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00: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人故事演讲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恰当的准备技巧
1、知识素养准备:
演讲者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阅历修养与演讲的成功有着紧密的关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演讲者感到演讲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演讲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有心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上下、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要学习,同时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琐碎而复杂的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多收集历史资料,对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熟记,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②多收集现实资料,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事件、人物的有关情况要了如指掌,进行思考;
③加强记忆,多记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古典诗词、经典文学、寓言故事、时文政评等等。
练习:请分别以“珍惜时间”、“奉献青春”、“珍爱生命”、“和平万岁”为主题,收集名人名言、故事、古今中外的人物、典型事例。
请收集有关亲情、爱情、友情的古今诗词各5首并背诵。
2、临场观察准备:
演讲者要尽快观察、熟悉演讲现场,及时收集捕捉现场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场环境(时间、地点、场景布置)、听众、其他演讲者的演讲等,以确定自己的话题,增加演讲的即兴因素。
3、心理素质准备:
既然是有感而发,就要有稳定的情绪,有十足的信心,有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保证思路通畅,言之有物,情绪饱满,镇定从容。
二、快速思维的技巧
临场性决定了即兴演讲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快速思维能力。快速思维即快速组织内部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快速创作、打腹稿的过程。其技巧主要表现为:三定、四思、五借。
三“定”:定话题、定观点、定框架
定话题——应选择你想说的、观众想听的、你能讲的、社会生活需要的话题;
定观点——应确立明确精练、正确深刻、为大家所能接受的、言之有理的观点;
定框架——两种模式:
开门见山式:也叫金字塔式。方法为:先亮出主题,然后对主题作较详细地论证和分析说明。
曲径通幽式:也称为卡耐基的“魔术公式”。方法为:先举例,再叙主旨要点,三说理由,进行论证分析。
四“思”:逆向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综合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即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这是一种反弹琵琶式的思维模式,它鲜明地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精神,但要注意观点必须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纵深思维:从一般人认为不值一谈的小事,或无须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2
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众所周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我们语文课的首要的任务,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从教师的心态来看,认为“说”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高考又不考它,写好作文就行了。熟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有利于“唤醒、激趣、鼓舞”我们学生,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达到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学会日积月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提升语文应试能力,也使学生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大幅度地提升。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拓展的内容应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整合语文学习资源,着眼于能力提升,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整体的推进,语文素养获得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尝试,以下一些尝试,对学生来讲,受益匪浅,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两周轮换一次,成为了我们“课前三分钟”这一活动的“保留节目”:
1.小成语,大作用——积累成语词汇。课前三分钟活动刚开始阶段,我先选择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考的成语讲解给学生,每天3~5个,一周后安排一次“排火车接成语”活动,让学生主持人“排火车”式无规则地按座位顺序提问成语,下面学生回答成语意思。学生课下积累过,也提前背过,有把握完成,又能得到老师与班级同学的认可与称赞,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与被他人肯定的快乐体验。这无形当中,就极大激发他们投身“课前三分钟活动”中的兴趣,俗语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节课,好的开局也是成功快乐课堂的一半。“排火车接成语”活动也算是课前三分钟活动好的开始。
2.请你记住他们——讲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老师在活动前一周提前布置任务,下一周每人一天,给学生界定讲的内容范围,仅限名人名言、名人的故事范畴。经过一周准备一周演讲这样的训练,发现学生所讲的故事内容,对写作很有积极意义如:卧薪尝胆——勾践,刮目相看——吕蒙,破釜沉舟——项羽,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凿壁借光——匡衡,望梅止渴——曹操,奇货可居,悬梁刺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当代的名人事迹,或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已经对他们的颁奖词进行解读,这样做特别让人感到欣喜,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们的主流价值观的判断是健康的。
这些故事不仅使演讲的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名言与名人事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成语与典故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班级听的同学不自觉地摄入写作的“有机营养”素材。这样长此心往,日积月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成效。
