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6: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南都讯 记者刘黎霞 实习生 陈炫瑛 通讯员 王丽霞 产后第7天,她走下病床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产后第35天,一家三口一起参加学位授予仪式!这位母亲叫白丽吉,塞舌尔籍,前日她与丈夫带着1个月大的女儿来参加中山大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引来同学们好奇的眼光。
白皙粉嫩的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地蹬着腿,睁着一对蓝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十分可爱。当校长黄达人叫到“白丽吉“的名字,小家伙居然心灵感应地“呕奶”了!
白丽吉是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硕士毕业生,丈夫伯纳德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夫妇俩都是塞舌尔籍,都在今年夏季领到学位证书。不过白丽吉拿到证书可比普通学生辛苦得多,今年5月28日,白丽吉在红十字会医院剖腹诞下女儿鸣霞,女儿的出生比预产期早一个多月,白丽吉在产房里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
篇2
直线勾勒蓝图
直线有生命?相信青少年朋友们面对这个问题会疑惑不解。然而,只要看过何镜堂画直线,你就会顿开茅塞。他给学生传授画直线的口诀:“不看起点,看终点,头尾用力,中间一笔过。”那灵巧的手,那笔直的线,真让人佩服。何镜堂画直线竟然不用尺、不托膀,可是他的手腕却能保持一动不动,直线画得比尺更有力度,更有动感,仿佛真的在动起来。他的直线好像画出了生命。
何镜堂的直线的确画出了生命,他的建筑设计图也因此画出了特点,画出了境界,画出了美感,画出了神韵。在何镜堂的设计大厅里,一幅幅精美建筑效果图无不鲜活着直线的生命;一条条富有生命的直线勾勒出一幅幅宏伟蓝图,支撑起一座座雄伟大厦。这些蓝图,这些大厦,无不包含着何镜堂的“生命的直线”,也无不因他的“直线的生命”而灵动鲜活起来。
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
何镜堂画直线的功底如今已炉火纯青,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画直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磨练和思索的结果。谁会知道,大学一年级的何镜堂在学线条练素描时,也曾困惑、也曾迷茫、也曾徘徊。那时,他觉得自己画线条的功底不够深,画素描的功夫不够硬,画静物的技巧不够精。于是,他痛下决心,苦练本领,从线条入手。然而,学线条却没那么容易。徒手画线条,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牵涉到线的粗细问题,笔的用力问题和手的姿势问题。一笔下来,画得很直的人寥寥无几,画得很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何镜堂深谙画线的难度,但他知难而进。他在课堂上与同学切磋,下课后向老师讨教,在书本上找答案,在实践中求真知。学美术的,人人皆知,素描线条粗细由铅笔笔芯的形状与角度决定,线的深浅由力度决定,线的平直由手腕和手臂决定。何镜堂决定从角度着眼,从力度入手,从姿势起步。刚开始的时候,他画线不够大胆,画直线不够有力度,于是,他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只有直线。每每画线,他心静如水,从容不迫,顺着直线,看着方向,慢慢画,细细想,不知不觉,笔尖所到,沙沙做响。慢慢地,笔触有了力度,直线有了动感。他原来画线不够流畅,立体感不很强,于是,他潜心学技巧,着眼练画姿。慢慢地,他悟出了奥妙:把直线画流畅,短线靠指力,长线靠臂力!他琢磨出画线的正确姿势:手指捏笔,手腕自然,手臂腾空,定好起点,瞄准终点。慢慢地,他找到了笔触的感觉,熟悉了线条的变化,他的直线也就自然了,流畅了。他原来画线条也不够均匀,所以,他每每画线,总是聚精会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最终练就富有变化与生命力的线条,有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画直线练素描是辛苦的,是枯燥的,是乏味的。画久了,腰酸背痛手乏力,但何镜堂还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他画直线,不厌其烦;他练素描,不怨其苦;他学建筑,不悔初衷。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何镜堂就是这么勤学苦练。从大一练到大五,从大五练到研三,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画线千万遍,终于下笔如有神,练出了富有生命的直线!
