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装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0: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装备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铁;机电设备;质量控制
1前言
地铁作为重要的市政工程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施工难度较大,质量要求高,涵盖了多个组成部分,如土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低压配电与照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通信、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等。为了促使地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需要科学设计,科学施工,严格依据相应的技术方案要求来开展机电设备工程安装施工,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卡控,促使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2地铁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根据大量的事实证明,由于我国城市地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往往存在设计周期短,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少等情况,这样就容易导致在地铁设计和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在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时,土建设计与机电安装设计不符,建筑图纸与机电安装施工图纸存在差异;土建预留孔洞、标高与机电安装实际孔洞的位置存在偏差;设备房屋的具体尺寸、棚顶上桥架的精确位置、各种管线布置路径、各个设备之间的安装间距不符合最小安全间距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在机电安装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机电施工单位没有及时与其他专业沟通,没有统筹的安排,导致机电专业施工方与其他专业施工方仅仅对各自的施工专业密切关注,其他各方的施工情况遭到了忽视,造成机电设备安装时,影响了其他专业的施工,或其他专业施工影响了机电专业施工。造成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由于施工工期紧,施工人员业务水平差,责任心不强等,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往往为了赶工期或其他原因而忽略了质量问题,造成设备安装质量不满足相关技术标准及相关要求,导致返工,浪费了人力物力,耽误了工期。因而在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各单位要充分重视,以大局为重,综合考虑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及时沟通,明确各专业间的接口责任,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进行施工。否则,在机电设备安装之后,可能存在质量缺陷不能满足运行要求。
3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质量控制方面,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具体来讲,主动控制指的是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目标偏离及造成的损失,之后对相应的预防措施科学制定,将质量监督控制工作给严格实施下去。而被动控制指的则是有问题出现于安装过程中,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施工及早恢复;通过被动控制的开展,能够有效减小施工偏差,但是之前的施工计划无法保证。因此,需要尽量将主动控制运用到地铁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严格控制给排水工程及消防设备的质量;在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给排水和消防设备安装工程,包括给水工程、压力排水工程及消防系统和无压排水工程等诸多内容。在安装这些设备的过程中,需要促使系统完整性得到保证,且采取科学的方法试验系统。此外,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安全性综合考虑,严格控制法兰、水泵、进水阀门、排气阀门以及试压泵等设备的质量,在检测系统以及试验系统压力时,需要对安全值密切关注,避免机电设备自身安全受到系统调试及试验的影响,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其次,严格控制低压配电专业施工质量;在地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低压配电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具有较多的施工接口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因此,就需要严格监管和控制低压配电设备施工全过程。在低压配电专业设备安装中,低压配电柜、动力电缆、电缆桥架以及配电箱和金属软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连接设备的关键为电柜和钢槽,那么在低压配电设备安装时,需要科学安装低压配电柜,且做好基础钢槽的接地处理。电柜施工中,需要对低压配电柜、电控柜充分重视,促使电源装置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证,施工安装质量与相关规定要求相符合。最后,严格控制环控系统设备安装质量;隧道通风系统、车站小系统及大系统都属于本方面的内容,而大型轴流风机、冷却机组、水泵、组合式水阀等则是主要设备;在这些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对各个设备之间的连通问题充分重视,促使环控系统能够连续运行,地铁站台、隧道及站厅之间的排送风目的也能够顺利实现。同时,将设备吊装及安装过程中的空间布置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地铁有较为独特的结构,且环控系统中通风设备规模较大,因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将场地、吊装具体实际情况给纳入考虑范围,以便保证能够平稳有序的开展安装作业。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过程控制,从施工图纸审核、施工方案,材料设备进场,施工工艺,试验检测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实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质量教育培训,实行包保制度,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工程质量。
4质量教育培训的开展
地铁机电安装的质量控制归根结底是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的根源。加强职工质量意识教育,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制度办事,使每一位员工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施工前通过授课讲解,影音录像、现场指导等对上岗职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对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机电工程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设备安装要求及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等充分认识和理解,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从根源上解决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问题。实践证明,通过严格的质量教育培训,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工程不合格率,使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地铁的运营效果,因此,就需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结合现阶段地铁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安装质量,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水平,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施工,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整体质量。
作者:田艳召 单位:中铁七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及其质量控制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19):123-125.