3.发现并欣赏美——听评佳句美文。在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中,我们还尝试过,让大家以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们自己认为的好文章,一小段或几百字,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分享,然后师生共评其文中的妙处与歧义。评议主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欣赏美文佳句,会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学生愉快地度过课前的3~5分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整节课师生互动愉悦,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再是“口背心意”,而是“口表心声”,畅所欲言。
看到学生为了准备自己当天的材料内容,动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查文本,上网络,非常用心,那认真的劲头,让人很感动;看到学生能克服以往的胆怯与自卑,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让人为之高兴;看到学生大多都能将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语文应试中,积累的成语多了,做成语题更心应手得多,积累的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和美文提高了作文的写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人欣慰。
篇3
故事是作文的“料”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具有口头性,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现代故事很多已演变为书面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叙述,表现某种文化形态,给人以启发。广义的故事,是指一般的作文或文学作品中为表现人物性格、文章主题或证明观点而使用的生活事件。近年,故事还指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秘密揭破之后,就变成了故事。本文所说的故事,既是广义的,又是狭义的。有故事的孩子是能写出好作文的。
我的儿子建业同学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爱听、爱读、爱讲、爱写故事,积累了不少材料。上中学后,有一年“五・四”青年节,学校团委安排他在国旗下讲话,他发言的题目是《我的青春我做主》。他讲到“人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人生要靠我们自己创造”时联系了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他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再帮着建一座房子。碍于情面,老木匠答应了。可是大家都看得出,老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做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这是我给好工人的礼物。”老木匠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如此马虎?以后只能住在这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
这个故事直入灵魂,发人深省。如果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不积极创造、精益求精,关键时刻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等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的“房子”里了。在场的老师觉得不错,校长当时就说,这个稿子写得好,够上发表,就让校办工作人员转给了《扬子晚报》的编辑,没几天,这篇文章就登出来了。这个木匠的故事,就来自书本。
故事,是作文的料。有近期生活的经历,有别人的故事,写作文时就有新的“料”。爆点料,作文就新鲜,就丰富,可读性就强。有自己亲历的故事,作文更显真和诚。用到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章更易让人接受,文化含量也高,读者从中受益更多。文章本身价值大,读者给的分就高了。如果是作文训练或者作文考试,得分不会少。
笔者小时候听母亲讲“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男主人公姓“万”,一个人顶一万个人,太神奇了。虽然“万杞梁”这名字怎么写的,“祭墙”的“祭”怎么写的、什么意思,当时不知道,但这“料”的凄美就是文学的启蒙、语言学的启蒙。该故事最早源于杞梁妻的故事,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后来,孟姜女哭长城成了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跟牛郎织女、梁祝化蝶、白蛇传奇等一样引人遐想,促人思考。故事是写文章的料,还是学习语言的料。
故事正在投奔你孩子的路上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孩子,有这个意识,故事会从四面八方投奔你孩子的记忆库、材料库。自己的故事、家人的故事、同学的故事、父母同事或朋友的故事、小区邻居的故事、生活居住地的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文学名著故事,源源不断地向你家孩子走来。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这是好事儿,老年人人生经历丰富,拥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简直就是一个素材宝库。孩子不仅会缠着爷爷奶奶问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也会缠着外公外婆问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还会缠着爸爸妈妈问自己更小的时候的故事。年轻的父母虽说年轻,但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也是有不少故事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甚至上了初中,或者更大了,还是不厌倦跟父母谈这些故事。孩子问、听这些故事,是在感受生活、积累素材、活动思维。
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给儿子安德烈的人生告白中有一句:“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就会让人与外物、外人发生关系,就会有事儿,有事儿就能生出丰满的文章来。玩山玩水玩名胜,玩花玩草件儿,让孩子与自然、与人或物发生关系,故事就来了。到一个地方,询问查找,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到名人故里探访,走马观花地看看,请当地的导游讲讲,再找点相关的书文读读,故事就来了。江苏扬州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经典散文《春》大家都熟悉,它的作者朱自清虽然只活了五十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间在外奔波忙碌,但他是在扬州长大的。扬州是其祖宗庐墓之地。在这里,他念私塾,读小学、中学,考大学,结婚生子,在扬州的生活也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库藏之一,包括《背影》在内的许多篇什都与扬州有关。若到扬州玩,就可以关注更多跟朱自清的故人、故事。故事就在你家里,在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来有影,去有踪,进了谁的文章就是谁的财富。
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南京作家毕飞宇曾作客《南京日报》,参加“小记者与名人面对面”活动。毕飞宇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寄语南京日报小记者“事实和美好都是问出来的”。问就是访问,他说“所谓采访就是和人打交道,采访其实跟你在出租车上跟司机聊天一样。写作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和虚拟世界中的人打交道。”可以通过带孩子走亲访友,有意让孩子搞一些寻访活动,与人打交道,就会有人与人的故事,被采访的人又有与别人或他物之间的故事。诸如演讲、辩论、撰写广告词、吟诗作对、“拍客”等活动,孩子皆可参与,那故事就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长流不歇。
