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8: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篇1

关键词:火灾建筑电气线路防范

引言

自国家“七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满足了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的需要,然而,建筑电气火灾发生的频率也随之日益提高,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断寻找相对有效的建筑电气防火安全措施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常抓不放。

一、强调建筑电气线路的火灾防范

据统计,建筑电气火灾中,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占电气火灾的60%以上。而其中最为常见电气线路火灾又属短路故障引发的火灾和线路长期过载引发的火灾。

1.1短路故障火灾防范短路,俗称连电,是指电气线路中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之间短接起来的现象。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增加为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大大超过允许范围。如果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引燃温度,即引起燃烧,从而导致火灾。

引起建筑电气短路的原因多样。当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变质或受到高温、潮湿或腐蚀的作用而失去绝缘能力,即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绝缘导线直接缠绕、勾挂在铁钉或铁丝上时,由于摩擦或铁锈腐蚀,很容易使绝缘破坏而形成短路。由于设备安装不当或工作疏忽,可能使电气设备的绝缘受到机械损伤而形成短路。由于所选用设备的额定电压太低,不能满足工作电压的要求,可能击穿而短路。由于维护不及时,导电粉尘或纤维进入电气设备,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由于管理不严,小动物或生长的植物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在安装和检修工作中,由于接线和操作错误也可能造成短路事故。此外,雷电放电电流极大,有类似短路电流且比短路电流更强的热效应,也可能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短路的措施主要有:第一,严格按照《电气设计规程》的规定,设计、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电气线路。第二,防止电气线路绝缘老化,除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应定期对线路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查。第三,不同的工作环境,电气线路中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和敷设,应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进行。第四,加强电气线路的安全管理,防止人为操作事故和未经允许情况下乱拉乱接线路。

1.2线路长期过载火灾防范过载,也称过负荷运行,是指超过电气线路和设备允许负荷运行的现象。负荷是指电气设备和线路中通过的功率或电流。线路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是导线截面积选用过小,实际负荷远远超出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在线路中加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设备等原因所造成的。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长期过载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做好导线材料的选择。由于国家“以铝代铜”的政策影响,许多地方一般采用铝芯导线,但对于电路要求较高的建筑,为提高截面载流能力,便于敷设,应多采用铜芯线。同时进行精确的负荷计算,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第二,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功能确定导线的敷设方式。一般吊顶内的电线应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管配线,如PVC管,也可以用金属管配线,或带金属保护的绝缘线,用来避免导线短路时引燃可燃物。消防用电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第三,高温表面灯具附近的导线应采用耐热绝缘导线(如玻璃、石棉、瓷珠等护套的导线)而不应采用具有延燃性绝缘导线。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热设备从工业到家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电炉子、电烤箱、电暖气、电熨斗等,而这些设备都容易使线路过载。这些电热设备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设备,具有功率大、加热温度高、控温时间长的特点。据统计,许多电热设备火灾都是违反操作规程,将电热器放到易燃材料上长时间烘烤未拔掉插头等烤燃周围可燃物而引起的。根据电热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应采取的防火措施,一是电热设备功率比较大,应防止线路过载,最好采用单独的配线供电。二是电热器具,如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等,一般通电时,人员不能离开,应养成人走断电的好习惯。为了确保家用电器的使用安全、防止火灾,必须严格遵守电器安装、使用的有关规定。

二、重视建筑电气照明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照明已经成为建筑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也会发生火灾。建筑电气照明是把电能转化成为光能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照明灯具在工作过程,往往要产生大量的热,致使其玻璃灯泡、灯管、灯座等表面温渡较高。其火灾危险性十分显著。电器照明设备,品种数量多,线路复杂,如果设计、安装、使用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照明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根据灯具的使用场所、环境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灯具。第二,照明灯具在把电能转换成光能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能量损耗,致使灯具表面温度较高。所以要根据环境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来选择照明灯具,而且照明装置应与可燃物,可燃结构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严禁用纸、布或其他可燃物遮挡灯具。第三,灯具应安装在不燃的基座上,尽可能安装表面温度较低的灯具,采用埋入式安装在吊顶里面的灯具,与吊顶之间应作隔热处理。照明光源尽可能采用冷光源,没有条件的应保证灯具与可燃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或采取隔热措施。第四,镇流器与灯管的电压和容量应相匹配,镇流器安装时应注意通风散热,不能让镇流器直接固定在可燃物上。第五,安装有表面温度较高的灯具时,应对灯具正面和散热孔加装铅丝防护网或不燃材料制作的挡板,以减轻灯具爆裂时玻璃碎片和炽热的灯丝飞溅造成危害。第六,采用霓虹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一般霓虹灯的工作电压高,火灾危险性大,安装霓虹灯的灯柄、底板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或对可燃材料进行阴燃处理。当霓虹灯变压器安装在人员能接触到的部位时应设防护措施。第七,要避免在灯光装置区域悬挂旗帜或发射彩带等空中移动物体,以防这些物品与高温灯具直接接触并发生缠绕或碰撞而引发火灾。

