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不良事件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0: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跌倒不良事件护士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跌倒不良事件护士长总结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科室共发生不良事件52件,我院为三级乙等医院开放床位1100张,设护理单位25个,护理人员650,人,其中三年内护士195人,占全院护士的30%。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管局《不良事件管理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2012年1月至今主动上报给护理部的不良事件中一级以上事件35起。

1.2方法2012年1月――2013年9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报表填写的内容逐项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种类原因,涉事人员的年资,不良事件的处置情况等,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结果

2.1不良事件的类型分布情况①给药错误占69%,其中口服给药占7%,输液注射占62%。②医嘱处理20%,包括医嘱漏处理,错误处理,疏漏输入多记,少记,漏记。③管道管理,包括病人自行拔管,错接到流管冲洗管,以及未及时开放引流管7%。④意外事件,如患者走失,跌倒,烫伤等4%。

2.2不良事件的涉事人员年资分类见图文。

3讨论

3.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分析①给药错误:24例,包括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错床号用错剂量,用错方法,用错药品,如病人出入院,未严格核对病人姓名,如阿托品0.5mg,如肌肉注射却静脉推注等,给药途径、药物的复杂性等等原因,护理人员给药差错的发生怒高,且直接面对患者,其拦截率低至2%。②医嘱处理错误,12例,包括转抄医嘱未严格执行经2人核对,二发生漏抄医嘱,电脑输入时而发现少记,多记,漏记的现象。③管道管理方面,包括病人自行拔管,接错引流冲洗管,如晨间护理为病人更换引流袋后,未处理,及时开放活塞。④意外事件发生,患儿弄倒开水瓶发生烫伤,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热水袋烫伤,老年患走失,跌倒,以及肿瘤病人自杀等。

3.2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未严格执行核心制度有关输液注射占70%,医嘱处理占20%,口服药占7%,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只查对床号,没查对姓名,只查对药品没查对剂量,只查对姓名没查对床号等等。

3.3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士的资职有关近年医院发展迅速,护理队伍不断扩大,年轻护士偏多,3年内的护士所占比例偏高约30%,在本组不良事件统计中,新护士发生不良事件占50%,1-3年护士占35%,可见,低年资护士是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漠,执行制度不严谨,操作流程不规范等,任何一个环境疏忽都会造成隐患。

4防范措施

4.1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成立管理小组督导员(科内资深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形成四级护士质控管理小组,督导员定期督导,护士长随机督查,护士长每月对科内不良事件和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大内科,大外科,门诊科,各科科护士长,督导员每月,每季,每半年组织科护士,护士长,分析,讨论,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4.2强调核心制度的重要性我院自2009年,人手一册《核心制度与风险防范》,并在医院的各项考核考试及知识竞演中都有涉及,近年来,对原有的护理安全管理都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预防处理流程。如对老年人,儿童。术后病人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告知家长,家属可能发生的烫伤,跌倒,走失,等不良因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烫伤医院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住院环境,如警告标识,温馨提示卡,及防护栏努力消除不良因素,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医院后勤部门定期听取不良事件管理小组意见,听取,收集不良事件因素,不定期下各科室检查。并反馈到科室,在科室月后勤的沟通努力,制定要改意见,采取整改措施,能起到共同关注,共同警示的作用,为病人创造安全的医疗环境,从而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篇2

关键词:PDCA循环;跌倒坠床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众多国家医务界的高度关注。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是我国卫生部2013年颁布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又称戴明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ek,C)和处理(action,A)的循环过程[1]。这种方法除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外,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项工作中[2]。我科于2011年1月1日~2014年10月30日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达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PDCA循环

1.1计划(plan,P)

1.1.1分析现状 2011年1月1日~2013的12月31日我科共出院人数4341人次,通过意外事件上报表总结,跌倒共发生11例,坠床共发生4例,跌倒坠床发生率0.034‰。

1.1.2确认问题 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的“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的要求,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已成为当前较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1.1.3成立小组 由科护士长为组长,科跌倒小组长为副组长,科室骨干等6人组成小组。

1.1.4明确目标 入院24 h跌倒风险评估率100%。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0.03‰,计算公式: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人次/住院总床日数×100%。

1.1.5原因分析 ①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原因、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调查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原因。②通过头脑风暴法组织护士长们讨论,分析原因:护士对新入院、病重患者、病情发生变化者评估不足,护士对患者跌倒坠床安全意识宣教不够,患者本身疾病因素导致活动无耐力,医生对安全管理不重视,环境设备配备不良,各部门监管不够,防跌倒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夜班护士护理过程中缺乏安全的警惕性。

