员对被试学生进行的7次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被试学生的自尊的得分有显著提高,访谈结果也表明,被试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此次团体辅导是有效的。
(二)萨提亚模式适用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是探索萨提亚模式在解决大学生宿舍问题的一个尝试,符合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需求和目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萨提亚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提高学生自尊、改善人际关系的高效率的方法。本项研究也表明,学生知觉自己产生了改变,并对过去不当的沟通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尊,改善了宿舍人际关系。
(三)萨提亚模式在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应用的可行性
本次研究是萨提亚模式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90%的学生非常喜欢3名辅导员老师主持的团体辅导,68%的学生愿意参加再次类似的团体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辅导员有参与心理辅导的优势,他们在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正规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本项研究丰富了大学生心理辅导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将进一步证明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可行性,为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篇5
一、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把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列入了德育目标。《义务教育法》中也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从以上文件和教育法规看,学校教育除了有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职责以外,还必须有育人的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愉快、生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学校必须担当起的一个重任。
2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对学生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集团或组织。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学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学校,主要是教师。”学校中的各种教育措施,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教育方法的实施,学校的风气和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学校必须成为一个比较纯净、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小环境。因为只有优良的校园环境,才可以陶冶学校成员的情操,提高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群体的内聚力,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3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生长高峰期――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形成许多的不适应。由于“成人感”的增强,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他们希望能摆脱大人的束缚却不可能完全独立,他们渴望朋友,但因为种种原因与同伴闹矛盾而经常陷入情绪的低谷。他们情窦初开,渴望情感的滋润,却又难以在异性同学交往中把握好分寸。……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危险期”。事实证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营造初中和谐校园环境的具体方法
1 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可见,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绝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也不是几个人的力量能够办到的,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长期共同努力。所以,提高学校教职工对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认识,并努力使其参与,强调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来强化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使学生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和谐环境中成长。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中,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一般一天有5-6个小时,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大多在课堂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也是在课堂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去,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在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这三种工作模式当中,日常渗透时时刻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保证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要创建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布置作业要有选择、要适量”等,这一方面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协调了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学得轻松、教得愉快。
3 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他们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可敬可亲”的楷模,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如果教师没有威信,加上教育方式不当,则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与教师产生隔膜,并在心理上受到各种伤害或严重打击,从而使学生丧失对班级和学校的亲和感及归属的认同。
4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心理辅导有效运作。
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营造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要顺利实施,并具有成效,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制。
(1)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阵地。
班级团体辅导每两周进行一次,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操作。主要形式有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竞赛等等。
(2)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学的常设渠道。
个别辅导由经过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操作。其中,心理辅导室保证每周开放,接待学生个别访谈。
(3) 学校设立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宣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反映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动态;利用学校电视台定期向学生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或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卫生问题;建立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心理援助的补充渠道。
(4) 不定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由心理辅导室教师确立主题,并向全校公布,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前往听课。
(5) 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学年可请有关教研部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合理利用测试结果,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心理辅导室也可由此更全面地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协助家长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而长远。为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必须让家长也来亲身感受一下学校里的育人风围。学校可选择适当时机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请心理辅导专家给他们作心理辅导讲座,探讨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如何看待孩子学习成绩,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以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水平,扩大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的效果。
三、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初步体会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在“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总目标指引下,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经验:
1 师生关系的协调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
2007年6月我们对初一、初二年级两个班和全校任课教师抽样调查发现,两年中我校师生关系有所改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良好的占98.7%;教师认为师生关系和谐与较和谐的占98.2%。学生认为在校情绪良好的占97.3%;觉得适应和比较适应教师的占80%。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2 领导重视和行政决策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保证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领导重视和行政决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没有学校领导对此项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亲自督促和参与管理,要开展这项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
3 校风校貌的改善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突破口
学校和谐环境的创设要从改善校容校貌,整治校园物质环境入手,因为它会给师生带来“焕然一新”的心理感受。而反过来说,校容校貌的改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校风的建设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千多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秩序井然,校园内几乎见不到一张纸片。
三千多学生在出操,行动迅速,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三千多学生的校园里,教师每一次进出校门都能接受几十次的问候。
这样的行为规范,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今天的“和谐环境”,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份贡献。
篇6
