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2:2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颅脑损伤护理护士长总结

篇1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 护理风险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就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相关概念及特点 护理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现将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分为以下四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

1.3.2 制定措施

1.3.2.1 投诉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既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

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皮)、备血、陪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动不安,陪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强陪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风险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资高的护士、神经外科学科主任准备有关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课件,并在学习中进行讨论,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 (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安排有关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与专科护理知识讲座,以加强年轻护士业务能力及应变能力。

1.3.3 控制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我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

另外,互患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1.3.4 评价总结 完善最初建立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2 体会

医疗护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种风险和不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冒险行为,我们在进行这项勇敢者的职业的同时,要加强各项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预见性工作能力,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参 考 文 献

篇2

总结舒适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178例重症颅脑损伤

(GCS评分≤8分且昏迷>6 h)手术患者分别进行术前、术后舒适护理

,翔实记录患者的出院及预后结局、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疏导疗效

、生活自理恢复能力情况、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及护理质量。结果

:死亡12例,自动出院4例,162例不同程度好转或痊愈;口臭发生率

35%,口炎发生率10%,肺部感染发生率12%,褥疮发生率为0;术前术

后心理疏导使家属、患者的心理应激得到极大缓解,负面情绪明显改

善,无一例因悲观厌世而轻生自杀;在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方面,

63.4%生存患者不同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科室整体护理操作更加

规范,合格率达到96%,整体护理满意度达98.6%,无一例护患纠纷发

生。结论:全方位实行舒适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护理满意率,

同时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术前; 术后; 舒适护理

Comfortable Nursing for 178 Opera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LIU Shu-qing, ZHANG Chun-hua,

LI Shi-y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

(33):074-076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n

comfortable nursing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summariz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 To keep a detail and accurate records of the

outcomes, the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fe, nursing

satisfaction, nurse-patient dispute, and nursing quality

through comfortable nursing such as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the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positively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s as well as post-operative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among 178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hose Glasgow Coma Score (GCS)≤8 and being in a

coma for more than 6 hours. Result: Among 178 cases, most

were recovered in different degrees from the illness except

for 12 dead and 4 automatic discharged. As for complication

, the occurrence of halitosis, stomatitis,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pressure ulcers was 35%, 10%, 12%, and

zero respectively. Aft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stress was relieved and negative emotion

improved greatly with no one committed suicide. When

discharged,63.4% of survivers differently recovered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fe. No nurse-patient dispute occurred

for better nursing procedure in holistic nursing

(standardization rate 96%) an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98.6%). Conclusion: All-round comfortable nursing woul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s

well as nursing satisfaction, service, and quality.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re-

operation; Post-operation; Comfortable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Pu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Pudong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99,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46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且昏迷>6 h的颅

脑损伤[1]。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而对重症颅脑损伤

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则是观察病情变化、减少不必要医疗矛盾和纠纷的

重要保障,更是实行优质的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内涵和流程、提高护

理质量的客观要求。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

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

都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3]。本文总

结了2011年针对1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舒适护理并体会如下,以

便总结经验,为将来推行舒适护理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上海浦东新区南

汇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78例(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大于6 h),其中男108例,女70例

,患者年龄最小12岁,最大92岁,平均50.6岁。重症颅脑损伤原因包

括车祸伤148例,坠落伤18例,打击伤12例。

1.2 舒适护理内容

1.2.1 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 首先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患者口

腔内异物,吸净分泌物,必要时请麻醉科插管,在吸出插管内异物时

按常规吸痰注意事项,做好相应的护理。其次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及肢

体活动等。发病72 h内,每15~30 min观察并记录1次瞳孔大小、形状

、对称性及对光反射,每2 h进行1次GCS评分。如发生变化应立即通

知医生,积极做好复查CT和急诊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

1.2.2 良好的术后护理 术后颅内压检测,正常颅内压5~15 mm Hg

。根据医嘱常规每小时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检测仪显示数据,如

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适时处理。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

