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0: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思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思维论文

篇1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对产品、对教育价值链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传统的法语教学,必须搭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快车,贯彻用户思维,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丰富法语教学的课程、教材、课件和课业,必须优化法语教学的内容、模式、手段和效果。因为时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专业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求知心理,推陈出新,不断升级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升培养质量。

二、多媒体课堂的升级优化

多媒体技术把法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和职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在极大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搜寻相关的专业法语知识,开发有效的教学工具,借鉴互联网思维,显示出资源组合的强大优势,符合移动互联时代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打破了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知识传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法语教学模式中最为立竿见影的手段。多媒体法语教学具有以下优越性: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以提高语言能力为核心目标。多媒体法语教学的艺术化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构思以及对软件功能的掌握程度。多媒体课件基本要素有:文字、图片、表格、视频、音频、动画等。制作课件的主流软件有:3dsmax、flash、autocad、VisualFoxPro、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自制课件可以控制播放速度、出场顺序、细节显示及图形效果等,重点词汇的用法和搭配用大号艺术字体予以强调,有选择性地导入音频(原声朗读+音乐)。视频内容因为吸引眼球成为课件的重要资源。例如,TV5就是排名第四的全球性法语电视网,播放国际新闻、电视剧、电影、音乐资讯及游戏节目,成为深受法语专业学生喜爱的即时性内容的来源之一。其网络内容下载方便。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法语专业教师设定小组合作任务,评选“最美法语好声音”,发动学生自觉提升语音优美性与语法准确性。任务一是为法语电影片段现场配音,任务二是微电影编辑,鼓励法语专业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和智能手机制作微电影,将动态画面与法语配音有效地结合,于课堂择优展示,实现自我效能感和朋辈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针对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信息服务的偏好,法语教师以全球化视野,开发了微信教学辅助平台,基于教材内容配置延展阅读资料,并且利用智能手机与学生开展语音及文字的互动,答疑解惑,解决剩余难点,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坐堂指导和移动指导的完美组合。教师用跨文化的视角和信息化的手段去引导学生理解异域文化,并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全体教师集思广益,根据反馈做出调整,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完善素材库和课件库,制作更加精美的课件,选用更适合教学内容的电影和新闻作为补充资料。在教学安排上,预设好教师讲授、播放课件、课堂讨论、回顾总结的时间比例,保证紧凑有序、寓教于乐、富有成效。通过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法语综合素质明显提升: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词;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文章概述或话题讨论;借助词典将法语课文翻译成正确通顺的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多管齐下,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应用于法语精读、法国文学、法语视听、法语语法和法国文化等核心课程,形成了基于用户思维和迭代思维的组合拳,在不断升级中响应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需求。法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就业力提高的基础上水涨船高,且学生的岗位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篇2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亲笔签名)

年月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35-03

一、“互联网+”的时代特色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发表了“互联网+”为题的演讲,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演讲指出:互联网将会成基础设施,它会深刻地融入并且改变传统行业。2014年11月: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不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时代有三个特点: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1]。在线化指人的行为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数据化指行为活动可以用变化的轨迹数据刻画,并且可用于分析和利用;智能化指利用计算设备和数学算法来分析利用数据,进而可以辅助或替代人作决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动力之源[2,3,4]!在我们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这种现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教育和创业进行相应的思考。

二、大学教育

大学的意义和使命是什么?我们知道,大学有三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虽然不同的大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独特的气质和迥异的理想与风格。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学都崇尚真理、创新、踏实与胸怀!正由于大学崇尚真理、创新、踏实与宽广的胸怀,反映在大学的社会职能上,就是对人的教育:育才与育德!大学的育才,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完成:教、学、研。这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首先,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研究基础,就不可能给学生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传授基础知识,还能将最新的前沿研究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开启大门,指明方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上的。其次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在大学里,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思维活跃,不拘一格。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并思考一些看起来错误甚至荒谬的问题。既然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老师们就应该认真对待,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和解释。最后是研究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是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分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探索创新,二是应用探索创新。相对来说,理论探索创新非常困难而应用探索创新比较简单。前者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完备的知识结构和严密的推理能力等优秀的综合素质,而后者要求则相对宽松。