关键词: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治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数量不断增加,从最早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发展到现在涉及各个方面: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性等。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工作重点逐渐从原来的治疗性模式向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二级学院,缺少符合学科特点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效果不明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促进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展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试图设计一整套适合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3+3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发展性与治疗性相结合的3+3模式,即预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问题的出现;同时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并且采用家庭治疗模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全体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心理问题出现。(1)组织机构。建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立专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每班分别设立一名男心理委员、一名女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员要掌握本二级学院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重点学生要进行跟踪治疗,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项符合本学院特点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班的心理委员要掌握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每学期认真填写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本,配合心理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系列讲座。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消除产生困扰的源头。通过调查,笔者总结了各个年级的凸显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系列心理讲座主题。通过这些讲座,能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开设适应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大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上的问题,开设学习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和技巧;大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恋爱与性的问题,开设恋爱心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婚姻与性,理性解决因为感情引发的心理困扰;大四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技巧及就业心态心理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积累面试技巧及改变就业认识和压力。此外,每年面对全院学生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和人际关系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发心理问题。(3)系列活动。设计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趣味运动会、表演心理剧、拍摄心理微电影、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关心、解决自己及他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2.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
(1)危机干预体系。在二级学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干预制度,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立即进行危机干预。(2)心理咨询。在二级学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员负责本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安排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担任咨询师,这样能解决由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不足,学生预约心理咨询排期过长的问题。(3)对个别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每个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家庭的印记,因此,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和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良认知的来源,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高校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与党团建设相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级学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很多学生不知道活动的举办及举办该活动的意义,导致自愿参与的学生很少,无法真正达到覆盖全体学生。在二级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多数都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虽然都学习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没有机会深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内容,导致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进行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时没有掌握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委员对本职务不明确、不重视。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多数心理委员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少部分心理委员工作热情高涨,但是并不了解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途径
1.提升二级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以“点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即治疗性和发展性两手抓,在开展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同时,注重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帮助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现代心理健康新观念,逐步建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朋辈互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抓住互联网的宣传阵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经费,开展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活动,提高二级学院师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提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
从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要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从事个体咨询、团体训练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的成长和健康,定期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和心灵休息站,排解负面情绪。
3.强化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朋辈教育理念,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一项关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诉求对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压力时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占到了32.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容易从朋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行为,同学之间“同住、同吃、知情、关心”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因此“让同学告诉同学”的方式效果突出。从院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心理委员三方面入手,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作者:曲径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荆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二级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
篇7
在市教体委和市园区实验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于2000年年初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园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到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达到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6.利用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报刊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篇8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探讨
【分类号】G71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团队精神形成于中华素质提高方面,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清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岗位设置比较混乱,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从而造成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被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每人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大量的工作时间花在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方面,极少有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性。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党团建设、文体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服从学校不同部门的领导,如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辅导员奔波于各部门之间,投入精力多,难有时间继续学习和进行理论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难以可持续进行。
(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具有过渡性、流动性等特点。制度层面的缺陷致使辅导员提高学历、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造成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一部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师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这部分辅导员从走上岗位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有打算,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层次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难以稳定发展。
(三)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部分辅导员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身职业不能合理定位,对辅导员身份缺少认同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盲目、应付现象突出,甚至存在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缺乏,造成辅导员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引导学生过程中缺乏运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不善于处理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正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不懂得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时,表现出退缩、抱怨等消极情绪。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通过细化工作领域,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如,负责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可以专攻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
(二)落实培训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专业性
