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职业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国职业教育论文

篇1

19823508 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路径转换 罗志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8700字

19823509 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 章建新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6600字

19823510 职业教育系统解析: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赵显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11 大众化进程中的生师比与大学质量关系——世界一流大学生师比研究的启示 范哗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13700字

19823512 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 沈百福 颜建超 《复旦论坛》 2012年第6期 11300字

19823513 企业的职业教育参与职能分析 柳连忠 王玲 胡玲玲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14 试论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机制 王军红 周志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200字

19823515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高鸿 高红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16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姜晓静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5期 8200字

19823517 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共享机制研究 王成端 等 《现代大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51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的挑战与变革 郑洁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7900字

19823519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要素分析 蒋慕东 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10600字

19823520 广西农村职校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文雄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700字

19823521 一个地级市社区教育的居民感知——基于吉林省四平市的调查 张涤 张海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300字

19823522 论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僭越与人本性追求 陈鹏 庞学光 《江苏高教》 2012年第6期 7700字

19823523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政策制定、执行情况及投入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和福建两省的调研 周凤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9800字

19823524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 朱明苑 曹晔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13100字

19823525 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 孙毅颖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2期 9700字

19823526 落实四合作 实现校企互动机制常态化 张弘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2期 4900字

19823527 论我国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邓志军 徐跃进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28 从组织的视角思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周雪梅 周红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29 教育实验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徐朔 吴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800字

19823530 科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高职教育教学品质 齐再前 孙晓鲲 黄先开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2期 6400字

19823531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性与策略研究 左兵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32 中高职衔接中招考制度改革的思考 杨建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200字

19823533 创新思维: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马庆发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6600字

19823534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 倪勇 胡家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7000字

19823535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及其评价探索 余斌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600字

19823536 基于“双元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韩树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8500字

19823537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黄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8600字

19823538 关于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 柳连忠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4期 7900字

19823539 职业教育课程冲突成因分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郑娟新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7700字

19823540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金辉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2期 9700字

19823541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师资的资格与检定制度分析——以民众学校为中心 周慧梅 吕霄霄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 11000字

19823542 完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的思考 韩云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800字

19823543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林林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700字

19823544 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 王振洪 王亚南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23期 12000字

19823545 专业负责人培养: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陆俊杰 石伟平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7400字

19823546 基于九个“一号文件”的视角反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 习勇生 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6期 7900字

19823547 生源视角下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阳金萍 顾金峰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700字

19823548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 孟凡华 房巍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10600字

19823549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理性思考 张宇 肖凤翔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4期 8100字

19823550 近十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思考 房风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9800字

19823551 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机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祝宪丁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4期 7900字

19823552 成人职业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性 吴济慧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4期 12100字

19823553 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理念的确立及其限度 秦发盈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4期 8200字

19823554 开放大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顾相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 8400字

19823555 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 刘健 何德波 《继续教育》 2012年第12期 6000字

19823556 韩国终身学习城市政策探析 王涛涛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第12期 7600字

19823557 独立学院规范设置政策之执行梗阻探析——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例 唐果 徐军伟 《高教探索》 2012年第6期 7400字

19823558 独立学院产权设计的若干问题分析 周游 《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8800字

19823559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重在转型升级 陈衍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8400字

19823560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严先锋 张颂心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600字

19823561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 张吉先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8100字

19823562 开放教育发展的新选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 江颖 黄霖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3563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学用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刘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8700字

19823564 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鸫根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5期 6800字

19823565 职业美育价值初论 张成涛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6期 10100字

19823566 高职院校幸福文化研究 王明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6期 6600字

19823567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 叶磊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5期 7900字

19823568 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张颖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6600字

19823569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罗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4期 8700字

19823570 俄罗斯《教育优先发展规划》框架下“联邦大学”的组建及问题分析 王丽伟 《比较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10100字

19823571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刘晓亮 赵俊峰 《外国教育研究》 2012年第12期 9500字

篇2

19823574 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危机与调整 王星霞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8600字

19823575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展立新 陈学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升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及其制度创新实践 徐平利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577 整合:职业教育应然的思维方式 张健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78 “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探究 赵军 马庆发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579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历史沿革 丁留宝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9800字

19823580 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范式变迁——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 黄文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81 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政策意蕴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和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83 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支出指标的分析 戴文静 《高教探索》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584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张涛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585 职业教育生源分析与对策研究 黄文科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586 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 邓佐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587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 颜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58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研究 李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9 发挥天津滨海新区资源优势 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案例 姜媛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4600字

19823590 高职院校长质量文化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 王振洪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91 企业一线骨干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武蕴馥 董文达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 6100字

1982359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张孝理 陈宏图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7600字

19823593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型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秦祖泽 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59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 董海燕 等 《江苏高教》 2013年第1期 5700字

19823595 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 郑若玲 朱贺玲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1期 9500字

19823596 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 张衡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1期 15000字

19823597 基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钱乃余 王家敏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期 6100字

19823598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 赵志群 庄榕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期 8100字

19823599 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易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6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601 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蔡朔冰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7900字

19823602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问题研究 范路桥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900字

19823603 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分析 查吉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4 高职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 方翰青 谭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5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潘望远 王旭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5300字

19823606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高凡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607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吴康宁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400字

19823608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 肖凤翔 马良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09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对接模式研究 许秀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000字

19823610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张天蔚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8600字

19823611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 卢乃桂 王丽佳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61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孟庆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8100字

19823613 中职教学质量管理政策综述 董丽英 孙二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614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内容架构 孙翠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15 运用六西格玛工具完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 赵昊昱 薛叙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16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赵文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7000字

19823617 改革征地制度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彭干梓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618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析 孙小会 沈亚强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5400字

19823619 江西省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蔚丽娟 曹晔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620 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质量纵论 郭荔宁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11400字

19823621 成人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王美田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期 4200字

19823622 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条件 朱亚飞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623 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李家强 《继续教育》 2013年第1期 6300字

19823624 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永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5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李倩 汤光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6 远程实践教学:理念·环境·创新 方志刚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期 17000字

19823627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方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 7300字

1982362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微型企业实践研究 杨波 冯悦旋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29 职业心理资源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刘星期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5200字

19823630 文化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迷失与重建 叶小明 周红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1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 杨莉萍 刘甜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32 杨卫玉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3 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 臧志军 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4 国外企业大学E-learning对我国企业大学的启示 宋艳平 秦发盈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6600字

19823635 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与管理体制 周红利 周雪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36 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述要 王祥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7 波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特点及启示 柯政彦 朱迎春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6000字

