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调研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10: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调研发言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调研发言材料

篇1

理智、主动“走出去”,全面开展全球布局

在中国化纤行业“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发改委外经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董事长童继生、上海光明集团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张琳、国家开发银行处长相红民分别就“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行业热点给予专业建议和经验分享。

据张建平介绍,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双边与多边协议,各个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建议企业在“走出去”开展全球布局的过程中,要抱着“国际产能合作”及“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态度进行规划,而不是“转移落后产能”。另外,中国提出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第三方合作”的具体主张,将发达国家的研发优势与中国制造业的丰富经验和富余产能相结合,以合作而非恶性竞争的姿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基建水平,寻求国际产能合作在认识层面的突破。

张琳分享了光明集团“走出去”的心得,并结合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提出了国际化过程中的 5 项原则,即要契合公司发展战略、懂得利用协同效应、价格可接受、风险可控,以及保证被并购企业的团队本身是优秀的。

童继生介绍了上海纺织“走出去”的总体思路,提出了“6 + 6联动”和“1 + 5布局”战略。他建议化纤企业可以在高端领域与国外产能展开积极合作及收购,在中端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后他强调,企业要实现“抱团”走出去,避免恶性竞争。

相红民以华为技术公司和中国化工集团为例,总结了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走出去”项目,必须结合当地国情和发展阶段;加强自主研发、切实提高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走出去”的业务价值和收益;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前协商融资条件,不留资金缺口。

高勇作总结发言时指出,随着纺织企业“走出去”规模的扩大,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化纤行业的“走出去”也是水到渠成。以前,棉纺企业在海外布局更多的是被动型投资,他期望化纤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全面开展全球布局。

创新引领化纤行业未来发展

篇2

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论证、投标的评议、施工的验收、成果的评审等活动,经常会遇到有些项目因事前缺少必要的咨询而致使建设项目工程留下难以弥补的缺陷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的现象。在交谈中,主建方与承建方发自内心最多的一句感言是:如果当初做一下咨询就好了。

何为咨询

“咨询”一词,具有询问、谋划、商量、磋商等含义,是通过知识、经验,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和综合研发的智力劳动过程,它具有参谋性、服务性的功能,现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并已逐渐形成为一门应用软科学。

为何咨询

众所周知,人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只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渠道,即通过身体力行从实践中日积月累,由溪成河、由河汇海;二是间接渠道,即通过学习书本或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来获取。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人生苦短,不可能事事实践,所以大量的知识要靠后一个途径来解决。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神仙指路。咨询就是通往这个途径最便捷的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咨询往往被忽视了,有些用户自以为我最熟悉业务、最了解需求、最清楚流程,所以我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更有甚者,认为咨询是搞务虚和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在为可能出现的失误买保险。毋庸置疑,以上所讲的四个“最”的确是用户的长项。但是客观地说,四“最”也有短板,即缺少信息化类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以政务信息化建设为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业务流程、上下互通、左右相联、数据共享、权限认证、保密安全、科技前瞻、顶层设计等,涵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诸多学科,这不是一两个人能掌控的。经验证明,一个成功的信息化项目,必须要经过如下的科学流程——咨询、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技术方案、专家论证、立项报告、批复、招投标(监理、施工)、方案实施、硬软件测评、培训、试运行、微调、验收等必备环节才能奏效。不难看出,咨询是被列在了首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信息化工程的复杂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否则就易走弯路、事倍功半。

咨询何人

当下社会上做咨询工作的机构并不少见,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此类机构多为三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赋闲、发挥余热的地方,可今非昔比,上了档次,已成为人才集聚之地,而且门类众多、分工细腻、管理有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咨询机构还是存在着架构大小、业绩多少、水平高低、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在咨询之前,选择何家机构、何类专业人才大有学问,要慎重、别小视,故要有所遵循:

首先,专业要对口。要看咨询对象的业务专长与你的工作属性和即将上马的项目是否匹配。

其次,结构要合理。一个理想的结构应由三类人员优化组合而成。一类是专家(理论功底厚、院校背景深);一类是干家(身经百战、经验丰富、颇有阅历、曾主持过若干成功项目);一类是杂家(政治、经济、行政、技术、文笔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业绩要有佳。在查看咨询对象业绩时要有所侧重,既要多选一些与你的需求类同的案例,同时还要注意,不仅要查其资质、阅其资料、听其讲述,更要对案例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要认真地走访并听取相关用户的评价和建议。

如何咨询

咨询前要做好自身的诸多准备和对咨询对象的遴选,以及掌握好方法与技巧,提示如下:

第一,观念要创新。即不形而上学,要把咨询看成是一种理念、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不只是在事前,还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第二,形式要多样。即咨询渠道和对象多样化,不要只局限于向咨询机构求教。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向业内权威的部门、机构、企业、人才请教,选好“老师”、用好“外脑”。

第三,底数要摸清。即咨询前要做好功课,深入了解部门的现状(网络、硬件、软件、数据、安全、应用、业务流程等),收集与整理好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上级的要求、下级的水平、同级的接口,做到知己。

第四,需求要清晰。即要把谁要做、做什么,调研好、梳理清,提炼并形成项目的功能指标与性能指标体系(这也是事后的验收标准与依据)。

第五,谈访要结合。即在咨询过程中既要有座谈,又要请对方到现场考察并与一线的应用人员互动,以利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做到知彼。

第六,意见要规范。即咨询过后要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以备查备用。

篇3

20xx高考作文素材写作指南

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所谓传递式发文和写作频频出现。比如今年以来,陕西神木县街头文明宣传标语出现地名穿越的情况,开头第一句话竟是爱国爱家,爱我长沙。宣传标语的48个字与3年前长沙市的文明公约完全相同。

该报道还称,安徽省委巡视组上半年在一个县巡视时,发现县里一些领导干部发言材料雷同。巡视组将25份发言材料通过关键字在互联网上逐一搜索,结果有20份能在网上搜到原文,并且相似度都超过90%。其中,有多名干部抄袭了同一份材料,甚至还有干部将别人已经发表的文章拿来,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说,各层级的公文写作,因为体例和规范性的要求,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实属正常,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署名文章东抄西抄,多人同抄一份材料,侵犯原作者权利不论,背后反映出的却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当然,一些基层干部也许会感到委屈。例如报道中某位省级机关秘书处负责人说:我一年来要撰写的文件材料有290多份,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份,并且有些材料要得着急,当天布置当天要,有的要连夜完成,根本没有精力认真组织内容,涉及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至少70%是照葫芦画瓢。

其实,抄袭之风和文山会海,很难说到底是哪个造成了哪个。文山会海、形式主义之风的确助长了抄袭成风,但是抄袭成风,又何尝不是降低了讲话成本、材料质量以及会议门槛,使得文山会海得以轻松实现,形式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说白了,抄袭成风和文山会海,不仅相互推波助澜,而且都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文山会海,是会议形式上的形式主义,而抄袭成风,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则是会议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所以,要破除基层抄袭成风的弊端,需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在把会议数量减下来的同时,把会议质量提上去。

