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4: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篇1

[关键词] 学术出版经纪人 互联网+ 学术期刊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教授出版《数字化生存》[1]一书,预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短短数年间,预言成为现实。数字化出版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的冲击。《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指出:“尽管传媒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媒介产品已经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 [2]。报纸遭遇的是“断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也面临极大的发展困境。“2005―2012年我国期刊总印数持续8年增长,达到33.48亿册,但从2013年开始每年总印数都在下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下滑仍有持续趋势”[3]。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出版的挑战,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加入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等大中型网络期刊收录平台。网络期刊平台突破了传统期刊在时间、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为学术论文的传播、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地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弊端,甚至威胁到学术期刊的生存。首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艺、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及传播方式,对习惯于传统运作模式的编辑提出挑战。尤为关键的是,作者和读者对于学术论文的传播均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规律、传播工具及传播技术都有些陌生,在满足读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数字期刊平台将传统期刊肢解,作为身份特征的封面、栏目、风格等不复存在。

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读者无需向学术期刊支付费用,即可通过互联网对学术信息进行检索、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等。自媒体出现后,作者可以绕开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户都可以对论文进行更改和“二次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似乎无需学术期刊这一平台便能实现互动,传统学术期刊信息的权威地位逐渐消失,学术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说,数字化时代将学术期刊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带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前景更不容乐观。一旦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在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传统学术期刊这艘“老船”恐怕将迅速沉没。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编辑,是否得弃船逃生?

毫无疑问,时代迫切需要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新的职业定位。

2 “互联网+”思维与“学术经出版纪人”职业新定位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力保护通信系统设计

随着电力工业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企业对线路的保护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信系统作为高频保护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要求具有更高的可依赖性、安全性及快捷性。同时,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光纤通信的日益普及为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一、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概述

随着人力资本成本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变电所逐步开展和普及无人值班的运作方式。所以传输各类信息的远动通道便成为了解和控制变电所运行状况的唯一窗口。因此,通道的建设、保持及维护成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一般来说,远动通道分为接收变电所各类信息的“上行”通道和下发各类控制信息的“下行”通道这两种通道。上行通道一般可以直接通过主站显示屏的画面查看其运行情况,而对传输遥控命令的下行通道,至今所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厂站端的RTU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均不具备对下行通道的检测功能,这严重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1]。基于此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线路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线路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远方保护信号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快速性必须要可以保证。

二、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现状及趋势分析

2.1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的电力企业中,而对于小型的发电企业则很少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一些小型的电力企业来说采用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比较弱。其次,系统的运行对人才与资金的要求比较高,小型电力企业不具有具备专业知识的系统建设及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就目前我国电网中运行的远方保护信号设备而言,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采用的都是模拟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使用电力线为载体的保护专用收发信机和电力线音频复用通信系统两个部分[2]。

2.2电力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的发展方向。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符合全球数字化的潮流,第二,数字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第三,数字设备可靠性比较高,调试和维护非常方便,从长远来看,可以降低使用成本。第四,数字设备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

三、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网改造中SDH、ATM等新的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无疑可以看出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潜力[3],同时电网改造也给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的运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保护信号通信设备首选是数字保护通信设备,而且实现的方式主要是将保护信号复用到SDH通信设备的时隙中,利用SDH设备的快速自愈性能进一步提高保护信号通信的可靠性[4]。基于此论文对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这套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了特别的纠错编码解码方案,同时结合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高速CPU、CPLD和流行的Windows人机界面等。这些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使调试、维护和使用过程更加方便安全。复用式数字保护通信系统以具有自愈功能的SDH环状网为核心,提供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数据和保护命令的全方位接入和传输。

四、结语

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保护通信系统必然代表保护信号设备的发展方向,这种数字保护通信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还可以提供行政电话、调度电话、远动数据和保护命令的全方位接入和传输,在实际运用中值得推广。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玲燕.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可靠性及其路由选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篇3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2] 施威 , 曹成铭 .“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19(06), 第 110-114 页 .