篇3

19822885 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 李政涛 《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12300字

19822886 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高莉 杨家福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5期 8600字

19822887 “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9400字

19822888 职业教育在社会分层过程中的矛盾作用:外部诱因及内部机制 曹洪健 周楠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8700字

19822889 试论职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 谢莉花 《职教通讯》 2012年第7期 11000字

19822890 适应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徐健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8期 10600字

19822891 应然与实然: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思辨——来自德国的启示 姜大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9期 16400字

19822892 工业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张原 陈建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9期 9800字

19822893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关晶 石伟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8800字

19822894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背景、原则与目标研究 蒋旋新 蒋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8700字

19822895 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全 杨鸿 《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15800字

19822896 论国际贸易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取向 张佰英 《教育科学》 2012年第2期 5400字

19822897 东中西部7所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 王伟 冯树清 《职教论坛》 2012年第9期 8000字

19822898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查研究 徐宏伟 郑君梅 《职教通讯》 2012年第7期 11100字

19822899 人口变动与泉州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龚书文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8400字

19822900 广东省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的反思与建议 欧阳恩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9期 9800字

19822901 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 顾坤华 赵惠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10500字

19822902 江苏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探析 郭光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8期 6800字

19822903 实现“善治”的高职教育行政 卢洁莹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3期 10100字

19822904 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刘洪一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8800字

19822905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 谈松华 王建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6期 12200字

19822906 都市圈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城市政府间的相互信任:形成阶段与培育路径 王枫云 《职教论坛》 2012年第9期 6000字

19822907 职业幸福感: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 徐平利 《职教通讯》 2012年第7期 9800字

19822908 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探析 叶东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9期 7800字

19822909 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战略创新 刘家枢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8期 7900字

19822910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米靖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8期 8000字

19822911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理论基点与实践 张科丽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8300字

19822912 基于产业面向的高职院校分类研究 李德方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10500字

19822913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理念与体例探析 向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8700字

19822914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矫正难的原因及完善策略 李红卫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7期 10300字

19822915 空间教育教学对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影响 周志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8期 5100字

19822916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徐国庆 《江苏高教》 2012年第2期 5800字

19822917 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理论建构 马君 《职教论坛》 2012年第7期 12100字

19822918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研究 张福堂 《职教通讯》 2012年第9期 6500字

19822919 我国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思想与政策演进 王福利 吴英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8期 8600字

19822920 基于ISO9000的高职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研究 陈旭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8期 5100字

19822921 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 唐智彬 石伟平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9200字

篇4

19822954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黄少平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11300字

19822955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前瞻 郝书辰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8期 7300字

19822956 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周建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10200字

19822957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 宫雪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2100字

19822958 教育公平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董仁忠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8100字

19822959 困境与出路:县级职教中心实践教学问题初探 郝理想 谬英丽 吴芳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9800字

19822960 教育分流与职业学校升学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李红卫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10500字

19822961 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 唐永泽 王晓东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8200字

19822962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徐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9800字

19822963 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理论探讨 盛子强 曹晔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800字

19822964 构建高职院校良性竞争的财政制度基础 宗晓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65 用创新思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欧阳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300字

19822966 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辛曼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67 河南省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 赵学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700字

19822968 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 毛才盛 吕慈仙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7期 8600字

19822969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李梦卿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9500字

19822970 着力强化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曹国永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7期 5600字

19822971 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周鸣阳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 9900字

19822972 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蒋祥龙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5200字

19822973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探析 王琴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2974 论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质量判断标准 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8200字

19822975 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余霞 张智光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2期 7800字

19822976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与有效管理 裴利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700字

19822977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姜洪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500字

19822978 职业教育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郭国侠 向才毅 庞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11300字

19822969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勤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4期 6900字

19822980 当代手工艺的学徒制传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李亚平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2期 6500字

19822981 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 徐朔 吴霏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700字

19822982 职业教育中央政策和地方立法的提炼与《职业教育法》的修订 赵学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8600字

19822983 基于试点项目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 黄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800字

19822984 再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郑雅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8期 4200字

19822985 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功能研究 邓安宝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2期 14100字

19822986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程宜康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0期 11400字

19822987 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李丽珠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2期 7200字

19822988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性和实践性 王军红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0期 7000字

19822989 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反思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1期 5500字

19822990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陈必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11300字

1982299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构建 赵绥生 赵居礼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1期 6800字

篇5

职业技术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就是在小平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国家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国家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技术的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技术、社会经济的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卫生、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国家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信息库与职教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资料》,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步伐,我国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短缺成为突出的矛盾。从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大学—职业大学。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改一补”(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少数重点中专改制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5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立法,同年9月《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由此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职院校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设立的高等职业学校。国家教委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第二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根据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提供的资料: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占5%2。可见高职院校占了高校的半壁江山之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目标和思路,找准学校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加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领域的改革力度,以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学校要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要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

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纠正只根据学校现有教师,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能力为本,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和实践完全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行单元模块式教学,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就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做出自身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是为高职学生提高基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工贸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轻工、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各高职院校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课程。二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煌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

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其性格特点及爱好特长具有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

三、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

1999年6月22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l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都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和目标,由哪一门课程来完成呢?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大多由四门“红头文件”规定的政治课和英语课、数学课、逻辑课、大学语文、写作课构成。政治课、逻辑课属于社会科学;数学课属于自然科学;英语课、写作课是纯粹的工具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中文、哲学、历史专业外,要么属于自然科学,要么属 于社会科学。只有大学语文课程与教育部文件所说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相近。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大学语文”课应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对大学语文课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把“大学语文”,在编写体例上,在选文标准上依照人文思想体系作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主要讲述的作家介绍、背景分析、主体阐释、艺术欣赏、字词句解释,变为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主讲的内容则是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人文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庆元着:《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孙俊三主编:《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俞克新等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春生等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斌华着:《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 中国化;契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05-05

中国的职业教育学自从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后,一直受到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作为母体的教育学的影响。过于依赖进口和母体导致职业教育学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如何建立既能摆脱依赖又能自足的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成为诸多职业教育学者的愿景。职业教育学引进之初就有学者进行过可贵的“本土化“探索,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并未生长出有中国特质的职业教育学。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和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积累已经为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为加快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契机。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主要目的旨在反映中国职业教育事实、需要,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学自身发展诉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职业教育理论流派还是实践模式,中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1]。首先,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有着“移植”的传统,最初从日本转译,后学习欧美,之后全面“苏化”,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仍然沿袭移植和引进的传统。这一传统保持的结果是中国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大凡中国职业教育问题需要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来检视,并由此加以“语境化”或加以剪裁。移植和依附在一定阶段特别在起步阶段(初期或许是必要的),可促进一个国家某一学科的发展。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教育学都经历从译介引进国外的理论、著作到本土化理论建设诉求的发展过程[2],职业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系列中的一员,也概莫能外。但是若长期驻留于此,不对西方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那么中国职业教育就永远是西方理论的“实验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也就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处于从属地位。过多移植和引进,就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过多模仿、参照,而适合本国及本民族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构思则显得十分苍白,影响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和民族化道路的探索。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开始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按学科发展的逻辑已经到摆脱依附的时机。