要把会议质量提上去,就必须让与会者和组织者深入思考、细致调查,不人云亦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领导干部带头树立以说大话套话空话为耻的风气;需要领导干部带头少开会、开有质量的会,多调研、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风气;需要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下属不怕讲错话,而耻于不讲真话、不讲实话、不讲自己的话。

抄袭成风不仅助长形式主义,也影响着治理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思想的反映,也影响和塑造着思想的形成。抄袭成风,造成部分基层话语体系封闭、话语资源匮乏,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像神木爱长沙这样的依靠粘贴复制而来的低级错误,就是表征之一。只有力戒抄袭,树立起说自己的话、说真诚的话、说有质量的话的风气,基层遍地文抄公的尴尬才能有机会得以消除,类似神木爱长沙的笑话才会不再出现。

20xx高考作文素材写作指南范文

放在十几二十年前,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这桩神童造假的行为,很容易被当真整个证据链看上去非常完美:当事神童接受采访言之凿凿,地方最权威的文教管理部门公开发文宣传,再加上跟风媒体的片面报道,不少人不但会深信不疑,还会以此为榜样,向自己的孩子进行灌输。

这次的神童闹剧,之所以这么快被戳穿,一是因为现在的社交媒体,有了很强的自净能力,谎言的生存时间越来越短,网友仅仅通过公开的邮件截图以及相关的学校、机构名称,就发现相关证据漏洞百出;二是人们对待神童传说,已经有了足够的免疫力,可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神童,人造神童已经基本不具备弄假成真的土壤了。

这种理性眼光的形成,建立在怀疑的前提下,也有基本的常识作支撑。现在的孩子,终日接受各种智能设备的影响,所接触的信息量与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远超过去的孩子。六岁设计关闭学校电脑程序,八岁建博客并自主研发《开放式云计算平台》,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给人造神童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如果能够获得接入许可,再借助智能设备与软件,许多孩子都能做出神奇的操作,如此说来,岂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个神童?

在这次神童的认证过程中,莱阳教体局的官方发文宣传,是激发它成为公共话题的关键一步。舆论虽然也质疑神童,但更多却是指向官方在发文宣传时的草率态度,如果官方在决定宣传神童之前,能够稍微进行一下判断与核实,那篇令人疑窦丛生的文稿就不会出炉,神童也就只是令当地人半信半疑的传说,不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浪潮。

中国的神童饥渴症由来已久,民间崇拜神童,是因为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中、高考加分政策,都在鼓励儿童利用早慧特征走快捷通道进入利益群体,官方崇拜神童,则是父母官们彰显地域文化优势、区域教育环境的政绩心理作祟。学者王晓渔在上世纪80年代,曾使用球籍焦虑和时间焦虑来诠释神童少年班的泛滥,中国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是这两种焦虑的产生根源。

神童造假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处在这个造假链上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官员等,都能得到虚虚实实的好处,说白了,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对神童造假睁只眼闭只眼,图个高兴,于是,神童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吉祥物的特征。

近几年神童传说有绝迹的倾向,除了大人们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虚荣心有所转移这个因素外,还因为公众对于智力见识与努力、环境与教育等有了更客观的认知某个孩子在特定领域优于其他孩子可以理解,但这个世界神童是极为罕见的。本能地拒绝相信神童的存在,才会端正教育态度,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20xx高考作文素材写作指导范文

一个悲剧性传奇画上了句号。

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家人发表声明,证实霍金教授在剑桥家中去世,享年76岁。

在当代,很难有哪位科学家的去世能在社会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我们失去了一个卓越的科学头脑,也失去了一位影响力巨大的科普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荣根谈及霍金的离世,唏嘘不已。

在黑洞物理学领域他是一流的科学家,眼睛是他唯一能动的地方

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21岁的他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随着病情加重,他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

现在公众看到的霍金,几乎总是一个样子瘫在轮椅上,头歪着,嘴微张。说实话,这一形象并不光鲜亮丽,但这就是霍金。他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只能由电子合成音代劳。如果要给霍金拍视频,一定要注意给他眼睛特写,因为那是他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

但霍金一直在思考。

霍金的研究领域是引力与黑洞。他有两大主要贡献和他人共同提出的奇点定理与霍金辐射。在黑洞物理学领域,霍金是一流的科学家。1973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洞热辐射的论文,可谓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蔡荣根这样评价。

而且,虽然病痛缠身,霍金在科研界依然活跃。蔡荣根介绍,霍金最近一直在研究黑洞信息丢失问题,其关系到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基础性理论。就在20xx年,霍金还写了篇讨论宇宙早期爆炸模型的论文,在线进行了发表。

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宇宙起源,来了6000名听众

霍金来过三次中国。

1985年,第一次。霍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了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当时读大三,聆听了那次报告。他记得,那时霍金已经必须坐在轮椅上,也几乎发不出声音来。他的英国学生将耳朵贴在他的嘴上,转述他的话,然后再由天体物理专家翻译成汉语。报告的内容我已不记得,但是霍金瘦弱身躯和行动之艰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则贤说。

20xx年,第二次。霍金在中国呆了17天。他在北京作了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8月,他到访杭州,同样发表了演讲。

霍金的这次到访,至少改变了一名中学生的人生轨迹。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助教刘翀说,当时他因为化学成绩优异而成为与霍金见面的学生代表之一。就是那次见面,让刘翀下定决心走科研之路。霍金是我的科研领路人。刘翀说得动情。

20xx年,是第三次,也是霍金最后一次来中国。他在人民大会堂讲述了《宇宙的起源》。

本来我们把演讲安排在大会堂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厅。但报名人数太多,最后不得不调整到最大的厅。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岳良记得,当时来了近6000名听众,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科学家都来了。

霍金身体不好,却坚持追求真理,毕生致力于让大众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在吴岳良看来,这是非常动人的地方。我想那天来听讲座的听众,不光是为了涨知识,也是被他虽处逆境却仍然上下求索的科学精神所感染。

不仅感染了公众,霍金的报告也坚定了吴岳良自己研究统一理论的信心。近年来,我在引力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可以作为我对他最好的怀念。吴岳良说。

拥有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他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听到霍金逝世的消息,李永平也感到怅然若失。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李永平曾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1992年,他编辑的《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面世,《时间简史》就是其中五本书之一。这也是《时间简史》在中国的第一次亮相。

那是一套气质独特的科学书籍,开风气之先。李永平说,这套书第一次将科学精神的概念,引入到普通读者的脑海。

我们实在没想到《时间简史》会这么火。李永平认为,这其中有诸多因素起作用。霍金本身就写得好。而且他探讨的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宇宙从何处来。

《时间简史》真正大火,是在1994年到1995年左右。最让李永平惊讶的是,1994年夏天,他们一度在市场上发现了《时间简史》的盗版。这样一本科学著作,竟然有盗版!李永平连连慨叹。

虽然未曾谋面,但李永平觉得,霍金对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著作成了我们科学传播史上的标杆。哪本科普著作能畅销20xx年呢?

