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7: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民建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工民建企业中,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民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工民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壮大,实现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民建企业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民建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工民建行业实行的是总分包体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总包方的技术管理工作由总包全局把握,而各分包则负责细处的技术管理。这就需要在施工中,既要加强总包之间的沟通交流,又要注重各分包方之间的配合协同,同时还应平衡承包单位之间进行必要的衔接以及技术上的沟通,因此,工民建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实质上是由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体系所确定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施工单位分包和总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渠道,经常出现技术管理各行其事的问题,从而造成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最终导致出现原材料堆放不合理、原材料入库合格率不高等问题,造成管理成本扩大、经济损失严重,甚至致使工程质量和整体进度受到影响。
2、并不健全的工民建施工制度体系
众多的工民建企业拥有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一样,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者工民建业的技术标准规范的进行工程的施工,没有设立完善的针对工民建业的监管部门和管理机构以及管理制度,也没有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技术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工民建企业自身也没有根据工民建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去任命职务,因此导致了某个流程无人负责或者某个环节有好几个人负责的不正常现象。有少数单位甚至不顾《工民建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不去建立施工的管理制度体系或是建立有很大缺点的施工管理制度。就算执行时严格遵守制度的要求,工程建设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的话,某些单位的一线员工没有按照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被技术培训,操作规程不完全,安全教育不规范,亦或是随意地进行违规操作,将安全因素抛之脑后,进行的都是不完全的安全技术交底。
3、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
集中表现在所谓的“重建不重管”,尤其在工民建现场及施工过程中,存在有制度不执行的问题,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部分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依据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施工,经常出现为了方便而采取违章操作的情况,对于规范和规章的认识程度仅存在于墙上的标语,使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成为“摆设”。技术管理缺乏细致有效的监督措施,相关规程、规范的贯彻落实情况没有岗位、也没有人去监督落实,使执行规程、规范变成走形式、走过场,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尽忠值守,操作人员不能按章操作,从而形成工程返工率高、原材料浪费、安全问题及施工进度慢等矛盾和隐患,甚至出现事故频发、工程质量下降的问题。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各类资源浪费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工民建施工人员,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的低学历从业者,由于高层工民建施工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施工人员又缺乏对应的技能。施工人员仅凭从事工民建以来积累的施工技术经验来进行施工,对先进的各类机械设备的操控水平也较低,直接造成施工质量难以达到要求。这样不仅仅造成了各类材料浪费,同时由于设备、材料在存储和堆放中,容易出现质量危害,影响工程质量。
5、缺乏科学的安全系统管理
在高层工民建施工中,安全一直是排在首位的话题,各类施工企业提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看似安全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由于高空作业占据施工过程中绝大多数比例,而很多高层工民建施工管理中又没有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
防护措施的检查、监督、审核不严格,导致安全措施没有进行再次确认。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疏忽,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安全人员未做施工安全技术交底,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施工安全事故。
二、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中可优化的措施
1、对于提升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
建立起来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总包商还有分包商的实际水准,将这样的体系传播到每个下级分包商,抛弃从前那种使用简单的分包合同以求管理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培训专业人员指挥工民建施工的技术流程,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存在于进行工程分包的过程中,责任精确到每一个人。在工程验收前,各级工程的进行步骤中,即使是工程的后期也要将人员的调度和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放在重要位置,人员的管理和人员的储备必须要得到重视,人员的培训亦同等重要,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设
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制度,明确关键环节,强化具体作业指导,确保一线人员施工作业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和制度进行规范。健全技术交底制度,促使所有的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对施工对象从设计情况、工民建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项等方面有一个具体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科学施工。健全技术复核制度,以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琉忽差错而造成工程质量或安全事故。健全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促使在工程开工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编制和实施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健全施工日记制度,通过规范施工日记,以便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等情况。健全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管理制度,以便在业主需要及现场条件等变化的情况下,施工图能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和变更,确保准确按图施工,维护设计文件的严肃性。
3、建立长效的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体制
对于建立长效的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体制,最主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出严格的考核机制,将其工作内容与个人绩效挂钩,督促监管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进行监督和规范。同时对监管人员实施一定的培训,使其能够熟悉掌握各个施工环节中具体、规范的施工操作,以便在进行监督管理时,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保证施工过程安全、顺利,符合工民建施工的技术要求。
4、加大施工管理强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高层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施工管理体系,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注意员工技能与素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能力,打造精品工程。
5、引进先进施工设备、改进旧设备、提高施工技术
在高层工民建施工中,传统人力操作已被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机械操作所取代,如混凝土的高抛免振动施工法和钢筋的自动加工机械处理等,通过机械设备的投入,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人工失误操作造成的工程质量缺陷。通过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施工技术、改造旧设备、改善旧工艺,既能节省人力,又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
结束语
随着工民建市场的繁荣发展,工民建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对自身工民建管理进行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民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顶龙.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3.29.(6):241-242
[2]周安全,浅谈高层建筑水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科技风》.2013年1期
[3]张建东,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4]范俊.林程远.陈杰.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竟争力。
