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生事迹范文

时间:2023-03-17 16: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疫医生事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疫医生事迹

篇1

2020年初,新性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国,她所在的**镇卫生院临危受命,由预料分诊变成市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全区医学留观点,让这个小小的卫生院担负起了重要的使命,她成为一名发热门诊的检验医生,和全院的医护人员一起为广大患者服务。面对疫情全院上下齐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勇敢的逆行而上。

一、强将手下无弱兵

集团的书记从疫情伊始就常驻医院,院内改造,人员防护,患者诊断,样样都有他的身影,每天都忙到深夜,两个月的时间他累的瘦了一大圈,即使这样他也常抽时间到发热门诊休息室去看望她们,每次都要与大家反复强调防护安全,因为隔离区内不能带手机,只能用对讲机与外界联系,书记就常在对讲中让她们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暴露的地方,嘱咐她们做好消毒措施。书记还很关心她们的身体健康,有一次她的白班,在隔离区内连续工作了八个小时,因为长时间戴口罩,她的脸上起了两个水泡,书记晚上知道后,特意让回来的同事给她带碘伏和棉签,嘱咐她处理伤口,好好休息。她心中充满感动,有这样的好领导给她们当后盾,她能抛开一切顾虑,勇敢的对战疫情。

二、岁不寒,无以之松柏;事不难,无以之君子

从大年初一全省医务人员停止休假到确定她们院是发热门诊和医学留观点我们这个小小的卫生院用了四天,通知不断地来,任务也不断加重,这对于她们卫生院来说是个大挑战,同时也是对她们院长的一个大挑战,大年初七就开始封院,全体医务人员不得回家,封院是为了避免医源性感染,但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怎么解决,成了他的头等大事,首先就要解决住的问题,因为需要规划隔离病房和隔离区,院内重新改造,她们住的地方是原来的诊室,里面没有床,初七的晚上院长带领她们搬运床和物资直至深夜,为的就是大家第二天能顺利的住进来休息好,院长还是个特别细心的人,知道她们这些孩子嘴馋,正月十五的时候不知道杜院长从那给她们变出来的蛋糕,上面还贴心的写着“注意防护”,深夜才能休息已经成为这两个月来他的常态,院里总有忙不完的事,不管是与患者的沟通,治疗,还是她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杜院长操心,总是能井然有序的解决一切问题。记得二月二那天,她看到306的患者写给他们的感谢诗,她不由自主的朗诵起来,

你是天使可是你不能飞翔,

你被瘟疫牢牢的锁在病房,

你是天使可是见不到爹娘,

你把思念转化为国家力量,……

朗读的时候她的眼里放着光,发着热,所有的辛苦都不会白费,春天就快来临。

三、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

医院的发热门诊是防护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她们24小时不停诊,一天两班倒,为更好的服务患者她们还主动调整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错开就诊高峰期,改成了下午三点和晚上八点,进入工作区时,她们要戴好口罩,帽子,鞋套,手套,护目镜穿防护服和靴子等防护用品,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温度高时能到达20多度,这一套防护物品穿戴完常常就已经是一身汗了,发热门诊的工作是辛苦与危险并存,防护服不透气,她们常开玩笑说防护服就是一个行走的桑拿间,走几步就是一身汗,时间长了,汗水都会从护目镜里往下淌,闷热的感觉格外难受,尤其对于女生来说,月经期值班可谓是痛苦翻倍,难受时甚至要吃止疼药,进入工作区后,就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也不能去厕所,在工作区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不能出来,渴和饿都能挺的住,但人又三急,不能去厕所才是最难受的,有些人怕浪费防护服,进入工作区前都会穿上成人纸尿裤,但大家从不叫苦叫累,科室苏姐,长的瘦瘦小小,为了节约防护服,每次进入工作区前都不吃不喝,我们科项目杂,种类多,还要负责给患者采血和采集核酸检测的咽拭子标本,咽拭子采集时我们要让患者摘掉口罩,正对患者的鼻咽部采集,风险就比其他医务工作者更高一些,采集时有些敏感的人会有一点恶心,采集前她们会与患者沟通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怎样配合她们采集,来就诊的老年人和小孩居多,老年人听力不好,怎样跟他们沟通也是苏姐将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苏姐平时温声细语的,有了口罩遮挡,她说的话老人们听不清,也发生过“大爷您张嘴“要采血啊,孩子我早上吃饭了”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聊天,为了让老人听清她说的话苏姐会大声的喊出来的对患者耐心解释,常常会出现下班后嗓子都是哑的,因防护服不透气,又常在里面忙的脚不沾地,一工作就是八九个小时,出来时脱掉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也布满勒痕,问她累不累,她笑着回答“不累那,我好像一进去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活力四射”但活力四射的她也仅限于在工作中,她总是用最充沛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把疲惫辛苦留给自己,不信,你看回到休息区后那个默默躺在床上锤腰的人一定是她,还有很多很多向她一样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人为疫情战斗,她们是战士也是最美的人。

