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

篇1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问题

一、信息化教育的观念问题

1.“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网”

在目前的情况下,“校校通”不等于“校校网”,没有必要着急忙慌地在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实现网络化,实际上,没有网络照样可以搞信息化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之外的信息技术,这个思路对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信息化教育才真正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使用光盘已经落后了”

有人认为使用光盘也落后了,我们都有Internet了,怎么还能用光盘。有的地区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定,教师上观摩课必须使用网络,否则就叫拿不出手。作为行政措施是否有道理还可以商量,但作为一种观念绝对有问题,光盘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光盘有时能起到网络起不到的作用。

3.“越大越好,越先进越好”

在添置设备方面往往存在着好大喜功、越大越好,越先进越好的倾向。好象我们用了最先进的东西就可以解决问题,实际工作中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这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事态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错觉,因为我们有时太迷信技术的作用了,因为我们人类自身到目前为止对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的办法还不多,希望技术的引入能够帮我们的大忙,此时难免会产生越先进的技术就越能帮大忙的想法,就会无限地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使得“越大越好、越先进越好”的观念盛行,那就是商人的炒作,在此我们想起了西南师大陈承志教授的一句名言,我们千万不能上商人的当。为什么呢?因为信息技术企业当然希望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甚至十二亿中国人都用上计算机,这样他们才能有很好的收成,他们除了有教育目的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营利性目的,因此他们容易夸大机器的作用。

4.信息废墟问题

在此我想问一句,每天有多少人向网络上倾泄信息垃圾?网络上又有多少内容是对教师和学生真正有意义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废墟,说它是废墟,是因为很少有人去使用。实际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要制造对我们教育教学真正有意义的信息,而不能去生产信息垃圾。

二、如何进行信息化教育?

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教育的水平还不很高,那么,可以说关键问题是对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有很多时侯我们都是陷在具体之中,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搞信息化教育最少应该注意:信息化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体系指导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如果教师使用时不给机器一个魂,那么这些机器就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绝不应该对任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失去信心,只要我们注意不断完善充实,不断创新发展,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能发挥积极作用,都能拓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要有效地、合理地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因为各种信息技术和方法是信息化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信息化教育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色彩,但是我们只是把它做为一种实体工具来认识是不够的,技术本身有精神的内容。信息化教育应该积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实际问题,信息化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它具有强大的实践性。运用临床这个概念可以表现出希望尽量地观察实际的教学活动,并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的意愿。

三、怎样才能真正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问题及首要任务,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桎梏着教育教学改革,无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教师的观念转变不是只靠听一两场报告就能解决的。那么,教师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先有观念还是先有实践?我们必须研究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观念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只有经过听者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及不断地、自觉地反思,学到的理论才能成为个人的观念和理论。因此,教师自身的信息化实践活动是转变教师观念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实践就不会产生观念,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会具有关于信息技术的先进观念。

四、为什么现代教与学需要信息技术?

现代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网络、多媒体和一些现代教具、学具给我们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性概念,也就是从理论上说我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是无限的,已经从四壁围墙的空间扩展到世界,扩展到地球村概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平台。使用信息技术绝对不是为了代替黑板和粉笔,如果仅仅是用信息技术代替黑板和粉笔,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对。交互性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对世界的任何一点进行访问,相互交流。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空间,学生利用技术寻找、评估和收集信息,应用技术处理数据,根据具体的任务,评估并选择新的信息,学生应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现在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在这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应该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方法的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则强调技术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他们制定了全美学生教育技术的六条标准,这个标准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则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更能成为学生的学具,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我们应该从学生这条线去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关注整合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能够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应该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教信息技术,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人文元素,包括文化、道德及态度等。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有四点。第一,必须强调加强动手活动。因为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这就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我们学了一辈子外语,却还是说不出来,不能当作交流工具使用,为什么?因为我们将外语作为知识来学,而没有将其作为能力来掌握。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要运用各种媒体。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各种媒体,不单指网络和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来看待。第三,应该基于一定的任务和课题进行学习,强调创造性的学习。第四,应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发表给他人。