毕业生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施工技术及基层管理工作,具有参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二、工民建专业人才需要预测情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一)工民建专业人才需要预测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建筑业具有从业人口多,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工民建专业是建设行业的主干行业,在施工企业承担了主要的技术及管理工作。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工民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尤其是基层技术及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同时,行业的发展也使建筑企业对工民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若干建筑行业的领导,专家和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调查得知,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会经济成本核算,以及国际承包工程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希望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能达到就业就上岗,上岗即顶岗的要求。因此,本专业把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实行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肩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资料员、测量员、招投标管理员、企事业单位基建技术员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原先,采用的是“2+1”模式进行教学,即,两年在学校里进行理论教学,后面一年大部分时间去工地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到工地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而且没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结果上手比较困难。另外,大部分时间到工地后,督控的效果不太理想。后来经过调整,我们采用下面的模式进行,即:后面一年的实习实训用半年时间在学院里面进行强化训练。训练的科目为:钢筋工强化训练、砌砖训练、模板工训练、抹灰训练等。经过上述训练后,再用半年时间下工地实习,这样,就使学生很容易上手,监控的长度缩短了。效果比原来的模式显著。
转贴于 三、“校企合作”是构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为了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许多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幅度很大,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总教学时数的二分之一。但实际在企业中进行的教学时间,大多在一个学期左右。这与发达国家企业教学与学校教学各占总教学时间一半的安排差距很大。学生在企业真实现场中进行学习,较之在学校模拟现场或实(试)验室中进行的学习,在培养生产一线职业能力上,效果是有很大不同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在安排企业教学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和许多国家高职学生有二分之一时间在企业接受教育相比较,我们才安排了六分之一。这启示我们:提高高职的教育质量,仅仅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数是不够的。还应强调增加学生在企业中学习的时间,真正把“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由此建立起新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中许多国家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指导教师中是按职业能力培养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按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实践活动是独立进行的,许多生产技术问题是独立解决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即可顶岗工作。目前我们有些学校在企业安排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依照多年来习惯的“认习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阶段安排的现场实习,学生很少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这对于计划经济下培养“粗坏型”人才是可以的,但对于培养“毕业即顶岗”的高职人才就很不适应了。比较发达国家在企业教学中的作法,我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解决好校企合作这一重大课题的时候了。离开了行业,离开了企业,是搞不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如何将企业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利用好,使之为高职教育服务,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我感到,要准确定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需通过深化教育结构改革,在我国真正建立起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利用好企业的教育资源,真正构筑起“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3
论文摘 要:传统的课程考核即应试教育考核模式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建筑材料》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及实施进行了阐述。
中职工民建专业是培养能胜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内业管理员等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必须改革传统教学中与之不相适应的部分,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实行改革,以真正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中的鉴定、指导和调控作用。本文就《建筑材料》课程考核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工民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试验检测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叙述性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考核方式为理论教学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用一张试卷定学生的优劣;实践教学考核则凭一份试验报告来评判。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没有发挥出考核的指导、控制作用,只注重鉴定,而且是一次性地评价学生;第二是考试内容不合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无法通过考核反映出来;第三是考试方式单一,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考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本以求过关,束缚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
1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全程化
根据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其考核由理论教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的考核不再是期末一份试卷定优劣,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核方法,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案例分析报告、答辩、调查报告等形式,还包括平时的作业情况、到班情况。下面就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论教学考核方式作以下阐述: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部分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闭卷考试;水泥、混凝土等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报告和答辩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使学生面对工程中的具体问题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可以采用小组先讨论,然后各自独立完成,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分析报告时应以鼓励为主,对基础太差的学生教师还应给予帮助;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分不仅要看报告本身书写的质量,还应看书写过程中的态度,通过答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大量涌现,而教材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材料更新周期短的材料如防水材料,隔热、吸声材料,建筑塑料,建筑装饰材料等内容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核,可以提出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方面问题,让学生从有关建材的期刊、网站等媒体获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期末采用一页开卷(半开卷)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写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这一过程等于对重点知识进行了提炼和总结。试验一般包括试验准备、试验操作、试验结果、试验报告等,实践教学考核不再局限于一份试验报告,而是要考察试验的全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能否认真准备、熟悉试验操作要求,能否在试验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得出结论,能否独立整理资料并完成试验报告。为了能客观地对学生的试验操作做出评价,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最后结果由三方面综合评定。
2考核内容实用化
