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0 16: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演讲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实施策略一、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实施的特点
第一,课外拓展应该以趣味性作为基础。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实施时,老师应该从小学生自身好奇心理强、对趣味性内容喜好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为小学生课外的拓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一种自发的语文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外更加乐于去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第二,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实施应该以实践性为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实际应用特点,是人们日常交流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时,老师不仅要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让小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实施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小学语文课外拓展实施的策略
1.开展课前演讲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前进行演讲活动是对课堂听说练习的有效补充,老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特定的话题,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在上课前面向全体同学和老师进行演讲,最后由所有的同学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演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开展这一活动时,首先,必须要保证全体同学都参与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每一位同学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表现力;其次,学生演讲的内容应该来自于社会实践,老师可以利用话题的设计来实现对学生演讲内容的引导,保证学生的课外拓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方说“我与好书”、“我心中的榜样”、“我爱看新闻”、“我爱爸爸妈妈”等话题;最后,小学生的课前演讲活动应该注重控制时间,努力让学生的演讲变得高效,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注重效率的习惯,而且高效的演讲需要学生课下进行充分准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反复进行修改,这样也会在无形中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
2.通过高质量的预习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只需要读一下课文,写一写生字,然后在对课后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就可以了,但是这样预习往往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重视预习任务,预习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往往只是简单的进行一下生字的抄写,而更为重要的读和思考过程中却被多数学生直接省略了。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预习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小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课前预习,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菜单式”的预习方法。这里所讲的“菜单式”预习方法就是指,老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应的预习框架,然后学生根据这一框架进行针对性的预习过程。通常这一框架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生字词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预习;第二部分为课文的预习,在这一部分一定要求学生拿着笔来读书,对课文中较好的语句进行勾画,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第三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提问。进行完前面两部分后,学生一定要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解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对不懂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或与同学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这种“菜单式”预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自主的进行预习,而且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同学的预习效果,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预习方法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采蜜卡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在开始学习语文的阶段往往比较喜欢读书,但是整个读书的过程往往速度非常快,只是简单的注重书本中一些精彩的内容和部分,整个读书过程非常简单,最后学生自身的语文水平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升。这时老师可以设计一张采蜜卡,采蜜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我看了哪些文章,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给我的感觉是什么;第二,将文章中精彩的词句摘抄下来;第三,将自己摘抄下来的优美词句推荐给自己的同学;第四,将自己想象成为文章中的主人公或者旁观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填写一次采蜜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的积累语文知识,实现课外拓展的目的。
4.鼓励小学生阅读文学著作,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接触相关材料,通过实践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奖励成绩分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方说只要学生阅读完一本三百页以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时,老师经过查证确认,可以在期末考试中为学生加一分,最高可以加五分。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的阅读情绪一下变得非常高涨。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阅读的积极性,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小学生自身的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个人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在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做好“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的思想动员,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语文能力提高的秘诀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运用;做好好书的推荐工作,告诉学生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都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提醒学生可从多种途径去看到这些好书;组织读书活动、交流读书感受推动学生更自觉地看书。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够遵循课外拓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玲.小学语文学习渠道拓展策略探究[J].家教世界,2013,(12).