六、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能够概括出人类对于教学媒体发展的认识,而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又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模式一,人类的早期教学并没有媒体,只是长者对幼者的口耳相传,主要是利用人自身的器官作为教学工具,并且只存在两个教学要素,教师和学生。这种模式的交互属于无障碍交互,但是也有些问题,因为教师虽然是与学生畅通无阻地人人交流,但有些内容表现起来存在困难。因此需要一些媒体的帮助。模式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媒体。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模式中存在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媒体。模式三,由于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它与教师产生了一个平行的作用。学生既可以与媒体交互,也可以与教师交互;既可以向媒体学习,也可以向教师学习。模式四,又回到了两个要素,教学一方可以由人变成媒体,媒体与学生组成了一个模式,但是,媒体还是由人控制的。从两要素变成三要素,又从三要素变成两要素的过程,给我们研究者提出了许多问题,这种人机交流的学习效果到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七、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媒体?

首先,媒体是灵活的,是可替换的,关键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媒体更合适?能用简单媒体解决问题就无须用复杂媒体。

其次,没有对任何教学目标都适用的万能媒体,或者说不存在超级媒体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教师作为教学传播的工具,优势没有被开发出来,这种损失比任何损失都大。只要我们能够“想”出合理的方案,技术都能为我们实现。如何设计信息化学习和教学活动,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重要的。

技术与学校改革的结合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技术可以成为学校改革的有效促进者,但是也有很多例证说明技术与学校的结合是不成功的,没有显示出技术的巨大威力。这说明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技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技术本身不能自动的发挥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林道夫(日).IT与教育——信息教育的实践与方案.御茶水书房,2001,10.

篇3

(一)师生角色的平等性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突破传统局限,丰富教学方式

篇4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已被教育教学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在幼儿园中,多媒体技术也被运用起来。实践证明,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学前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能够为孩子们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使得孩子们的眼界更加宽阔,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和活跃思维;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强了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多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促使孩子们投入到活动中,使教师与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更多的互动;再者,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态画面,使得孩子们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直观的了解。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解科学原理,可以将原理具体、形象、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记录,便于对教研活动的研究。

二是幼儿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

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幼师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技能,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并查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信息,并将信息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最终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孩子们产生互动,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多媒体技术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收到孩子们传达的信息,并及时对其作出反馈,调整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强调感官参与,孩子们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声音,让孩子们根据声音来找出对应的事物图片,如猫叫声、铃铛声、汽车声、打雷声等,对找对的孩子们,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奖励一个笑脸,同时对回答错误的孩子要加以趣味性的惩罚,鼓励孩子们继续加油。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二、网络对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组建了教师与家长们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家长利用网络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信息。幼儿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多种交流平台,例如BBS论坛、交互式管理系统等,在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下,这些交流方式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其次,孩子们通过网络中的场景,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事物变化规律。例如,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四季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的习性,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最后,网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互联网不分时间、地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源,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学习。幼儿教师利用网络,可以搜集到相关的教学资源;孩子们之间利用网络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学习;家长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可以搜索儿歌、故事、游戏等有助于启发孩子们智力的各种事物。

篇5

1.1实用性

数据是检查、监督的依据。而要想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来,也需要依靠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详细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使其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对继续医学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落实情况加以了解和掌握。

1.2灵活性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比较忙,工作时间不太固定,有的时候抽不出时间来学习,而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因为其不用受人数、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中,人们可根据自主时间安排完成学习,通过MBOX医学宝可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集体学习、考勤刷卡、无线互联。在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中,学生可通过电脑网络进行自学,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得到教师对其的个别辅导,使得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师可以按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将学习计划、方法灵活调整,这样能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提高起来。此外,每个学习空间相对独立,可于不同时段完成学习,获取学分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并根据需要选修课程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学习卡能获得全年所需学分,学费低,也避免了外出时间与工作安排的冲突。

