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20: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风险防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风险防范总结

篇1

[关键词] 内控视角 农村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15-0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发展历程较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本行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评估、控制操作风险。因此,如何加强操作风险建设,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是商业银行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1 强化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

银行无法对每项操作风险都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更多风险防范是依靠操作人员自觉地规范操作,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增强职工内控意识,使全体职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内控管理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充分发挥银行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主导作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加强银行文化建设,提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银行管理层应该保证风险管理文化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将风险文化融合到银行业务操作流程中。银行高级管理层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需要对管理层的操作风险管理达成共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各种内控措施,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

其次,要求银行全员参与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如果管理层不参与风险文化建设,不利于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起到负面作用,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态度直接关系着银行操作风险文化的发展,管理层需要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和内控措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保证内部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专业素养,降低风险发生率。

最后,银行作为企业,其经营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银行具有经营货币的职能,经营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则会增加操作管理风险,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风险防范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树立“先内控管理后业务发展”的理念,制定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职工合法、合规的操作意识,合理控制操作风险。

2 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

银行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需要坚持“职责分离,岗位制约”的原则。根据近几年我国银行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可以看出,银行普遍存在监督失效、一人多岗、业务一手清等问题。在内控管理过程中,没有遵守这一原则,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操作的孔隙。为了提高内控措施的有效性,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措施。

2.1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内部各岗位制定统一标准的岗位卡片,明确岗位职责和风险防范范围,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以及监管要求,严格遵循内控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让职工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依法抵制不合规行为,规范业务行为。

2.2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基层机构风险经理派驻制度,风险管理经理对上级委派机构负责,派驻机构独立于经营机构,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监督银行职工认真履行职责,规范职工行为,强化基层内控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2.3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以部门银行管理为主,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上下级和各部门会相互推诿责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梳理操作流程,将部门管理变为流程管理,创建新的内控体系,保证各机构、各部门职权清晰、职责明确,从而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岗位监督、提高内部管理有效性、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业务审核授权等措施,将全体职工纳入到内控管理中,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合理规避风险。

3 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操作人员有章不循而造成重大操作风险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果银行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制度,但没有贯彻落实,制度则毫无价值可言。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造成银行风险损失不断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各岗位操作人员做到有章必循,严格执行各项措施。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使职工感受到按章操作带来的回报。激励形式各种各样,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如果将激励机制和职工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激励效果,对职工而言,激励价值更大。

其次,屡查屡犯问题是银行内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执行不到位。因此,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违规问责机制,制定具体的问责流程和问责标准,建立完善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树立违规必惩的观念,规范职工经营行为,保证其按章操作,强化内控执行,彻底解决有令不行,遏制屡查屡犯的行为。

最后,建立对经营业务持续性检查,对一线形成强有力的内控压力。一方面,利用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让职工感受到监督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促进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置风险预警模型,建立一张强有力的内控风险监控网,及时找出风险隐患,加强对职工行为的监控。

4 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机制,拓展信息渠道,有助于操作人员及时掌握风险动态,并制定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完善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手段,及时将信息传达到业务一线,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内控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信息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保证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防范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4.1 创建各部门和分支机构间的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风险防范信息,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交流内控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措施,强调当期重点风险管理,了解外部风险管理形势,从而为各级人员开展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同时,让职工了解操作风险状况,及时改善,不断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还需要设置风险防范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内控管理人员交流内控管理经验以及业务操作疑问,从而调动职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

4.2 建立健全公开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本机构的风险管理信息,使其他办理同样业务的银行能够了解本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如果各家银行都隐藏风险信息,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为信息不对称,便于不法分子进行欺诈行为。因此,各银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认真履行披露职责,有效防范风险。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明确信息反馈职责,保证机构发生风险事件时,能及时反馈,防止机构隐瞒风险事件,保证管理层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风险状况,找出风险成因,并针对风险案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从操作流程和制度的角度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根据风险事件中的违规操作行为,编制教学案例,总结经验,对操作人员起着警示作用。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及时防范操作风险。