篇2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引言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四一”教育方式行于教育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特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已经被广泛证实具有良的教学互动效果。然而,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方式和运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相比,还是存在一些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点,如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复述较困难,板书较刻板,等等。在语文教学当中恰当运用一些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可以给语文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广大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在积极改变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的同时,较熟练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从而让广大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
一、以多媒体启学生之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对于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如果课堂中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是学生喜欢并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升,从内心里就会产生想要学习的想法,进而较大幅度地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把小学语文教育有效地同信息技术结合,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语文知识。
(一)妙用媒体,引情入境。
多媒体教学方式产生的生动形象而又极具吸引力的情景,可以使学生的感官认知获得大量材料,进而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信息,大大拓宽视野。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成了中小学生学习获得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得力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势必会得到全面强化。比如,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上册中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该诗写作背景相关的松树、童子、深山等图片,吸引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该诗的作者,在松下与童子相遇,体会向童子探问时的心情。其次教师可以播放富有感情的诗歌录音,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认识并学习这首诗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善用媒体,双向互动。
多媒体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交互性。教学手段的双向互动性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以往那种相对来说比较死板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填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劣势,而且让中小语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二、以多媒体训学生之思维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信息技术腾跃时代,教育界也逃避不了这个现实,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还担负着训练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式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主地控制媒体所要呈现的各种内容,灵活改变内容展示方式,进而让学生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增强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展示一些自己设计的直观生动的课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本中的一些重难点词句。例如,在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自主搜集一些同演讲有关的东西,这样他们就能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含义、特点及作用等。由此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内容,还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让学生在搜集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细细研读课本,通过思考讲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日常生活学习的协调,优化学生的理解、思考方式[1]。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互动、互促、互补的方式,使学生的视听说等感知系统得以激活,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三、以多媒体练学生之运用能力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它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点[2]。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口语课程的设计,适当地做出了一些有特色的安排,该设计以广大小学生的言语性活动作为设计中心,设置了多样化的口语性学习情境,在课本中准备了较多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实践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较为轻松地将学生引入一种富有生机的生活、语言及想象情境,使他们在这些特定情境之中产生表达欲望,比较自然轻松地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并在进一步的认识当中获得更多实践锻炼,另外,可以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较多的知识。例如,讲解课本中提到的一些日常性的口语交际行为的时候,可以让课堂上的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设备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比较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将从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获得的相关知识同课本上的知识加以充分结合,进而使得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学习场所。在这个课堂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将课内外所学到知识结合,最终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及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得到相对比较大的拓展。
四、以多媒体通师生之交流
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调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担起教师角色,还担起学生朋友的角色,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得到了极大方便。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交往方式,比如QQ、Email等,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其内心状况,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上传共享功能,快速上传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资料,由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些免费的学习材料,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工具之一。通过这一集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写作和口头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的沟通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全面提升。
结语
伴随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越来越不可估量,教育领域势必会受到影响。苏教版的语文标准将运用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信息技术参与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为活泼和有效。合理科学地整合各种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资源,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语文知识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难免会存在各种弊端。这就势必会要求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其存在的一些缺点,从而让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以较好的方式为中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仍然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只有积极地吸取并整合经验与教训,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变得更加有效和完美[3]。
参考文献:
[1]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28-29.
篇3
关键词:良好习惯;自学能力;引导;阅读教学
目前,大家对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的满意,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的不足。虽然小学语文教育无需承担全部的责任,但从语言习得规律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也进步了许多。但毋庸讳言,语文课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而用一串并没有多大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去诱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时所需的那几个词,时而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解,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和语文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肯定不能说明目前全国的所有情况,但说它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能并不为过。
当然,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绝不仅仅就这一点,窥斑知豹。如何才能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小学语文教育一片干净的天空呢?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这样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小学教学阶段,主要是要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能力的培养,相反,习惯的培养本身就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提高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习惯的培养为主,遵循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当然,在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能力也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到提高。
