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履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01: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师履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教师履职总结

篇1

中小学校及其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办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深入做好我校教职工履职尽责工作,进一步加强我校教体系统师德师风和政风行风建设,规范我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切实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根据教育局通知精神,在我校开展学校违规补课和在职教师组织、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认识 认真部署

1、学校组织召开了全校工作人员会,专题学习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依照区教育局通知实施方案内容,结合我校实际,研究部署督促检查工作,成立了以赵福新为组长的学校专项整治、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了督查内容。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展板、LED显示屏、微信或QQ群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教职工、社会广泛宣传治理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校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营造学校宣传到位、家长理解配合、社会参与监督的禁止有偿补课的强大舆论氛围。积极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增进社会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主要工作

依照区教育局通知精神,我校本次专项整治活动以“宣传动员、自查自纠、全面检查、建章立制”四个阶段,坚持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将严禁有偿补课的规定将国家和省、市、区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位教师。 我校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层层召开动员会,制定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排点对象。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有关有偿补课典型事例查处的通报。与我校全体教职工层层签订拒绝有偿补课责任状和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教师本人及所在学校各执一份。向每一位家长发出《关于禁止有偿补课的公开信》。 我校在自查自纠期限内,每名教师以七项清理内容,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查摆在有偿补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好有错必纠。我校对于自查出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梳理,列出整改时间表,指定整改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1、建章立制,形成常态化。

篇2

(一)精细的评价体系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

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教育实习、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基础。目前,英国PGCE教师教育项目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2012年英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标准》设置,包括教师的教学标准、教师的个人和职业行为准则两部分,共设2项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分列了教师需要遵守和实现的具体行为准则。以教学标准为例,一级指标以教学为中心,共设八个维度:一是为学生设置高水平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在挑战中受到鼓舞;二是加快学生的成长步伐,督促他们取得优异成绩;三是较好地阐述学科和课程知识,计划、设计结构完善的课堂教学;四是能对结构化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教学;五是从学生的特长和需要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六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评价手段;七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管理营造一个优质、安全的学习环境;八是承担广泛的专业责任和使命。英国参与PGCE教师教育项目的各大学在此基础上将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一级指标又进一步分解成二级指标和三级观察点,不仅有总体的要求,也有引导教师和教育硕士达成该指标的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按照“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说明,以便观察者作出相应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PGCE项目《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表》为例,其内容分三栏。第一栏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有效地使用课堂时间传授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二是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三是布置家庭作业,并策划其他户外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四是系统地反思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五是在相关学科领域内设计相关课程。第二栏就是可供指导教师观察实习生(即教育硕士)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达成该教学标准的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你如何使用一系列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你的课堂教学是怎样进行完美设计的?请提供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加以说明。三是你如何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四是你如何保证你的课堂活动是开放的?五是你的课堂是怎么在先前的反思或评价中得到进步的?第三栏则是对该标准不同层次水平的具体描述,并要求提供达成该目标水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课程研发和实施为例,在第一阶段(朝向在职教师水平),要求学生理解课程设计的过程,为课程设计贡献智慧;在第二阶段(朝向教学标准,获得独立),要求学生和更多有经验的同事合作,研发课程方案;在第三阶段(朝向自信的好的教学),要求学生对课程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资源选择作出贡献;在第四阶段(朝向高水平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创造课程计划,在研发和完成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二)扎实的评价过程对研究生教育实习

实行全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并及时给予职前教师反馈,是提高教育实习成效的重要举措。英国PGCE教师教育项目培养教育硕士需进行3至4次教育实习,在每一次教育实习中,各PGCE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对评价活动都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实习期间,教育硕士需递交相应的实习报告,以便导师进行客观的评价,上次教育实习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次评价的基础。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PGCE教育硕士2014年5月6日至7月2日教育实习评估为例,在这次为期8周的实习过程中,大学导师、学校督导和学校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学校督导/指导教师需完成7份教育硕士课堂观察的书面反馈,大学导师需与参与实习的教育硕士进行4次电话沟通、2次面谈,面谈结束后,需提交详细的面谈记录。而且,大学导师每次到中小学观察都须填写相关的访问记录表,内容包括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的三方谈话记录,教育硕士在教育实习期间取得进步的记录(每周对照《教师标准》在教学方面取得进步的情况、每周的自我评价表、完成大学所指定活动的情况)、教育硕士教学文件(聚焦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计划、学校督导/辅导教师的每周课堂评价和反馈表)和学校督导/辅导教师讨论的活动记录等。最后,这些记录需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共同签名,作为教育实习的评价材料呈交至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小组。如在第三周(5月19日-23日),学校督导/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观察实习生的课堂并写出书面反馈;实习生讨论后续实习目标;讨论实习生所取得的进步并更新阶段评价标准。大学导师主要任务包括:5月19日指导实习生完成自我评估初始报告和检查文件递交合作办公室;第一次访问(每个实习生1小时);与学校督导、实习生讨论学生的第四周工作计划;商定最终访问的日期。