三、创新与创业

虽然最近几年,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都将创业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实际上,正如在上一节所述,大学的一个内在精神就是创新。因此,对大学来说,创新并不陌生,也不乏很多杰出的创新案例。这些杰出的案例,覆盖了理论探索创新和应用探索创新两个方面。最能反映大学理论探索创新的案例主要体现我国科技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以及CPCI-S(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收录的数量。相比2005年,我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在2014年翻了2番还多;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从不足6%增长到13%左右。这背后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绝大部分来自于大学,少数来自于研究机构和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应用创新主要体现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上。据统计,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万件,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的科技活动中,“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所有参与创新的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大学教育的经历。因此,大学教育,是“创新”的生命源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强调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创业。创业和创新有天然的内在关系。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如果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有资本合作,那么创新人员都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反过来,任何成功的创业,都必定包含着创新。否则同质化竞争下,如果没有核心的创新,很快就可以被后来者模仿和超越。虽然大学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在校的大学生并不擅长创业,尽管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实际上,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仍然是思维、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学习,这些都是创业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准备,那么创业也必然是空中楼阁。事实上,对高校来说,虽然最近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创业教育本身已经被推行了很多年,特别是在国外,据统计,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大学提供了创业课程。在国内,虽然创业教育覆盖面相对较窄,但不同的大学以不同的形式强调创业的重要性并且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达成了一种共识:高校必须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继续重视传统的“就业教育”,同时必须强调“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倡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5,6,7]。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还有必要为他们准备一盆冷水!事实上,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以作者拙见,至少存在如下不足:(1)真正的创业对创业者(或创业团体)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而目前大多数创业者都不具备这些素质!(2)刚起步的创业公司缺乏核心技术,行业门槛较低,在同质化竞争中迅速败落。诚然,创业的道路艰辛曲折。引用著名创业成功人士马云的原话: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虽然创业不一定会成功,甚至是失败多于成功,然而,只要有一线曙光,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创业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8,9,10]。而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个人觉得,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强化:(1)保护创业激情:虽然创业不能仅凭激情,但创业离开激情就失败了一半。(2)强调团队协作作战:前面已经强调过,如果要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成功,必须要有精通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市场营销、公司管理、财务税收、社会交际以及勤奋踏实的合作伙伴。(3)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来划分的,但在“互联网+”新时代,对复合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人才数量。尽管一个人不能精通财务、税收、管理、市场等所有方面,但如果创业者们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对创业是非常有好处的[11]。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又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等IT技术的兴起,新时代的创业越来越需要复合人才。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对大学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如果说传统的就业教育偏重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那么创业教育更偏重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了响应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激发他们创业热情的同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创业指导,例如典型案例分析、强调团队协作、注重多方面能力培养,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4-146.

[2]Helen Lawton Smith,Dave Chapman. Entrepreneurial Academic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Spin-Offs from London's Univers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14,32(2):341-359.

[3]G.John Geldhof,Michelle Weiner,Jennifer P.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 in Late Adolescence:The Role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4,43(1):81-91.

[4]辜僮瑁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02):161-165.

[5]Matthew J.Mayhew,Jeffrey S.Simonoff,William J.Baumol.Explor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Ties to Hig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2,53(8):831-859.

[6]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32-38.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14-21.

[8]Ivanov Vasily,ShaidullinaAlbina,Reg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Forming[J].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2015,7(1):35-40.

