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7: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

篇1

关键词:儿科;护士;家属;双查管理制度;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分配”的方法,从医院儿科中选取了1000例患儿(2016年8月~2018年8月)进行研究,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男268例,女232例;年龄1~6岁。观察组:男259例,女241例;年龄1~5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

①由儿科护士长分配和监管护士的工作内容,每名护士负责6~8名患儿的基础护理工作。②护士进行护理服务时要时刻保持微笑,并积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哭闹不休的患儿应协助家属进行安抚,并通过玩具、动画片等方式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配合治疗;年龄较大的患儿可用形象比喻或简单语言告知治疗的重要性,并加强家属的健康教育,积极取得患儿与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对患儿进行穿刺时应选择不易扯脱的部位,并用纸板等物品加以固定,以免重复穿刺引发患儿不适[4]。③科室定期对护士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并每月召开护理工作总结大会,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1.2.2观察组实施护士与家属双查管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士与家属双查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1)护士培训:对科室所有护士进行JCI正确识别患者的培训与考核,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使护士正确学习与掌握双人查对的规范流程,并将其考核结果列入绩效中。(2)入院告知:在患儿入院之初便告知家属双人查对给药的意义与目的,使其积极参与到查对工作中。(3)佩戴腕带:将患儿姓名、性别、年龄、ID号、科室、床号、过敏史等身份识别码信息正确填写在腕带上并给患儿带上。(4)核对流程:任何涉及到患儿的给药的过程,护士都需将执行单与贴有标签的药品带至患儿床旁,并询问患儿姓名,获得家属确认后与其一起对药物、执行单和患儿腕带信息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与此同时,护士还应告知家属药名、药效、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等,使其充分知晓,给药结束后护士仍需与家属再次确认用药信息,以免出现差错;患儿出院时,待医师开具出院医嘱后,护士需与家属一同对药物名称、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查对,并仔细评估家属的掌握程度,直至确认家属完全掌握[5]。(5)质量督查:①确认身份识别范围:在给药前、给药中和给药后均需对患儿的身份进行识别,重点识别患儿的“姓名+ID号”,以免用药出错。②家属督查:加强患儿家属的督查力度,使其积极参与到患儿的每一项用药治疗中,主动与护士对用药情况进行查对。③护士长与责任护士组长督查:护士长负责全面督查给药情况,并随时进行抽查双人查对行为;责任护士负责督查本组患儿的用药查对情况。④院级与护理部层面督查:院级层面每月指派专门的身份识别专项小组成员对用药查对工作进行督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给药差错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通过本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三个部分,其中护理总满意度=(比较满意的例数+非常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给药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资料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或用)检验,应用SPSS20.0for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给药差错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给药差错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

2.2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篇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控制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护理部统一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各病区护士长对本病区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上报。结果 因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导致的给药错误占护理不良事件的首位,其次是跌倒事件,9:00-15:00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时段,5年以下的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结论 必须强化落实护理核心工作制度,重视细节管理,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做到弹性排班,加强全方位、规范化的教育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管理;防范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加之护理工作的繁杂、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因此,风险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就我科2009年6月—2011年5月发生的34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5月发生在我科并上报至护理部的护理不良事件34起。

1.2方法护理部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对各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求及时上报,并制定整改措施。护理部每月组织全院护士长对本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在全院引起重视,严防此类事件重复发生。按《湖南省护理基础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中护理缺陷评价标准,根据护理缺陷对患者形成负面影响的程度,分轻、中、重三度。轻度:虽然存在护理缺陷,但对患者未造成任何负面影响或仅增加患者轻微痛苦,但未遗留不良后果者。中度:护理缺陷增加患者痛苦,浪费国家财产,或遗漏治疗、重要护理措施和护理记录,存在潜在的医疗安全或医疗纠纷隐患,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重度:存在护理缺陷并且造成患者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者。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给药错误10例,输血错误1例,输液外渗5例,跌倒7例,坠床2例,压疮2例,烫伤1例,管道滑脱1例,护理投诉3例,其他2例。

2.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段9:00-15:00 :18例,占52.94%;18:00-22:00:9例,占26.47%;5:00-8:00:5例,占14.71%;其他时间段:2例,占5.88%。

2.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群工作年限<5年21例,占61.76%;工作年限5-10年6例,占17.65%;工作年限>10年4例,占11.76%;实习护生3例,占8.82%。

2.4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轻度缺陷22例,占64.71%;中度缺陷10例,占29.41%;重度缺陷2例,占5.88%。

3. 原因分析

3.1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34起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10例,其中输液错误、发错药5例,医嘱查对不认真仔细导致用药剂量错误、时间错误、漏给药、执行错误医嘱 5例。可能与护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查对在日常的操作中逐渐淡化有关,另外,人的思维受其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支配[3],护理人员对重复性操作形成思维定势,凭经验、想当然的现象时有发生[4]。

3.2 患者及家属安全意识薄弱

我科为综合内科,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种类多,且绝大部分为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脏器功能退化,自护能力下降,依从性差,家庭支持不到位,因此跌倒事件多。跌倒事件居上报不良事件的第二位。7例跌倒事件中,4例造成不同程度的外伤,3例无伤害。4例患者有家属陪伴,因家属大意而跌倒,3例无家属陪伴而在去食堂打饭、独自外出时跌倒。坠床2例,1例为患者坐在床沿打瞌睡,家属坐在床边未能及时发现致坠床,1例为患者因夜尿多不方便下床自行将护栏取下致坠床。烫伤1例,为患者家属不听宣教将开水装入热水袋给患者保暖导致。

3.3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时间段有关

9:00—15:00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可能与各种治疗护理集中在此时间段,工作繁忙杂乱,工作量大,巡视观察不到位,患者抱怨多,护士疲惫感重,容易出错[5]有关。18:00—22:00可能与时间治疗多,值班护理人员少有关。

3.4 年轻护士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薄弱

工作5年内的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占61.76%。可能与她们是主要的业务群体,在临床上承担大量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且低年资护士由于业务技能不够熟练,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薄弱有关。

3.5 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轻度最多(64.71%),一些用药错误,跌倒、护理投诉没有或仅增加患者轻微痛苦,未遗留不良后果。中度其次(29.41%),跌倒、坠床、压疮、烫伤、输液外渗、管道滑脱,增加患者痛苦,存在潜在医疗安全或医疗纠纷隐患。重度缺陷2例,1例为值班护士因查对不严给患者输错血,1例为新上岗护士误将极低血糖值当极高血糖值报告医生,而值班医生也未确认而给患者静脉滴注胰岛素。2例重度缺陷均因及时发现未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但性质严重,在全院反响强烈,经全院护士长会议讨论定性为重度缺陷。

