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安全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14: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士职业安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护士;锐器伤;原因分析
锐器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损伤和出血。护理人员可因职业暴露,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和其它锐器伤受到感染[1]。近年来,随着职业防护意识的加强,锐器伤作为一种因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
锐器伤是临床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因而护士发生锐器伤后发生感染的机会较高。调查显示,护士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注射或采血时,注射或采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护士因污染的针头等刺伤而感染上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报告屡见不鲜。锐器伤已经成为护士职业损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的健康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而目前国内对这类职业危害的安全保护措施远没有达成专业化、系统化水平,缺乏针对性强的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标准[2]。
临床护理人员对锐器伤危险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损伤后的处理不重视。许多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处理流程不熟悉,仅局限于常规简单的处理。值得重视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在意外损伤后不做任何处理,理由是工作忙无法顾及或自认为无大碍。
2 锐器伤后低报告现象原因分析
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对锐器伤现象越来越关注,在发达国家,职业性锐器损伤的防护已经被立法[3]。但国内对锐器伤低报告现象的关注程度仍不高。建立并实施锐器伤报告制度,一方面可为主管部门提供锐器伤发生情况及现存的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门加强对锐器伤者的管理,为其寻求专家指导;此外,报告资料可为被针刺伤等的医务人员提供法律保护的证据。
目前普遍存在的低报告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护士本身的认识不够
尽管绝大多数护士认识到锐器伤后最严重的结果是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对伤后传染上疾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认为被感染的几率很小,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护士认为损伤是自己造成的,只好自认倒霉,存在自责心理。还有相当一部分护士认为报告制度太繁琐而不愿上报,在暴露后预防的处理上不耐其繁。 转贴于
2.2 管理部门针对锐器伤的处理态度
同样,医院管理部门也存在与护士本身相同的认识不足问题,认为锐器伤普遍存在,对报告记录不重视,致使护士认为报告后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处理,使报告率降低。许多医院管理者认为如果按照普遍性预防如戴手套一项就消耗太大,暴露后预防的费用就更大,高费用导致了医院管理者对锐器伤上报记录的处理态度不积极。
3 减少护士锐器伤,提高伤后报告率
随着安全注射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在做好职业防护的同时有必要做好暴露后的预防工作。
医院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锐器伤报告制度,贯彻并实施锐器伤记录的报告制度,配备专人管理,督促上报记录,协调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建立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在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医院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培训,将普遍性预防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预防知识。护士应重视自我防护,特别要加强对新员工及低年资员工操作培训,提高这部分人的操作熟练程度,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4]。积极参加普遍性预防教育,深入了解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后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受伤积极主动报告,争取得到进一步跟踪和处理,真正做到暴露后预防。
总而言之,只有在护士本身、医院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护士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2] 邢玉斌,魏华,索继江,等.医疗机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法规与体系建设初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74-675.