有耕耘自有收获。何镜堂练直线画素描,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练出了影响,画出了名气。大学二年级,他当上了美术课代表。大学三年级,他被选为学习委员。大学毕业,他被推荐为研究生。刚刚跨进研究生的大门,他的才华就被岭南建筑宗师夏昌世发现,从此,何镜堂在伯乐的精心指导下,在建筑学学习的天地里奔驰。
1964年,何镜堂为写毕业论文到北京收集资料,找到一本英文书―《医院功能及设计研究》,对他的论文很有帮助,然而当时并没有照相机和复印机,他只好连续三个昼夜一笔一画地把一百余页的书完整抄了下来。书中字体细如米粒,更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纸,没带绘图尺的他徒手勾画图表,线条遒劲有力,工整如印刷,哪怕最为细微处相邻的两条线段也泾渭分明。那本凝聚了何镜堂心血的手抄本如今成了建筑学院莘莘学子的“励志宝典”。
篇3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由于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其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与行业的磨合时间较短,高校的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资产评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
1、行业对资产评估类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从业门槛高
至2012年,全国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有10万多人,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资产评估行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
但是行业对评估类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据调查,90%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资产评估人员中要求具有评估工作经验,优先考虑具有国家注册的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或房地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资格者,用人单位在招聘评估助理人员的时候则要求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我国资产评估师考试的报名条件中则规定:大专学历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3年,本科学历从事资产评估工作满1年,方可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虽然资产评估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门槛高,要求多,导致了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尽快融入到行业中去。
2、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领域广泛
随着评估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领域逐渐向房地产、土地、矿产、无形资产等领域发展。2004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发展,行业对房地产估价师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国家将土地作宏观调控手段,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与地价评估有关,尤其是近年来土地评估中增加了包括开发区集约节约评价、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农地定级估价、农地产能核算、农地区片价测算等内容,因此行业对土地估价人员的需要也大为增加;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对机动车评估、保险公估、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人员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3、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资产评估行业要求评估人员的知识面较宽,对具有资产评估、财务会计、金融证券、审计、税法、建筑工程、机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及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能够熟练撰写资产评估报告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
二、高校培养资产评估类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
至2012年7月,我国共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资开设了资产评估专业,这些高等院校为资产评估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不可否认这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普遍存在着问题。
1、培养目标雷同,不能完全适用行业的需要
查看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其对评估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以归纳为: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比较扎实的资产评估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资产评估业务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校则以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要求科目为主干课程。
而在行业实际的资产评估业务中,评估工作不仅包括资产评估、建筑工程评估和机器设备评估,同时还包括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旧机动车评估、矿业权评估、林业权评估、税基评估、珠宝鉴定与评估等。因此在雷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下,培养出的学生则无法完全适合行业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但或是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开拓不足,或是由于场地经费的缺乏,或是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使得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通过现场勘查、顶岗操作等过程,直接参与评估工作,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无法满足评估单位的要求。
3、缺少经验丰富的优秀资产评估类教师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个综合专业,它不仅要求教师精通资产评估和财务会计,还有熟悉金融、法律、建造工程、机器设备、无形资产、珠宝、车辆、房产土地等多项资产的评估工作。由于我国的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开设较晚,硕士以上学历资产评估类人才本身就很缺乏,同时加上许多评估公司、金融机构等对优秀评估人才的高薪吸引,造成了高校内资产评估类教师的匮乏。许多高校内的资产评估类教师则由财务管理类、会计类、土地类的教师兼任。由于教师的评估经验缺乏,因而无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资产评估类人才。
三、高校资产评估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我校于2000年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至2013年7月资产评估专业已培养了10届约5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约80%的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资产评估业务,部分学生已经取得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已经可以独立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用人单位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普遍认同。通过对我校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探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资产评估类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行业需要,调整完善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既要体现资产评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调整上,应当根据评估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再结合行业调研访谈、用人单位的反馈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调整。在课程设置上,随着评估业务的逐步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领域需要资产评估,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除了常见的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外、流动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外,还可以增设珠宝收藏品评估、商标商誉权评估、矿业权评估、林业权评估等课程,以满足行业对评估类人才的多方面的需要。
2、建立大型的实习基地,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
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一直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专业与行业内的北京杜鸣房地产评估公司等几家评估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的协议,同时专业与北京几家大型的资产评估公司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不仅便于专业开展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便于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
学生虽然有到实习单位进行评估实习锻炼的机会,但在平日正常的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及学生都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把握不足。因此为了让专业的师生及时把握行业动态,高校可以从行业中聘请校外知名专家、经验丰富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来校进行讲座,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研究热点、评估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等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3、以毕业评估报告代替毕业论文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资产评估专业在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检验和总结。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的特点,依据资产评估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我校本科学生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总结历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的选题空泛、资料陈旧、逻辑性差等问题,我校提出了适用资产评估专业特点的改革方案,即以撰写评估报告来替代毕业论文,并对09级资产评估本科学生进行了试点。
在撰写评估报告的过程中,首先将学生6-7人分成一组,由专业任课教师及行业内的资深注册评估师担任评估报告指导教师,每组学生负责一个综合项目的评估。在该综合项目中学生应当进行机器设备、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企业价值等多项资产的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及评估说明。通过毕业评估报告的撰写,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很多同学认为撰写评估报告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项目的进行,同学们掌握了资产评估的程序,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对不同的资产进行评估,而且能够熟练地撰写资产评估报告。总之撰写毕业评估报告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于实践,学以致用,并为学生能够顺利的融入日后的实际评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请进来,走出去”,建设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评估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否则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校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校内校外密切结合的师资队伍。“请进来”是将行业内的资产评估师请进课堂,如《机器设备评估》,则聘请校外的资产评估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该教师专门从事机器设备评估的业务,评估经验丰富,讲解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去”是指本校的教师到评估行业中挂职锻炼,并参与具体的评估项目中。通过在行业中的实习锻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化林.应用创新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1(7):120-121.