(三)密集的评价频次

英国PGCE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分三次在两所不同的学校进行,每次教育实习结束前均由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评估,确定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等级。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小学PGCE项目2013至2014年的教育实习为例,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为2013年10月21日至12月13日,第二次教育实习时间为2014年2月10日至3月28日,第三次教育实习时间为2014年5月6日至7月2日,三次教育实习评价需提交的评估材料如下:实习生教育实习出勤记录表(3份);实习生每周自我评价(21份);学校督导课堂观察反馈表(14份);“学校为基础”的教育实习经验的教学文件,计划、评价、记录、每周自我评价表(21份);学校指导教师课堂观察反馈表(21份);实习生进步的证据(若干);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和实习生讨论的记录(5份);对照《教师标准》职前教师进步的情况(若干);教育实习行动计划(主要用于对前一次教育实习经验和不足的总结,对后续行动的安排)(3份);实习生自我评估报告(3份);实习生中期评估报告(2份);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对实习生教育实习的总结性评估报告(3份)。同时,合作小组办公室还规定了递交评价材料的截止日期,以第三次实习评价材料提交为例,要求2014年5月19日(周一)递交自我初始评价报告;2014年6月10日(周一)递交中期评估报告;2014年6月30日下午6点前递交总结性评估等级;2014年7月3日将总结性评估报告张贴于校园布告栏。密集的评价频次保证了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教育硕士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通畅,有利于及时解决教育硕士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三方共同评估也有效地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

(四)严格的评价问责系统

科学指出,负反馈能在某种程度上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使事物始终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实习评价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全过程评估之外,还需建立“问责”机制,对不达标的教育硕士和培养单位进行问责。英国的PGCE教师教育项目不仅有教育行政部门对培养单位的问责机制,还建立了导师问责机制和教育硕士问责机制,这三种问责机制有效地保证了PGCE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1.培养单位评价问责机制

在英国PGCE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年2月至5月由国家教学领导学院(NationalCollegeforTeachingandLeadership.缩写NCTL)负责对英国各大学的PGCE项目实施评估,其主要评估活动包括:分析各培养单位的自我评估表和支持性数据,与课堂指导教师、学校督导、课程专家等共同观察教育硕士的课堂,考察教育硕士所提供的导师课堂反馈表,对教育硕士进行访谈(个体访谈和群体访谈等形式),检查教育硕士的教学指导文件,访谈指导教师,参观实习学校和大学,访谈学校管理者等。如果在评估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单位没有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各培养单位将无法收到来自教育部的资金资助,并被剥夺职前培养资格。

2.指导教师评价问责机制

在教育硕士实习结束之前,督导部门组织教育硕士开展问卷调查,其内容涵盖对合作关系的评价,涉及教育实习手册、合作网址、交流和管理、指导教师的影响等;对大学导师的评价内容涉及学校督导\指导教师对教育硕士是否有帮助作出评判;实习学校对内部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的评价内容涉及对教育硕士实习评价的真实性、是否经常给予教育硕士反馈、是否对教育硕士实施课堂观察、是否按时完成评估报告等