篇2
【关键词】 针刺;护士;防护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nurse about protec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BI Yan-hua CHEN Fang-tao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clinical nurse about protec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es ,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clinical nurses to strengthen the execution efficiency of dealing with the occupationalexposure properly. Methods 264 clinical nurses of the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needle-stick injure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the nurses had correct recognization of the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mastered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but having weal awareness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the iatrogenic infection only about 15.9% of the nurses executed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reporting system and reporting procedure, establishing file for risk evatication ,tracing and processing after needle-stick injuries.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es awateness and behavior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was related with self-factors of nurses and the caring and attention of the hospital . The hospital shoceld deepen the education on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 of the occup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provide effective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nurses, this improving the protective alliance and the execu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Needle-stick ; Injuries ; Nurse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54-02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性伤害。本文调查2005~2008年我院264名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针头刺伤情况,皆在探讨其高危因素及如何提升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防护,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64名护士中,其中临床护士249名,手术室护士12名,供应室8名;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29岁。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针头刺伤原因、次数、损伤环节、程度、损伤后处理、是否报告、建档,进行风险评估,追踪处理,及防护知识掌握程度,获得渠道等内容,共发卷264份,收回258份,有效率93.7%。
2 结果
2.1 损伤种类:统计针头刺伤562次,其中给患者抽血、各种穿刺误伤204次,占36.2%;静脉穿刺、违犯操作规程做双手回套针帽等动作误刺伤241次,占42.8%;拔针、分离注射器输液管针头误伤59次,占10.6%;其他因素误伤58次,占10.4%。
2.2 损伤的污染源:562次针刺伤中,被污染针头刺伤者396例,占70.5%。患者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185例,占49.2%,其中HBV阳性占46.2%;HAV阳性占0.88%;HIV阳性占2.12%。未发现传染病191例,未检测20例。
2.3 护士对针头刺伤危害因素的认知及防护行为自评,见表1。
3 讨论
3.1护士对针刺伤危害因素的认知和行为关系:一项调查证明,全国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而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传播疾病80%-90%是由刺伤所致[1]。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报道:每年至少发生60~80万次意外针刺伤,其中有一半的刺伤尚未报道[2]。本 3年内,临床护士发生针头刺伤,据不完全统计就达562次,人均刺伤2.1次,其中70.5%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其中患者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185例,占49.2%。此项调查与国内毛秀英报道的情况相近[3]。提示,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时面临着潜在的高危因素,随时都存在着被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职业安全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本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护士对误污染针头刺伤危害因素的认知(98.1%)和防护行为(89.9%)有较高的水平。针刺伤危害因素认知与防护行为总分是正相关。这与目前重视自身防护的大坏境和医院护理部重视加强培训教育有关,已经认识到注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3.2影响护士对针刺伤后处理和行为因素:本调查发现,护士对针刺伤后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执行报告程序、抽血做相应检查、建档追踪、应急预案执行率都在比较低的水平。分析其原因为[4]:①护士普遍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差、观念淡薄、思想上不重视有关;②有的护士认为针刺伤是个人操作技术问题,违规操作或粗心大意引起,把责任过分归咎于自己而隐瞒不报告;③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发生污染轻;④主观上认为措施麻烦、费时、影响工作;⑤忽视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对发生风险未能处置报告;⑥损伤后处理,如采血检验、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及随诊等费用个人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士对损伤后防护行为的落实。
3.3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流程,是降低护理职业损伤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护理部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办法》,职业暴露安全要求建立了较完善管理系统,成立了医院护理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三级网络组织。制订了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理风险应急预案。举办了两期护理职业暴露、护理风险管理学习班,全院有258名护士参加了学习班培训,培训率达94%。研究证明,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认知和行为,医院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系统,普及护士风险教育培训、管理,护士树立安全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自觉性。护理人员须配备充足,减轻护理工作压力,为临时护士提供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如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积极推行用针头销毁装置,避免减少收集针头处理过程针刺伤发生[5]。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及其他一些原因,临床护士执业损伤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认识,增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防护意识,促进医院管理层重视各种职业损伤因素对护士健康产生的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损伤报告制度,积极改进工作环境,合计设计工作流程。对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护制度提供有效的指导,减少危害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王红红,杨敏,和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8
[2] Preventing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DHHS (NDSH) Publication No,2000,108:1999