篇2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篇3

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受临床病菌的变迁和耐药性的增长影响,如何合理利用抗生素,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和缩短病程以及改善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用药的基本原则:

1.1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抗生素来说,它主要使用在细菌感染上,其中的一些品种还可以作用在真菌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以及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上。不过,如果只是由单一的病毒感染或者非感染造成的发热时,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在进行确认病菌时,需要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药物可以达到的感染部位的浓度选用恰当的药物。如果病菌还没有确定下来,或者病情十分危急时,可以按感染的部位、患者的病史和患者的年龄以及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对所有感染中较为常见病菌的种类和目前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为基础而制定的。所以说,临床医生要十分掌握经验性治疗方法,并对当地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细菌药敏资料等都十分了解,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1.2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对于重症深部的感染,要使用菌作用很强,血和组织浓度很高的抗生素。例如:早期金葡萄败菌症,头孢唑啉以及头孢噻吩等,都是很有效的抗生素。不过,由于患病时间过与长久而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噻吩的抗感染疗效不及头孢唑啉。这是因为,头孢唑啉血的浓度和组织浓度都比头孢噻吩要高,它的半衰期也很长。所以,感染部位可能达到很高的浓度。对于酰尿类青霉素来说,它不仅有作用很强大的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还具有很高的血浓度和组织浓度,以及较强的膜穿透力。所以,对链球菌属和绿脓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和肺部感染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都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关键问题

合理选择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2.1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所有抗生素都有很多种作用特点,所以,在选用药物的抗菌谱时,必须要适应所感染的微生物。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有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其中,链球是造成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它对青霉素十分敏感,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最先考虑青霉素,如果青霉素不能使用的话,可以选用红霉素或者第一代头孢菌素,最不能使用庆大霉素,这是因为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很不敏感。抗生素中,头孢菌素应用得较为广泛,但是,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都不相同。就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三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弱,二代头孢菌素的作用居次,一代头孢菌素的作用最强;对于阴性杆菌,一代头孢菌素的作用就没有三代头孢菌素的作用强了。所以说,对于金葡球感染时,要最先考虑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很不稳定,一些容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肠杆菌属以及绿脓杆菌等,对很多种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据相关报道,北京地区的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到了60%至70%,所以,红霉素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萄的有效药,只能用来作为备用药;一些抗绿杆菌的作用也受细菌的敏感度下降,例如:羧苄青霉素和磺苄青霉素等,所以被酰尿类青霉素代替了这些抗绿杆菌。

很多种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菌种不菌株对同一种抗生互派敏感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再加上抗生素被使用得比较广泛,细菌耐药性每年都会有所增加,所以,需借用正确的药敏结果,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选择抗菌药物,以增加临床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3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病毒性或疑似病毒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对每种病毒感染都不是很有效的。例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因病毒而致使用抗生素就没有一点的益处。只有在确保因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应使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抗生素的。例如:感冒是由于病毒感染的疾病,这时只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只需要使用病毒灵或者板蓝根或者病毒哇就可以了。只有出现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或者白细胞数升高等,才能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在使用后,经常出现引起致微生物很难检出,并且临床表现也不是很典型,给临床确诊带来很大的影响,有时会延误治疗。所以,只有在病情危险的情况下,并认为是由细菌感染的高度可能时,才可以使用抗生素。

3.3肠道疾患慎用抗生素:因为有些慢性肠炎就是因使用抗生素所致。如长期服用土霉素、氯霉素及毗呱酸等,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3.4预防用药的合理使用:目前由于使用抗生素比较混乱,在一些外科手术前后,多数情况下为了预防而使用抗生素。但通常情况下,清洁无污染或者伤口污染程度较轻的,感染率不高于5%的患者最好不要使用抗生素。但对于一些较大的手术,例如:心脏外科、肝胆、肾脏、胰和脾以及骨科或者妇科类的手术时,可以短期进行使用。

3.5局部用药的合理使用:人体的皮肤和粘膜部分在用药时,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也容易造成耐药菌的产生。所以,对于皮肤或者粘膜可使用新霉素和杆菌肤等抗生素,其它一些抗生素最好不要使用。如果眼粘膜和皮肤烧伤时,使用抗生素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