篇2
英文名称:Mini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主办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2900
国内刊号:43-1347/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新仪器新设备投入不足:近年来,除专业野外测量队以外,其余野外测量工作还仅滿足于测点放线等工作,新的全站仪、GPS定位等先进设备使用和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测量工作人员操作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接受速度慢:由于地质勘查单位分布分散,长年野外作业,经常远离大城市,接收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渠道较少。有些地勘单位野外测量人员长期不足,又忙于工作,没有机会抽出时间系统地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加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地质测量理论和知识更新发展又快,学习和培训跟不上,与社会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总体实力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测量工作总体实力有待加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公司)现有测量工作人员130多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3名。有两个单位分别具有测量甲级和乙级资质,其它单位仅有丙级资质,这些单位曾经奋战在陕西和西北地质勘探一线,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地质测量工作相对于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比较滞后。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工程测量人员大多忙于常规的地质测量工作,对新理论、复杂工程条件下测量工作接触少,承担较大工程测量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多年来全局(公司)机关仅有1名测量主管人员,下属各队地质科有的设有测量主管有的没有,各野外分队(除测量分队外)仅有测量人员,没有测量技术行政管理组织,不利于单位测量工作长远规划和接序发展。总之目前地勘测量科研人员数量少,科技攻关能力弱,科技成果较少,难以适应公司“地勘立局,矿业兴局,多元发展”的工作需要。
对策
1建立管理体系更新仪器设备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队、分队”不同层级的测量技术管理网络,根据不同单位规模和技术要求,赋予相应的技术(行政)管理权限,以便进行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交流和培训、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仪器设备:相对于地勘其它设备,测量仪器设备投入费用并不大。只要局队重视,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使单位测量人员不断学习,使测量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同步。
2配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配备和充实足够的工作人员:各野外地勘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充足的测量人员。要把测量人才发展纳入局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从研究生、大学本科、高职、中专技校生中逐年补充优秀学员以充实队伍和培育新鲜血液,形成测量人才在学历、职称和年龄上的梯队结构。加强培训,提高广大测量工作者技能和水平:局队要制定测量人员培训提高计划,分批次分层次逐年提高测量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每年安排适量测量人员到高校及工程单位去学习和深造,更新测量人员知识和能力体系,并聘请高校教师、技术专家进行新理论和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讲座,拓展测量人员视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认真落实局“5511”人才培训工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技术工人“师徒制”,签定“导师(师傅)与学员(徒弟)培养责任书”,落实培训内容,在工作和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加强对测量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工资定级等范围,逐年提高测量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3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加省测绘学会及各分会举办的测量年会和技术研讨活动,鼓励测量技术人员撰写测量技术论文,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积极与兄弟单位开展各层次的技术合作,共同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根据国家和行业技术发展需求,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确立不同层次科研课题(或项目),并积极争取上级和同级单位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有步骤地破解工程建设中的系统性技术难题,比如,煤田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现代矿井地质与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如何发挥其在现代矿井地质预报和地质保障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技术攻关,提高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测量人员综合技术能力,提升单位测量工作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引导测量人员从事测量科研工作。建立课题申报立项制度,认真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科研激励和奖励制度,确保测量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课题有经费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
篇4
[关键字]地球物理 勘探技术 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03-2
0 引言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较新的技术领域,在矿床勘探中采用专门的仪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0年,瑞典人泰朗和铁贝尔制成了寻找磁铁矿用的所谓“万能磁力仪”,标志着应用地球物理学开始形成。电法勘探工作最早是19世纪初英国人P.佛克斯在已知矿体上观测到了自然电场,电阻率法始于1893年在已知矿体上观测到电阻率异常,以后又相继发展了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等分支方法。地震勘探开始于20世纪初,前苏联在相关理论方面取得了成功。 1940年出现多道仪器,并且仪器道数在以后不断增加,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装备都得到了高速发展。
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概述
1.1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是以不同岩(矿)石间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借以实现地质勘探和找矿目标的一门应用科学。也称勘探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与理论地球物理学相对应的应用学科,过去被认为等同于勘探地球物理,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以外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已扩展到工程、环境、军事、考古等领域。
地球物理场是指存在于地球周围(或内部)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空间,可以是天然存在,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
1.2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
目前在地球物理学勘探中应用的岩(矿)石的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有六种:密度(σ或ρ);磁性(磁导率μ,磁化率χ,剩余磁性Jr);电性(电导率σ或电阻率ρ、极化率J、介电常数ε);弹性(弹性模量,拉梅系数,密度,波速);放射性;导热性。
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前四种。
1.3 对地球物理勘探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地球物理勘探为地质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解决许多地质问题。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在克服钻探法缺点的同时也带有其自身的不足及应用中的限制,因此应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有:
(1)各种物探方法的物理前提是岩(矿)石间的物性差异,地质效能的高低与地质对象同周围岩石间物性差异的明显程度有关,有差异才有效果,差异越明显效果才越好,反之,差异越小,效果越差;
(2)各种物探方法都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勘探和寻找有用矿产的,因此属于间接找矿方法,与钻探取岩心提取岩石矿物成分的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可靠性降低,分辨能力降低;
(3)各种地球物理场均具有跨越介质存在的特点,可以通过物探方法研究不同深度上地质目标的信息,便于面积测量,但垂向上信息的可靠与详细程度不如钻井资料;
(4)各种地质情况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灵活选用适当的地球物理方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5)某一种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可以与地下多种地质背景相对应,因此,当对物探资料作地质解释时是可以有多种合理的解释,即反问题具有多解性;
(6)某一地质目标可能与围岩有多种物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为减少多解性,提高地质效能,常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必要时可以做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井、测井等多学科的联合应用,以便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7)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理论尚需发展、技术仍需改进、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随着其相邻的学科发展才能实现,不能强求现有的地球物理技术解决它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2 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问题
(1)提高微弱地球物理信号采集与处理水平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依据对观测的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来实现探测目的的。
(2)非均匀地质体的探测与描述几何形体简单、物性分布均匀、埋藏深度较浅且易于发现的矿产资源,今后将越来越少。
(3)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减少地球物理反问题的多解性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在地表、空中或井下局部地球物理场的观测结果,去分析推断地下不能直接观测部分物质的性质和形态。
3 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趋势
3.1 应用范围将更加扩大
原有方法日趋完善,新方法不断形成,使物探的地质效能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单纯的矿产资源勘探,发展到目前在水文、工程、城市与环境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也在研究之中。
3.2 勘探深度将进一步加大
浅层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地球物理勘探提出了寻找深部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理论、技术、仪器等方面的发展与更新也使之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3 地质效能将更趋理想
实现直接找矿是广大地学工作者长期以来的理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电法、地震勘探都提出了岩性勘探方法和技术,虽然还很不完善,但代表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地质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勘探目标正从构造型转向隐蔽型,探明并评价油气储层、监测油田开发过程成为物探新的研究内容。一方面要对原有方法不断完善、深化,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大量试验证明,在多数油气藏上方存在特有的物理化学异常晕带,即“烟囱效应”产生的“还原柱”,能观测到磁化率、极化率和地球化学异常。基于类似的原理,放射性方法勘探油气的试验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于克君,汤振清.地热勘探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运用探讨[J].2001-07-01.