家里的“故事周报”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这个演讲稿,可能不少年轻父母都读过。一个获得文学最高奖项的人,说他是在讲故事,一方面可见文学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可见故事对于写作是多么的有用。
《丰乳肥臀》这本书里,莫言使用了与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天堂蒜薹之歌》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莫言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使用真实姓名的现象出现过多次,写作之初,莫言是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为此还发生过与小说中人物同名的人找到莫言的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父亲替莫言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有人以为孩子写作文“说谎”是老师教的,而且就是语文老师教的,其实未必。孩子写作文,完全可以写父亲的事、母亲的事、老师的事、同学的事。根本用不着说谎,用不着胡编乱造。孩子作文时瞎写,跟分数过不去,可能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和方法问题。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他们脑子里装着家人的故事,作文中都有家人的影子,好作文就在你的家里。
篇4
课前几分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感情地读和背、生动地讲解与复述、理性地分析与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深化教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课前几分钟,我们的语文课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课前演讲
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这,就是口才的魅力。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这就是口才的威力。“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锬稀!痹谡庋的危急时刻。烛之武“往说秦伯”,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强敌,兵不血刃地解决了郑国的祸患,由此可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么重要。
我们的学生平日里缺少展现、交流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一当众讲话就紧张、脸红、语无伦次,课堂回答问题时语言贫乏,表达不流畅。有的学生因为沟通能力差,朋友少,圈子小,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而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很多学生将来会错过许多难得的机会,留下许多遗憾。这样的现实,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课前演讲就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极为有效的方式。
演讲的内容可以有很多来源。
可以是优秀演讲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演讲的材料必须有质量,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刚开始我们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他人的与本次主题相吻合的优秀演讲稿“拿来”,与同学分享。
可以是经典散文。优秀的作品生命力极强,往往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那些经典名作,更是师生最好的精神食粮。欣赏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
可以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身边小事。故事的文字吸引人,意味深长,是较好的课前材料,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或松散,或紧张的注意力,从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可以是学生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习作。学生在课前诵读自己的作品,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促使其他人产生情感上的碰撞,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一些中肯的意见或者建议,为以后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借鉴。
二、国学经典诵读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送者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就像一条纽带,将形形、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滋润着中华文化、孕育着古老文明、展现着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风貌和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人类共有的文明和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下去。
再者,如今有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出现审题偏差、思想苍白、见解平平、语言匮乏等症状,这多半是思想贫乏、缺少语言积累所致。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诵读中华经典,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作文水平。
三、“历史上的今天”,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补充作文素材
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尽管不是历史上的每一天都值得纪念,但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些事情可以给我们以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分析去交流。《泰坦尼克》的电影堪称经典,泰坦尼克的故事值得深思: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号称永不沉没的当时全世界最大最豪华的客轮,拥有当时最优秀的船长和航手,在处女航中沉没在冰冷的北大西洋,船上1500人葬身鱼腹。不谈感情,我们冷静地分析事实,不难得出一些结论: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宣传工作做得再好,不如实践来得有说服力;阴沟里也会翻船,越是“有经验”越应当谨慎,秦人章邯失陈仓不就是例证吗?未雨绸缪方能确保临危不乱。当现实生生将巴掌扇在脸上时,再多的悔恨也无法挽回失误。
四、“今天我有话说”,针对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展开交流
好多学生苦恼自己不会说话、没话可说,却忽略了生活这个最大的语言仓库。生活中到处是反反复复,形形式式的各种事物,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之灵的人类,必须做一个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一切事物,不要忽略任何的一丝美好。