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从考查基本知识转化为考查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如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考核,不但考核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查报告的形式考核,不仅考核了学生会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应从其他途径获得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实践教学操作的考核改变过去只看最后结果的传统方式,而要考察整个试验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试验,从而提高其操作技能。
3考核成绩合理化
理论教学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到课及参与情况)、测验成绩(单元测试成绩)、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20%,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实践教学结业成绩则根据每次试验的成绩综合评定。这样处理避免了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由于加大了平时和测验成绩的比例,提高了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showing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rend,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facilitie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earthquake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civil engineering seismic analysis focus on the simple exposition,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projects; seismic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0引言
由于我国处于地壳运动中的两条地震带上,导致我国相关城市经常会遭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次地震中足以看出,因建筑物倒坍、倾斜等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到了整体灾害损失80%左右,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抗震结构施工,从而提高建筑项目的稳定性能已刻不容缓。
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建设,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结构分析工作,以使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抗震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起初的设计分析工作尤为关键。当然,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应充分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使其整体概念符合设计施工的标准规范。简言之,抗震结构概念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及地理条件下,通过整体概念对结构的总体方案进行分析,依据结构总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构造措施的宏观控制。概念设计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开发,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且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提倡采用概念设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共同的努力,而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分析如下: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称新抗震规范)
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延性设计的思想。但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中震可修”的设防目标等,规定相当模糊。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规范,应该把规范作为一种指南和参考,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和手册,等建筑师完成建筑设计后,使用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结构设计。但这不能充分地运用结构设计者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会与建筑设计方案产生分歧和矛盾。所以我们应考虑在结构设计中如何运用概念设计,比如结构的抗风设计与抗震设计,抗震设计要求能消减外荷载,吸收或转换震动的能量;而抗风设计则要求结构在风的作用下动力效应较小,刚度较大。这一矛盾必然影响结构体系的抗风和抗震性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需要合理的概念设计与延性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
1.2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结构概念,选择最为可靠、经济的结构方案。为此,需要工程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各类结构的性能,并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它们。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设计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准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这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说过:“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计算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甚至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应用概念设计的思想,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3新抗震规范提出了在建筑物内设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要求,并提出了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相近的抗震概念。所以在结构概念设计中还应该注意结构与场地的共振问题。例如在唐山地震时,天津塘沽地区的7-10层框架结构房屋破坏严重,而3-5层的砖混结构住宅却只有轻微损坏。后来经调查发现,框架房屋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卓越周期一致导致共振,而3-5层砖混住宅的自振周期远低于场地的卓越周期,因此破坏较轻。
1.4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着许多模糊而且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而且循环往复的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要准确计算或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特性和参数,还难以做到。风荷载的脉动性与涡流作用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难以确定,所以适用、安全、经济的结构体系必须注重概念设计。
2概念设计的理解及应用
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使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以及节能等方面取得最佳,从而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在当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结构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材料效用,风作用、温度作用以及结构的空间作用等。
2.1现行抗震计算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新抗震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2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而实际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主要原因则是计算模型问题。即:仅仅对相互正交的2个主轴方向进行内力分析和强度设计,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的空间作用。所以,应用概念设计的原理,结合大量震害和试验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是:构件的最不利受力状态随着构件和地震作用方向而变化。当地震作用方向与结构主轴方向一致时,梁处于最不利受力状态;当地震作用与结构的主轴方向呈45度时,大多数柱处于最不利受力状态。
2.2结构薄弱部位抗震构造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结构薄弱部位的处理,如建筑平面外墙转角处的转角窗,限制了角部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设置,如果采用概念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2竖向构件间应设厚板、暗梁等可靠拉结。再如,由于节点部位的重要性,所以引入抗裂性的概念,以此来比较梁、柱节点偏心所引起的节点性能的变化。建议在地震区,不宜采取梁柱偏心过大的节点形式,而且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前景展望
结构抗震体系由传统的以“硬抗”为主的抗震体系向以“柔抗”为主的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发展。结构减震体系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新概念,它通过调整结构动力特性、隔震、减能或控制来达到抗震的目的,在未来的工民建中结构抗震的思路将向着减轻危害的方向发展。
4总结
经过多年的抗震探索和研究,设计中引入了概念设计的设计新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从宏观角度对建筑抗震结构进行设计,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以往设计思路对抗震结构思考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开辟了新路。
参考文献:
[1] 杨星;;地下室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探讨[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篇5