1.1.6制订计划 ①通过培训考核,提升护士专业水平能力,落实首诊护士意外因素评估制度,并提供安全护理措施。②制定患者和护士宣教手册,促进护士宣教及患者遵医行为。③加强沟通、进行专科指导,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升患者依从性。④沟通协调,医患共同参与患者安全。⑤配备设施,加强监督,使设施配置完好。⑥健全医院制度、指引,保证监管到位[3]。

1.2实施(do,D)

1.2.1护士培训在防跌倒坠床中护士是最重要的角色,对于有跌倒坠床风险患者应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及警惕性。①加强业务学习,进行跌倒坠床、安全意识理论及应急预案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科室组织学习跌倒/坠床因素评估表,改进培训方法,通过个案讨论、典型案例、护士参与鱼骨图分析等方法提高护士学习的兴趣。②根据问卷调查内容和护士讨论结果,护理部组织召开了全院护理安全大会、跌倒/坠床伤害RCA分析报告会、组织到先进科室参观,并学习考核床边交班SBAR系统、MEWS预警评分系统等。③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重视跌倒坠床的安全意识,指导护士学习意外风险评估内容,要求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正确。首先评估我院《意外时件风险因素评估监控表》评分≥4分者,则需另外填写我院《跌倒风险因素评估表》,如≥10分者为跌倒高风险,则需根据预防措施内容来完成安全护理措施。内容包括:保证病房内有充足的光线,保证地板干净、不潮湿,移开潜在危险的障碍物,固定好床、轮椅、坐便器的轮子,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位置,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裤子,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当患者头晕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使用相应的警示标牌,专人陪护协助下床活动,落实/协助生活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落实相关护理记录,使用辅助用具如拐杖坐便器等、发放风险防范措施宣教单。由包干护士落实安全宣教责任制,如检查不合格者,予经济处罚。

1.2.2健全制度 重新修订评估量表的内容,制定口头、书面、图片、视频、广播等护士和患者易掌握的宣教手册及指引,制定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操作指引,制定防跌倒坠床的标准,报告跌倒坠床规范化,修改负性事件登记表为负性事件描述 表[4-5]。科室指派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人员,每天对重点患者进行抽查宣教情况,并记录在质量控制本上,护士长每天晨会时讲解发现的问题,做到质量持续改进。

1.2.3完善安全管理 每天包干护士评估《ADL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如分数低于80分,则需要依赖护理人员完成生活活力。护士应结合病情与医生沟通开具防跌倒坠床医嘱。将科室跌倒坠床高危人群纳入晨会交接班的内容,使医护共同参与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生活用品放在易取位置,夜间保持病房及卫生间有照明,巡视病房及卫生间走廊地面是否干燥,张贴防滑标识。护士床边交接时,检查安全防护设备(护栏、拖鞋、坐便器、助行器等)。利用广播向患者宣教跌倒坠床方法知识。护士不得依赖护工及家属完成基础与生活护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1.3检查(cheek,C) 建立患者护理需求评估表及意外事件风险评估表跟踪记录,护士长每天晨午间交接班时检查意外事件风险评估表是否正确,护理需求是否到位,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妥当。护理长每周行日夜间督查,查看意外事件相关处理是否到位。

1.4处理结果(action,A)2014年1~12月我科出院人数为1115例,发生跌倒3例,无坠床,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026‰,患者防跌倒知识知晓率平均为98%,效果理想。护士长反映跌倒坠床会诊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跌倒防范的安全意识,效果较好。各科室跌倒坠床高危人群纳入晨会交接班的内容,促进医生共同参与患者跌倒坠床的管理。护士床边交接时,检查安全防护设备,增强了护士和患者对跌倒坠床的重视程度。利用广播向患者宣教跌倒坠床方法知识,效果较好。

2 结论

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更直接依赖于管理的水平[1]。实践证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6]。 跌倒坠床是老年科住院患者容易出现的意外,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生理上的不良后果,也是造成医患矛盾原因之一。将PDCA应用于预防老年科患者跌倒床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分析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完善跌倒坠床的防范预案及应对措施。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患者的安全意识健康教育,使医护人员认识跌倒坠床带来的不良后果,早期干预防范,落实措施,最终降低跌倒坠床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循环法是促进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计划阶段充分评估临床现状、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了解护士的需求,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检查和处理阶段是对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不断修订和完善计划,环环相扣,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每次发现新的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促进护理质量逐步提高[1]。

参考文献:

[1]杨青,应用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士处理低血糖的能力[J].护理研究,2014,28(1):234-235.