篇4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发展趋势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呈现多样化设计理念。低功耗、高集成、持续续航是目前各大移动厂商发展的方向,部分可穿戴设备已经从产品概念化走向商业化。在2012年谷歌推出谷歌智能眼镜以来,全球众多科技公司,例如三星、微软、索尼等也相继推出在这个领域研究开发的可穿戴产品。在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蓝牙以其低功耗、可靠性成为了设备与移动手机之间的通信的主要方式。在未来,智能穿戴又会在互联网下掀起革命浪潮。

2、智能蓝牙设备可穿戴概念

智能穿戴设备主要表示为嵌入在服装中,或者以饰品的形式存在于电子通信类器件中。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信息采集、记录、显示、存储、分析、分享等功能。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两大优点,分别为具有计算、存储、传输的智能终端和具有人体工学设计的体感。利用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嵌入到常用的佩戴物品上,便于携带,同时具有人机交互式应用体验。

3、蓝牙眼镜发展现状

自谷歌公司2012年谷歌眼镜以来,全球各大主流科技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智能穿戴设备,其中智能蓝牙眼镜和蓝牙手环成为了强占市场的焦点。但是的电子消费现状来看,其在人们的电子消费比例中并不具有优势,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产品过于同质化。

目前在智能穿戴设备中以智能蓝牙眼镜和蓝牙手环最为常见,但是智能蓝牙眼镜的市场份额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突出,原因为蓝牙眼镜的技术要求较高,既不影响正常眼镜的佩戴使用,又要实现低功耗和高续航的优势。

智能蓝牙眼镜要求具有独立运行系统的能力,可进行常用软件的安装接入和使用,并可以拍摄视频或图片以及和好友视频通话的功能,并通过接入移动互联网络来进行网络通讯。

在眼镜可以接入摄像、VR、3D显示的功能,所以其设计的复杂程度高于其它穿戴设备。已经面向市场的谷歌眼镜因其技术门槛高、价格昂贵、续航时间短、运行发热等问题未能大范围的普及。

4、蓝牙眼镜的产业链

因蓝牙眼镜的集成程度之高所以在核心器件上要求生产工艺必须符合现代化要求,所以其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分支为集成蓝牙芯片、传感器、电池、无线模块等,而芯片和传感器是核心;中游主要提供眼睛识别、图像处理等软件技术;下游主要提品销售渠道和服务。

4.1上游环节

上游环节解决元器件的整合方案,蓝牙芯片作为系统运行的核心,其必须包含超低耗、持续续航、廉价、多核心处理的能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外部环境接口,目前传感器感知类中主要包含有交互感知类、生理参数检测类及环境感知类三种。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必须精准,其中必须依赖于算法设计,用于特定感知元捕捉。算法一般由第三方软件产商获得。在电池续航方面,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一般都会使用充电锂电池。

4.1中游环节

在硬件基础上不使用传统设备的捕捉定位按钮,为了提高用户设计,采用眼球捕捉定位技术,加上图像处理识别方式,可以解放双手,给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在拍摄视频或拍摄照片时就能很好的完成自动定位聚焦的功能,并且会保持传统眼镜的优点,不会影响正常的视觉感应和延时。

4.1下游环节

下游环节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和销售渠道推广,目前的智能设备的使用大多数为捆绑式APP互联网服务和健康数据采集分析。在智能眼镜捕捉这一块,国内的产商还没有核心技术解决眼球捕捉图像处理的难题。市场上的蓝牙眼镜大多数通过手机无线连接拨打电话、听音乐、短信服务等方,在镜片数字图像采集方面,技术尚未成熟。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线上销售(电商网络平台)和线下销售(商场实体店)。

5、智能蓝牙穿戴需求

可穿戴设备要求能体现出个人风格和个性化体验。因为可穿戴设备相当于个人饰品佩戴,个人饰品则要求追求潮流和时尚,因此可穿戴设备的时尚性和美观性非常受到消费者的要求。所以从口袋设备要轻巧,蓝牙眼镜的重量和大小不能比传统眼镜重和宽。

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又不能功能单一化,因为科技一直在发展,集成电路只会越做越小,功能集成度越高。未来很可能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蓝牙眼镜的所有功能。还有就是软件要求,必须在蓝牙芯片上嵌入系统已完成软件图像处理和网络数据传输要求

6、智能蓝牙穿戴发展趋势

消费电子开始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消费性的电子产品从功能性到智能性发展。消费者关注于智能性的维度而没有关注于便携性的维度。传统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两个功能,但是携带非常方便快捷,演变成智能手机后,手机的尺寸越做越大,没有突出便携性的趋势。在便携性的维度上消费类的电子产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固定型、可穿戴型、可携带型和嵌入型。目前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大多数是可穿戴型和可携带型。

智能穿戴在互联网的趋势下要求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将生活数据接入云端分析,通过云端分析可以很好的掌握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智能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健康医疗、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教育等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未来,继浏览器、智能终端、移动应用商店之后,智能穿戴设备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根.智能穿戴改变世界DD下一轮商业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2月.