无折叠、扭曲、受压,防止意外拔管;准确记录引流量,包括引流液

的色、质、量;严格遵守导管护理的“十字”原则,即“通畅、固定

、无菌、观察、记录”;每天按要求更换引流袋,保持无菌,保证伤

口敷料干燥,无渗血、渗液。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

次、会阴护理2次、深静脉护理1次、床上擦浴2次,按需进行气管插

管吸痰护理。重视术后支持护理,包括舒适护理、环境护理。重

度颅脑损伤术后极易发生应激性溃疡或呕吐,需禁食24~48 h,期间

需行肠外营养。肠鸣音恢复后开放经口或经鼻流质饮食,进行肠内营

养。如行经鼻鼻饲饮食应注意常规鼻饲护理。

1.2.3 全方位术前术后心理指导 包括术前针对患者家属、术后针

对清醒及康复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情绪安抚等。根据颅脑外伤

原因所受心理应激不同,结合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及个

性特征进行心理疏导;术后安全将患者安置回到监护病房后,向清醒

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消除他们对手术结果的的担

忧,积极配合术后治疗与护理[4],详细告知与医护人员配合的重要

性,注意护患沟通技巧[5]。

1.2.4 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护理 加强病房环境的定期消毒,患者口

腔护理、褥疮护理及苏醒康复阶段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锻炼。

1.2.5 出院指导 出院前1周,针对患者精神、心理、用药、饮食、

康复训练及门诊、院后随访等方面进行宣教,包括合理饮食、忌烟酒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嘱患者应循序渐进、持之以

恒的做一些运动锻炼,坚持可靠的康复方法治疗,坚持定期复查,为

每位患者准备一份相关的健康教育手册,留门诊电话以便随时电话随

访和咨询[6]。

1.3 评价标准 评价患者的出院及预后结局、并发症发生情况、心

理疏导疗效、生活自理恢复能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等。

2 结果

在预后和结局上,死亡12例,自动出院4例,162例不同程度好转

或痊愈。并发症方面,口臭发生率35%,口炎发生率10%,肺部感染发

生率12%,褥疮发生率为0。术前术后心理疏导使家属、患者的心理应

激得到极大缓解,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明显改

善,无一例因悲观厌世而轻生自杀。在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方面,

63.4%生存患者不同程度达到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通过实行舒适护

理,科室整体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合格率达到96%,“以人文本”的

护理意识进一步加强,护理更加精心、细心、贴心,使患者及家属放

心,整体护理满意度达98.6%,无一例护患纠纷发生。

3 讨论

笔者所在科室从2011年开始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工

作。舒适护理不仅针对患者和家属,内容上也不仅限于环境、、

康复、基础口腔会阴护理、褥疮护理,而且包括术前术后的心理以及

院后延伸护理等。

舒适护理实践中,除上述常规护理措施,笔者体会到两点不能忽

略。一是如何基于扎实的护理知识和科室特殊性实现对重症颅脑损伤

病情的解读和重视,比如,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大都生命垂危,危在旦

夕,其生命体征和脑外伤病情随时会急转直下。因此,神经外科护理

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也必须高度重视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位重症颅

脑损伤患者,不仅认识到保持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关

键[7],而且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到瞳孔改变是神经外科患

者的重要体征,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

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8-9]。因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须常规贯彻在患者入院术前、术中及术后一段时

间内,需落实危重患者的床头交接班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病

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二是对高尚护理职业的解读和如何在

护理服务中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说

到底,就是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优质、舒适“软着陆”,提高护理质

量,让患者及家属满意,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近些年来,虽然由于种

种原因,医患矛盾和冲突有增加趋势,但不能否认,护理仍然是人们

心目中神圣的职业。什么是“全心全意”,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

一是时间概念上,全面贯彻舒适护理工作,只要患者不出院,就表示

护理工作没有结束,即使患者出院了,也只是代表院内护理工作暂时

告一段落,舒适护理工作完全可以拓宽延伸到院后;二是内容上,全

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护理。住院期间精心、细节、全面“人性

化”护理,可以做到术前详细知晓,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指导评估

预后[10]。笔者所在科室不仅把基础护理贯彻于患者住院的始终,而

且基于“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工程”医学模式,重视患者和家属的

心理护理,同时认识到有效的病情沟通和心理护理在疾病康复中往往

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也不例外,同时又有

特殊之处。因为在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上

班、上学或工作的过程中受伤的,往往有意识障碍,甚至在送到医院

时是无名氏患者,这给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家属带来一定难度;而在联

系到患者家属时,家属的第一反应又是难以接受亲人重症颅脑损伤的

现实。因此,病情危重的紧迫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要求医护人员必

须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以便争分夺秒进行有效医患沟通,为抢救患

者生命赢得时间。实践中要求一路人员积极抢救患者,另一路人员与

家属做有效、良好的病情和预后沟通。此外,在出院之际,患者因对

自身预后情况担忧,往往也产生异常的心理变化,使患者精神受到很

大程度的刺激,这都需要医护人员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精

湛的医疗护理技术的前提下,具备有效沟通的能力、技巧以及深厚的

相关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知识,处处替患者着想,从心灵深处做

好心理抚育和心理抚爱,从而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紧张、忧虑、

孤独、失望、忧伤的心理。只有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与

患者和患者家属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使其最大程度理解并积极

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家属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情绪平稳,有利于护