作为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坦言,科学界和公众,都要感谢霍金。

科学家不是为了诺贝尔奖才做科研的。看到霍金逝世的消息后,他连发了好几条朋友圈。霍金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对世界的影响,比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的影响更大他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

20xx年11月,霍金以视频报告的形式,远程参与了腾讯WE大会。这也是他面向中国观众所作的最后的公开演讲。

录制视频当天,霍金亲自挑选并回复了中国网友的四个问题。最后一道题是:在回到过去和去往未来之间,你怎么选择?霍金立刻给出答案:未来。说完,他眼角流下一滴泪。

那或许只是生理性泪水,但却让团队印象深刻。

霍金曾经说过:我们只有此生,来欣赏宇宙之美,因此我心怀感恩。

篇4

【关键词】引领 教研 专业 发展 评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根据中小学教学需要,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是其基本职责。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所想。

一、教研员做好示范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授课引领。按照新的课程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为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而非“作秀”。

(2)评课引领。根据课标要求,借助个人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支撑理念,提出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教学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在评课活动中,力求通过与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讨,使授课教师得到既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又学会如何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双重收获。

(3)论文引领。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教研员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是写作的眼睛,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研员要善于在思考中总结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利弊和得失,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写作文章,表达思想,传播经验,提供范例。

(4)课题引领。善于将课改中的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项改革研究,以解决校本教研中的困惑。

(5)命题引领。能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校本实际,命制出高水准的试题。一个教研员,只有当他不断地从奉献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变,从操作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单向型教师向互动型教师转变,从被动型的教师向主动型教师转变,从事务型教师向事理型教师转变,从事理型教师向智理型教师转变,那么,他在校本教研上才会具有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教研员要从“五力”发展自己:

(1)学习力。教研员应当成为学习的先行者。教研员加强文本学习和向同行学习,促进自我完善,获取专业发展“内源性”学习力。

(2)研究力。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教研员应应结合日常工作、教育现实,发现问题并开展研究,形成基于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力

(3)指导力。指导是教研员的基本职责。教研员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不同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与不同的指导,形成专业引领“差异性“的指导力。

(4)示范力。示范是教研员对教师专业引领的有效方法,也是展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研员应通过“亲临课堂执教―课堂示范”、“主讲课堂教学―讲座示范”、“提炼课堂研究―成果示范”等活动,形成教研员“形象性”示范力。

(5)创新力。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提升教研实效、有效落实专业引领是时代的要求。教研员必须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研工作新机制和教研工作新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研发性”的创新力。

三、教研员应该树立四种意识

关于这个方面,我想引用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来说明。,我从一所小学调到市小学语文教研室工作。在一次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个分管小学语文教研的副校长让我参加学校举办的教研组长会议。我观察了8位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的发言,发现这些教研组长在交流教研组计划时对教研组的职能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没有在计划中很好的落实相关要求。在听取他们回报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服务意识。教研组长的首要职责是为组员服务、为处室服务、为学校服务,只有树立好服务意识,教研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整体上得到提升,处室的计划才能得到完满的执行,学校的相关工作任务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

(2)领导意识。教研组长仅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领导意识。既然你是教研组长,你就有权利和义务领导全组老师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只有树立领导意识,你和你所领导的教研组的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才能得到落实,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3)大教研意识。当时全市小学语文期末开始了,基于当时的认识,要做好全市小学语文期末测试的复习备考工作,必须在关注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关注其它学科的相关情况――正如当时时下所言,“把好自己门,适当串串门”。这就要求有跨学科的教学研究意识,我当时称之为“大教研意识”。

(4)创新意识。教研工作还必须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研工作新机制和教研工作新方式。

四、我是如何实践教研员这一角色的

要做好教研员这项工作,特别是要有效开展这项工作,确实有许多难处。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下面结合我的经历,谈谈我的做法。

(1)学习读书。在许多老师的眼里,教研员必须是全能冠军,你不仅要指导如何说课、上课和评课,你还应该懂得如何命题、如何评价,你也应该懂得实验创新等等。显然,要成为全能冠军是不可能的,唯有的弥补方法就是认真学习,多看、多思、多想。对于学习,特别要给教研员建议的,除了看一些教学论、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外,还应该阅读一些教育经典名著,提高自身的底蕴;此外,我们更多的关注教,较少关注学,因此还建议教研员要多多开展关于学习论著方面的学习,这很重要。

(2)教学调研。教学调研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本人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调研,因为课堂教学调研以及伴随交流调研的一系列交流研讨活动将成为教研工作的活力之源。在调研活动中,我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我关注老师们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四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学,则关注伴随老师施教活动的开展,学生将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困难、怎样的反映、怎样的问题。听课后,我非常关注同组老师在评课交流活动中说些什么。注意收集这些材料,将为反思研究提供很好的素材。

(3)反思研究。反思研究是基于学习和调研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对学习和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自身遇到的问题和老师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的反思活动。

对于学习和调研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必须从根源上去分析研究。

(4)专业引领。对老师的专业引领,如果能根据教学调研中的问题逐一予以引导与分析,将对老师起到非常好的帮助和提升作用。从调研过程看,老师遇到的问题既有观念等认识方面的问题,又有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理解与应用问题,同时还有教学基本技能和素养的问题。对于这些不同的问题,将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引领。

(5)交流研讨。网络平台的交流研讨是获取信息的有一重要途径,我非常重视这一渠道。

(6)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因其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序列型等特点,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不仅很好地提高组织者的研究水平,而且对锻炼提高组织者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篇5

一、“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

1、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立足我国大国国情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中近期扩大内需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二是处理好参与国际分工与改善贸易条件的关系,坚持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则;三是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原则。

2、调整目标和思路

作为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填平补齐的数量调整,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基础和解决结构性矛盾,着眼于形成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高的国际分工利益、资源再配置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其核心并不表现为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而主要表现为从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突破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十二五”时期宜按照以下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资源再配置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筑四大格局:一是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企业组织合理化格局;三是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相结合的复合化格局;四是工业新型化与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融合化发展格局。