篇4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本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篇5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 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 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 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 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 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 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篇6
一个多月以来,如果不开口的话,我没想把自己当成外国人,我觉得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减少初来乍到的紧张胆怯和心浮气躁,也会缓解以后思乡念旧的苦闷,我想安心快乐地在这里生活学习,不低估即将遇到的困难,也不自加压力无病。
来韩国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以前在韩剧里看到的有意思的事全都体验一遍,还有一个贯穿未来3年的小小梦想:把Running Man(韩国综艺节目)去过的地方都去一遍,他们的确为外国人提供了很精彩的旅游路线。
韩国饮食偏辣,刚好合我的口味,但韩国辣与中国辣有所不同。中国辣先辣嘴唇、舌头再辣胃和排泄系统,韩国辣好像只辣嗓子!也许吃的时候都不觉得辣,却突然开始咳嗽,喉咙仿佛着火一般,必须要用冰水去冷却它,我总结为很爽又不伤身体的辣。
韩国的甜点做得精致美味,甜点屋里色彩缤纷,不像以前看的糕点房里只有传统面包的焦黄色和奶油色那几种单调的颜色。甜点的模样精致味道也很足料,普遍偏甜,像会撒娇的软妹子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有时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我会让老板按照旁边某桌韩国人那样一模一样地给我也上一桌,不是因为我看不懂菜单不会点餐,而是不懂韩国人怎么搭配菜品,这属于他们的饮食习惯,是比起具体每一种韩国饮食更让我渴望了解的东西。尝试了几次,都使我感受到了浓浓的韩国味儿。
有一次在快餐店里,我无意间看到一个韩国女孩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小盒碎饼干,然后把碎饼干倒入冰沙里,几个姐妹开心地分享起来。没错儿,我又去模仿了。光在超市里寻找那种饼干的过程就已经其乐无穷,如法炮制后,更是有滋有味。人啊,不管在自己的国家,还是身在异国,都要有“折腾”的心态,想要生活得快乐,先学会快乐地生活。
再说说学习,我不是为了刚开学就盼放假回国而来留学的,更不是为了单纯拿到一纸文凭而背井离乡,在哪都一样,我只是想好好学本事。
东国大学语学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融洽,记忆里高中、大学时的老师都不怎么笑,课后也不怎么跟学生开玩笑,但这里的老师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也很幽默,会在学生的日记上画表情卡通图,写批注跟学生聊天。这让我时不时有种做回小学生的幸福感。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下课时只能用结结巴巴的韩语手舞足蹈地交流。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惊讶地看到两个身着僧袍的外国帅哥直挺挺地坐在正中央的位置,他们是佛教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有点小遗憾的同时,脑中瞬间闪过:外国的和尚原来是这个感觉啊!
来韩国前,我已经学习了4个月的韩语,有了这个基础后,在韩国学起来不算太困难,但我依然纠结于明天能否拿到老师的奖励印章,依然想要在每次小考试中得到满分。
现在每天只有半天课,所以还有充裕的时间让我想想专业的问题。大学时的专业是新闻学,研究生也打算继续本专业,虽然换了新的学习环境,还是要善始善终。比如中国综艺节目与韩国综艺节目的差异,综艺节目到底是本土化更好还是国际化更好。这个课题已经准备了很久,但还需要不断更新观点,就像做大学毕业论文时一样。
学习是漫长的过程,更多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能让心智加速成长,性格更加健全,但并不代表成绩不重要,不代表可以得过且过,每学期熬到回国后胡吃海喝,被家人宠溺一番,再来继续浑天度日,而这正是一些留学生的现状。
篇7
关键词: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成长,科教兴国,教育的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与高校现代化要求的加大,高校基建工作大跨步地展开,高校基建档案是对它的全程记录,在基建工程的统筹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我从事这个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以来,根据我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各高校的基建档案管理现状的了解,目前高校基建档案工作不尽如人意,管理不系统,有些资料严重缺失,这不仅对基建工作历史记录的完整性的严重破坏,也不能为今后基建基础设施的实施提供合理的资料,使得基建工作依旧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成为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很难实现行之有效且符合高校基建档案管理自身特点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也成为空谈。基于此种情况,我对高校基建档案的思考与讨论工作就此谈一下看法。 1高校基建档案内容概述及特性 所谓的高校基建档案就是指高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从筹备、决策、立项、审批、勘察、招投标、设计、实施、监理到竣工交付过程中,直接、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图纸及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资料。它是校园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检修等活动的直接记录,也作为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扩建的依据和凭证,成为高校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分为依据性文件、基础性文件、工程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竣工验收文件、基建财务文件、监理文件等类。 从定义和内容看,除了具有一般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信息性、价值性等普遍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基建档案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历史资料的作用
高校基建档案用大量的文字和数据,如实地记载了校园基建工程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及运行管理全过程的情况,客观地反映了项目总体规划、实施计划、构建设计、组织施工、后期改建等方面的情况,真实地提供了投资计划、预算、决算等落实情况。一套完整的基建工程档案,除了有大量的文字、数据记录外,还有相应的一系列的图纸、表格,给人以具体、直观、形象的展现。因此,在具有一套完整基建档案前提下,再现某项基建工程全面貌的工作就显得轻而易举。 1.2历史凭证的作用
基建档案在记载一项项基建工程的同时,还记载着学校的总体布局和远景规划。记录历史的文字、数据、图纸、照片等不仅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的历史反映,也是考究高校基建工作历史和研究高校基建工作前景的科学依据。通过连续的、整套的高校基建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高校基建状况,并从中描绘出基建工程的发展历程,是对前期基建工作历史概述的有效凭证。 1.3对以后的基建工作起到参照作用