其次,中国职业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引进和移植西方职业教育学;另一方面,受普通教育学的影响,不断移植和复制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试图从一般教育理论中演绎出职业教育理论,如直接在教育学概念前加上“职业”的前缀就变成“职业教育学”的概念。普通教育学比职业教育学从国外引进稍早一些,它的发展也同样依赖引进与移植,它的内容里面充斥着国外教育学植入性话语,“教育学这个母体并不健全,意味着从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子科学先天不足,有可能从母体中带来或多或少的‘胎记’”[3]。从母体中间接移植国外的东西,变成转口移植,使得职业教育学毫无自己的品性,所处位置十分尴尬。因此,职业教育学要走向独立、成熟,减少母体影响,中国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虽然作为母体的教育学到目前还没有完成中国化进程,但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作为子学科的职业教育学是可以率先超越母体实现中国化。

(二)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倡导和牵引下,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张,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目前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和内涵同步提升,相反带来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完全依靠政策是解决不了的,还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理论来指导解决,例如,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等问题。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学不仅学术化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主性,在指导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在此种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以满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需求,这一情形一直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于特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照搬硬套,会水土不服,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实际需求,不可能简单照搬他国经验。“今天,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独特的,原有的教育理论不能给予诠释与说明,国外相关的理论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参照和借鉴的作用,除了扎根中国的教育土壤,消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建构符合这一特定时代要求的原创理论别无他途。”[4]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根本问题需要做出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特殊语境和文化场域中产生的特有问题,无论中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学,还是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都不能很好回答,解决这一问题途径只有依赖建立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实践的需要呼唤职业教育研究要自觉关照中国职业教育现实问题,从自己的学科立场超前思考,从历史与逻辑视角做出分析,在全球意识与本土实践的关照中做出判断,以中国国情和现实为依归,努力构建既能描述中国职业教育现象,反映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又能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职业教育学。

(三)职业教育学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普遍的发展规律,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看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他们特殊的教育问题。”[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有其特殊道路,必定要去探索这种教育发展的特殊道路,照搬国外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特性,寻找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本身就具有重大国际意义。“今天若离开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现实的国情、民族的特色,也不会产生出对世界特殊的重大贡献的东西,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6]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的、孤立的,局限于中国这块地盘做文章,而是在“全球意识”的关照下,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依托,以本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使之与本民族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经验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研究,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职业教育理论,使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其应有的一席地位,从而在职业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中达到视界的融合,对整个世界职业教育学发展作出贡献。总体来说,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化和世界职业教育的中国化才是中国职业教育学必由之路。

二、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契机

中国学者近百年来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探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丰富而宝贵思想财富。当前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外部环境抑或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建制等都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

进入21世纪,国家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性作用,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加快职业教育学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有利契机。“就社会历史条件来说,当今时代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地位急剧提升的黄金时期,社会既有强烈的需求,又具备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物质基础,这为职业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7]

(二)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智慧),但大多还停留在经验描述层次,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形成有分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服务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实践滋生学科理论就是一种‘共生性发展过程’和‘互动与双向建构’的学科发展历史。”[8]职业教育学产生并发展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随着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充满曲折艰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其中,既有自身的独立实践探索,也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的探索。在收获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由此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理论贡献”[9]。一切理论学说必然是特定历史时代产物,必须以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为必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进而形成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科学认识,这个认识既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误的反思。

(三)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

中国职业教育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外在建制基本形成,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可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本科生。截至目前,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已经达到10个,硕士点已50余个。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独立研究机构日益增多,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专业研究人员为主,各方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从学科合法性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建设的学科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位置已经基本确立。在中国职业教育学外在建制趋于成熟之时,内在建制显得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概念和术语体系,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谨科学的逻辑系统,也没有形成研究者认同统一的研究范式。“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和根本,外在建制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支持和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内在建制的建设和成熟为先。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就是要充分发掘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以期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内在建制的迅速成熟。”[10]外在建制的成熟,不仅可以为培养专业化职业教育学研究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为丰富职业教育学学科内涵提供新的历史契机,而且可以有力促进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内在建制建设。

三、职业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路

(一)吸收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智慧

“任何理论的成熟决不是建立在理论构造者的凭空思维想象中,而是建立在人类遗留的思想宝库基础之上的。”[11]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培养君子和通才,强调“学而优则仕”,希望这些经典文化人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他的“君子不器”的观点带明显轻视职业教育倾向。“在中国,自古就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之说。在孔子‘君子不器’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一直是分离的。学者传统是通过思辨寻求‘道’,工匠传统则通过技术追求实用。在‘道本器末’思想的支配下,技术由于被认为是‘形而下’的‘器’,因而被讥讽为‘奇技淫巧’而受到人们的歧视。”[12]儒家文化深植中国大地上,职业教育几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思想压抑,直到当下社会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就连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国专门讲教育史的教科书上也很难找到有关职业教育思想史的内容,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传统职业教育思想,而是缺乏有效的挖掘总结。“我国古代对职业教育提出许多具体要求,许多见解不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且是有独到之处,对此,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和研究,批判继承这份珍贵历史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13]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在17世纪以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均没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古代职业教育研究,必须放下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概念思维,寻找古代的那些与今天的职业教育范畴相对应的事项、知识加以研究,古代学者对职业和技术的探索可视为职业教育研究。如“孟子的‘大制不割’的技术教育思想,颜子的‘技艺兼习,稍通能用’的技术教育思想,墨子的‘以德驭艺,兼利天下’技术教育思想,庄子的‘由技至道’‘机心并举’技术教育思想等,这些都成为技术教育学科理论宝库中的珍贵瑰宝”[14]。当下,已有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历史作了初步梳理,但面对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宝库,还有待进一步深度挖掘。