三、抓好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系统中配有许多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由于在安装、使用及维护方面的原因电气接插件容易产生电弧、发热现象,其火灾危险性很大。有的建筑为了测试的需要,还安装有临时电源插座。有的建筑电气把几十个用电器同时开启且持续时间长,火灾危险极大。

防止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认真按照规定选型并按规定正确安装,不应安装在易燃易爆、受震、潮湿、高温或多尘的场所,应安装在干燥明亮、便于进行维修及保证施工安全、操作方便的地方。第二,避免安装临时插座,有实际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电源线路的负荷承载能力,选择适当型号的电插座,在承载力范围内联接用电器,并要注意它的运行状态。第三,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应慎重选择,要选择优质合格产品。

四、加强建筑电气的监督管理

国家对建筑电气各项工作都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中往往执行不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各方的意识,按照规范建立完善的责任问责制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尽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建筑电气监督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制定建筑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技术条件第一,对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第二,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第三,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采用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等过程电压保护装置。第四,低压电力系统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第五,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第六,在电气设备的安装地点设安全标志。

4.2完善建筑电气设备作业人员要求第一,无证不能上岗操作;如果发现非电工人员从事电气操作,应及时制止,并报告领导。第二,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规程和制度,不违章作业。第三,对管辖区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负责。第四,认真做好巡视、检查和消除隐患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填写工作记录和规定的表格。第五,架设临时线路和进行其他危险作业时,完备审批手续,否则应拒绝施工。第六,积极宣传电气安全知识,制止违章作业和拒绝违章指挥。

4.3熟悉建筑电气设备起火时操作要点当发现电气设备或线路起火后,首先要设法尽快切断电源。切断电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起火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绝缘能力降低,因此,拉闸时最好用绝缘工具操作。第二,高压应先操作断路器而不应先操作隔离开关切断电源;低压应先操作磁力启动器,而不是先操作闸刀开关切断电源,以免引起弧光短路。第三,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适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灭火工作。第四,剪断电线时,不同相电位应在不同部位剪断,以免造成短路;剪断空中电线时,剪断位置应选择在电源方向的支持物附近,防电线切断后断落下来造成接地短路和触电事故。

五、运用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

5.1电弧故障断路器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包括它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实现方法。其通过电流互感器感应AC(交流)电流的大小和di/dt,然后用OP(运放)进行处理后,将信号再输入MCU(微控制器单元)进行A/D(模数转换)处理,MCU将采样数值进行分析,如果符合故障电孤的特性,MCU将发出断珞器脱扣信号,使断路器断开。

传统的断路器只对过流、短路起保护作用,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在传统的断路器的基础上添加了崭新的功能——对电弧故障起保护作用,以防范电弧引发的火灾。而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将传统的过流、短路和漏电保护功能集成,再增加一个电流互感器。电弧断路器(AFCI)硬件原理见下图:

5.2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如图2所示。该灭火系统可以对大空间的火灾位置做出高精度的自动定位,并自动瞄准火灾位置喷水灭火,适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体育场馆、火车站,大的批发市场、商城,大型影剧院的自动定位灭火。

5.2.1通过红外线探测装置探测火灾,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探测装置是由红外线火灾探测器2和图像处理盘3构成,进行高精度的火灾判断,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的监视范围为水平方向200°,垂直方向90°,最远距离200m。

5.2.2灭火水炮瞄准火源位置喷射水柱,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水炮可以自动瞄准被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探测位置,进行喷水灭火。通过操作控制盘可以分别控制灭火水炮的俯仰角度、喷雾角度以及喷水压力;并可根据火灾位置的距离,自动选择最适当的喷水途径。而且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喷水方式和手动喷水方式的切换。

5.2.3通过中央操作台15对系统进行集中监视。中央操作台15是进行系统集中监视以及进行总控制的装置。在显示信息的CRT装置上,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并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显示,可准确掌握火灾发生时的状况以及喷水情况。另外,在中央操作台15的操作部分可以远离操作水炮和ITV监视器。

5.2.4通过ITV监视器确认火灾情况。ITV监视器(摄像机)能够瞄准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位置,并且把火灾状况显示在中央操作台15的彩色显示器上。因此,ITV监视器发挥着灭火活动中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晨光,吴春扬.建筑电气火灾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篇2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小学校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654人。在编教职工17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2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

学校坚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抓管理,全面育人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和“用我们的爱,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活泼成长”的育人理念。

学校办学特色:一是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首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特色。二是以少先队活动为龙头的德育特色。三是“兴趣+特长”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四是以常规教学研究为重点的教育科研特色。五是以科普宣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教育特色。六是以课题研究、辅助教学、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技术特色。校训:尽职尽责育人,健康活泼成长。校风:崇德、文明、尚美、务实。教风:厚爱、敬业、博学、求真。学风:诚信、笃学、砺志、创新。