本人*****,1998年8月从天津市三建职专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从参加工作以来直到2007年底一直在项目部独立完成了12项工程,总造价24164万元的预、结算及统计工作。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在职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专科学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文凭。2007年被分公司授予青年岗位能手,2008年初至今任分公司预算科副科长,2009年11月被评为工程师,到目前已任职七年。
任现职后独立完成了77项中标工程共计2473114㎡,造价845831.7320万元的合同交底、工程经济测算、合同交底信息化上传、分公司项目部上报的分包合同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组织参与了数字大厦、唐山迎宾馆等工程的预算工作;参与了部分年度工程核实报表汇总等工作。在任现职期间有多个工程获得了国家级奖项的荣誉:其中大港文化艺术中心于2010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天津数字电视大厦工程于2011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在2012年11月获得了国优奖;天津市文化中心大剧院项目于2013年11月获得了鲁班奖。
2009年本人独立编制完成了大港五中新建教学楼;小王庄中学教学楼,食堂及宿舍楼项目;滨海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综合办公楼工程;大港二小教学楼;南口路住宅小区工程四标段;天津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总承包工程;燃气大厦工程;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标准示范厂房二标段工程;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北洋园)一期新建学校房屋建筑工程 一标段;华明7号地商业设施超市、餐饮工程 二标段;华明7号地商业设施培训中心;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写字楼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等中标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50345m2,总造价100839.3243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服务大厦写字楼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建筑面积42394.55m2,中标造价12573.8623万元,地下1层,地上14层,这个工程是争创国优的重点工程,要在保证质量保优的前提下,经济也要创效,因此前期的成本测算就很关键了。我在熟读合同和招标文件、中标文件后,积极和项目部质量人员沟通,对比实际施工方案中采取的措施是不是在当时投标文件中予以了考虑,逐一对比后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提示项目部相关预结算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和甲方进行签证,规避这部分措施费支出带来的经济风险。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这个工程最终不仅在质量上取得了国优,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了领导的好评。
2010年本人独立编制完成了大港区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天津滨海欣嘉园一期8号、9号地住宅及10号地公建(商业及超市)工程-六标段工程;天津市迎宾馆六号楼大修改造工程;欣嘉园农民工生活区、商业街临建工程施工工程;欣嘉园指挥部临建工程;天津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项目 一标段;天津滨海欣嘉园售楼处工程;天津滨海欣嘉园项目二期(4-6号地块);天津医院改扩建工程一期施工总承包等中标工程共计中标面积404062m2,总造价155210.3658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天津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项目一标段作为天津市地标性建筑,总建筑面积103497m2,工程造价36817.9537万元,地上钢结构、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 5 层、地下2层。该项工程单体栋号体量大,造价高,我认真查阅图纸结合该工程的合同工期分部位编制内部测算,与中标量单收入进行对比,积极调研市场价格,有力的结合工程施工期间的市场价格合理的进行成本支出测算,为内部经济测算编制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我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过硬的工作能力,逐一确认分部分项工程的收入价格与支出价格的盈亏分析,为本工程最终盈利做出了最佳的经济分析,得到领导的一致认同。
2011年,我独立完成了天津市文化中心湖工程;天津市文化中心管控中心工程;天津临港工业区污水湿地处理处置工程管理中心及养护中心工程;滨海北塘18-1地块工程;滨海北塘18-2地块工程;渤海银行后台服务中心工程;天津文学馆工程;天津书画院工程;双港新家园集中供热工程综合办公楼施工;天津市南开中学含英楼抗震加固改造;天津市南开中学伯苓楼抗震加固改造;天津市安居工程办公室农业设施展览中心项目(综合楼、展览中心、接待中心);天津健康产业园体育基地新建自行车馆施工总承包工程;蓝庭国际4号地二期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公寓落地大修工程;中国联通滨海新区通信枢纽楼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丙烷脱氢年产60万吨丙烯项目控制中心楼工程;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燃料中心实验室;天津市文化中心附属建筑换热站土建整修工程等共计中标面积312995m2,总造价105014.7619万元的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年度项目核实报表的汇总等工作。
这里不乏重点、难点工程,如滨海北塘18-1地块由11个栋号组成、18-2地块由14个栋号组成,栋号多,工作量大,时间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这种多栋号的工程在测算过程中不仅要独立测算单栋号的成本情况,还要横向对比同类型栋号的成本支出情况,确保了在短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测算工作。
2012年担任分公司预算科副科长期间,我独立完成了天津地铁五号线现场工程指挥部、大港老城区初中工程、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精馏中心实验室工程、捷通达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新建车间、宁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宁河县桥北新区第一幼儿园、宁河县桥北新区第一小学、洛阳麦斯达铝业有限公司大部件钢结构工程、天津数字电视大厦二期桩基与基坑支护工程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95168m2,总造价20611.2982万元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2013年我独立完成了滨海新区区委党校建设项目一号宿舍及动力中心工程施工(二标段)、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项目(一期)工程施工总承包、滨海新区党校项目2#宿舍、新建大港福春园中学、康宁津园养老院(桩基)、滨海直属中学(一标段)、天津滨海新区轻纺经济区起步区消防站工程、洛阳迈达斯铝业有限公司挤压车间钢结构工程、康宁津园养老院(上部)、御海东苑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403277m2,总造价135180.5577万元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我通过总结自己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经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浅谈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和《关于工程结算工作的认识和方法》两篇独著的论文,并在2013年8月份的《天津建工》增刊上发表了 。
我独立完成了2014年中标的御海东苑;康宁津园养老院二期;滨海党校大礼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研发产业化基地一期工程;北辰秋怡中学;临港经济区商务大厦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76245m2,总造价169979.7633万元的中标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2015年中标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新建体育馆及35KV变电站工程;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二期能源站;10KV变电站工程及地热井泵房房屋建筑施工;河北西路小学;天津港大沽口港区仓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辅助用房项目;滨海新区档案馆工程;南开区育梁道(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地块项目;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项目(一期)室外工程等工程共计中标面积302818m2,总造价79585.3034万元,两个年度的全部中标工程的合同交底、经济测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包合同的两算对比审核等工作。
篇6
论文摘要:在教改中紧紧抓住课程模式改革,构筑适应职教特色的课程模式,以课程模式创新带动全面教学改革和学校改革,达到培养技能过硬的职业人才的办学目标。
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职教特色所系。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与普通院校并无多大区别,教学仍然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实践教学相当薄弱,走的仍然是学历教育的老路。一些高职院校若论理论教学,比不上普通院校,若论职业技能训练,比不上技校,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革?众所周知课程模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改革课程模式,以课程创新带动全面教学改革和学校改革。
一、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校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这种弊端在技术进步速度快的市坊经济时代就非改不可了,我们应按照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进步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新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淘汰过时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引入新技术课程,新技术实训项目,新技术教学内容。如在机类专业引入《机械CAD》课程及电脑绘图员考证训练项目;引入《数控原理加工与编程》课程及数控机床上岗证考证训练项目;在财会专业引入《电算会计》及《常用财务软件》课程;在工民建专业引入《建筑CAD》及《建筑监理》课程;在全校增开《多媒体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选修课,还可以请走在技术进步前沿的科技人员来校举办新技术讲座等。新技术教学内容的引入,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技术进步的时间差,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二、开设综合化课程