3.6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人们对自己身体防御机制要有全面的认识。当身体出现毛病时,不能全部依赖抗生素,而忽略了自己体内存在的抵抗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或者数量不足时,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这时,即使使用抗生素也未必有很大的效果。所在,在不宜使用抗生素时,可以采取其它措施,改善自身的状况,提高自岙机体的抵抗力。

3.7联合用药的适应证应更严格:当出现混合感染、原菌不明而造成严重的感染、耐药的慢性感染时,通常情况下就会联合用药,通过联合用药来减少用药的剂量,或者药物在感染部位浓度低时,联用易涌入组织的药物。如果盲目的进行联合用药,不仅难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反而会增加毒副反应和产生耐药菌株的机会。有效的联合大多依据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与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的联合常可获协同作用。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制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联合有产生拮抗的可能,一般予以避免;必须联合时,宜间隔用药。

篇4

【关键词】 药敏实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频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58

Clinical research of antibiotics supply and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djus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OU Da-gang, ZHANG Dong-wu, WANG Fu-hai. Foshan City Gaom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djust antibiotics supply in accordance with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and to research feasibility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low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antibiotics use in 1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before adjustment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and 1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after adjustment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 outcom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antibiotics defined daily dose (DD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hospital stay time and essential medicine usage rate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adjustment. Results AUD and DDDs before adjustment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adjustment,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ntibiotics use frequency

世界l生组织(WHO)制订了化学药物分类系统, 明确药物使用每日剂量作为药物使用频度的参照指标, 该系统明确要求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30%。统计资料显示:美欧等地区国家多在5%~10%, 我国卫计委参照上述标准, 明确要求抗菌药物使用频率≤60%[1, 2], 但实际情况却大大超过这一限额[3]。经验用药现象在基层医院, 尤其是县市级及其以下社区卫生单位大为盛行, 这不仅造成了抗菌药物资源浪费, 更为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流行提供了实际资源。为此, 本院药学部决定借助医院细菌培养结果, 参照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 实时调整药学部抗菌药物供给品种, 以期为临床抗生素使用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为细菌感染患者治疗带来帮助。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来源 参照本院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统计情况, 收集整理计算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依据药敏结果调整前)100例住院患者及2015年7月~2016年6月(依据药敏结果调整后)100例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方法, 收集统计患者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仅限静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制剂患者)。统计纳入标准:有明显病原菌感染灶、细菌学感染指标检测阳性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升高且超过细菌感染临界水准患者。排除统计标准:其他局部使用抗生素外用制剂、抗结核、麻风、抗寄生虫使用制剂。

1. 2 方法 参照WHO在1969年制定的解剖-治疗-化学的药物分类系统为依据, 结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7版)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单位计算方法, 依照推荐的DDD, 计算抗菌药物的DDDs和AUD;具体计算方法: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s值表示, 即DDD/

(100 人・d);依院感科每季度对医院感染细菌菌种统计及其耐药性分析资料, 药学部分别对耐药率>60%的抗菌药物进行停止供应, 把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引入临床使用, 统计医院AUD, 将调整后的AUD与调整前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把分析结果作为下次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的依据;依照省级卫生部门关于基本用药的相关规定, 给各临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基药使用之最低限额, 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补充基药品种, 以扩大基药使用比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调整前的AUD及DDDs明显高于调整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 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 直接的后果就是细菌感染患者治疗效果不佳而至住院时间延长乃至治疗失败, 从而带来了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出现, 致使医患关系紧张。自从WHO定义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并依据此规定不同人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来, 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进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时代, 这为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指明了方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客观地反映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床位使用率、每日使用剂量、使用疗程以及是否联合用药[4, 5], 都能明确监控, 极大地促进了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3. 1 调整前后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资料显示[6, 7]:欧美发达国家AUD约为21 DDDs, 中东国家约为51 DDDs, 亚洲国家如韩国约为70 DDDs, 中国则达到了惊人的85 DDDs。提示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规范性及滥用程度, 暴露了我国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本院在药学部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实行定期调控以来, AUD由调整前的约78 DDDs降低到调整后的约49 DDDs, 数据明显降低, 调控效果明显, 经过两年跟进并巩固调整效果, AUD值基本接近卫生行政部门40 DDDs的要求, 经验值得推广;AUD数值还能有效反映不规则联合用药, 数据表明, 联合用药同样导致DDDs的升高而在AUD数据反映出来, 为医院药学部对抗菌药物品种调整及处方点评提供了依据。