5 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

应该对银行内控管理的总体有效性实施持续性监督,将关键性风险监督纳入到银行日常管理中。在各项关键性风险中,人为因素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关键性人员,比如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基层负责人或者业务经理等都属于高危人群。由关键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危害远远大于一般操作人员,所以,关键人员是内控管理的重点对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赋予关键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还未建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尤其是风险频发的重要岗位人员监督审计。

5.1 加强对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可以通过飞行检查或临时突击检查等方法,加大对基层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按章行事,合规操作,减少由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损失事件。

5.2 贯彻落实各项监督审计规定,加大对关键人员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管职位高低,有责必罚。同时,可以利用同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分析案件,使操作人员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

6 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要不断强化职工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11(8):91-92

篇2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__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 、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篇3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双面影响

1.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借助互联网平台,人们能够进行互联网理财、购买基金产品、投资,可以进行借贷、消费等等,满足人们几乎全部的金融需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对口的金融服务,但是,因为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操作,因此,其中也存在很多安全风险漏洞,对于相关业务中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等会产生一定的威胁,造成客户信息泄露,资金窃取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信誉。

2.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升级

有挑战才有进步,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风险,一方面又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防控带来了新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为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升级风险防范技术带来了可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做到对于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促进自身金融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商业银行行业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数据,使客户数据立体化,并利用立体数据进行差异化服务,了解客户消费习惯,预测客户行为,进行管理交易、信贷风险和合规方面的风险控制,提供精准定位化服务,为风险管理升级和方式优化提供有效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强化安全管理重点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要始终把网络金融安全作为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客户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等措施,从银行、客户、网络环境多层面防范网络金融风险。对网银、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动账类交易进行梳理,重点排查投资理财产品签约、资金住处安全认证等环节的风险点。根据相关监管要求,结合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实际情况,制订《网络银行风险防控优化方案》,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落实。同时,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尽快实现客户身份与硬件设备特征绑定;着力提高投资理财产品签约安全认证级别。另外,优化升级账户信息即时通服务,客户可在民生微信银行开通“微信账户信息即时通”,或在手机银行开通手机银行信息提醒;向客户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时,进行风险提示并告知收款人交易信息等。

2.完善借记卡安全防护,提升安全使用级别

现在,人们在商场购物或者在餐厅吃好饭结账时,拿出银行卡在商家的POS机前一挥,就可以买单,无需输密码也不需要签名,这就是是部分商业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的便捷支付服务。这种消费门票是的快捷高效,但是消费者在体验便捷生活的同时,账户安全成为大家的心头扰,人在境内,银行卡却在境外被盗刷的消息此前频频见诸媒体。为了防止盗刷,商业银行方面应继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升级金融安全保护体系,为借记卡上“安全锁”。商业银行可以就借记卡推出借记卡境外功能开通和关闭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商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点等渠道轻松办理。如用户有境外用卡需求,可通过上述渠道开通。还可以对借记卡配上“安全锁”功能,通过境外锁、境内锁、时间锁、账户交易限额锁对客户刷卡消费和取现的地区、时间、转账金额进行限制和管理。比方说,境外锁开启后,持卡人仅被允许在其所设置的国家或地区内进行刷卡消费或是在自助设备上取现;境内锁开启后,仅允许客户在其所设置的省、直辖市范围内进行刷卡消费或是通过自助设备取现。如果用户的借记卡不小心因信息泄露等被犯罪分子伪造,并且这些犯罪分子企图在安全锁禁止刷卡的境外或境内地区进行盗刷,就只能空手而归了。升级安全防护级别,能够为商业银行的用户账户资金安全提供极大的保障。

3.完善手机银行安全,促进手机银行安全升级

互联网金融时代,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和其他资金活动的需要,手机银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的重点方向,但是,手机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阻碍也是安全问题,互联网在带来金融理财和消费等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对此,各大商业银行要针对手机银行的风险制定相对的对策。