4防范对策

4.1强化制度落实,重视细节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制度是护理活动遵循的准则,是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完善规章制度是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安全的根本保证,而制度执行中的细节管理决定结果的成败[6]。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实行双查对、双向查对制度。如输血操作床边双人查对,执行临时医嘱双人核对;床边操作一律执行双向核对,即护士要问患者叫什么名字,患者回答,护士再复述确认一遍,才能执行操作[5];治疗室设计“请再次查对”等温馨提示卡。特殊药物悬挂“重点药物”、“控制滴速”等警示标识。制定病人危险因素评估表,如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等。在病人床头悬挂“防坠床、防跌倒”等安全警示标识;加强病房巡视,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4.2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做到弹性排班

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员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7]。护士长应根据科室工作繁忙程度合理弹性排班,保证重点时段、高危时段人员充足,减轻护士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有研究证实护士发生差错的原因中,占主要的是注意力、责任心及护士的应激水平等[8]。因此护士长应多关心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教育和帮助。实行APN连续性排班与层级管理相结合,减少交接班环节,注意新老搭配,能力强弱搭配,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9],确保护理安全。

4.3加强全方位、规范化的教育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

4.3.1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的教育培训对低年资护士、新上岗护士及实习生在进行岗前培训时重点进行护理安全教育。科室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的培训,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得分与年度考评直接挂钩。对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隐患,并能采取有效措施的护士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4.3.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护士长每月定期对科内护理人员实行理论、操作培训与考核,尤其是五年以下的护士。内容包括护理三基三严、专科知识、药物相关知识及临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3做好带教工作高年资护士应做好对低年资护士的带教,及时发现她们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加以纠正,培养她们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规范化带教,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

4.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患沟通不仅是护士与患者或家属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与患者发生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良好的护患关系可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与患者的投诉率[10]。因此护士要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做好入院告知,疾病知识及相关安全知识的告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尊重患者,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小结

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工作的核心,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高低客观反映医院护理质量及护理管理水平。因此落实核心制度及护理工作规范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屏障,加强安全管理,重视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改进,建立专科技术指引,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11]。合理配备护理人力,真正按患者需求实行弹性排班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e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李漓,刘雪琴.本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陈易一.输液查对流程在预防护理差错中应用的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5B):17-18.

[4]陈菊珍,程卫珍,郭凤芝.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和对策[J]. 护理杂志,2006,23(5):39-41.

[5]李香娥. 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69-71.

[6]张亚玲.护理不良事件78例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93-94.

[7]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A):74-75.

[8]马宪元,张振荣,郑桂荣,等.护士长在防止事故差错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5):

[9]陈立华,李清华,陈美艳,等.32起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7:108-109.

[10]邹艳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15):776-777.

篇3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篇4

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多,控制护理风险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评估(测定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定量分析和描述)、处理(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管理手段的效益型和适用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4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护理风险管理的这4个阶段是不断循环的,它们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过程,这也提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进行、不断改进的过程。护理安全是患者康复的基本需要,而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安全的保障,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环境下,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维护患者安全、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2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晚,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集中在医疗护理纠纷的防范和事故的处理等方面,对如何防范风险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护理风险是发生风险事件或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而不是护理事件本身,因此在事故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很重要。要完善护理管理、注重护理安全,首先要分析并识别护理风险的来源,即护理风险的产生原因。实践和研究表明,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来自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如对“三查七对”等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未认真履行职责,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出现护理差错甚至事故。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不能正确协调和处理护患之间的矛盾。个别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对各种操作或仪器的使用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输液、皮试、肌注、口服及外用药物的使用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然而有关不良护理事件调查显示,给药错误位居护理风险直接原因的首位。此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未能提高警惕等也是造成护理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总之,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或者未严格遵守护理常规与规范。

2.2患者自身及家属因素

部分患者病情危急、复杂、变化快,某些疾病由于严重影响患者行动能力或认知能力,导致护理风险增加。例如骨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行动不便且沟通能力有限,家属有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病情,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个别患者特殊或过敏体质也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危险因素,任何护理措施都具有一般性,即使按照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范进行护理,有时也难免不适用于极个别体质特殊的患者。某些疾病导致患者意识缺失,他们无法对有关自己的诊疗护理措施作出决定,甚至难以与之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时就需要家属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而家属可能不够配合或者因不信任医患人员而对病人信息有所隐瞒与保留;某些疾病具有较强的感染风险,家属由于相关知识缺乏或者对亲人的过度关怀而对病人进行不正确的护理,也容易增加护理风险,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2.3医院组织管理因素

目前在我国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的背景下,医院大多没有建立健全各项有关护理安全的制度,或者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例如,排班制度不合理,造成一些护士超负荷工作,从而增加护理失误发生率。药品管理不规范,药品摆放不科学,容易在给药时发生错误,从而产生不良甚至十分严重的后果。由于管理不善使得医院环境嘈杂,在开放式的护士站,护理工作中处理、核对医嘱和书写护理记录等护理工作都需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行,这些外界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及思维,增加护理差错的危险。医院缺乏对特殊病例的识别与特需护理,而这些患者往往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由于医院环境因素,如地面滑、噪音大、院内感染、环境污染、射线防护不当、呼叫系统突发故障等导致延误患者抢救等,这些因素具体情形不同,但是都可以归结为医院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

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护理风险难以从跟本上完全消除,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本文结合一些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加强我国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标准。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良好基础,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建立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分析制度,每周有登记,每月有讨论、分析和处理,并上报护理部;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每日严格查对医嘱及治疗给药执行情况。急救物品完好率时刻保持在百分之百,用后及时补充,做到“五定”,有交接班记录;加强危重病人管理,及时登记并报护理部备案。力争褥疮发生率达到“0”,对不可避免的褥疮在发生前上报护理部备案。加强职业防护,有职业暴露登记及处理程序。在进行医院护理风险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增强医院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注重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在风险管理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规,写出心得体会,使护士懂得用法律条文进行自我保护。建立护理仪器保养制度,护士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有紧急风险预案,护士应当熟知各项应急程序。规范职业行为,提高整体素质,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考核,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以多种形式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实习生由有经验的和责任心强的护士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注重沟通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护士进行一系列的沟通技巧的培训并互相交流讨论,尊重患者的权利,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如入院宣教、健康教育、诊疗过程、住院费用等讲解;动员患者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依据,一切护理活动“做我所写”,要如实记录护理服务的全过程和为病人实施的具体护理活动及效果。护士长每日查看护理病历,护理部不定期抽查并每季度组织护理病历评审。