(二)扎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沃土

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之所以步伐缓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损害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并最终有可能摧毁学科的外在建制。”[15]职业教育学是指导教育实践并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门学问的产生,无疑应以服务教育实践作为其终极目标。职业教育研究具有合理解释和有效指导实践的旨趣,离开中国职业教育这一块实践的沃土,其研究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变得毫无意义。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面临许多棘手的、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增加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因此,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及理论探讨来创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特别对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丰富成果给予足够关注,关注鲜活的职业教育实践,才能找准职业教育学生长点,使中国职业教育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

中国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中国化并不是排他性的。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并不排斥对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但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和移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对国外理论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借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和少走弯路,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做出更全面、更学术的理解。职业教育中国化策略绝对不是国外原理加上中国的实例,中国化实指吸收国外的合理思想与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的结合,增进职业教育学对本土职业教育认识和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是中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已经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方面做好出了很好范例。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与这种借鉴密切联系的。黄炎培先生倡导的职业教育,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纠正了清末实业学堂的弊端,又吸收欧美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了思想财富。

(四)开展职业教育学原创性研究

“以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中国教育研究的原创性至少是由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等要素综合构成。”[16]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特殊时空为职业教育学开展原创性研究提供了素材和平台,可催生很多原创性成果。如中国学者提出的“双师型”理论就是在中国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只有在中国具有特殊称谓,是一种独立的别人无法替代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特殊文化背景虽然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提供原创性素材和时空,但仍然不能驻留于此。职业教育学原创性还在于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拓展原有的研究范畴,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学者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式原创性的研究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如姜大源提出的职业教育跨界性,就是对职业教育研究范围的突破,徐国庆提出的技术哲学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范式上取得的突破。这些原创性成果对丰富职业教育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促进职业教育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中国化将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任务,职业教育界的学者应增强自觉意识,将职业教育学中国化作为自身责任和使命,潜下心来,真正为职业教育学中国化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为职业教育中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石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6(7):1-5.

[3]陈桂生.略论教育学同其子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4):42-44.

[4]郑金洲.教育学的时代使命[J].教育研究,2006(7):40-43.

[5]鲁洁.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1):35-37.

[6]郭戈.论教育学的“中国化”[J].中国教育学学刊,1993(2):54-56.

[7]马君,刘永盛.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几个问题的学理思考[J].职教论坛,2007(23):6-9.

[8]马庆发.职业教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0(1):10-15.

[9]肖凤翔,唐锡海.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1):113-118.

[10][15]刘小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分析: 学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72-77.

[11]夏玉珍,姜利标.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18-121,218.

[12]梁卿.从“掌握技术”到“理解技术”――关于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50-53.

[1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9.

[14]顾建军.我国技术教育的学科发展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78-83.

[16]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Pedagogy

TANG Xi-hai1,2, XIAO Feng-xiang1

(1.Educational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2.N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能力全面开发模式;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韩玉(1973-),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王雅文(1992-),女,山东青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项目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基于职业能力的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研究”(编号:JG15ZD11),主持人:韩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66-05

当前,我国的职业能力观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初级阶段的专项能力观、过渡阶段的关键能力观和现阶段的整合能力观[1]。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广泛迁移性。在以整合能力观为指导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由于运行机制不畅,影响了该模式运行效益。

一、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及其构建机理

(一)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

职业院校能力开发属于学校培养性能力开发范畴。学校能力开发有三种模式:一是全面开发,是指能力开发既可以隐含在课程中,也可以独立于课程之外;二是嵌入式开发,是指能力开发隐含在课程中;三是贴附式开发,是指能力开发独立于课程之外。全面开发包含了贴附式开发和嵌入式开发[2]。职业核心能力的普遍迁移性和广泛适应性特点要求职业院校把课程理解为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并以课程为载体采用全面开发模式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以显性课程为载体的嵌入式开发和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贴附式开发形成了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

(二)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1.哲学整体有机论思想。整体有机论是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in)等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核心思想。该思想的第一层含义是整体主义(holism)。即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拥有内在联系;第二层含义是有机论(organic view)。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动态生成关系。整体有机论对“有机”、“整体”、“内在联系”的强调旨在提示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之中,而且也包含在自然之中[3]。以整体有机论思想为指导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代表着能力开发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传统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进行能力开发,能力开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被疏离了,各部分就会出现诸多碎片化问题,政府能力开发系统效用难以最大化。以整体有机论的思维方式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其实质是将国家能力开发体系视为一个整体,职业院校是国家能力开发的重要实施机构,是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与国家能力开发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具有有机、整体、关联性。在国家统筹管理下,职业院校有计划、有目的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既有助于关照个体能力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性与整体性,又有助于凸显学校能力培养系统的整体性,进而有效地助力于国家能力开发。以整体有机论为思维方式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凸显了个体、学校和国家能力开发的有机关联性、整体性。

2.心理学的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整性。”[4]“结构就是要成为一个若干‘转换’的体系,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形式’[5]”。结构主义视野中的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而是个体自身将其纳入自己的构造之中。依据结构主义理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认知学习和行为学习的特点构建学校能力开发系统,必须关照个体能力W习的整体取向,注重非正式的技能获取方式对个体能力发展的影响。学校以隐性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目的是全息式地刺激主体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并有意识地提高无意识的学习能力,由此,全面能力开发模式就会能动地作用于个体的能力开发。

3.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软技能整合提升理论。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应,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普遍使用“软技能”一词。由于软技能的特殊性,不同的软技能之间及其整合的形式都不尽相同。概括地说,软技能整合有三种形态,即软技能与软技能的整合;软技能与硬技能的整合;软技能实现硬技能与硬技能的整合[6]。个体软技能整合提升的规律要求职业院校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促进课程整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岗位能力,而且包括更高层次的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7]。以一体化课程为载体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全面能力开发模式,以显性课程为载体的嵌入式开发和以隐性课程为载体的贴附式开发,实质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个体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自然融合中,自主提升软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中的课程整合给予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教育以人文关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会从单向度的“能力人”转向“技术人文者”,进而避免了教育目的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二、以课程为载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在运行中的问题

(一)能力开发模式目标定位不准确

自1998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列为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以来,国家虽然在宏观层面明确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容,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建立了能力培训测评推广体系等。但由于核心能力开发体系缺乏对职业资格认定与学历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方式方法、水平在职业院校层面有明显差异。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工作世界对劳动者所需具有的能力结构和水平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升。特别是2008年全球实施国际绿色新政以来,绿色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经济转型要求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具有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对于绿色技能开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开展更加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形成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技能开发模式和实践路径,促进我国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技能的培养[8]。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改革还很滞后,缺乏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绿色理念指导下的国家能力开发标准的探索滞后。进而无法从能力开发的先进性、一贯性角度优化中高职与技术本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能力教育标准体系,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能力开发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国际共通性。