3、战略任务

一是着力突破关键环节,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要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改变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生产业发展滞后和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关键环节薄弱的制约,通过强化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加快生产业的发展,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环节的比重。二是促进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分工方式和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竞争战略与增长方式和技术进步方向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是采取价格竞争战略还是采取非价格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促进我国企业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转变,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分工方式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路径依赖。三是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改善市场结构。当今全球市场结构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参与的领域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甚至是过度竞争的,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却是垄断竞争的。因此,谋求能够提高国民福利的市场结构,应该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之一。四是利用甚至整合全球资源,推进国际化经营。21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显示出全球化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优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工业化继续深化时期的大国,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对此,我们既要提倡发展方式转变,也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国内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产品的实际需求和创新资源不足的制约,以国际的视野来解决我国资源、技术等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专业性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不足的制约,在立足自主本土自主创新的同时,到发达国家创新聚集地设立研发设计机构,走“技术外取”的道路;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努力推进重化工业的国际化经营,海外联合采矿、联合建厂。大力支持与相关国家的合资合作,共同开发资源。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搞好能源资源的全球战略布局;延长产业生命周期,积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辟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将我国一部分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产业及时向外转移。五是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支持,新能源和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未来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点之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应对国内结构性矛盾,还是适应全球发展趋势,都要求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1、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要解决我国长期居于价值链低端和能源、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问题,重点是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强化研究开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一要强化研发设计,推进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加深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积累,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提升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地位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也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才能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过渡和转变,从依靠资源能源投入为主向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为主的转变。二要强化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培育。在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反映速度和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强化供应链管理和营销创新成为创造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支持企业建立营销渠道、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培育品牌就成为我国企业提升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方向,成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2、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1)继续扶持农业,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但比较稳定所决定,未来农产品需求将呈稳步增长态势,而农产品供需的结构矛盾和品质要求将更为突出。因此,保护农业生产能力,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和对农业的服务能力,仍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是大力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良种化、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体系。一是以形成年产1万1千亿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三是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四是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六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支撑条件。

(2)在多层次发展中,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大量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仍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城市化和消费升级双动力带动,重化工业还将有一定发展。但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和大国国情,又决定了简单重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道路难以为继。前几年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大幅度增长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发达国家多数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而我国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这一过程,就有可能使得原材料工业在较短时期内经历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在经历高峰时期以后产能过剩矛盾将十分突出,工业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因此,应在多层次发展中,未雨绸缪,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促进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提高研发、设计和文化含量,提升分工层次。二是强化和提升原材料工业,促进传统工业的新型化。三是重点支持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特征的装备制造等机电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3)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消费拉动的服务需求,二是分工深化和信息化带动的服务需求。前者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个人平均寿命的增加等,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多和更高的追求,因而产生了更多的个性化、便捷化等方面服务需求。对于后者,由于分工深化、生产力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将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商品的种类将趋于多元化,商品的效应将趋于个性化人性化,商品生产对加工制造环节之外的相关活动或服务业(如市场调研、研发、设计、产业化及测试、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营销、品牌、售后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预处理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决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深。如前所述,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成为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表现为产业链不同环节,而从产业分类来看则表现为生产业。也就是说,关键环节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生产业的滞后。而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生产业比重上升所致。生产业通过三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基础上,通过研发、设计、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专业化社会分工的效率;二是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交易成本,比如金融保险、批发、物流、交通、通信、会计、律师等;三是各种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发展以下领域:一是以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企业工程服务为主导的生产业;二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房地产、商贸、旅游和社区服务业;三是满足人们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的公共服务;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3、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尚难以出现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能是1―2个产业,而是一批产业或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将主要从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产生,同时,也包括立足于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比如:与低碳经济相关联,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先进交通运输设备产业(“下一代汽车”、高速铁路、大飞机、城市轨道交通等);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等下一代信息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纳米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生物农业(尤其是种业)、生物材料、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环保设备制造和环保工程及其相关服务产业;医药制造和医疗、保健、护理等健康产业;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

三、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要在加速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发育的同时,通过政策弥补市场信号扭曲和市场失效。适应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产业结构矛盾由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向关键环节滞后的变化,政策重心应由过去的部门(结构性)倾斜,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支持生产业的发展。

第二,强化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向主要依靠非价格竞争转变提供制度性条件。分工细化深化和实施非价格竞争战略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条件。应该围绕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制度创新。一是加快与政府职能转换相关的财政体制、政府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完善。二是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环境保护机制。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法规的建立健全,为促进分工深化细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制度性保障。四是适应去过剩产能化的要求,建立过剩产能正常退出机制。

第三,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如风险投资机制、技术鉴定、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创新型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实业资本的合资、合作机制;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技术产权交易体系等。二是制定和完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对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如增加对研究开发的资助,建立专门的担保体系;完善对高技术企业及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与加速折旧制度等。三是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互动结合,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四是完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增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能力;同时,关注技术升级方向性问题,组织和支持有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外部效应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建立合作研究机制。

第四,继续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要素禀赋。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提高。着力于提升要素禀赋,要继续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快实现12年教育免费制度和职业教育补贴制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降低受教育者的投入成本。

第五,加强金融创新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服务中小企业,加强金融创新,促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搭建试验、检测、检验等公共平台,为企业和农民提供高质量产品提供外部支持。同时,支持关键工艺技术攻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6

哈电机公司工会经过多年的探讨,找寻了一条将蓝领技师团队与公司发展目标相结合的途径,搭建了高技能人才攻关团队,共同解决公司生产的技术难关。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自2012年创建以来,在公司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在哈电机公司工会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其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培训、攻坚克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全公司职工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和梯次发展,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立之初,哈电机公司工会就将“三效”(即重实效、求高效、保长效)作为创新工作室活动的指导思想,将“一优”“五强化”(即优化运行模式、强化技术创新功能、强化人才培养功能、强化立项攻关功能、强化专业学习功能、强化总结规划功能)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工作指南。通过“三效”“一优”“五强化”多维交叉式的功能建设,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准时化生产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上级组织、公司党政领导及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重实效、求高效、保长效

哈电机公司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立之初,公司工会首先赋予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三效”的指导思想,即“重实效、求高效、保长效”。

重实效:就是不做表面文章,要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项目服务等工作中产生的难题立项攻关,发挥团队优势,承担攻克难题的任务;求高效:就是充分发挥蓝领精英作用,做好流程规范化、刀具优化、工艺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保长效:就是要在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同时,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效能提升、人才培养上持续发挥作用,在企业中保持长久的影响力。

电机公司将“三效”作为工作室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工作室赋予了灵魂,“三效”贯穿在每一个创新工作室工作的各个环节,给了创新工作室顽强的生命力。

“一优”“五强化”

优化运行模式

顶层设计。哈电机公司工会首先将劳模工作室定义为:以劳模技师为主体,破解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公司职工技能素质的普遍提高,为公司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打造过硬的蓝领团队。哈电机公司工会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分别成立了5个人有独立活动场所及培训设备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即水电分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重型机床切削专业)、线圈分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机电一体化专业)、汽发分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电机装配和嵌线专业)、冷作分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焊接专业)、工装分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模具专业)。

健全机制。为了将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一支技术过硬、攻坚克难的规范高级蓝领队伍,哈电机公司工会先后出台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方案》《创新工作室工作指南》《创新工作室准入、退出管理办法(试行)》《创新工作室考核指导意见》和《创新工作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提高了创新工作室的规范化程度,使创新工作室开展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强化技术创新功能

