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分钟演讲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重视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必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平均每天有两节语文课,一个星期总共十节左右的课,但这其中有两节作文课,因而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语文的课程内容却很多,包括课文、课外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等,所以为了赶课程进度,多数教师几乎放弃了课外诵读欣赏和口语交际,只讲课文。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只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文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介绍课外知识进行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语文课时少而不能兼顾除课文以外内容的缺失。
另外,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也并不在意,因而写作水平低下,很多学生都对写作很头疼,一说写作文就眉头紧锁,肚子里一滴墨水也倒不出来。写和说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会写作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是极差的。课上回答问题组织不好语言,说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受,课下写作结构混乱,语言也没有特色。“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了这种问题,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学会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老师规定的新主题,学生需要从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预测听众的兴趣,选择材料,字字斟酌推敲,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展示既新颖又意义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实施课前三分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从课前三分钟活动前的准备以及活动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好地了解学生。例如,有些平时上课活跃的同学上了讲台却变得局促不安,说话磕巴,很没有自信,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在以后组织的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中给他们机会再次尝试,帮他们树立自信,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对语文持有无限的兴趣,而且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前进。其次,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做文明的倾听者,材料演讲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亲切适时的鼓励,不仅可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做一名有特色、有创新的心灵导师,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教书匠。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这门功课成绩的高低。每个老师,尤其语文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创新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增补,让语文课堂变得饶有趣味而又高效实用。
二、“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定义
每周由老师规定一个主题,学生课下搜集整理资料,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成果展示,每周的主题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健康发展,不脱离实际。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陶冶情操。
(二)特点
一是自主性,即从演讲内容的传播,到演讲过程的实施,再到简要评析,均是学生自主进行。二是短时性,即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保证演讲语言的精炼和评析质量,演讲过程要进行时间的限制(通常都是三分钟)。三是广泛性,即本体活动是全班学生全体轮流参与,并不是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讲,与其他学生无关,双方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互动。四是多样性,即内容丰富多彩,每周一个主题,如新闻评论、经典诵读、动人故事等都可作为一周的主题,同时在形式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演讲,还可以进行表演,借助多媒体解说等方式完成自己的课前三分钟成果展示,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三)内容及实施意义
经过笔者思考和实践,可以尝试实施的主题有以下几个:
(四)实施要求
1.课前准备,课后积累,双管齐下
不仅学生要根据主题认真准备,老师也要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内容是否脱离主题,是否符合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三分钟展示结束以后,利用课后时间,由展示的同学将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也要整理在笔记本上。
2.依据实际,适时调整
从以上表格中笔者所列的主题综合考虑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内容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课后准备、查阅资料以及课堂展示都不会存在太大难度,学生们也一定能从这些主题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但是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特点,因而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进行更换,重复或者创新。教师可以增加新的主题,更改主题或者重复主题,学生们也可以及时给老师反馈信息,向老师建议想要展示的主题。这样,“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老师的创新,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摇篮。
3.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从第二周开始实施,开学第一周对于刚刚升学的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适应环境,熟悉周围同学和老师,实施过多的活动收不到有益的效果;对于已经熟悉了的学生来说,刚开学,普遍沉浸在假期的悠闲美好之中,还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而也不适宜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课前三分钟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或一个学期的时间肯定不能那么快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将“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这样长期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熏陶,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
(四)实施步骤
每周的主题都应该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下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锻炼与提升的过程。
接下来是学生自我构思与组织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但是有些想法可能与主题不相符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因此,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要求学生将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若符合主题,就将有价值的材料允许展示,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方向有偏差的,给学生指出问题和解决方向,让学生重新查阅与组织。这样就确保每个站在台上的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接下来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展示者有要求,还应该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求下面的学生应该认真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发现演说者在演说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可以是演说的内容,也可以就演说的语言等方面。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演说仅成为演讲者参与的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名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发现其不同于课上的另一面。
展示结束后是点评,这里的点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听完演讲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这个阐述可以是赞同演讲者,也可以想法不一致,但是原则上应该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表扬为主。最后要求所有学生将当天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通过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会逐渐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慢慢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前三分钟开口说话,接下来的课堂气氛也会相对活跃。另外,学生在课余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素材,这样对写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演讲的很多内容直接作为写作素材用在作文中,这样就搭建了从说到写的桥梁。
三、“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而言之,“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是值得实施的,但是如果一味重复、借鉴,不去创新开发新的内容,而且只有课前三分钟这样单一的内容,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因而,在新模式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内容。例如,由“经典诵读”主题周衍生出的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推荐”主题周延续的读书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由那些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来组织、主持,这样又给了学生再次展现自我、树立信心的机会,策划的详尽、组织的有序、主持的得体,都是可以培养的技能。
除了活动的衍生,新模式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主题”的拟定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变化、时事潮流的更迭,来改变主题或者组织形式。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东西,而是要随时创新更改,这样才符合这门学科的性质,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分钟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它既可以成为展示自我的小天地,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培养人格的小摇篮,更能是万千变化、丰富多彩的大课堂。通过“一周一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一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并让学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受益良多。巧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期待,有所收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发掘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钱方.每课三分让自信飞[J].综合天地,2011,(10).