[2]王兴泰.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第1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3]陆基孟主编.地震勘探原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篇5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类分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09 年硕士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开始将应届本科生纳入应用型硕士的招生范围。[1-2]。2010 年 4 月 26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1 号》,提出了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支持部分高校先行试点,选择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 30 所左右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内各工科院校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减少学术型硕士,在五年内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要达到 1∶1[3-5]。2011 年,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所需,根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的原则,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学校,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6]。这一系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意义深远。然而,在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上,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明确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
1.1培养定位不明确[7]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相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这些思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比如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有些院校聘请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但是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再如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在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还有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仅仅局限于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差不多。
1.2准入制度不完善[8]
目前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院校招生定位不明确,混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多的借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过分强调笔试而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重视,没有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另外,许多培养单位盲目追求招生数量,不认真进行审核,不重视复试的作用,复试流于形式,不符合要求的人挤占名额,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1.3学位论文质量不高[8-9]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研讨、案例、实践观摩等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了“学术化”的不良倾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不利于其学习。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普遍不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还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选题缺乏针对性,偏向于学术性而缺乏实践性,创新力不够,不能联系实际等。据统计,近半数以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2 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的区别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基础理论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研究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实验研究,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多数要求运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实验,探索研究对象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规律,建立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达到项目的研究目的[10]。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培养模式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由于办学定位脱离实际需求,一些企业或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一些硕士毕业生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发挥作用。主要问题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强调培养具有“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尽可能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培养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能力,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处在高速发展期,对专业硕士需求量很大,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硕士是摆在工科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3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河南工程学院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结合我国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才需求状况,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其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煤炭特色。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必须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因此,在生源组织、主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论文设计要求、教学方法改革、导师配备形式等方面也必须适应煤炭特色[11]。
3.1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办学定位原则
3.1.1注重特色原则
煤炭行业是一个环境特殊的高危行业,存在大量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事故频发。灾害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需要特殊技术装备、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又不同于其它行业,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必须坚持安全科学,突出煤炭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煤矿安全生产和灾害治理能力。
3.1.2产学研结合原则
学生要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管理好煤矿企业,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或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深入煤矿生产实践,结合煤矿实际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工程项目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
3.1.3工程创新原则
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差,基础装备水平低,灾害事故多发,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内在规律还没有完全揭示,有待于在工程实践中去探索,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使我国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2 课程设置
在生源组织方面强调以现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具备本科或同等学历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矿业类主体专业应届本科或同等学历者为辅,主干课程根据煤矿生产实际需要设置,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强化工程过程训练。学生从实践中来,经过短期理论学习(8个月左右),直接参与煤矿建设工程、技改工程和安全工程实践(16个月左右),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答辩,毕业后再回到煤矿生产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实践-理论-实践-再实践”的产学研发展之路。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强调工程创新,这种创新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中磨练得来的,因此,培养方案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主干课程的设置采用动态化管理,根据煤矿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增减调整。
3.3 强化企业导师、推进双重导师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双重导师制”,专职导师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中遴选,兼职导师由学生实践矿井单位的兼职教授中遴选。学生在校期间以专职教师授课为主,根据需要聘请知名技术专家到校讲学,强调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12]。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开始为学生选择煤矿安全工程项目和实践单位,学生也可以提前与项目接触。学生深入实践之后直接参与实际安全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施工”,通过一个工程循环的实践,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3.4 论文选题
学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煤矿生产实践,与煤矿安全工程项目配套进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程创新和解决煤矿面临的技术难题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和技术发展要求,学生选题有以下几个方向:
3.4.1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越来越严重,高突矿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越来越高,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瓦斯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瓦斯赋存与涌出规律勘察工程、瓦斯区域预测及瓦斯地质勘察工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程、瓦斯监测监控工程、瓦斯抽采技术工程、矿井通风控制与调节工程等。
3.4.2矿井水灾防治
水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水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高压突水、老空区积水、断层溶洞突水等是煤矿防治水工作重大技术难题。防治水工程主要包括矿井水害动态监测与管理工程、水文地质规律探索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物探与钻探工程、华北型井田底板水注浆加固工程、各种类型突水的快速注浆封堵工程、重大突发性水灾事故的抢险救援等。
3.4.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随着开采强度、深度的增加,井下巷道、采场和硐室所承受的矿山压力越来越大,巷道支护越来越困难,一些深部开采的矿井冲击地压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给矿山压力分析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部分矿区软岩巷道变形和冲击地压危害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探索深部矿压分布规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等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3.5 培养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产学研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工程学院将依托河南煤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郑煤集团三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三个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创造条件,同时为学生就业、学以致用提供机会。
4 结语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年的积累不断完善,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阳春,王富荣,李瑨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3]魏国营,贾天让.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电力江教育,2012,(26):18.
[4]胡娟. 煤炭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 9) : 96-98.
[5]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7) : 142-144.
[6]陈 伟,杜世章,游章强.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3-147.
[7]肖鸿,彭宏,张延宗,邓仕槐.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45-46.
[8] 赵岩.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5.
[9] 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42-144.
[10] 曹俊杰,盛科荣. 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8.
[11] 李发炜,吴发超,刘正宏. 煤炭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30.