首先是网络传输数据被截获。手机联入互联网时,黑客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截获从手机客户端上传给银行服务器、或银行服务器下传给手机客户端的交易数据包,分析偷取客户敏感信息。商业手机银行可以借鉴采用国际通用的SSL安全协议进行高强度的数据加密传输,即使网络传输的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解密和还原。SSL是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安全传输协议,安全强度相当高,想要破解SSL非常困难。其次是网络钓鱼。作案者诱使客户访问虚假网站、虚假网址并主动输入敏感信息,然后窃取。对此,商业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基于C/S模式的客?舳顺绦虬姹荆?服务器具有根据客户端特征识别客户端合法性的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钓鱼网站处理机制,具备完整的从客户、监控和流程建设等方面加强钓鱼网站的防范能力。除此之外,手机被他人操作,密码等重要信息泄露,也是常见的问题。商业银行也要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使用商业手机银行转账时要提供取款密码和动态验证码,即使手机丢失,他人不知道密码也无法完成操作。在密码输入法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自定义键盘来输入密码的手段对此进行防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设定特有的自定义安全退出功能让客户可进入“设置”,自定义设置是否允许后台在线和在线时长,手机银行切换到后台超出在线时长后将自动安全退出。

篇4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其会计工作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出发,简述了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在现代电脑云计算和大数据核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主体,商业银行会计是则是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础。会计工作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转起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能促进银行的经营,反之则不能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到位。

一、银行风险的发生一般在会计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还有认为建章立制、发送红头文件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弱化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刚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飞速发展,已经进入数据大集中时代,结合现今的云计算,使传统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

会计核算处理是银行的基础工作,也是银行业的立身之本,银行系统一直就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如果这些铁的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底、不到边,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由日常业务到存贷款发放,从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到帐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从手工记账到电算化云计算处理,每个环都存在着风险。

(三)银行结算风险

主要指银行会计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一是支付风险,如票据的变造、伪造风险;二是章证押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三是虚构合同和重复抵押的风险;四是信用卡诈骗的风险;五是电子汇划业务存在的风险。

(四)会计管理风险

一是商业银行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漏洞风险;二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风险,主要是基层业务部门授权落实不到位,密码管理不到位,查库实地落实不到位,清装钞双人操作不到位,以及上门服务等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此外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电脑管理员泄漏程序保密指令,等等这些都会形成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在操作风险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会计工作是把控银行风险的第一关

商业银行会计实质就是银行货币经营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商业银行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延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银行经营者决策失误,而形成银行经营风险。所以银行的经营者和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拿到手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

(二)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防范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会计部门各项业务的办理都是人在操作,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业务的操作规程,不折不扣地按规定处理各项业务,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才能有效化解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隐藏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我们不能惧怕风险,谈风险色变。我们要正视风险,通过科学管理来预判风险,分析产生的根源,研究风险发生的过程,堵住风险发生的漏洞,化解风险。我们要不断依据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完善我们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对会计业务和资金流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审计,从而把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三、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

则是摆在银行经营者面前的一个课题。防范和和化解银行操作风险则是现代银行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商业务的风险管理

化解银行会计风险,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来做,按新巴塞尔协议等关于银行经营的标准和条件,建立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监管模式,创新监管手段,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内容上,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各家商业银行要守法经营,不越边界,不踩红线。

(二)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防范会计风险,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实处。一是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将管理控的制度落实到会计核算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将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二是扎实有效开的展会计内部控制活动,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把好每一个制度的关口,将内部牵制落实到位。提高领导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最终还是一个员工素质的问题,好的制度如果只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执行不到位,就达不到制度的效果。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益更新,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上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修订,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流程须重新设计,会计劳动组合也要适应新的变化。