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的能力尤为重要。早在20世纪末的时候,美国有学者就曾对劳动者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想了解劳动者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阅读能力是最应该具备的。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对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依托于阅读教学,综合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在教授小学语文课程时,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习惯培养。
一、大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熟悉文章的结构,无形中形成自己的语感。目前小学生们因为年龄较小,积累的词汇量不多,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学生可以记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从而运用于自身的写作之中。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越来越“羞于启齿”,在小学高年级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开口当众大声朗读了。由此看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阶段养成朗读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对于比较烦琐、冗长的课文分析应该适当摒弃,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诵读上面来,这样方能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活力。如果不能合理分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变得很沉闷,难以调动课堂的气氛,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受挫。
同时,从小学老师的专业素质来看,朗读基本功还比较扎实,小学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朗诵、演讲的指导,使小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慢慢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广泛阅读的习惯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掌握语言,所以在教学当中要注重积累性阅读。如果不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那么学生们将很难理解文章内容。有了积累以后,才能够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培养自身的语感。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经过多次的阅读之后,学生慢慢会学习到各个作者的写作技巧,这对学生的写作是十分有帮助的。
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预留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多方面涉猎语文材料。相对来说,小学阅读的时间应该是最容易得到保证的,所以老师应该有计划地安排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阅读的气氛中,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表达感受的习惯
生活中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同时也是很多人所缺乏的。而我们都明白小孩子是容易“口无遮拦”的,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个时期好好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说真话,让他们体验到说真话的快乐,并自觉地延续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见识等都有差别,他们阅读之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比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要重要得多,我们不要担心学生对课文的误解甚至错解,相反应该担心的是学生怕说出来的想法和教师的想法不一样而选择的沉默不语或被动接受。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大胆质疑的习惯
对新课改而言,质疑就是体现其核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允许学生对课堂质疑,恰恰反映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这一本质。学生要提出质疑,首先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琢磨。同时为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学生们需要开动自己的脑筋,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关于写,主要是要养成工整书写和真诚表达的习惯;关于听,主要是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关于说,主要是要养成在公众场合开口说话和说真话的习惯。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时摘录、写读书心得、做批注等,然后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总之,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字表达(书面和口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没有那么害怕,写作不外乎就是把阅读时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听、说、写方面的良好习惯,既使教学行为落到实处,也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所有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教师开展更多的语文活动来促进,去巩固。
总之,小学的语文教育不能违反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任何教学行为都要以习惯的养成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曾朝晖.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学生之友,2012,(19).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课程,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实行开放性阅读,在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创新,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开展开放性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课外阅读,而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不仅补充了课本的知识,还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开放性阅读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因此当他们遇到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开放性阅读,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可以减轻学生对阅读的疲劳感和乏味感,提高对学生阅读教学的效率,保证阅读教学质量。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得问题,除了可以询问教师以外,他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增强了他们的探索力和创造力。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提升,从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拓展小学生阅读的范围,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小学课堂变得生动富有活力。
二、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具体实施
1、改变观念,鼓励阅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学习教学是学生拿着课本,跟着教师,死板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学到的知识量有限,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思路。开放性阅读完全改变了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语文阅读课时小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读课本,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带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去理解课本的情景;他们可以转换不同的角度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堂上,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读好书、多读书是开放性阅读的方式,更能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效,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阅读。开放性阅读,小学生可以主动寻找更多的资料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将课文中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一下自己处在作者的角度会怎么表达写作时的心境,换位思考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式。
2、指导阅读,开展活动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中,教师的指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进行课内的阅读时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通过教师得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可以借助查阅字典等学习工具。这样培养了小学生丰富的感情思想,又开发了他们主动动手学习的能动性。开放性阅读不仅限于课堂的阅读,教师可以带动学生去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指导他们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的进行开放性阅读。经过大量的开放性阅读之后,他们学会了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并持之以恒的钻研。语文学习与实践生活相联系,不仅增强了阅读能力,培养了广泛的阅读爱好。
以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大量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学生将阅读累积下来的知识,运用到竞赛活动中,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开放性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每个人的专长都得到了发展。
3、总结阅读,学会创新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要学会不断的总结和不断的创新。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维也在不断进步,学习的方式也在更新,所以阅读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效率,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教育制度对于社会的需求。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注重沟通和互动,共同提升,让语文开放性阅读真正的落到实处。只有语文开放性阅读落到了实处,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开放性阅读,是语文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醒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创新才能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结束语: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快乐,这在当今教育制度改革中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快速积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让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提升,从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瑞芳.探究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23:98.
[2]田玲.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陈婧.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01:125.