。3.教育硕士评价问责机制

按照英国PGCE教师教育项目的要求,如果教育硕士无法达到《教师标准》的要求,他们需与课程领导见面,详细阐述自己在中小学校的实习情况,并反思、说明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取得进步的原因。在此之后,课程领导将给教育硕士安排专人为其做“是否能将教学作为自己职业”的专业咨询,如果专业咨询的结果认定该教育硕士可以继续参与PGCE项目的学习,那么,教育硕士将重新获得3个星期的实习期。在这段实习期,他们需展示专业发展的成绩。假如仍然没有取得足够的进步,该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机会将被取消。如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考试委员会将给教育硕士一次补考的机会,补考时,教育硕士必须逐项展示自己在薄弱项目上所取得的进步。如果补考还不合格,教育硕士将不能获得合格教师资格。总之,通过专业督导导师的反馈,专业咨询小组的反馈(校长和地方权威人士)、教育硕士的反思日记、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大学PGCE项目质量的反馈、大学督导的反馈和英国教育标准局(BritishOfficeforStandardsinEducation,缩写OFSTED)的视导等,PGCE教师教育项目强化了大学导师、中小学督导/辅导教师以及教育硕士的绩效责任,有效地促进参与合作的大学、中小学及其成员履职尽责,提高了教育硕士的培养成效。

二、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的启示

借鉴英国PGCE教师教育项目教育实习评价策略,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效能。

(一)制定详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各职前教师培养单位可以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素养评估指标体系,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维目标细分为可测量的三级评估要点,对“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水平进行详细描述,便于大学导师、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实习评价。

(二)明确教育实习评价主体的职责

明确职责是履行职责的前提。要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效能,首先要通过契约明确大学和中小学、大学和中小学导师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教育实习评估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其次,要制定详细的评估计划并切实执行。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开展教育实习前,要由合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导师活动安排表,在实施的过程中,由合作领导小组督导部门负责全程督查导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确保教育实习评价的质量。

(三)加大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的频次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育实习时间,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每周提供教学自评报告,指导教师每周提供课堂观察评估反馈表,大学导师、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每周提供三方讨论评估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前两周召开教育实习评价三方会议,由全日制教育硕士作实习成果陈述,大学导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评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评定教育实习成绩,并予以公示。

(四)健全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评价问责制度

篇3

1.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共投入1600余万元,新改扩建3所幼儿园,小区配套1所幼儿园,新增班级24个,新增学位720个。

2.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实施《区中小学布点规划(2013-2020年)》,投入1.4亿元,新建小学2所、初中1所,撤并学校5所,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3.坚持普通高中优质化发展战略。投资2.6亿元新建的二中分校,完成2届招生600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封闭式、小班化、分层式教学的办学特色。

4.加快构建继续教育体系。成立区社区教育学院,拥有3个分院、3个实践基地。组建太极剑、民乐、黄梅戏等10余个学习团队,年参加学习者达6000余人次。

5.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累计发放边远薄弱学校教师交通、生活补贴约250万元、乡村教师午餐补助400余万元。深化校长职级制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共评定职级校长41人/次,核定支教、交流教师1024人/次。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根据区智慧学校建设规划方案,至2020年完成13所学校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并推进设备常态化应用工作。

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教育。连续举办中华经典教育、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累计参与学生逾万人次。

8.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建立覆盖中小学、幼儿园的责任督学队伍,划分督学责任区3个,配备督学13名,常态化开展日常办学行为监督。

9.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成立区教育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加大政策宣传。每年投入100余万元资助全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做到应助尽助。

10.全力办好特殊教育。通过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实现“三残”特殊儿童入学率100%。年均开展课外教育活动126次,送教上门平均30次/人。

“十三五”规划短板工作:“十三五”期间,因实施条件不足,试行班主任职级制改革工作搁置。目前,我局已根据2020年全区教育座谈会精神,结合制定《区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对实施班主任职级制改革工作做了统筹考虑,即将随《分配方案》印发一并实施。

二、2020年度重点工作总结

1.稳步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先后组织开展区中学夏令营活动和第五届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参加学生220余名。深入推进校园体育工作,中心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全市校园足球联赛第三名,创我区女子球类运动新记录。

2.深入推进教育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江宁—跨界一体化发展战略。丹阳中心学校与南京市百家湖小学联合成立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分校。建立宁博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推进机制,以两区名义共同印发宁博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宁博一体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宁博一体化”教育创新改革发展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正抓紧制定,保障宁博教育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

3.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规范民办学校发展,首次实施民办学校七年级学生摇号派位政策。做高中招生政策宣传,今年,志愿填报二中分校人数大幅增加,录取分数线较上年上升约30分,生源质量明显改善。