3.3实施重点病例管理与上报制度

不同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和生理、心理因素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是不同的,及时识别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高的重点病例,在此基础上建立重点病例的特需护理管理与上报机制,对于降低护理风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重点病例是指那些危急重症病人、诊疗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疑难病例、已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长的病人等。对于重点病例的护理要制定比一般患者更加严格的标准与规范,并首先进行重点病例的识别与上报。而在实施重点病例上报制度中,医护间的密切合作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点病例上报管理是降低医疗和护理风险、防范差错和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实践经验之一。

3.4发挥护士长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护士长作为护士护理工作最直接的监督和管理者,其管理方式、工作作风和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工作。护士长通过对护理风险认真分析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发挥护士长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对于降低护理风险、提高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护士长在日常工作者应当做到:按照医院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狠抓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与相关部门合作,改革不合理的护理流程;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风险的学习和讨论,强化其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做好新入科年轻护士的检查指导和宣教工作,深入病房、跟帮检查,做好传、帮、带。护士长要以身作则,树立一个优秀的基层管理者的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护士的工作态度。

3.5承担和转移必要的护理风险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87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安全环节很多,所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卫生保健体系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具体探讨了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

手术室常规护理缺陷

药物名称、剂量查对失误:如不认真查对,将治疗单上的小数点或零看错,造成患者因用药剂量过大而中毒,甚至死亡。患者姓名、床号查对失误:如走错病室、服药或进针前不认真查对等。

盲目执行医嘱:执行医嘱前没进行查对,或查对后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未发现错误,盲目执行有问题的医嘱。未按要求执行医嘱:如对患心脏病的患者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

护士责任心不强:例如,不按时巡视病房,患者病情变化时未能及时发现,延误抢救,造成严重后果等。语言不严谨: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说话不考虑后果,不注意语言与形象,不体谅患者感受等。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如未履行告知、保密等义务等造成护患纠纷。疏于对护士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欠缺,技术水平不高,观察不到位,工作态度不严谨等。

抢救设备、药品管理不善,贻误抢救时机:如抢救设备、药物不齐全,影响抢救;药盒标签与内装药不符合,造成用药错误等。

医院缺乏明晰的出院带药流程、青年护士安全意识教育不够、出院流程带药繁琐。

安全防护管理

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手术室的一般制度:病房各类药品放置有序,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患者当天用药只能当天领,不得存留;节假日按规定领取;需要时及时办理手续。如出现护理差错或护理投诉按规定程序及时上报科室领导及护理部。护理用具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备用状态,护理人员要熟悉放置位置,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安全管理制度:从抽血做血交叉到输血整个过程要有两位护士共同核对、操作并签字;只有一位护士值班时,必须请值班医生协助;为同时两位以上患者输血时逐一操作。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静脉给药时严密观察,保持静脉穿刺处清洁干燥,特殊药物做好过敏试验,皮试结果要由两人确定;升压、化疗等刺激性药物注射前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防止外渗。严格执行医嘱,不擅自改变医嘱,不盲目执行医嘱,做到医师无签名不执行;可疑医嘱核实后再执行;除抢救外不执行口头医嘱。

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各科室应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缺陷、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将处理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1周内连报表报送护理部。

加强业务学习: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要求规范书写特护记录及一般患者护理记录。

讨 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手术室封闭的环境,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如何在工作中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以良好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去是十分重要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仅要求护士高精的业务水平,而且需要严谨、规范、安全的护理服务理念,在任何环节上都不能疏忽,否则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或身体上的损害和障碍,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防范意识,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手术室是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现代手术室的护士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中,病毒感染、化学制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量存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是医护人员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责任重大,手术室又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繁琐,只要针对安全隐患健全手术室规章制度,加强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士专业技术素质,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高效的优质服务。

总之,在手术护理安全管理中,要定期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失效模式和前馈控制模式开展护理质量讲评活动,及时对各类缺陷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评价整改效果,评价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及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缺陷信息共享共防意识,学习他人之过,不再犯 同样的错误,引导护士自觉参与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加强护理缺陷的科学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和防止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linda J.wanzer Perioperative Initiatives for Medication Safety[J].AORN,2005,10:663.

2 王方.现代化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57.

3 刘正良,彭望香.手术室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8.

篇6

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儿科上报的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和院科两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用药安全隐患共32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2结果

32例儿科护理用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的原因为:执行医嘱错误11例(34.4%),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8例(25.0%),操作不规范6例(18.8%),护士职业素质因素4例(12.5%),实习带教不严格2例(6.3%),药品过期1例(3.1%)。

3讨论

3.1原因分析3.1.1执行医嘱错误(1)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处理呼叫器等),将医嘱转抄到执行单和输液卡时,易误抄漏抄;(2)儿科医嘱复杂、变化多,特别是临时医嘱多时医护疏于沟通,导致医嘱处理不及时或护士执行错误;(3)责任护士正忙时,有临时医嘱需其执行的,主班护士未交待清楚;(4)个别护士违规执行口头医嘱。此外,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也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4]。

3.1.2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1)护士未能做到每班认真查对医嘱,或查对时未做到医嘱单、电脑、执行单、输液卡或口服药卡的四核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医嘱执行错误;(2)配制药物时未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配错;(3)在给药前、中、后未认真查对药品和患儿身份,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换错液体等。

3.1.3操作不规范(1)儿科输液分组多,有的护士常简化操作程序,一次配制多组液体,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长,增加输液反应风险;(2)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复杂,容易计算错误而致剂量不准确;(3)溶媒选用不当;(4)使用双头输液器时,同时开放两组液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酚妥拉明与地塞米松、果糖二磷酸钠与10%葡萄糖酸钙同时输入会出现混浊、变色现象;(5)静脉滴注速度控制不合理,如脱水患儿需快速补液,而新生儿、心肺疾病患儿则需严格控制滴速,过快会发生肺水肿等严重后果;(6)药物用法不适宜[5];(7)在未询问清楚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下,未行药物过敏试验。