3. 2 调整前后对细菌感染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的影响 调整前, 临床医生往往依据经验或习惯性用药, 对细菌感染类别、菌种、耐药性的认知往往模糊, 仅凭临床经验试探性治疗, 经过几天用药无效后再调整抗菌药物品种、联合抗菌药物使用导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增加了耐药菌株出现的风险[8-10]。本研究显示:依据细菌培养结果,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患者调整前住院时间(7.0±1.5)d缩短到调整后的(3.0±0.5)d, 调整前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3 基药使用与AUD数据的关系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基药使用比率不得低于70%, 在未制定基药使用最低比率以前, 基药使用率离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甚远, 为此, 药学部依据实际情况, 分别对各临床科室制定最低基药使用限额, 这极大地促进了基本药物使用比率, 同时, 基药使用比率的上升, 医院DDDs及AUD数据呈降低势态, 表明基药使用率与AUD呈负相关, 其根本原因在于, 强调基药使用率, 间接推进了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青. 抗生素使用七误区. 甘肃林业, 2012(5):78.

[2] 米清仙. 我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20):914-915.

[3] 卫生部医政司. 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节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8):407.

[4] 钟皎, 严子禾, 赵文艳. 我院细菌耐药性调查及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36(2):160.

[5] 胡静.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临床评价. 中国老年学, 2012, 32(9):1909-1911.

[6] Kim BN. Compliance with an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s advisory consultations on targeted antibiotic usag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05, 11(2):84.

[7] 马越. 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 遏制细菌耐药性蔓延. 中国药房, 2011, 22(26):2401-2403.

[8] 林意菊, 聂彩霞, 邹治木, 等. 医院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合理用药分析. 中国药业, 2016, 25(11):77-81.

[9] 黄华斌, 郭淑敏, 杨艳玲, 等. 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4):309-310.

篇5

关键词: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艾滋病、酗酒、自杀等在大学生身上不断出现,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漠视他人的生命,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培养了多年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猝死”和“过劳死”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词,在2012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人们过度“透支”生命,健康状况每日愈下,人们总是拿“身体”换取“理想”,但是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悔之不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未来。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在课程中,公选课是各大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由教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设定教学内容,学生自行选课,在提高学生视野、经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公选课具有普及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所以以公选课为平台对大学生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其终身的生命和健康观念,本文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课程名称

在我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2%同学因为是理科类课程而不会选择该课程,有80%的同学的第一选择是艺术类课程,50%的同学为了学分而选择调剂,60%的同学在选课之前看课程简介,86%的同学选课只是根据课程名称,可见,公选课的课程名称的选取非常重要。

在选择课程名称时可以加上“生活”二字,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可以增添学生的浓厚兴趣,如《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用电》等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我认为“趣味”二字,可以让科学知识显得生动,掀开科学的神秘面纱,让科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如《趣味数学》、《趣味化学》等课程选课率也达到100%。另外,我们很多课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大学生健康教育》、《公告营养学》等课程,一直是学生钟爱的课程。

2 课程目标

通过公选课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社会人生存具备的一些技能和生活常识,通过学习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珍惜生命是义务而非权力,因为你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使大家都能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远离疾病,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关注自身的健康,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树立对自己、对群体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他们终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选择

高校公选课程的出勤率一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学生在选择课程之后,只要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期望值”,旷课现象应该是可以改变的。公选课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专业教师自己设定,选定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内容要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设置,建议如下:

第一,教学难度适宜。理工类课程是近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公选课面向的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教学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文科同学的理科功底较差,学习理科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将教学内容的起点定在高中以上,这样可以兼顾文理和艺术类学生,不要让学生因“怕”而远离课堂,让公选课成为虚设。

第二,教学内容覆盖面要广。公选课的开设是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是视野,而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过分注重学科科学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公选课的内容应大众化、生活化二不乏科学。建议选择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或者比较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要涉及涉及过多科学原理。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科学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大众化的教学内容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无论多么高深的知识只是都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也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可以提供很多学习资源,尤其是发达而迅速的网络资源带给学生很多最新的科学信息,同学们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知半解,并不非常清楚,这些内容却可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系统合理,形成知识网络。公选课成一般由教师自己设定教学内容,而多数选择的教学内容零散、片段化,相互之间没有连接,只能作为某一个专题,却不能形成一门课程。所以建议课程内容可以生命与健康教育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串联,形成彼此有知识接点的知识网络,最好写成自编讲义,因为具有逻辑顺序和相互关联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好理解。