职业教育要培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用大块时间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就必须在确保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训时间。怎么办?学校应组织专人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精选理论课程及教学内容,果断删除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课程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开设综合化课程。如在机类专业开设《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取代过去的《工程材料》、《公差》、《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课程,将原来400多学时的教学内容精选压缩为200余学时;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电机与控制》综合课,取代过去的《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电气控制》等课程,将学时由原来的320学时压缩为150余学时。综合化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知识面宽度影响不大,深度有所取舍,因而可以挤出大量课时,为加强实训提供了时间保证。
三、在专业选择、教学方式、课程没置等方面“活” 字当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千变万化,因此职教必须在教方各方面活字当头,与时俱进。
1、专业分流活。传统办学模式学生选择专业是一锤定音,学生意图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中途变换专业非常困难。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学生的前途和心理形成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群集职业教育思想,构建 “专业分流式”课程模式。如在大电类专业中,第一学年开设相同的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从中分离出电气自动化、电子贴片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家电等专业。即使同一专业,根据岗位群要求,也可以分出若干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专业,在第二学年可以选择金融方向、物流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客户服务方向、供应链管理方向、企业电子商务方向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和个人兴趣及志向在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灵活地选择专业或专业面向,其成才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就业对口性强。
2、学习方式活。传统的课程模式强调学科本位,具有学科封闭、教学时空封闭、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学生难以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完整图景。新课程模式应注重能力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应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法,贯彻精讲多练原则,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3、课程创新活。为了适应技术创新和专业分流的教学需要,应在各专业普遍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有关课程分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按照各专业的知能结构、灵活选择模块。
四、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它以学科体系为导向设置课程,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其优点是易于组织教学和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缺点是弱化实践能力培养。另一种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它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设置课程,理论教学以实践技能培养为轴心。其优点是实践能力培养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强;缺点是实训条件要求高。比较两种课程模式,很明显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更适合职教培养目标要求。这种课程模式直接瞄准某种职业,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模式中清晰体现,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挂钩,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和继续发展打好基础。
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明确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标准。第二、根据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技能训练主线。第三、确定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形成有关的课程。第四、分析课程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及与职业技能训练主线的关系确定课程模式,拟定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有四个特点:一是实训时间较多,实训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一般为1:1。二是把职业能力要求引入教学,使教学目的性更明确,缩短与工作实际的距离。三是将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挂钩,确保了毕业生 “一书多证”,为毕业生上岗创造有利条件。四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步开设,打好基础,既利于技能学习与掌握,又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底蕴。
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几年历史,没经验也没框框,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创新,一定能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质量检测;质量检测管理
1 引言
近几年,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发,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引入监理机制,但是对于很多建筑工程而言,质量检测管理方面仍然缺少有力的制度和执行力,致使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那么,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引起建筑工程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呢?这当中,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原因。如何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水平?这是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论文从当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入手,详细分析造成质量监管力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质量监管措施,以期能够从制度层面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措施和质量检测管理水平,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现状分析
我国提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制距今仅仅才走过了20多个年头,尽管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无论质量检测技术,还是质量检测设备,目前都无法满足市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检验的需求。纵观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质量检验检测理念落后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普遍采用国标,而我国质量标准相较于世界通用标准而言,尚有一段差距,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与世界上一流的建筑工程质量无法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我国质量检测人员普遍采用事后质量检测的方法,而国外建筑工程普遍采用事前质量监督、事中质量监管、事后质量检验的措施,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在质量检测理念方面无法与国际接轨同步。
(2) 质量检验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发展仍然比较比较落后。尽管目前我国的工程质量检测检验机构非常多,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保证质量检测检验的机制仍然不够健全,最重要的表现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质量检测主体责任人相对不够明确,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都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第二,质量检测主体责任人惩罚力度较小,我国目前对工程质量责任人的惩罚力度相较于国外非常小,也就是说惩罚成本太低,造成了实际上的工程质量的不够重视。
(3) 质量检验技术及设备落后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技术相对落后,同时所使用的质量检验检测设备也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上的应用需求,很多装备仍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购买和使用的。面对现如今高质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工程,很多检测设备在检测精度上都已无法保证,因此质量检测技术上的落后同样造成了质量监管不力的局面。