基建工程的各种统计、报表、维修、扩建、改建等离开基建档案都将寸步难行。基建工程设计档案一般已经过了施工考验,承受了实践的检验。重复利用或参考这些图纸和资料,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可以加快速度,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及经济效益。2当前高校基建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随着基建模式的转变,内容越来越繁杂。高校基建档案工作面临的瓶颈问题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依旧集中在基建档案自身收集、归档、查阅、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具体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思想上不重视一直以来,基建档案在高校档案管理中是较不受重视的类别,高校的基建工程部门以及主管领导对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远远不够,档案部门的宣传力度也很局限,学校基建部门也往往重视不够,在基建档案管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造成一些基建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的思想。建筑物竣工后,竣工资料随便锁进自己的柜子,以方便自己查阅。由于人员的更换,非常容易出现资料遗失、不完整、破损的现象。
2.2基建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基建项目的形成是一项周期性长、专业性强、完整性高、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在每一步基建过程中都有大量的材料产生,面对如此多且繁杂的材料,收集就需要格外的细心和专业,这就对基建档案管理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要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然而,目前符合这种要求的基建档案管理人员比较缺乏,是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绊脚石。 2.3归档的基建档案质量不高
根据平时归档,整理的基建档案材料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基建档案材料普遍质量不高,如图纸的整齐程度、清洁程度等。还有一些归档材料或图纸上随意使用铅笔、圆珠笔及红色、纯蓝墨水等不符合归档要求的笔墨书写,有的材料被多次涂改,字迹模糊不清,有些图纸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竣工图编制不规范,竣工资料不全。竣工图没有加盖竣工图章,竣工图中相关责任人审核签署漏缺严重,竣工图章不符合规格,存档图纸不全,或者被磨损严重,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工程实体的实际情况。
2.4基建档案归档不够完整
基建档案缺失大体分为:一些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依据性文件缺漏不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由于中标单位外发包或归档不及时等导致资料散失;施工单位对在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不可见性的相关档案材料,如隐蔽工程设施图、地下管网等,在收集时的疏漏或缺失;有些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忽略对全过程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特别是忽略了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建设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文件材料、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材料,造成基建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严重影响到以后的使用查阅。
3完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学校主管基建的领导、基建部门以及工程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加强对基建档案建设意识,确立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基建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二)增强学校基建部门收集档案的责任感
只有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才能做好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学校要建立以基建处为责任主体的组织机构,明确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基建部门作为基建管理者和基建档案的形成者,应有专门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并有专职档案员负责收集资料。基建工程初始就与建立档案同步进行;工程建设过程要与竣工材料的积累、整编、审定工作同步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与提交一整套合格的竣工图同步进行。
(三)加强基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档案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领会现代化管理的标准。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基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熟悉工程项目建设流程,知道基建档案中四大部分资料即工程准备阶段资料、监理资料、施工阶段资料和工程竣工阶段资料是如何收集和整理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基建部门工地代表要注意工程变更,及时查验、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变更记录和竣工图绘制。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把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施工变更数据和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工地代表,确保基建竣工档案是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四)逐步完善基建档案现代化管理
随着高校办公系统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档案馆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现代化,基建档案归档形式必须更新。因此,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过渡。采用科学、先进的应用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存储和利用,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材料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转化为可以自动检索、网络化运用的技术。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成果除纸质的蓝图还要有电子版图纸;施工单位的工程变更可以直接在电子图纸上修改、标志,交存电子版竣工图纸;与建设有关的文件进行电子存档,建立电子目录。建筑项目的相关信息如工程名称、立项批文文件、工程规划建设许可证号、工程施工许可证号、施工单位名称、合同价、审计决算价、交付使用时间、竣工面积等内容,以建筑物为单位,逐一形成电子表格。在后期档案使用时可以直接检索、统计和查阅,同时可以实现远距离传递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农彦浅谈高校基建档案的建设
[2]林端庄,高校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探析[J]. 福建建设科技,2007(2).62-63
[3]陈晓伟,吴欣.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9(5).45-46.