教育科研成果

近几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子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互动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模式研究”等48个全国、市、县、校级教改科研实验课题研究。现已结题44个,其中获5个国家级奖、6个市级奖、18个县级奖。目前正在做的市级课题有:“‘问题导学、自主探究、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策略研究”、“区域均衡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学建设研究方案”、“南宾小学名校史志研究”4个。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狠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兴校、科研强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校先后有218人次获国家、市、县级奖励;378篇文章在《人民教师》《重庆教育》等刊物发表,465篇论文分别获国家、市、县等级奖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各项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奖项265人次,市级奖项354人次,县级奖项446人次。《中国语言文字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

篇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期刊论文的统计结果放在国内和国外大背景下做个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到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相对状况。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和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与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的对比分析国内教育技术论文数量为国外同期教育技术论文数量的7倍,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是否真的产生了远多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魏顺平(2010)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只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另一方面,相较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教学研究、习得研究等,教育技术研究相对薄弱。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汉语教育技术相关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类期刊上的论文最多瑏瑥,其次是教育技术类。这从侧面表明,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是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出发来讨论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在探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以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说明和论述。与国内外期刊论文数量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下图是2005至2011年间,汉语教育技术、国内教育技术和国外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年度走势图为便于观察年度走势,即曲线的斜率,此处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放大100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个特点:(1)汉语教育技术发展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均呈总体上升态势;(2)汉语教育技术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在近期均呈走低状态,进入反思或审视阶段;(3)汉语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相较于国内和国外走势(从曲线别点上看),更接近于国外。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内容的对比分析《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代表了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各项内容。通过对敏感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不一致的方面和研究欠缺的方面。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及特点《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频率信息可以显示出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程度的全貌。频率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为了相对集中地反映这期间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特点,我们对敏感词按类别(范畴)进行由高到低排列后总结为如下两点:1)技术应用紧密围绕“语料库”、“多媒体”和“网络”,相关论文数量最多者为语料库,其次是多媒体,再次是网络。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包括的语料(数据、资源)类型有汉语母语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学习者语音语料库、错字别字数据库、教材语料库和教学用字库、词库等教学资源,涉及的研究内容有语料库(数据库、资源库)的建设、加工、工具研发和应用等。这是语言教学中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大特色。(2)“多媒体”的相关研究涉及超媒体中的图片、视频媒体的应用瑏瑦,可视化、概念图,编码,多媒体教材和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资源建设、利用和开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多媒体环境等。(3)“网络”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社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教师培训,网络教学设计、原则,网络平台需求、功能、开发等。2)“汉语知识教学”相关论文数量与“汉语技能教学”相关论文数量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知识教学”相关研究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中国文化教学等;(2)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技能教学”相关研究包括口语、听力、视听说、视听、阅读、写作教学等。

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1)包含的研究层面和类型一致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的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包括了三类:理论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认知策略、教学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如多媒体、语音识别、计算机模拟、语料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源)。这一结果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全面的、积极的,从研究层次和类型来看,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是一致的。另外,世界教育技术研究表明,教育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技术为特征相继变化的发展历程(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并且汉语教育技术还受到一些专门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汉语语音分析技术、汉语语料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都被积极引入到了汉语教学中。2)紧随新技术创新出教学新方法关于聊天工具和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教育技术讨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汉语教学中,它的交互性对语言教学无疑是有意义的,符合现代教育倡导的合作学习原则。它通过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任务或功能教学,开展相互交流,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驱动,促进学生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练习汉语说与写,也在文字或语音的输入过程中习得汉语。此外,过去人们固有认识中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游戏软件或游戏方式也受到关注。事实上,正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课题,寓教于乐又一次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探讨如何促进“生活体验、乐趣与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相结合”等问题(祝智庭等,2010),学者们提出游戏化学习(game-basedlearning)及教育游戏(educationgames)。教育游戏研究可以把传统的游戏软件提高到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报告。涉及三种形式:第一,研究汉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网络聊天形式开展教学的问题,如何敏、张屹(2008)(利用邮件、网络论坛),袁伟、刘娜娜(2010)(利用聊天工具)。第二,研究应用博客、微博,乃至有声博客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陈育焕等(2009)(利用有声博客)。第三,研究运用教育游戏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蔡莉、刘芳妤(2011)。因此,可以说汉语教育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面,合着时代的脉搏走在形式和方法的前沿。研究内容不一致但有其合理性的方面1)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研究在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课件(courseware)和超媒体(hypermedia)的关注呈下降趋势;有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呈下降趋势。魏顺平(2010)认为,“这应该是受当前网络技术普及的影响,课件和超媒体是单机环境下用来呈现学习内容、开展个别化学习的媒体”;“这同样应该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敏感词数据表》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而是受到持续性的关注(敏感词“多媒体”的年度频率未见明显降低,其频率也没有被“网络”的频率所超越)。我们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使然。“多媒体”这一敏感词在汉语教学论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年度受关注程度较高,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各种媒体技术在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汉字教学为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需要声音媒体支持,汉字的笔顺书写作为动作技能的教学理应用动画或影像技术支持,汉字的义项和构词等用法信息离不开文字技术的支持。这些既是汉语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由汉语和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多媒体”受到持续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始终脚踏实地,更多地着眼于学科应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空谈教育技术。2)网络技术受重视程度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课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Internet、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和虚拟教室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internet/网络课程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魏顺平,2010),“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内容”(祝智庭等,2010)。但我们对敏感词“网络”(及相关)的考察结果并非如此,而是总体变化不大,按年度在较少的数量间略微波动。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在我们所考察的样本期刊上发表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作者大多数为国内学者,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关注的研究问题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课堂面授,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且绝大部分为“1+0”模式,而非“1+n”模式瑏瑧;另一方面,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身处优越的目的语(汉语)环境,他们课外利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远比现在还不甚理想的网络教学或远程辅导的效果更优;第三,由于网络教学受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如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语音识别技术、人机对话)和理论研究的限制(如自主语言学习研究),目前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听、说这两个语言技能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效果不理想所致。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网络数字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构建定将为汉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也将迎来汉语网络学习的新局面。