(4) 质量检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起步较晚,因此很多质量检验检测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大多都是由现场的项目经理逐渐演变而来的,承担起项目质量检测的责任。实际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是一门系统的学科,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胜任;再加上很多质量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不佳,更容易造成质量监管上的漏洞。
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建议
3.1 质量检验不力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发、质量检测不力局面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长效有力的质量检测机制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缺乏长效有力的质量检测机制。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都有自己的质量监管团队或者部门,这种质量监管的实效无法得到保证;还有的建筑工程企业将质量监管外包给第三方监理企业,尽管由第三方实施质量监管与检测,但是即使出现质量问题,很多工程负责人都会通过公关手段解决第三方质量监理所提出的质量问题。这种缺乏质量检测机制下的建筑工程质量市场必然是质量问题频发。
(2) 缺乏质量监管惩罚责任机制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很多工程即使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在验收合格后出现质量问题,相关的人员问责力度也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现阶段下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含糊不清,导致了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很难界定责任主体;其次,即使责任主体明确,很多也只采用罚款了事,并无相应的行政处罚,这就导致了质量责任处罚代价过低,从而使得很多质量检测检验责任人思想上不够重视。随着近几年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处罚力度的加大,相信会逐步建立起质量监管惩罚责任机制。
(3) 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输送机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检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严重的缺口,导致目前现有的质量检验人员压力过多,很多技术人员都同时承担着若干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检验检测任务。造成目前质量检测专业人才的匮乏,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像国外那样的稳定的人才输送体制;第二,我国现有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人才培养普遍依赖于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普通高校尚未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工程质量检验检测部门工作,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3.2 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检验的现状,结合上文对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的分析,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
(1) 构建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
结合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省市级质量检测检验机构,进一步细化质量检测检验职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检验没有漏洞,主体明确,责任明晰。只有构建严格的质量监管机制,才能够从根本确保质量检验检测的水平。一旦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必须逐层上报,同时审查质量问题原因,双管齐下,确保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2) 加大质量监管事故处罚力度
逐步建立建筑工程企业质量检测信用等级,按照质量检测结果及质量安全事故等级建立企业的信用等级,按照信用等级实施分级管理;同时,逐步加大对质量监管事故的处罚力度,依法追究主体刑事责任,提高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管理成本,从而让广大建筑工程企业负责人主动认识到质量检验检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进而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3) 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检验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及质量监管人员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测与检验,从检测密度、检测深度、检测广度三个方面提升质量检测检验的实效性,深入开展质量检测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对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如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等实施分类专项管理,确保工程现场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4)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输送体系
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要加强内部质量检测检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老带新、一帮一等活动逐步培养自己的质量检测管理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招揽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检验方面的人才培养机构、人才待遇、用人单位等方面都要加以倾斜,从而能够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技术人才缺乏的局面。
4 结语
建筑工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件特殊的商品,那么商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商品的生命。因此,质量检测管理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只有自上而下将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测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很多建筑工程公司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尽管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高质量监管水平和执行力度,但是并没有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质量监理人员。本论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对于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崇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20-21.
[2] 刘艳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研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9):39-40.
[3] 周涛.浅谈工民建工程的质量检测[J].城市建设,2009,(32):101-102.
篇8
论文摘要: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适应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2+1”教学模式,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以此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传统考试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建筑力学是高职工民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学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它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学习。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适应“2+1”教学模式。所谓“2+1”教学模式就是2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1年顶岗就业实习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如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等,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他们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依据确定的教材编制授课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由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性,决定了高职力学课程是动态的,但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再加上现行教材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善性,导致教师在力学课堂教学中仍跳不出“知识本位”教学,甚至出现所传授知识“无效”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推导及相关知识,加强应用计算方面内容,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与课程中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复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避免简单重复,尽量多讲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同时让他们亲手操作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处理数据,自己提出问题,直至作出结论。这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当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理念则是其理论基础,也是原始起点。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便会形成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现代建筑力学教学中,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1.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