篇5
一、数学3分钟学生演讲概述
演讲能锻炼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唤醒、激励、鼓舞”学生。通过演讲,可以反映出演讲者的智慧、口才、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而且对于听讲者也有引导、鼓励和激励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读,是用耳朵来读。”上课铃声响起之际,学生们往往由于还没从课间放松兴奋的情绪中转变过来,难以马上进人课堂的状态。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将学生们对课间的留恋给予一定的缓冲;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听演讲中收回思绪、调整状态、转变注意力,快速进人学习状态,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释放。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快速成长阶段,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但由于对课堂、老师的敬畏心理和在学生面前的羞怯心理,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3分钟学生演讲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对知识的摄取办法,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思考、查阅、筛选、整合、组织,对即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等资料进行积累,并且形成自己的语言,以便在演讲时,与同学和老师产生互动,并要接受师生的点评,这种学习方式是促进后期学习上互动交往的基础,也能促使学生保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过程。
2.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提高综合素质。课前3分钟演讲强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应变能力、情感调度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展现。学生通过演讲,不仅锻炼了胆量,展示了才华,推介了自己,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和演讲水平,而且能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学习兴趣,展现特长,这与数学课堂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张晓薇同学的演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她在演讲不能被应用题难倒时是这么说的: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通过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故事,阐明了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通过演讲,这位学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激情四射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将课堂带人了另一个故事空间,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将教学形式的固定化予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体,而采用演讲的形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对教材、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重组,还能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交流等等,让学生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生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教育、共同提高,这就打破了以往的固定和常态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准备、活动,转化成为教学主体,教师通过指导、点评变成了教的指导,教学相长,学教融合,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传授的效果。
二、数学课中学生课前演讲的操作方法
1.演讲必然需要演讲稿,演讲稿的准备阶段其实就是围绕着数学学习内容的预习阶段。因为数学的演讲必须要与数学有关,紧密联系数学学习内容,因此围绕演讲展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要向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要将数学知识加以形象化、故事化和文学化。这需要从数学文化、历史中寻找有趣的故事和名家故事,如,将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演讲材料,将高斯、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作为励志素材等,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其次,如何让听众对数学达到深入浅出的理解,就要将晦涩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包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及通过数学应用加以解决的数学知识等。
第三,对学术知识的应用必然会产生问题,带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包括学习体会、心得、感悟等,与全班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确定演讲内容。学生抽签决定演讲的次序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具体演讲题目和演讲内容,然后形成话题库和演讲稿,可以把演讲稿变成数学课程素养的班级或者校本化的素材。
首先,可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积极性,准备数学万花筒、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学谜语等。
其次,可从数学文化与历史入手,准备数学故事、数学名人轶事、数学发展中产生的历史故事等。
最后,可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谈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自己发现或者困惑的问题。
3.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其他学生除了听讲,也可以帮助、交流和点评,演讲过程中的互动程序是必不可少的。演讲的精神状态、演讲技巧可通过事先练习或者临场发挥来提高,解决演讲者紧张、不自信的心理问题是关键,通过点评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4.注重教师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内容确定、情景创设、组织安排、演讲方法、激励评价、效果总结上对演讲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还要组织学生认真听讲,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事后还要对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姿态气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篇6