2信息化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篇7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更加广泛和严苛,高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培养,细化了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提升师资力量来吸引更多的生源,力求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信息化的创新。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的高校的信息化平台,使教学管理工作按标准化流程实施,使工作效率、质量提升,通过对有关信息的整合、分析、处理,总结出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使教学管理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1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组成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均按照从整体到一般的模式。也就是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和配置相关的人、物,具体细化到各个学院,再在各个学院由教学主任进行分配与管理。教学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对学生档案的管理、师资管理、教学内容和计划的管理、毕业生的管理。

学生档案的管理。学生有关信息数据的导入与注册更新。对新生进行班级的分配、学号的编排,以及相关老师对学生信息的维护以及需要信息的打印、复制和传递。当学社受到惩罚、退学、休学时,实时更新学生在校的信息化动态。

师资的管理。教师系统平台的搭建,使教师实时得出安排的课程,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在网络上共享,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有更多利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机会。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引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内容和计划的管理。对于课程的安排,每个课程的代码、学分、学时、课程性质等课程数据平台的统计建立。使师生能够随时查阅自己的培养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也能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对于课程的调整办法的具体说明,以及学生对培养计划疑问的解答。关于各个学院关于专业计划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选择,建立各个年级的相关课程信息、学分、学时以及第二学位的培养方案信息的统一建立。教师管理系统上要注重教学任务的上传下达、公共课程的临时安排、选修课程的开课时间、以及有关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化教学。在教学资源、设备的安排方面,要进行各教学楼主学院的区分,每个楼层有专人看护,在有关平台可以实时查询到各个大楼教师和设备的使用情况,教师和学生如何使用,什么时间使用,信息平台上都有统一规定[1]。

毕业生的管理。毕业生符合毕业条件的审核,按照培养方案按照确定的培养标准确认该生是否符合毕业的各项指标,决定是否准许毕业。已经毕业的学生信息进行分类,并存入到专门系统栏,以便以后能随时查阅。毕业学生的信息应该和在校生的信息分开,方便查询。毕业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方面,主要是论文题目的选择,导师给出相关的论题,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学生选完后,导师可以提出意见,在一定的时间内允许调整,学生和导师还可以上传一些优秀的毕业作品,供参考和示范。

2 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的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所以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解决很多急切的问题。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的信息化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应该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符合地区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校有关各方的深入研究、讨论得出科学的实施规划。然而现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形成信息的系统化,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信息的实时互通,没有全面规划和定位整个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当前各高校因为管理制度的单一,各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协调与配合。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也缺乏专业的人才,对于信息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存在很大问题,当然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还包括很多个人隐私,需要系统的安全机制来保障。教育设备的更新需要巨大的投入,很多高校缺乏建设资金的投入,师Y力量同样值得关注。我国目前的师资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模式的要求,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另外,在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

在信息化管理的应对措施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科学教学模式的确立。想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就要树立科学教育的理念,继承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进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教育模式的创新。

评价体系和管理提议一体化。想要使评价机制符合标准就必须使,评价的理念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指标的确立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形、评价的指标彼此独立。

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的实现是通过计划、配合、组织来实现的,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对于教学的管理至关重要。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可以通过培训、讲座、考核的形式进行,经过培训以后的管理人员进行试岗,相关组织部门实施考察和评价[2]。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教学者给予奖励,对于不能胜任的人员进行调换。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各个部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同时也要对外进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其他高校进行深入的探讨,吸取有效的经验,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各部门信息技术的共享,使信息的利用实时互通、高效统一。