4.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出台《区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成功引进公费师范生、“教坛新星”等高层次教育人才6名。缓解结构性缺员矛盾,通过省招、选调、招聘等方式补充新教师48名。开展教师“大练兵”,先后举行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等比赛10余次,参赛教师1000余人次。

5.扎实推进惠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总投入约11000万元,建成并交付丹阳中心学校,按序时进度推进新市初级中学移址新建项目正。全面完成校舍维修民生工程任务,耗资474万元,完成维修面积约53345平方米。

6.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为7所学校配备智慧课堂设备25套,为4所学校班级教室更换智慧护眼灯1008盏,更新班班通设备近100套等。

7.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制定《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今年以来,出动检查人员35人次,下发整改通知单5份,整改问题70余个。

8.全力参与防疫防汛工作。疫情期间,全系统排查人员约8万人次,在线直播教学140节课,800余名教育参与构建线上+线下“双师课堂”,保障全区16000余名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防汛期间,招募348名教师全面参与防汛工作,组织局机关26人员轮流防守大堤和水库。

三、2021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1.继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市初级中学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年度校舍维修任务,全力推进新博初中移址新建工作,启动丹阳第二幼儿园改建和荣博幼儿园扩建项目。

2.抓实学生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经典征文、诗歌创作比赛,举办“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

3.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对接南京市江宁教师发展中心,谋划2021年宁博一体化教师发展和培训工作。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继续落实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和月报制度。

4.巩固强化校园安全。督促学校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通过制定奖惩机制,探索学校保安管理新方法,提高学校保安规范履职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5.全力做好教育资助。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资助资金发放工作,开展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6.深入推进宁博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与“丹阳中心学校”、“南京市竹山中学”与“新市初级中学”、“南京市东山小学”与“新市中心学校”合作办学,打造融宁发展示范学校。创新教育科研机制,建立“1+x”教科研联合体。

7.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智慧课堂等项目建设工作,装备新市初级中学等设施设备,做好学校设备采购指导工作。加大力度推进智慧课堂等设备常态化应用工作,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8.持续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全力做好2021年中考相关准备工作,包括机构设置及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考场的设置和建设、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培训、分数线的划定方案等,确保我区2021年中考顺利进行。

四、“十四五”时期总体安排

1.着力提升学前教育品质。启动学前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总投资约8000万元,实施碧桂园东苑幼儿园改建、荣博幼儿园扩建、新城中心幼儿园新建、三杨幼儿园新建等8所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前教育学位约2000个。

2.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打造标准化校园,总投资约1.4亿万元,启动新博初级中学移址新建、新城小学新建、新博中心学校扩建、薛津九年一贯制学校改建工程,全力保障本区域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提升、均衡发展。

奋力推进宁博一体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江宁名校在区设立分校,提升全区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校园特色、队伍素养和办学品质。积极搭建宁博教科研联合体,联合开展跨区域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全区教学质量。高效实施师资队伍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教师跨区域支教交流、挂职锻炼和专题培训,促进学科骨干专业发展;选派管理和教学骨干到江宁学校跟岗学习。积极探索宁博师资双向流动机制,等高落实教师考核待遇保障。

4.加快提升德育水平质量。就近依托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把“一校一品”特色德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培育一定数量的学校德育品牌;提升德育工作研究水平,每年申请不少于1项以上市级德育研究课题。

5.不断发挥社区学院协同作用。融合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开放融合、相互衔接的社区教育体系。拓展成人教育平台,加大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满足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需求。提高社区教育的覆盖率,实现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6.持续重视特殊教育。建立残疾少年儿童入学评估长效机制,落实有效分类指导入学举措;完善特殊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篇4

[关键词] 教学改革;内涵发展;全面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5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满足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加强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质量为本”意识。

一、深刻把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积极创造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新优势

纵观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省教育发展所走的道路,主要是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张,也就是说主要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致力于做大规模,以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是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主要模式开始转变,就是将以资金、土地、规模等外部资源为要素的发展模式转向以质量、结构、效益要素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即由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发展。这一转变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教育发展规律使然。教育的外延拓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转向教育的内涵发展。无论是对浙江全省来说,还是对岱山县来说,今后几年,教育将进入一个全面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教育强化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关键的一条,就是向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早日实现其“读好书”的愿望。提高全面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把握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目的是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在推动教育向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跨越中创造新的优势。