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制度:初级培训包括辅导员岗前培训和达标考核培训,辅导员上岗之前必须参加并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上岗后定期参加达标考核,顺利通过考核者才能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探索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首先,采取例会、政治学习、专题讲座、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形式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加强辅导员政策、文件的学习,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第二,要求辅导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如可以成立辅导员协会,定期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学生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为辅导员配备科研指导教师,将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科研经费也要向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倾斜。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应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进行规划、指导。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辅导员处于试用阶段时,学校要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要严格按照试用期标准考察辅导员是否适合这一岗位,对合格者进行引导,帮助其做好正式上岗的准备。第二阶段,正式上岗后,进入职业适应阶段。这一阶段,要通过试用和考察,发现辅导员的才能,帮助辅导员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辅导员适应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职业倦怠期。在这一时期,要帮助辅导员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克服由此引发的职业生涯危机,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其有效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困境。
篇9
学生实习期心理不适应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顶岗实习,需要迅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这一角色的转变,在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比如,笔者所带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在省外实习,作为初次到酒店实习的实习生,不少学生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没有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在工作中发现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有差距,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给他们角色的转型带来严重障碍。特别是刚进入酒店的前两个月,这种不适应感最为强烈,学生远离家庭和学校,第一次接触社会,部分学生由于娇生惯养,极少吃过苦,缺乏独立意识,酒店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的不确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使他们出现了厌恶情绪、消极怠工等现象,甚至想中途离岗。
除角色的不适应外,人际交往的不适应也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一方面。不少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出去工作,在内心深处难以脱离家庭和父母,没有自主和独立意识。在校期间,每天都是与同学、老师接触,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单纯,加上学校处处关心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而在实习中,工作环境与学校环境差异较大,酒店工作人员层次和素质不同,酒店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他们更关注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许多学生在实习时找不到之前在家和学校里的受关注度,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产生不敢与人沟通的障碍。还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做事比较情绪化。这些都是影响他们顺利完成实习的重要因素。
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笔者所带的学生为例,每年实习人数比较多,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衍生出来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表现在对工作环境、条件、工资待遇的攀比上,对一些外在细节比较苛求,而并没有专心在工作上给自己争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急功近利,自命不凡,不愿从基层做起,渴望一步到位。他们没有把困难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只想一走了之,但迫于学校的要求不得不继续实习,这就导致有些人精神抑郁,逃避实习、厌恶实习的情绪日益突出。
学校和企业管理、教育不到位是主要原因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只注重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和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甚至从未涉及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中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才发展。比如,笔者所在的院系在每次学生实习前,只是召开一次简单的实习动员会,介绍一下实习单位的情况,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还是处于一个非常迷茫的状态,到了实习单位后发现与想象中的差距很大,加上人生地不熟和工作辛苦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极的情绪。包括实习前的单位面试,也没有进行一个全面有效的指导,学生在面试失败被调剂到其他实习单位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产生对实习的厌恶情绪。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种种困惑和问题的时候,大多都会找辅导员倾诉,但辅导员无法到实习单位指导;同时辅导员面对众多学生,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或电话对有严重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不能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另外,大多实习指导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了解到实习学生的情况,也无法及时协助实习单位解决具体问题,造成实习学生与学校管理的脱节。
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顶岗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学生长达半年的时间在校外实习,而且分布在不同单位的不同岗位,学校的实习管理是宏观的,更多的是依赖于企业的管理。另外,学校的实习管理体制不健全,实习指导老师的配备相当缺乏。大多数实习指导老师是代课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实习管理工作中,而专职实习指导老师负责的实习学生过多,再加上实习管理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在实习管理工作中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无法及时了解,难以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后得到有效解决与调适。
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企业也重视实习生的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的培训,但是容易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更无法像学校那样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另外,部分实习单位只考虑单位利益,把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把最累、最脏的工作交给实习生,工作条件也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逐渐对企业和学校产生一种抵触和厌恶的情绪,无法顺利完成实习。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实习前的动员和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介绍实习单位的情况,还应做好即将实习学生的心理调适、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咨询,让他们找好自己的定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要适当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把顶岗实习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帮助学生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同时,学校还应增加心理健康兼职辅导员的配备数量,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高职院校的每个系部都应配备相应的兼职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学校还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经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没有经费相应的教育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这需要学校教学部门、系部实习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协调,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目的。
第一,系部实习管理部门与学生工作人员的联合。学生顶岗实习应该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协助实习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共同管理好学生。实习指导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定期与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学生在岗位的情况,出现问题后要到实习单位去具体协调解决,及时与系部教学负责人和辅导员联系。
第二,学校教学部门应该负责指导和监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不能完全交给系部管理。要加强对实习管理工作过程和效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努力争取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学生管理不能单方面靠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有了家长的关注和配合,家长与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将大大提高解决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极其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展得还不够,因此要进一步开拓和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如在实习单位前来学校面试前,可以请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内容可以包括面试技巧、企业管理和文化、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实习生心理的调适等。另外,学校也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以及实习实践的需要增加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完成教育目标。每年实习工作安排前,要对上一批实习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合作的实习基地进行优劣筛选,不断与实习单位进行协商,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发挥优势的岗位,让顶岗实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还相当薄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需要学校教学部门、系部实习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关注,深入探索,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规范性、有序性、系统性、生动性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我校心理选修课程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本学期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规范课堂教学着手,保证上课的质量。一是加强集备。我们组成了以林聪老师为组长的集备组。把周一上午作为集备时间,大家共同讨论。这样不仅加强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规范了课堂进程、上课的内容和上课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有序化,避免了心理健康课的无序化和随意化。
继续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本学期,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以上的改进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13:30-13:50为面对面咨询时间,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课外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10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30人次,网上咨询15例,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三、完善心理咨询室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效果。本学期,心理放松室里更新了布置环境更加优美,使心理教育咨询室成为墩头小学独特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