3 结语

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早就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高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信息化平台的统一建设,需要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加大对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投入、信息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树立。本文分析了高效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的一般组成,包括:学生档案的管理、师资的管理、教学内容和计划的管理以及毕业生的管理,并论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的应对措施,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和国际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科学教学模式的确立、评价体系和管理一体化等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数字柯城”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短期和中期规划并予以认真贯彻实施。在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期末的工作总结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学校还建立了以校长牵头,教导处人员、总务处人员和信息老师在内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学校信息化工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由1名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硬件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我校挤出资金,加大投入,实现宽带接入,于20*年10月建成并开通校园网,做到各教师办公室通网络。不但中心小学建有网络教室(电脑40台)。学生电脑与在校学生数之比为1:10左右,每个教师都各自配备手提电脑,并实现了校内互通,还可直接上Internet。2005年,我校利用创教育强乡的契机,完善现代化设施装备,为每个教室都添置34英寸彩电和实物投影仪,使每个班具有简易的多媒体。建造教学综合楼同时改造原网络教室,20*年8月添置多媒体教室,提升我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我校在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重视了软件建设,我校从三-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保证学生上课一人一机,并根据课程计划,教会学生上网,浏览儿童网站。另外,我校中青年教师基本都能使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多数青年教师家中配备了计算机,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还利用FLASH或Authorware,纷纷自制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进校园后,网络安全尤为重要,为此按照区教文体局的布置,设立了网络管理员,制定了网络安全制度。加强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校园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从98年开始就配备信息技术专职教师1名,两名兼职教师,承担了12个教学班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为了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职教师参加了规定的信息技术考试,已基本全部通过。学校也组织教师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效果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自2007年开始,一直利用柯城教育博客这一平台,进行各种网络教研活动,其中“石小风采”教育博客群组一直走在柯城教育博客前列,通过这一平台,加大了各教师间的交流,也吸引了校外的教师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校积极努力,创设条件,重视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并有了一定的成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学校教师也取得了部分成绩,在电教论文、信息技术论文案例,基于网络的教研论文等活动多次获奖。

以上是我校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展望20*年,我校将继续努力,加大对软硬件的投入,引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创设好信息化平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正常上学,家长及社会的关心帮助提供良好的条件及信息资源。

不足之处:微型多媒体还没有进入课堂

石室乡中心小学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柯城区委、区政府构建“数字柯城”的战略构想,积极创建“数字校园”,进一步推进本校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学校教育工作跨越发展。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优化网络结构

1、网络管理

学校采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保证网络安全畅通,严格杜绝教师网上聊天、打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切实发挥网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作用。

2、做好网络防毒

本学年起,网络管理员及全体教师都要认真搞好防毒工作,做到及时排毒、及时杀毒,减少病毒的传播。

(二)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满足教学需求

1、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收集、整合现有的各种电子音像教育资源。

2、充分利用市、区教育信息中心的视频资源库,及时搜集教学中的各种资源,满足师生需要。

3、着手准备本校的图库建设,不断构建完善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的风景名胜图库及教学图库建设。

4.争取微型多媒体进入课堂。预算需投入经费12万元。

(四)抓好培训,提高全体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指导本校教师。

2、尚未取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证书的教师,要早做准备,确保今年全部获得上级要求的等级证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3、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比赛、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评比、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这些活动都将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继续利用柯城教育博客这一平台,进行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反思改进,提高教师们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们共同成长。

2、首先每班开足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对随意减少课时的教师,学校通报批评,并扣罚考核成绩。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研究;词频统计;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35-04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改进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1] 其目的在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借助合适的技术过程和教学资源,促进深层次有效学习的发生以及学习者在各自专业领域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经历了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同时,致力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其他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Integr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EP)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发表的文章进行元分析来考察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状况,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热点)、研究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有所助益。

一、IEP的概念界定

南国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2]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也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和实现,首先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构建体育教学环境;其次是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并运用媒传教学法;然后是在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通过将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来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与已有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采用媒传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研究材料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原始材料来自于CNKI中近十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选题广泛,重点突出,采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致力于该领域的体育教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倾向和追求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创新精神。

CNKI中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数量巨大,为了精简样本量,提高样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选择样本文章时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所以选取的样本为近十年(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1日)来公开发表的文章。第二,对这些文章的检索条件限制为“篇名”,以提高检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足以说明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情况。第三,考虑到教育技术是新兴交叉学科,存在相关名称或意义相近的代名词,研究人员对这些名称的使用也是各有喜好,因此我们把“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化”、“远程教育”视为等效检索关键词。第四,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筛选,剔除不同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同文章,以及跟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不紧密相关的文章。通过上述处理剩下的文章则为本文研究的样本材料。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样本获取与分析