为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一、 激发兴趣,懂得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名人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可由讲现成的故事,用书本语言回答问题开始,要求讲通顺,讲完整,以鼓励为主;学生活泼好动且好胜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如每周上课前两分钟每次一个同学上台演讲,题目自拟,一个学期正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台演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再者,结合现实生活经常给学生讲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自觉培养的习惯。
二、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这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根据每篇课文各自特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训练他们说话的能力。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遇难时,沉着冷静地指挥船上的旅客脱险,最后自己和船一起沉入海底的故事。课文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领会海尔为船长的这种高尚品质,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应对的?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课文,简单描述你印象最深的场景。”看到学生举起的小手,听到他们流利地说话,老师的心里比蜜还甜。当他们愿说,想说,敢说的时候,我知道他们表达能力在一天天提高。
2、复述。这种训练方式,是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课文,或课文中某些段落,这种复述可对原文语句作适当变动,但不能改变课文原意,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简要复述适用于具有完整结构的课文,这种复述可让学生借助于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列小标题等来理线索、抓重点、略次要,运用原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等复述。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思维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效果。
3、看图说话。在说话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并展开想象,完整地表达。材料可选自课内或课外读物中的插图,最好选那些场面较大、人物较多、寓意较深的画面。也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绘成几幅图画,学生再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口头作文。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5、上好每堂口语交际课。抓住每节口语交际课,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篇7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在此之外,有必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课内外结合,学生课上学了英语就要用,课上用,课下也用,这样才能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外创造英语环境,多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
为了全面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必须大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它在方法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选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这样,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要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而定。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单就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当数量的读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除了平时抓好课堂45分钟教学之外,还应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巩固领悟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享受学英语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听”、“说”活动
此活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可以以“四个一”活动而展开的。即每周一首英语歌曲,每月一部英语电影,每月一次英语竞赛,每学年一次英语节。
1. 英语旋律
利用兴趣小组,教学生们唱英语歌曲,例如: You are my sunshine, Moon River, Jingle Bells, Auld Lang Syne, Do Ri Me, I have a dream, Proud of you, Over the rainbow, Another small adventure, Seasons in the sun, Carry on till tomorrow, You raise me up, I believe I can fly等。
2. 影视赏析
英语影视作品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语言。如:欣赏影片《Alice in Wonderland》《Heidi》、《Lion King》、《Little Stuart》等,欣赏完影片后,英语老师还可以有目的地教授学生印象最深的词汇、词组和句子,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英语影视作品进行剪辑,也可以就某一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地播放,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如:我让学生进行过一次《Lion King》角色扮演小比赛。
3. 英语演讲比赛
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准备一些材料,并进行演讲。例如:My favorite sport; Money is happiness,is that true?等。要让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自编演讲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和满足感。
(二)“读”、“写”活动
英语阅读、摘抄与写作。为了养成学生认真踏实的英语阅读习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优秀的外国文学名著的简写本,并要求学生养成做英语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它大致包括:
1. 日积月累作摘抄
学生摘录新单词、妙词佳句,也可以摘录精彩片断,从而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2. 故事简写练写作