[9]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08-03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响着金融学子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思维观念。一系列互联网金融的新概念进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视线:“大数据”、“云计算”、“社会征信”、“共享经济”、“数字货币”、“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让金融专业的师生既兴奋又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思维观念已经改变,经济和金融明显可分的界限被打破。当前,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高度融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一切资金支付活动均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几乎不需要现实货币参与,点对点的资金流动使得“金融脱媒”趋势来得异常凛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受此影响,复合型人才和跨界发展不再是空洞的口号,传统金融教育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实践远远走在了当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对传统高等金融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但也带来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因此,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教育的研究,通过互联网金融思维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一)大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从“草根金融”兴起的,在民间金融“野蛮生长”和“乱象丛生”的时代中逐渐走向成熟,对传统正规金融形成强大压力。实际上,历史上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会征信缺失、无足值抵押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较好克服了这些顽疾,信息不对称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有效缓解,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结合人工智能使社会征信和债务催收都不再成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催生了众筹、共享经济等变革创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业态。 

(二)人工智能优势 

与传统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错误率低,模型不断进行自主训练和优化,大大提高了适应性,在量化投资、决策咨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优势。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互联网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戶数据,以及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感知机、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BP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取代了传统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对客户分类的工作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开放、大维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对银行依赖中央银行建立的封闭客户数据系统的优势。 

(三)“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智能化、去中心化、脱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广模式催生了各类体量巨大的新兴业态,作为这些业态的基础和共同体,互联网金融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领先于传统产业成为近年创新创业的最大落脚点。 

(四)规模优势 

200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经营上的规模优势日益明显,各项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与传统金融业态不同,互联网金融由一系列的产业链构成:征信、借贷、催收和服务等环节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业务模式上可以灵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环节聚焦其优势业务,可将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五)双创优势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效率高等的优势愈发明显,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催生创新,推动创业,极具双创优势。一是依托互联网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远程支付场景不断完善,近场支付也在爆发;二是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海量支付数据以及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三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运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热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上,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发展出了引导P2P平台与担保机构合作、整合线上与线下服务以及增加债权转让等服务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客户的理财或量化投资业务;六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念。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SWOT分析矩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当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据。 

(一)优势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业以来,到目前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质的突破,金融专业的品牌认可、高考招分、学生素质、国际化程度、毕业后的薪资水平、社会评价等各项指标均处于各行业的前列。同时,国内金融领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次,当前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一般采取模块化搭建的思路,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优化组合,体现功能性。第三,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良好体验和观感,高校师生有充分的积极性迎接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 

传统金融教育是单一化的金融专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货币经济、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工程、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对货币、投资、资产定价、股票、债券和财务等“纯金融”知识的讲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涉及计算机与统计学习等跨领域的知识鲜有涉及。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到来之后,我们发现业界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单一聚焦金融领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开始变得落后和陈旧,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比较缺乏互联网金融的专业教材:一是自编教材的质量令人担忧;二是优秀的互联网金融的国外教材引用较少;三是互联网金融跟风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因地适宜,教学内容和难度都过犹不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朝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极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无奈之举,导致银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联网金融目前的进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原因在于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传统金融教育毕业的学生青睐于在正规金融行业就业,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心存疑虑甚至偏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显然,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巨大。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还在科研立项、论文选题、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创业、高校金融教育的学科点申报、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开拓了广阔空间,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从一开始就在进行业务模式的细分和产品之间进行内部整合。互联网金融也正在逐步通过用户、大数据和场景的互动来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运作。互联网金融的跨界整合实现了不同行业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在空间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金融业务、营销和管理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高等金融教育实践来看,金融、计算机及营销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构建,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教育“分业培养”的理念和当前互联网金融“混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冲突,需要解决“并轨”发展问题。其次,传统高等金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相对成熟,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远远走到了学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联网金融教育强调“长尾性”。与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聯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服务80%的小微客户,推广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传统金融教育中关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关课程几乎从不开设。消除“教育偏见”达到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长尾性”仍然任重道远。 

三、结语 

高等金融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关切所在。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制高点,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金融学知识,理解金融业务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启示有如下几点:(1)注重学科交叉,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2)加强师资建设,促进传统金融教育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发展。(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产学研”的合作,树立“干中学”的务实求真精神。对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优势的,要秉持开放理念加强彼此合作,使研究向应用转化。(4)加强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引入相关课程。此外,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高发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适时向社会进行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提高民众规避风险的能力,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铭.浅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6(23):313. 