[3]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4] 罗远玉.提升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的认知行为调查[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7):17~18
篇3
关键词: 护士 锐器伤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 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6], 临床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焦虑及悲观情绪,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探讨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加强防护措施十分重要。
1 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1.1职业接触: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检查过程中与注射器、输液(血器、刀片、缝针等锐器接触较多。
1.2工作忙乱, 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在集中治疗时间,护理工作紧张繁忙,操作项目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锐器伤,尤其是在护士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显工作忙乱,因此锐器伤发生率相对更高。
1.3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护士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大多数护士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掰安瓿未采取保护措施,由于患者躁动而无采取防范措施。
2 防护措施
2.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止>30.0 %的针刺伤发生。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与培训,营造职业防护的氛围,增强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提高护士有效处理锐器伤的能力。
2.2规范临床护士操作行为 不良的操作习惯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规范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发生的重要环节。与患者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操作应戴手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或戴防护手套、不要直接用手传递锐器物、操作时应带锐器盒到床边,操作完毕时将使用过的锐器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而不应先将锐器存放在治疗盘再整理到锐器盒,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到容器的2/3-3/4即可),要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和强制性使用安全器具、给躁动患者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
2.3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 美国职业安全保健署(OSHA) 早在1991 年就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制定完善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落实培训计划,强调锐器伤发生后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对锐器伤的及时处理,确保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
2.4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2.4.1伤口即刻处理 当护士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行急诊清创。
2.4.2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在24h内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月、1个月、6个月间隔);可疑被液污染时,尽快做HCV抗体检查;可疑被HIV感染血液、体液污染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7]
篇4
针刺伤是一种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如HBV、HCV、HIV等。对护士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我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情况,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我们对全院护士2012年1~12月份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院护士216名,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6岁。科室分布:儿科27名,内科32名,急诊科27名,换药室2名,妇科15名,产房12名,手术室24名,ICU 13名,外科29名,中医科11名,供应室6名,神经外科15名,其他3名。工作年限:1~3年67名,3~5年48名,5~10年41名,10~15年39名,15年以上21名。
1.2 方法 采用《中美护士针刺伤相关研究对比分析》问卷内容设计调查表,被调查者多项或单项选择,不记名形式填写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6.75%。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率调查结果 发生针刺伤147例,发生率70.3%。其中1~3年61例,占41.5%;3~5年40例,占27.2%;5~10年29例,占19.7%;10~15年11例,占7.5%;15年以上6例,占4%。见表1.
3 讨论
3.1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 本调查显示我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极高,占调查人数的70.3%。多发生于低年资护士,参加工作时间1~3年的发生针刺伤61例,占41.5%。防护意识薄弱,抽血或注射不戴手套的37例,占25.1%。具体受伤环节以回套针帽多见,回套针帽时发生39例,占26.5%。这与刘杰等[2]研究相符。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3.2 锐器伤防护相关情况 本调查显示,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在受伤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41.4%,我国是HBV的高发区,而且HIV又处于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环境,锐器伤造成的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3]。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在上报方面知之甚少,并且上报后也得不到相关的服务。
3.3 护理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3.3.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防防护水平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操作中手忙脚乱,减少意外损伤;掌握专业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有助于护士主动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掌握针刺伤的处理措施及报告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3.2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4]。穿刺、注射、抽血时戴手套,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回套针帽及拔出针头等不良习惯。
3.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职业防护管理。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5]。医院各病区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量,给与相应的编制,科学排班。针刺伤后,尽量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并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做好登记、报告、评估暴露级别、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追踪检查,必要时应用安全有效地生物制剂,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随访并存档。
参考文献:
[1] 刘立. 最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指南. 北京: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 993.
[2] 刘杰,张素香.护士针刺伤调查情况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2,313医院医学论文专刊.71.
[3] 李碧秀, 杨瑞蓉.护士在不同操作环节中发生锐器伤因素的调查与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4):305-306.