[2]上官志毅,陈冬青,黄婷,等.PDCA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6-30.

[3]王慧芬,李宇.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杂志,2010,27(1A):29-30.

[4]陈巧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0,25(17):44-48.

篇3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安全的保证,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为持续地改进护理服务过程和效果,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特制定本年度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

一、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执行

护理部每月督导制度落实情况,每季度总结全院督导情况,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召开护士长会议讨论分析原因,根据督导结果调整后期相关培训计划。

二、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护理服务品质,确保护理安全

1、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督查,各科室每周进行护理质量自查,遵循PDCA循环模式进行检查、分析、评价,整改、追踪、再评价,体现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效果力求数据化。

2、各科室依据上一年质量监控结果制定质量监控计划及目标值,重点解决本科室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整改,年终有总结。

三、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监管,确保护理安全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上岗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带教、重点监督,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护理纠纷和护理事故隐患。

2、患者的环节监控:对新入院、转入、危重、手术、小儿患者以及有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等风险因素评估,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危重患者,护士要掌握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3、对实习生的环节监控:加强实习生的岗位培训工作,明确带教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4、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监控:督促检查护士长科学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力。继续加强护士长特殊时段查房力度。

5、加强重点部门(手术室、妇产科、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小儿科、内镜室等)的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进行督导监管,确保护理安全。

四、加强“应急事件”的管理

1、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实施措施。加强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遇到突发事件时真正起到应急作用。

2、护理人员非工作时间必须保证移动电话通畅,有紧急任务能及时联系到本人。

五、加强不良事件的监控,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

认真落实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科室积极按时上报不良事件。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追踪。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和讲评,提出整改意见与防范措施。

六、感染控制管理

加强职业防护,保障护理人员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和医疗废物管理。

七、重视护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

按照护理部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护士三基、专科理论知识、核心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及技术操作的训练,完成护士在职培训。

八、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一)病区护理管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5%

(二)分级护理质量管理

1、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0分;合格率≥90%

2、Ⅰ级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0%

3、Ⅱ、Ⅲ级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8分;合格率≥96%

(三)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1、住院患者压疮风险评估符合率≥95%

2、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符合率≥95%

3、年非计划内压疮发生数为0

4、重点环节交接正确率≥98%

5、查对流程规范符合率≥98%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仪器设备操作合格率≥95%

8、护理不良事件临床科室年上报≥10件;特殊科室上报≥5件

(四)特殊科室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95%

(五)护理文书质量考核≥95分;合格率≥95%

(六)护理带教质量标准考核≥85分;合格率≥95%

1、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考核≥80分,合格率98%;

2、护理技术操作考核≥80分,合格率达98%

3、新护士岗前培训理论考核≥60分;培训率100%,合格率95%;

4、新护士岗前培训操作考核≥80分;培训率100%,合格率95%

(七)患者健康教育符合率100%;合格率≥90%

(八)消毒隔离质量标准考核≥95分;合格率达100%

(九)特殊时段护理质量标准考核≥95分;

合格率≥95%

(十)患者满意度≥95%;合格率95%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随着现代社会临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院对于护理质量与服务等要求均有提高,且现代城市居民对与自身健康与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加重,因此保证住院患者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首要前提。且住院患者中以老年患者人数较多,其出现院内安全问题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护理工作应重点对入院患者做好风险分级评价,判断其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并给予早期积极预防干预措施[1-2]。其中患者院内发生风险事件较为多见的为跌倒现象,而跌倒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预估后果,影响患者院内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本文研究在住院患者对其进行风险分级评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4月至2016.4月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一般组25例与管理组25例,一般组包括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为(49.2±5.1)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8±0.3)个月;管理组包括男性1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5.8±6.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0±0.4)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评级与护理