[2]姚秋霞.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的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0).
[3]邹留根.初中思想品德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活动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5,(08).
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于读写,偏废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实,加之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又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生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化名著都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子小,公共场合讲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方法。解决我们农村学生只重写、不会说以及既不会说又不会写的问题,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让口语交际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具体教学中的培养实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感兴趣的书,培养带头人,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看书,并为自己周围的人讲所看的内容。两周后统计谁看了哪些文章,在下面评出讲得好的同学,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所看的故事。同时提出要求:提炼文章精彩部分,重点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句通义顺,并能有序地组织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述给别人,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成语练胆量,积累词汇量。演讲前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收集五个成语及其成语解释,轮到哪位学生该三分钟演讲了,这位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收集的成语资料到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读。老师对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语言进行指导和要求。安排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星期五把同学们收集的成语收上来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累词汇量,这样保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顺利进行。同时对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或一两句的小结,让演讲的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去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使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步是给学生题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内容,自己动手把所选的内容抄在日记本上,目的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可以拿着所选的内容给同学们演讲。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出现了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语文素养好,口语表达能力强,对所有的题材没有问题;(2)另一些学生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对有些题材不愿去收集材料,怯讲。根据上述情况,老师指导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深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语文能力就开始提升,眼界逐渐打开。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也给听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些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老师指导他们选小故事或笑话,利用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进步,这一活动也进行了一个学期。第三步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情况,我对所教学生提出了两种要求:(1)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但要脱稿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演讲时哪个学生没有脱稿,第二天必须重新演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积极准备,谁也不愿意有第二次重复。如果有学生讲的不好,听的学生就会主动呼吁重讲。在这种互相监督的压力下,要登台演讲的学生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练习,学生能这样做是对口语训练的最好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课文也要求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尝试着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结果都有,课代表要监督看谁做得好,及时给予表扬。
二、口语教学培养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1.效果。
(1)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为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大胆流畅说话一显身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日趋完善。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敢说,想说,也会说。通过训练,培养的对象中有的成为学校的广播员,有的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脱稿口头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说话的连贯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2.反思。
(1)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敢说。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并且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强学生敢说的自信心。
篇3
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众所周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我们语文课的首要的任务,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从教师的心态来看,认为“说”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高考又不考它,写好作文就行了。熟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文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有利于“唤醒、激趣、鼓舞”我们学生,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达到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学会日积月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提升语文应试能力,也使学生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大幅度地提升。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拓展的内容应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整合语文学习资源,着眼于能力提升,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整体的推进,语文素养获得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很多尝试,以下一些尝试,对学生来讲,受益匪浅,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每两周轮换一次,成为了我们“课前三分钟”这一活动的“保留节目”:
1.小成语,大作用——积累成语词汇。课前三分钟活动刚开始阶段,我先选择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考的成语讲解给学生,每天3~5个,一周后安排一次“排火车接成语”活动,让学生主持人“排火车”式无规则地按座位顺序提问成语,下面学生回答成语意思。学生课下积累过,也提前背过,有把握完成,又能得到老师与班级同学的认可与称赞,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与被他人肯定的快乐体验。这无形当中,就极大激发他们投身“课前三分钟活动”中的兴趣,俗语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节课,好的开局也是成功快乐课堂的一半。“排火车接成语”活动也算是课前三分钟活动好的开始。