篇5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83-02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针对目前护士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与杜绝针刺伤的发生。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针刺伤的6项主要原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我院临床一线工作120名护理人员,年龄19-48岁,工作年限1-28年,均为女性,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30名,护士66名,学历本科10名,大专50名,中专60名。
1.2 方法:采用回顾问卷调查2009年-2010年针刺伤情况,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该问卷有护士操作不规范,工作繁忙,工作环境欠佳等6方面构成。将问卷发给护理人员30分钟内完成发出120份。收回12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 结果
针刺伤原因如下:见表1。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本调查结果表明有60%,临床护士某些操作不规范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徒手捡拾破玻璃碎片,用过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是针刺伤主要环节,加药时违反操作规程,掰安瓿时未事先用砂轮割剧,并用纱布包裹掰开,为赶时间,一手拿注射器,一手拿安瓿,两手之间无支撑点,这样极易被加药针头刺伤,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未及时处理用后注射器,输液器、集中处理时也易发生针刺伤。
3.2 工作繁忙及护理人员不足:调查表明针刺伤最易发生于上午输液高峰及中午工作繁忙时段,这段时间因患者治疗多,或因人手少,而此时患者多输液完毕需拔针,而且同时结束的患者很多,但此时值班人员较少,当班护士在忙碌情况下易被拔出的针头刺伤。而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使当班护士过度劳累,注意不集中,也容易被针刺伤。
3.3 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是指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护士在注射、输液、抽血等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第一浪费,二操作不方便,三医院没有硬性要求戴手套,这使针刺伤发生率相对升高,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发生针刺伤后对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染上传染病的机率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极少数护士对针刺伤无所谓,认为小事一桩,顶多用碘伏擦一下便不了了之,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传播,被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机率为0.3%。HBV感染机率为6%-30%。HCV感染机率为1.8%,可见针刺伤的危害是巨大的认识不足可致严重后果。
3.4 器材不安全,处理用过的输液器,程序过于复杂,为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利器损伤,卫生部规定用后的锐器须放入锐器盒,但同时因护士要分离针头,分离过程中易刺伤手,并且锐器盒开口过小以及锐器盒过满,处理时不能顺利将锐器放入锐器盒,也增加针刺伤的机会。
3.5 操作环境光线暗、嘈杂、拥挤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6 护理对象不合作,护理对象尤其是小儿,情绪激动的患者突然的抗拒常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
4 对策
4.1 严格按规范操作,改变危险工作行为:禁止将针头暴露于环境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用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宜用单手复帽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集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用后针头指向身体任何部位,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立即重新更换针头。
4.2 护理管理者应从工作量,以及护士能安全,高质量完成护理任务角度出发,合理编配人员,还应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并配机动人员以供繁忙时调用,以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同时加强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护理操作程序,保证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也能有条不紊,减少忙乱,从而减少针刺伤发生。
4.3 加强防护意识学习,改变不安全行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自身防护技术及血源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尤其是新上岗工作人员,使其重视和配合针刺伤处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杜绝此原因造成的针刺伤,对临床护士培训别强调,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伤后处理等,改变以往护士为病人服务时不怕脏的观念,切实做好标准预防。
4.4 提供安全操作环境及器具,操作时光线充足,房间宽敞,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使用留置针等,锐器盒应设计成方便、实用的规格,放置在便于操作后能及时,就近将锐器放入锐器盒的区域。锐器盒3/4满时即停止使用并封闭处理。
4.5 为不合作病人治疗时先做好解释工作,治疗时需有他人协作。
4.6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伤或粘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向院感科报告。并得到及时咨询和处理,同时院感科在收集这些资料时应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预防措施,也有助于追踪监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 针刺伤后处理
5.1 伤口处理: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5-10分钟以上,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冲洗伤口后用75%的酒精,0.5%的碘伏消毒并包扎。
5.2 报告:尽早向院感科报告,同时进行患者、操作者的相关血液监测,由相关专家对针刺伤的损害进行评估。确定暴露源及级别,制定追踪观察,实施预防性用药,可疑或确定护士为接触性肝炎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伤,应注射相关疫苗,可疑或确定HIV患者接触的针头所伤,除按一般针刺伤处理后还应进行HIV职业暴露的上报与登记。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的相关资料做好保密工作,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监测HIV抗体。
5.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大多感害怕、担心,尤其发生HIV职业暴露后更感恐惧与绝望,管理者除做好处理工作外,还应做好保密及安抚工作。同事间也应给予关心、爱护与帮助。