患之间的进一步沟通和进行下一步护理及治疗,也减少护患矛盾和纠

纷的产生[5]。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护理工作超负荷情况下,笔者所在科室“

延伸护理,不拘小节”,逐渐成为舒适护理工作中一大亮点和特色,

受到患者及家属好评。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

病程长、预后差、医疗费用花费较大而达不到患者家属期望值的现象

,极易引起家属的不理解、不满意而引发纠纷。因此,出院前,在详

细、周到、全面的病情告知、预后风险告知、心理疏导、日常生活细

节护理和治疗基础上,不拘小节,延伸护理,以充分彰显全心全意为

患者服务的护理内涵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优质护理举措之一。在延伸护

理实践中,开设走廊颅脑外伤健康教育专栏,为患者家属提供储物和

休息的场所,但需保证安全,由家属自我监督和护士监督;通过定期

召开工休座谈会,护士长每日查房,以收集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服

务;制定和完善出院随访制度,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出院的患者,让患

者享受到了全程的优质服务。具体而言,根据不同患者设计制作出院

健康教育手册,分别发给出院患者,并在卡上注有科室简介、医生的

门诊时间表以及服务电话,以方便患者出院后复诊及咨询;另外,定

期主动询问出院患者的康复情况,针对患者的情况分为电话回访和到

家探望两种形式。上述护理实践给笔者的体会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

全方位的“心贴心”舒适优质护理服务,大大改善医护人员在患者和

家属心目中的形象,拉近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距离,提高了护理满意

度和医院知名度。

目前已有术中舒适护理方面的护理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效果[11

-12]。本研究中,术中未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行舒适护理,这可能

在评价舒适护理效果时不够全面,但不会影像舒适护理在重症颅脑损

伤护理实践中的术前、术后应用和效果。

总之,舒适护理服务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康复中重要一环。

实行优质舒适护理服务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护

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在一定

程度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保证医护

人员以高度责任心全方位地去医治患者,从根本上保障了医疗安全,

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从而有效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大大减少纠纷发生率,值得总结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筱媛.优质护理服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

中医药,2011,32(8):175.

[2] 胡明波,张虹.舒适护理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65-66.

[3] 王红艳.卢爱琴,翁雪珍,等.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舒适护理

[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23-724.

[4] 蒲成英.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1,24(4):1471-1472.

[5] 王越霞.护患沟通模式与技巧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

(31):66.

[6] 蔡春娥.脑外科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1):199-120.

[7] 王宝娥,逄增艳.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l0,5(23):91.

[8] 边友梅.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2,9(5):67-68.

[9] 倪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14):156-158.

[10] 夏涛,邓美燕.整体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运用[J].中外

医学研究,2011,9(35):87-88.

[11] 刘兴兴,盛莉.舒适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

国医学创新,2012,9(19):55-56.

[12] 房静.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

篇3

【关键词】 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带教;师生关系;沟通技巧;临床思维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88-02

对于一名护理学生而言,护理临床实习是其学业必修的课程,是其踏上工作岗位前重要的学习阶段,而护生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可以更加形象的了解神经外科各种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积水、脊髓肿瘤、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环枕畸形[1],并将其所学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例如基础护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护理等。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处处以护生着想。护生刚进入医院这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不熟悉,为加速他们融进医院的工作生活,带教需要摸清护生的心理特征,与其平心交流,将其护理的理念、方法传授于护生,让其充分理解,同时消除其疑虑、恐慌的情绪,感受带教的亲切感。在护生熟悉各种护理操作之后,带教有意识的要求护生独立与各科室及护士、医生、患者交流,让其明白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2]。带教需要从正面引导为主,消除紧张心理,树立自信,这样护生才能够尽快进入护士的角色。现在的护生基本上90后,他们个性极强,对此,带教需要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对于其不合理意见,应当善于观察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循循引导,让其充分接受。

职业道德是每一行业长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对于临床护理而言,其最高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换句话来说,就是“以病人为中心”[3]。对此,带教应当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溶于其中,正确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职业道德,耐心帮助患者,用一个关爱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仅自己感受带教教师的爱,也让这种爱传递于患者,这种实践才能够真正让护生明白护理的职业道德的精髓。