(二)全面能力开发中课程整合困惑重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整合在专业课程领域收效显著,普通文化课程改革尚未形成能被普遍接受的改革思路。但尽管如此,关于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不乏富有价值的改革方案,普通文化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格局[9]。概括地说,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在普通文化课程中进行嵌入式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改革有三种做法:一种做法是增加培养专项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强化普通文化课程。自2007年10月29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关于同意开展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岗位技能培训的函》以来,一部分职业院校以整合的能力观为指导,借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经验,采用整体策略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设培养专项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或模块化课程,根据能力鉴定的要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嵌入式开发模式。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指导师、考评员的培训,以便使职业核心能力开发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二种做法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校本实施层面的改造,促进普通文化课知识与职业性知识整合,以课程为载体依托专业强化通识教育目标。第三种做法是依照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开设普通文化课,保留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上述做法中,第一种做法是以建立在一般能力理论基础上的“基础主义”为指导,以基础主义为依据将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识内容无限扩大[10],设置了多门培养专项职业核心能力的校本课程,职业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增多,不可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如果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课时比例分配失调,过分强化跨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会弱化岗位特殊能力,导致技术性较强专业的能力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水平产生偏差,职业教育职业性不强,办学定位就会等同于普通教育。第二种做法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校本实施层面的知识整合,如果将普通文化知识全面整合容易导致过度“职业化”。优势是能够提高普通文化课程的职业性,劣势是普通文化课程知识失去普通性质[1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一味忽视自由教育,能力开发就会缺乏对技术者的人文关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种做法沿袭传y的普通文化课程设置方式,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对普通文化课程不感兴趣,教学效率非常低,普通文化课程不可避免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全面开发模式运行效益不高

构建全面开发模式旨在促进能力开发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教育投资效益。职业院校为提高全面开发模式运行的效益,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学校在能力开发之前,就要准确了解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特征,以便在需求调研基础上制定并有效实施能力开发规划。在以规划指导能力开发的实践中,如果企业参与度高,学校就会用最小的教育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产业人才开发也会获得企业的认可。可见,需求调研的精度不高或者企业参与度不高,都会影响全面开发模式运行的效益。能力需求调研是个系统工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宏观战略决策提供需求调研,但覆盖面不够宽,亟待继续发展[12]。我国国家层面需求调研系统不健全,能力标准体系不健全,难以为学校层面的需求预测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一旦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投入不足时,多采用定性预测方法进行需求预测活动,预测类型多为从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索型教育预测,而从未来指向现在的规范型教育预测和反馈型教育预测少,需求预测主观性强,必然影响预测的精度,导致能力开发滞后企业人才需求。能力开发供需矛盾影响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能力开发,加之国家层面缺乏健全的产学官互动合作机制规约、吸引企业深度的参与,学校全面能力开发模式运行效益不高。

三、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开发模式运行效益的机制

(一)统筹构建能力开发责、权、利明确的目标责任组织管理机制

能力开发是指充分有效地培养能力且运用能力,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活动[13]。国家能力开发的体系,是纵向分层次,横向联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内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14]。能力开发系统的有效运行能够解决劳动力市场能力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特点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的能力短缺问题。能力开发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及其功能要求国家以整体有机论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层面统筹构建能力开发系统,制定目标并通过组织设计与制度管理促进其有效运行。

战略确立了组织目标,而后必须通过组织管理机制来实现。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能够促进能力开发管理组织履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和激励等职能,实现组织目标,提升学校能力开发水平,避免其像企业那样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否则,统筹乏力。整体构建国家能力开发系统,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完善目标责任组织管理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能力开发组织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国家和地方劳动人事管理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经济部门、产业部门等能力开发方在能力开发中的责、权、利。以便其瞄准国际能力开发前沿,从宏观统筹管理层面统筹制定并有效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开发,推动未来一定时期国家能力开发战略。其次,国家应发挥教育智库作用,建立并明确能力开发研究机构及其职能。除进行能力开发理论基础的研究外,还应从需求预测角度重点探究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三次产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点,为从国家层面不断优化建设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先进性的能力教育标准体系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应对能力开发方式方法及其实践效益进行周期性的调研分析,为优化能力开发实践与能力标准体系提供可靠指导。再次,建立健全能力开发评价与监管机构,确立能力开发评估指标、方案,评估措施与能力水平、类别评估鉴定等,以便评价监督与指导学校职业能力开发质量,使之达成国家能力开发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终身职业能力发展角度逐步完善能力开发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约束、激励能力开发方各司其责,引导学校转变能力开发理念,规范能力开发行为。制度体系由外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构成。从国家的角度完善外部管理制度体系,有助于提高制度执行力,引导和约束企业和学校履行社会责任,进而主动完善内部能力开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国家在完善制度内容体系时,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立足人的终身职业能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设计并明确我国的能力开发指导思想。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表明,国家在制定能力开发制度时,首先要明确能力开发指导思想。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90年代初该思想成为联邦政府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1991年“促进设计能力的发展”作为宏观教育目标,第一次写进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中。有些州还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中。近二十年来,设计导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并逐步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职业科学”理论[15]。事实证明,以先进的能力开发指导思想为先导完善能力开发制度体系,有助于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增强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二是在完善制度内容体系时,需要系统化设计制度内容体系,以健全作为重要支撑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为抓手,以综合能力观为指导构建职业资格认定和学历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综合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并对投资收益评价、质量管理、政策监督与评估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促进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制度内容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能力开发管理中能力开发方与供给方责、权、利关系不清的问题,也便于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开发,有利于提高整体性能力开发的效益。

(二)完善产学研互动合作能力开发机制

学校在运行全面能力开发模式中,有一些过程性环节,如能力目标的定位、课程整合、能力评价等都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构建产学研互动合作能力开发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提高职业院校能力开发效益。当前,我国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的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企之间的纽带作用。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开发要求逐渐提高。既希望通过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避免技能短缺,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因而,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的方式的合作更能够深层次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如果职业院校“研”的力量强大,学校就不会被企业视为弱势群体,企业就会主动寻求与学校的合作,并自愿为校企产学合作、以师带徒提供良好的条件。职业院校参与研发的关键力量是教师,如果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与职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直接影响能力开发效果。

构建产学研互动合作能力开发机制,关键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具有多来源性和创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从整体性建设着眼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完善企业参与学校能力开发机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动力和约束机制。学校从提高教育竞争力角度出发,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完善内部产学研合作机制,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机会,建立合作机制,完善教师参与企业研发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更为系统地推动学校与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式能力开发;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机制。从培训内容和形式、标准与评价上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双师型”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研发等合作活动的意识,促进教师自主增长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在校企产学合作中发挥纽带作用。同时,还应在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内容,通过参与式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做合一,提升教师有效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为教师将校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到教育教学中以及教师以师带徒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基础。