在汉语教学中,由于该项研究与教师们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历年来与课程有关的汉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始终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真正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echnologyintegration)为指导思想和理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的论文相对匮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只是就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有感而发的教学体会或经验,这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今后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从理论上探讨媒体形式与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相关效应(如什么类型的汉语知识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什么样的汉语技能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开展训练?);根据Paivio(1990)双编码理论,言语能力、言语习惯与偏好、表象能力与偏好间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是有一定偏好的,应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并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自身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从整合的特点、作用和方法等出发进行研究,结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操作策略,真正体现AECT,04瑏瑨提出的创新宗旨。2)关于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近年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中受关注的重点或热点(魏顺平,2010;祝智庭等,2010),反映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敏感词数据表》的年度分析来看,“教学设计”并非实际研究中的重点或热点,也没有被历年来的汉语教学研究所关注。当前,汉语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已经走过了探索和试验阶段,逐渐趋于成熟。或者说,技术因素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再是依附于教学的一种附属品或点缀,也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例如,当前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师备课离不开信息技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信息技术。当信息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融入汉语教学之时,教学设计必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有所不同。脱离教学设计的技术应用,片面强调技术的应用价值的思潮,不仅难以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也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宗旨。因此,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开展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对教学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努力实现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深度整合,对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将会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和角色的价值、作用和需求。(桑新民,2009)3)关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实验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显示,教学有效性(instructionaleffectiveness)是历年关注的重点,它表明教育技术的各项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上(魏顺平,2010)。我们通过对《敏感词数据表》年度使用频率的分析发现,在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这个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表现为汉语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的倾向。这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和改进的方案。然而,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来看,对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效果问题,谈及的多,付诸实际研究的少;在付诸实际的实验研究当中,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并不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背景的复杂性导致实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的研究应加紧开展。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语料库技术的语言习得实验研究,可以回答双编码教学是否有助于语言习得的问题,可以揭示基于图形和语言双编码输入条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建立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而开展计算机模拟,最终为设计出智能化的汉语CAI创造条件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效性问题应该用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它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成绩、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材评估、教师和教学方法等。郑艳群(2012)指出,对汉语教学而言,应该更加重视对语言微教学环节和微技能教学的研究和把握,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更好地揭示汉语学习规律,指导和管理汉语教学。

余论:汉语教学叙词研究与学科建设

篇4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学号:0924620036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 ,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当前,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数据库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组成核心,更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撑技术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有关数据库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求在对现有相关理论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论文综述 1、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许多年以来在数据库技术领域很少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人们对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2006年DB2 9中推出的pureXML技术,对过去数十年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创新,第一次让我们对数据库的历史,以及过去支撑其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和外部挑战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 今天我们很少去回顾数据库的历史,对于绝大多数IT技术人员,数据库等同于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则和表紧密联系。E-R模型几乎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唯一方式,SQL语言是数据库信息访问处理的唯一手段。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数据相关的所有理论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产生转折,所有重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生存的土壤。40年前数据库的诞生并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第一代的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逻辑的分离,采用层次结构来描述数据,是层次型数据库(IMS)。第二代数据库奠基于上世纪70年代E.F Codd博士提出的关系型理论以及SQL语言的发明。实现了数据建模和数据操作处理的标准化,关系型数据库在其后的2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性能、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

与之相反,在过去的20多年里,IT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一系列技术及理念的创新。数据库所生存的外部土壤随着Internet以及在网络环境下IT系统互联互通相互协作的趋势,对信息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国内研究的综述:《移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综述》《Web数据库技术综述》《Web与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三、论文提纲

(一)数据库技术概论

1、数据库技术概念及类型

2、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

3、数据库技术应用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1、发展现状概述

2、Oracle概念及应用

3、Access概念及应用

4、SQL概念及应用

5、DB2概念及应用

6、发展现状总结

(三)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

1、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与关系数据库技术

2、演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3、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非结构化数据库

4、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

5、未来数据库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两大方向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