一般组入院患者接受院内疾病常规护理措施[3]。管理组在一般组基础上增加风险分级评分措施,包括:①首先总结科室中现存的可能产生风险事件因素,总结得出可能与临床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不到位、日常护理工作操作不当、护士服务态度不积极等、执行医嘱时三查八对原则为执行彻底等有关,尤其针对科室老年患者出现跌倒情况,应积极干预,做好早期评估与预防工作。②科室针对上述原因制定一系列管理手段,包括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感,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了解科室常见不良事件类型,并分析原则,科室成立风险预防小组,由护士长定期带领小组成员学习风险事件处理与评估等相关内容。对于科室新进员工积极培训,重点做好风险预防措施锻炼。③对于科室常见的给药错误、压疮及检查失误等相关不良事件,科室应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理念与流程进行巩固,提高护士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长期卧床休养患者而言,如何预防压疮产生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患者入院时即应对其皮肤状况进行判断,及时了解出现压疮可能性,护理过程中注意及时为其改变,时常按摩肢体,翻身拍背,降低压疮发生率[4]。④及时对患者发生跌倒危险性进行评估,我院采取morse评分表进行判定,按照患者跌倒发生可能性高低划分等级,将易发生跌倒患者划分为轻度 、中度与重度等三类。并按照分级制度提高相对应的护理服务,包括对于跌倒危险低度的患者应及时在床头设置防止跌倒警示标识,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家属进行宣教,做好教育工作,告知病室及科室走廊等相关布局,嘱咐家属注意看护患者,病室地面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有水残留[5]。⑤对于科室存在的可能出现给药错误等情况,风险防范小组应及时制定相关科室操作标准规程,规定所有操作前中后期均需严格仔细核对患者信息,核对药物剂量、药物名称等,最大程度上杜绝出现给药错误现象。⑥对于可能出现疾病并发症患者,护士因综合了解其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控制病情,预防恶化。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积极对其使用Morse 跌倒风险评估表判定,分数在1 ~6 分代表存在低度跌倒可能性;7 ~13 分为中度;>13 分以上为高度。总结患者对于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价,风险评估、预防、健康宣教、护理细节工作等,采用百分制评价,患者评分较高者,表示评价较高。总结两组出现不良事件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对风险管理措施质量评价 一般组患者对临床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等内容评价均一般,管理组较高,P

2.2 对比两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 一般组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管理组为8%,管理组较低,P

3 讨论

住院患者治疗期间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即为跌倒及压疮、给药失误等,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会直接导致家属与患者本人对于临床医护人员失去信任感,影响科室乃至医院的对外形象,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情况出现。而针对此种现象,科室应做好对入院患者早期风险分级评价与健康宣教工作,注重对家属进行教育,嘱咐其患者护理要点,取得家属配合与积极协助。对于住院患者实施风险分级评分措施后,针对性为其提供相应预防手段,护理人员应对风险较高患者积极巡视,及时了解患者身心需求并满足,选择适宜活动时间,需由家属陪同,普及相关不良事件知识,提供家属警惕性。

篇5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45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层医院的住院患者日趋增多,而与之不相适应的却是大量护理人员流失,为维持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临聘护理人员成为满足临床一线护理工作需求的主力军,而接躇而至的是护理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如何提高护理安全已成为基层医疗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为降低和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本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上报制度,制定上报表,每月进行讨论、定性、反馈,年终进行统计。现就3年统计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11月1日护理部受理护理不良事件59例,除科室、责任人主动上报外,含护士长夜查房、质量组自查中发现补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1.2 方法 根据发生起因、对患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对护理安全的影响等进行分类,最后进行评定分析后采取针对性处罚、整改、警示等处理。

2 结果

发生原因分类统计见表1。

3 讨论

3.1 发生原因分析

3.1.1 高年资的护士退休或退居二线,致使基层医院护理队伍青黄不接,大量年轻护理人员承担治疗工作,因为临床经验少,缺乏与患者沟通和处理纠纷的应变能力,高年资的护士承担着宣教和基础护理工作,年轻护士缺乏药理知识,对许多新特药了解甚少,记不清药名,出现混配、混用、错用。

3.1.2 临聘护士队伍日渐增大,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聘用制护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护士走上了聘用制护士的岗位,使得聘用制护士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力量[2],但由于历史原因,对聘用制护士的待遇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造成聘用制护士管理混乱,流失日渐严重[3],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护理质量,调查显示,聘用护士在学历、职称水平上远远低于在编护士,年龄构成也偏年轻[2]。

表1 5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类

3.1.3 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查对、交接制度执行不严 少数护士不遵守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造成打错针、发错药;基础护理做不到位,发生压疮、烫伤;防范措施不当,患者摔伤、坠床;抢救器械和设备检查不及时或物品准备不全,造成抢救工作忙乱等[4],临床绝大多数护患纠纷都是护士责任心不强造成的[5],在岗期间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编造记录、违规操作,此类不良事件多由于个体缺乏职业道德,主观因素造成,往往表现为麻木、冷漠,对所从事的护理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对护理工作有一种厌倦的心态,是护理不良事件中对患者安全最大的隐患。