[2] 杨竹清,张超林.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 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4] 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5] 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 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6] 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3-95. 

[7] 刘变叶.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篇5

随着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语言信息教育实践与机制创新飞速发展中,分别表现在培养各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信息综合内涵素质、各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互联网+语言信息化建设等整合因素问题。而在各个领域中的教育互联网+创新技术和综合内涵素质面临的多个智能网络不同类型学科与专业创新协调控制发展,而这些专业(各个领域专业行业等)的素质内涵等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是如何加强各个层次(民办和公办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语言信息互联网+技术,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与创新学科探索建设。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主要集中在语言信息教学计划的遗产,教师仍在课堂的主导者,并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知识综合内涵问题。教与学方法过于死板,同时限制了各个专业学生在语言信息思维教育创新欠缺。

2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教育创新模式探索研究

2.1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基础设施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静态与动态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元素,分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元件和元素组成。针对各大高职院校设计的课程教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优化趋势,同时利用不同类型的(民办和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需增设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推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高等职业学院整合建设不同类型的校园虚拟网络教学仿真中心(也就是虚拟云计算系统中心)来提升各个类型的教育创新结构发展,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的运行。

2.2教育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化平台设计,是一个网络虚拟内部结构的程序和组合的文件系统,以及在虚拟化云计算系统的应用。由于不同层次学院(民办、公办等)所利用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及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系统差异,同时利用各个层次专业课程设计各种类型的软件系统,方便各个教师与各个学生熟悉运行网络化平台。其中针对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中的网络化平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和教育的发展,提供各个学院不同专业层次的教育创新教学资源平台。

2.3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应用能力平台服务

基于针对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分别利用教育创新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运行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它提供基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学生应用程序的运行管理平台,同时基于应用能力运行层以平台软件为中心提供了高职学生中的各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与部署、运行相关的资源交流平台。

3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教育创新决策

3.1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的视角

针对简单化中的传统教育创新教育技术的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是多层负载控制,但是作为各个学院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分别利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平台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学,同时利用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创新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了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创新技术,集成过程控制符号,网络的网络化和云计算语言维护网络化,网络声的云,云的图片,视频和其他教育创新语言信息技术。

3.2教学模式下网络时延教育创新系统设施

针对教育创新技术教学都采用不同层次的新型教育创新虚拟云计算系统,推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远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网络化功能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育创新技术的应用,旨在为网络化技术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2],方便了师生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学习平台上的交流。

3.3网络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1)教学模式下教学识别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下多层次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服务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技术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融合分析,然后通过改进教学的优化设计,合理选择操作和使用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整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教学平台。(2)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实时交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语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结构教育者来说,在线交流可以实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线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设置教育创新关键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资源交流平台[1]。随着教育创新关键资源交换平台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匿名性,在教育创新的关键资源交换平台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发言使高职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育创新关键技术虚拟云计算系统资源交流平台上可以设置专题和讨论区,由结构教育创新技术教育工作者确定话题[2]。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减法思维;图书馆服务;大数据;重构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6

以“跨界”“融合”“创新”“重塑”“人文”“开放”“互联”等为理念的“互联网+”现已发展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股全民积极参与的“互联网+”讨论、实践与战略布局热潮已经形成并呈涨潮之势。图书馆界也不例外,早在2014年的一些图书馆研讨会上,就有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探索交流,但不得不提的疑问是,在这一派图书馆界“互联网+”热潮的背后,“互联网+”的真正思维得到了图书馆人的灵活运用和汇融贯通吗?为此,本文在概述图情学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最为关键的减法思维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进行了减法思维的重构研究。

1.“互联网+”减法思维

学术界通过结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和阿里巴巴、腾讯等IT企业的积极实践均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突破”“创新”“开放”“相加(+)”等,其中“相加(+)”更是得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运用与解读,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医疗”等。而其实在这些“互联网+”思维之中,学术界目前最为忽视的减法思维则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这不但是“互联网+”有着强大创新驱动力量的根源,也是其能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均能采纳运用的关键之所在。从工业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向“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嬗变范式去理解“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则可以为我们的理解多一份基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支撑。