6、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发展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四)当代与未来数据库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数据仓库

1、数据挖掘技术

2、数据仓库技术

3、知识发现技术

4、小结

5、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一)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结论

篇5

漫话"知识经济" 厉佛灯

信息产业与民营机制 段永基

反贫困的战略措施:信息扶贫 杨学农

转轨时期现代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形势与对策 黄素兰

信息产业部与IBM联手进军电子商务等23则

海外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任西侊

股市信息资源对投资者判断力的影响

新加坡志在成为亚太信息技术中枢

争做民族信息产业的中坚--访华科高技术公司董事长李曼俊 郭艳英

从小厂到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访北京华能目动化工程公司总经理王志军 魏振刚

21世纪我们怎样上网? 陆群

Internet网及联机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对比分析 都平平

Internet网及联机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对比分析 都平平

山东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措施及政策初探 胡丽萍

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建设 程刚

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崔岱远

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记城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韩成恩

未来电脑的人机界面 姜德存

发展我国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交互技术之我见 李建贤

光盘家族的新星--DVD 郑登理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新让

海外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任西侊

政府在营造中国“硅谷”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吴敬琏

新世纪首钢发展的新思路 罗冰生

知识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发展的对策 曾梅,赵群华

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外市长论坛掠影

地方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十五”科技规划正式等12则

IT新闻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潘杏梅

北京亚顿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环境保护

中国域名注册的现状和域名市场的争夺 郑淑荣

以信息整合为目标优化企业集成管理系统——华星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追求 陈艳华

改进网络结构共享信息阳光——利用直播镜像和内容定位技术解决网络拥塞 黎红

风险投资与我国网站发展 宋恩梅

走近“数字化家园” 王建林

跨国网络公司进入中国IT业的风向标 ——评联想与AOL“联姻” 远望

IT人才:全球争夺的焦点 张矢

我国光电子技术和器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苏小虎,谢世钟

创建东方的“巴拉居达”——记北京东恒宇技术开发中心 许东升

技术创新铸辉煌——记北京万拓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钟 陈伯华

积极开拓走科技创新之路 北京铁路局丰台西电务段

北大青鸟实施技术创新纪实 黄丹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回放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邓永康,王方华

B in B——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 田波

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 杨曼

搜索引擎机理剖析 马静

集成电路设计的新拓展 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与中国软件业的定位和创新 刘积仁

数字化图书馆与非结构化数据库 张忠友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重点

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

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

国家创新体系若干理念辨析 梁战平

我国科技论文作者群统计分析 杨志清

打造中国品牌创建信息强国--2003年(第17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揭晓

2003软件园主任暨863计划软件专业孵化器研讨会在京召开等5则

政策法规

产业动态

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 黄萌凌,张利

创新商业模式 完善电信产业链结构 欧阳忠谋

中小咨询公司的发展及其策略 杨景旗

以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求发展 李云彪

南通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构筑和实施 王满香,毛锦堂

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网络服务登记系统 王昉

信息服务:宽带网的生机 胡慧平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赵培云

2002-2003年IT培训市场分析 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

电脑市场演变"三步曲" 白木,子荫

电子商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张晓燕

韩国信息化的发展 邵春光

构筑"绿色网络家园"的使者访亚联电信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明教授 魏振刚

OPSEC:企业公开信息保护的方法 曾忠禄

搜索引擎的类型及其功能分析 万胜林,王祖荣

IPv6:下一代互联网的支柱 陈立娜

软件业应对盗版的策略 林宁宁,王浩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严峻挑战。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选择,人们更愿意通过其他途径更经济、更高效、更及时地获取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知识和信息。面对信息服务业异军突起、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和模仿的特殊能力。只有实施知识管理,不断保持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文献资源组织和建设、优质和特色服务、信息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及织织管理等措施,或通过其中某一效用突现而使图书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指的是图书馆在社会中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控制的能力。论文参考,图书馆。

2.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1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而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给读者使用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这与知识管理的过程基本一致,只是知识管理更强调对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所以知识管理是图书馆职能一种延伸。认识到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的职能延伸,那么就不难理解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性。

2.2知识管理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知识管理通过捕获图书馆内、外部资源中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图书馆内部(即知识的获取),再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即知识的处理),形成知识优势,最后通过提供给用户(即知识的传递)来实现知识增值和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即知识的应用)。要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处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其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因此,知识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3.1 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含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如对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多媒体图书馆等深入研究,这不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而且能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造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和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电子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论文参考,图书馆。

3.2 知识资源管理 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一是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

3.3知识开发管理 知识开发是在知识组织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再造,形成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新产品的过程。图书馆知识开发的关键是利用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产品,以解决用户凭自己的条件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图书馆馆员自身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3.4 知识服务管理 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联结用户和市场的纽带。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以往的服务方式,从知识服务的方式到知识服务的摘要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3.5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特别需要具有广博精专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图书馆知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造一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氛围,强化知识积累,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4.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4.1 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