篇8
1970年12月31日,汤建泉出生于泉城济南,父亲和母亲都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教授。十几年后,高大、阳光、帅气的汤建泉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学校里虽然很多女生对他倾心,但他心里只装着高中同学叶蔚一个人。
叶蔚与汤建泉一同考入山科大,只不过汤建泉在泰安校本部,而她在济南的分校区。因为叶母严厉的家教,叶蔚不轻言感情。直到大二的一天,汤建泉约叶蔚去看电影并大胆表白,这段恋情才明朗化。
汤建泉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读研究生,已工作的叶蔚向母亲坦白了和建泉恋爱的事。
汤建泉进入中国矿大的第一学年就因表现出色,被确定为赴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岩土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之一。叶蔚知道后,开始在家学习做饭炒菜,悄悄做起陪读的准备。这对沉浸在美好憧憬中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一场灾难正悄悄靠近……
1993年6月的一天,汤建泉发现自己的左眼在看东西时出现一个白点儿。过了几天,他感觉看什么都模模糊糊。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球后视神经炎,但治疗了两个月,仍没有好转。叶蔚安慰他说:“以后别那么用功,少熬夜就好了。”休息两个多月后,汤建泉回到了学校。
几个月之后,汤建泉的右眼也开始出现白点儿,他来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这一次,叶蔚也有些紧张了。短短一周,汤建泉的体重因激素治疗增加了20斤,右眼视力从原来的1.5下降到0.5,且还在继续下降。
来年5月,他们赶赴北京同仁医院。这次检测的结果是“中心视力全盲,周围视力即余光仅存0.01”,专家会诊的结论为“视神经萎缩”。此病被视为眼科癌症,患病率为十万分之一。
1994年5月26日,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北京广安门医院曾给治疗过眼疾的著名眼科专家韦玉英教授。韦教授仔细检查过后,表示最佳治疗时间已过,现在希望渺茫。
这场人生突变让汤建泉无比煎熬。得知情况后,他的导师――国家灭害控制科学家何满潮教授打电话鼓励他做毕业论文,叶蔚也让他试一试。忙碌起来的汤建泉,果然像变了个人。最后,汤建泉凭着微弱的余光,在同学和叶蔚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
嫁给你,让你振作起来
获得硕士学位后,汤建泉被分配到山科大院士办公室。因为眼睛看不见,他只是充当了一个电话接线员的角色。
这时,叶蔚开始陪他到各地找中医偏方治疗,先后辗转广州、长春、西安等大医院,西医、中医、偏方,网上求助、国外咨询,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遗憾的是,汤建泉的眼疾丝毫没有好转迹象。
1995年9月6日,山科大迎来又一批新生,汤建泉听着熟悉的铃声和足球场上的喧闹,想起自己曾在球场上健步如飞,再想想自己目前的状态,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叶蔚推门进来,看到汤建泉如此痛苦,紧紧抱住了他的头。而汤建泉一把推开她,大声吼道:“叶蔚,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出息了,你走吧。”
第二天,叶蔚再去看他时,还未进门,就听到屋里摔东西的声音。她不让他摔,他就狠命用头撞墙,叶蔚上前用身体挡住墙,他不敢再撞,抱住叶蔚失声痛哭。叶蔚说:“建泉,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绝不是因为你残疾,而是因为你没了志气。真正的强者,就算眼睛失明,也不会被摧垮!”
那天,叶蔚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嫁给汤建泉,只有嫁给他,才能帮他重新振作起来。
叶蔚告诉母亲这个决定时,叶母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你考虑清楚了吗?”叶蔚坚定地说:“这是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离开他。”母亲心疼地说:“你4岁就没了父亲,我一个人把你们拉扯大,我已经辛苦过,不想你太辛苦。”叶蔚说:“我心里已经容不下别人了。”
几天后,叶蔚回家搬东西,伤心的母亲抱起女儿的衣物,从阳台扔了下去,说:“走了就再也别回来。”叶蔚一边哭一边捡那些衣物,一个是疼爱自己的母亲,一个是倾心的爱人,谁都难以割舍……
1995年11月,北京的冬天已经来临,气温下降到零下10多度。叶蔚带着汤建泉再次来到北京,接受东城区一家私人诊所的针灸治疗。
每天早晨,她五六点钟就起床,倒马桶、热中药、买早点,服侍男友喝药吃饭;7点钟准时扶着建泉乘坐公交车去北京站,再倒车去诊所,往返要4个小时……每当看着6根8厘米长的银针深深扎入男友两眼的眼球后面时,叶蔚感到那些针不仅扎在汤建泉的眼睛上,也扎在自己的心里……
但是,3个月的疗程结束,汤建泉的眼睛仍然没有好转,他们只好失望地回到泰安。
婚礼定在了1996年3月30日,当时叶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母亲能参加他们的婚礼。距婚礼只有一周时,她接到了妈妈的祝福:“孩子,我相信你的选择,我一定要让你风风光光地出嫁!”