篇5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对策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效性的概念就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诸多不同年级、不同科目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探索模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多次参加过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会与报告会,也认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观点,更认识到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但感到一丝迷茫的是: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的呢?本文立足教学实践,针对小学语文课程,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并探讨可行性对策,以期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
传统教育观念过多注重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时常忽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情境性与展示性,该课程的教学材料来源于生活,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在情境中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忽略人本主义关怀,缺乏教学反思意识
有些教师过多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多数情况下教学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我国的教育现状。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倡导的课堂有效教学却背道而驰。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性,若教师在讲授课本、作文等内容时,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却不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落后生与困难生,那么极易导致教与学的不同步,教学有效性根本得不到保障。
另外,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比较薄弱,只有在公开课或者有其他教师听课的情况下才会对备课、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象征性的分析与思考,这是因为多数语文教师还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他们除了教学还有其他任务,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教学反思;另外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主观上认为反思没有多大的作用,甚至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完全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精心的备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盲目地设计太多提问环节以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时反而忽略了低年级应以朗读为主、注重识字、词以及写字等环节指导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授课制,以教师讲为主,很少运用演示法以及实验法,整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有些地方尤其是乡镇小学的语文教师本身具有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相对陈旧,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同时,教师对于课堂的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对于布置的作业有时只是不断地重复,对学生的惩罚也多数采用“罚抄课文或生字”等形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业失去完成的兴趣。
二、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说话、阅读以及作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情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的年龄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严厉的命令者。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顾及学生的感受与体会,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与讨论。如,《狐假虎威》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朗读,让他们自己体会每个小动物的神态与语气,再让几位学生佩戴不同的动物头饰上台扮演不同的动物,并让其他小朋友进行观察与评价,最后,老师可对每个动物的特点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氛围可以牵动每位学生,能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应该是主动的思考行为,是严谨教学的一个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反思持有正确的态度,不可误以为反思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有时一个细小的问题,如,一个字词的错误、一个方法的不适当使用、对学生的不良态度等,若不进行及时反思与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这对教师本身是一种进步、一种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更是对学生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明确在教学的各个不同环节分别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水平。教师尤其要注意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讨论与发言环节,让学生自由参与,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与鼓励,但不可逼迫学生学习,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时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听取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外出进修培训等渠道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对于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形式应注重多样性与合理性,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避免大量、重复、机械化地抄写与默写,教师还可适当布置些“某一主题”的征文比赛、主题演讲以及读书汇报会等活动作业。
参考文献:
[1]胡欢.有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
[2]甄永波.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法制教育;渗透
法制教育的实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而法制观念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蕴含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学科,对于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1、站在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角度上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也开始应用法律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身体与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类知识学习的初期。而要想实现教育目标明确给出的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初步法制意识,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怎样把法律应用到生活中,并尊法、守法。所以,小学时期就应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当作教育环节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使学生从小便知法、遵法。
2、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学生犯罪率
不论是哪种不良观念或习惯的养成,都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建立起来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非常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很大。最近几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还导致了突出的网络毒害问题。小学生长时间迷恋网络游戏,观看黄色、暴力等视频,倘若家长与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开导与纠正,那么一旦被有不良心理的人挑唆,那么便极有可能养成赌博、斗殴等习惯,最终在这条黑暗道路上越走越黑。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教书,还在于育人,要让学生学会相关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1、挖掘课文内容,传授法律常识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就是父母的掌中宝,受到各种溺爱,很少被严格约束。此外,加之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不全面,导致小学生自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倘若在这种生活与学习环境中受到消极的外界影响,便极有可能形成不懂规矩的恶习,更有甚者会出现违法犯罪。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的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提升,并认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能力[2]。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通过传播、讲解和法制教育有关的文本内容来实现法制教育的实施。当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可以用作法制教育的例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全面发掘教材,吃透教材,找出可以用作法制教育实施的合理教材内容。例如《鸟的天堂》中的“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对于这一句话,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这为何变成了鸟的天堂?”而大部分学生在熟悉了课文之后便可以找到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捉鸟。学生在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便可以立足于环保来对学生实施这一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使学生可以了解,爱护、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体社会人员应承担的义务。
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习作对语文学科而言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载体。教师可通过布置命题作文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围绕感恩,写你想感恩的人、事、物等”。在围绕“感恩”这一话题写作时,学生可以受到道德上的感恩教育,此外还可以将法律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尊敬、感恩父母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感恩父母是义务与法律责任,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以此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例如教师在阅读一则新闻报道时发现有些人认为拾金不昧的人太傻了,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应好好把握。而针对该错误想法,教师应在作文课上播放捡到他人财物未归还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相关音频,使学生认识到捡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要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因为这是法律义务,一旦违反,就要担责。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素材也有所增加,最重要的是还使学生掌握又一个新的法律知识。