2 沟通的注意事项

护生与带教的沟通有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微笑是最能够拉近带教的距离。对此,带教在给护生讲课或传授护理技巧时,普通话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气要适中,这样护生才能够明白带教讲话的意思,才会对带教老师产生亲切感。带教在与护生沟通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护生的家庭背景、心理情绪波动规律及教育背景,这样才会得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带教要采取互动的教与学,把握最有效的沟通时机,依据不同的地点、患者及所需遇到的实际情绪,充分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护生教学,如对于一名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当加强其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监测,这时带教要认真为护生讲解期间变化及实际含义,在通过适当的提问、示范等教学模式,提高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情。[4]在此基础上,带教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其传授于学生,这样不仅为护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还能够培养和谐的师生感情,这样护生就能够感受到被尊重、接纳的感觉,当护生充分感受到带教教师的真情、信任之时,就能够发自内心信赖、爱戴带教教师。

3 带教中及时掌握护生心理动态

由于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其中颅脑损伤急诊患者最多,来院时病情凶险,即要予以分秒必争的抢救,大约占到整个颅脑损伤的一半。对于这种情形,护生刚接触时大多束手无策,无从应对,带教老师应当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多鼓励,少批评。带教教师应当带着护生完整看完一个病例的急救过程,要求护生将其所见、所想都说出来,带教教师在对其总结、归纳对于颅脑损伤急诊的要点及特征。[5]护生在完整参与一次颅脑损伤抢救过程之后,带教教师的面对重症患者的镇定自若的神态、熟练而忙碌的抢救步骤、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等,这都将会给护生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这种环节就可以让护生在锻炼中得到升华。

针对这种参与实践,总结护生的临床表现,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生,让其多参与临床救护中。一般情形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一般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意识障碍及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医生应当对其实施开颅血肿清除引流,这需要一个细致、规范的护理,在这一过程,带教教师需要演示每一个护理环节,并对护生的学习进行考核。在护理实习过程中,护生避免不了会出现失败的案例,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痛,也会给护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此时的带教教师需要为护生排忧解难,及时疏导护生疑虑、紧张的情绪,让其正确面对失败,学会在失败中找回自信,坚信一个成功的护士是不怕一次简单的失败,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误之处,这样才能够在实习环节中大彻大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带教教师要亲切与护生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所需,让这些护生真正感到被尊重与接收的感觉,带教教师也应当在工作中善于与护生交流,深入掌握护生的真实想法,正确处理护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指导,尽最大的限度满足护生的合理需要。

4 巧妙运用沟通技巧

带教老师与护生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此,需要合理应用沟通技巧,提升带教教师与护生的关系。首先,带教教师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微笑的面容及风趣的解说等有效方式,与护生进行沟通,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和谐、亲密无间的交流空间,在增强说话的亲和力之后,双方都会处在一个愉悦的心境。[6]在平时闲暇时间,带教教师可以主动与护生分享一些生活乐趣及实践中的笑料,这样就能够彻底消除护生的紧张、恐惧的情绪。带教教师还可以带动一些临床护士与护生交流,由于年龄上没有代沟,他们的交流更主动、更有效果,对此,笔者建议每一个带教教师都应当有一个年龄与护生相仿的护士在一起,有其辅助指导护生的临床实践,这样有助于护生更加融进学习、实践中。

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与护生沟通技巧是推动护生与带教教师良好关系的起点,透过有效地护理带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护患关系,对此,带教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神经外科临床护理的特点,在带教过程中,总结其临床经验,借此提高带教的质量,为社会、为国家、为医院培养和训练一批批高素质、业务专的神经外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金凤,李春玉,谭伟,等.护生临床带教中排班干预的做法与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12(04):156-157.

[2] 程利,刘义兰.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感知带教教师关怀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11(01):193-194.

[3] 李国英.护理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233-234.

[4] 王建婷,谢莉.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新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169-171.

篇4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跌伤原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2-01

随着社会压力、 性格缺陷 、遗传等因素, 精神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而随着医疗保障系统的不断普及和完善 ,住院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多 ,各种医疗风险也增大 。特别是跌伤,目前成了住院精神病患者一个较大的危险因素。因此找出跌伤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就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跌伤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45―74岁,平均65岁。跌伤结果:股骨颈骨折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血肿3例,口腔黏膜损伤2例,四肢软组织轻微伤9例。

1.2 临床结果:19例患者经过转院或在本院治疗和有效护理后,跌伤造成的损害目前均已康复,目前仍在我院住院治疗精神病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行动灵活性差。

2.2 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封闭式环境,虽然有户外活动时间但接受日照时间短,缺钙,易致骨质疏松。