3.1.4 带教不严 目前,临床护理带教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具有带教资格、临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全面的护士;二是实习见习生基础知识技能差,因为老师本身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指使护生独立对患者实施治疗工作,导致护生频频出现缺陷,引发护患纠纷。

3.1.5 疏于巡视 发生在液体外渗、坠床、跌倒、烫伤等。

3.1.6 基础设施不完善,后勤服务不到位 患者安全是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护理人员在患者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绝对无法代替其他部门和其他人员的作用[6],无医疗机构其他人员的参与,防跌倒安全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限的[7]。

3.2 对策

3.2.1 增加护士编制,提高临聘护士待遇,稳定护理队伍,科学合理的排班,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多少,操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护士,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以便较好地完成每个班次的工作[4],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护理硬件设施,为临床护士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操作设备[8]。

3.2.2 重视对职业认知的培训,尤其对低年资护理人员不仅仅对其进行“三基”培训,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制定护理安全专题培训重点,学习医疗护理有关法纪法规、护理职业道德及相关制度职责,教育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知法、守法,依法行护,强化责任[9]。

3.2.3 规范带教制度,选拔合格的带教老师 严格按照临床护理专业指导老师标准筛选带教老师[10],并对带教老师进行授课、演练、情景演示等教学方法的培训[11]。

3.2.4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后勤服务到位。

参考文献

[1] 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2] 代亚丽,宁艳辉.新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63-165.

[3] 莫永朝,肖平,刘静梅,等.某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现状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8,28(2):31-33.

[4] 黎婷,刘秀梅.护患纠纷现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77-479.

[5] 江萍.强化法制观念 防范护患纠纷[J].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27-428.

[6] 金晓红,钱秀芳.安全文化建设在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9):665-667.

[7] 刘义兰,张亮,王桂兰,等.患者安全管理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7,20(7):1-3.

[8] 王莹.现代病房中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增刊):194.

[9] 蒋李,郝建玲.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03-705.

[10] Clynes M P,Raftery S E. Feedback:An essential el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 Pract,2008,8(6):405-411.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本院的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为研究对象,包括神经外科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和其下属全部的护士,共26人。

1.2方法

1.2.1护理管理方法

2014年7月—2014年9月以传统口头传递模式进行护理信息传递(使用前),2014年10月—2014年12月以微信传递模式进行信息传递(使用后)。由神经外科护理单元护士长创建微信群,邀请其下属的所有护士加入群聊。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长和护士之间随时随地双向交流。运用群聊上传护理控制方面、需改进的地方、下达的通知、每日护理记录(护理部各种会议或者讲课安排,轮班等)、心得体会、护士之间心意(误会的解除、医院好人好事宣传、互相之间节日问候、工作时间调整)、学习交流(护理学习资料、个人经验交流、提醒警告、建议、新知识、新技术分享等)。上传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以外,像语音、图片、视频等均可。护士长每日在群里发起群聊,进行互动交流,使信息及时化,共享化,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2]。

1.2.2评价标准

护士重要信息知晓率以每月进行重要事件(包括医院、护理部、科室)内容考试,以百分制形式计算,取全科人员的考核均数。护理防范及改进措施执行率以医院护理部每日护士长夜查检查分值作为考核标准。本周重点工作的完成率以医院发放的护长手册中的每周质量控制作为评判标准。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分取每月护理部质量控制检查分值的均值。护理不良事件包括压疮、坠床、跌倒、烫伤、给药差错等。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后护士重要信息知晓、护理防范及改进措施执行、本周重点工作的完成、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值高于使用前。见表1。使用前发生了3例护理不良事件(皮肤烫伤1例,院内压疮1例,给药差错1例),使用后发生了1例院内压疮,使用前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使用后。

3讨论

神经外科病人的发病都具有突发性,变化性,病情还十分的危急。所以神经外科的护理单元的工作责任十分重大,工作量十分大,风险性随之而增长。所以,神经外科的消息的传递比起其他科需要更加及时。特别是,护士因为有倒班制,所以口头转达就显得十分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但是,在投入了微信的使用了之后,神经外科的工作的各方各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新信息、技术以及经验总结的交流平台

神经外科的护士常因为工作繁忙以及倒班制的缘故,对科室的最新动态了解不足,对于医院的最新的文件精神也没有充分把握。护士与护士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十分地贫乏,知识与技术难以更新。但是,有了微信之后,护士们获得院级和护理单元的消息更加及时和方便了。医院最新的文件精神,科室临时通知或者工作任务等都可以一键掌控了,避免了工作上的误差[3]。护士们在朋友圈积极分享自己参加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晒出自己的工作经验等有利于护士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此外,上传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文字以外,像语音、图片、视频等均可。多样化的方式使得护士们减轻了护理工作的枯燥与无聊,有利于身心的放松。在学习之余轻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3.2提高了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及参与管理的意识