[2]雷锋网.可穿戴市场上游芯片生态[R],2014-7.

篇5

届时,大会还将继续凸显“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重点”的介绍,并以“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3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国家级刊物)、《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2.电子认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发展情况;

2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

24.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化;

25.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集成技术;

26.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

27.信息安全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

2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评估与认证;

29.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0.工业自动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做法;

3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34.工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不同需求;

35.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36.应用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7.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体系;

3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安全策略;

篇6

>> 浅析搜索引擎原理及使用技巧 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原理及使用 搜索引擎的使用浅析 搜索引擎营销原理及模式分析 搜索引擎原理及存在问题 浅议网络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特征 搜索引擎运作原理的探讨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及检索技巧之我见 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搜索引擎的动力引擎 搜索引擎营销现状及趋势浅析 浅析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及发展 浅析搜索引擎技术及技巧 浅析垂直搜索引擎的应用 浅析网页搜索引擎的PageRank排序算法 浅析网络搜索引擎 浅析搜索引擎排名 搜狗搜索引擎的SWOT分析及对策 浅谈搜索引擎的分类及特点 搜索引擎的应用及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Spider(爬行程序)为了提高搜索效率,Spider会首先爬行其主页,如果主页有用户匹配的信息,即显示出来。如没有则搜索该网站的B、C、D、E、F链接,然后再爬行B、C、D、E、F网页如果有,则抽取其中一个显示,如果没有则在爬行该网页的下一层链接,即图2中的H、G,如果有则显示出该链接。依次类推。这样的爬行无疑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存储空间。例如:搜索“论文”如果主页有该词则主动提取出来,如果主页无出现,则深入该网站的下一层,依次类推。

深度优先的抓取顺序:如图2右边显示,如果A是一个网站的主页的话(index.htm),如果输入一个词后,爬行程序开始检索A网站,并且爬行其所有的链接直到链接的末端,如A网站的F层到F层的下一层G层,则是如此进行。E也是如此,有E层进入其下一层网页即H,再有H进入下一层即I,依次爬行下去,直到找到该网站的所有有匹配的页面,如此爬行,工作量无疑太大,但是却提高了检索率。

Spider程序是搜索引擎的核心, Spider数据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搜索引擎的评价指标,第一个Spider程序由MIT的Matthew K Gray操刀,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统计互联网中主机的数目。

目前网站上开源的spider程序很多,例如JAVA语言、PHP语言、C#语言、C++语言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各个语言了及具体算法了。

该文就搜索引擎原理及其Spider做了简单的介绍,不合理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1.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而对手机媒体化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眼下,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7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善、手机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媒体会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2.信息传播方式更自由

保罗·莱文森所着《手机》一书中,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只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是分开的,直到手机的出现,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集合起来。手机之前的几种媒介,都把说话和走路分开,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实现走路和说话的结合。

3.传播功能极其全面

手机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很少的字节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而且只要在开机的情况下,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是同步的。

彩信,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信息。包括短信、彩信、录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都为手机媒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均可以实现,而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4.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

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报道,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感受了短信业务的方便快捷。

5.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滞后的、延时的,这一特点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电话则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沟通,及时地进行交流。

手机彩信在传播体系过程中,传递双方是平等的,被传方也是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双方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手机报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为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序幕,引起各类媒体的骚动;2005年5月17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2004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

前面这些例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是跟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是手机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证。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有人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手机媒体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体”。

手机作为媒体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传统传播媒介开始开辟手机短信平台,受众通过手机短信向这些传媒发送新闻线索,甚至直接发送新闻,任何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这样使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由公众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的数量和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具有易存储、易复制、随时交流沟通以及多媒体型媒介的优点。

大众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到现在还有许多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其有线连接的方式造成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弥补了互联网的这个缺陷。现在手机网络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时常有“掉线”现象。“三网合一”是以后的发展趋势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在千字节每秒,3G手机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得达到兆字节每秒。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用户只要接上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用户如果进行预定,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的烦恼。因此,网络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的“补偿性媒介”。而手机的方便性和手机无线网络的遍布性使其占有优势,使其克服了网络不能随身携带、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就是互联网的“补偿性媒介”。