4 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将内容进行的有效合理的组织安排,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献给学生,这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公选课上教师多数采取传统的讲授或实验法,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上课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注意力往往都被手机给“吸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选课给了教师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来突破当今大学公选课教学的藩篱。建议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设备,注意不要长时间地使用同种设备,教学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可将各种媒和教学设备进行组合,以减少同种刺激产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例如人体生殖系统的教学中就可以幻灯片展示图像,但是这样立体感不强,因此再利用人体结构的实物就就会更直观,也更具体。

第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我们认为最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嘴、动脑”的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到教师设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直接将所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第三,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时教师可适当充当聆听者,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发进行资料查询,自动分组,进行辩论、竞赛等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通过参与者的调动,正反双方的观点都会让大家去思考,锻炼其敏锐的思维;也可根据内容让学生自编剧本,进行角色表演,或设置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等均起到相当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倾听了学生的分析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 课程考核

公选课的考核应更注重平时成绩的考评,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自己的考核方式,建议教师在每次结课之前可适当布置几个小题,并将每次的学生作业进行量化处理;当然教师也可整合几次的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进行一次小型测试,然后做量化处理;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课程目标,设定几篇论文,或是学生参与的辩论、表演等活动进行量化处理,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最终的考核应根据课程目标,可选择实验、辩论、论文、试卷或表演等形式,只要学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即可通过课程。

6 结语

公选课作为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对学习各个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和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将公选课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的载体是我们大胆的尝试,而通过近两年的实施,我校学生的满意率达95%。

参考文献

[1]肖锋,邹福先,周小美等.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5)

[2]王根顺,王彬斐,张秋霞.从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谈高校的生命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5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

[4]周晓玲.大学生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1

[5]冯建军.从知识课程到生命课程:生命教育视野下课程观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89-92

篇6

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多半都是损害健康或致命,比如食物过甜,糖是家庭必备食品,但在糖的甜蜜之中却隐藏着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威胁。日常饮食中,偏爱甜食者,常常会因过量食糖而导致多种疾病。

糖具有使菜肴甜美、提高营养,使成品表面光滑、加热后呈金黄或棕黄色等作用。运动中需要补充适量的糖分,可以通过提高血糖水平、增加供给能量、节约肌糖原的损耗、减少蛋白质和脂肪酸供能比例、延缓疲劳发生,砂糖水还可以刺激肠胃,帮助消化。

禁忌:过量摄入糖会导致龋齿,并引发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塞,甚至对乳腺癌等癌症也有促进作用。糖尿病人、肝炎病人要尽量少摄取。

过 酸

醋主要起增加酸味、香味、鲜味及和味解腻、去腥除异味的作用。醋能促进新陈代谢,食醋是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方法之一。醋还能增进食欲,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它能在30分钟内,杀死沙门氏菌、大肠菌等多种病菌,多吃醋还能维持肠道酸性,达到祛除有害病菌的效果。在室内熬醋熏蒸,对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用醋水漱口可治疗轻度的喉咙炎。烫伤时,用醋淋洗,能止痛消肿,防止起泡,伤好无瘢痕。

禁忌:醋不宜大量饮用,尤其是胃溃疡的患者,更要避免喝醋,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吃羊肉时也不宜食醋,否则会消弱两者的食疗效果,并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过 辣

辣实际上是触觉痛感而非味觉。由于习惯,也把它当作一“味”。辣椒是辣味食物中的代表,是一种诱发食欲,增添养分的理想调味品,并深受潮湿低洼地区人们的喜爱。它能增香添色,刺激食欲。

辣椒——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营养丰富,可增强食欲,被广泛应用在烹调中。辣椒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及胃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辣椒中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时有利于使呼吸道畅通,治疗感冒。长期摄取辣椒,能强化个人对抗衰老的能力。

禁忌:不可大量摄取,否则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消化道溃疡。同时,患有食道炎、喉咙炎、牙痛、痔疮、肺结核、高血压以少吃为好。

花椒——具有去腥味、去异味、增香味的作用。花椒含多种挥发油和芳香物质,除了有很好的除膻解腥作用,还有止关节痛、牙痛,温中散寒的功效。

禁忌:由于花椒为热性调料,会使人燥不能忍,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所以夏天不宜食。

胡椒——具有香中带辣,美味醒胃的效果。胡椒能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加速血液循环,解毒消炎。感冒时,每隔4个小时嚼烂一些胡椒,就能抑制感冒加重。