篇6
尊敬的__、各位代表、同志们:
历时一天半的井下作业公司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就要胜利闭幕了。首先,我代表公司党委、行政,向本次交流会获奖论文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本次交流会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交流的科研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公司科研技术发展辛勤工作的广大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感谢在座的两位老专家,他们是试油老前辈、管理局专家、正在公司发挥巨大作用的__*老总和__*老专家,他们都为公司的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会上,__又给大家介绍了__*方面的新信息、发展方向,并与大家共同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两位老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公司第一次党代会结束后的首次大型会议,也是贯彻落实公司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举措。这次交流会开得很成功,呈现了两大亮点: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浓烈。昨天我们聆听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环节的论文15篇,大家准备很充分,交流比较彻底,充分表明了我们的观点,体现了我们的实力。通过大家的积极交流,共享知识成果、经验,各种思想认识在相互交流、启迪与相互激荡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本文来源于文秘站 -有文章需求,请到文秘站 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次会议收到的40篇论文,含金量都很高,是大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得到的宝贵财富。同时,大家取得的学术成果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凸显了两大成就:一是凸显了公司在技术发展上的成就。大家发表的真知灼见,说明公司在相关领域的理论认识和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学术成果,在公司的生产发展中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凸显了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就。在大会上研讨的15篇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在40岁以下,还有的是今年刚刚从院校毕业进入公司的新生力量,大家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自____公司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__种__*工艺技术、__种__*技术。先后获科研成果__*项,其中国家级__项。获国家实用型技术专利__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技术发展和生产服务能力的提高。
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作业能力的大幅提升。1-10月,共实现经营总收入____*万元,利润____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广大员工辛勤工作的成果,更是技术发展的强劲支撑的结果。
通过一天半的学习,在感到宽慰和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研究得不到重视,技术人员分散流失,与外交流变少,与院校的合作减少,科技成果报告质量开始下滑,成果率下降;人才成长不全面,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减弱,同市场快速拓展相比,形成比较大的反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差;固井工具停止不前,油化产品开发不足,固井质量问题突出,改造效果下降等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昨天,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宣讲了部分论文,并进行了交流发言。刚才各位副总师和两位专家都进行了交流发言,叶经理对下一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获奖论文颁了奖。我非常赞同,但就论文而言还存在几点不足:一是专业不平衡,__方面的多、__*方面的少,机械方面更少,层次不均衡,内容不全面,有待下一步完善和发挥;二是重点不突出,结论不具体;三是多媒体版面有待完善;四是尽量减少代读,这样不利于突出表达原作者的意图。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准确定位,挖掘潜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定位,定位是否恰当,关系到公司技术开发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公司的技术发展就是定位于与公司生产作业资源配套,提高公司的生产作业能力。首先要增强技术的针对性,根据公司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片区市场不同地质储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其次要增强储备技术研究。要着眼长远,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展储备一批优势技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再次要跟踪前沿技术,要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加强技术攻关,占领技术制高点。技术领先,公司的发展才能领先。
二、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井下作业公司的发展,最终还是靠人才,靠技术。我们现在至所以遇到诸多问题,[此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文秘站 -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才短缺,不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公司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__*人,其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__人,大家不仅承担着生产现场服务的工作,而且承担着技术研发的职责,科研工作人员队伍力量比较单薄。我们要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下大力气,把前几年欠下的帐尽快地补回来。要加强与院所的联合,近两年内,我们的科研技术要提升很高的水平还是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借脑、借装备。大专院校的实验装备是比较齐全的,他们考虑问题的高度和思路比我们高和远,要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基础、生力军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在公司内部,要以井下技术研发中心为主力,以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有效补充,进一步形成科研技术创新的整体合力,推动公司技术发展。
三、求真务实、矢志不渝,加快技术研发进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研发工作者、科研技术管理者,是公司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公司技术发展艰巨任务。技术研发人员,要有敢冒风险的勇气,不怕失败的意志,耐得住寂寞的心态,不急功近利的品质。积极开展分专业、分板块集体攻关工作。每个科研课题人员不能太少,因为我们的技术人员非常有限,一个课题项目,一两个人来干,思路就非常窄,可能还容易进入误区,人多在一起经常讨论研究,互相交流,启发思路,就会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另外,我们的领导者和科研管理部门,既要鼓励成功的探索,又要宽容一时的失败,还要正确对待科研人员的特性,使科研工作者始终锐气不减、创新不止,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加大科研津贴和项目提成的力度,西南