2.请你记住他们——讲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老师在活动前一周提前布置任务,下一周每人一天,给学生界定讲的内容范围,仅限名人名言、名人的故事范畴。经过一周准备一周演讲这样的训练,发现学生所讲的故事内容,对写作很有积极意义如:卧薪尝胆——勾践,刮目相看——吕蒙,破釜沉舟——项羽,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凿壁借光——匡衡,望梅止渴——曹操,奇货可居,悬梁刺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当代的名人事迹,或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已经对他们的颁奖词进行解读,这样做特别让人感到欣喜,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们的主流价值观的判断是健康的。
这些故事不仅使演讲的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名言与名人事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成语与典故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使班级听的同学不自觉地摄入写作的“有机营养”素材。这样长此心往,日积月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成效。
3.发现并欣赏美——听评佳句美文。在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中,我们还尝试过,让大家以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们自己认为的好文章,一小段或几百字,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分享,然后师生共评其文中的妙处与歧义。评议主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欣赏美文佳句,会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学生愉快地度过课前的3~5分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课堂,整节课师生互动愉悦,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再是“口背心意”,而是“口表心声”,畅所欲言。
看到学生为了准备自己当天的材料内容,动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查文本,上网络,非常用心,那认真的劲头,让人很感动;看到学生能克服以往的胆怯与自卑,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让人为之高兴;看到学生大多都能将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语文应试中,积累的成语多了,做成语题更心应手得多,积累的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和美文提高了作文的写作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人欣慰。
篇4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送给学生一碟“小菜”,让他们感悟做人的道理
将学生从课间活动的快乐中拉回课堂,这是课前三分钟最基本的目的。但让学生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也相当重要。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这个‘育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一唱歌,这是最传统的方法,我不想多说。二朗诵,我们可以朗诵课本上的诗歌,也可以朗诵我们国学当中的一些经典。例如:
《三字经》《论语·学而》《悯农》等等。这些对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我班的“调皮鬼”李伟,深有感触地说:“每天三分钟,时间不算长,却教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我印象最深。粮食来之不易,我再不会乱倒剩饭剩菜了。我还要把的部分零花钱存起来支援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三欣赏、音乐课前三分钟欣赏《感恩的心》《爱的奉献》《父亲》《母亲》《念亲恩》《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会激发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体会。也可让学生上台介绍一首他们自己搜集的歌曲或乐曲。学生自己寻找他们喜欢且有健康意义的音乐,并介绍音乐和共同分享音乐。例如:《红旗飘飘》《祝你平安》这些歌曲,不仅学生喜欢感兴趣,而且内容也很健康,像《阳光总在风雨后》和成龙的《男儿当自强》这类歌曲还能激起学生自强不息,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创造性的演绎
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我积极利用课前三分钟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去调动他们的智慧,让他们自由的演绎,我想到了让他们自己提供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方案,形式不限,。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各种方案如潮水般涌入我的案头,或讲故事、说笑话,或猜谜、朗诵,或即兴表演,还有每日一诗、今日名言、成语故事、趣味问答等等,甚至于说焦点访谈、讲新闻联播都搬到了教室,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学生的兴趣空前高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不但养成了学生看报看书的习惯,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不但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例如:向鑫同学是一位性格内向、腼腆胆小的女孩子。第一次上台讲新闻时,面红耳赤,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我就鼓励她:“向鑫同学今天能上讲台,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只需讲出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就行了。老师相信你,只要你认真准备,认真练习。下次你的表现一定更棒!”……有了我和同学们的鼓励,她为下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学习,看书看报,上网去搜集材料。还拉住同学和家长,一遍遍地操练。渐渐地她演讲、讲故事等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胆子变大了话多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当然,我们也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与之相符的课前三分钟,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比如数学课我们就可设计趣味问答,题最好是学生自己找。也可设计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只要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天天练,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口算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之,课前三分钟活动,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每天走上讲台的同学在课下都要做充分准备,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要全班同学自主评价、打分,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要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都要争当课前三分钟的主人,才能使课前三分钟充盈丰富多彩的内涵。
篇5
关键词:听说能力 课前三分钟 听说训练
语文新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首先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习使用语言这一交流思想工具的过程。从语文学科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学科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语文教育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发挥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的“交际工具”这一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长期以来,对语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说是既无明确的目标,又没有一定的体系。自然,其训练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不少语文教师或者不注意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陷入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误区;或者认为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只有多读多写,结果忽视了听说训练。事实上,读、写、听、说四者之间是联系紧密的。读写是听说的规范,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它们之间在接收与发表中的规律性是一致的,读写听说都受大脑思维的控制,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听、说”与“读、写”同样重要。
近几年来,我在所教的语文课中,坚持利用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这三分钟呢?