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的管理,往往以垂直的层次式领导为特点,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和连续传递。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员工一些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才能反馈给决策者,并且不同部门的员工之间缺少交流机会。因此,从有利于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角度,要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打破原职能部门的分工界限,充分考虑知识传递和利用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减少管理层次和重复作业,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新的组织中,每个人都是决策中心,掌握组织运作第一手信息的一线员工直接为组织决策作出贡献。同时,等级结构的放松和部门边界的打破使原先被束缚在等级链上的部门块中的员工有机会以平等的方式与组织内部所有人进行交流,从而为整个知识组织的知识共享扩大空间。

4.2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只有首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包括因特网、存储结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收集加工技术、传播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与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群件技术、多元分析信息技术等;其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最根本要求,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将极大地降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费用。

4.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它既是一种具有知识库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又是一种能够为用户或图书馆员工提供决策和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知识的网络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不只是结构化数据(如各种数据库),还包括对非结构化数据(如经验、诀窍)和人的管理。论文参考,图书馆。

4.4加强人本管理,培育知识工作者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论文参考,图书馆。论文参考,图书馆。图书馆人本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管理,二是对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工的管理。包括:①正确树立图书馆人本管理理念,既要强调对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用户的管理,又要注重对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的管理;②确立图书馆人力资本需求,即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③确定图书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投资、卫生保健投资;④建立图书馆人力资本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5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所谓学习型图书馆,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习+激励”为动力和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用户负责的扁平化组织系统。建立学习型图书馆,就是把图书馆定位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统一规划图书馆员学习的方向。针对馆员个人意愿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协调学习活动,并为学习提供支持。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建立馆员终身学习制,从而实现知识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4.6 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

成功的组织文化被认为是促进员工发展和鼓励员工发挥其才能所必需的,它能积极提供一种对员工行为及其贡献进行雇佣、要求、激励、奖赏的工作环境。因此,建立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导向力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铸造图书馆灵魂,培育图书馆的价值体系,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包括:知识创新文化建设,知识共享文化建设,信赖合作文化建设,失败宽容文化建设,学习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文化建设。论文参考,图书馆。

4.7服务创新即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随着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分散化,图书馆必须改变它以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由单纯的文献服务向以知识服务为特征的高层次信息增值服务转变,根据用户不同的知识服务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这些知识服务主要包括:结构化参考服务模式——利用显要位置咨询台为用户解答简单问题和引导用户接受进一步的咨询服务,并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方式或者专业类型等标准划分若干具体咨询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力与资源;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按照专业领域来组织人力和资源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即以具备专业知识的咨询人员深入到专业领域,来为相关专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具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与适用性都很强的服务的过程;信息集成服务模式——是在信息资源集成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各种服务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的信息服务的过程。

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收集、保存、传播知识和和信息作为基本职能的图书馆离不开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作为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战略途径,更需要图书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更新补充内容,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5):8-12

2.李锋.21世纪图书馆先进理念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90-92

3.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图书馆杂志,2003(6):2-7

4.倪丽萍.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6):1-3

篇7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两化融合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不断由大变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涵义

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需要对信息化、工业化以及两者的融合有基本统一的理解。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是指以工业为主导型经济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轻纺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初始工业化阶段;第二个阶段以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个阶段以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且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技术特征。

信息化是这样定义的: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应用的范畴,而是一个社会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内涵,更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化多产生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或者后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二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对策,以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并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以信息化、工业化作为基础,是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作用,即工业化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相结合。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为过程,并促生产品边界模糊,业务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并由此引起了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论文格式范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只可能产生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融合也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动态性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两化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方式、递进式向前演进的动态模式。就融合层次来看,两化融合按照以微观企业个体为行为主体,以技术、业务、产品、资源融合为主要内容,通过技术、业务、产品以及资源边界模糊引导经济社会层面的运行方式、社会价值模式等发生变化。

技术融合主要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工业控制技术、IPV6技术、银行系统的自动终端机等。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能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方式,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工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所谓产品融合是指直接将信息产品如电子芯片、ERP系统等加入到传统的工业产品中去,增加产品的功能、扩展性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汽车增加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几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对策,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加入生产要素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等配置方式发生优化的两个过程。例如,材料能源的融合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融合,极大的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例如在风能发电系统中,利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优化叶片的形状,可以使风能更高效率的转化为旋转机械能;利用电磁分析技术优化发电设备可以使旋转机械能高效率的转化成电能“等等。另外,技术融合要求人力资源掌握更多的信息开发和应用技术,要求生产工具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资本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资金形式扩展为信息技术资本和资金资本,同时,在生产函数中信息技术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比例也逐步发生变化。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表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经济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业化长期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两化融合也是应对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现阶段我国国情需要两化融合

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面临着一些难以跨越的问题。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服务业规模小质量差、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等。这就需要在发展建设中借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推广、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两化融合是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发展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信息化的正确途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仅是在工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而且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工业化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对策,它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发生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两化融合既可以带动工业化,又能够促进信息化,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两化融合是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走的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道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新能源开发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开拓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格式范文。