这种理念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关注。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指明方向并积极创造出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把一切教学行为定位于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交流、共勉、沟通、启发、补充与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时时交换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点,以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
2.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其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传统的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必须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力学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差异教学(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
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关
作为建筑力学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进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质”与“量”的改革。“量”即减少学生负担,减少学习时间;“质”即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高职教育的建筑力学教学课堂作为现代课堂中的一种,既存在共性,又有独立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建筑力学教学课堂自身内在的规律,课堂理念与之符合,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之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就会停滞不前。
四、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难以体会到实际应用的乐趣,不能激发学习信心和热情。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变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为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填鸭式”传授为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展现,着力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认知过程。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不仅形象生动、赏心悦目,而且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形象客观地再现具体事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基本上能消化该节课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黑板和粉笔也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推证力学原理和公式的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另外,实际模型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采用。
五、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转。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严重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在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中,我们对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卷面主要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改革标准答案式的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易活跃学生思维,更易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现象,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他们的记忆力。应改革单一的闭卷笔试,分别采用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作弊现象的概率,还起到了促进他们学习的作用。
为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也可适当分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能较为准确地考察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为此,学生学习后的成绩评定应采取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及专心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作业情况、读书报告、阶段测验、大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的考核方法。
总之,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面对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使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县级电大;核心能力;分析;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涌现,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这种竞争环境的边缘带,电大,尤其是县级电大为赢得竞争优势,以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其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县级电大应当选择怎样的竞争战略已成为县级电大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须知,竞争战略的选择依赖于其自身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其中核心能力则是关键的优势。因此,县级电大战略选择的前提是核心能力的分析。
一、核心能力概述
1.核心能力内涵
学校核心能力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具体地说是学校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专业、教学技术,以及如何将多种教学技术、科研成果、市场需求和开发、创新活动相结合的知识与技能。
有些学者将学校核心能力界定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就是学校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者说,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前者对核心能力的界定更具普遍含义,因为,首先前者强调了一个组织群体的集体学习能力及知识,其次,它突出了将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技术、科研成果等与市场需求、开发创新活动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即“拥有”与“运用”、“创新”的有效统一。
2.核心能力特征
(1)技能独特性
技能特征是识别核心能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等。例如,学术研究与科研转换能力方面,浙江大学以工民建、电机、光学等著称;北京师范大学以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先于同行。但科研、学术研究与科研转换能力仅是评价学校拥有技能的指标之一,高校具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或有差异的服务方式也是评价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各级电大单从学科积累、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技术含量是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的,但电大将培养地方人才,尤其是县、乡村人才,包括各类民营企业、个私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确定为特色服务方式或者说与普通高校有差异的服务方式,教学手段则采用网上导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形式,从而使电大在竞争剧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
当然,没有一所高校拥有各种优异的技能或服务方式,但能取得成效的高校通常是拥有关键性技能或有别于它校的差异方式,并能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
(2)服务价值性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逐渐将“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向“创造更多的顾客”,进而提出“真诚服务到永远”。无论这些目标选择如何变化,其本质特征是企业长寿,也就是说,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性被用户所认可、所接受。事实上,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性是企业核心能力外在、客观的体现。相对而言,高校核心能力的外在体现是教育、教学服务的价值性:符合用户(个人、企业及各类组织)的需求和偏好,满足中小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以及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以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性认可为准则的理念,包括以用户价值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所认可、所接受。
因此,服务价值性是学校竞争能力,即核心能力的主要特征之一。
(3)资产占用性
所谓资产的占用性,指组织的战略资源深深扎根于组织内部,很难被他人占用、很难被他人模仿,因而竞争优势就相对稳定。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但在学校核心能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我们将资产分为四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基础结构。