石油大学之所以在技术发展和项目成长方面做得比较好,就是运用市场规则,激励机制做得更到位。所以,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让我们的科研人员有充足的精力、强大的动力、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作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以技术的大发展带动生产经营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紧紧围绕“六个一”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兴企。到20__年,公司压裂酸化作业能力要达到1100井次;固井施工作业能力达到要1600井次;连续油管作业能力要达到150井次;年生产经营总值要达到11.5亿元;利润率要达到10,建成“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井下作业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今年,我们将实现产值7.8亿元,明年将达到8.1亿元,今后几年的压力还很大。要巩固发展的成果,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员工素质的提高来不断提高市场服务能力,寻求新的发展,所以必须把技术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速技术研发进程,推动公司“__*”发展战略加快发展。
篇7
【关键词】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进行隧道工程中,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在隧道出口处一般而言岩石都风化破碎的厉害,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对隧道的爆破,将会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力学特征,由于这些岩石的稳定性相对而言比较差,在进行爆破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由于岩石的周围的应力方向发生的偏转或者是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爆破不够准确,难以满足隧道施工的要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不得不进行重新爆破,这种情形下,很容易造成误工或者是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伴随着我国的隧道工程施工规模逐渐扩大,施工环境越发的复杂,在对隧道开挖和爆破的过程中,要严格工程的结构设计,科学确定对隧道的爆破相关的参数,如此,可以很大程度的将爆破的振动损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笔者在隧道中有过多年的施工经验,认为,在进行爆破振动控制过程中,要加强对爆破振动的强度监测,并结合相关的工程实际情况和爆破的振动强度,不断调整和优化爆破参数,如此,将更有助于加强对爆破振动的技术控制。
二.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监测与分析
1.工程实例概述
在济南开元寺隧道浅埋段,隧道采用上下导坑方式爆破掘进,上导坑进口段前400 in虽然埋深浅,但上部为山坡林地,局部有基岩,对爆破振动影响并不敏感。只有当隧道进入400 m后,才穿越住宅小区,特别在隧道正上方的别墅建筑群距离洞顶仅20m,对爆破振动特别敏感。该隧道上导坑开挖断面为半圆形,面积达66 平方米,单循环爆破进尺可在3.5 m左右。根据目前国内常规施工机械装备条件,国内隧道爆破通常采用手风钻钻眼,掌子面设钻孔装药平台,炮眼直径为42 mm,炮眼深度4.0~5.0 m,采用楔形掏槽和周边间隔不耦合装药光面爆破技术。
2.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监测与分析
在此工程中,常规的掏槽爆破形式如图1所示。在这一爆破方案中之所以将楔形掏槽区设置在上导坑的下部,主要原因是考虑尽量减小掏槽爆破对上部地面振动的影响。此外,由于“V”掏槽爆破技术较为成熟,对钻孔定向精度要求不高,岩渣抛掷较远,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但楔形掏槽应尽量使成对的斜眼同时起爆才能获得较好的掏槽效果,而且楔形掏槽爆破夹制作用大,所以引起的爆破振动较大。
上导坑浅埋段爆破掘进时,采用常规的单级楔形掏槽爆破,测得的地表振动典型波如图2所示。从图2分析,该爆破方案的地表爆破振动强度分布特点是:掏槽爆破引起的爆破振动特别强烈,其峰值大大超过了《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允许范围,其它部位的爆破(扩槽、周边、底板等)振动较小都没超过安全允许范围。
扩槽、周边、底板爆破振动较小的原因除了临空面条件较好外,高段位普通毫秒雷管延期引爆时间误差大也有影响,从扩槽眼和周边光爆眼的爆破振动波形和峰值特点分析,8段以上段位的雷管多孔同段爆破时振动波段明显分散…。段位越高、炮孔越多,其振动波分散越明显。所以安排高段位雷管多孔同段爆破,有时能适当减小爆破振动峰值。由此看来大楔形掏槽虽然爆破效果和技术经济指标较好,但因爆破夹制作用太大,引起强烈的爆破振动,必须调整优化楔形掏槽方案才能保证浅埋敏感区段的爆破振动安全。
三.降低爆破振动技术措施分析
虽然爆破施工是整个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但是其伴随着的振动也会造成很多的损害,比如造成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威胁着整个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笔者将将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
1.爆破振动跟踪监测
在加强对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中,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对振动实施科学严格的振动监测,要通过严密的振动监测寻找出爆破振动所带来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隧道的爆破方案,并做好数据的记录,并和原有的爆破方案作出对比,结合监测结果采用有效的爆破振动控制措施
2.减小爆破夹制作用
在进行爆破振动降低过程中,要能够据不同时段的隧道地质地貌情况,对掏槽的方案进行及时,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要优化爆破过程中引爆的顺序,最大程度的减少爆破的夹制作用,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整个爆破的振动作用。
3.充分利用雷管引爆延时分散性
在进行隧道爆破时候,在遇到隧道断面实施扩展,且已经扩展到扩槽或者是周边的眼爆破的情形下,就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爆破的目标,安排高段位的雷管并安全引爆,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很好的爆破临空面积,雷管的点火延时分散性很好,在进行爆破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工程情况适当的增加一些爆破炮眼的数量,不仅仅不会让爆破的振动强度增加,而且有助于让爆破施工的安全性增加,同时也能够让爆破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4.减小爆破单响药量
要想减少爆破振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在爆破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高精度,延时性较短的雷管,或者使用电子雷管进行爆破,由于电子雷管可以据不同的工程实际情况设置任何的延时时间,而且不会受到段别数量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达到延时精确,错峰减震的爆破效果,在降低爆破振动的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让爆破的效率提高。
5.其它减振技术措施
在笔者多年的隧道爆破施工经验中,除却上面的一些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之外,同时,也可以综合使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减振措施。主要而言,主要是指辅助隔振措施,比如在实施爆破施工过程中,周边开槽,预裂隔振法等技术措施,也可以在保护物的周边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爆破振动的强度开挖减振沟,通过多种减振方法的共同使用,提高减振的效果。
四.结束语
隧道的爆破施工是整个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控制爆破带来的振动损害是整个隧道工程安全施工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必然举措,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爆破振动的强度监测,综合利用多种减少爆破振动的技术措施,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其安全施工意识,同时,要加强对爆破振动减振技术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年华 张志毅 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期刊论文] 《铁道工程学报》 ISTIC PKU -2010年1期
[2]孙伟刚 小净距隧道掘进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创业月刊》 -2011年6期
[3]李新 杨兴国 吴学智 曲宏略 曹鹏飞 脚泥堡隧道爆破振动监测与控制技术 [期刊论文] 《四川水力发电》 ISTIC -2008年1期
[4]李启峰 兰青复线虎头崖隧道微振动爆破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ISTIC -2008年1期
[5]何章义 公路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论文]2010 -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6]黄烨 城市小净距隧道施工环境影响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论文] 2009 - 北京交通大学:地下工程