3.1.4护士职业素质因素(1)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用药不完全了解,未向患儿进行用药指导,使患儿用药依从性下降;(2)口服药未做到监督用药,患儿易漏服;(3)护士交接班不详细,对特殊时间用药、特殊用药或未及时用药的患儿未认真交接,导致换班后患儿药品漏用或错用;(4)儿科护士药学知识欠缺,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了解不够,不能科学地指导患儿用药,不能合理地安排静脉输液顺序,不能及时、全面地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1.5实习带教不严格有的实习生带教老师不严格,常让实习生单独操作,增加了用药安全风险。

3.1.6病房药品管理因素(1)科室药品未按要求进行管理,备用药品未进行不定期清点、检查,导致药品过期;(2)应该冷藏的药品未放入冰箱保存,需避光的未避光保存,使药品失效;(3)急救药品未按“四定”管理,班班交接,影响急救用药;(4)高浓度药品未单独分类保管,药物未入原装盒或多种药混放一起,容易出错;(5)毒性、品未专柜、专锁管理,存在隐患。

3.1.7其他如工作环境因素等。儿科护士在操作中常伴随着患儿的哭闹和躁动,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判断力和操作准确性[6,7]。

3.2管理对策

3.2.1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规章制度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具体措施:(1)重新优化医嘱核对及处理流程,各班护士认真落实执行医嘱制度和查对制度;(2)进一步明确主班护士工作职责,对重整医嘱、新医嘱、特殊用药及在转抄执行单和输液卡时实行双人核对;(3)加强医护沟通,在执行医嘱时遇到疑问必须询问清楚,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必需执行口头医嘱时,要求复述两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能执行;(4)加强责任护士责任意识,尽量让患儿不出病房就能解决问题,减少呼叫器响铃和患儿家长到护士站询问的次数,减少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的干扰因素;(5)每天做到对全病区所有医嘱认真查对,同时核对第二天输液卡后再行摆药,摆药时要双人查对,尤其注意查对早、中、夜班产生的新医嘱,及时发现、补救用药问题;(6)用药前、中、后要严格落实“三查七对”,杜绝错、少、漏用药发生;(7)在护士站,全院统一制作了安全信息提示板,把需在下一班使用的特殊用药、特殊时间用药在上面作好登记,每班交班前要认真查对所有药物治疗落实情况,同时做好床边交接班,严防遗漏。

3.2.2严格遵守用药操作规范(1)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液体现配现用,预防药物污染、变质;(2)配制液体时注意配伍禁忌,使用双头输液器输液时严禁一个通道两组液体同时开放;(3)准确计算药物剂量,特殊用药(如地西泮、氨茶碱等)需双人核算,<1mL的药量,须用1mL注射器抽吸;(4)根据患儿年龄、药物性质、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调整输液速度,对需要严格控制滴速的药物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5)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患儿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液体渗漏,输注完毕及时更换;(6)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认真评估患儿有无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严禁做皮试。

3.2.3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管理(1)护士正确认识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和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障,故应经常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加强护士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提高其慎独精神与风险意识;(3)责任护士要充分了解分管患儿的病情、药物治疗方案,做好患儿家长用药健康指导,让患儿或其家长知晓所用药品名称及药理作用,提高用药依从性;(4)加强口服药品管理,制定口服药品发放流程,做到“看服到口”;(5)科室要加强护士药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儿科用药复杂,护士应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掌握儿科常用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新药、特殊药品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3.2.4加强病区日常管理(1)护士长要加强病区管理,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倡导使用静脉留置针,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和焦躁情绪;(2)每天做好“五查”,随时检查全病区护理质量,重点关注新进护士的工作情况;(3)中班、夜班、节假日要合理搭配值班人员,新老互补,实时监管各班次用药治疗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4)加强实习护士管理,要求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

3.2.5加强药品安全管理(1)科室设专人管理药品,定期检查药品质量,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病房药品每周清点一次,3个月内要过期的药品使用红色笔记录失效日期以示提醒;(2)药品定位存放,入原装盒、统一标签,合理制定药品基数,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存放;(3)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急救药品使用完毕及时补充;(4)高危、毒、麻药品专柜专锁管理,应有警示标识。章飞雪等[8]建议使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高危药品医嘱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确保用药安全。

篇7

【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及其他公共场所。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护理处置前后要洗手,执行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使用,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晨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刷,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体温表使用前后分开浸泡消毒处理。

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无菌持物镊浸泡符合要求,消毒液每周更换次,无菌持物镊每周更换一次,注明更换日期、消毒液名称和浓度。

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日期,有灭菌指示带,灭菌有效期为天。

消毒用碘酊及酒精注明浓度并每日更换,消毒瓶应加盖并每周消毒次,无菌溶液注明开瓶时间及用法。

消毒柜清洁干燥,柜内消毒液每周更换一次,要标明更换时间、消毒液名称及浓度。冰箱每周消毒保养次,物品放置有序,无过期物品。

治疗室、换药室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污物与垃圾分开。

病室每天通风换气,地面每日用湿拖拖地二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及重症监护室每日空气消毒二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和监测次。紫外线消毒要有时间登记与强度监测,监测不合格的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超过小时更换。

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池加盖,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并有标牌。

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要严密隔离,使用的器械、被服、房间进行严格终末处理,敷料进行焚烧。

凡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必须先浸泡、消毒后进行毁形和无害处理。

医务人员及病人换下的脏被服应分别放入污物车并分开清洗消毒;凡出院、转院、死亡病人床单应进行终末处理。

放射科要求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门诊化验单一律要经消毒后才能发出。

门诊应设传染病隔离诊室,一旦发现或疑有传染病员应立即就地隔离,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

【监督检查】

设消毒隔离质控小组,由院护士长担任组长,相关护士担任组员,在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控制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培训,要有活动内容记录。

护士长兼任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领导下完成规定的各项消毒灭菌检测工作,并按要求作好记录。

各科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制定统一“消毒隔离质量检查评分表”按百分制计分,由护士长组织每月全面检查一次;有护士长每周检查的重点内容及时间记录;对抽查、监测中存在的感染因素,薄弱环节有分析和改进措施,有“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反馈表”。

临床各科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不少于四种标本,其中必须有空气、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监测项目超标项目需有整改后达标报告。每年度接受县防疫站进行卫生学监测,未达标者整改后必须达标。

严格贯彻执行消毒隔离防范措施,对发生医院感染或暴发流行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和院长,并协助做好调查、分析、提出有效控制方案,若隐瞒不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分级护理制度