1.以人为本,增强全面教学质量的软实力

要实现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教育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了。而“人”的发展,正是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

“人”的发展,首先是校长的发展,是机关干部的发展,是教师的发展。支撑校长发展的,是他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和领导能力;支撑机关干部发展的,是他的行政素质,即他对学校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撑教师发展的,是他的专业成长与能力,包括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省的校长队伍素质、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和教师队伍素质面临着进一步提高。

2.正视难题,解决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

今后几年,区域间的教育竞争将更加集中地反映在内涵的发展和提高上,将更加体现在装备优势、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和管理优势上。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教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在教科研方面,我们目前尚未形成整体提高的发展态势,真正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有独到见解的科研成果还不多,把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师资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不适应性不断凸现,中小学教师还未从原来的学历补偿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型。在教育质量方面,我们还未真正探索出一条低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路子,有的学校还囿于旧的教学模式,靠补课来提升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质量空间。这就不难看出,要实现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推动教学改革的内涵发展,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科研水平、教师能力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提升。舍此,别无它途。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通过创新,促进校长办学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

3.统筹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均衡化发展的水平

近几年来,岱山县依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县城区域的教育优质化程度在加速提升,而相比之下,其他农村学校的师资条件、装备水平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原因,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化程度的差距,使城区的择校热经久不息,生源的无序流动对农村教育带来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岱山县渔农村的学前教育也面临着管理、师资、质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扬长补短”,而不是“削峰填谷”。要解决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问题,必须立足于统筹发展,要把新增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学校布局、经费安排、师资分配、装备配置上,更多地考虑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

二、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强化教学规范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要切实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必须将工作着力点放到抓教学工作上来,真正确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工作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要严格执行各种教学规范,确保教学过程、教学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优质化。要重视教学改革的策划与实施,以及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抓好教师的业务管理和校本研训,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研训体系。

2.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学校要切实改变以简单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挤占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质量提高方式,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教学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和反思、教研组管理、评价分析和教学指挥等过程性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引导教师将精力放在备课上,做到精心备好每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及时的教学反馈与分析体系,了解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以练代教,以练代复的倾向。要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向管理要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对质量形成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改进教育质量的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关于教学、实验、综合实践、学习管理的过程规范和评价方案;要加强教师履职管理,有效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要关注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效益。要将质量管理的重心落在“全面”上。在区域上,要立足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全面提高,以“教育共同体”、“教育协作体”为平台,形成区域推进的巨大优势,重点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质量;在教育对象上,要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质量,重点提高后进生的质量;在教学过程管理上,要推进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并重。

4.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确保教学质量均衡提高。要进一步健全对初中学校的抽测分析评估和对高中学校的教学检测评估制度,强化分析,及时提出建议,同时进行不定期视导。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搭建好竞争平台,制定各中小学的激励机制;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形成人人抓教学,人人抓质量的浓厚氛围。

三、以“科研先锋工程”为载体,

着力提高教研工作有效性

1.以实施“校本教研工程”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制度

要注重教研组、学科组的建设,要将教研组作为重要的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来建设,健全教研制度,强化教研活动。要引导教师开展积极有效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战能力;开展结合教学案例的讨论,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要开展有助于解决教学难点的研究性教研,通过教师论坛、教育案例、主题教育活动等校本教研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克服“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现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2.要加强因材施教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特长生、问题生的研究

各学校要在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鼓励有特长、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兴趣,发挥特长;要全面分析诊断问题生的“问题”因素,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帮助其走向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快乐地、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坚决杜绝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大多数的现象,坚决杜绝任意剥夺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权利的做法。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篇5

继续坚持发展内涵,优质均衡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推进教育特色综合改革为契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促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2. 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学科德育功能

3. 改进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5. 做好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1.实施精细管理。推行落实“五、四、三、二、一”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即“五个明确”: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四个到位”:布置到位,执行到位,指导到位,检查到位;“三个及时”:及时反馈,及时督促,及时改进;“两个注重”:注重分析,注重总结;“一个创新”:遇到难题,先转变观念再进行方法创新。

2.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书育人楷模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开展“拒绝有偿家教”、“拒绝请吃送礼”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表彰“勤朴之星”、“名优教师”等,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满意的好老师。