由宏暮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商业微笑曲线根据企业生产分工,认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及最大化获取利润与优势的三大流程,也是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与大规模传播三大标准思维模式的具体诠释与体现。进入“互联网+”时代,商业微笑模式则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程协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向单线条式模式发展,围绕在互联网时代协同模式环形闭合式线条链上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进一步向基于互联网单线条上下关联律动的模式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都因互联网的关联而总是实现角色转换与互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了融汇贯通,使之这一模式呈渠道扁平、环节更少、角色清晰、任务明确发展趋势,减法思维得到初步形成并在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自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真正从民间智库理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互联网+X”一词也因此迅速成为了各大检索平台的热门词之一,也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便民、富民、为民实践也确实让每一个民众都感受到了“互联网+”思维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而更加受到热捧,各种“互联网+X”一时风起云涌且收效明显。如作为一家小公司,弘康人寿一直在不断摸索如何沿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减法,最后通过互联网+思维架构减去了个险、团险部,只保留电子商务部和银保渠道,实现了其新品销售仅限于该公司官网和官微渠道、成本减到近乎为0,但销量却激增的效果:借鉴“互联网+”精神,“O2O+”通过将B2C、C2B、P2P以及F2C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维,为“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战略探索实践过程中,日日顺商城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做“减法闭环”,通过聚焦于家庭健康领域,并以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水安全问题切入,实现了与天猫、京东等综合类电商平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2.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2.1互联网+减法思维驱动下的图书馆转型与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减法思维主导的图书馆服务一方面在内部实现业务的流程、内容、功能整合,以实现传统服务、现代新型服务的重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图书、信息、知识、数据相关生态链上下游机构、元素的协作、合作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延伸与创新,最终实现内外部协调统一、以互联网为链接纽带、以功能最简单化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

(1)图书馆服务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机构,社会其它的数据中心、情报服务机构组织,提供图书阅览、休闲娱乐、生活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中心,发展更新迅猛、应用愈加方便的移动阅读终端,以及日益改变的文化消费方式、观念及认知等多重驱动元素,都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一的围绕图书这一价值核心,以图书馆物理空间为主要服务阵地,提供图书借阅、检索、分类为单渠道核心业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必须向以数据和用户为双重价值核心,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多重服务空间为阵地,提供图书与数据、信息、知识为最佳结合的维度、多渠道核心业务转变。

(2)图书馆合作协作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数据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既需要依赖于自身的书目数据、网络数据、数据库数据、用户数据,也须借助于社会其它机构的相关数据,如环境卫生数据、政府公开数据、政策建设数据等,并基于这些数据来实现数据间、数据内的相关挖掘分析与价值发现,如通过对用户教育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资源准确推送与需求知识点定位。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除在实现内部的服务转型转变基础上,还需借助与相关机构的协作合作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等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如公共图书馆与教育机构联合来实现对用户教育需求的精准化分析、学校图书馆与国家智库机构的协作来实现学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资源推送等。

2.2“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指导及图书馆内部服务与外部协作合作的多重驱动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将不但是基于传统图书的借阅等服务,而将是基于图书、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不但是基于传统认知的文化、教育服务,而将是基于社会、用户需求的文化消费、健康休闲、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不但是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实体活动,而将是基于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等为一体的综合,如创客服务、出版服务、第三空间服务、MOOC教育服务等。

(1)服务布局重构。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互联网化、数据化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布局重构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服务的互联网化来实现布局的重构,就是借助于这一契机将分布于现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碎片化服务,整合后打造成围绕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增长点,如基于网络资源的舆情分析、基于网络知识资源的登记与集成、开放网络知识资源的保存与组织、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标准规范与监管、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认知分析等。

(2)服务模式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局限于图书处理流程的资源交互过程,即图书馆的资源采编分类、登记、流通借阅、保存收集,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打破这种简单的图书流服务模式,重构一个图书、数据、信息、知识与行为主体(既包括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完全交互,具有开放、多源、多维、多主体特征的综合性、创新型交互服务模式,并涵盖如创客、MOOC、3D打印、第三空间等服务,重新描绘社会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认知。