3、开展各类语文活动,提升学生法制认识
人们常说,法制源自生活,约束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多种课外活动来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提升学生法律意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将那些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放到课上,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切身演绎、经历与评判不同角色的真善美,最终奠定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多名学生分别扮演行走于美丽小路上的人,立足于对美丽小路的喜爱与保护,为学生讲解不乱弃垃圾、采花、折树枝等的重要性,并为其深入讲解这些行为都违反了环保相关规定。通过让学生处在切实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与领悟,还可以真正学会对与错的分别,并了解遵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切实意识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的意义,最大限度的挖掘课本中的合适内容作为法制教育材料,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开展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周福顺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巴铃小学
参考文献:
篇7
一、丰富语文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语言类科目,语文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频率、高效率的阅读才能够得以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身的语文阅读兴趣是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以及部分练习册,语文阅读素材内容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外名著中的经典对话、片段进行整理,给学生充当语文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将部分报纸、报刊中有趣的记事、记人的段落摘录下来充实阅读素材。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文也作为语文阅读材料。
二、生活化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生活化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主要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做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会中华文化,学习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进程中。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学生的阅读练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的阅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这样的语文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练习找到与文章作者互通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求教师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语文阅读交流会、读后感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将学生的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促进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其中,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代表中华文化的诗词歌赋以及各大作家的作品。
三、多样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魍车挠镂脑亩两萄е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或者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程度较低,互动效果较差,更谈不上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展阅读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模式的创新和丰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有目的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或者学生设定具体的情景,在该情景中进行对比性阅读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必然会使课堂学习方式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四、将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引言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学生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对教学成效起到决断性影响。由于长时期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具有突破性的教学进展,使得教学成效难以提升。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渐渐推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成效停滞不前的窘境尤为重要。笔者将就如何建设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展开简要讨论。
1. 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学生从内而外的切实经验,而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具有权威,常常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落入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思维受到压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压制,最终致使厌学情绪的产生,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学成效无法提升。所以建设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转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我们有两个大方向的改进措施,第一,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前可以进行个人展示环节,比如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的自由演讲,在五分钟的时间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开展思维想象把想表达通过口语表达,让学生先爱上表达是让学生爱上写作的第一步;第二,我们可以把写作变的生活化,学生们通常在写作时都会碰到无话可说的瓶颈,瓶颈遇到的情况多了自然就产生了对写作的厌倦心理,那么老师可以把写作的主题进行生活化,比如可以定位生活中的某个活动,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在文字表达时能够流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爱上写作。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施行的有效途径。
2.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细心的观察某一个事物或过程,在经过文字进行表达,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得以提升,同时使他们在作文写作中有素材可写,不管是对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都大有裨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一个星期的天气进行观察与记录,最后再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通过自己积累的素材,才能做到真情实感的流露,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同时在观察中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思考是在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扩展视野,对于写作有着实际提高的效果,是实际可行的方案。
3.改变传统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下,学生的作文写作往往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而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抓住契机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先进的改革,比如我们可以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做下更多的铺垫。说到切实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方案,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派每个组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对某一个课题进行讨论,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再由每个小组的发现人进行总结再进行口头汇报。就是这样一个由思维到文字的转变,再由文字到口语的表达,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不在以往单方面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所以这个方式在我们今后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案,从大方向上建设高效课堂。
4.转变教学理念选择科学的授课方法
笔者在前文主要提到的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指导性的教学方式,而这里笔者要为如何建设高效课堂提出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就是对一个材料进行讲解发散思维再由学生进行写作,这样的方式在某种层面来说过于机械化,使每个过程都有一定的讨论让学习缺乏了该有的活力。那么针对授课方式,笔者有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可以采用意向扩散法,让学生通过自身想象对某一个事物对外无限外延,从而达到写作主题进行写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对这个圆进行想象,可以是“团圆”,以亲情为主题写作,也可是“地球”以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为主题写作。这样生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写作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结语
以上是笔者针对如何建设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提出的浅薄见解,希望能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起到微薄的作用。今后,还需和各界教育同仁共同提升自己,打磨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建设高效课堂,让学生切实地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 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新理念引入小学课堂,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教学。那么,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基础年级,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呢?