(三)建立投资收益评价等内外部质量保证约束机制

在能力开发过程中,机制要运行,就需要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保驾护航。国家健全投资机制等动力机制,通过立法、拨款等实际举措,以利益驱动、政令推动和社会心理推动,调动多元利益方参与能力开发,形成合力协同作用于职业教育的能力开发与个体自主能力发展的局面。与动力机制相配套,国家还应建立投资收益评价机制,健全质量保证约束机制,以便对能力开发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目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迫切需要家完善外部能力开发质量保证机制。国家应明确评价机构的专业资质与操作程序和规范制度,尽快完善专业性外部评价质量机构的建设,构建评价标准体系与评价反馈机制,并通过研究会、说明会等形式具体指导学校主动参与外部评价机构的评价,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具有高信赖度、透明度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外部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有效引导学校能动地完善内部质量管理机制,并积极作用于学校的能力开发,自主提高能力开发的国内外竞争力,学校的社会信誉度就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华等.职业能力观演变的过程评述及实体性范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25-27.

[2]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3]严黎昀,洪明.科学发展观的后现代系统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9.

[4][5][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

[6]周德生,刘椰辰.软技能:成功管理者的必修能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56.

[7]赵志群.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的认识与运用[J].中国培训,2013(1):51-52.

[8]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

[9]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

[10][1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0.

[12]孙明玺.现代预测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27.

[13]韩庆祥,戚鲁.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J].长江论坛,1999(6):4-10.

篇9

Abstract: Som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have been achieved since the pilot proj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s launched. At the same time, it brought greater space to the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fter sorting data and survey research, the paper considered during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hase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new situation by implementing som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earer working objectiv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and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57-03

0 引言

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转变,教育事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发挥高端引领作用面对现实持续改革,培养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现阶段高职教育已经加入到担负着这个重要使命的队伍之中。

本文力求把普通高校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研究,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义,关注引领培养高技能人才与国家建设、改善民生、促进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1 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创业教育是1947年从哈佛商学院在美国大学开设的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正式开展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为世界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些概念和模式。

1.1 创业、创业者与创业型经济的概念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4年提出把执行一些新的组合,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学者卡兰德等提出创业者以创办和管理企业,并以创新性善于利用管理策略追求利润和成长为目标为最重要的特征。学者贝尔等认为创业者共有的个人特质是有承担风险意愿、创新倾向,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有争取成功的决心。

在我国《孟子》一书中有表述创业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提出,创业给各种创新、创造、创意、发明提供了机会和机遇,而各种创新、创造、创意和发明又给创业的成功提供了支撑。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创业型经济是相对管理型经济并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从制度结构、政策和战略上支持并保证经济创新,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创生发展。我国有学者认为,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转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包括我国在内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我国与创业型经济配套的创业教育将是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抓手之一。

1.2 创业教育的概念

世界经合组织专家柯林·博尔博士首先提出创业教育是未来人们为更好的工作与生存应学习掌握“第三本教育护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地位。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进一步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应从明确其教育使命出发,分析潜在被教育者的需求,明确被教育者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及传授方式等,同时注意区分创业教育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1.3 创业教育的内涵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在东京分别指出创业教育广义的内涵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用人机构或个人不仅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还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强调创业教育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而狭义的内涵是把创业教育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通过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让目标人口尤其是贫困和不利人口能够自食其力。另一种更为狭义的内涵定义是把创业教育视为企业家速成教育或创办企业的教育。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重视角来分析定义创业的相关概念,各有鲜明特征。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应该深入分析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从引领的视角,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进行一些基本理论研究、提出定义,引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找到更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2 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与制约

2.1 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

2.1.1 学校作为创业教育传播创业理念和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各级各类院校都在努力探索、稳步前进。

教育部2002年4月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等学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1所211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占107所211高校的38.3%。清华大学承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先后成立的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和论坛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分期投入24.3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75亿元,旨在以示范为引领,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协同、持续、和谐发展。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有调查结果提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次就业率>96%,与2007届持平;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是1.5%,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是0.8%。

2.1.2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存在着地区差异,各地促进措施不同,成效显现各异。

麦可思公司《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提示,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07年1.2%的比例接近,宁夏1.5%,吉林1.7%,云南是1.9%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这与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统筹兼顾、全面促进各类群体的创业工作密不可分。云南省共青团系统的本土化创业教育更是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如青年创业孵化园、“创业省长奖”、创业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等,通过落实“贷免扶补”政策发放贷款8亿多元,扶持1万6千多名创业青年,对创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青年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3 国家支持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和职业教育品牌。

2011年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有专家认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院校适应多方需求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研讨会数据显示,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5904人;近10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的比率从8.8%上升到49%;绝大多数省份2010年和2011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本文研究范围涉及企业和学校,主要依托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实施“双定生”模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建立创业就业基金办法,开展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一条街等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坚持与创业教育共同支撑、相互促进,先后多次荣获 “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2 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制约

2.2.1 我国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观念的指导,缺乏自主研发的创业教育产品,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研究创业教育的各国学者从不同的社会、目标、角度、文化等方面,对创业教育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创业教育的定义各有千秋。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自2002年参加全球创业观察项目以来,到2008年已完成5份中国创业观察报告。英国创业教育领域著名的学者Gibb指出由于创业教育目标不同、由于阐述创业项目所采用的术语的含义不同,因此在创业领域做比较研究尤其困难复杂。我国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系统性强些、影响面广些的是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的KAB、SYIB、YBC项目。

2.2.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合匹配度不够,不能较好地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制约了创业教育的认同和发展。

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其中2007年仅得33.23分,2008年略有上升,也只有34.81分。专家们认为,没有质量的就业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就业是社会转型的最大障碍;提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首先需要教育内部作出调适,现在强调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不会贬损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相反,教育能获得生就业形势总体还比较好,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创业比率不高,创业就更好发展,更有条件实现教育的其他目标。尽管目前高职院校招业的领域和渠道不宽、创业质量偏低等现实问题。

2.2.3 我国有关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的现实数据还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需要客观地比较分析查找症结所在。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确定查询年限为1997年至2011年(11月25日止)选择全部总目录模糊匹配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14759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2284条;以“大学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2683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489条;以“高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共有1997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226条;以“高职创业教育内涵”为检索词共有129条,刊登在核心期刊的共有11条;以“高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占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条目数量的13.53%;以“高职创业教育内涵”为检索词条目占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条目数量的0.87%。可以预见,如果扎扎实实从基本理论展开分析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结合实践注重应用,一定会产生许多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优秀研究成果。