【制度】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开具护理等级医嘱,护士根据医嘱实施分级护理。

特别护理: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病员。

一急救药品、器材齐备,适用,保证应急使用。

二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急处理及配合得力。

三制订执行护理计划,特别护理记录及时、详细、准确、完整、规范。

四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及家属的安慰,无护理并发症。

一级护理:危重病员、大型手术后病员需重点观察的病员等。

一按病情需要准备急救物品,保证使用。

二满足病人需求,做好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整体护理。

三根据病情需要制订、执行护理计划,护理记录完整、准确、规范。

四每~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效果,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参加抢救。

五做好基础护理,无护理并发症。

二级护理: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员。

一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作适当活动。

二每~小时巡视一次,注意观察病情及特殊治疗用药后效果。

三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四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送便器等。

三级护理: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病员。

一责任护士认真履行职责。

二严格执行疾病护理常规,按时完成治疗和护理。

三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次,经常巡视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四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病人饮食情况。

【监督检查】

护理长负责制订全院统一的“特护、一级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由护理长每月检查次,每周检查~次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记录于护士长手册上,作为护士长、护士工作质量考核依据。

护理长负责制订全院统一的“急救物品质量检查标准”做好交接工作。若因护理工作失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参照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办法处理。

责任护士能准确回答危重病人床号、姓名、性别、诊断、饮食种类、主要病情、治疗八知道。若发现褥疮、口腔炎、烫伤、坠床等,参照医疗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危重、特别护理病人有护理计划、特别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按“福建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执行。

三、病区管理制度

【制度】

病区由护士长负责管理,医务科科长积极协助。

定期向病人宣传讲解卫生知识,做好病员思想、生活管理等工作。

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二次,每周大清扫一次。

医务人员必须穿戴整洁,必要时带口罩,病房内严禁吸烟。

病员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病员管理,出院时清点收回。

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查房时病房内不得接待非住院病人,不会客,医师查房时不接私人电话,病人不得私自离开病房。

【监督检查】

成立护理质控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并记录保存,病区质控小组每周一次检查本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特殊情况随时记录,年终作为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护理长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性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并写出综合性书面分析情况和对各病区护理组执行情况的评价,并把全院的情况进行综合报道。

制定全院统一的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在医院每季度检查中获优秀病区的应给予奖励,检查不合格的,参照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四、查对制度

【制度】

医嘱查对制度:

一转抄医嘱必须写明原医嘱及转抄医嘱日期、时间及签名。转抄医嘱后,须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做到每班查对。护士长每周参加总查对次。

二临时即刻执行的医嘱,需经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三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重述一遍,然后执行。并督促医生及时补开。

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一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二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三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四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要保留安瓿,以便必要时查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五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监督检查】

护理长必须建立以下登记本并严格执行。

一医嘱查对登记本;

二抽血、送血标本;

三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本。

护理质控组每周一次检查本院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特殊情况随时记录,年终时作为评价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制订全院统一的护理查对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医院每季度检查,对优秀病区给予奖励,不合格者参照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五、护理例会制度

【制度】

每月次,由护士长主持,全院护士参加,传达上级指示,总结和安排工作,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及改进,统一护理标准,组织护士学习,交流工作经验,表扬护理人员中的好人好事。介绍新业务、新技术和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活动,护士素质教育,表彰先进。

【监督检查】

有会议时间安排表。

建立完善的护士长例会记录本、记录开会时间、参加人员及主要内容。

按时参加各种会议并做好记录,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时要安排人代开会,及时传达会议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若因无故缺席或未及时传达、落实工作任务而影响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后果,追究其责任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六、工休座谈会制度

【制度】

工休座谈会每月召开一次,由护士长或其指定的高年资护士召集,也可由经管医师召集。

工休座谈会除向病人宣传医院制度及健康宣教外,着重听取病人对医疗、护理、饮食、服务态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病人和家属的意见要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并据此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开会前应通知病人代表收集意见、建议。

临床科室应建立工休座谈会记录本,每次记录须有病人代表签字。

对病人的意见及建议能够改进和采纳的应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及人员解决。因故暂时不能改进和采纳的应向病人解释,并取得病人谅解。

有关部门或人员接到临床科室送交的意见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反应,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临床科室。由临床科室负责在下次工休座谈会上向病人代表反馈。

医务人员不得因病人提出意见而以任何方式刁难及报复病人。

【监督检查】

本制度由护士长执行,护士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检查监督。

护理长及其他职能人员及时检查工休座谈会制度落实情况,必要时向院领导申请跨部门、科室协调会议。

护理长根据临床科室及有关部门、人员处理病人意见、建议的情况向院领导提出奖惩建议。

要求工休会议记录本及临床科室与其它部门间就处理病人意见、建议的往来文字材料做到日期准确、有关人员签字,并保存备查。

七、护理查房制度

【制度】

护理查房包括行政、业务、教学查房;

一护理行政查房:重点查病区管理、岗位责任制、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计划贯彻落实情况;

二护理业务查房包括教学查房:

查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工作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讨论重症护理或选择有指导意义的病例,从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效果及其互相之间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制定出新的护理计划。

护理长每月查房二次行政、业务查房各一次,做好查房记录及资料保存,以便总结经验。

【监督检查】

护理长必须有每月固定的查房日安排表;

建立护士长工作手册,重点记录每周查房的情况,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及重症护理病例的查房讨论,每周记录一次,特殊情况随时记,年终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制定全院统一的护理行政、业务查房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相应进行奖惩。

八、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

【制度】

医院实行小时值班制。。

当值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服从安排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未经医务科科长同意护士不得擅自调换班次。

严格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发现病情变化在职责范围内给予处置并应向值班医生反映。遇重大问题及时向业务副院长汇报。

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各项记录及本班各项工作处理好用过的物品。如遇特殊情况未完成工作必须详细向下一班交待并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开。

书面交班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口头及床边交接内容包括本班医嘱执行情况,各种处置完成情况,昏迷、瘫痪、一级护理等危重病人有无褥疮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引流情况等。

对常备、贵重、毒、麻、限、剧药及抢救物品、器材、仪器等数量、效能当面交接接班时发现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监督检查】

本制度日常由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有违章情况时由护士长作记录并请当事人签字保留检查记录。护士长每月抽查护理人员交接班及在岗情况。

护理人员迟到、早退、脱岗超过分钟并一年内累计超过次按旷工天处理。未经护士长同意护士之间擅自调换班次者调换双方均按旷工天处理。值班人员处理与工作无关事务、接打私人电话每次超过分钟可视为脱岗。