(三)建立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篇5

关键词:银行风险;会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化解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在经济界,对风险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就一般意义而言,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在这一层意义上,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银行会计风险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这一项工作的好坏,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搞得不好,比如: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登录和结计等等,这些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事实上,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近年来,我们从新闻媒体的报导中也看到过这些方面的事例。

2.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其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应看到,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本身,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帐、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不过就银行本身工作而言,前者(人为的因素)是尤其重要的。

4.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的话,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人员管理风险。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银行会计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其形成原因也包括多个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讲,形成银行会计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度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2.仍欠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其监管内容还需在如何促进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方面强化。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了银行风险的产生。

3.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随着近年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这样就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正如前面阐明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发生会计事故和违法违纪行为。所以,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也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三、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作为银行的重要部门,银行会计部门在化解银行风险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分析的风险表现及成因,银行会计应在下述方面采取防范对策。

1.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也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它部门工作配合。总之,一套完善的银行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会计风险。

2.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要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如前所述,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这一点在上面已阐明,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4.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们认为,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是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与上面讲到的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相联系。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着手修改现行的《现金管理条例》,制定单位和个人提取现金的数量,从源头上遏制大量存在的现金支付和现金结算现象,同时,积极推进支付手段的改革,逐步实现支付方式的电子化和个人收入账户化,最终将个人的主要收支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的监控之下。

总之,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要求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实行实名制的外部环境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异,是在一个技术和法律等相关环境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的任务,实际上是一边推行实名制,一边解决技术和法律的配套问题。因此我们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同时,还会碰到一些特别的问题,需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解决。因此,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其它问题一样,我们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地根据政策的实施效果修正政策,才能使实名制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2003(8).

[2]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8).

[3]郭萍.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林健珍.浅谈商业银行风险之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

篇6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对次货危机,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金融连锁反映的研究,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金触的核心机构—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着重对我国银行业的信货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认为银行业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能力,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要科学的设计信货产品,不盲目追求业务的扩展,同时,应当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预防风险和危机的爆发。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次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进而传递到金融市场,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在:一是GDP增幅回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9.99%,较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增长的“三个轮子”同时受损,其中前三季度出口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3%,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了9.7个百分点,同时楼市上涨,股市暴跌,严重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今年前八个月工业企业亏损户数及金额同比分别增加8200户和2188亿元;四是下岗失业人数出现增加。经济下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内外两方面的约束:外部没有金融衍生市场提供利率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内部没有相关部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并且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大大落后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技术水平还很低,并且有效基础数据的获得存在困难,目前还无法应用先进的方法对市场风险大小进行衡量,市场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2.银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

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散手段和工具。在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像有些金融中介一样,开展直接融资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例如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而目前严格的分业管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这些业务,同时进行利率风险缺口调整的余地也较小。

(二)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扩展,产品业务设计不断复杂,业务经办日益电子化,以及银行业日趋国际化,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及损失慢慢显露,并且成为我国银行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风险,威胁着银行的生存。 转贴于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建立更为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同时, 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

2.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些系统或非系统的因素都可能使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在危机中首先遭受打击的就是作为金融枢纽机构的银行业,而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各类金融经济机构乃至实体经济都相继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地位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也都建立并运行了以董事会为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设计也具有了形式上独立的体系,内部审计受董事会所托进行审计并向其报告工作。但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地位,真正可运行的独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银行管理层的控制,与董事会的报告和沟通无法及时实现,这也就导致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治理作用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一问题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尤为显著。

(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一种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审计对提高银行稳定经营和利润增值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没有重视这一措施的有效作用,内部审计还只是以查错和违反制度规范的检查形式在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没有深入到银行的领导管理层,该理念的落实也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能不高

在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形势下,防范信息化风险是内部审计应当具有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这一方面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这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能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很多内部审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认识和掌握水平不高,也难以针对信息化的管理风险作出全面的控制措施,因此拓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存在问题