3 提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概念

3.1 界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定义

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创业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具有创造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再从教育学的规律来看,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会陷入盲目性,我国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如果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有效性也必然会降低。通过研究,我们界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定义是指“引领高技能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造力的企业家后备人才,促进就业供需发展平衡的社会实践活动”。

3.2 提出定义的意义与局限

3.2.1 提出定义促进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研究教育衔接并重。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就业教育,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分为不同层面,高端创业教育能催生新兴产业;职业教育能耦合传统产业,承载创业替代,促进淘汰落后产业,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创业教育是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高职院校需要继续从多种视角深入研究,坚持把专业教育、就业指导与开展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探索研究能力与就业延伸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引领优势集聚高技能人力资本。

3.2.2 提出定义丰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和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和社会热点,不断开展高质量的调研与建言献策活动;2010年又负责组织实施经全国人大审议列入全国预算绩效重点评估项目库中的试点项目和研究成果匿名后评估跟踪项目的国务院委托课题,鼓励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在新形势下给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搭建了高级别、高要求的研究平台,有70多家院校参与课题研究,其中高职院校60多所,再次调动起高职院校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期待见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3.2.3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创业教育的定义一直很难有一个的统一界定,相关各项研究的局限性也是在所难免。

尽管创业教育研究者们将创业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国内外无论成熟与否的创业教育体系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资料梳理以及调查认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从引领的视角同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辨析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其次,指出了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收获与制约;最后,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概念,以期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找到更为清晰的工作目标提供引导,为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5-59.

[2]顾心怿.我对创业和创新的一些看法[C].中华职业教育社,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2010:31.

[3]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人民日报[N].2009年12月16日11版.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0.

[5]许正中.构筑区域创业支撑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极[C].中华职业教育社,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2010:28.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3,74,87.

[7]张茉楠http://.cn2009年10月27日05:13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8]Geralde. Hills, Michael. Morri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Global View [M]. U.S.: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ference (Corporate Author), teal 2001, 38-51.

[9]Gibb, A. T 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3, 11(3):11- 34.

[10]Bell, Bimetal.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04, 2(1-2):109-124.

[11]夏莉.高等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治理;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春晓(1988-),女,山东平原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及职业教育研究;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博士后,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驱动机制及提升对策研究”(编号:11YJC880057),主持人:李名梁;天津外国语大学跨国公司成长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天津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蓝之星”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资助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15-06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是现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重要议题,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研究中,它保留了传统“统治”概念的行为效果,但消除了行为主体的权威性,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主体互动的管理过程。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从研究数量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理论的深度研究以及实证考察亟待加强。本文仅从综述角度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概述

从研究主题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见表1),中国知网2001年到2015年以职业教育治理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如图1)。

其中,从2011年到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增长很快,这与本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对职业教育以及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冲击,职业教育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考验,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面临挑战。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在其201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列出了在职业教育领域排名前12的最有影响力期刊,其中我国近十年来在这12种期刊上一共发表了53篇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数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1.102%,文献的被引用频次是618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状态,这也说明中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

(一)依法治国理论

郭广军教授认为,对职业教育进行依法治理,加快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法制化和国家法制化的必然选择[1]。肖凤翔教授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而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2]。也有其他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就是依法治理职业教育,依法治国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3]。我国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该法实施以来出现了许多用依法治国理论研究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4]。

(二)资源依赖理论

霍丽娟教授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交换、资源依赖、权力影响的合作关系进行解读,对不同模式及同一模式不同时期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5]。李维安教授认为,组织体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从周围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必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可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组织跟周围的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不仅要服从周围的外部环境,还要通过选择其他的方式,改变对周围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6]。资源依赖理论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理论根源,在于它成功揭示了职业教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组织为了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事实,这是我们分析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资源依赖和相互利用策略的一个有效理论依据[7]。

(三)阶级霸权理论

在职业教育领域,阶级霸权理论主要用来描述政府、市场、社会对教育组织的支配情况,这种支配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而是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支配,包括考试招生、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成长、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运用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关注了政府、市场、社会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特点和不足[8]。自相矛盾的是,虽然阶级霸权理论的研究者们强调学校在职业教育治理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变量,但却没有对这一变量的实际范畴进行界定,因此学校这一变量在这个理论研究中被忽视了。依据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不同主体在职业教育控制权中的差异对职业教育价值和绩效的影响上来[9]。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前我们提倡优先发展工业,因为过度追求GDP增长,结果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现在要付出很大代价来治理污染的环境;现在单纯追求“教育GDP”,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危害,这种危害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教育事业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未来我们的国家以及民族和后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10]。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职业教育治理,就是坚持把人作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遵循职业教育治理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经济部门等都紧密相连,其治理必然要走出教育的范畴,实现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统筹发展[11]。

(五)协同治理理论

董仁忠认为,协同治理就是指在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等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货币金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道德伦理等作为其中的控制参量,通过借助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来保证整体系统始终处在一个有序的可持续运作的战略语境和功能结构之中,从而使整体系统产生出局部系统或子系统所不能产生出的新能量,实现整体力量的增强,通过整体系统维持高级序列参量的方式来共同治理职业教育,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12]。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治理主体的广泛化、治理权威的分散化、治理主体关系的对等性、治理愿景的共同性、治理体组织的协调性[13]。

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与“用”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目的,从“体”的角度对当前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就更容易看清楚当前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

第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马庆发教授认为,未来的十年,中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将会朝着更加注重提升质量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将办得更加有水平和特色[14]。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部分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大多数办学质量仍然比较差,实训设备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5];同时也应看到,造成职业教育质量差的原因不仅仅是投资少,除了硬件条件外,更多的是内因,包括职业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等[16]。

第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重构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认知度为目的。李晓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为研究基点,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分流、教育预期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同时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是制度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指导、调节功能,消除影响职业教育认知度的制度。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四个方面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17]。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政府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的招生宣传,社会舆论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异成果[18]。