篇6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等锐器损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现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主要是针刺伤)传播,在医务人员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有些疾病经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以上[3]。而目前对锐器损伤引起的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将成为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4]。所以在消化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对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1 消化内科护理
人员锐器损伤现状 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伤者达33万人次;1985—1999年间共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HIV,13名可能感染HIV。截至2000年底已有24名被确诊为HIV感染的护理人员中因皮肤刺伤被感染者为20名,占84.2%[5]。 2003年英国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 消化内科临床中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6]。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 ~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 以传播[7]。 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8]。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9]。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 危险因素分析
2.1 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
2.1.1 针刺伤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有抽吸药液、拔针、分离针头、回拔套管针芯、整理手术台上的用物及处理废弃物等。
2.2.2 锋利器具割伤 主要环节是工器具匆忙传递或拿取方式错误而伤及自己或他人。
2.2 锐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风险因素来源,采用因果分析图法对一般锐器损伤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识别,见图1。
2.2.1 护理人员风险
2.2.1.1 工作疲劳 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少,无法满足病人数日益增多的需求,护理人员常常在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自身预防保护的意识及反应不够灵敏。
2.2.1.2 护理人员性格、态度 在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与护理人员的性格态度有关,即性格急躁、工作较粗心大意者发生频率远高于那些性格沉稳、工作细心的护理人员[10]。
2.2.1.3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在工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不规范,常在给患者注射的过程中被针刺伤,从而增加受伤机会。
2.2.1.4 缺乏经验 工作年限少,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容易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从而增加受伤机会。胡春玲等[11]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
图1 因果分析法-发生锐器损伤风险 2.2.2 医疗器械风险
2.2.2.1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下降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的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
2.2.2.2 针头风险 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在处理针头的过程中,谨慎操作[12]。
2.2.3 医院组织、管理风险
2.2.3.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2.2.3.2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制定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很有必要。
2.2.3.3 无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制定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非常重要。
2.2.4 环境风险
2.2.4.1 医院环境 护患比例、窄小的床位间距,而护士短缺、配备不足。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任务重,还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照顾,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量属超负荷状态。易使得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发生锐器损伤事故。
2.2.4.2 患者配合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服务者与帮助者的护士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实施正常护理工作的基础。如病人静脉本身的原因或者带教时由实习护士穿刺,未能“一针见血”,病人认为护士技术差,没有同情心,让他当了回“试验品”而心中不悦产生护患矛盾,这时护理人员容易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发生针刺事件。
2.2.4.3 患者家属配合 医院在重视患者的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如果陪同患者的家属被晾在一边不管不问,无人理会。无视于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缺乏与患者家属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这常给救治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属在心理承受力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失态行为,如愤怒的攻击、不安与吵闹等。干扰正常的救治,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 (1)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放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 (2)培养抗压能力,工作细致、心态平和,不急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可减少忧郁和焦虑,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避免使用锐器的护理操作中减少发生锐器损伤。
3.2 组织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3]。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4]。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5]。
3.3 改善、使用安全医疗器械
3.3.1 经常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发现医疗器械性能较差时,应及时更换。
3.3.2 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器具 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16]。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20 李杏,郭耐强. 浅谈HIV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 23(7):332-333.