在高新科技的促进下,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信息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在各商业银行的营业部门也都实现了技术信息化的经营方式,经营中数据信息的处理、银行账务数据的管理也都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却还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方式,虽然使用了计算机网络进行检查,但是并没有对网络经营管理作出全面的监控和审计,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出对银行信息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常态化审计功能。在很多银行内部审计还在采用现场检查和主观判断的方式,这与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理论并不相符合,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也是不相适应的。

除了上述问题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存在审计职能分散、与其他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以及体制限制等方面的问题,这都制约着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需要我们对内部审计进行全面的认识与改进。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在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体系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并细化,切实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效用,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同步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合规管理,有效翻防范操作风险。

(二)贯彻落实内部审计的经营管理理念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的不够重视,在改进中要在管理和操作中树立起内部审计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在控制风险和增加银行价值上的作用职能, 通过内部审计来为银行的管理、风险防范、资产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内部审计来掌握银行的运营状况,为控制风险和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能

在当前商业银行网络服务深入发展中,控制信息化带来风险,提高企业价值,就要靠内部审计提高风险防范的水平,为整体的风险控制提供控制依据,这就需要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来实现。各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将具有专业的内部审计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引进并安排在内部审计岗位,还要对内部审计人员不断的加强培训,对银行开展的新业务品种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将审计工作切实落实到银行工作的每一环节,确保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性

在现代信息化的银行服务模式下,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应的内部审计方法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进,要针对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审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利用网路通信对一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审计,创新审计系统,减少主观判断的臆断,快速高效的完成审计,为防控风险发挥更高效的作用。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要在职能上对内部审计进行整合,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通力合作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的体制不断完善,为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作为金融业的主体的银行,更要全面地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防控金融风险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也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

参考文献:

[1]马红.于晓光.武秋漫.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活力,2011(7).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 手段措施

一、回避型的外贸风险管理措施

回避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指的是防止外贸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发生的一系列风险防范对策、手段。当风险因素尚未演变为风险事故时,外贸主体可采取回避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1、建立广泛的信息情报网络

企业应全面展开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消费者偏好、产品供求状况、外汇波动等情况,把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动向,提取分析各种商业信息,汇集整理客户信用、市场演变等商业情报,建立高效的内部信息通报制度,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对外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外贸企业应逐步拓展风险信息的来源渠道,做好信息调查工作,对交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早预防,及早进行风险预警。风险信息调查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中国境内的银行进行调查。银行系统的调查可使外贸企业了解被调查对象的资力与借贷信誉等属于银行内部的资料,而所需要的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委托国内外专业咨询和资信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此类机构的调查比较专业,调查内容更为全面、公正,更具有时效性。当然其调查费用也较高。对于金额较大的外贸业务可采取此种渠道进行风险信息调查。三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商务机构,如经济商务参赞处或经济商务参赞室对当地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可委托他们调查当地企业的资信情况。四是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目前,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加入了包括国际商会在内的众多国际经济组织,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企业界建立了广泛的经贸联系,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国际商业信息。外贸企业可充分利用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以及设在各省市的分支机构所掌握的国际商业信息资源,为企业的风险预防提供帮助。

2、建立科学的外贸业务流程机制

外贸企业内部应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外贸业务流程。企业应严格规范立项审核程序,要选择比较熟悉、有把握实施的项目立项,对不成熟、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的项目切不可立项。在商订贸易合同时,企业要特别审慎地研究合同条款。毕竟许多的风险因素是从合同商订环节侵入的,因此要把好合同关,规避合同风险,建立起防御外贸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外贸合同条款要制订得科学合理,清楚准确,交易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明确、合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项工作应环环相扣,力求规范、严格。比如在装运环节中,外贸主体应租用资信程度高的船运公司的适航性船舶,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装运,遵照合同中分批装运和转船的有关规定,之后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备齐有关单据和凭证。

随着现代外贸企业对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方式更为复杂,外贸风险因素有所增加。因此,客观上要求通过健全的业务监督机制来控制贸易项目各个流程、各个部门中的风险因素,用健全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各工作人员按照既定的制度、目标和计划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在涉外经营活动中,如果发现有违规的操作行为,必须马上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