2.3 年龄大,体质弱,长期住院,体育锻炼少,营养相对欠佳等易致机体素质差。

2.4 地面硬,防滑设施欠佳

2.5 基础护理不到位,环境卫生清扫时未保持地面干燥防滑。

2.6 临床护士责任心欠佳,对重点病人监管不力,督促不到位。

2.7 跌伤多发生在一名护士上班的高危时段,护士编制不够。

3 护理体会

3.1 严密观察病情,患者跌伤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积极查看伤情,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瞳孔、 意识等变化,瞳孔是观察颅内变化的重要窗口。通知科主任、 护士长并上报医务科 、护理部。

3.2 积极治疗;经过观察,因我院是精神专科医院,若疑有颅脑损伤或骨折的立即转至市级综合医院,经检查后住院治疗。其他损伤均在本院对症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发展变化。

3.3 精心细致护理

3.3.1 专人看护。

3.3.2 加强基础合理:避免卧床造成褥疮,定时翻身,协助下床活动,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元整洁干燥,防止其他其他躁狂病人的再次伤害。

3.3.3 加强工娱疗活动:康复后多带病人户外活动,室内外加强体育锻炼,如打乒乓、做操、使用健身器材。

3.3.4 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多给患者讲解防跌伤的方法。

3.3.5 加强药物副反应的观察,若有流延、震颤、 行动迟缓等药物副反应,及时向管床医生反映,调整用药。

3.3.6 加强饮食护理;给予营养可口的饭菜食入,增强身体素质,增加钙质的摄入。

篇5

呼吸机辅助通气是目前临床上帮助重症患者维持呼吸通畅的重要手段,对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如果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干预,也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为了找到有效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本文对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機相关性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整理报道如下:

1 基线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82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实验对象入院时间均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根据病历单双号分为常规组41例(接受常规护理)和循证组41例(接受循证护理),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3:18、24:17,年龄均值分别为(48.54±4.71)岁、(48.44±4.65)岁,心脑血管疾病、肺癌手术、颅脑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疾病各比例分别为11:3:7:15:5、11:4:6:15:5。组间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差异经比较显示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41例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正确连接呼吸机,严密观察患者通气情况、生命体征情况,及时为患者清除口腔、鼻腔、气道分泌物,做好口腔、皮肤、尿路护理,防止患者误吸,以及做好营养支持工作等;循证组41例接受循证护理,即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共同查询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相关文献,并讨论和分析易引起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最终得出环境污染、呼吸装置细菌污染、人工气道护理不当以及患者不当等都是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然后根据总结所得相关危险因素制定1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指导护理人员根据该护理方案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避免交叉感染 每一项护理措施实施前都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和消毒双手,按规定戴好手套、口罩,严格将无菌区和污染区分隔开来,并且规范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相关物品要做到单人单用并且定期更换,同时每日要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物品,必要时消毒空气,并控制好病房内人流量;(2)强化口咽部护理 根据患者口腔酸碱度每日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对口腔进行清洁;(3)强化呼吸道护理 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对患者进行拍背,及时湿化患者气道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必要时还可对患者实施吸痰操作,另外尽量使患者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左右;(4)保证营养充足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充足以提高其抵抗力,对于昏迷患者则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支持;(5)呼吸装置护理 湿化气道时应根据患者情况设置适当的湿化程度和温度,要保证呼吸气囊充盈,并及时更换污染的呼吸外管路。

1.3 统计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计量和计数数据分别用()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利用SPSS 18.0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P

2 结果

循证组机械通气时间(5.10±1.11)d短于常规组的(8.87±2.14)d,(t=10.013,P=0.000);循证组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发生率4.88%(2例)低于常规组的17.07%(7例),(x2=7.604,P=0.00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呼吸机在临床应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因机械通气而导致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尽管呼吸机的应用挽救和延长了众多呼吸科重症患者的生命,然而与之相关的肺部感染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通过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发生尤为关键[2]。

篇6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护理管理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机械通气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机械通气中的科学管理是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应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护理与管理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总结2005年10月~2008年5月78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其中气管插管35例,气管切开53例,包括气管插管后改行气管切开10例。

    2  术前准备

    2.1  环境管理  病室内应光线充足、安静,经过有效的空气消毒,室内湿度要求18 ℃~22 ℃,相对湿度60%~70%。床边备有抢救包、气管切开包、氧气、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盐水、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纱布、抢救车及急救药品等。

    2.2  病人准备  按常规和医嘱做术前准备工作。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在术前2~3 min进行简要的讲解,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让病人了解建立人工气道的基本知识,帮助病人建立一个清晰、能实现的目的体系,让病人树立高度的信念,避免有害意念和防止意外拔管。