管理工作往往都是护士长事事把关,亲力亲为。护士基本很少意识到大家是集体中的管理者,人人都有管理权。所以,护士长的工作往往十分繁多,管理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但是,自从微信群建立了之后,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人人都主动参与到科室的管理工作中。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积极地上报,如仪器安全管理,病房、危重病人统一管理、管道护理、备用品等出现的问题。今年,本科室还在上级部门的检查中,护理质量名列前茅[4]。

3.3科室呈现和谐氛围,人性化特点突出

神经外科由于工作繁多、风险大、夜班又多、环境条件也并不理想。所以很容易感到郁闷、情绪低沉,此时情感的安慰和支持就显得十分的重要[5]。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护士与护士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突出了。有调查显示,护士长对下属的适当的通情行为可以有效地缓解护理工作的紧张感。这也是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现代职业生活中,管理以人为本,重视情感管理的原因所在。因此,护士长对科室氛围的调节上需要更加注重了,在严格要求之外,要适当地给予护士关怀、理解与支持。通过微信,就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了,通过朋友圈,可以很好地了解互相的最新动态,可以互诉衷肠。护士长通过留言了解护士所愿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她们,如排班,可以适当地根据护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调班、排班,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人员更加优化。护士与护士之间节假日互相发送祝福信息,留下一段段温馨的字眼,让互相都能感受来自同事的祝福,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利于护士之间的和谐共处。

篇7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1002-02

老年人是发生跌倒等意外的高危人群,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的重要原因。眼科患者除老年人一般特点外,还表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如何为眼科老年 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专业、更全面的护理,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减少护理缺陷和防范护理 纠纷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分析我科2002~2004年老年住院患者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有效回避了护理风险,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年在我科住院眼科老年患者431例,男192例,女239例;年龄65~9 9岁,期间发生意外摔伤3例:1例睡前服用苯巴比妥片后凌晨起上厕所,步态不稳摔倒在洗 浴间,导致颅内出血;1例下床时动作过快而滑坐在床边地面,出现上肢前臂骨折;1例则因 坠床致骶尾部软组织挫伤。针对住院老年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组织全科人员分析讨论,订 出相关防范措施并实施,2005年至今收住院老年眼科患者均未发生摔倒坠床等 不良事件。

2 不安全因素

2.1 环境因素

环境对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老年人肢 体协调功能减退、灵敏性降低及对居住环境适应较差[1],病区环境中地面不平整 或地面上 有积水、过暗灯光、浴室或走廊缺乏扶手、病床无床栏,患者不按需使用助行器,着不适合 的衣服鞋子均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等意外的潜在危险因素。

2.2 生物学因素

眼科患者 除老年人一般特点外,还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如:眼前闪光感,眼前黑影、视力 模糊及视野缺损等,此外,治疗中使用散瞳药物后视力模糊,以及手术眼敷料包扎等,使得 许多习惯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2.3 药物因素

眼科手术中常规选择巴比妥类镇静剂作为麻醉前给药,部分患者在服用镇静药 、降血压药 后会影响平衡能力[2],甚至会出现嗜睡、眩晕、乏力等不良反应,如夜间双眼视 力差或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者更易发生意外。

3 对策

3.1 改善病区环境与设施,保障患者安全

病房内 布局应合理安全,光线充足;地面平坦清洁无积水;走廊和病房内无阻碍物;走廊或浴室内 设有扶手;设有明显的防滑标志。晚间活动光线明亮,入睡后及时打开地灯。考虑到老年患 者的需要,配置有床旁护栏的病床,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3.2 评估跌倒风险,进行早期干预

①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对存在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重点床头交 接 班,外出检查有人陪送,对有卒中后遗症、心脏病史、年老体弱视力极差等高危人群,做好 患者及家属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保证患者的行动安全,以防意外发生和引起护 理纠纷。②使用特殊药后的观察:使用巴比妥类镇静药、引起低血压、低血糖的药物的患 者应重点交接班,多巡视及观察。告知患者和陪人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好上床后服用,尽 量夜 间床旁大小便,必要时使用床头铃寻求护士的帮助。③护士多关心体贴患者,满足患者的 合理需要,主动给予协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讲解预防跌倒 的措施,使其在思想上重视,杜绝摔伤等意外的发生。