外贸企业应积极建立健全垂直管理与水平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监控体制。外贸企业领导者要亲自挂帅,努力建设一支以外贸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为主力,效率高、战斗力强的风险管理队伍。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外贸企业要特别重视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明确风险监控的岗位职责。按各成员的岗位职责,在各贸易领域和环节全面实行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各方面的风险问题均有人员监管。哪个环节出现风险责任问题,追究哪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一切都要按制度和章法行事,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疏而不漏。企业要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职权,对贸易流程实行严格的岗位负责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贸易风险进行全方位监视、控管。要通过总结本企业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本企业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4、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可从五个方面着手构建:(1)风险信息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收集、存储和处理风险信息。(2)风险推断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对风险因素和机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推断与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3)风险识别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进行风险判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监督。(4)风险信息输出与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输出预警信息,进行对策提示,以及在风险达到临界状态时发出警报。(5)风险预控对策子系统。该系统中储存有多种情况下的备选对策、方案思路,一旦风险问题发生,便可及时调用或参考相应的对策、方案或思路。

二、转移型的外贸风险管理措施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通过合同或协议,在一旦出现风险事故时,外贸主体将部分乃至全部损失转移到其他主体身上。那么,转移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指的就是转让风险、让其他主体承担或分担风险的手段、方法。风险转移的条件是外贸主体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让风险承担者得到相应回报。

1、适当投保货物运输保险

国际货物运输往往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许多风险隐患出现在货物流转的过程中。为了转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损失,贸易主体有必要办理货物运输保险。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是人们同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作斗争的一种经济措施。投保货物运输险之后,若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企业可以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投保货物运输险不仅利于进出口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而且利于进出口企业保持正常的经营,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为了明确交易双方在货运保险方面的责任,交易双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投保人,即规定由谁投保。若由出口商投保,则应清楚地规定投保的金额、范围、险别和所采用的保险条款等有关问题。办理投保业务时,务必注意不错保、不漏保。

2、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由国家提供基金,由国家认可的保险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出口信用保险制度。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信用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是出口业务中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所不愿承保的境外买方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弥补了货物运输保险所不能涵盖的保险内容。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可以受益于专门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交易前,保险机构根据有关资料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财务状况、履约能力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行合理评估,指导、帮助外贸企业准确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在履行交易合同过程中,保险机构会及时跟踪债务方的经营活动,一旦出现支付风险,能及时向被保险方企业建议采取应对措施。投保出口信用险能够保障出口商安全及时收汇,确保出口企业的资金正常流转。

3、善于使用国际保理业务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提供包括对买方资信调查、百分之百的风险担保、催收应收账款、财务管理和资金融通等综合性财务服务。在以D/A、D/P、O/A等方式结算货款的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可选择国际保理业务来保障货款的安全性,规避出口收汇风险。保理业务对于出口企业来讲,由于给买方客户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付款条件,可较容易获得国外定单,促进产品出口。同时,有保理机构批准的信用额度做保证,出口商可以不必担忧因进口商无理拒付货款或倒闭破产而带来的损失。目前国际上已制定了许多国际保理业务的法规、标准,形成了全球性的保理网络。目前,我国的保理业务已经起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都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保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对外经营风险。

4、合理采用银行保函

银行保函就是银行保证书。它是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立的,担保申请人履行某种义务的书面凭证。若申请人未按合约规定履行其责任、义务时,担保银行代其作出一定金额的某种支付或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在保函业务中多采用无条件的见索即付保函。银行保函可广泛地适用于对外贸易中的许多方面。就出口贸易而言,在大型机械、成套设备的出口贸易中,我国出口企业可要求外国进口商向银行申请开立延期付款保函或分期付款保函,保证进口商在出口方按合同规定交货后付款,若进口商不能按规定付清全部货款,则由担保银行代付。就进口贸易而言,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买方在申请开立信用证前可要求卖方的担保银行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开出履约保函,保证卖方按时交货,否则担保行按保函金额给予买方赔偿。当卖方要求买方预付部分或全部货款时,买方可要求卖方向银行申请开立预付金保函,或称还款保函,保证卖方在收到预付金一定履约,否则担保行负责退还全部预付金。银行保函的形式多种多样,外贸企业要善于根据外贸业务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当的银行保函,保障企业自身利益。