婚礼那天,叶母把女儿的手放到汤建泉的手里,语重心长地说:“建泉,从今天起,我把女儿交给你了。”汤建泉哽咽着说:“我一定好好待她!”
让我的爱为你领路
结婚后,汤建泉总想为妻子分担点儿什么。先是摸索着做饭,结果不是把菜烧焦了,就是把碗碟碰翻了;又想每天早上起来洗衣服,可脸盆相撞的声音反而把妻子吵醒了。
1996年10月,汤建泉和叶蔚来到重庆。他的父亲有个学生在这里开了一家公司,他就留在这家公司里推销一种新型电表。开始,叶蔚以业务员的身份陪他出去,扶着他走街串巷。那时汤建泉不自信,总不敢开口,叶蔚就主动跟客户交流,然后把业务经理汤建泉介绍给客户。一个多月后,汤建泉终于能独立与人交流了,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半年后,汤建泉了解到产品存在的问题和客户的真正需要,便想把这种电表进一步改进。又过了半年,汤建泉与公司老板――父亲的那位学生,一起创办了山东科大中天电子有限公司,在原有技术上改进后推出了“反窃电集中式电能表”,他主动要求担任销售经理。
刚开始,汤建泉扛着30多公斤重的电表,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走于城市社区和建筑工地,常摔得鼻青脸肿,过马路险些被汽车撞倒……如此辛苦,却一无所获,汤建泉刚调动起来的情绪又低落下去。
此时,叶蔚已经正式调入山科大经管学院任教。她突然告诉丈夫:她怀孕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道阳光,照亮了汤建泉的心,他突然醒悟:绝不能让自己和即将出生的孩子都成为妻子的负担。那天早上,他深情地抱了抱妻子,然后笑着扛起电表,又出门了。
不久,他摸索出一套经验:过马路时跟在别人后面;打的时掏100元钱让司机找零;一桌客人,只介绍一遍,他就能根据声音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姓氏和职务……随着这些能力的提高,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
1998年6月24日,他们的儿子降生了。当儿子睁开清澈明亮的眼睛时,叶蔚觉得,那仿佛就是汤建泉的眼睛。
儿子的出生让汤建泉感到浑身是劲儿,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不仅开发了新专利,还让公司销售额冲破百万。这时,公司原来的负责人去攻读博士,汤建泉承担了总经理的重担,并使得公司的销售额步步高升。
看着丈夫的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儿子一天天长大,叶蔚感到无比欣慰。
儿子3岁时,全家人去海南旅游。走到一处有梅花鹿的景点时,儿子突然转过头来问:“妈妈,爸爸眼睛不好,你为什么还要嫁给他?”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叶蔚不知怎么回答。她想了想,反问道:“如果妈妈的眼睛看不见了,你会照顾妈妈吗?”儿子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会照顾,因为你是我的妈妈,我爱你。”叶蔚说:“那就对了,你愿意照顾我是因为你爱我,我愿意嫁给爸爸也是因为我爱他。”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边的汤建泉早已泪流满面。
他们结婚10周年纪念日的情景,汤建泉永远都记得。10年前的这天,叶蔚义无反顾嫁给了他。他决定,在这一天给妻子一份特别的礼物。
那天,汤建泉约妻子去索菲特大酒店吃饭,他们走进一个包间,叶蔚发现房间到处都是玫瑰花瓣,飘窗上还有用花瓣拼成的两颗“心”。他们进餐时,一个服务员手捧一束火红的玫瑰走进来,汤建泉接过花,对妻子说:“老婆,99朵玫瑰,祝你幸福久久!”
一会儿,灯突然灭了,叶蔚正感到奇怪,耳边突然响起《知心爱人》的音乐。房门又开了,一名服务生推着一个插了10支蜡烛的双层蛋糕走进来,说:“先生、夫人,祝你们结婚10周年快乐!”