老师要指导学生概括出所读简易读物的要点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导学生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自制英语海报。英语海报内容一般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点滴、习惯用语等。英语海报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学生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为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打下基础。
3. 知识讲座
定期开办英语知识方面的讲座,如《怎样巧记单词》、《学好英语语法的妙计》等,增加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了解。同时在英语沙龙中,师生共同就一个话题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加强辅导,通过辅导使学生弥补知识空白。
让学生练好基本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把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理清楚,重点找出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复习的同时提纲挈领地列出基本内容、重点和关键以及和前面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举行小型的英语竞赛活动。
包括英语写作比赛、听力比赛、词汇比赛及演讲比赛等四项比赛。根据比赛结果反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英语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篇8
第一步是选好比赛的种子。比赛的种子通常是从三年级的学生中产生,但是不能从三年级才开始临时抱佛脚,必须从一年级新生时就看好种子,比赛种子按1:2的比例选出来,重点培养,仔细观察哪些种子是种子中的种子。重点培养不是意味着天天盯着。老师只需要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有比赛恰巧在本校举行,应组织学生参加观摩,让学生积累比赛经验。到比赛前的两个月以1:1的比例最终确定下来。选对了比赛的种子,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第二步是动员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比赛就像打仗,要有刻苦的训练,要有必胜的决心。必胜从哪里来?必须从每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中来。
接下来就是赛前指导了。在赛前指导时,首先,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前,反复研究琢磨比赛规则,明确比赛规则,比赛分为四个小项目。一是主题演讲:根据大会提供的主题,现场脱稿演讲(200~300英语单词)。二是情景描述:现场抽取试题(形式为1题含4幅图片),根据图片内容用英语进行描述。三是现场答问:听一段英语录音后,就录音内容现场回答评委提出的两个问题。两个问题同时提问,选手分别作答。四是英文听打:根据提供的情景或提示,边听一段英语对话,边在电脑的信息表上录入并整理出符合对话内容的信息。
第二,老师根据比赛各个分项目所占的比值和学生英语能力的特点来确定指导的侧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切忌本末倒置。要运用80%和20%的黄金法则,把80%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主题演讲占总分值的20%、情景描述40%、现场问答20%、听打20%。根据分值,我们确定这几个项目的优先次序。情景描述、现场问答、听打、主题演讲。也就是说,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即兴口头表达能力、听力、演讲能力和打字能力。但是我们往往会把时间花在主题演讲上。其实主题演讲是最简单的,应该花最少的时间。
第三,老师指导时要提前做好周详的指导计划。切忌无计划。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训练很可能导致训练不足不到位不全面的结果。确定指导的教材,确定完成每本教材所需的时间。整个赛前训练过程必须涵盖比赛的各个项目,把两个月的赛前指导时间分成四个阶段。每天安排3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其中听力和口头表达必须贯穿所有阶段,每天花至少80%的训练时间进行训练。
在训练情景描述时,可以从两方面着重训练。一是训练学生讲故事,也就是几幅图拼成一个故事,先讲故事,再来一个画龙点睛。二是训练学生描述单一的一幅图画,先描述,再来一个主题拓展或延伸。在描述图画本身时,可以套用 from the first picture,we can see....。在主题拓展或延伸时,可以套用this picture tells us that....。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纠错、如果条件允许,老师应该就每一幅图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在拓展延伸时能有话说,能脱口而出,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诸如环保、奥运会、节日、亲情、友谊等热门话题内容和名人名言给学生进行背诵。在描述时要做到描述内容与所抽图片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要控制时间,提前30秒或推后10秒完成都会被扣分。
在训练现场问答时,重点要放在两方面,听和答。回答内容适当。因此需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听力练习。第一阶段为热身阶段,可以将中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的单词课文听力练习从头到尾听两遍,由学生自行对照教材自我检查。第二阶段做三年级的听力教程或者大专班的听力教程,由学生自行对照教程自我检查。第三四阶段由老师准备听力材料,并现场就听力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进行提问。
在训练主题演讲时,要第一时间首先安排两周的时间撰写演讲稿。演讲稿初稿由学生完成,再经两个指导老师反复研究讨论修改后定稿。让学生写初稿的目的是尊重比赛的参赛者是学生的这个规则,而且学生在演讲时也容易做到有感而发,声情并茂。演讲稿要做到主题鲜明,观点独到,内容切题、健康、富于学生青春气息和校园风采,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特征。定稿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把演讲稿背诵得滚瓜烂熟,在接下来的六周时间里,老师要一点点地细抠学生的演讲质量,要做到语音准确,语调地道。语言流利,语速恰当,表述生动,有感染力,仪表仪态大方健康,并且一定要把时间把握在规定的时限之内。否则提前30秒或推后10秒完成都是被扣分的。每天训练一次演讲就够了,在最后一周,则要做到每天训练两次。
在训练听打时,由于听力在现场问题的听力环节已经有了充分的训练,重点放在打上。每周安排至少1个小时训练学生的打字能力。在比赛现场做题时,要把全题5个信息点全部准确录入。
篇9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作用、对“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认识误区以及如何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
【关键词】课前演讲;评价;语文能力
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宣传方式。本文所讲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是指教师上本节课内容前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演讲。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而口语交往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将这种训练常规化,因而十分有必要。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说”已经被部分语文教师严重忽视。殊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