首先,老师应当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要求学生:上台说话的同学态度要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台下听的同学要反应准确、迅速,捕捉有效信息。思索各语句、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发言内容的重点,抓住关键之所在。而且这个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人人都必须参与,无一例外。学生知道没有“退路”,也就不得不“勇往直前”了。
其次,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初一新生刚入学时,我确定的训练模式是按照学号轮流,每天由一位同学上讲台来讲成语故事,教师点评并现场打分。刚开始,同学们很是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这精彩的三分钟,孩子们在课前都竭尽所能,想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可是刚开始我心里并不认可他们的表现:台上的表情不自然,语言吞吞吐吐,声音也是低如蚊虫,台下的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总不能尽如我意。于是我怀疑他们是否尽力,我的这种听说训练是否有效,可是后来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孩子们是如何地为这次的表现废寝忘食,又是如何地拉住同学和家长,一遍遍地操练,甚至于已经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可是走上讲台后他们大脑一片空白,下台后很是失落,有的孩子甚至伤心落泪。我了解情况后很是感动,不禁为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而羞愧,但这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的信念。慢慢地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课外语文生活,培养了其收集归纳材料的能力和捕捉他人口头信息的能力,还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不少学生由开始怕上台“说”变成盼着轮到自己“说”,语文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但他们毕竟是孩子,兴趣是最容易转移的,再精彩的东西,天天接触也就乏味了。到了初一的第二个学期,同学们对“成语故事”这个形式不再有新鲜感,同学们逐渐变得懒散,再没有了开始的激情。怎么办?放弃?我实在不甘心,既然这条路不通了,那么“变则通”!
我开始积极地寻找新的途径,让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变得丰富多彩,我充分发动集体的智慧,让孩子们提供方案,形式不限,只要求能提高大家的听说能力。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快又被调动起来,各种方案如潮水般涌上我的办公台,或演讲、朗诵,或说笑话、猜迷语,还有每日一诗、今日名言、辩论会等等,甚至于把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都搬到了教室,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表达交流,是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话、说话的水平,而且养成了学生看报的习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再次,我们必须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即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无助的,极易受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消一句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教师是一份良心工作,没有人会时时监督着你,告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说什么。在课前三分钟的听说训练中,我总是予以他们充分的尊重,无论他们怎么表现,我从不打断,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得有一次,一位一向是落落大方,敢说敢做的女同学,居然扭扭捏捏地攥着手中的稿子,神情很不自然,台下同学的神情也与往日大不相同,激动的、害羞的,甚至是看热闹的——什么表情都有,那位女同学犹豫地把稿子递给我,并偷偷用眼角观察着我,我接过来一看,“我眼中的爱情”,一个触目惊心的题目,难怪他们表情如此复杂,庆幸的是这个女同学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只是因为文稿中提到班上众所周知的“几对”,所以大家都变得非常敏感,虽然这并不是我想见到的,也并不在我当初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我并没有阻止她,在演讲结束后,她长吁了一口气,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因势利导,让全班同学在这个很好的氛围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让学生们去思考、理解、感悟、完善自我,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净化他们的灵魂,他们讨论的很热烈,但都如那位女同学一样,知道果实只有在成熟以后才更甜美、更芬芳。课后学生们在日记中写到,他们在课前打赌说老师一定不会允许讲这个话题,结果我的宽容让他们感动不已,他们请我放心,说他们会做得很好,那“几对”孩子也在日记中告诉我他们会暂时放下现在的情感,专心学习。自此,学生与我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什么都愿意与我分享,也敢于当众表达他们独特的看法。他们主动、乐意地进行听说训练,并从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听说的积极性。实践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两年后,我发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无数次的净化与升华。
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听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训练以及文字表达,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使教学双方处于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有的孩子经历了由厌学语文到乐学语文的巨变。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也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充分利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点,开展课前三分钟听说训练,看似浪费了一点时间,但是却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也必将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浅谈学生说话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梁剑兴 广西容县杨村第二中学
篇6
关键词:口语训练;自由演讲;命题演讲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口语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一阶段的“自由演讲”式训练。
老师应当给学生信心和勇气。高一的学生初次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讲话,需要勇气和胆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告诉学生: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人人都参与,无一例外。学生既知没有退路,也就勇往直前了。
高一阶段的自由演讲
由于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兴致很高,可准备的材料很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内容相当丰富。因此,从学生演讲的内容看,有学生自我介绍的;有讲自己兴趣爱好的;有回顾自己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的;有谈异国风情的;有讲成语故事的;有讲名人轶事的;有讲热门话题的;有说我的爸爸、妈妈的;有谈我的老师的;有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经验的;甚至还有讲我的弱点的等等,涉及面很广。通过演讲,无论讲者听者,都拓宽了自己的思路。
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绝大多数同学消除了胆怯的心理,对每课一讲的训练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可能出现新奇的演讲内容,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兴趣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就锻炼口语来讲,还只能是量的积累阶段。只有逐步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口语训练的必要,训练才能真正达到目的,逐步形成为语文素质。
高二阶段的“命题演讲”式训练