篇9
[关键词] 本科生;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099-02
Introduction on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teacher
YU Liang-wen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510405, China)
[Abstract] By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each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ir synthetical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teachers' 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eacher; Synthetical quality
高等学校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1998年我校开始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一定效果[2]。近年来我校通过鼓励具讲师以上职称,并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带教3~5名二年级以上本科生的方式,将教师科研实验室全面向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实验中。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和教师均受益匪浅。通过该活动的开展,打破了高校一般由教授、讲师、助教和研究生组成研究队伍这一局面,把思维活跃、理解力强的本科生也吸收到队伍中来,给研究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使本科生在大学求学阶段就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也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方法之一[3]。笔者结合自身指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经历,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1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1.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
本科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之后,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对专业认识不全面,对所学专业定位不确定,从而陷入迷茫的状态。此时如果仅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较难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如果学生能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当中去,感受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必定增加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激情,稳定其专业思想,为其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学的能力没得到有效的开发,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后不会查阅文献,不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对工作适应性较差。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前,带教老师一般会要求其对所做课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学生通过深入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文献的归纳总结,锻炼自己应用文献的能力。同时,在进行正式实验前,多要进行方法学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同方法的差异和优劣,学生就需主动去了解相关的方法,主动去实践。通过一到两项科研实验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1.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常表现动手能力较弱,这是用人单位经常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反映的情况。但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中学生亲自动手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操作仪器、灵活运用各种实验方法的需要。学生在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后,能得到较多的亲自动手锻炼的机会。在教师科研实验中,由带教老师先进行实验的示范操作,在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后,实验可以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好指导工作。比如,在笔者教研室从事中药材鉴定和品质评价等科研工作的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能熟练掌握高效液相、紫外光谱、电子天平等常用仪器的使用,以及薄层色谱、常用定性定量等方法的操作。
1.4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在长期跟随带教老师开展科研实验后,能积累一定的科研思维和经验,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教师所从事学科的科研工作的认识。比如,在笔者所从事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学生在参加教师科研工作后,能深刻认识到现代中药鉴定不仅是传统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别方法,还有生物鉴定法等新方法。中药鉴定的仪器也日益更新,除传统的显微镜外还有高效液相、气-质联用等先进仪器。通过对学科的了解,扩展他们的科研视野。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科研实验招标中,学生们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立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标书书写的全过程,并且标书书写规范,质量高,同时有较高的中标率。有部分学生项目在得到学院和学校的资助后,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被推荐到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研作品和创业设计大赛中参加比赛,取得可喜成绩。由笔者所在教研室教师指导的本科生作品曾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由笔者参与指导的本科生作品曾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银奖1项,铜奖1项,国家银奖1项。
同时,参与教师科研实验经历的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也均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升入研究生阶段后,研究生导师对他们都有较好的评价,能迅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1.5增进学生的沟通能力
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一般由3~5名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在团队内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试剂和药材的购买中还需要与经销商进行洽谈并购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试药。以上活动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主动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较快地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2促进教师工作
2.1缓解教师的科研压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和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大。在当前情况下,通过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参与和协助教师科研工作,能较好地、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兼顾的这一突出矛盾,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并能在教学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实验的方案,而从实际操作中走出来。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某一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并能碰出思想的火花,有助于实验的下一步开展。
2.2锻炼教师的带教能力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一般均为二年级以上学生,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和所做的课题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带教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去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通过对指导本科生进行参与自己的科研实验,可以锻炼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开展对硕士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能较快适应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一新的角色,实现由本科生导师到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角色转变。
2.3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与带教老师沟通增多,在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后,相互间可以就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此时,教师能听到来自学生最诚挚的并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直接的意见反馈来改进教学,与以往教师单方面思考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相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良好的本科生科研环境
我校为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在职称评定中,认可本科生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校院两级均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积极扶持学生科研成果,公开发表文章者给予报销费,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为进一步改善本科生科研环境,建议学校增大对本科生科研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的、优秀的科研项目得到立项,并确定重点资助项目,对其加大经费投入,让本科生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通过接收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克服了以往教师上完课后走人,学生有问题无处请教的教学局面,并充分发挥教师课堂内外全方位育人的能动性。本科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推动教师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树平,孟川.科学实践对增强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14-17.
[2]翟理祥,史俏蓉,肖凤霞,等.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2):23-24.