不按规定巡视病人无特殊原因不完成当班工作延误病人治疗者一经发现记录在册作为年终考评参考。

九、护理文件书写制度

【制度】

各班护理人员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和要求认真执行。转抄医嘱和各种护理记录应使用蓝黑墨水笔,不得随意涂改,如有错误须划去并签名,以示负责。

所有文件均需放置一定地点,用后立即归还原处,整份文件不得分散放置。

任何文件未经批准不得携出、撕毁。

所有医疗护理记录应按医疗保护制原则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交给病人、家属或无关人员翻阅。

出院病人病历,应按规定排列整齐,由主管医师填好住院小结后,按规定时间由病案室收回保管。

病区护士交班报告本按要求认真书写,用后保留一年备查。

【监督检查】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教育,新护士岗前教育,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化教育,明确护士对护理文件书写的责任。

护士长每周抽查护理病历份,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护士长督促、保证护理病历按要求及时归档,护士长对护理病历书写的管理作为科护士长年终考评工作业绩的依据。

按全省统一的“护理病历表格”评分表,护理长每季度抽查护理病历一次,并写出综合性书面报告,在全院会议上通报,对未达标病历与科室奖金挂钩。

十、饮食管理制度

【制度】

病人的饮食种类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医生开写医嘱后,护士应及时通知病员家属,做好饮食标志,并向病人及家属宣传治疗膳食的临床意义。

对禁食病人,应在饮食牌和床尾设有醒目标志,并告诉病人或家属禁食的原因和时限。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给以协助。

护理人员要关心病人饮食情况,加强巡视,对食欲不振的病人适当鼓励进食以增加营养。

【监督检查】

护士长设立每周检查制度,重点记录在护士长检查表上,年终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业绩的依据。

十一、护士长夜查房制度

【制度】

护士长每周夜查房一次。

认真检查各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及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如发现较大问题要在查房记录本上作详细记录。

如发现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以资鼓励,如遇到有个别责任心不强、劳动纪律差、不坚守工作岗位,或发生差错事故者,护士长要给以帮助教育并弥补。

如遇到有科室护士解决不了的事宜,要帮助解决。

如有大型抢救,要亲临现场协助院领导组织、指导,并参加抢救。

夜查房情况要及时向医务科科长作口头汇报。

【监督检查】

护理长负责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连续性质量控制的夜查房工作,有每月查房安排表、重点检查内容及护士长查房原始记录表。

护士长夜查房必须按要求进行,认真检查并记录查房中发现的问题,发现有护理缺陷需由当班护士签名。

护理长每月作检查汇总书面报告,并向全院通报检查存在问题,对质量不达标或护士个人违反医院规章制度者,按情节给予处理。

十二、探视、陪伴制度

【制度】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详细介绍探陪制度,病情不允许探视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

探视病员应按规定时间,持门卫发给的探视牌进入病房,每次不超过两人,离开时将探视牌退还门卫,危重病人的家属持病危通知单可随时探视病员。

患上呼吸道感染等流行性疾病的病员、酗酒者及学龄前儿童不得进入病区,探视者不得携带宠物进入病区。

病人病情需要陪伴时,由医师决定,护士长发给陪伴证,不需陪伴时,将证收回。

查房及治疗时间,陪伴人员应主动离开病房,对拒不离开者,医护人员应共同劝离。

探视及陪伴人员应遵守病房制度,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不得吸烟、饮酒、高声谈话或坐卧于病床上,也不可串病房或翻阅病历,不得私自将病人带出院外,不得谈论有碍病人健康和治疗的内容,不得自请院外医生诊治及自行用药。

探视、陪伴人员须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不得在病区内使用酒精炉、电炉、电热杯、充电器等器具,丢失和损坏物品应负责赔偿。

为了保证医院内电子仪器,设备免受干扰,在某些特定区域内任何人员不得使用移动通讯工具。

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均应自觉遵守并维护探陪制度,不得私自带人进病房探视,不得将门诊病人带入病房就诊。

【监督检查】

探陪制度由当班护士白天由主班护士负责落实,护士长随时监督。

医护人员应随时向病人及家属宣传探陪制度。

十三、护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

病人教育:包括病人入院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一在临床护理中,对患有各种疾病住院需要做某些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以及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按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病人健康状况,系统地收集资料,根据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和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教育,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饮食营养及服药指导,锻练与休息方面的知识,使之很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减少疾病复发和并发症。

二出院指导:护士提供给病人出院后防止疾病复发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以及一些辅助器械的使用注意事项,必要时交待随访时间。

集体教育:利用门诊候诊时间和病区工休会集体教育,讲解一般卫生常识、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以及计划生育、简单的急救知识,要作口头讲解或配合录像、幻灯、模型等进行宣教。

文字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科普小册子、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进行卫生宣传教育。

【监督检查】

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小时内完成健康教育,护理长每月一次检查各病区护士完成健康教育情况,抽查病区份入院评估表中“已作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栏目内病人或家属签字,并了解病人对健康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作为对责任护士工作行为评估考核依据。

篇8

    1、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2、对策

    2.1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测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4.2护理文书的管理急诊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客观、清楚、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内容包括:患者就诊的时间、病情,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效果、病情的转归等等,这些文书要妥善保管,漏记、错记等都会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