第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开展创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目的。黄尧从实践和创业的角度提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是要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的问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9]。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深入实践,由传统的课堂讲解教育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创业实践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且在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也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某一特定院校的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多通过案例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的现状、特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梳理汇总,提出职业教育治理的对策建议。也有研究者通过对院校负责人进行主题性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为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提供基本的素材、数据和结果验证。廖波光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的“二维”课程体系实践,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二维”课程体系的建议[21]。石娜、石香梅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中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运行状况,提出了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的观点[22]。岑艺璇、谷峪以ETF伙伴国为例,研究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能力建设[23]。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证研究的实质都是要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2.图谱分析的方法。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分析,研究者多运用UCINET6.0和Netdraw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按照发表年份或者是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学术领域对职业教育治理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24]。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网络分析,探究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范笑仙、汤建民通过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论文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作者队伍等情况做了历史性的文献计量分析,从而发现了职业教育治理的路径[25]。宫雪通过对2001-2010年我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提出完善的建议。吴芳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初步得出职业教育政策治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知识图谱,从而对职业教育政策领域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26]。肖凤翔、陈潇采用一种可视化的软件Cite Space对CSSCI收录的四类职业教育类期刊论文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27]。

3.比较研究的方法。王英刚通过对加拿大职业教育治理中各种体制机制的研究,如管理机制体制、办学理念、院校经费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找出加拿大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28]。鲁燕、于素秋通过研究世界上职业教育治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认为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日本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之路[29]。范国睿、孙翠香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治理的绩效立法和问责手段的研究,认为我国在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方面应当积极推进,以此来倒逼立法部门的绩效立法,加快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治理为核心的问责机制[30]。王处辉、朱焱龙认为欧洲各国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析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国际视角[31]。

四、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主要视角

(一)职业教育治理模式的视角

杨丽波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的综合治理模式最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这一模式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32]。楚璇分别对以政府为主的行政治理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治治理模式,以社会契约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的社会伙伴关系[33]。宋磊认为应当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契约,把职业教育学校当作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在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活动时,完全按照市场契约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对市场契约的相关规定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维护职业教育学校的合法权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视角

魏明在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必须重构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并且要规范各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分配,深入研究其实现机制,从治理机制的层面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治理职业教育的异质性治理体系,以此保证治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的宏观治理框架相匹配[34]。白维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对效率的追求上,设置健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宜的治理工具和方法以及建立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实现效率的有效方式。研究者们普遍将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目标,并构建了一个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35]。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视角

刘玉娟认为,目前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治理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而且要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到教学体系、课程评价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36]。在梳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王桂龙认为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整个学习过程由局部的经验学习升华到综合素质的提高[37]。吉智认为应将职业教育置身于实践当中去,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以后的实践当中有效应用[38]。吴亚萍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作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徐国庆认为应面向就业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教育真正置身于与就业有关的内容当中去[39]。黄新斌认为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应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学习模式[40]。

五、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问题域

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所应关注或予以重点研究的问题范围,进而依据相应的问题域或是问题范围之间存在的逻辑或实质联系,发现并概括出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上所应遵循的学术逻辑链条,进而以更加深入的视角探究导致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存在缺陷的原因与症结。

(一)法律领域

戴荣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职业教育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反思。在理论层面上,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对我国职业教育法进行改进的研究成果,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但是关注的群体相对较单一,仅仅是职业教育学者们的“单边热”,法学界对于职业教育法相关内容改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没有对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41]。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系统全面地审视《职业教育法》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分析产生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可以为职业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其积极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研究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校企合作领域

和震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上出现的层次浅、水平不高、管理松散的有效方式,提倡建立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以协议的方式结合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42]。但是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成果[43]。在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就事论事,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师聘任、实习岗位等方面的研究忽视整体,特别是关于校企合作治理方面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二是盲目设置专业,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就是专业雷同化,导致资源浪费,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模式或损害企业或损害学校的利益;四是在校企合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都是仅仅停留在强调校企合作重要性上,没能从永久性的角度对激励机制和方式进行研究[28]。

(三)农村职业教育领域

张胜军、张乐天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是一种在农村的层次低、不开放、功能单一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安农、留农型人才为目标[44]。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赋予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关于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佳发展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45]。但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生的三个重大转型,即在工业化领域,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社会领域,中国正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向日益多元化的开放型公民社会转型。

(四)民办职业教育领域

民办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组成部分”。但目前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历史发展情况进行解读,没有对当前超常规发展下的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问题进行单独研究,并且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主要是“三螺旋理论”,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利益主体共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的理论框架都是立足于“三螺旋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和对策建议研究更是鲜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仅仅是运用“三螺旋理论”对民办职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难免会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对该理论进行创新[46]。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主要也是偏向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个别案例的解读,通常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时代背景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郭广军.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对策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5(9):12-15.

[2]肖凤翔.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7-19.

[3]潘建华,陈建华.论职业教育的治理哲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32-34.

[4]王晖.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的对策建议法律完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5.

[5]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36.

[6]李维安.资源依赖理论的比较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20-24.

[7]周晓波.职业教育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1-32.

[8]Donaldson, L, and Davis, J.Board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Research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2):151-160.

[9]欧阳河.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7-39.

[10]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2-45.

[11]许艳丽,胡爱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职业技术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9.

[12]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4):22-25.

[13]孙卫平.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意义、内涵和特征[J].职教论坛,2010(13):48-51.

[14]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10(32):26-29.

[15]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276-283.

[16]魏燕.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J].知识经济,2010(22):38-40.

[17]李晓.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23-25.

[18]吴义刚.创业氛围:基于内生演化的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0(5):17.

[19]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34-37.

[20]弋灵,胡剑芳.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3(6):49-52.

[21]廖波光.高职“二维”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16-19.

[22]石娜,石香梅.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3(7):40-42.

[23]岑艺璇,谷峪.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力建设――以ETF伙伴国为例的分析[J].教育研育,2010(13):21-24.

[24]董圣足.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院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05-310.

[25]范笑仙,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13.

[26]宫雪.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基于职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绘制[J].职教论坛,2012(4):9-11.

[27]肖凤翔,陈潇.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8-21.

[28]王英刚.中国与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3):19.

[29]鲁燕,于素秋.日本职业教育的“企业模式”与我国“非大学教育”的对比研究[J].人口学刊,2015(2):50-52.

[30]范国睿,孙翠香.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3):22-25.

[31]王处辉,朱焱龙.欧洲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5):21-33.

[32]杨丽波.职业教育集团化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2-15.

[33]楚璇.我国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10(7):23-25.

[34]魏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理论[J].理论经纬,2015(1):45-57.

[35]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1):8-12.

[36]刘玉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34-37.

[37]王桂龙.“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44-47.

[38]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11-14.

[39]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22-25.

[40]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36-39.

[41]戴荣.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史贡献与修改完善[J].职教论坛,2006(1):8-11.

[4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20.

[4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0-52.

[44]张胜军,张乐天.城乡统筹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J].职教论坛,201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