篇10
【摘要】学院学风学风建设措施
1学风的内涵
学风,从狭义而言,是指一所学校学生学习方面的风气,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等行为的外在表现。从广义而言,学风则是一所学校的风格,主要包括学校的学习之风、教育之风、办学之风等。无论学风的内涵如何界定,它始终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风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应该说,目前h学院学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h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倾向一:上课迟到缺席。上课迟到的现象在h学院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连学生们自己都在反映,年级越高,迟到的现象就越严重,有的学生迟到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既不窘迫,更不紧张,有的甚至睡眼朦胧就闯进教室,旷课的现象也不少。
倾向二:课堂纪律较差。例如上课铃响了,有些学生仍然闹闹嚷嚷,课堂里不认真听讲,随意交谈、读报或看其它书籍、玩手机、打瞌睡、赶作业等现象也不乏其人。
倾向三:作业基本靠抄。目前,h学院学生抄袭作业的问题非常让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抄袭作业的经历,他们或是向其他同学抄,或是在网上、书上去抄,平时的作业抄,期末考查时抄、写毕业论文时抄,更有甚者,就根本不交作业。
倾向四:课余泡在网吧。如h学院目前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每个班级一般每周都有2-3个下午没有课,而课余时间看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学生一下课就上网吧,有的甚至旷课上网,迷恋网络游戏。
倾向五:考试总想作弊。有相当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突击几天就可以考试及格,少数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考前可以看到“一景”:考前学生到处抄印小卡片,考后只见“雪花”铺满地。即使学院采取加重处罚,但考试作弊仍不能根除。
倾向六: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平时不学习,到处游荡,无事生非,打架斗殴,谈情说爱。所有这些不良倾向,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3学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我们应该抓重点,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学风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
应该说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很多,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上说,有社会分配的不公、“有知识不如有关系”的影响,有学生因人际关系、就业、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主观上讲,不少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过渡期太长,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另外由于学习上的约束力少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还不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总是静不下心,焦虑、疲倦,学习劲头不高,感到学习乏味、情绪低落,学习烦恼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所以他们就开始逃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学生互相影响,队伍越来越大,于是形成了一种风气,严重的带坏了整个学校的学风,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3.2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h学院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其中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够。有些年轻专业教师几乎是刚刚大学毕业后就马上上讲台,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呆板,课堂内容组织欠合理,就会令学生感到学习没有意义,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思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轻启发教育;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重学生的统一培养,轻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的课堂交流经常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更深文化、思想、方法的交流。由此使得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存在代沟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造成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降低。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3.3学生的课余安排不当
如何科学地安排课余时间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关系到他们整个大学生涯。h学院也安排了不少课余活动,主要通过文体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但是我们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并没有深彻了解学生课余所思,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据调查,当前部分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存在盲目性,课余时间令某些学生感到无所事事,学院组织的有些活动他们也不喜欢,感到课余比上课还累,因为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于是他们没日没夜的泡网吧、玩电脑、打扑克,甚至赌博等,这样对学生身心的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形成一种风气传播起来的话,很快就会带动一大片的追随者,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4教学与考试不尽合理
目前,h学院的考试难度、严肃性不够,学生平均淘汰率偏低,考试有软化的倾向,即使考试没过关,即使有处理办法,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过渡办法“给学生学习机会”,其结果是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久而久之,考试制度实际上是软化了,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3.5学生的思想存在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在h学院,一些学生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道德修养不高,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看破红尘、得过且过、懒于学习、沉湎于玩乐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4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4.1以学生为主体
要解决学风建设的内驱力问题,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学院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学风建设内驱力问题的根源所在。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点入手:
第一、在新生的入学阶段,就要把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去,专业教育应常抓不懈、贯穿始终,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快地帮助、指导学生树立大学生涯的整体目标及阶段性学习目标。
第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改造工作从面上向点上转变,通过主题班会、师生座谈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大而空转向实实在在的、与现实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上来。
第三、积极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的交流活动,通过现身说法将高年级学生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传递给新生,还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加强教育实效性。这往往可以带给新生更为震撼的触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四、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感化人的作用,能培养师生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激发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具有持久的自我教育作用。例如在商贸系开展“英语角”活动、建筑系开展测绘竞赛、信息与艺术设计系开展网页制作大赛、flash制作大赛等,通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参与面广的课余文化活动,把学生的兴奋点聚集到学习上来。
第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规范对学生社团及学生科研的引导及管理,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有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4.2以教师为引导
解决学风建设的支持力问题在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多外部人为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学生接触时间多,频率高,教师的人格品质、治学精神和敬业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风正才能学风淳”。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应该以教师为引导,通过规章制度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贯彻落实,是我们打造学风建设支持力系统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学院要特别加强对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的全面认识,把学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者扩展到每一位在岗教师,继续完善学院教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有针对性的开展观摩课、示范课、交流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学院要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广大教师都能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教考分离,发挥科学考试制度的杠杆作用。改革考试评价体系,考试的方式应多样化、过程化,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形式,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握好各类考试出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学生通过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取得优秀成绩的现象出现,促使学生平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将学风建设与班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班风综合性地反映了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它既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重要阵地。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力量,则无疑是建设和形成良好班风的关键所在。学院必须实施年轻班主任上岗培训制度,全面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通过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带动和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
4.3以素质拓展为载体
把学风建设渗透到素质拓展活动中,除了对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学风建设当然也不能缺少一个良好的载体,例如h学院开展多年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我们应积极寻找切入点,群策群力,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要求,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构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基本构思而言,我们立足于学院“上质量,创特色”的基本理念;就质量而言,所有活动小组都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是对第一堂课知识的强化和补充, 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锻炼。这里要特别强调三点:
第一、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学校硬件软件环境的同步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风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创新等等,需要综合治理。
第二、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环境共同协作形成一种优良的学风建设机制,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整改、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和坚持不懈。
第三、学风建设需要一个规范机制,仅靠热情、或一时的创新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探索。要使学风建设长期的抓下去,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和机制,通过规范与机制来规范学院的学风建设。总之,要建设良好的学风,要建设一所一流的高校,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风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2003,4.
[2]毕发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3]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