3.3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安全管理

①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护士风险意识。结合临床 发生的不 良事件中,利用护士会、护理查房等机会,分析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改进安 全措施并实施。对临床易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长重点把关,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全面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②加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特别是午间或晚班护士,应认真履 行职责,按时巡视,及时发现意外发生的潜在危险。③提高护士应急抢救能力。熟悉眼科 老年患者心理、生理变化规律,具备多学科护理知识。制定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应急预案及 处理程序,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及演练,一旦发生不良情况时立即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将患 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重在预防,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正确评估 患者可能导致意外发生的危险因素,综合实施包括提供良好住院环境、密切观察患者所服药 物的不良反应,作好健康宣教等在内的预防措施,对保证眼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减少意 外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戴慰萍,张红霞,范建群.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影响安全的因素与评估[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22(10):900-902.

篇9

关键词:PDCA管理模式 护理不良事件 应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伤害,即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压疮、坠床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共分四级。护理不良事件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表现为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充分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减少差错、事故此类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2]。PDCA为管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即依据计划、执行、检查以及处理四个阶段实施循环管理。有研究显示,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溧阳市中医医院自2016年1月开始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不良事件的管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溧阳市中医医院上报的42例o理不良事件,应用PDCA管理模式,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科学精细管理和动态监管,统计比较实施前后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医院共有护士长17人,年龄24-41岁,平均(28.5±3.4)岁。开展PDCA管理模式期间,护士长人员未发生较大的变动,2016年总护理人次18768次,护理不良事件4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3‰。

1.2 方法

针对护理不良事件建立了以护理部、护士长、护士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按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对不良事件实施PDCA管理模式。四个阶段分别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八个步骤为:充分了解事件经过;找出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列出各种主次因素;针对各种因素,逐一制定防范措施;执行制定的防范措施;检查防范措施落实的效果;对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

1.2.1 计划

护理部针对不良事件组织召开护理讨论会,将护理不良事件经过还原,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针对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改进措施。经分析发现护士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慎独精神及责任心等基本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护士基本素质的体现。然而护士的基本素质与护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相关。

1.2.2 实施

第一,改变以往“重形式、重结果,轻落实、轻过程”护理管理模式。第二,针对每个事件从节点、制度、流程等方面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并监管其具体实施。实施前与护士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改进措施落地有声。第三,组织全院护士对当月事件具体整改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考核,并按照计划完成改进内容。第四,制定应急预案,对于突发意外事件,按应急预案的流程实施,并定期组织演练,使临床护士熟练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1.2.3 检查

对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进行重点检查:一是系统缺陷检查。每周对现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现有制度在临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二是个体检查。重点督查对象为新入院三年内护士或转科三月内的护士,主要检查内容为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及临床专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4 处理

处理阶段是PDCA 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PDCA管理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当月护理部对各个病区上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对未整改的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同时每季度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汇总、分析,并组织召开护理管理部门的会议,分析其原因,对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从实施、流程及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的关键并进行有效的处理[2]。

1.3 评价方法

采用医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护理不良事件表单,汇总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及分级情况,统计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篇10

1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的不安全因素

(1)高危风险评估能力差。因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队伍组成不稳定,新入职护理人员相对较年轻,由于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对老年骨科患者中潜在或已存在内科疾病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评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多发伤、复合伤或病情变化较快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具有特殊性,颈椎手术后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而危及生命,腰间盘突出老年骨科患者因视力减退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而容易跌倒等。这类可能发生风险或意外的老年骨科患者,对护理人员预见性和评估能力要求更高,而多数护理人员因理论知识缺乏,只机械地执行医嘱,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责任心不强。临床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核心制度;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到位、不细致,对病房的巡视工作不到位,仅留于形式,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如老年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差,骨科手术出血多,术后体温容易发生波动,护理人员如观察病情不到位,患者可因高温而容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主治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严重时可危及老年患者生命。(3)业务水平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专业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导致他们的临床护理工作缺乏预见性,而老年骨科患者原发疾病迥异,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在护理老年骨科患者时,不能对不同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在致命并发症发生时,护理人员措手不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4)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因意外损伤而入院的老年骨科患者,患者及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急躁,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不好,不能合理、耐心地给予相应解释,会导致护患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老年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造成手术伤口愈合延误导致家属不满时,护理人员应依据专业知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糖容易造成伤口延迟愈合、严重时可造成感染而危及生命的情况,避免因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5)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由于法律知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防护措施,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潜在的隐患。病房护士流动性大,其护理专业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当患者较多,加之病情复杂时,部分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未能按要求严格护理、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未能严于职守。