5、适当采用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又称为担保信用证或履约信用证。这种信用证可用于投标、履约、还款保证、货款预付、赊销等业务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开办银行保函业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就以备用信用证来替代银行保函向受益人进行担保。根据备用信用证,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履行其应该履行的义务时,凭受益人提交的符合该备用信用证规定的汇票及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6-2007年度立项课题《湖南对外贸易中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0603036)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英)克里斯・查普曼、斯蒂芬・沃德: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胡小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中国银行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二)提高银行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中国银行以市场化为目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确定“追求卓越”作为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从“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五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层人员而言,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导向,积极推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富登金融控股、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领域的合作。对于基层人员而言,中行应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把用人关,注重相互沟通。

(三)培育财务风险规避观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中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将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生。

篇10

(一)审批权集中,限制了基层行营销客户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防范的考虑,信贷权限上收。这样一来基层商业银行在处理小企业诸如评级、信贷等业务时,只能逐级上报进行申请、审批。这些环节较为复杂,往往时间较长。

(二)小企业贷款门槛较高,信息不对称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信用等级评定,并且部分企业规模、实力的大小采取统一的信用评定等级、标准与条件。这样的政策使得小企业在申报贷款时处于不利局面。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在行业信息方面也存在不对称的问题,这可能会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过度依赖局部的、不全面的信息,从而可能造成判断失误。

(三)缺少较为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手段、措施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查采取定性分析为主的方式,但是在地区、市场、行业风险等方面的分析仍然较为缺乏。这样的话,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对于小企业贷款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四)风险评估方法单一,难以发挥作用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资信评估,对客户进行审核,但是评估的方法仍然较为单一、陈旧,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诸多商业银行在评估信贷风险以及对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研究投入较少,无法应对目前市场发展的速度。风险评估方法的陈旧、单一,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对小企业信贷风险有效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有效管理策略分析

(一)加强贷款流程中的贷款风险控制首先是贷前控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贷前风险因素调查。不仅要做好现场财务调查,还应该亲自前往小企业内部,与各部门管理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进行沟通、交流,并从实地考察其生产与经营状况,从而掌握小企业较为全面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贷中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动态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当贷款发放给小企业后,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程动态的跟踪、记录,并通过当前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基于此贷款的风险评估、控制与管理平台。除此以外,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分类也必须严格明细,从而确保银行人员能够较为容易的辨别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最后则是贷后的风险控制,为了加强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信贷追究制度。及时披露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贷款,并核实其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甚至寻求法律人员帮助。除此以外,商业银行还应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相适应的内部考核与追究责任制度,从而在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

(二)在客户定位的基础上实行边界管理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定位小企业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国家、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因为这类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抗风险能力。为了客户定位,商业银行必须对小企业进行定期的经营风险管理评价,从而及时了解小企业的发展动态,加强其信贷业务的认识程度。为了真正做到以客户定位为基础,商业银行就必须根据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及时设计与考虑其组织架构、评价方法、激励手段、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确保其适合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做到规避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借助先进技术工具,提高风险控制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达到提高其风险控制的效果。在对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方面,传统的定性分析不能全面、及时、有效的分析其风险与经营状况,为此银行可以综合其他评价元素,如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偿还能力以及还款意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与度量,从而对小企业信贷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四)提升、补充小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针对目前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提升和补充小企业信用等级的方法,从而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为此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小企业信用等级,或者有针对性的适当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从而便于一些小企业及时获得贷款资金,保障运行与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