禁忌:胡椒辛热、性燥,肝火偏旺或阴虚体热的人,应避免多食;发热性疾病,应当忌吃胡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食用。此外,胡椒与肉食同煮的时间不宜太长,因其含椒辣碱、胡椒脂碱、挥发油和脂肪油,火候太久会使辣味和香味挥发掉。

过 鲜

鲜味是饮食中追求的一种美味,能使人产生舒服愉快的感觉。鲜味主要来自氨基酸、核苷酸和琥珀酸。

鸡精。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禁忌:因鸡精本身含有少量盐,使用时加盐要少。鸡精所含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尿酸,所以痛风患者应少用。鸡精溶解性较味精差,如不在汤食中使用时,应先溶解再使用。鸡精含盐,且吸湿性大,用后要注意密封,否则富含营养的鸡精会生长大量微生物,进而污染食物。

篇7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现状;对策

一、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抗生素被许多人当作是包治百病的妙药,一遇到头痛发热或喉痒咳嗽,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而对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危害却知之甚少。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新"超级细菌"还会陆续出现,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加强监管,严格限制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宣布,将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控制抗菌素耐药性。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高耐药性的细菌的不断涌现,使普通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高耐药性的细菌的不断涌现,使普通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1929年英国学者Flemming首先发现了青霉素,1941年应用于临床.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10 年.抗生素是由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广,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依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及抗真菌作用抗生素等.抗菌药是通常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作用范围较窄,包括针对细菌的抗生素外,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磺胺类及喹诺酮类等.到目前为止,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有 300 余种,然而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断出世,抗生素种类繁多及同一种抗生素有多种商品名等原因,医务人员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常见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耐药菌株亦有逐渐增多趋势。抗生素的滥用会带来以下危害:

1.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这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的肾脏、肝脏、造血系统、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对于年老、体弱、小儿尤为严重。

2.产生细菌耐药性

滥用抗生素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更好地适应环境,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这是在大自然生存的基本法则。

3.加重病情造成二重感染

在抗生素的副作用中,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症下药”的同时,如果使作不当,它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而加重原有病情或造成二重感染。

4.延误病情

三、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由于生产抗生素的厂家很多,造成他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以至于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出现了销售无序、虚假宣传、利用非正当手段在医疗机构拓宽销售渠道等现象。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对此管理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2医务工作者方面的原因

(1)经验性和臆断性用药情况太多,把抗生素当成“安慰剂”使用,只要有与之类似的症状就使用。

(2)分不清抗生素与消炎药的区别,以至于应当使用消炎药的时候却使用抗生素。

(3)联合用药不科学,有时医生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但是如果对联合用药了解不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4)预防性用药使用不科学,有的医生为了防止病人某些症状的产生出现,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的范围和量。

(5)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性问题,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应该先考虑用药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而不应该频繁更换抗生素,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6)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不够,造成某些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间隔时间把握不够,不能正常的发挥药效。

(7)用药的个性化强度不够,没有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知识,指导合理用药,研究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四、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的对策

1.规范商业行为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抗生素商业行为的监管,规范抗生素的销售渠道、规范抗生素的定价标准、防治抗生素的虚假宣传现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2.规范用药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官员索耶指出,要实现正确、合理用药,必须拥有完备的合理用药措施和监督体系,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的培训和指导,此外还要设立药物信息系统,以帮助患者正确地选择药物和治疗方式。

3. 加强医务的再教育

对医务人员的再教育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的行医水平,有利于医务人员改正以前的错误做法,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准,避免错用药物和滥用药物现象。

4.加强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监测

有关研究机构应当加强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研究与监测,尤其是那些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监测,并且及时将有关研究信息反馈到医生那里。

5.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

篇8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001-03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f Antibiotic Use Guidance/LU Jian-c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0):1-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procalcitonin (PCT) o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antibiotic use guidance. Method: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in author’s hospital in 248 cases of AECOPD,by using the method to random number table divided into PCT group(132 cases) and normal group(116 cases),the normal group of antibiotics determined by physician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while PCT group according to patients with PCT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use of antibiotic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utum culture results,the usage of antibiotics and clinical treatment.Result:Two groups of pathogen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normal group limited or special use level of more conventional antibiotics,using β lactamase inhibitors or penicillin(containing enzyme inhibit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CT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rocalciton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cute exacerbation; Antibiotics