(三)两化融合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趋向的发展,信息化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所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转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标准的竞争。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得以高度提升,增加国家综合实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远的、重大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首先,要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要逐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其次,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和应用,支持和鼓励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软件技术与整机制造的联动;支持国产软件在政府、卫生、文教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软件企业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最后,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纳米技术、生物计算机等技术的产业化。

(二)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倡导利用ERP对企业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统一管理、预警管理对策,形成资金流、物流、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的数据高度一体化处理方案,使数据在各公司、部门进行“透明沟通,实时传递”,保证帐实相符,避免资产灭失。

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和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业自动化系统,加快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提高信息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化工(含石化、橡胶)、机械及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与发展。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信息安全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使企业大量的内部信息储存在信息终端,也就会随时存在着泄密的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于威胁网络安全的人或部门,由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配合,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1]何锋.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假日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南论坛,2007,(4).

[2]邹生.信息化探索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徐长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1,(31).

[4]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佳贵.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宋海龙,李武军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3,(1).

篇8

英文名称:Mini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主办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2900

国内刊号:43-1347/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9

在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产业崛起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并起着重要的的作用。现今的经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为其立足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做了相关分析,望能为其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

前言

在现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因此,我们要根据现实的需求,努力去尽早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从而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本文从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认识及其发展现状、发展的具体办法以及现实的应用方面进行了阐述及探析。

1.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认识及其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二者的科学融合,是今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高技术、多领域的新要求,进而,来促进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因为网络灵活和方便,再通过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合理融合,进而有效的给予信息技术新的发展。因此,要加强网络的普及,尽早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同时,多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经验,从而,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并能使其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的前沿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及合理把控的一项新技术,它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科学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前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的构想、研发、组建。在新时期下,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愈加广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融入了电子、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而也就形成了智能化、移动化等多样化的发展构想。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具体办法

2.1充足的研究人才,优越的发展环境

科技是强国之本,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人才。因此,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加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研究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给予他们优越的发展环境。譬如在选拔与晋升时要依据所制定的相关制度,要公平、公正、透明;在薪资上,实际付出要与所得的薪资相符,进而能真正意义上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另外,还应提倡他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要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经验,把这些先进的技术经验应用到我们的科研中去,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发出符合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从而,使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满足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2.2全方位支持,加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

全方位支持是新时代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就以下几个方位进行分析:一是,政府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扶持力度要加大,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研发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质工作中去。二是,要出台一些保障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研发人员的科技成果不受侵害。因此,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下,要依法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三是,政府积极正确的引导,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四是,对研究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要给予奖金和荣誉的激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方能增加他们对工作研究和创新的责任感以及社会所需的使命感。五是,在企业发展的潮流中,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多给予它们先进的技术和政府的扶持,并鼓励并引导它们中与有影响力的企业之间的全面沟通、学习与借鉴,从而,是他们的规模和竞争实力均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2.3加强对其的创新研发以及增加新的实际应用点

为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稳定发展,能长久利于经济发展的不败之林,对其的创新与研发进而增加新的实际应用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形势下,电子信息产品的创新与改进要结合实际体,并建立相应的技术完善体系,使产品以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进而,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在竞争中的形象地位。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实应用

3.1电子信息工程在工农业领域的应用

工业领域,在工业应用的机械设备中安装了大量的电子元件,可以方便对生产流程的有效把控和操作;农业领域,现今的农业机械工具也实现了电子网络化、智能化。根据农业机械工具的工作环境,在其身上安装了能独自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电脑智能控制系统,对工作环境能做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根据人们的需要,快速的完成给定的工作任务。

3.2电子信息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能精确的分析当时的路况、天气等因素,并对其形成数据或解决的思路,为人们提供安全和便利,譬如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可以对正在行驶的火车全程数据跟踪记录。若出现错误行驶轨迹时,能及时调整火车行驶速度,从而避免火车相撞事故的发生。

3.3电子信息工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信息化的欲望越来越强,如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计算机等。在科研方面,在科研人员的前,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数据库,因为其中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可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有助于他们论文的撰写。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家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我们现实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去。

作者:施绍庆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治,陈艾华.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1(10):147-148.

[2]余绍敏.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才智,2011,20(19):227-228.

[3]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8(01):15-19.