(3)服务主体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服务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网络资源及组织资源)与图书馆员是其服务实现的行为主体,但“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P2P、O2O、人际网络等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则迅速扩大了这一主体阵营。首先,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也无力承担成为社会或机构唯一信息机构所担负的重担。资源开发商、机构网络/信息中心、商业化信息服务公司都在分担着图书馆的角色,且日益变得强大和不可替代,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尽管曾因版权而广受争议,但其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源检索与信息获取服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已难觅对手,因此图书馆需联合相关的机构,以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去整合各个机构可能都重复提供、但又缺乏协调协同的信息、数据监管、开放出版等服务:其次,图书馆员、用户是图书馆服务提供者,也可能是图书馆服务受益者。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源头、多渠道、多内容等特征,图书馆员、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图书馆员与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也可能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与受益者,以致图书馆员的角色与职责不再单一,故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将图书馆员与用户,以及其它协同提供服务的参与者都重构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者,则无疑会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效率提升,目前已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实现的真人图书馆则就是这一重构结果的典型代表。

篇7

关键词 两化融合 互联网+ 现代电子商务 现代师徒制 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论文的提出及意义

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C&B的零距离,传统工业企业的生产及商务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待壮大

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型的学科,这就需要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电子商务的专业教师必须是既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知识,又熟悉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教师,并且还需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师资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2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

目前,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数教材都是有关电子商务内容的介绍,涉及的案例较少,对操作技能的培养的内容则基本没有,无疑这明显不适应现代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既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又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

2论文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法

2.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以两化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位导向,合理设置和建设相关课程体系,开设更多的创新型课程。从基础、技能和实践三个层次开设相关高职层次课程。

大一课程以基础素养培养为核心,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操作基础》、《实用英语》、《商务沟通礼仪》、《计算机综合训练》、《Ruby或Python编程基础》、《电子商务导论》、《大数据》。

大二课程以专业技能和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为核心,主要课程包括:《互联网基础》、《网站制作》、《网络营销工具》、《两化融合基础知识》、《数据采集工具》、《数据加工工具》、《企业信息化发展概论》。

大三课程以实习、实践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主要课程包括:《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网络营销实战》、《互联网思维》、《营销的故事》、《大数据采集实习》、《大数据加工实习》、《比特能工厂实训》。

2.2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研究

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充分借助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企业服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

(1)改变传统单一式、枯燥式的教学模式,融入一些活动、互动、讨论、沟通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融合网站设计、网络营销、情报检索、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用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实战技能。

(3)模拟业务团队,以工业淘堡网商务平台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等进行分组、划分成多个团队,组件比特能工厂各类业务团队,以实际企业服务需求为基础开展实训,增强团队协助意识。

3教学实施成果

根据目前企业互联网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实际工作需求,我们开展了以“网”、“络”、“营”、“销”四大课程及实践体系的核心教学,在“网”方面,我们教授学生们掌握如何企业设计、搭建、运营、维护企业网站与网店技术;在“络”方面,我们教授学生们掌握如何采集、挖掘互联网大数据资源(供应商、客户、原材料、产品技术、市场商机…),为营销提供数据基础;在“营”方面,我们教授学生们掌握现代最流行的微信营销、QQ营销、论坛营销、邮件营销、事件营销、博客营销、SEO优化等实践技能;在“销”方面,我们教授学生们掌握沟通技巧、客户服务、商务谈判、软文写作等商务技能。学生们在真实项目中训练、成长,将项目成果转换为快乐的教学成果,使学生们不再面对枯燥的学习氛围,而在实践中收获、提高。

两化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企业互联网+改革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两化融合需求+电子商务+计算机的优势。为了把握市场需求,在制定教学方案初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持续调研,以保证专业教学方向的准确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于春香.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分析[J].电子商务,2014(04).

[2] 费佳艳.基于市场发展趋势看电子商务教学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3(11).