First-author’s address: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诱因很多,60%~80%的AECOPD是由感染引起[1]。目前AECOPD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5%以上,AECOPD治疗中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导致出现细菌耐药和医药资源的浪费。降钙素原(PCT)作为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区分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能显著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而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2]。本研究旨在观察PCT对AECOPD患者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8例AECOPD患者,其中男173例,女75例,年龄58~84岁,平均(70.2±6.4)岁。AECOPD诊断标准根据2013年我国制定的指南[3]。排除标准:(1)合并有结核、真菌、病毒感染;(2)在入院前2周内静滴过抗生素;(3)合并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呼吸道以外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PCT指导抗生素治疗组(PCT组)132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16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所有患者根据病情予吸氧、祛痰、雾化平喘等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性别、年龄、COPD严重程度分级、症状CAT评分、血氧饱和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住院患者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血常规、血清PCT、胸片、血培养、痰涂片和痰培养等检查。(1)血清PCT测定:采用德国勃拉姆斯诊断公司提供的固相免疫检测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2)常规组抗生素的使用由医师根据抗生素指南决定,而PCT组则是根据PCT的水平以决定抗生素的使用。根据《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4],若患者PCT107 cfu/ml视为痰培养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痰细菌学结果

两组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次分离得到的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阴沟肠杆菌,详见表1。

2.2 抗生素使用

常规组的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的抗生素较多,常规组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青霉素类(含酶抑制剂)明显高于P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ICU例数、临床好转率、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CT组患者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以及抗生素使用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感染、空气污染均可以诱发加重,其中与细菌感染有关的占50%左右,AECOPD是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COP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AECOPD的致病菌有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与文献[5-6]相一致,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已成为AECOPD患者的主要菌群。

P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内转录生成,体内半衰期为25~30 h,几乎不受肾功能影响,正常情况下,人血清PCT含量极低,而在内毒素、细菌感染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PCT可急剧升高[7]。1993年法国学者Assicot首次报道PCT与细菌感染有关以来,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表明,PCT是炎症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8]。根据PCT水平来使用抗生素,可以安全地减少抗生素的处方和使用时间[9]。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及灵敏度均较C反应蛋白等传统指标高[10]。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影响AECOPD预后的重要因素 [11]。但由于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确定病原体,以往根据AECOPD患者痰的性状、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来决定抗生素使用与否,但这些指标均缺乏特异性。本研究中通过检测血清PCT,根据PCT水平来决定抗生素的使用,结果表明:PCT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和抗生素的使用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指导AECOPD患者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影响预后,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防止滥用抗生素,还能减少住院费用,这在COPD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PCT也可能有假阳性结果,包括手术创伤、血液透析、中暑等。

综上所述,针对细菌感染,PCT是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PCT能指导AECOPD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率,减少住院费用以及抗生素成本,不影响预后。但未来尚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探讨PCT的影响因素及对动态监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Decramer M,Janssens W,Miravitlles M.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Lancet,2012,379(17):1341-1351.

[2] Briel M,Sehuetz P,MueHer B,et al.Proe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use vs a standard approach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rimary care[J].Arch Intern Med,2008,168(14):2000-200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肺疾病分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4]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44-951.

[5]周庆涛,姚婉贞,陈哑红,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并发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原菌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7,6(2):82-87.

[6]张金松,茅敏华,姜觉如.AECOPD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695-696.

[7] Tasdelen F N,Aliyazicioglu Y,Coban Y,et al. The value of neopterin and procalcitoni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J].South Medcine,2010,103(3): 216-219.

[8] Beeker K L,StIider R,Nylen E S.Procalcitonin assay in systemic inflammation,infection,and sepsis:clinical atility and limitations[J].Crit Care Med,2008,36(6):941-952.

[9] Christ-Crain M,Stolz D,Bingisser R,et al. Procalcitonin guidance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randomized trial[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4(1): 84-93.

[10] Lee M,Snyder A.The role of procalcitonin in commmunity-acquied pneumonia[J].Advanced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2012,34(3):259-271.

篇9

文/陈青

据一项对包括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抗生素在药物总用量中占30%-40%,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药物;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比例仅在10%左右。我国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

专家建议,市民对抗生素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三不”即不要自行购买抗生素,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不要随便停药;“三问”即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即便有细菌感染现在需不需要吃抗生素,要问一下抗生素怎么吃,一天吃多少。专家指出,人们使用抗生素有7个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对病毒引发的炎症用抗生素,可能压抑有益菌群,造成抵抗力下降。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一旦明确致病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

误区4:新的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误区5:用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误区7:一旦有效就停药。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一有效就停药,可能因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治疗类风湿辨证用激素