“命题演讲”是“自由演讲”基础上的提高,它符合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心理要求,也是使课堂口语训练活动深入下去的必然趋势,否则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
这一阶段我采用两种训练方法:
第一种是以科代表为首,由各小组长、学习委员和同学代表组成“命题小组”,负责出演讲题目。每次演讲后,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进行评分,并于课前向学生公布。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快速构思、列提纲、打腹稿,语言要连贯、流畅、严密。
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他们的爱好、年龄、兴趣、水平等都很接近,演讲的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困难,大都能较好地扣题展开,而且讲得有声有色。出题的学生,出于荣誉感、责任心,平时特别留心观察生活,了解同学的生活情况、性格特点,看书看报也勤了,思考的问题也广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互相竞争,各显神通,大大挖掘了自身的潜力。
学生出的题目丰富多彩,有生活气息,有时代感。如:“中学生的苦恼”“我最想对老师说”“我最想对父母讲”“我与流行歌曲”“抄作业之我见”“考试考好以后”“假如你是一个大企业家”“跨世纪人才要有什么条件”等等。
经过高二阶段的练习,同学们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演讲的水平普遍提高。此项课堂活动,使学生大面积地活动起来了,口语训练成了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而且寓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其语文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高三阶段的“即兴演讲”式训练
篇7
关键词:生物课;幽默;生活实例;课前三分钟
一、教师要营造充满爱的课堂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爱的教育,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爱也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渴望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教师来说,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教好学生。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喜欢教师,那么教师首先要从心底里喜欢自己的学生,从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将自动对学生的爱于无意之中流露出来,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也就会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二、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的语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在讲《病毒侵染细菌的过程》时,我这样总结该过程:“病毒DNA到了细胞中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别人的大房子给拆了,这真是一个没良心的家伙。”学生哈哈大笑,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病毒的侵染过程,也为学生在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内容可通过生活实例化解疑难。如将细胞膜的结构想象成甑糕,大枣像蛋白质分子,米像磷脂分子,大枣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在讲到无氧呼吸时,让学生联系长跑后总感觉到腰酸背疼,并分析是由于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再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我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即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即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即主动运输。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注意听讲,且过耳不忘。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觉到生物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选修三《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时,我给学生放映《子宫日记》,尽管并不会和考试直接联系,但当学生看到在母亲体内胎儿的发育过程时,我就告诉学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个优胜者”,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在看到分娩过程中母亲的巨大痛苦时,学生都受到了震撼,反思自己对家长的态度及生活的态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不是简单用分数就能完全体现的。
四、利用好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指在每一节课正式讲授新课之前,应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或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向同学们演讲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生物知识的活动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所演讲的生物知识可以是生物学的尖端技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生物趣闻、生物学进展等与教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内容。
现在的科普节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学生都比较喜欢看,课堂上可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展示有关知识。由于学生处在同一个层次,让他们讲解,学生更易懂,兴趣更浓。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以一代十,以点带面,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地开展。
篇8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参与教学;激发兴趣
一、让学生快乐参与语文课堂
1.课前三分钟演讲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在教学中,笔者把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先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每一课的导入语、重点句段、语法知识或基础知识,每节课派一个代表演讲,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为了课前三分钟讲解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学生都会精心地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每节课内容不同,学生准备充分,很多学生都积极地讲、努力地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变得勇敢自信,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时,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语文课堂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2.课前有效预习
当前教学,许多人都把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教师,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尽心设计,其实学生也需要备课,也就是课前预习。作为教者,我们深知:只有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领会作者的意图,体验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课上读课文的时间有限,所以更凸显了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好基础。所以,只有让学生做有效预习,才能确保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笔者认为,任务型的预习比较有效,很多学生都有动力完成。比如把教学生字词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每次上新课前都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这样按要求掌握对生字词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充分熟读教材。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比较难掌握的生字词,特别要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这样实际上是组织了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巩固。这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这种课堂就像做游戏一样,每个置身其中的学生都会是快乐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1.导入激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语文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课堂。语文课上,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与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先要教师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说得要有感染力。