篇8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133-02
在矿井作业过程中,如果出现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大量的瓦斯气体、煤岩固体物就会迅速喷出,超大冲击力既会破坏井下装备,喷射的煤岩也可能将巷道堵塞,影响作业人员的安全撤出,同时破坏井下通风系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如果突出的瓦斯遇到火源,就可能发生燃烧、爆炸风险,甚至井毁人亡。因此,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1 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因素
1.1 地应力
地应力是产生地质运动的主要动力,也是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的动力来源。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地应力分为采掘附加应力、地质构造应力、自身重力三大类型。采掘附加应力主要来自采掘作业影响,将原有的应力状态破坏,造成应力状态的重新分布,而应力的改变,直接造成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应力来自矿区内的地质构造影响,也可认定为常数;自身重力来自岩体自重,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地表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也可认定为定值。
1.2 地质构造
矿井的地质构造,可包含褶曲、断层、节理等形式,在煤与瓦斯突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地质构造的影响力具有一定决定性、控制性。一般断层和褶皱等现象,出现在成煤的后期构造作用下。由于地质构造对矿区的控制作用,尤其是断层与褶皱的重要性,往往是形成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条件,且具有的风险易损不同,因此必须加强重视。由于断层造成的煤与瓦斯突出较为复杂,可以将断层分为逆断层和正断层两种形式,其落差大小、断层性质以及延伸长度等有所不同,这些因素的差别既可能造成煤的原生结构破坏,也助推突出的发展。张性断裂利于排放瓦斯,而压性断裂则不利于排放瓦斯,封闭作用明显,聚集瓦斯,提升了瓦斯的内容,成为突出动力。另外,褶曲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问题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据大量工程实践表明,一般容易出现煤与瓦斯突出问题的部位,主要是褶皱的紧密部位或者强烈部位、背斜的倾伏端、向斜的轴部端、褶皱的牵引部位等。
1.3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煤对瓦斯的吸附和解吸能力,力学性质则主要指煤的强度,也就是在煤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抵抗能力大小,包括抗剪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结力、内摩擦角等。由于煤的各种性质对煤与瓦斯突出问题影响较大,因此需引起足够重视。一般情况下,如果煤的力学性质偏弱,那么缝隙越多,破坏力也偏小,煤层的受力破坏严重,而突出恰好发生在煤层的破坏位置。因此,煤的物理性质既决定了抵抗破坏力的功效,同时也体现了煤的承载力,另外,如果煤层中有瓦斯,且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煤的强度等逐渐下降,那么在一定的地应力条件中,煤中的裂缝较为严重,且连通性不佳,影响了煤的透气性,尤其在含有高瓦斯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瓦斯压力对煤层的破坏,也有可能形成过强的瓦斯气流,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煤的物理性质研究,对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也很重要。
1.4 瓦斯的参数
在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中,瓦斯压力的作用较明显,也作为突出的动力来源,瓦斯压力和瓦斯突出的关系较为复杂,一般瓦斯压力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瓦斯压力越大,那么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煤层中,含有的瓦斯量越大,那么煤与瓦斯突出的涌出量和强度也越大,一般煤中含有的瓦斯是吸附瓦斯与游离瓦斯,一般游离瓦斯会在突出中自由溢出,吸附瓦斯则以解吸功能进行释放。
1.5 煤层的厚度变化
煤层作为生成瓦斯、储存瓦斯的重要场所,给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际上,煤层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瓦斯的生成量大小,显示了原始沉积的条件差异,也可体现突出的分布压力。煤层厚度变化体现的梯度,实际上也是瓦斯变化的梯度表现,影响了瓦斯涌出。对于突出的煤层来说,较厚的煤层,尤其在软煤带位置,最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由于煤的厚度具有不均匀性,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应力分布不均,尤其在煤层厚度的集中点,应力也较为集中,构造运动会造成煤层的厚度变化,成为应力的异常点以及瓦斯集中地点,存在较大安全隐含。也就是说,在较为稳定的多煤层突出矿井中,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也有所增加。在同一个煤层中,厚度较强的区段相比厚度薄弱的区段,危险性更大;而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相比厚度变化较小的煤层,危险性更大。
2 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几点对策
1)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工作重视程度,纳入到非突出矿井的整个生产建设过程中,包括地质勘探、建井、矿井生产等环节。由于煤与瓦斯突出既可以产生在矿井的浅部位置,也可能产生在深部位置、掘进面、采煤面等,因此需加强全过程控制;2)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作业意识,学好“防突”知识。煤矿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应掌握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问题的基本能力,一般在煤与瓦斯突出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可从地应力、煤的物理性质、瓦斯压力等方面分析,如果加强重视,可以察觉,虽然不能完全制止突出的产生,但是可以将危险降到最低。另外,还应加大对技术人员、技术设备的投入。人才是做好防突工作的根本保障,应由企业上级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协调;3)建立健全防突制度。任何手段的落实都离不开制度支持,因此加强防突管理制度,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设备的应用安全性能,提高防突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4)有关突出矿井和非突出矿井的界定问题,不用以是否发生过突出为绝对标准。而是综合测定地应力、煤的物理性质、瓦斯参数、地质构造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突出发生的可能性;5)将地应力、瓦斯压力等测定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绘制瓦斯压力动态图、地应力动态图等,深入分析,尤其矿井进入新水平或者新采区,应及时测量突出危险性的相关参数,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另外,做好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工作,必须加强对现场管理的重视,综合性做好防突工作;6)加强对地质构造的调查与分析工作,深入了解矿井的地质构造,编制矿井瓦斯动态图,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管理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各种针对性、预见性较强的安全技术工作,从根本杜绝危险源。
参考文献
[1]聂百胜,何学秋.煤矿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预防理论与技术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11).
[2]景国勋,张强.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瓦斯作用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5(2).
[3]刘廷贤.预防回采巷道瓦斯突出的初步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z1).
[4]张建方,王凯,韦彩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波的形成与传播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1).