    2.5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篇9

【关键词】护理人员;临床实习;教育考核;输注,静脉内;静脉输液;风险;安全管理;实习护生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及患者探视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防范行动的过程。临床护理工作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有创性操作之一是静脉滴注[2]。国内住院患者的平均静脉滴注率为73.35%[3]。85%的护士用于静脉滴注工作的时间超过75%,增加了护理风险和患者投诉概率[4],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5]。实习护生(护生)初涉临床,静脉滴注是其需要完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护生对输液的安全知识缺乏、操作技能欠熟练、沟通能力较薄弱等特点。故加强实习护生对静脉滴注安全管理及防范意识,提高其静脉滴注技术水平、规避安全隐患成为临床教学工作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静脉滴注治疗缺陷记录资料,采取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本科护生静脉滴注例数及错误例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静脉滴注数作为对照组,共静脉滴注20179例次;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静脉滴注数作为观察组,共静脉滴注18757例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2014年5月以前的管理方法(1)常规入科宣教:护生入科前常规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带教组长在护生入科时对入科常规内容性进行宣教。(2)传统操作示教:按照要求示范常规的静脉滴注操作,在患者床旁执行第1次查对时,操作时教师执行传统的三查七对法,即护士独自一人完成对静脉滴注治疗卡、静脉滴注瓶贴、液体药物等信息实行完整的三查七对。学生依据老师示教的常规流程完成静脉滴注考试。(3)知晓科室对静脉滴注错误的处罚。1.2.22014年5月以后的管理方法(1)入科时融入安全管理文化理念的教育与培训:学生入科前常规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带教组长或护士长在护生入科时重点教育护理风险,风险管理的概念,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目的、重要作用、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落实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管理,静脉滴注错误案例教育并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预防静脉滴注错误的关键环节及措施,静脉滴注错误后的处理及上报流程。培训结束立即对以上四项内容对每位护生进行抽查问答的方式进行反馈测评,以评估其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对考核未完全掌握的予以再次培训,再次考核,直到考核合格为止。(2)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确认法的静脉滴注操作示范:示范时实行三查七对及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确认法。请患者或家长与护士共同确认,双方确认无误后,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常规静脉滴注。观察组学生依据教师的示教流程完成静脉滴注考试合格为止。临床工作中,护士长或教学组长现场调查询问患者或家属对护生在静脉滴注时是否主动落实“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查对措施的反馈作为评判指标。(3)创建非处罚性主动上报的团队氛围:学生主动上报静脉滴注错误的其综合素质考评加10分,带教教师主动上报护生输液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则奖励5个工作量。(4)每周参与科室用药安全知识培训,并接受随堂测试。1.2.3评价指标对两组护生的静脉滴注错误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出现静脉滴注错误率比较观察组护生静脉滴注错误发生率为0.015%,对照组为0.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见表1。

3讨论

3.1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护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应对处理能力

护生因缺少临床差错、医疗纠纷、职业伤病等多方面的案例教育导致安全教育的缺乏[6]、缺乏风险意识,不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无严谨的操作流程。由此引发的护理安全问题约占40%[7]。做好护生的静脉滴注安全管理教育有着极为重要意义,能提高其他如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忽视对输液安全管理的认知度[8],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意义,静脉滴注错误案例教育以及药品知识教育,尤其强调药物配伍禁忌、科室常用药物的药品名、易混淆的药物、常用剂量等,提高首因效应。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护生对静脉滴注错误的识别能力、避免同类错误重复发生[9]。护生在静脉滴注治疗中明白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项操作细节中,能积极预防输液的错误[10]。

3.2护理安全管理,规范了护生静脉滴注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安全的静脉滴注质量

防止静脉滴注错误的关键、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正确、严密的实施护理查对[11]。护生因缺乏查对观念或查对不完整等[7]导致护生在实际操作中查对制度缺乏有效落实。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静脉滴注安全管理,是患者十大安全管理目标之一。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静脉滴注安全管理将查对过程进一步强化。一方面使患者及家长参与医疗过程,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权[12],另一方面,患者或家长的积极参与能一定程度的监督护理行为[13]。提高护生在查对制度落实时的自律性及查对时的注意力,能有效杜绝护生因疲倦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查对不严导致错误发生的概率。同时促进护生积极与患者与家属沟通,杜绝了护理不安全管理因素之一[14],为医患关系的改善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护生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及护理管理人员应首先要根据护生特点,在做好查对过程和查对行为的检查和指导以增强护生的安全意识,在静脉滴注安全管理上才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5]。静脉滴注过程操作较繁琐费,相比之下,护理安全教育极大提高了患者静脉滴注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提示,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静脉滴注安全管理能积极有效预防错误的发生。

3.3护理安全管理减少了护生静脉滴注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方面之一是对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及缺陷整改,使护理工作更加顺畅[16]。无处罚性上报的安全管理文化,能减少护生上报输液错误的阻碍,减轻因上报后担心受到处罚和责备,影响实习或就业等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生主动上报静脉滴注错误事件。管理者能根据事件的本身作为主线,系统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换届控制,提高缺陷文化分享效果,减低给药错误的发生[17]。同时,通过护士长或教学组长调查询问患者或家属对护生在静脉滴注时是否主动落实“鼓励患者或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查对措施的反馈作为评判指标,减少了护生为节省时间,核对依赖患者或家长的安全隐患,同时打消了患者或家长因担心签字以后出了静脉滴注问题医院不负责任、害怕承担风险等对确认签字的顾虑。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护理管理人员都应当高度重视实习护生静脉滴注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使其在静脉滴注时养成认真落实查对制度,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静脉滴注安全管理,加强慎独精神,培养规范自觉的操作行为[18]。

作者:刘小琴 陈见霞 姚述兰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

[4]李校国,刘世华.静脉输液质量与风险处理预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5]李欣欣,刘仲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2.

[6]张桂凤,李瑛,廖文川,等.实习护生岗前培训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6):41-43.

[7]唐卫泓.新时期临床实习护生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2012,18(18):102-103.

[8]余庭霞,吴玉美,滕红娣.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5(27):1454-1456.

[9]孙秀杰,王玉玲.警示案例教育系统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7(9):43-45.

[10]丁雪涛.实习护生临床用药管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l8):100-101.

[11]刘光维,刘丽萍,赵庆华.“双向查对”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4):913-914.

[12]石小宏.让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督促护理安全[N].现代护理报,2013-2-23(1).

[13]韦连素.住院患者参与安全目标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2,27(10):21.

[14]汪中英.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5):344-345.

[15]余庭霞,吴玉美,滕红娣.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5(27):1454-1456.

[16]乌转英,王红霞.我院护理安全管理的做法和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72-373.

篇10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病人心情急躁、对护理人员要求高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1]。因此,作为急诊科的护理管理者应针对科室的高风险,在实施各种护理服务活动中进行风险鉴定、评估,采用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措施,这对减少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本院自2010年1月以来,针对急诊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的护理缺陷、差错、纠纷、投诉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急诊护理风险,并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风险监控,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有护理小组4个,院前护理小组,留观护理小组,小儿输液小组,成人输液小组;护理人员共60名,其中女53名,男7名;年龄23~48岁,平均32.2岁;学历:本科及以上17名,大专39名,中专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8名,护士15名;工作年限:10年以上资历的护士29名(占48.3%),工作3~10年资历的护士25名(占41.6%),工作3年以下资历的护士6名(占10%)。

1.2方法

1.2.1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1.2.1.1急诊工作特点急诊患者病情急、危、重变化快不可预见性情况多,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所面对的患者多是处于恐惧、焦虑状态,家属情绪易激动,期望值高,对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要求高;因时间仓促,护理人员不可能预见一切不良后果,或不能详细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说话“短、平、快”,易导致患者和家属不理解,而引发投诉、纠纷事件[3];急诊70%~80%的工作量在夜间,而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易发生工作不到位、解释不到位、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纠纷或事故。