篇10

[论文摘要]基于知识产权逐步取代实物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的现状,借助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及前人对知识价值链的相关研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质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管理这样一种认识,并构建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通过分析知识产权资产产生与流动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构成及其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运动的范式与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显得日益重要,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构成比例将发生变化,企业的关键资产将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产权资产。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知识产权管理逐渐取代知识管理成为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宏观上集中于战略思考,微观上分散于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手段丰富以及具体权利管理等方面,而对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自身的形成过程缺乏一种系统的流程式思考,基于此,借助价值链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借助该模型对知识产权流动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寻求更加有效率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不断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1 文献回顾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夏忠华译,1988年)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起初主要是为了分析企业自身的各种价值活动提出的,使用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实物价值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它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新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且,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在传统的价值链中,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主要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其他相对于实体产品比较虚化的且无法加入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被波特统称为辅的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分析过程中,基本增值活动往往都是关注重点。当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价值链被看成包括信息的创造和利用。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然而在新的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链环节的划分摆脱了实体的价值,转向信息、知识的价值,研发设计和配送等以知识、信息、速度等为衡量标准的环节也进入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环节,甚至专门有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知识链的观点最早出现在企业资源计划实施中,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企业知识流的有效管理来促进资金流和物流的顺畅流通,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知识链概念为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具化了内容。国内外关于知识链的主要研究如下: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仿照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在2001年提出c·w·Holsap,pie知识链模型;Ching Chyi Lee等也模仿波特的价值链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价值链模型;陈永龙构建的知识链整合模型由知识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价值三部分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的增值过程。Daniela Carlucci等运用知识过程论和知识资产地图来描述知识管理。国内的清华大学刘翼生教授在c·w·Holsapple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徐建锁、王正欧针对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前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还有何柳、聂规划将知识链与企业日常业务流程相结合起来,并根据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管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知识链模型。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知识链模型的研究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知识链模型。而国内知识链的研究思想几乎都没有脱离其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只是从过程特性、流动特性、价值特性、网络特性、动态性等视角加以改进。

2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价值链方法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实体分析,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价值链理论重心开始不断转移,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等趋势使价值链的分析重心呈现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内部到外部,从微观到宏观等诸多变化。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概念,它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要素这样一种认识,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生长环境,引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思想,对企业知识产权生产环境、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成长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生产。

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的生产与流动也存在一条价值链。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设想一检验论证一风险投资一产权保护一商业化开发。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的生产、使用和流动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创造更多企业价值。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2所示:

3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分析

3.1 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分析包括各阶段的参与者、主要活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等。

3.1.1 技术设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是从技术设想开始。在此阶段,各种可能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研发实验室、投资者、管理者以及企业外部的某些教学或研究机构受各种创新因素的驱使,对有关科学前景、生产方法、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初步的新设想与新构思。这种创新的火花可能来自研发人员大量反复试验,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可能来自管理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构思、新发明可能还很粗糙,需要进一步检验论证、丰富完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它是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

3.1.2 检验论证 对于第一阶段产生的种种创新思想火花,是否具有科学和市场价值,有无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必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检验、论证,主要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产权获得的可能性、技术商业化前景等,具体工作涵盖技术产品化试验、相关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比对以及相关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排除那些没落技术、公知技术以及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参与人员多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战略顾问。经过系列检验论证后,可能会形成各种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文献等。技术设想和检验论证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3.1.3 风险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知识产权的风险显著高于物质资产。一项新技术或新工艺等在获得知识产权及实现商品化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成功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生产之前一般还要进行试产,这是由于技术的成熟过程和生产实现的客观过程所决定的,而这一切都有待于大笔资金投入来得以实现,并且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充满变数,因此,技术的价值评估与风险资金的筹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其中价值评估是风险资金筹措的前提。这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风险资本家、战略合作伙伴、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等。风险投资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

3.1.4 产权保护经过技术设想、检验论证、投资试制之后,产品方案、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应当积极申请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获得专利权、版权、商标等授权或登记,(不包括商业秘密,因为其不必经过该程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技术创新成果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反过来又大大激励和推动了技术创新。在产权保护阶段,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企业外部的专利机构、专利律师等。产权授权与登记是大多数知识产权正式形成的标志(商业秘密等除外),但不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终点。

3.1.5 商业化开发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在于鼓励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发明创造的运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智力成果一旦获得授权,就应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在有效时间内充分和有策略地利用,努力将各种知识产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在自身使用生产知识产权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考虑许可、投资、合资、参股、控股、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甚至于转让等多种形式来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和更多利益。但由于竞争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缺失,严重影响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流动,因此还应当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规避知识产权资产的经营风险。此阶段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层决策者、知识产权管理者、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等。根据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一条价值链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化开发,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循环的结束,竞争的压力,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带来的巨额利润都会促使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产权生产,于是,新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又将展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文化、信息技术以及组织构架等。

3.2.1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这其中除了技术研发人员以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及知识产权事务性人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和运用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干,而且更多的时候,需要他们组合成工作团队,从战略、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综合视角来做出行动判断。因此,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生产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就是对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

3.2.2 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健全和规范各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3.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存储、传递及信息载体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类、信息指引、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开发利用等环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业务手段。企业通过网站建设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还有各种专利统计和分析软件等手段或工具,为研究开发人员、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收集、整理、加工、处理、分析、共享、利用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效率。

3.2.4 组织构架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构架,过分拘泥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横向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既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这样的部门设置,又没有相关的人员配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常常处于无人管,无部门管的状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改变,部分企业开始设置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但这种部门在组织构架中的地位仍然很低,从业人员也多由技术人员兼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钳制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有效流转。

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主要的辅助活动中,人才是根本,组织是保证,技术是手段,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