    2.3  医务人员培训  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操作步骤,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各参考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故障的排查及各种应急处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督促检查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调整护理计划,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设专人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用500 mg/L“84”消毒液拖地,每4 h一次。严格控制探视制度,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操作前后洗手,进入病室内应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以减少感染机会。

    3.2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如发现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如有出血情况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3  切口处理  切口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及时调整防止脱管。观察有无感染和皮下气肿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做细菌培养。

    3.4  气管内套管的护理  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术后护理关键,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湿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也是细菌寄生的重要部位,每天取出清洗、消毒2次,痰多时每4~6 h清洗消毒一次[1]。我们采用煮沸消毒法。吸痰后将内套管取出煮沸15 min,彻底清洗后再煮沸15 min即可。

    4  呼吸道管理

    正常人上呼吸道有滤过、调节湿度及混合空气作用,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管的建立使吸入气体绕过上呼吸道,因此必须湿化气道。

    4.1  气道湿化  我们采用持续湿化法: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 cm,以0.2~0.4 ml/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应在200~250 ml/d[2]。湿化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4 000 u。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100 ml+沐舒坦30 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滴入湿化液更接近气道的生理湿化状态,并且滴入速度缓慢均匀(<10 ml/h),对气管刺激性小,减少了刺激性咳嗽,患者感觉舒服,呼吸道感染也明显减少。

    4.2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危重患者不能有效及时排痰,护理人员应定时翻身、胸部叩击,适时有效吸痰。

    4.2.1  吸痰指征  包括以下指征:(1)床旁听到痰鸣音;(2)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症;(3)气管压力增加有警报;(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吸痰。

    4.2.2  吸痰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各给予高浓度吸氧2 min,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把细菌带入气管内。吸痰时插入动作要轻柔、迅速,严禁导管在气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 s,连续吸痰最多不超过3次,以免引起剧烈呛咳加重病情。

    5  小结

    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管理中,除术前准备、医护人员培训外。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准确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证氧疗有效进行的有力措施,气道湿化以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供给患者的空气和氧气必须加温加湿,护士要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方法[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准确记录,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及时判断各种意外的发生。加强心理护理,争取早日拔管、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急诊;危重患者;风险管理;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09-03

急诊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因素,同时患者较高的死亡率导致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因此属于高风险科室。而提供优质服务, 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差错及缺陷,提高急救水平,减少护理纠纷,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临床护理医学的管理模式[1],通过明确各类风险事件以及评价后制订护理策略,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2]。为此,我们对90例急诊危重患者实施了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策略后临床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 将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1~86岁,平均(43.2±3.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重症颅脑损伤23例,脑梗死10例,脑出血9例,严重骨折创伤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对照组男 48例,女 42例,年龄20~85岁,平均(42.9±3.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重症颅脑损伤21例,脑梗死9例,脑出血7例,严重骨折创伤2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干预组由经过专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的3名护士(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专职护士各1名)组成风险管理护理组,按照掌握的护理风险危险因素设计护理干预计划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识别及评估 风险管理护理组组员经过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明确各个环节的风险所在,在对护理风险发生基本情况的整理、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设计急诊科重症患者急诊护理流程图,通过既往风险事件的全面回顾分析并公布情况,同时针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并按风险大小排序进而决定采取措施的优先顺序[3]。②风险预防 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培训及护理风险监控是前瞻性控制预防的主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a针对本科室既往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制定急诊护理临床指引,区分普通急诊区、抢救区及重症区,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按患者的病情需求进行安排,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做到分诊及时准确、重点突出。b结合急诊的工作特点,统一标准化的急救流程诸如“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常见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健全危重患者转运、重症患者转科交班及护理风险警示报告等相应的规章制度[4],重新修订护士各班工作职责,突出危重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抢救措施、用药等记录,采用表格形式规范危重、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书写。紧紧围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个环节进行不定期质量检查,同时收集患者意见,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c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由高年资护士对缺乏工作经验的新毕业护士进行短期的临床业务和安全知识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急诊护理工作;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例从中吸取教训;科内专设急诊危重患者处理知识及护理技巧讲座,每月进行理论、技能及应急能力的随机抽查考核。同时,激励护士进行自我修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提高责任心,鼓励护士细致、耐心地对患者进行服务,并通过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护理服务态度的考核,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d定时检查和保养仪器设备并由专人管理以减少送检、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如出现质量问题需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设备科。③护理风险的处理 发生风险时要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常规完善危重患者登记、记录及院内交接记录单等[5]。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培养高年资护士掌握沟通技巧、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科学地解释病情, 完善签字手续,及时告知可能发生的危险,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生命和健康的风险。一旦发生要勇于承担并及时通知医院总值班处理有关事宜。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①护理差错、缺陷情况;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③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差错、缺陷情况由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制定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考核标准”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由我院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满意度调查表,其具体内容包括:入科是否向患者宣教;对患者健康指导是否到位;护士是否在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对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是否满意;对护士的语言、态度及形象是否满意等。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差五个等级,其中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较满意率;由护理部统一发放对患者进行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信度系数为0.9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策略后,患者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的分析,明确各类风险事件后制订相关防范措施进行预防,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6]。因此将风险管理运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程序,提高临床的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7]。急诊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变化快、抢救几率高, 护理量大且风险比较常见。因此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可以尽量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临床的安全性和经济性[8]。