教学《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是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雪山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最为瑰丽奇伟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了。
2.情感投入课堂,激活课堂
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乐观、热情、饱满、自信。教师要借助形象和激情的体态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每个学生都喜欢面部表情丰富的教师,教师脸带微笑能消除学生紧张、不安等感觉。此外教师的手势也很重要,语文教师的手势语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猜测并理解教师说的内容。实践证明,表情和动作丰富的教师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教师要和学生情感交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表扬,都会让学生的心里开花,进而更乐于表现,乐于参与,让教学有好的进展。
3.多样化的游戏教学,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一种游戏,学生有玩腻的时候,这就需要多样化游戏的出现。一句笑话、一段故事、一个表演,多种方式的教学能自始至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事先让几个学生弄几样道具,在课堂上模仿古代诗人吟诗的样子,穿着长衫,捋着胡须,摇头晃脑。然后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都感到紧张有趣,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动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的诗也就背熟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张扬。
参考文献:
[1]朱侠.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2(69).
篇9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现状;策略;关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设定中,包含了这样一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要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索和合作等方式,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点,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英语的习惯。
一、英语应用能力教学现状
“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是当今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便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即便是在素质教育下,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还是偏向于学生能否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能否提高升学率,这样既可以说服家长,又可以对学校有个好的交代,这样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再者就是学生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当中不乏这样的想法:我不出国,也不进外企,在本地区遇到外国人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英语的运用能力对以后的生活来说没有什么影响的思想。然而,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只是将英语课当作一门简单的考试科目,根本看不到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转变思想是关键,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简单介绍。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借助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听力
听力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学生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学也总是犯难,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每天让学生听,但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情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引导学生听一些伊索寓言故事,如,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s(蚂蚱和蚂蚁),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故事情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这篇寓言的中文大意是熟悉的,但是,没有接触过英文版的,所以,借助有关的视频,借助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自己选择听力材料,可以是自己熟悉的英文歌曲或者是励志的英文电影等等,并找机会向学生播放,这对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口语是其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形式,然而,当前初中生的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薄弱的英语口语能力已经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而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例如,在刚开始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候,我一般是给定学生演讲的主题的,这样学生更具有目的性,不会因为过于盲目而不知道自己的演讲内容该是什么。其中主要的主题包括:My dream,I have a dream,The Great Society,This was an emotional day,Museums should be made free等等。随着活动的开展,我开始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内容不再给予设定,给学生10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选择演讲题目,自己组织语言,进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创设问题情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载体,阅读的目的是从文本中获取想要的信息,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采取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学生也不会因为阅读的篇幅太长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所谓的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学习的目的去探究寻找答案,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当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的阅读速度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在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_____;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From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_____;What does the word“××”mean?This passage tells us_____;What does the story want to tell us?等。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熟悉这些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个环节还有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