二、“课前五分钟演讲”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每节语文课前的学生演讲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进行练习。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现了。“演讲”和“评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宏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这些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或“扬”或“弃”。在演讲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八篇作文,想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通过“课前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有思想教育意义。
第四,“课前五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和组织材料,认真进行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此外,“课前五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锻炼”自己的主要目标。如何“锻炼”呢?课前演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它需要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情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三、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生存在的误区
对“课前演讲”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老师开展这项活动的良苦用心,没有真正体会这项活动对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体会到这种活动的益处,困此不重视这项活动。
(二)教师存在的误区
也许一些语文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甚至有时超过五分钟)进行课前演讲“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分就会下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老师要做的是,由于授课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更加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去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利用效率。
四、“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做法
(一)演讲的顺序
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作好准备。男女同学的学号常常是随意排列的,这样就避免了性别方面的乏味单调,同时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
(二)演讲的内容
不同的演讲内容,对学生智能的锻炼、能力的提高程度是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如第一个月自我介绍、第二个月讲一段新闻、第三个月说说自己喜爱的名人故事等。也可以让学生从规定的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演讲,如叙述古代神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轶闻趣事,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身边的事情发表看法等等。不管是自由演讲、主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都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演讲的要求‘
课前演讲的最基本要求是一定要脱稿,一定要有评价。要求学生演讲时必须脱稿,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演讲后的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演讲完后,对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要及时进行适当讲评。可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评价的结果可量化为分数。值得注意的是,评讲重在鼓励,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
演讲还应达到演讲的基本要求是: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基本流利。
课前演讲主要要培养学生发言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字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神态手势等。
(四)写演讲后记
学生演讲后把自己演讲的得与失,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让学生在写后记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演讲效果,找出闪光点,察出不足处。在参照老师和同学点评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更有用,更有触动性,更利于自己今后演讲水平的提高。
篇10
一、教会学生感恩
1.与校本课程结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设计校本教材的时候,我将学生的钢笔字临摹、毛笔字临摹用本,选取了《孝经》、《弟子规》、《三字经》中的有关感恩的语句,让学生从古圣先贤的教育中学会感恩。
2.将感恩教育与主题学习有机融合。我定期组织学生做与感恩教育有关的手抄报,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知道如何感恩、感恩什么以及怎样做到感恩。
3.抓住节日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好的契机。在一般情况下,我除了组织学生做与节日有关的手抄报外,还要组织学生为相关的人写贺卡,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1.读励志故事。向学生推荐励志书籍,组织学生阅读名人励志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励志故事大赛”,通过读、讲、学,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坚忍不拔的性格。
2.诵写励志名言警句。首先是搜集整理励志名言,然后选取适合学生诵读的名言警句打印成册,每天一句,组织学生背诵。还利用书法课组织学生将名言警句写成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达到了很不错的教育效果。
3.评选“励志小明星”。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学生评选班级的励志小明星,对那些有志向,积极进取、不怕苦难,持之以恒追求自己目标的孩子进行鼓励表彰。
三、对学生进行勤学教育
1.设立班级勤学奖励。这个奖励,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为依据。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能主动自学的学生获此项奖励。
2.组织勤学演讲。在演讲材料的组织上,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拿自己做例子,向同学展示你是怎样勤学的。这样,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孩子们所举的例子,就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对孩子更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