风险管理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前瞻性控制预防风险,经过设计专门风险事件调查表,筛选和统计平时积累的临床资料[9],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与人员等护理风险的评估,结合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及自身临床经验设计绘制护理流程图,可以对护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10]。研究发现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可以造成护理不当事件的发生,如漏查、迟查,文字记录潦草造成误读,对家属的教育不全面等。因此对急诊专科护士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在临床护理操作上的风险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护理安全系数,使其尽早尽快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努力使急诊护理风险人为因素降到最低程度[11]。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同时护理观察要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 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记录要真实可靠、准确及时、规范清楚、层次分明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医护沟通以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危重患者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 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以确保护理质量。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监控可以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施岗位责任制, 职责明确到人,规范个人自查,同时科室质控员也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尽量规避风险事件。

通过对急诊患者应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并与传统护理对比发现,急诊重症患者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样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也较常规护理显示出优势(P < 0.05)。为此我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在对急诊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前瞻性预防控制、加强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发生风险正确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单位承担了大量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干预可使我们从被动抵御风险转为主动化解风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因此该护理方法是改善急诊危重患者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的措施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 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 :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01,15(2):50-57.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3] 任巧花,赵承芳. 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J]. 护理研究,2011,25(1):165-166.

[4] 吴敏.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1C):3097-3098.

[5]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122.

[6]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 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 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7] 万淑芳,万晓芳. 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89-90.

[8] 陈辽平. 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 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9] 陆彩萍,刘秋鸣,黄淇敏. 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3):49-50.

[10] Encinares M,Mcaster JJ,Mamee J. 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篇8

[关键词] PDCA循环法;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b)-0179-03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具有复杂与难治的特性,非常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大爆发,因此成为了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1-3]。作为一种具有质量改进功能的先进管理模式,PDCA法包括了持续改进、不断学习等4个循环步骤,具体为:①计划;②执行;③检查;④处理[4]。为了探讨如何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笔者于2014年3月始对16例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了PDCA体系管理监控,经3个月一轮的实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并与同期未行PDCA管理的16例患者作比较,差异显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4年3~7月收治的32例多重耐药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83岁,平均(68.5±2.2)岁。临床诊断情况:外科手术部位感染9例,压疮感染7例,泌尿系感染1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3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23株。本次研究中,共有16名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管理监控,均为女性,年龄18~45岁,平均(28.19±5.38)岁。

1.2 方法

32例患者行PDCA循环法监控,每一轮的周期为3个月,实施PDCA监控,重点来改进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掌握的缺陷以及针对感染处理能力的缺失,经过一轮3个月的周期后,统计PDCA监控前后对感染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处置能力,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2.1 制订计划

制订100分满分问卷,整理出6个方面的内容来考察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包括:①开展耐药菌目标监测计20分;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措施计20分;③处置多重耐药菌感染流程及方案计20分;④阅读细菌培养药敏报告能力20分;⑤耐药菌高危者的预警能力20分;⑥对医院感染传播风险最大的部位标本发现能力10分。另需要设计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分析表,满分为100分,共10项,每项10分,包括:①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及相关情况登记的完整性;②患者一览表确认;③病历牌标识的确认;④病房门口标识及床边标识确认;⑤安置患者符合规定;⑥在患者床边备好医用品;⑦消毒剂与黄色垃圾袋需确认;⑧家属及患者的防护措施及知识宣教要做好;⑨落实环境物表面的消毒工作;⑩落实与患者接触的手卫生情况。

1.2.2 执行阶段

1.2.2.1影响因素 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及处理能力欠缺;对相关知识的考核欠缺;病例的研究及实践机会少,培训机会少;耐药风险意识不够,缺少求知欲,习惯依赖护士长处理,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1.2.2.2 做好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多举办讲座及培训,积极参加研讨会,落实高危者的预警报告并积极落实审查护理质量的制度,组织理论考核,制订多重耐药菌处置流程,评估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的考核分数应不低于85分,预防及护理考核分数应不低于95分。