山东副教授 王海亭

迄今为止,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不可否认,类风湿病人用了激素,几乎都可收到药到痛除之效。可是,长期滥用激素却比类风湿疾病本身更为严重。因此,在使用激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般认为,根据病情需要,确实需用大剂量激素时,则应毫不迟疑地使用;病情无须用大量激素时,则坚决用小量;能短期使用者,绝不长期应用;的确需长期用者,则开始时可用较大剂量,以后根据病情渐减至维持量。

剂量应因人而异

男性需要量较女性大。一般主张从最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用药后症状减轻的情况,再进一步估计需要量。长期使用小量激素,应予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有严重关节外表现的病人,则需用较大剂量的激素,疗程应尽量短。

停药要循序渐进

骤然停药不仅可出现反跳现象,使病情反复或加重,甚至还可导致恶心、呕吐、低血糖、低血钠、高血钾、心律不齐、低血压等撤药反应或撤药危象。

对于短疗程应用激素者,当关节炎症状基本消退后,可迅速停药;对中疗程使用2-3周以上者,可用递减法撤停激素;对于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者,撤停困难,不可操之过急。若无有效的替代激素措施,可能需要数月,甚至1-2年,才能完成撤停激素。

使用眼膏四项注意

河北副主任医师 程怀孟

眼药膏是药物与眼膏基质混合制成的一种半固体的无菌制剂,在眼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可以延长药效,大多数在睡觉前使用,在使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先洗手 先洗净双手,再用消毒的剪刀剪开眼药膏管口。如果不是第一次使用,要先挤出一点扔掉不用。

2.拉眼睑 坐位或仰卧位,头部后仰,眼往上望,用手指轻轻拉开下眼睑呈一袋状。

篇10

【关键词】 卫生保健意识;健康教育需求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52-02

妇女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健康状况对社会和家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妇女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卫生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她们的卫生行为以及对卫生知识的需求,对家庭社会尤为重要。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边界县城,有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古族等多民族,在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期间,为该县农牧民进行妇科检查、乳腺手检、白带常规化验、宫颈刮片病理检查,并进行问卷式调查,以了解当地妇女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教育需求,为我们妇幼保健工作者提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现场与对象 参考国内外有个文献并结合地方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在当地农牧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期间,对参加妇科检查的所有妇女,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调查,填写调查表。

1.2 调查内容 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②个人卫生习惯(洗浴方式、是否吸烟、喝酒,数、阴道冲洗次数);③近一年来生殖道感染情况(包括白带异常、外阴瘙痒、异味、下腹部痛)及就诊情况;④卫生保健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⑤对健康教育的主管需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2.0建立数据库,通过二次录入校对错误。使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不同卫生保健意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806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最小的21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45±10)岁,其中21-39岁552人(68.7%)、40岁以上254人(31.3%);汉族62(7%)哈萨克族686人(84%)维吾尔12人(1.4%)回族21人(2.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69人(82.5%),高中及以上程度237人(17.5%);务农86人(10.6%),牧民496人(61.5%)经商162人(20.0%),打工62人(7.6%)。

2.2 近一年来,有37.6%的妇女曾有过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卫生保健意识越差的农村妇女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机会就越多(P

2.3 保健知识来源途径为 医务人员指导(42.3%)和广播(51.2%)为主要传播途径,牧民每年迁徙转场电视不是主要知识来源。从主观而言,农村妇女最希望了解儿童保健、常见妇科疾病预防和孕产期保健等卫生保健知识。

3 讨 论

在对新疆吉木乃县妇女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当地妇女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很欠缺,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当地妇女的文化程度和保健意识相比很落后。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农牧民在放牧时通讯不方便,一般是通过广播来获取医疗卫生知识,其次是医护人员定期的去给放牧妇女做卫生指导。为了提高放牧区妇女获得医疗卫生知识的途径,可以将医务人员指导和广播相结合,提高妇女医疗卫生知识水平。针对孕期的产妇要进行密切的调查,这样既能确保妇女的健康还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

通过对妇女健康需求的检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牧产区妇女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广播方式和医疗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对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农牧区妇女的健康行为,逐步提高农牧区妇女的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献蜜,矫杨,王宏亮,四川省农村妇女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79.

[2] 李涛,汪和平,崔颖,农村妇女健康相关知识行为现状分析与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13(4):263.

[3] 姜九莲,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常见疾病及健康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150.

[4] 陈会波,刘洪庆,郑薇,et al.山东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抽样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583.

[5] 杨正夫,江波,王晓怀,et al.1840名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现状及生育保健、意愿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