篇9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安监局安全生产总结
__年前半年生产处全体职工在公司领导下,在各矿和有关处室的配合下,紧紧围绕安全,效益的主题,以狠抓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基础,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排除重大隐患为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安全指令和安全文件精神.积极吸取事故教训,针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生产任务不断加大;采掘方法的多样性,采掘衔接紧张;搬家倒面次数频繁;顶板,运输,水害防治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等现状,以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积极深入现场查隐患,堵漏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__年前半年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龙头,促进安全生产
年初根据集团公司安全一__文件精神,制定了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采煤,掘进,运输,地测,调度,综合管理专业的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并___了每季度一次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范本)检查,和安监局共同牵头___了一季度,二季度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静态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同时参加了省安监局___的安全大检查和省煤炭工业局___的生产许可证年检,并对生产许可证年检存在的问题处理进行了通报和上报.由于严格考核,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全公司质量标准化均保持了部级标准,形成了一个各矿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二,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确保安全生产
1,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管理为重点,经常深入现场,除自己牵头___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雨季三防等一系列检查外,配合公司有关业务处室对七个矿井的安全进行了评估,对所查问题均进行了三定限期整改.
2,为有章可循,严格考核,制定下发了__年掘进竞赛文件,安全技术措施评优___万文件,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边角煤小块段和仓房煤竞赛考核管理办法,__年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工作安排,__年地质预测工作安排,__年度高产高效矿井申报文件,__年生产系统劳动竞赛考核办法,晋煤集团土地复垦管理办法(试行),__年生产系统重点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第一,二册的编辑,校对,印刷工作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3,狠抓分管专业隐患排查工作,每月对采,掘,运输,地测专业隐患工作及时进行了排查,总结,上报,并检查落实,提出整改意见.
4,对__年矿井灾害预防计划进行了___,并上报安监局.
5,对各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及时深入现场,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6,完成了集团公司顶板灾害防治所需的装备,仪器计划等.
7,按要求撰写了两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安全研讨论文.
8,给安监局上报了各矿井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9,根据集团公司统一安排,派出二名同志参加应对紧急___应急预案学习,新编制了五个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重特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顶板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煤山滑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井下材料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0,___有关处室对各矿雨季三防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三,以技术管理为核心,指导生产,保证安全
1,为严格把关,保证综采面的设计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合理,科学,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___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前半年___有关处室共___有关处室审批工作面设计___份,巷道支护设计___份,成庄___库设计和凤矿二仙掌改造方案,地质说明书___份,并对王街煤矿越界进入寺河矿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协调,下发纪要,审批贯通措施,确保了安全贯通.
2,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等项评优活动,___生产,机电,通风,安监,地测等有关处室对各矿上报已实施结束的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考评,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人员搞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
3,为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第___届集团公司职工技术技能比武活动月中,制定下发了生产系统16大工种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并___了各工种的理论考试命题,判卷,现场实际操作,日常能力评价的考评及比武汇总,总结工作.
4,为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化,更好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生产,在广泛征求各处室及各矿基层单位的基础上,又制定下发了___落实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加强支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5,经常深入现场,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各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深入现场,和矿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积极开展了技术交流,邀请焦作工学院张教授来公司进行瓦斯,地质专业技术交流,在听取成庄,寺河两矿地质人员有关瓦斯地质情况后系统地拿出了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方案;邀请中科院地质所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就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仪,槽波地震勘探等作了讲座,并到凤矿,赵庄矿现场技术指导,对地质构造探测,防治水等提出建议;邀请___理工大学教授来公司针对煤矿地测数字成图系统作专题讲座,并与公司及各矿地测人员进行交流.三,加强公司重点工程的监督考核,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期完工.公司重点工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集团公司实现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根据集团公司领导的安排,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安排和明确责任,并制定了考核办法,每月在生产调度会议上协调落实,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了各项工程按部就班的进行.
四,加强生产指挥调度,确保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1,根据集团公司的方针目标,每月召开调度专业会议,将全年原煤生产计划指标,商品煤外运计划指标,安全奋斗目标等,及时贯彻到每个职工当中去,还针对工作在各个阶段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了具体分析和安排,使每个职工对集团公司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执行___小时不间断调度的同时,注重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工作的调度指挥.
2,在安全方面除了抓好业务保安和现场的安全调度外,对矿井瓦斯,监测监控进行了重点调度,并及时传达上级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指令,指导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3,加强生产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动态(范本),每月__日按时___召开生产专业例会,重点在生产任务,采掘衔接,重点工程,生产许可证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及时的___,协调和安排,确保了生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顺利实现了全年目标,同时为总结经验,表扬好的作法,每月按时编写了《生产动态(范本)》.