4.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不明白该怎样写,每次做题,学生遇到写作的或者是汉译英的试题基本上是选择不做。仔细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词汇量匮乏以及不会用语法等。最终,导致学生畏惧写作。但是,写作又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想改变上述现状,我认为,我们可从写英语日记开始,内容不限,字数不限,但每天必须坚持写,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学生每天学到的基本单词和语法也有了展示价值的空间,最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听、说、读、写四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就以三分钟演讲来说,学生在准备演讲稿的同时,写作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当学生听其他同学演讲的时候,要是想明白同学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是需要一定的听力能力的,而且,学生要想写出一份好的演讲稿,需要从各个方面寻找资料,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所以,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联系,要让每个活动的价值最大化,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锻炼就可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的坚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每个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变云.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品牌:理论月刊,2011(12).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 口语 课堂应用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活学活用。英语不同于母语,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为了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口语,英语老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说”的氛围,锻炼“说”的勇气,增强“说”的自信。“Duty Repor”就成了英语老师比较钟爱的练习形式。
一、Duty Repor,为英语开课营造气氛
“Duty Repor”是“值日报告”的意思,老师在应用的时候可以有序安排学生到台前进行“限时演讲”。在上课之初,可以用值日的形式轮流安排学生做三分钟“Duty Repor”,有利于营造学习英语的气氛。一人台前做演讲,台下“群众”评短长。优秀的学生口语说的很顺畅,可以给学生做榜样;口语表达比较生涩的学生,也会给其他学生以启示。无论是谁在台前“说”都会引起其他所有学生的关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全员参与。三分钟的“Duty Repor”时间并不长,但其选题和本课的内容相似或相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探究热情,从而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如学习苏教译林版7B Unit5《Abilities》时,本课的重点是分清“can”和“could”。二者的区别。We use “can’”to say that w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We use “could”to say that we we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past.在“Duty Repor”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be able to do something ”和“b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past”进行说话练习。介绍一下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现在与以前相比,有哪些进步?如ride a bike,swimming,play tennis等,只要能够用准时态,叙述清楚就可以。学生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引发了很多同学“说”的欲望,激发了更多的同学开始说英语,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
二、Duty Repor,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
“Duty Repor”还可以拓展引申为多种交流活动,学生喜欢课堂活动的形式常变常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Duty Repor”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演讲,可以是全体同学一起表演的短剧,也可以是创设情境后的对话,或者是对网络热点的讨论,一人一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活动形式。只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展示的舞台,学生都会很愉快地接受。当然,这需要老师的组织和引导。“Duty Repor”因为时间短,需要有明确的主题,而初中的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在选题的时候总是会有所茫然。很多同学都是谈谈当天的天气、日期以及自己的心情,之后就没有话说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收集话题,最好是与本单元所学的内容相关的材料故事。这样,学生会更熟悉,台上的同学说的明白,台下的同学也能够听的懂,这样就有更好的效果。
如苏教译林7A《Let’s celebrate》的学习时,需要对西方的“Halloween”(万圣节)做更多的研究。那么本单元的“Duty Repor”就可以讨论节日的庆祝方式。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不但了解西方一些节日的庆祝方式,还能用英语把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介绍清楚。既然每个同学都有“ Repor”的冲动,不妨让即兴发动全体同学分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Repor”。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全员说英语的大好局面。
三、Duty Repor,全面提高英语的素养
“Duty Repor”在练习英语口语的时候,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台上的3分钟演讲,需要课下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融合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组织成文后,还需仔细准备,熟读成诵。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不断进行着探究学习,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表现的时候还可以不断增强自信心,活化思维。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句型,灵活换词,真正用英语表情达意。通过“Duty Repor”活动,学生全面提高了英语素养。
如学习牛津译林7B Unit 2《Welcom to Sunshine Town》时,“Duty Repor”的设计就是围绕“love our motherland”。学生可以介绍我们家乡的名胜古迹,可以介绍我们家乡的美食,还可以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但是如果真要用英语来介绍,并且要流畅的表达出来,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很多学生都愿意来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课下积极查找资料,翻看大词典,用英语表达。组织成文后,要通读、背诵,以便介绍的时候声情并茂。学生的这种自学意识不断引导着学生继续探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Duty Repor”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只要我们英语老师组织好、引导好,就可以充分发挥“Repor”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拥有了“表达”的欲望,就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