1.2.2.3 开办多重耐药菌感染专题知识培训 培训包括当前形势、所处背景、机制、院内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相关内容、控制及预防知识、耐药情况的掌握、阅读药敏报告能力、正确选用抗菌药原则等。此外进行积极讨论,从多重耐药菌到院内感染直到预警等,从而加强护士工作中的风险意识并注意护士长要落实好高危者的预警报告相关计划,半个月对患者行一次梳理,若发现高危人群,必须及时在工作一览表上做记录,并向科室通报,采集标本,提前做好隔离或给予干预等。

1.2.3 检查阶段

在相关知识培训后的1周可以进行理论考试,护士长要每2周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检查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已经录入电脑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监控护理中的缺陷,积极改进,在本轮的PDCA结束后要将改进结果不清晰的地方以及发生率较高的相关缺陷统计好并做好记录,统一进入到下一轮中,并给予重点的管理和监控。

1.2.4 处理阶段

以计划方案为依据,对监测资料及时给予反馈,科室对于重点部门要加强监测与管理,便于及时了解耐药情况,同时还需对监测方法进行完善,总结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评价,尽早整改。

1.3 观察指标

比较管理前后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效果等,共有10个调查项目,每个项目10分,总分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60~79分;不满意:≤59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监控管理前后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掌握缺陷率的比较

在PDCA的监控中发现,管理前后,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的基本措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监测项目、处置流程、阅读报告能力、预警能力、来自什么部位标本院感传播风险最大等内容均存在一定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PDCA监控前后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的

比较(%)

2.2 监控前后护士处置能力质量评分的比较

经过一轮的PDCA监控管理,比较护士管理前后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结果显示,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监控前后护士处置能力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2.3 患者满意度情况统计

经研究发现,在32例患者中,对PDCA循环法感到满意的患者23例,较满意患者8例,不满意患者1例,总满意度为96.88%。

3 讨论

使用PDCA循环法来监控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主要流程为通过监控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制订下一步目标,制订改正措施并积极予以实施,最后再监控评定所设置的计划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达到了所预期的效果[5-6]。通过监控,护士会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知识有了更一步的掌握,重新认识院内感染的重要,并明白感染的控制重在预防,并将这种认识落实到工作当中,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可进入到下一轮的循环当中,对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做一个系统的总结[7-8]。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失败的教训以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到下一轮的循环当中,从而不断改进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9]。在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包括登记、通知、执行、核查,每一步骤都要做到细致化[10]。在登记这一环节,要详细做好记录,按照要求登记多重耐药菌登记本,通知的下达也要经责任护士到值班医生再到科主任,在执行中,要对患者情况有所掌握,需要单间隔离的要做好隔离,并依据患者所需来准备相关医疗器械,包括消毒液等,并耐心告知患者以及家属床边隔离的重要性,最后要做好环境消毒等[11-13]。

通过PDCA循环,我们可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进行改进,不断地将这种模式延续下去。在本文中,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知识的掌握,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他知识的掌握尚存在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就需要将这些项目做统计学分析,发生率最高的缺陷就需要进入到下一轮的PDCA循环当中,做重点监控,而本轮PDCA结束。3个月一轮的PDCA监控后,本科室的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能力有一定提高,这与管理内容有直接关系,已经将事后把关转为事前预防,并转变了护士将责任推给护士长的这种错误理念,将只关注管理结果逐渐转移到管理因素及过程中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本科室护士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处置能力,加强了对护士培训和管理,使其更加积极认识到处置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性,加强了标准化流程的建立。

综上所述,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改进护士的处置能力,并可分析相关缺陷问题,同时可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当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水平,有推广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海兰,孙树梅,王茵茵,等.临床多重耐药菌监测与管理流程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43-545.

[2] 李海兰,汪能平,张亚莉,等.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47-5249.

[3] 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Mohnarin 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896-4902.

[4] 胡伟标,何丽娜,任洁.戴明循环在提高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6):594-596.

[5] 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306-4308.

[6] 叶卫东.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46-147.

[7] 肖秀丽.PDCA 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58.

[8] 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3(5):123-124.

[9] 邓淑红,程淑华,万丽霞.PDCA循环法在控制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2):155-157.

[10] 华秀凤,许金美,邬亚红,等.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2):1347-1349.

[11] 程淑华,邓淑红,朱丽琴,等.PDCA循环在N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中控制多重耐药菌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14,49(6):559-561.

[12] 杜春艳,王S,屈利娟,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50(6):555-55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