21 Dumpis U, Kovalova Z, Jasons J, et al. An outbreak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a paediatric on cology war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further spread. J Med Virol,2003, 69(3): 331-338.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篇7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46-02
急诊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而急诊科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是最早和最密切,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被感染的高度危险。目前,我国属于肝炎重灾国家,肝炎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等)等传染性病毒猖獗,同时艾滋病毒(HIV)患者也日益增多,患者的增加无疑使作为病患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机会增加,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护士将随时面临着感染的风险。因此,总结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宣传和防护措施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急诊科工作过的护士80名,其中护士52名,护师19名,主管护师9名;年龄19~36岁;护龄1~18年;学历中专、大专。
1.2 调查方法以及内容
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职称、学历、护龄;(2)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情况;(3)护士工作中受到过锐器伤情况;(4)护士接触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情况;(5)护士遇到过患者合作性差而发生职业暴露情况;(6)护士在处理针头时被刺伤情况。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发放调查问卷83份,回收合格问卷80份,回收合格率96.4%。
2 结果
回收的80份调查报告中,护士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80名(100%),工作中受到过锐器伤80名(100%),接触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体液78名(97.5%),出现过处理针头时被刺伤50名(62.5%),遇到过患者合作性差而发生职业暴露20名(25.0%)。
3 讨论
3.1 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暴露原因
3.1.1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部分护理人员,尤其是一些新上岗的护士,缺乏有效的职业防护培训,对针尖、刀片等利器划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一些血液传染性疾病感染,后果严重。
3.1.2 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急诊科工作紧张而繁忙,既要承担门诊患者的处置、换药,又要负责门诊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大批急诊患者来临时,人员往往配备不足,这时的护士把责任放在第一,缺乏自我防范意识,更易发生针刺伤。有报道,医院感染中80%与针刺伤有关[1]。目前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HIV、HBV、HCV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机率为0.3%,HBV的感染机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3.1.3 职业暴露的途径 皮肤黏膜接触是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在每天的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增多。急诊科护士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需要第一时间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常见的有车祸、中毒、溺水、手术并发症、他杀等紧急情况的抢救工作,急诊护士需要在未确诊情况下进入工作,时间紧迫,个人的防护措施不能充分实施,在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以及不明分泌物时导致自身感染情况发生,属于医院高危感染人群。
3.1.4 患者依从性低 急诊重症患者常处于巨大痛苦或者神志不清等状态下,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工作,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工作时刺伤自己。
3.1.5 双手回套针帽 在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过程中双手回套针帽或者将针头混入医疗垃圾中,护士在收拾处理医疗垃圾过程中可能被误伤。
3.2 干预措施
3.2.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长,要对新上岗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对全体护士进行定期职业防护培训考核,防止麻痹大意的思想,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危害性的认识,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的工作,时刻警惕血源性感染的发生[3]。
3.2.2 做好个人防护 急诊护士在进行抢救工作前,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做好个人防护,抢救护理前将衣帽、口罩、手套等佩戴齐全,在处理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自身皮肤或黏膜直接与其接触,抢救护理结束后按照标准洗手消毒过程,避免对医疗环境进行污染。
3.2.3 抢救护理时避免针刺伤 在整个抢救护理过程中,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技术要点,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量避免意外针刺损伤等。妥善放置废弃针头,与其它医疗垃圾分装,以免不小心刺伤,安全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3.2.4 医疗垃圾的处理 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器。不要将手指伸入容器内,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3.2.5 锐器损伤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尽量避免被锐器刺伤的前提下,一旦出现锐器损伤,应立即作出有效的消毒处理,进行伤口清洗,可选择使用流水进行伤口清洗,挤出伤口处血液,之后使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局部伤口进行消毒,污染眼部时需要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对感染性病毒感染,需要进行血液检测,积极注射相应疫苗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测。
综上所述,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力求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急诊科护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2]刘小玲,许琼,周阳,等.手术室护士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4):70.