今天,手机继互联网之后成为“第五媒体”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认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已经有了很好的联合。2004年6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在上海电视节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流媒体及相关增值业务内容服务。这一举动,打开了国内媒体集团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之门。同时,《》《京华时报》等也纷纷与手机联合,它们都认识到要和手机联合,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使报纸媒体得到很好的延伸。

篇8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13-03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标识中心(AIL)于1999年提出,主要依据物品编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数据融合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网络平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6月18日,欧盟执委会也声明,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理念,由此掀起了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 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云计算相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应用的使用又有不同的负载周期,根据负载对应的资源进行动态伸缩(即高负载时动态扩展资源,低负载时释放多余的资源)。将可以显著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可以实现将大型任务细分成很多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分布式地或并行分配到在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同时将存储资源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

因此,可以这样预见,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云计算的诸多特征;而云计算的拓展则可以建立在物联网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从而实现技术的融合,产生更加巨大的正能量。

1 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1.1 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

深入剖析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发现,物联网实质上是对各类传感器和现有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或者说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其核心是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可以理解为人类感知世界的触角,用这样的触角将感知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物理世界的各类互联网络进行传递、处理,从而使得数字虚拟世界中各种纷繁的画面能够呈现在人类社会中,让我们能够实时感知[2]。这样的“感知——传送——计算——应用”过程,便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物联网的运营模式。而这种运行模式中的关键在于广泛而数目巨大的节点的存在和节点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节点是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位,主要完成智能感知、信息采集、数据融合、数据传送和构造底层物理传感器网络等功能。节点一般由传感器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和电源以及其他辅助单元等组成。通常,对节点的设计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适合广泛的应用场合、微型化、低功耗;(2)良好的接口、传感器具有与较强的感知能力(3)较强的恶劣环境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4)就有数据转换能力,即能够适应数据的串行到并行的转换。

1.2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深刻认识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正确理解物联网内涵的前提,也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可由三部分组成: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管理和应用支撑技术[3 ]。

(1)网络通信协议

这一层主要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物联网管理中心、信心中心、各类样本库、算法库和各类服务基础设施。

(2)传感器网络管理

这一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和M2M终端、传感器网络网关等。主要任务是解决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和捕获信息。

(3)应用支撑技术

应用支持技术主要解决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结合以及提供广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信息的社会化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4 ]。

1.3 传感器网络网络安全分析

物联网除了涉及到互联网安全问题外,还需要面对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传统互联网存在的多种威胁已经拥有很多可行的应对措施;而传感器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比如,传感器网络一般可能遇到节点被攻击、部分节点被物理操纵、信息流失和部分网络被控制等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案有节点身份认证、ZigBee技术等等。[5 ]。

2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2.1 物联网云计算基础

从前两个小节的阐述不难发现,物联网一般具备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而其中智能处理恰恰与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云计算”的理念相吻合。下面,先考察近几年来云计算概念的发展情况。

云计算作为继网格计算、互联网计算、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等类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将各种互联网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抽象,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了可靠服务的形式——大规模计算资源,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云计算理念中一直提倡的“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 6]。

IBM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 7]。

为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物联网运营平台需要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海量信息源于数以亿计的传感器构建的传感器网络,并利用各个网络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拆分、统计、备份,这对物联网平台的计算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同时,资源负载在不同时间段也会存在相应的起伏。因此,考虑一个具有很好自适应能力的物联网运营平台是十分必要切迫切的任务,一方面避免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也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寻求新的突破。至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云计算是与物联网运营平台相融合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基本相同的客户需求,也有相似的物理设备基础,将二者在理念和技术上进行相容,必将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运营平台。

2.2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从上面几点分析看,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计算方式、存储手段、智能算法等等都将与云计算的理念和体系结构相融合。依据云计算的方式构建全新的物联网服务模式,无论从理论还是商业运营模式都是可行的,其安全性也是有一定保证的。

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基本设想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平台,可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云基础设施

包括传感器网络、物理资源以及能够实现所有客户共用的一个跨物理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池。能够有效地提供资源需求的弹性伸缩和集群服务。

(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网络节点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计算功能。