[3] 胡桃,尧舜.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外语人文环境;互联网平台

一、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本质特征,精神风貌,行为文体,人文环境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开放性,辐射性和兼容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来源渠道之一,理应在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和繁荣具有高品位,高格调,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和融合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对应的外来文化在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中扮演着丰富补充,兼容并蓄的作用。

首先,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环境不仅是指校容,校貌,还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语环境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培养外语思维模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最大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于重视专业能力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人文修养等负面影响。同时,在外语教育被定位为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并反思外语教学工具化的弊端,并呼吁在外语环境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的大学时光被良好的外语人文环境所浸润。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风趣幽默的外语文化氛围,为现代大学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再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对学生的补充性发展,这恰恰迎合了教育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外语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性格,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达到学校提出的人人成功,各个发展的目标。

二、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特点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70年代作为一种国际通讯的形式以来,已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应用,使用人数已达到数千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即二亿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能真正突破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之间迅速,海量,互动式的交流。互联网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其中,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的特点包括:

第一,信息范围广。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资源最广,信息最丰富的平台。在这个无限的信息资源中,人们可以查找到几乎所有题材的资料,无所不有。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英语占83.3%),因此能用作外语学习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英语教学杂志、教案、教参、自学辅导材料、教师进修站、学位课程选修点以及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在线名师讲堂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了学习的广大平台。而互联网是一个无纸化的媒体,没有纸质教材的容量限制,进入互联网彷佛进入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这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更为外语人文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信息传播及时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更新非常及时,网上的资源如此之多离不开不断增加和实时更新的信息。人们通过带电子论坛、新闻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话题的讨论与交际,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可以及时地收发信息。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与传统的书报相比,互联网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及时”。传统上的书报要经过印刷,发行等渠道,最快也要半天才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若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那么人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他国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知识,提高个人外语人文素养,从而在经济建设中,提高整个国家综合竞争力。

第三,信息资源专门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查找方便,网上资源非常规划整齐,外语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定的需要寻求特定信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将关键字输入到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再将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重新编排成相应的材料,就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了。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自身弱点,在互联网上找相关资料查缺补差,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师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外语人文环境的营造。

第四,省钱省时,浏览方便。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可供全球共享,而且绝大多数可免费索取,虽然有一些网络资源需要付费,但是传统的报刊相比还是非常便宜的。由于外语资源的有限性,原著图书资源少,且昂价格贵,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知识造成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互联网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网上图书馆、万方数据库、CNKI、中外数据网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良好平台。另外,互联网页面布局精巧,设计精密,为浏览提供了方便。

三、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越来月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外语人环境建设方面更是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基于互联网平台信息范围广,信息传播及时性,信息资源专门化,省钱省时、浏览方便的特点,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图书出版业的电子音像制品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已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到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纸质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另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相应的各种教材解析视频,名家解疑答惑,教材课件等。例如,《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有电子光盘,而且互联网上还有教材解析,重点难点分析,名师授课视频,教材参考答案等。

2.数字化教育

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外语人文环境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模式等的开发与完善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发展。例如,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资源不仅有中文数字资源、免费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外文数字资源、试用数字资源、而且还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等。

3.互联网的知识管理平台

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提供了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手段,因而是极佳的知识管理依托平台。近年来,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搜索引擎等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及协作特点的新技术,对于离散知识的结构化,隐形知识的显性化,知识交互增强等,起到了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例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个体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模式。博客,微博作为新型的开放式叙事平台,是记录个人经历,思想感悟,行为反思的有效载体,并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如在“新思考”网站中设立的教育博客,教师教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实践反思等内容上传发表,博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和跟帖,因而已成为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共享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可以自主创建博客,微博平台为大学生定期推送西方经典美文,西方古代史,学习外语的方法,最新科技成果,西方餐桌礼仪等知识。

四,总结

互联网资源作为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音像素材。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不断出现在互联网上,学生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外语知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2]莫锦国.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开发的原则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3]韩金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搞好英语教学与科研[J].外语电化教学,2002,(8):22-25.