哈电机公司工会以创新工作室为阵地,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能耗产品,组织广大职工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等活动。利用工会网站创新成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创新成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励职工大胆创新、建言献策。在溪洛渡座环生产攻关竞赛中,科学套裁,规范管理,提高了钢板材料利用率,节约材料采购资金449万元。在桐子林座环加工装配攻关竞赛中,镗工创新小组和装配创新小组根据座环尺寸大、薄壁易变形、特殊结构导致合口面加工难度大的特点,通过改进装配组合加工方法,共节约生产成本67万元。

2012年以来,工作室3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分获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银、铜奖,其中,金奖项目还同时获得了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特别奖;4项成果获第十届中国·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5项成果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等。哈电机公司工会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优秀组织单位、技术创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哈电机公司工会十分重视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水电分厂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胡宇的创新成果《巨型一体式球阀加工技术》获得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后,公司及时地将该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中在厄瓜多尔项目球阀的生产应用中,提高生产效率514%,节约制造成本约582万元。与此同时,这项创新成果还推广应用到其他水电项目的顶轴、顶盖、底环等巨型工件的加工制造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强化人才培养功能

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定期组织的“开放日”活动,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带领大家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带动整体专业技能的提高。

哈电机公司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主体,在关键、重点、技能含量高的岗位范围内,推荐有特长的劳模技师与徒弟结成对子。在日常培养中,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实际,培养方向要基于日常工作的关键产品、关键工序,以实际操作为主。每季度对师徒对子进行跟踪管理,时刻掌握徒弟的学习情况,对未到达预期效果的师徒对子提出黄牌示警并要求限期整改。年末考核除理论考核外,还着重考核实际操作能力,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现场实作考核,以最终独立完成的实物产品质量决定考试是否合格。近3年,131名优秀青年技术人才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在各个专业岗位中成长、成才,成为各自岗位的骨干力量。

强化立项攻关功能

哈电机公司工会要求每名进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劳模技师都要有自己的攻关项目。每年年初劳模技师自主立项,公司统一组织评审会,对所立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制定攻关计划节点和考核标准,对考核完成情况好的劳模技师给予奖励。

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已任,创新工作室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水电分厂创新工作室与制造工艺部专家联合攻克了向家坝主轴由卧车改为立车加工的攻关任务,节约加工成本60余万元;线圈分厂创新工作室通过改造瑞士进口六轴联动数控包带机,使该设备的控制系统达到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并提前10天完成设备大修改造任务,为保证产品质量,完成好生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备生产厂家瑞士MICAMATION公司还寄来了感谢信,并授权工作室首席技师张金柱为维修工程师。

强化专业学习功能

为了提高公司整体技术实力,在创新工作室筹建初期,哈电机公司工会就将工作室作为公司人才培养和自身提高的重要阵地,为使技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作用,公司工会通过调研,先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要求每位进入到创新工作室的劳模技师每年都要硬性完成规定的培训积分,培训积分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和为他人讲课两方面获得,增强了自身学习的意识和培养他人的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了鼓励劳模技师将自己掌握的绝活技术沉淀下来,哈电机公司工会在创新工作室开展了“我为公司留绝活”的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劳模技师将自己掌握的“绝技”通过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创新工作室对技术含金量高、影响面广的“绝活”资料进行了统一的排版印刷装订成册,现已装订成册的有:《重型立车加工指南》《创新工作室讲座经验交流汇编》《质量案例手册》《灌流转浆式转轮装配指南》《水电定子铁芯装配指南》《水轮发电机定子嵌线装配指南》等完全由工人自己编制的技术手册。

强化总结规划功能

哈电机公司工会要求每个创新工作室在年末对全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当年发现的问题,制定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在每年的计划中,要着重体现对现有劳模技师能力提高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和创新成果展,开阔技师的眼界,促其紧跟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哈电机公司工会在年末根据公司第二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公司新阶段的生产重点,及时调整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资源配备,调整创新工作室重点,全力攻克在生产经营中发现的新问题,并根据人力资源情况按需培训,快速准确地补充高技能人才,为公司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探讨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轻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德国,高职教育不仅有专科、本科和硕士层面,甚至联合培养博士;也不单单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优化等。发达的高职教育成就了德国的制造强国,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既要抓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抓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提升和全面发展。显而易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定位模糊、课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也显得无足轻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定位不准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准确理解,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定位偏低,其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沿用理论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课方式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而高职课程设置标准是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显然,目前的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所培养的能力,在职业岗位上难以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与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力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匹配起来,主动满足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很难简单地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经常遭遇“课程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的尴尬。此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但高职西方经济学很难进入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之中,课时被压缩很难避免,这必然影响到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缺乏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论性强,加之有大量的数学推导、计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课程内容较难理解。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数理基础较弱,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远不及本科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对数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难情绪,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此外,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清楚表明,高职学生习惯选择记笔记并课后整理、认真观察和思考记忆、认真做作业等学习方法。而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自学、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专业咨询等,很少被采用,而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可见,高职学生仍以被动型学习为主。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悟性、举一反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被动型学习方式致使他们不善于总结,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因此,在理解经济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讨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受挫伤,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二、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初探

基于以上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做一简要的梳理。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1.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其课程培养的能力和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经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到复合型技能人才,再到目前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等几个阶段,根本目的就是适应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自主确立目标,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不仅掌握技术,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适应岗位和技术更新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创新都来源于一线生产和作业的灵感,一线技能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力量。

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注重研究个体和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在此过程中,分析人们如何权衡利弊和对激励做出反应等。可见,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对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容小视。但是,西方经济学内容面广点多,高职学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且部分内容更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确定西方经济学培养目标和能力,以够用为原则,对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取舍,将知识点和现实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时,通过知识点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

2.考核评价既要准确衡量,更要激励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指标设置得当对于学生完成课程目标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灵活运用课前预习、小组作业、辩论赛、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专题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评价要尽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对学生总结评价,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建设性意见。二是学生自评,以认识自己的优势、不足和潜力。三是组长评价,要客观反映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任务和配合情况。最后是组内成员互评,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沟通能力、贡献率等。

(二)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在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图形以及抽象的现象分析时难度不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数学基础知识;导入案例教学,包括中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个体和总体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成功与失败的实例。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点和难懂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现实感受,又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信心和兴趣。一般分为三步实施:

(1)课前准备。提前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各章节讲授的案例在授课前一周印发学生。案例紧扣学习目标,并布置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推荐相关的参考材料,要求学生课前整理成简单的脉络,以便课堂讨论和分享。课前小组交流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为课程教学提供铺垫。

(2)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系统讲授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推理,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步步跟进,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案例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现实问题,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

(3)巩固知识。相关章节讲授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经济热点问题,选取适当的案例,并给出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路径,通过有效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并检验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在课堂上演讲,并当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现场点评;以及学生根据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完成课程小论文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2.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任务为出发点,通过小组合作,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目标主动探究、分享思路、归纳总结,使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素质十分有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模块构建和设计。应考虑三个要求:

(一)模块的选择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成性。

(二)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必须具备可以转化为实践性的任务,适合模块内容的构建。

(三)模块内容构建必须考虑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包括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

在教学模块内容(任务)设计方面,每个模块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实训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任务的内容和环节设计必须具备实用性、适应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任务的内容和完成过程的思路与处理方法,贴近现实生活和工作,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任务的操作过程所需要的调研、讨论、合作、分析、计算、报告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激励,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能反映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让身临其中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乐于迎接挑战的心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中,这些任务环节的要求参照职场的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的工作模式和素质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任务内容趣味化,结合一些有趣的案例和事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模块和对应任务实施的过程与目标的控制。首先,学生必须明确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有明确的操作指导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完成任务的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考核重点与评分点。其次,教师对于任务的每个重要环节要把关。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模块任务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对任务中每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主要做法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督促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束缚和压力参与到实训任务中去。教师对组长工作进行进度和质量把控,在每个重要环节上都要求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任务完成成果,汇报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每个成员具体工作情况。对于偏离任务目标的小组,教师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之回归正确方向继续完成任务。最后,尽可能让每位成员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回答同学的问题等,通过此举,教师可以把握每位同学在任务完成中的基本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技能的锤炼以外,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高职学生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终究是一句空谈,如此下去,也必将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真正意涵。

参考文献:

[1]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2):166-168.

篇8

【关键词】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多元化

地方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及工作现状

困难学生资助种类。困难学生资助种类包括奖、免、勤、助、贷、补等六类,具体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组成。

困难学生的界定。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特别困难学生和临时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是指学生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低,经济来源少或无固定的经济来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但无法保证学费按时上交或足额上交。特别困难学生是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经济来源或只有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基本费用。临时困难学生是学生由于个人或家庭突发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经济困难,致使学费或生活费用难以支付。临时困难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下,会转变成特别困难学生。

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一般情况下,地方对困难学生将根据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采取奖、免、勤、助、贷、补等方式,解决和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对一般困难学生采取发放困难补助、鼓励其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通过奖助学金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对特别困难学生采取减免学费、发放困难补助、鼓励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奖助学金向其倾斜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学校对临时困难学生根据其当时困难情况,一次性发放一定金额的困难补助。

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地域经济差距,造成资助对象和标准界定困难。学生来自各个省市,不同地域之间的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有所不同,但县(市)、乡(镇)、村开出的学生家庭困难的三级证明是对比当地情况来表述学生家庭困难情况,仅凭三级证明难以区分学生困难情况程度,在资助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

困难学生数据库不健全,对资助困难学生通盘考虑不足。目前,困难学生信息不全面,还没有完整的困难学生数据库,在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下达的资助金额和人数要求,按比例分配给各班级,而没有把整个学院困难学生情况作整体分析和通盘考虑,造成资助困难学生条件不一,资助学生不平衡。

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资助工作执行力。第一,由于没有及时建立和更新困难学生信息,学校对全校学生困难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对某项资助经费进行宏观调控和划拨,只能根据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拨经费,造成有些学院困难学生多、资助经费少、资助实效低,而有些学院困难学生少、资助经费有余、困难学生超标享受资助的现象。第二,在学院―学工办―班级三级基层资助工作的管理模式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参与评议的作用,而学生代表对周围同学的生活情况和经济情况是最有发言权的,致使困难学生资助评定工作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

运行机制不完善,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正。在各项资助评定中,有些班主任没有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情况,而是由班干部召开民主评议,通过投票形式选出候选人,这种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同时,有些学校由于对学生困难程度掌握不全面,不敢拉大资助差距,而是机械地对资助学生资助款平均摊派,大撒胡椒面,致使资助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创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发现该工作的确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必须创新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实施“四建四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一要建立认定机制,抓规范程序,科学认定;二要创建学生困难情况档案库,抓准确信息,公正评定;三要构建多元化资助模式,拓宽资助渠道,深入宣传;四要建立实效体制,抓资助教育,严格监督,努力将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打造成党和政府的优质民生工程。

建立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抓规范程序,科学认定。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量化困难标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生工作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办法。

规范合理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在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除学生生源所在地开具的三级证明外,各学院和学校学生资助中心要更加注重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困难表现为依据,要广泛听取学生反映的真实情况,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困难情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认定工作,做到情况清楚,认定准确,为后续资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建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抓准确信息,公正评定。建立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方便各类资助工作的开展。目前,学校困难学生信息掌握不全,不利于各项资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便捷开展。建立和完善困难学生信息库,一方面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困难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和经费统筹;另一方面,学生资助中心通过对全校学生困难情况的横向比较,有利于科学划拨资助经费;各学院也能更好地从纵向对各班学生困难情况进行比较,科学地开展学院困难学生的资助评定工作。

及时更新学生困难信息,确保学生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生困难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困难信息数据库不但要建立好,还要做到及时更新。对家庭经济状况转好的学生,要及时从数据库中剔除,并做好对学生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工作;对家庭经济状况出现突变,或以往了解没到位的困难学生要及时添加进数据库,并提前对其困难信息做出说明,确保学生困难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便今后开展资助评定工作。

严格评定程序,确保评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在评定过程中,各学校要根据《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实施办法》,严格评定程序,根据学生困难情况数据库信息,及时召开班级评议会,认真听取学生代表意见,学生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工作指导和材料审核,将审核意见报学院党政联席会审议,审议结果要向全院学生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报学校资助中心审定。

构建多元化资助模式,抓资助渠道,深入宣传。目前,学校的招生规模大,生源广,困难学生日益增多,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专项资助来之不易,要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既要宣传资助的种类及评定的要求,又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青年学生的关爱,杜绝学生“坐着等补助、伸手要补助”的不良思想倾向,同时必须构建帮扶和自助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模式,多渠道开展资助工作。

进一步加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具有更利于借款人资格的鉴定和贷款的发放,更利于贷款风险的防范和贷款的回收,更利于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等优势。要加大对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新生的宣传,确保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增加提供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助的有效措施,各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提供更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补充经济来源,增长才干。

加强困难学生的创业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资助中心要努力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困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指导困难学生创办勤工助学基地,实行企业化运营,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从以往的救助“输血”变成培养其生存技能的创业“造血”,为学生搭建起创业的舞台,积极拓展学生勤工助学的新渠道。

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困难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多,党和国家及学校专项资助资金毕竟有限,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补充资助经费的不足,满足学生资助工作的资金需求。

篇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培养;铁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17―04

近年来,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铁路快速发展与人才制约的矛盾尤为突出,迫切需要从铁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抓起。加强大学生毕业生早期培养对于提升铁路人才队伍素质,改善铁路人才队伍结构,适应铁路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对具有一定现场工作经验、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实施持续深化培养,进行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管理相关学科等教育培训,其目的是要适应铁路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对岗位人才提出的较高要求,为铁路现代化培养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学科具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重点大学,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高度,积极为铁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自2010年以来积极承担铁路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试点培训工作。学校采取研究一培训应用一总结研究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几个关键问题