4,重点对古矿92302过逆断层,11306下过薄煤区,12309过薄煤区;王矿6305,92345面末采搬家;凤矿刨煤机工作面生产管理,末采方案研究;成庄矿掘锚队4214过断层及试验期间的进展情况;寺河矿2308面过断层,2302撤架通道维护和3302面掘进___试生产;以及各矿___,收尾搬家等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和调度协调。
总之,__前半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处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__年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技术处__年__月__日
篇10
关键词:地震勘探 物探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37-02
物探技术是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不言而喻,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地质找矿、军事工程、工程物探、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保障国对民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工程方面,物探技术更是和工程如影随形,在工程选址、工程质量检测方面,都应用十分广泛。
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各种物探方法和仪器有着充分地了解,再根据具体的工作目的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和仪器,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完成勘探任务,因此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以及所采用的物探仪器,我们都要进行认真地比较研究。地震勘探作为一种主要的物探方法我们更要加以重视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对于工作的展开也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要在掌握理论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1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
地震勘探技术随着现代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取得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就像我们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处于之中。随着中国的崛起强大,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也包括地震勘探技术。
回顾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创新、飞速提高的过程之中。至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数学、物理、计算机以及地质学的各个分支都渗透到这个领域之中,因此,地震勘探变成了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的发展可以按如下时间进行划分。
3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第一次飞跃,由折射地震法改进为反射法;5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第二次飞跃,出现多次覆盖技术;60 年代,地震勘探技术第三次飞跃,出现了数字地震仪及数字处理技术;70年代初期,地震勘探技术第四次飞跃,出现了偏移归位成像技术;70年代后期,地震勘探技术第五次飞跃,出现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90年代,地震勘探技术第六次飞跃,出现了高分辨率与三维地震结合。
2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
地震勘探仪器主要是记录地震波,按地震波的记录方式,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已经历了6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地震仪,一般称模拟光点记录地震勘探仪。这代地震仪大多数由电子管制成。由于光点感光方式的限制,其动态范围小,仅有20 dB,频带宽约10 Hz,采用自动增益控制,记录结果不能作数字处理。第二代是晶体管地震仪,一般称模拟磁带记录地震勘探仪。大多数采用晶体管电路,利用磁带记录,可多次回放,并可作多次叠加和数据处理。动态范围达50 dB,频带宽为15~120 Hz,采用公共增益控制或程序增益控制。第三代是集成电路地震仪, 一般称数字磁带记录地震勘探仪器。这代地震仪采用二进制增益控制方式和瞬时浮点增益控制。它把检波器输出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记录在磁带上。其动态范围为120~170 dB,频带宽为3~250 Hz以上,记录的振幅精度高达0.1%~0.01%。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地震仪,一般称早期遥测地震仪。遥测地震仪由许多分离的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站和中央控制记录系统组成。第五代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地震仪,通常称为新一代遥测地震仪,为多种数据传输模式的地震仪。第六代是全数字遥测地震仪,采用是全数字化地震数据传输与记录系统。从21世纪初(2002年)开始,主要标志是采用微机械电子技术成功制造数字地震传感器,从而从技术上解决了传统模拟地震检测器制约地震勘探发展的瓶颈问题。包含地震勘探技术的物探技术与经济发展始终处在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工业化的生产需求推动着物探技术不断创新,物探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目前,地质勘查的难度越来越大,重大实际问题正在促进地球物理极限的延伸,向物探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地震勘探技术的现状
3.1 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现状
诸多的勘探新技术对勘探仪器和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宽方位角采集在成像分辨率、相干噪声衰减以及辨识定向断裂等方面的优点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数字检波器振幅校正、温度变化、时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远远优于常规的机械式检波器,而且它为全数字输出,有较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动态范围大、信号畸变小,具有优异的矢量保真度。对于目前的地震勘探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软硬件的开发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高。其中地震勘探的仪器和设备也逐渐趋向于智能化、高速化、轻便化和特色化。
3.2 地震勘探技术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物探装备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特别是地震勘探自从在石油工业中应用以来,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中。以高分辨率地震、高精度3D地震、叠前偏移成像、山地地震、高精度重磁等为代表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以约束反演、属性分析、4D地震、井中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等为代表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正跃上新的台阶。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已经从最初的一维勘探到现在的三维甚至是四维勘探。从单分量到现在的多分量,从简单的构造勘探到寻找隐蔽岩性油气藏。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神经网络在数字处理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和发展。用于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软件,在后期的数据处理解释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数据处理软件有Geocluster、Seimic等,常用的解释软件比如:Landmark、Jason等一些著名的解释系统,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功能都在不断的扩展,以适应地震数据处理。总之,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地球物理所应用的软硬件也在进一步提高。
4 地震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地下探测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的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并将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和应用中。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地球物理正从一种勘探工具向油藏描述和检测工具过渡。大量的地震数据和地下的VSP测井和钻井紧密结合,使我们能够从地面数据中挖掘越来越多的地下信息。地球物理将伴随着人们对地下资源的不断需求而不断发展。
4.2 高分辨、高可靠性、实时成像趋势
在工程物探巨大市场需求的带动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工程物探技术与新仪器的开发将呈现良好的势头,开发水平将大大提高,新仪器将以高分辨、高可靠性、实时成像仪器为主流。
4.3 静态向动态过渡趋势
精确的油藏表征是油藏管理及生产最大效率的关键步骤。油藏的静态表征数据是地震数据孔隙度等,用作标定的数据主要是VSP测井、钻井等获取的地质数据,油藏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静态表征须向动态表征过渡。在整个油田的开采过程中,静态油藏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和动态数据都将会得到更新。油藏模型已从最初的简单模型不断优化,指导整个油田的合理开采。
4.4 新技术勘探趋势
5 主要物探技术比较
5.1 磁法勘探
以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及人工磁场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用途:寻找磁铁矿(直接找矿);寻找含磁性矿物的各种矿产;地质填图;地质构造等。特点:理论成熟,轻便、快速、成本低,但应用范围不够广。
5.2 电法勘探
以岩、矿石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及人工磁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用途:地质构造;寻找油气田、煤田;寻找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水、工、环地质问题等。特点:三多:参数多,场源多,方法多;二广:应用空间广,应用领域广,但受地形及外部电磁场干扰大。
5.3 地震勘探
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地震波的时空变化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用途:地层分层;地质构造;寻找油气田、煤田;工程地质问题等。特点:探测深度大,精度高,但要放炮,工作难度大,破坏环境。
5.4 放射性勘探
5.5 物探新方法
6 结语
随着中国的崛起强大,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也包括地震勘探技术。总之,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它是以不同岩、矿间物理性质的差异作为基本的和必要的前提条件,以各种设备仪器为重要手段,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对国民经济和国防有重大影响的一门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地震勘探技术的革新,现今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将会被解决,而且对于地震勘探技术的投入也在不断地扩大,新的技术也将会不断的被应用,我们相信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