篇8
1 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关键。消毒隔离制度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保护医务人员及健康人群的身体健康。
2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提高对传染性手术医疗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医院感控科和手术室应共同制定严格的规范化的质量检测标准和具体要求,加强手术室医务人员学习院感知识,严格训练,定期检查,做到术中人人会防护,术前、术后物品会处置。并加强手术室保洁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染性废弃物的认识,严格要求终末消毒的必要性,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
3 医院应对医务人员在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时提供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如要求医务人员在有可能接触到任何体液时都要戴上乳胶手套。但尺寸不合适的塑料手套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1]。
4 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管理层决策、医院的安全区标准和要求;医院督促执行正规操作流程和标准的力度;医院开展安全教育与护士交流的频率等。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对护士的职业防护不但会形成安全氛围,促进安全计划执行,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安全意识[2]。
5 洗手护士的防护 首先注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一旦双手或双前臂的皮肤有微小破损或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上台时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好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加强自我防护。有研究报道,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乙肝患者血液体液时要在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再戴单层、双层手套才能防止HBV传播[3]。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求准确、有序地进行每个步骤,避免忙乱操作导致意外伤害。进行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传递时采用“非接触技术”,通过弯盘传递。有统计显示[4],手术室中医护人员75%的损伤是由锐器导致。
建议穿硬头拖鞋取代开头或普通拖鞋,避免或减少锐性器械掉落时刺伤足部及手术床上流下的血液浸湿足部。手术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旦被针刺伤应紧急处理,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二“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三“消毒”:用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并包扎伤口;四“报告”:及时报告手术室感染监测员,并作好针刺伤登记和上报感控科。报告完毕后立即皮下注射一支乙型肝炎疫苗。
6 巡回护士的防护 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后即使不污染手套都要脱去外层手套,重新再戴上另一副手套进行其他的操作,严防戴着污染手套去接触其他物品,以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而损害他人的健康。如术中需要添加物品,应请手术间外的巡回护士协助,无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手术间。如被针刺伤,同上述针刺伤应紧急处理一样。同时严格按垃圾分类分放废弃物,以减少医源性污染。使用后的锐利器械装入防水耐刺的利器盒中送焚烧处理。
7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是预防传染的关键。术中所用的手术衣、手套等脱下后不得带出手术间。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引人一次性引流袋中,加入2000mg / L健之素泡腾片消毒液中摇匀静止1-2 h 后倒入专用下水道进行无害化处理。手术用器械放人2000mg / L健之素泡腾片消毒液中浸泡30 min~1h,然后擦干打包送高压灭菌。术中所用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贴上明显标志与手术间一同熏蒸消毒后送指定的清洁公司焚毁处理。手术床、无影灯、器械车、推车、墙面等用500 mg / 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间空气用苍术熏蒸联合空气消毒机一齐密闭消毒1h。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室的各种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日益受到重视。建立健全的医院隔离防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传染性废物危害性的认识,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才能真正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止医源性的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钟秀仪,陈琼芳,黄龙淳.护士职业损伤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154-156.
[2] 邢颜超,程维兴,杨柳,等.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与职业暴露[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208-210.
篇9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
1 职业暴露因素就是指职业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经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综合作用,对护士健康产生急性、慢性及远期危害。急性危害因损害发生迅速、症状重,易受重视及认识;而慢性及远期危害是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其潜伏期长,常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1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包括工作中来自患儿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定义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工作或上班时直接对人的暴力行为,范围从攻击性或威胁性语言直至杀人。包括欺凌、骚扰、欺骗、胁迫、恐吓、排斥、散布无端言论、侵犯的姿态、侮辱性的手势、敌对行为、阻碍、身体撞击、踢、咬、推、啐人、等伤害直至杀人。”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和其他行业相比针对护士的暴力事件较多。国际护士协会根据事实作出推断:世界范围内的护士每天工作在暴力的发生地。患儿家属的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专业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如护士人力资源缺乏所带来过重的工作负荷,护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频繁的夜班、节假日加班等;再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以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
1.2 理化因素的危害 护士职业暴露理化因素危害主要来自X射线、射线及紫外线和微波等。其中X线损伤为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放射损伤。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等[1]。另外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剂多种多样,其中氟烷、氨氟醚、异氟醚以及笑气(氧化亚氮)等可以呈气态弥散在空气中的,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降及自然流产。1974年美国麻醉医师会发起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士自然流产率及子代先天畸形发生率均高于对照人群。前者为对照人群的1.3~2倍;后者为对照的1.6倍。1997年有人用变换分析法,总结分析了1971~1995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报告后,结果肯定了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有关联[2]。
1.3 生物因素的危害 主要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护士每天频繁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等体液,体液飞溅到皮肤、眼睛里时有发生;手上小划伤而又意外接触血液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再者护士在工作中常使用锐器,易刺伤自己,而通过针刺伤可感染20多种血液性疾病。有报道显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传染病的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护士占80%。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支持系统流程训;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监控和报警系统;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2.2 理化因素危害的防护 护士在带有放射源的环境中护理患者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安排好护理步骤,进入室内按次序要求,争取短时间内做完,积极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护士对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药物造成危害的关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时焚烧;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应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方式,对已确诊的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3]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用防水敷料加以保护,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必要时应配有防护镜、面罩、脚套等。如患者血液、体液等不慎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在操作中洗手、戴手套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按正规6步洗手法可清除90%以上的微生物,非无菌操作戴手套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员被感染。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及用后对锐器的安全销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和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4]。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为了降低职业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作为一名护士,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接受相应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详知各种危险因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2]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护理,2001,7(5):43-44.