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体育”为固定检索词,分别搭配上述等效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章,并以EndNote格式导出题录,然后根据上述方法筛选出研究样本。总共检索到3994篇文章,经剔除处理后有效样本文章为3896篇,即可作为后续研究的样本文章。以年为单位的有效文章统计数量和趋势预测如图1所示。

图1中横轴为年份,纵轴为样本文章数量,曲线为文章数量的指数增长趋势,折线上的小方块为对应年份的样本文章数量,折线中2014年样本量呈下降趋势是因为样本中只有该年前8个月的文章。

表1中载文数量后括号内的内容代表该刊物的级别,没有特别标注的为普通期刊。国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评价体系包括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和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核刊”)。普遍认为刊载在这些评价体系所认可的杂志上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从上表可以看出,核心刊物占比为10%,核心刊物文章占比为5.33%。样本文章刊载杂志的类型占比如图2所示。

2.词频统计与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者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字或者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学方法。”[3]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在样本文章中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内容越受研究者关注,反映出特定研究时段内该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 for Informetrics)提取文章关键词。把文献题录文本文档导入SATI,并转换成SATI专用数据格式,即可抽取关键词字段进行词频统计,并可生成共现矩阵。样本文章中总共提取出5172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50的高频词汇如表2“原高频词”栏目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键词具有特别近似甚至相同的内容表征,比如“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因此,可以将表1中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聚类,合并后的关键词及其出现次数统计如表2所示。

3.中间中心度知识图谱与分析

某一概念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主要由中心度指标表征,“包括点度中心度( degree) 、中间中心度( betweenness) 、接近中心度( closeness) 来衡量”。[4] 其中,“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5] 对本文而言,它测量的是整体网中某一概念节点在数量上是否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

将上述SATI生成的共现矩阵保存为Excel文件,然后导入Ucinet软件并以“*.##h”格式保存为专用文件,再把“*.##h”格式文件导入Netdraw软件进行相应的设置后即可生成基于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可视化结构图,针对中间中心度分析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小方块代表的是“中心程度”,方块越大则对应关键词的数量越多,表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内容领域越受研究者关注。

四、结论与探讨

1.IEP研究的重视程度缓慢上升

从图1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文章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这说明该领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从增长曲线的斜率来看增长速度缓慢,与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研究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造成IEP研究滞后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软硬件建设、经费问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水平、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可用性、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及其积极性,也包括缺少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只有逐一克服上述制约因素,IEP研究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时代要求,才能为体育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IEP研究的关注热点较为集中

从图3和表2中可以看出,IEP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教学过程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效果与评价、体育新闻以及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但是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则主要集中在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体育(课堂)教学等关键词表征的知识领域。也就是说,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然而,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些许缺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之上。“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这已是被社会认可的。这就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模式都进行系统深入的变革”。[6]不能把关注点仅限于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而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习者身心健康的诉求,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多途径和终生性的体育教学体系。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存在混乱现象

在对关键词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表征同一内容的关键词表达形式纷繁复杂。比如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再如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信息时代知识创造途径多元化,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也不例外,致使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代名词大量存在,造成研究者选择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研究者“随波逐流”,认为既然存在混乱,自己也就随意用之,甚至主观臆断创造新名词。在对部分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的时候发现,部分文章并没有对自己所使用的新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和界定,通过他人引用或借用后造成“恶性循环”。当然,名词使用严谨的研究者也不乏存在,他们的文章大多发表在级别较高的杂志和刊物上。

4.案例研究与应用推广急需加强

从图2可以看出,研究主要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现,占比91%。而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刊的占比分别为4%、3%和2%,这说明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单一,折射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广存在困难。一定数量的文章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原则、优缺点以及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等“”问题,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具体的融合方法与应用案例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起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研究而言,IEP具体方法与应用的研究似乎缺乏足够的学术性和前沿性,这可能是造成关注不够的根本原因。但是,工具应用和案例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迫切需要IEP研究者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为普通体育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方法。