[4]王守仁等.网络技术与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8-11.

[5]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篇9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中音乐版()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china;)、音乐天空(music,)、九天音乐网()}pop评论()、高地音乐()、天虎音乐网()、三九网蛙()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青年;工作的探索

一、二公司团委在“互联网+共青团”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二公司团委将新媒体建团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先后建设了青春在线、青年技术交流网、青年创新创效实践基地网络图书馆、二公司青年QQ群、足球兴趣小组微信群等,对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动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基础团建,激发团组织建设新活力。青春在线网站是一个联系服务青年的综合性网站,集基层信息、团内要闻、支部工作、支部考核、工作安排、电子团讯、文件汇编等日常工作为一体,使所有团务工作一目了然,方便团干部及团员青年查阅和更新工作信息。同时,该网站着力宣传引导,媒体聚焦专栏ι缁崛鹊阈挛藕褪录进行专题报道,要闻导读专栏及时传达十八届四中全会、团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系列讲话精神,加强青年形势任务教育和主人翁意识教育,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加大对各类优秀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引导团员青年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互联网+技术交流,搭建青年成长平台。 为加强公司内外的技术交流与沟通,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一个装卸设备技术资源、社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自主研发了青年技术交流网站。技术交流网主要包括设备管理、技术交流、设备故障、设备维修、论文参考、培训教育、经验推广、成果展示、规章制度等栏目,重点实现装卸设备技术难点课题的网上集中攻关,技术成果的网上推广、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网上共享,为青工学技,为现场设备维修提供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他们直观全面地掌握设备维修的工艺和措施,同时可以为职工技术培训提供资料和参考,促进职工整体维修水平的提高。

二、互联网+时代加强公司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

在新时期转变观念,认清形势,适应潮流,利用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团建工作进行开拓和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及时针对二公司团组织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把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方向,进行统一的规划成为指导新一阶段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有机整合传统资源,有效提升工作成效

利用创新创效实验基地,搭建“互联网+共青团”活动平台。2014年,二公司团委创建了青年创新创效基地信息化实验室,此实验室的建成可以为共青团与互联网相结合提供模拟实验研究的平台,信息化实验室提供设备支持,信息化小组成员们将利用业务时间,交流讨论,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公司团委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开展培训,丰富青工及团干部的网络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为开展“互联网+共青团”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依托“青年文明号”,为“互联网+共青团”提供技术保障。计统科微机室是二公司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这支以优秀青年为主的队伍在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公司团委将借助“青年文明号”的创建与网络建团的合力,实现双丰收,将互联网思维列入青年文明号的重点研究项目,让青年文明号为网络团组织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运行保障。

(二)以青年为本,听青年之声

互联网思维要求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应用在共青团工作中,即要对青年喜好和需求深度了解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先行去设定议题,创造风尚,引领青年。在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由工作本身的意义、功能、重要性决定的,而是由青年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决定的,所以,以青年为本应该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针。在青年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正确观点和思想精华,才能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要倾听青年心声,引导青年广泛参与,比如团组织微信公共号,不仅仅是活动信息起到公告板作用,还可以征集作品、意见反馈、网络调查、评比投票、查询数据,还可以发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智慧打造平台。

(三)丰富建设形式,打造更多平台

共青团更应该做的是利用正确的内容、广阔的渠道、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品,打造大大小小的网络平台,让青年在这个平台上自由而平等地创新、创建、创优,让更多的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积聚和配置,让正能量在这个平台上聚合并传播。团组织应该发挥主动性,小处着手,快速迭代,乃至不断试错,因地制宜不断进行微创新;再影响和聚合更多的青年,形成良性循环,提高青年对团组织的黏性和依存度。

二公司团委探索“互联网+共青团”的实践,是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密切联系青年的新桥梁,是增强团组织服务能力的新载体,是团结和引导青年的新阵地,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将以“互联网+”思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核心,踩准时代脚印,发扬传统,弘扬新锐,砥砺前行,抓铁有痕,焕发共青团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团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