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是铁路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培养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学校结合这个培训项目,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项目如何开展与落实,如何使培训达到目标与预期效果,如何体现培训的示范作用以及如何使该培训系统化与制度化。

首先,进行目标定位研究,从优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素质特点、人才成长规律、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培训对象与学习内容匹配;其次,对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探讨教学如何深入、典型案例选择与教学、学习兴趣如何得到激发,使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相协调;再次,进行教学保障研究,研究教学成果如何提升与推广,教学内容如何丰富,学员与培训教师如何交流与互动,自主学习如何体现,等等。

二、培训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优秀大学毕业生是铁路企业的基石,是铁路和谐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同铁路大部分职工相比,他们文化程度较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活跃,开拓进取精神比较强。但由于从业时间不长,知识能力与现场实践的融合明显不足。主要是不同程度地缺少对铁路行业优良传统和我国铁路历史的深刻理解,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协调能力欠缺,缺少做群众工作的基础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因此,对有发展潜力、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校进修学习,把他们尽快培养成为具有献身铁路事业的精神和水平高、能力强、知识面广、德才兼备的青年业务骨干和干部后备人选。

1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鉴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特点及知识结构特征,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起点高,针对性强,突出实用性,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带着大量的现场实际问题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期望在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因此,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强。如果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培训没有针对性,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标。

2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优秀大学毕业生在现场经过三到五年的基层锻炼后,工作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增强,其职业发展方向也初见端倪。此时,如果经过适当的培训与引导,其能力结构可以较快地由单一技术型向复合能力型转变,素质结构也会由传统经验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因此,培训要结合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和发展需要进行。

3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使用与人才成长规律

根据铁路职工队伍的现状,将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基层领导干部与业务骨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铁路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铁路业务骨干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一般来讲,人才的成长递进过程包括知识准备期、积累磨炼期、调整融合期、优势展现期、成熟稳定期等,其轨迹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突变的过程。因此,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培训是长期的、持续性的,要形成一种人才培养与使用相匹配的机制。

4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培训要适应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些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自全国18个铁路局,尽管培训班按专业进行了划分,但由于他们在大学所学专业不尽一致,工作岗位有差别,个性特征也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培训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要根据学员的上述特点和因素,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要多下工夫,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方法研究与应用

随着培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为培训形式和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要把培训中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学习与解决铁路现场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学习带研究,以研究促学习,把研究铁路建设、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工作难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学员研究问题为主,教师讲授知识为辅,使学习和研究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这就需要对培训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应这种培训的方法。对于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时采取哪种教育培训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选用。

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培训、问题研讨、专题讲座、综合培训、英语培训、拓展训练。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纵观已有的教育培训方法,鉴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接受能力,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类别,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或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1 讲授法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它在说明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启发自觉学习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对学员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讲授教学,学员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知识学习,了解本岗位专业领域较为全面的知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目标等。我们在一般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2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员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实施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探索过程等),并且特别注意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学员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进行与现场紧密的专业知识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3 研讨法

研讨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员实际,给出相应的讨论题目,由学员根据所学理论与亲身实践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研讨式教学,学员可以把自己的职业经验和社会经历带入课堂,使得教与学处于研究探讨的氛围中,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开拓学员思路,增加学习兴趣,促进知识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专题讲座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特点是借助案例创设一种情景,让学员通过参与,获得一种认识或提高某方面能力,是一种“在干中学”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如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实施(提前准备背景、相关知识,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鼓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等。它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专业应用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训前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认真的选聘。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别适合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培训。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我们在进行与学员工作关联密切的专业知识培训中使用该方法,深受学员的欢迎。

5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积极倡导让学员学会自觉地思考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够和其他人配合完成某一项任务。它总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培训目标、内容,按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适培训过程。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员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有利于培养学员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综合培训、英语培训、拓展训练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四、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保障措施研究

1 积极研发泛在教育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研究,准备在铁路继续教育培训中通过建立泛在教育平台,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运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的机会。

由于现代网络和通信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在职教育培训的全覆盖。该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教学内容预告。包括培训专家、研讨主题、教学重点等信息,方便学员进行预习。

(2)网络课堂。通过这个平台,网络课程,实现全员共同学习的目的。而学习者也可以以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课程。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人学习空间。

(3)博客论坛。论坛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实践应用以及情感交流等子模块。

(4)交流学习。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立学术沙龙和校园茶座两个模块。这两个学习模式下,还设有好书推荐、个人学习历程等子模块。

2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资源库,实施资源共享与传播

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成员之间资源的共享,可以设置动态前沿、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目录,包括铁路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实践研究、应用案例等。网络资源库保存有各个培训阶段中专家的教学课件、视频材料等,可以十分方便地提供给培训学员使用。

3 培训单位建立铁路信息跟踪与调研机制,开展培训需求研究

培训单位通过建立铁路发展信息的跟踪和调研机制,建立信息畅通渠道,及时了解铁路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的最新动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技术装备的应用,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现状。

(1)确立信息收集的重点。信息收集工作对于培训工作而言是首要条件,而且信息收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培训工作的效率。应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信息收集重点。收集的信息包括铁路行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改革、战略目标、岗位需求等。

(2)收集、整理和研究培训需求

培训班开办之前,应根据送培单位的要求和培训对象的需要,对培训需求分析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对象的状况来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授课。

4 建立稳定的培训师资库

行业培训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极强,只聘用一个学校的师资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为提高培训的水平,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国内外大学教授、企业工程师在内的较为稳定培训师资库。多元化的师资,将给培训增添新气息,带来新理念。既开阔了新视野,又提高了培训效果。而建立专家库,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收集教师信息等基础工作,建立数据库结构,然后才能逐步地完成。

五、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长效机制的研究

为了使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并起到示范作用,使之成为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在行业内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铁路行业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权宜之事,它关系到铁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应该成为铁路行业内部的一项系统工程。

(1)正确定位。把培训放在铁路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大系统中来考虑,进行定位。做到高起点、远规划。对待此项培训,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

(2)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对培训机构要精心挑选,优中选优;对培训内容要统筹考虑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培训经费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3)近期与长远结合,培训与使用结合。要考虑当前培训与长远的学习计划相结合,当前的培训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训主管部门要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机构要认真做好服务,学员要明确培训目标。

2 建立和谐的培训管理机制

(1)实行优秀大学毕业生培训的零距离管理,即信息反馈灵敏、工作运转灵活、调控及时有力、制度严谨规范,充分体现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基地、用人单位、参培学员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形成良好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即对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等环节,要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管理局面。

(3)坚持与完善学员、培训基地、培训主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培训质量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培训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建立严格的培训评估与选拔任用机制

考核的对象是培训机构和学员。对培训机构的考核通过评估来进行。包括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以及学员通过培训后所取得成效的评估。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前),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合适进行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学员离开培训机构前),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第三阶段(学员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单位后),评价学员在参加培训后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内容。