3. 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细化培训要求,明确培训任务,督促指导老师认真完成各项指导任务;认真做好培训工作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4. 推进“勤朴工作坊”各项工作。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好“勤朴工作坊”主题培训、学习、考察、交流活动。

5. 发挥区级、校级“名师教师”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从培训、教改、科研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政策倾斜:一是坚持多层次、多渠道、研培结合及自学提高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二是建立名优教师履职档案,掌握名师发展情况,促进名师团队建设;三是给名师压担子,多让名师在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中历练。

6. 完成“十二五”教师培训。2015年是“十二五”教师培训的最后一年,我们要做好教师“十二五”期间职务培训的各类工作,教师要认真、积极申报好区、校两级的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做好各类登记与汇总工作,学校要及时向教师提供有关培训信息,为教师的选择提供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协调好各类教师的参与、选派等培训工作。

(二)注重行为规范训练,落实学科德育功能

1.树立“三全”德育观念。要树立“全面德育,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三全”观念,积极探索研究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扎实开展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进一步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

2. 开展行规养成教育。要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坚持把行规养成教育与推进校风校纪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促进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本学期行规教育重点:文明休息。并配合此行规训练,开展第三届游戏节活动。

3. 多渠道地开展法律、消防、防灾等生命专题教育,整合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开展安全教育周、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

4. 继续推进“一校一品”德育特色项目:聚课植勤朴之魂 承立德树人之业。以项目的推进,培育 “勤于学习,朴以做人” 的朱小学子。

5. 加强校级、班级家委会建设,完善家委会机制,发挥家长资源,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家长了解学校管理,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6. 开展少先队等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少先队工作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根据相关节庆纪念活动:中国胜利纪念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系列活动。另外,要开展好一些其他学校活动。如开学典礼、三年级十岁集体生日等。本学期,认真组织好少代会的召开和小红星的入团仪式。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继续做好鼓号队的训练、队室建设等工作。

7.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健康录像,主题班会等;特别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

8. 关注特殊学生教育。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本学期,要继续做好我校听障儿童的项目研究。

(三)改进课程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市教委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学校实际出发,规范、合理、科学、创造性地编制好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重视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的管理工作。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情况的变化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及时修正、充实和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本学期学校将新开设《童话》系列课程、《回首》《回望》数字课程、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等校本课程。

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增加课程或课时总量、不得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杜绝随意改变课程性质、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上课、补课及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的现象。不断优化“快乐活动日”、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及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2. 精细课程教学管理。继续贯彻落实《青浦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小学阶段课程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若干意见》(青教小[2014]4号)文件精神,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备课集体化,作业校本化,教研活动多样化,学业评价综合化等新情况新要求,要直面新挑战,对课程教学管理赋予新的内涵,不断改进管理,创新管理,形成课程教学管理新常态。

3. 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作为深化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抓手,把文件精神与工作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有效改进教学与评价。有序推进、滚动实施,做好“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工作。

5. 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继续发挥各个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规范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校本教研要有效解决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常态下课堂教学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课改实施的思路和策略,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常态化”的轨道。

6. 切实做好体卫艺科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认真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好校园运动会,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创建体育特色项目,上好体育课,做好广播体操,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本学期继续抓好踢跳训练、船拳训练,建立健全田径队伍建设,力争在区小运会中有所突破。要重点提高学生广播体操质量及队列队形训练。学校卫生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卫生健康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艺科工作抓好常规,上好课程,参加好区、市级各种竞赛活动,并争取优秀成绩。并申报新一轮的艺术特色学校评审工作。继续创设学校科普教育环境,建设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发挥学校科普品牌阵地的作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开发暖棚植物培植、机器人研究等项目。

7. 积极开展、参加共同体活动及与胜利民办小学帮扶结对工作。以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动共享。

(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2. 组织教师参加区“青浦实验”征文,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继续开拓思路,开展勤朴工作坊活动。继续办好《勤朴》杂志,并指导教师投稿。

(五)做好教辅后勤工作,强化服务保障意识

1. 完善学校内控制度。继续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继续做好校务公开工作。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校师生疏散演练。

3. 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学校财产的验收、登记、领用、借用和归还,完善各项制度。

4. 开展后勤劳务人员学习,及时交流、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各类事项,不断改进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及工作质量。