1.2.1.2急诊管理方面的原因①急诊环境因素:急诊护士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急诊护理工作,还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护士要时刻警醒自己。②急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急诊科制定了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但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质量检查与评估,最重要的还是抓好制度的落实。制度的执行力度是急诊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③非技术方面因素:仪器及机械的故障、抢救物品不齐全及抢救器械不完好,用后的抢救物品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维修,影响抢救工作。

1.2.1.3急诊护理人员自身原因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风险,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明显增强,甚至过度维权。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权益,如不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缺乏自我保护意识。②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动大,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或相互配合不协调,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而且护理人员自身也会遇到风险[4]。③护士自律性不强引发的风险,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简化操作流程。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出现识别病人错误、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上班时精力不集中,在办公室聊天、打电话等从而导致护理差错、纠纷事故的发生。④护患沟通不够,轻视人性化护理,不主动和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护患交流的信息量过少,缺乏患者迫切想了解的信息。如有关病情、用药、治疗、预后。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1.2.1.险性操作的原因院前急救、急诊各种急救操作如洗胃、心肺复苏、伤口处理、小儿静脉穿刺等要求急、快、准、稳,且在家属目视下紧急实施,如果没有娴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易导致操作失误。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的意外,则不可避免引起纠纷或给患者造成生命危害。

1.2.1.5危重病人转运的风险急诊科承担着院前及院内的病人转运,特别是危重病人的院前及院内的入院、检查过程,重症患者可能发生生命体征的改变,发生不同程度的病情变化,甚至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心律失常等,若瞬间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生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

1.2.1.6药物使用的风险错误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或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等引发的风险。

1.2.1.7带教因素老师带教不严,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对实习快结束的护生放松监督;护生擅自离开老师单独给患者做治疗等。

1.2.2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2.2.1规范关键流程,进一步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制定具有本科特色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转运流程,急诊出诊、接诊流程,交接班流程,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及突发事件预防及处理流程。如危重病人转送过程中易因病情观察不细、病情变化处理不及时而发生意外,引起纠纷,为此我们制定了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内容包括患者检查前的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相关时间、签字等,有效避免了护理隐患的发生。停电时危重患者处理方法及程序,突发意外事件或成批患者抢救时处理方法和上报制度。机器突然故障的应对措施、抢救物品及药物不全的应对处理、抢救或操作时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流注意点,晨会除交待病人的病情、治疗等情况外,还要交待夜间发生的其他特殊事件,如无名氏病人的处理情况、纠纷隐患情况、仪器、系统的运作情况等所有非正常事件处理过程,包括已发生的护理风险和已避免的护理风险,总之,抓好大环节,不漏小环节。

1.2.2.2建立多方位的质量监控除全院的质量监控外,还建立科室的三级护理质量监控,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设专项管理小组,起到了人人参与管理,层层把关,定期进行质量分析,通报讲评存在的安全隐患,使每个护士明确制度、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决不姑息迁就[5],严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2.2.3规范急救物品器材的管理急救仪器、物品器材每日三班检查,补充登记。各仪器操作卡挂于仪器旁,便于每位护士掌握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检修,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实施急救物品器材责任人负责制,由专项负责的组长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避免因物品不足、过期失效而延误抢救或护理工作受阻而发生医疗护理风险。#p#分页标题#e#

1.2.2.4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对有风险的事件要心中有数,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5]。如试敏后不要离开指定的观察区域,防止发生过敏反应时得不到及时处理。输入刺激性的药物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发现局部肿胀及时通知护士,以便及早发现外渗、静脉炎等情况。吸氧时告知家属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以免引起呼吸道不适甚至肺挫伤等不良后果。对于有躁动、自杀倾向的患者更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总之,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尽可能地向家属告知,以取得配合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1.2.2.5学习风险事例,提高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临床护理文书规范》等相关章节,使护理人员明白护患双方的责、权、利,积极主动地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6]。我科自2010年1月以来,对国内外媒体报道,院内外发生的风险事例在护士例会上公示,结合本科特点进行分析,以达举一反三,闻者足戒的目的。晨会及时讲评、总结科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加强科内交流,让大家学习和借鉴,吸取经验和教训,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有助提高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杜绝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1.2.2.6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减少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营造学习、努力上进的氛围,加强急救技术、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技术、除颤、简易呼吸器、电动洗胃机的使用,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气管插管时医护配合,成批患者抢救程序分工等。通过服务投诉个案分析、场景演练等形式组织护士学习沟通艺术,制定了与患者谈话的要求及注意点,教育护士操作失误时诚意道歉,抢救时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并推行文明服务用语等,减少不必要的纠纷[3]。合理排班,挑选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者担任带班护理组长,然后将护士根据职称、年资、实际工作能力、经验、责任心等进行合理搭配编组。带班护理组长负责处理班内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担负新入科护士及中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和管理任务;负责本组在岗时间段内的护理质控等,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1.2.2.7提高输液安全,降低用药风险制定各种用药指引,列出不能与其他药物同瓶输注的药物范围,高危药物的范围,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对相邻组药液要查对有无配伍禁忌,发现包装相似的药要分开放置。及时进行新药知识、特殊药物的培训。对已发生的不良反应除及时有效地按“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外,护士还要认真填写输液不良反应的报告表。配药、输液前严格做好二人核对或注意慎独,确保正确识别患者。询问病情,不同年龄、疾病和药物种类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确保用药安全。

1.2.2.8做好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确保工作安全挑选热心带教、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的护士参与带教,每季进行带教老师培训及带教工作讲评会,将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入科时为学生做好入科宣教,尤其是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2.3统计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对纠正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调查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后,纠正护理安全隐患明显增多,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2009年与2010年每月均对20例患者,(每年各240例)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2009年与2010年患者对护士技术及服务态度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如果因风险意识不强、管理不力,发生事故和医疗纠纷,医院及当事人将承担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故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7]。

3.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实施风险管理后,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3.3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工作的一部分,风险管理计划与护理质量保证计划同步实施。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纠纷对医院造成影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8]。3.4护理风险管理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增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对每一项护理行为,大家都能尽量做到换位思考,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让护理工作得到患者的支持和理解,把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9]。患者得到尊重,获得知识,信赖护士的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