一、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建构理论认为: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主要内驱力。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开端,语文学习也要从兴趣入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学习的相关知识还不能完全领悟其实质,贵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能产生积极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愉悦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所熟悉的生活越贴近,自觉按纳知识的程度就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材料引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感觉到所学内容就在自己的身边。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通过教师设计带有启发性的导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和环境,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需求,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迫切需要和主动参与意识,“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知识的海洋。
2.还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丰富的知识,感悟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以便将来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极大的提到,学生会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习带来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作为教师就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还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通过朗读比赛、读书演讲、手抄报展示等活动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为学生创设有趣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1.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师生达到情感的和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学习。对学生,教师要多肯定,多表扬,鼓励他们敢思、敢想、畅所欲言。教师要始终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里压力和紧张情绪,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
2.创设情境,在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要具备将学生带入和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去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西湖的绿》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的美堪称国内之最,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西湖独特的美。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捕捉教材中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如果能带着学生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把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主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震撼,就会在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精神;课堂参与度
小学是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一个重要起步阶段,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语文的学习不在于枯燥地背古诗、懂修辞,而是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就是通过语文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课后很难创造语文学习环境的情况下,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语文,慢慢地,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增强,最终达到高效率、高水平的语文能力。
首先是“自主”,即自主探究。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培养自我管理的一个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钻研、独立探究的良好品格。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要不局限于教室,都说实践出真知,我们要让学生亲近社会,去发现问题和自主尝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每周可以带学生进行语文小游戏或者走出校门学会去集市认识标签,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另一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有益成果,我们的教学可以不用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家里面就可以和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沟通和教学授课。同时通过对网上精品教学资源的分享,比如慕课、资料数据库这类的形式,就能够补充一些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实现东中西部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共享,减少城乡教学资源的分配差异,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资源,也可以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兴趣。
其次是“参与”,即参与交流。就是要培养学生协调配合的能力,成立学习小团队,实现互助式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从而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愿意学、想去学的状态。比如可以“我是小老师”的形式进行个人“试讲试教”展示或者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社会热点进行相关的展示和阐述。通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课堂教学进度中教学相关内容或者是个人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话题,通过课后自主收集素材,准备演讲材料,并且制作出PPT,在每次语文上课前进行五分钟左右的个人展示,每组学生都轮流着交流,给每位学生机会,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协调配合完成解题任务,他们可以自主去掌握和把控这五分钟时间,改变传统的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成为一个辅导者,从“指路人”向“引路人”转变。同时,学生在收集材料和准备演讲展示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其他的收获,以这种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预习和相互之间的沟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演讲与口才能力,让学生敢于上台,找到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各个小组相互学习,大家在分组之后,有的学生会把其他组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当对方组内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某方面要请教时,他们会相对保留进行粗略的讲解,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组的总体成绩,其实这点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应改变班级学生的这种观念,大家都是在一个班级、一个教室,都是因为求学而有缘相聚在了一起,分的小组并不是因为比高低、比胜负,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各个小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当小组外的同学要请教问题时,也要毫无保留对他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也会加深我们的记忆,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明晰。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力,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每一个科目都有它对学生最基本的学科素质要求,语文科目对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听说读写,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於静.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的提高[J].阅读与鉴赏旬刊,2011(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