篇6

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以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行政关系,莱芜市编办不断完善党政机关有关职能和机构编制,继续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调整。

(一)深入评估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查找改革遗留问题。着眼即将开展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查找工作遗漏,深入开展对上一轮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工作。经评估,一方面,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事权关系进一步理顺。市直部门取消下放了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49项,加强了卫生服务、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就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职责36项,调整理顺职责54项,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大部制”改革要求执行到位,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区政府机构的设置既遵循了中央、省的改革要求,又充分考虑莱芜的实际情况,市区政府部门数量全省最少。三是部门内部机构调整和人员编制核定到位,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取消了2人以下科室和科以下机构层次的设置,减少挂牌机构71个;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新组建和调整的部门,人随职能走,编制随人走,其他部门不增加人员编制;规范领导职数,并全省首次对机关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非领导职数进行了核定;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市直部门不再新增工勤编制,自然减员空出的工勤编制不再安排进人计划。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改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个别机构设置仍不够合理,政企、政事、政社不分,职能越位、缺位问题依然存在;行政管理资源分散,行政审批事项繁杂,行政效能不够高;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够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积极性、创造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开展部门履职情况检查,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检查。在部门自查基础上,通过听取履职情况介绍、核查文件资料、查验群众反映问题和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走访监管对象、访谈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整改意见,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商务、渔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完善了监管体系;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了《莱芜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明确镇(街)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的意见》、《莱芜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莱芜市食品安全舆情处置办法》、《餐饮服务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设立举报电话,畅通了群众投诉渠道。

(三)进一步推进政府结构优化和职能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完善政府权力运行责任体系,对一些领域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药品流通管理、辐照食品监管、中央厨房和甜品站食品安全监管、节约用水、电动汽车及充电设备管理、城镇集体企业资产和财务监管、“鲜奶吧”监管、职业卫生监管等20余项职责中的分工,强化了相关部门的责任,解决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新产生的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

二、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

加快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政府,制定了《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莱政办发〔2013〕3号),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对目前各级各部门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缩减审批事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二)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将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强化“一窗式”审批。目前市发改委等33个部门单位已将本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加挂了“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牌子。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后,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陆续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全部实现在大厅窗口完成。

(三)实行行政审批“一表通”制度。整合归并、科学设计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工程项目报建过程中需要的各式申请审查表格,将申请审查事项的基础信息集中于一张表格,实现申请表格的全流程共享。同时,通过现场提供、网上下载等各种形式向服务对象免费提供所有格式文书,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一表通”。

(四)实行并联审批“一本通”制度。整合企业注册登记、建设工程项目报建等并联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服务指南、办理过程等审批要素,印发《企业注册登记一本通》、《建设工程项目报建一本通》等服务指南,让服务对象一次性明白审批事项办理的流程顺序、申报材料、办事时限、收费依据及办理过程,实现并联审批服务“一本通”。

(五)精简优化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规范前置条件,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予以删减;全面推行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审查、窗口负责人核准的“一审一核”制,进一步精简归并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法定时限在3天以上的,压缩三分之一;3天以内的,做到即时办结。

(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了《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规范管理的意见(试行)》(莱室字〔2012〕11号),按照“统一平台、资源共享,分类交易、全程监督,整合流程、规范高效”的思路,建立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将目前由部门监管、分散开展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国土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归并集中,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改革要求,以清理规范和模拟分类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一)加大“撤、并、减”力度,创新开展清理规范。针对一些事业单位职能弱化或消失,空余编制较多,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采取四项举措,大力开展清理规范:一是合并机构。对职责任务相近、经费来源相同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对隶属同一部门、经费来源不同的部分事业单位进行撤并。二是归并编种。对部分人员编制较少、经费形式不同的事业单位,将其经费来源归并为全额和差额两种。三是空编收编。对职责弱化、业务衰减的事业单位,空余编制坚决予以收回。四是超编控人。对超编事业单位,不再新增编制,不再列用编计划。清理规范期间,全市整合机构120余个,撤销单位20余个,收回编制300余名。