要把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培训与使用选拔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先培训后选拔,不培训缓提拔的制度。要把学员学习考评结果作为使用与提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要让学员充分看到培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从而扩大培训影响,产生马太效应。

六、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既要构建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体系,研究在较短培训时间段内,如何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又要完成培训目标,所以在项目的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持续培养培训学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学习基础差异大,使得教学难度加大;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培训系统性不足;三是如何实现从培训到培养的转变、由素质高向能力强的转变,这里存在很大的难度。

2 应对措施

(1)成立覆盖本项目所涉及各专业的培训专家团队,使培训力量得到保障。考虑到学员知识背景的不同,部分教学内容可考虑分小组进行差异化教学。

(2)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培训时间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今后在泛在教育平善后,可考虑充分利用该平台实施大学生持续教育培养。‘

(3)加强与铁路行业培训主管部门和铁路企业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学员的学习能动性和成才意识培养。

七、结束语

2010年,受铁道部人事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共举办了13期铁道部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班,培训学员800多人。总结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全过程,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了不足。为不断完善该培训项目,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重点积极研究开发泛在教育平台;不断开发符合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的培训课程和教材、课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有铁路特色的培训体系,并充分发挥培训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把握培训工作的发展节奏,及时总结培训经验,不断改进培训工作,以满足铁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要为己任,为我国铁路的和谐发展和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重天,等.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铁路,20ll,(3):1―5.

[2]李云红.多措并举搞好铁路职工适应性培训[J].成人教育,2010,(1):55―5 6.

[3]于子涵,郭名..铁路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铁路,2009,(8):59―61.

[4]王晓棉.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的探讨与实施[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11):49―51.

[5]刘剑锐.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5):57―58.

[6]金建兴,叶仁荪,徐晨燕.欧洲铁路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及其启示[J].铁道经济研究,2006,(4):加一43.

[7]宋修德.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J].中国劳动,2006,(4):57-58.

篇10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强力启动“人才强市”战略,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和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刚才,我们表彰了为转型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人才,并命名了首批市管专家,举行了招才引智工作站授牌仪式,标志着我市人才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专家人才表示热烈的祝贺!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单位代表所作典型发言,讲得都很好,深受启发,他们的经验做法值得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和推广。下面,就进一步强化我市人才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人才强市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事关民族的兴衰。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已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对人才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坚持人才工作项目化、实施柔性引才战略、提高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到发展兴业,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人才总量已达到11.16万人,人才占有率较“十五”末期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高技能、高层次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少;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人才体制机制不活,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低,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化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表明,我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

今年,是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人大、政协“两会”,具体部署了未来五年特别是今年的各项发展任务,提出了抓住“三个关键”,坚持“三化”统筹、“三动”并举,推进“三个转型”的总体要求,并把“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作为推进发展措施落实和加快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进行了专门部署。这是市委立足转型发展的全局、着眼于提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一批适应接续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没有一批技术娴熟、技能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人才,我们的项目建设很难按时建设、如期达产,取得预期效果;没有一批优秀的金融、经贸专业人才,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的短腿就难以拉长,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没有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人才,就难以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发展。事实表明,发展之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已成为转型发展最为迫切、最为现实的问题,我们只有创造更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条件,才会吸引更多的专门人才到创业发展。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人才强市思想,认真研究人才工作的规律和趋势,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大力培养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的创新型人才,大量启用政策水平高、应变能力强的优秀管理人才,以人才成长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从而真正以人才为支撑,推进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

二、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人才是强市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全力推进“三个转型”,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战略位置,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强力实施,力求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一,要立足市情,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目标任务。《推进转型人才振兴计划实施纲要》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针对我市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六项重点工程、五个重点项目、三项重大政策。落实好这些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个纲要,着眼于为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以“两高”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支持,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机制保障,夯实组织基础,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推进“三个转型”的各项事业中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转变。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人才布局趋于合理,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建成与“三个转型”和“三化”战略相适应的人才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个关键”,创新抓好人才工作。要坚持围绕转型发展选人用人,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坚持围绕推进重点工程选人用人,全力实施重点领域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坚持围绕推进自主创新选人用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重点领域形成人才竞争优势,打造区域人才强市;坚持创新机制选人用人,推进人才工作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第二,要统筹实施人才重点工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培养和使用的新途径,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利用5年时间,培养造就10名左右能够引领企业跻身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的高素质企业家,20名左右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意识的优秀企业家,200名左右精通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家后备人才。二要围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产学研、部门、企业、地区之间科技合作,通过建立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常态人才交流机制,培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培养科技型创业人才,重点建设好以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发区等产业基地为主的园区,用足用好我市的政策和科技优势。5年内在全市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打造20个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建立30个企业研发中心,建设10个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引进示范基地。三要依托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和重点项目,实施现代工业人才服务工程。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和供需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力求在生物制药、特种材料、动力电池、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培养一批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善于解决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四要立足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专业化、农民技能化,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深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搭建创业、公共服务、信息服务、评价激励、城乡资源共享等五大平台。同时,要努力抓好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种养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七支队伍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选拔培养100名市级典型实用人才,选拔培养1000名县(区)级带动型实用人才,培养10000名乡(镇)、村两级开发创业型实用人才。

第三,要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健全完善与转型发展大局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一致、与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需求相协调的人才管理机制。一要创新培养开发机制,盘活人才存量。要坚持引进高端人才与培育适用人才两手抓,既要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又要培养好我市现有的人才,不断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要坚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重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引进一个人才激活一个项目,促进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目标。二要创新流动配置机制,提升人才效能。要坚持“以用为本”,坚持在转型发展中锻炼人才、检验人才、发现人才、交流人才、任用人才。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要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农村和基层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让闲置人才发挥作用,让急需人才有用武之地。三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研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办法,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层次。人才个体素质和队伍结构决定着人才队伍的整体层次,必须把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优化队伍结构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之举。一要加大培训力度。要坚持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年轻人才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优秀人才选派到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培训和锻炼,提高他们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本领。二要加强结构调整。要统筹兼顾各个层次、各个门类、各个区域的人才需求,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人才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积极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之间的人员交流与优化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有效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的矛盾。三要强化实践锻炼。要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口帮扶、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促使行政管理人才在实践和艰苦环境中磨炼成长,支持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重点科研项目中担当重要角色,鼓励各类人才到经济社会主战场上增长才干,竭诚为一切人才的成长进步搭设平台,创造条件。

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要把人才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既要重视抓人才、聚人才、用人才,更要推进人才工作与其他工作统筹协调发展。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建设规划,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同组织,一同推进,一同落实。要针对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调研论证,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

二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要认真做好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好党管人才责任。各级组织部门要抓好抓实人才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等工作,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党的人才方针政策,切实发挥好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作用。要发挥好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三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要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到搞好服务上,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要竭诚为各类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搭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的舞台,努力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激励更多的人才为转型发展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