(3)物联网云应用

物联网云应用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的拓展部分,可以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主要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在一个物联网环境下全部用户资源共享、计算能力共享。

(4)物联网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方面用于监控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的运行情况、资源弹性伸缩机制下资源利用的控制情况以及网络用户、安全以及服务管理等等。

上面几点仅仅是在云计算相关概念的启发下,以及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初步设想,在有些方面的构建以及架构仍然存在问题,必将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改进,以便于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物联网运营平台。

4 结束语

文中主要针对物联网的概念和近几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根据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并根据物联网的与云计算可能存在的交集展开了理论剖析。从理论和应用前景上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最后,论文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理念下的物联网实现的简单设想。

参考文献:

[1] 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 22(12): 12-14.

[2] 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1-3.

[3]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 ITU,2005.

[4] http: //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in_cerp.pdf.

[5] President. 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Mostp.gov/pdf/nitrd_review.pdf.

篇9

关键词:信息服务,政策壁垒,政策建议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信息服务业至少发挥着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带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缓解服务业成本病;3、促进知识流动,支撑技术和业务创新;4、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更多就业机会;5、满足不同个体和组织多元化的信息需求;6、吸引外包业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支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既是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激励下,每年以30%的速度蓬勃发展,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传输手段,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目前,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业的地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7倍,西部地区则为全国水平的32%。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为了更好的推动西部经济,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应采取适当措施扭转目前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业过于薄弱的现状,避免西部和农村地区陷入“数字鸿沟”。

2、信息内容服务缺乏产业化运作。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原因,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信息服务机构采取较封闭的生产方式,部门间信息互不流通,缺乏社会化分工协作,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服务能力。据统计,目前社会上70%的信息资源在单位或系统内部运转,只有30%进入市场提供服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3、社会资金向信息服务业流通渠道不畅。论文大全,政策壁垒。相当多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属于中小创新型企业,存在旺盛的资金需求,但目前,我国丰富的社会资金并不易向信息服务业流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困难。信息服务业企业固定资产相对较少,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受到资信等级、财务风险、信息披露等限制,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得到担保或抵押,造成从银行申请贷款比较困难。二是国内风险投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的需求。三是非正式融资渠道受限。在企业成长的早期,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非正式融资,即民间借贷和股权投资。非正式融资因其独具的中小企业亲和力、信息成本和规模经济优势,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我国,投融资政策主要着眼于正式金融,对非正式金融采取排斥的态度,导致其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论文大全,政策壁垒。

4、政策性壁垒阻碍新兴业务发展。论文大全,政策壁垒。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快、技术与业务创新多的特点,要求深刻认识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相关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针对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问题存在政策缺位。例如,对于IPTV、手机电视、VOIP等新兴业务,缺乏统一或者明确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新兴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对于互联网服务业,则先后有十余个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章,造成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难,加重了企业负担;对于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到其它领域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例如虚拟财产、个人隐私、电子支付、数字化信息内容的评估定价等,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法律规范。

二、进一步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信息服务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普遍服务机制。

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确保农村的各级政府机关、农业科技推广站、储蓄所、邮电局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上网,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接入。由于我国正处于电信产业管理体制的转型时期,普遍接入义务的实行还有一定困难,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研究表明,决定信息服务业企业选择落户区域的因素,最为关键的是业务的前后向联系和人才资源。因此,对西部地区,要加大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缓解带宽瓶颈。要加强对上述地区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的资助。协助上述地区建设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测试认证平台、共性技术与应用开发平台、新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等,提高企业开展业务的前后向联系能力。2、完善信息服务业企业认定机制,使信息服务业企业享受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产业水平,我国现有政策对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部分信息服务业企业也属于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但是,由于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是为信息服务业量身定做,仍有相当多的信息服务业企业不能享受优惠,这些企业包括专门从事服务而不是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企业,以及不具备一定自主知识产权要求的信息服务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知识流动,支撑技术和业务创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2006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颁布了《关于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工作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即财税[2006]147号文,提出了将技术先进型的服务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范围。论文大全,政策壁垒。该政策更全面更合理的覆盖了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成效显著,建议将其扩展至全国范围。

软件与信息服务紧密相关,软件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关键工具,信息服务是软件的核心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大趋势。建议将软件企业的优惠政策(国发[2000]18号文)扩展至信息服务业领域。