5.IEP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测试》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两个杂志比较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刊载IEP相关研究论文的杂志中,核心刊物占比为10%,而核心刊物刊载的相关文章占比只有5.33%。说明目前IEP研究方面的文章水平、应用价值以及学术认可度都整体偏低。“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将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7] IEP研究领域存在诸多重要研究课题,比如: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体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学校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五、展望与建议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8]加之目前国内外掀起的MOOC风暴,更是把IEP研究推到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上。面对信息技术强有力的冲击,我们只能顺应时代潮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作为价值理念,激励和帮助体育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为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塑造健康体魄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春香,田生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整合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23-25.

[2]李运林,陈庆贵.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4.

[3]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4]林润辉,范建红.中国管理学者论文合作网络属性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4):81-92.

[5]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徐亚妮.新课标背景下运用教育技术推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4):114-116.

篇10

关键词 下水教研 深度下水 教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没有先进的教研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研行为。随着教研理论的发展,近年出现“下水教研”的教研形式。下水教研方式是对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有效开展下水教研能够强化教研员对一线教学的研究指导,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下水教研的含义

所谓“下水教研”,即教研员走出办公室,走进课堂,融入教师群体,与教师一起研究课例,研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①理论界更是提出“深度下水”思想,即要求教研员深入一线教研时,也进行一定的授课任务,即教研员要上“下水课”。

2 下水教研的内容

下水教研的内容一般包括参与学校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学科课题研究等方面,②但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我们下水教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参与基层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

在下水教研活动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听评基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课。通过听评他们的课堂,更多地了解学情、了解教师、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及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传统教研中的“蜻蜓点水”式的听评课,很难听评到教师的常态课,只有教研员“下水”和一线教师在一起,才能更多地见到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和真实的课堂。同时,教研员也可以和基层学校协商好,亲自上课,通过“下水课”,教研员更加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体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必然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在亲力亲为之后,教研员对教学的指导自然会更贴近学生、贴近教师,③更具实效,以便为教师提供更切合实际而有效的帮助。

2.2 参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应包括校园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站、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是,由于基层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能力、眼界还有待提高,然而他们还往往需要负责这些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下水教研期间,我们要对基层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对于建设成果给予肯定,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3 参与学校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论文等方面的科研活动

新时代要求教师应当为研究型教师,因此科研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师必备技能。在下水教研活动中,我们要多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论文等方面的科研活动,对于一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要尽力帮助解决,对一线教师在科研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要予以指导,以提高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层次。

3 下水教研的实施步骤

实施下水教研一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确定下水学校。征询领导和相关学校意见,并根据当前教研活动的核心目标,联系基层学校,确定下水学校。下水学校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况、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等多方面因素。(2)确定参与下水教研的教研员。由于不同教研员的工作内容不同,及其它工作安排的影响,确定能够参与下水教研的教师。(3)确定下水教研时间。由于教研员还有其它工作任务,在实施下水教研前,需要将工作时间安排好,确定好下水教研时间,尽可能选择能够在下水学校的连续时间段作为下水教研时间,时间长度一般要求一个月以上。由于每学期部分工作内容时间无法及早确定,因此下水教研在时间选择上可灵活安排,设置多段时间,但每段时间不应小于2周。期间除特殊情况,需坚持在下水学校进行相应教研工作。(4)教研总结。根据下水教研期间掌握的一线教育教学情况和其它问题,教研员要及时总结、反馈与研究,以引导未来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

4 下水教研的意义

“下水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拓展了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与推动。通过“下水教研”,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直接接触的时间更多,帮助与指导的方面也更全面,对一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更强的引领作用。(2)“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强对基层学校信息化各方面的服务与指导能力。通过“下水教研”,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基层学校的某项问题,协助基层学校彻底解决某项信息化相关问题。(3)“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快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教研员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走向学生、走向教师,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④强化了教研员专业引领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助于较快提升教研员的教研智慧、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得教研员角色从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转变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