1.2引起跌倒的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因老年骨科患者多为外伤入院治疗,此类患者多行动不便,病房内拐杖、助行器等障碍物较多,患者夜间均留有陪人,因陪人床摆放不规范,造成病室内通道狭小、拥挤;床头呼叫器故障而不能及时与护士沟通;保洁员清洁地面时地面湿滑,未能及时放置警示牌;以上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滑倒。(2)药物性因素。腰麻、神经阻滞麻醉术后的患者,由于神经阻滞,其肢体疼痛消失,自行下床时因肢体感觉弱且无力而造成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也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跌倒,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容易发生低血糖而晕倒。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或突然改变发生低血压。使用抗心律失常、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或任何对平衡造成影响的药物都会引起跌倒。(3)骨科辅助支具使用情况。如轮椅、助行器、拐杖都是老年骨科患者辅助步行的主要工具,若支具维护不当,如拐杖底部防滑垫损坏、丢失、拐杖支架连接松动,致其性能存在问题但未及时发现,可使患者失去平衡导致跌倒。(4)其他因素。老年骨科患者多数长期卧床,因患侧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运动,卧床通常超过2周,突然起坐,可因出现眩晕导致跌倒。

1.3引起跌倒的自身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情绪不稳定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身穿病服过长、过大,鞋子大小不合脚或鞋底不防滑;老年骨科患者关节多僵硬,或因外伤或闭合性骨折而不能正常坐立,活动受限时,起床时会因突然改变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头晕而跌倒。

1.4引起坠床的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坠床通常与纠正失衡的能力降低等有关。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多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制,加之因惧怕疼痛而翻身困难,如翻身时幅度较大或远处取物,都会加大坠床的风险。

1.5引起烫伤的因素

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较差,其感觉也较迟钝,进行如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或使用热水袋等理疗时,如时间、温度长或功率偏大,均可引起烫伤。

1.6引起误吸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而造成吞咽障碍。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因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也有老年患者服药而误食药品的锡纸包装,据统计每年因误吸、误食窒息死亡占死亡患者总人数的1.3%。

1.7引起压疮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并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缺乏营养摄入或营养吸收不佳时,导致患者身体状况不如正常人,加之老年患者反应迟钝,感知度减弱,护理人员如不及时帮助其翻身,即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重视护理人员专科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医院护理部应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分层、理论、操作的培训及考核,从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科室每月针对老年骨科患者,以护理安全为核心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质量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使护理人员从意识上给予重视,积极主动学习,确保护理质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关爱每一位患者”,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坚固的基础。

2.2全面评估风险因素

从医院的设施、环境、患者精神状态、病情、家属及陪护人员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的老年骨科患者,建立高危风险评估登记,班班交接,重点监护,加强对陪护人员及家属风险因素的告知力度。

2.3制定风险防护措施

(1)运动障碍患者。老年骨科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而行走困难,此类老年患者必须。

24h看护。根据患者实际情

况增加床栏,防止坠床。(2)智力障碍患者。针对智力障碍的老年患者,详细登记高危风险评估表,并建立老年患者走失评估表。针对神志不清的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坠床。

2.4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压疮高危评估、跌倒、坠床、走失等应急预案,外出患者做好相关记录。

2.5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成员(责任护士)—小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的三级质控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意识上重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6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工作时,因老年骨科患者的理解、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健康宣教质量要求较高,宣教后须确认宣教效果。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跌倒相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系统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一项评价性教育活动,可以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向所有护士、老年骨科高危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训练方法,使其从意识上重视跌倒预防。重点对护士、护工、保洁、患者及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风险防范措施,并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2.7加强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培训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加强护理人员骨科专科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科内患者安全应急预案、护理常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及原则,使其掌握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科操作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结语

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安全[3]。老年骨科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心,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质量安全,让患者和家属满意[4-5]。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排班,完善日常工作分配,护士长需不定期抽查并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指导纠正。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及措施,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强调专科护理知识及专科技能培训,加强法律知识培训,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及安全教育质量,科室全员参与质控管理,加强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并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服务。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大大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护理人员积极性明显增强,各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促进了老年骨科高危患者早期康复,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增高。

作者:龙卓毓 单位:西安凤城医院

参考文献:

[1]王鹰.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14,20(8):324-325.

[2]郭庆玲.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2):18.

[3]贺云.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