3、完善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机制,破除政策性壁垒。

对于信息传输服务业,完善市场机制的主要任务是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鼓励VoIP、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与市场的发展,推动三网融合的试点建设。论文大全,政策壁垒。论文大全,政策壁垒。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要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和基础运营企业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改善互联互通,维护公平环境。对于信息内容产业,要鼓励政府对社会开放信息资源,依靠政府市场需求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监理、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为。建立更合理的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整合资质评定条件,减少种类数量,设置资质评定特殊条件,允许提前跨越晋级。

4、拓展投融资渠道,化解信息服务企业的融资缺口。为满足信息服务企业的资金需求,需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业资本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的无形资产评估机制,鼓励银行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发放贷款;加快面向信息服务业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规范非正式金融体系。

同时,还应逐步健全信用担保和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业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服务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参考文献:

[1]汪会玲,论信息服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2-114.

[2]郭作玉,关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思考[J].电子政务,2009,(4):11-19.

[3]杨理容,地市情报所信息服务的瓶颈及发展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95-96.

篇10

工业经济论文2000字(一):对工业经济实施有效监控的若干建议论文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等现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以工业经济管理阶段的风险为基础,对如何进行监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经济有效监控监控措施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合理处理。在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比较多,导致工业经济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实施中采取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整个实施阶段考虑到经济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尽量规避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工业经济管理的风险

(一)招投标的风险

在企业的招投标管理中,风险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料没有严格审核的现象,招标文件和详细的文件等了解不到位,出现相关错误。部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合同,此类竞争形势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在后续的项目跟进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部分的验收问题。项目清单数和测量规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带动了制造行业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项目验收的问题。此外在项目清单设定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部分项目的业主对招投標项目本身了解的比较少,整体把握不足。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企业的招投标地位差异比较大。部分建筑公司当前处在被动的形式下,项目业主的形式变的主动和有利。

(二)生产质量风险

在工业项目中,生产量风险有不确定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的风险随之提升,导致工业生产管理停滞不前。在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是主体,整体管理水平对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业生产项目建设中,忽视了其他方面因素,预估的投资金额和运行成本产生差异。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生产量存在风险。在生产和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因素导致的违规操作的现象,生产量和预期质量差异大,出现其他风险[1]。

(三)业主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市场管理的背景下,部分业主可能没有按照合同条例进行施工,业主产生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多,后续施工中,如果没有及时承担责任,可能产生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施工难度提高[2]。

二、工业经济的监控建议分析

(一)完善现有防范模式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中必须了解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守护各方的权益,在实施中签订生产合同,结合现状和要求等实施。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明确利益分配的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资产体系和方案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签订建设工程的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业主的施工资金来源,建设完善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其中的标准进行细化。只有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方法的创新,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的质量。在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经过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之后,达到经济管理的目标[3]。

(二)完善规模化方案

工业经济发展中制定制定详细和合理的制度方案,通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后,强化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矛盾比较多,后续操作中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给项目生产和管理提供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在精确化管理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落实对应的管理政策,进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和效率,各项政策的积极落实之后能让施工企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

工业品的价格参数一般指的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在实施中对价格变动的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反应出工业品的变动程度。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指数,主要反应了工业企业出厂出厂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验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现行的工业品价格参数得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消耗的外购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等进行计算,合理进行管控。

(四)规定工业中间投入

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内部会计需要明确具体的表格的内容,准确的掌握中间投入计算的原则和资料等。其一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不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频的价值。其二是本期投入到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转移的价值。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比较多,考虑到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要求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的管控。在当前风险管理中,提供了详细的管理规范。通过完善现有防范模式、完善规模化方案、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等方式进行各项管理之后,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带动整体进步。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工业经济下电线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融合论文

摘要:电线电缆产业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电缆制造企业需适应工业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电线电缆产业链作为基础制造业,也需经受冲击和历炼,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关键词:电缆技术;装备材料;发展融合