(二)助力科学跨越发展,整合优势执政资源。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抓住清理规范有利时机,整合全市优势机构编制资源,着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为全市中心工作提供保障。组建了大项目推进办公室,加强了全市大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对莱芜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平台”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调整,促进了钢铁精深加工、不锈钢等产业的跨越发展;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交易、公共场馆管理等领域,探索实行新型管理体制和模式,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针对当前群众较为关注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问题,完善或强化了市慈善总会、市光荣院、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市社会救助办公室、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设置;设立市环境应急办公室,完善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内设机构设置;在市政管理部门增设了城市防汛机构等。三是为繁荣文化提供保障。深化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推进宣传与经营、事业与企业“两分离”,筹划组建了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和莱芜广电传媒集团;为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设立了市文物局、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为加强莱芜梆子这一地方独有剧种的文化品牌保护,设立了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研究制定了从临聘艺校生中录用事业人员用编计划的意见。四是为教育领域发展提供保障。强化了教育领域的机构编制配备,规范完善了事业机构编制事项;重新拟订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及时下达了补充教师用编计划和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以及免费师范生编制计划;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城市地区教师到农村任教。五是为卫生等领域提供保障。统一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核定了人员编制,并将镇(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统一划归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对科技等领域事业机构进行优化调整,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三)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编制《建议目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分类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上下一致、全面覆盖、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各项工作。一是开展深入调查。针对工作难点和关键,全面系统梳理事业单位的职责情况,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认定依据进行归纳,分析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了解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和人员工资发放情况,为分类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开展模拟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和职责定位情况,对市直事业单位逐一进行分类研究,对存有异议的,寻找政策依据,严格标准,保证分类的准确性。三是编制《建议目录》。在开展模拟分类的基础上,编制《莱芜市事业单位分类建议目录》,为省编办研究制定全省的分类目录、统筹指导各市的分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建立事业单位管理新机制。积极制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莱城区人民医院等试点单位,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架构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规则,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构和明确管理层权责。同时,积极建章立制,不断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更名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27号文件精神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意见》、《莱芜市事业单位监督工作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验资报告的通知》,促进了事业单位年检的规范开展。

(五)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成效明显。通过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更加理顺,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公益服务职能明显强化,财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范围、规模及创新的程度,都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充分肯定。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编制工作性质重要,目前工作富有成效,今后应进一步严格、科学、创新、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编制工作水平”;市编办主要领导撰写的《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现状和改革设想》获第一届山东省行政体制改革暨机构编制管理科研成果一等奖;《莱芜市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山东莱芜市“三个加强”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山东莱芜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特色鲜明》等在中央编办网站发表;《“十定”理念与事业单位监管》、《莱芜市对大型公共场馆实行统一管理》等在省级网站或专业刊物发表;《机构编制部门强化三种意识为全市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市编办服务重点工作优化机构编制》、《六项措施强化监管着力提升事业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在市级报刊进行刊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创新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全面优化

(一)进一步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改革中,撤并整合党政工作机构和事业站所,调整职能和明确岗位职责,全市19个镇(街)统一设立了党政工作机构和事业机构,编制比改革前减少37名,领导职数减少69名,减轻了财政和农民负担,为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保障。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明确了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职能,推动了乡镇政权角色定位的顺利转变,确保了中央、省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认真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确保各项改革内容落实到位。

(二)认真抓好开发区管理机构建设。目前莱芜市共有省级开发区6个,区级开发区1个,每个镇(街)还建有自己的开发区(园区)。为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在莱芜经济开发区加挂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牌子,在钢城经济开发区加挂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牌子,分别享受市级、区级经济管理权限。授权雪野旅游区(莱芜雪野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其管理区域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社会和行政管理职能。为加快形成全市“一主两副一区”城市发展新格局,赋予莱城工业区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在辖区内行使同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在财税体制方面,赋予莱城工业区相对独立的财政权限,提高其发展自主性。经积极争取,以莱城区杨庄镇为核心区域建立了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应设立了工委管委会。

(三)大力推广“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强化片区规划理念,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鼓励各镇(街)与所在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县域的标准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现代化农业大镇。目前,全市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的比例达到35%,全省最高,实现了进一步强镇扩权、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目标,构建了新型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加强派驻机构设置。通过内部整合和编制调整等办法,对部分开发区检察、国土、规划、执法、统计等派驻机构和工商、质监、地税等垂直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作了加强,不断提升园区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在基层统筹设置了水利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统计等管理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