篇10
【关键词】 锐器损伤 临床护士 认知 预防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1]。现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主要是针刺伤)传播,在医务人员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同时,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有些疾病经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以上[3]。而目前对锐器损伤引起的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将成为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4]。所以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应对锐器损伤的认知和预防引起高度重视。
1
临床护士对锐器损伤认知现状
1.1
发生率高
2003年英国报告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
1.2
损伤途径多
锐器伤主要包括针刺伤、刀割伤、安瓿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4]。护士锐器损伤不是随机的,它的发生除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等因素(如有的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因病人的突然移动引起刺伤;其他的还有在输液拔针头时,被针头刺伤;分离针头和针管时,被针头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被锐器或针头刺伤;还有的在针头毁形时受伤)有关外,还与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有关:如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所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甚至高达50%。此外,将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标本注入标本容器时,针头处理不当,也有将锐器扔在非耐刺的容器内以及用手掰安瓿导致刺伤等行为[5]。
1.3
受伤后处理方法不正确
护士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不高,41.0%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7.3%的护士对针刺伤无所谓,有1.5%的护士对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持无所谓态度[6]。被针刺伤后,护士向上级的汇报率很低,可能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关。被针刺后进行血液检测的只有11.8%[7]。被锐器损伤后,有52.5%的护士会立即挤出伤口的少量血液,84.24%的护士会用碘酒消毒伤口,对伤口做适应的处理,有15.76%的护士对伤口不做任何处理[8]。据报道,因针刺伤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 ml血液,而0.004 ml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9]。可见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是巨大的,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
锐器损伤的预防
由于临床护士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潜在的危害性严重,受伤者很有可能面临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乙肝及丙肝等20多种疾病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严格按照现代医疗卫生安全法规的要求,对暴露在危险因素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以阻止或控制危险的发生;定期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做好个人防护,使大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锐器伤害的危害性;建立锐器损伤的登记报告制度,做好岗前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被锐器损伤的几率;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可以明显减少医疗锐器损伤的发生。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是:首先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接下来用2.5%碘酊消毒后用密封塑料包扎伤口。然后确定暴露源是否感染HIV、HBV、HCV[10],对受伤者进行HIV、HBV、HCV化验并记录在案。根据患者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血液基线测定跟踪检查。同时,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提高护士预防锐器伤害的自觉性,使其重视和配合对伤害的处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孙惠娟,杨国真(编译).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罗丽敏,凌丽萍,高艳霞.护士锐器损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0):1801-1802.
6
应菊素,徐风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7
陈长香,李建民.临床护士职业预防护理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2004,19(19):53.
8
胡利君,林碧霞,张广华,等.护理人员被锐器损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现代护理,2004,10(9):816.
- 上一篇:主体分部验收监理总结
- 下一篇:工程竣工验收监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