0前言

电线电缆产业在国家能源开发、能源传输和能源转换中担负重任,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工业经济形势下,实现电缆行业制造体系升级,是所有电缆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放在当前工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电缆企业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突破发展。本文结合电缆行业近些年发展情况,浅析电缆产业装备、材料、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检测装备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制造装备在机械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模块化集成度、生产效率,检测装备在测试精度、稳定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电缆装备供需状况存在错位,一方面国产中低端装备供需饱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进口依赖程度高。电缆制造高端装备以500kV立塔交联生产线为例,目前国内投产生产线以进口装备为主,国产装备多以配套或辅助功能使用。电缆高端装备投资回收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电缆企业在选用装备时,会慎重考虑选用装备的成熟性和行业使用情况。另外高端装备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换代周期长,也片面影响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和投用。但未来电缆行业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仍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需要在基体材料、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上做出突破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高端装备的普遍要求。目前,电缆行业智能生产、数字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对车间工厂生产、检测数据集采需要另行配置传感器、数据集采装置和工业平板等辅助装备。未来数据集采和网络交互功能将是电缆装备智能化的常用配置。

2电缆新材料研发

电缆新材料研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体系的改良、改性、配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全新材料在电缆结构上的应用。目前我国电缆橡塑材料主要应用于中低电压等级。超高压电缆绝缘、屏蔽料存在基础原料整体水平低,核心工艺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不高。高耐压等级绝缘材料对基材纯度、配方工艺、辅助材料的分布状态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超高压绝缘料的厂家非常有限。国家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巨大。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体系基础上研制出更高纯度、更细小微粒的基体材料,通过纳米处理、微粒改性等物理化学方法提升材料性能,也可以研制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复合新材料。未来电缆材料的研发除了注重材料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也更关注其环保性能和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材料研发使用全周期,考量其环保性和循环使用价值。

3制造技术的发展

电缆制造技术发展包括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电缆新结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以矿物绝缘电缆为例,目前矿物绝缘电缆防火性能检测标准以BS6387要求比较全面和严格,该标准要求防火电缆除能经受单纯耐火试验外,还要求耐火测试过程能经受喷水和机械冲击。然而以此为评价标准,电缆企业在采用云母绝缘带材和铜管、铝管、钢管金属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柔性结构矿物绝缘电缆,并得到了用户和市场认可。而耐火陶瓷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使耐火结构电缆可以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桩电缆发展成单独的电缆系列,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又需电缆企业研发相应的高柔性、抗扭机器人电缆。电缆新结构与新应用相輔相成,而某些电缆新结构是需要采用电缆生产新型装备来实现。

4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电缆智能制造是采用电缆智能制造技术和电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电缆生产的模式。电缆智能制造装备采用计算网络智能交互组成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动态管理、决策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电缆智能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企业运营管理和工厂生产执行,公司各工作节点在执行的同时负责数据集成,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层应用大数据管理快速决策,实现智能管理和生产。工厂车间智能生产装备采用数据集采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判断和控制。目前电缆企业已采用有SRM、MES、CRM、SAP、ERP等系列电子采购、制造执行、客户管理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深工厂智能制造和各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边界将突破生产工厂界限,向上下游产业链及客户端不断延伸。随着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电缆原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电缆输配电系统和最终用户,及电缆设计施工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同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将由企业的单点网络,交互成涵盖电缆原材料、电缆生产、电缆设计施工、输配电系统集成和最终用户的共享网络。电缆智造系统通过接入端口,可以与上下游客户共享数据信息。由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给电缆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

国家已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推动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电缆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集采交互系统已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何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下投入应用,在实践中不短提升和完善,最终发展出工业互联网交互背景下的理念先进、具有标准规范的电缆智能制造系统,是电缆行业整体突破的一个重要契机。

5电线电缆产业链融合

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上游是电缆材料供应企业,下游是线缆设计、施工企业和终端用户。电线电缆作为单独的产品,需与其他供应商产品配套组成完整的供配电和信息传输系统。稳定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是生产合格电缆产品的基础。电缆企业运营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大,许多电缆企业部分原材料例如护套料采用自主生产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力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原材料行业拓展,发展成为电缆原材料和电缆供应商。电缆企业生产电缆产品,但电缆制造企业本身不具备电力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资质,电缆生产交付后,需交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安装敷设。电缆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融合,可以发展成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电缆系统供应商。国内电网220kV及以上电力系统,采购招标时常常要求制造商提供的220kV交联电缆需有与其配套的220kV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组装成的电缆系统经过型式试验或预鉴定试验,以证明电缆与其配套连接附件的整体可靠性。这样的电缆系统客观上就要求电缆制造企业和电缆附件制造企业预先研制装配电缆系统并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以上实例,只是电缆产业链向上下游融合的部分体现。无论是电缆生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还是通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交互和大数据平台,都必将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