①市场资产。它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顾客选择倾向(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毕业后适应企业需求及胜任岗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认可度,所以,市场资产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
②人力资源。主要指师资、管理者及决策者的才能。具体来说,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管理技能、领导能力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
③知识产权。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如科研发明专利,书籍、学报的出版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
④基础结构。指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学校运行的各种制度、教学技术、工具,以及工作方式和程序等。
资产占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不易被转移。
(4)价值耐久性
价值耐久性,主要指学校不断开展创新活动,促使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因而社会信誉得以持久保持。耐久性的无形特征越多,学校的资源战略价值越大,从而其核心能力越强。
二、县级电大的核心能力分析
(一)县级电大核心能力的确认
依据核心能力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认县级电大拥有的核心能力。
1.市场和事业的开拓能力
由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种类及方式差异性很大,这往往造成教育“供给”的不足或缺口。例如农村、山区、海岛等成人学历教育,往往是普通高校力所不能及的。而县级电大具有综合运用信息技术、面授辅导及网络导学独特服务技术。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技术,使得县级电大能适应农村、山区、海岛等成人学历教育,因此可以说,县级电大具有较强的教育市场和相关事业的开拓能力。
2.对消费者消费回报期望的贡献能力
(1)成本领先对消费者的贡献能力
由于电大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从而平均教育成本比普通高校同类专业的平均成本低很多,对消费者的贡献较大(消费者剩余较大)。事实上,这是一种成本领先战略,因而自然形成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2)开放性对消费者有效利用时间的贡献
电大学生除了参加少量且必要的面授辅导课外,还可定时或不定时参加网上学习、讨论或交流。因而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有效的时间来学习。
(3)资源共享对消费者期望学习资源的贡献
电大教材全国统一,如浙江电大下属县级电大学 员可享受到两种媒体以上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上资源月更新率也达到了95%。同时,还可进入网上图书馆,结束了远程状态下自主学习者没书可看的历史。全国电大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资源。
对消费者消费回报期望的贡献能力,本质上体现了县级电大对消费者服务的价值性。
3.阻挡竞争者模仿的能力
县级电大阻挡竞争者模仿能力主要体现在包括网络教学、面授辅导及论文(包括课程、毕业实践)指导、优质资源共享的组合能力上。单就个别项目来看,不足于显示其竞争力,例如,比较面授辅导,普通高校的优质师资及充裕时间是县级电大无法类比的,又如网络教学,普通高校的网院也具备这个能力。但就综合能力来看,则唯独电大占鳌头。一些网院缺乏面授辅导从而导致学员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或知识点归纳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课程实践、毕业论文指导网院更是鞭长莫及,如某重点大学的网院在富阳设有教学点,该网院的毕业生在论文写作时,常常碰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因而迫使这些学生去寻找那些与高校网院不相关的电大教师求助;而普通高校对远程成人教育(例如函授)、夜大学等,无论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在经常性的答疑解惑方面往往又显得捉襟见肘。
阻挡竞争者模仿的能力及电大多年的办学成果显示的声誉构成特别方式的资产占有;同时,县级电大已形成被市场认可的价值耐久性,例如,欧美等国的大学都认可电大毕业文凭。
(二)县级电大核心能力培育与拓展
学校的核心能力是包括技能、知识、组织的复杂体系,是长期实践、培育积累的结果。
要使县级电大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依据现有的核心能力尚不足于站稳脚跟。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与拓展核心能力:完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教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非学历教育。
1.完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网上图书馆及文本资源日趋完善、优化,但作为教学资源主体的师资队伍的优化未到位。因此,县级电大须充分利用并发掘现有教师资源,实行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型教师的梯级开发,以优化师资队伍。例如,浙江电大富阳学院从2005年12月开始实行六级聘任制,即综合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教学能力及对教学贡献的大小划分成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胜任教师、合格教师及不合格教师,并按不同档次的教师聘任提供不同的月奖。不合格的试用一年或解聘;搞好在职培训,优化教师学历结构;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教学设计等基本理论及媒体实用技术的培训,以提高远程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人才或扩展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结构。教师职能结构既要明晰化,又要注重培养大批具有综合技能的多面手教师,例如能同时承担课程设计、编导、课件制作、课堂辅导、网上导学的责任教师。
2.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虽有面授辅导,但课堂上短暂的答疑解惑缺乏师生及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因而使不少学生不认可自己是学生,也不认可教师、课堂及学校的真实存在性;不少学生对网上虚拟课堂并不重视,个别则是从不进入网上虚拟课堂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因素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位或力度不够。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活动,生活是文化之源,文化又在改造和超越生活。教育――生活――文化,这一逻辑链条,把校园文化建设紧紧依附在教育、生活上,学校文化承载着改革教育、改善和超越生活的使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开发教学过程的文化内涵,而且赋予教学过程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关注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入手,从丰富师生的教育生活入手,将使学习变成不可或缺的生活部分。清华、北大的学术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她们的校园文化是吸引学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县级电大须将校园文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部分加以培育。
3.社区教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非学历教育
依据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少城市开始构筑社区教育框架。在市、县(区)政府作为社区教育主导者外,由谁担任主要教育任务,一直是各地专家、学者研讨的主题。从目前各县(区)电大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教学特点来看,最适合承担社区教育的教学任务,这是一般院校很难适应和胜任的。因此,县级电大要将其列入拓展的核心能力。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已于2005年挂上第二块校牌――富阳市(县)社区教育学院。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已在这个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声誉。
三、县级电大战略选择
1.县级电大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选择的一种科学方法,即将企业外部环境(威胁、机会)及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列于表1中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为企业战略选择提供依据。SWOT分析同样适用于学校战略选择前的环境分析,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将县级电大的如下:
2.战略选择分析
在SWOT分析基础上,我们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图(见图1)。若学校处于第1象限,表明外部有众多的机会,而学校又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则学校宜采用成长型战略,即学校对原有学科、专业等进行扩展;若学校处于第Ⅱ象限,表明外部有众多的机会,而学校内部劣势占主要地位,则学校宜先稳定(巩固)现有办学规模,而后,当优势增加、时机成熟时再采取成长型战略;若学校处于第Ⅲ象限,表明外部威胁占主导地位,而学校内部劣势也占主要地位,则学校宜采用紧缩型战略,即学校对原有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等采取缩减;学校处于第Ⅳ象限,表明外部威胁占主导地位,而学校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则学校宜采用多元化战略,即“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例如以远程教育为主,兼“营”社区教育、技术培训等。
由于各地县级电大外部面临的机会或威胁基本相同,而内部优势或劣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所选择的战略是不同的。例如,浙江电大富阳学院既有较强的内部优势,也有较多的劣势,相比较而言优势占主导,而机会与威胁比较,威胁占上风,因此,该学院选择第Ⅳ象限,即多元化战略。近两年来,富阳学院与当地不少企业合作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包括承担富阳市社区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及与一些普通高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工作。以远程教育为主,兼“营”多种教育业务,使富阳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四、结语
除了用SWOT分析方法来作出战略选择,我们也可运用战略选择矩阵、战略聚类模型等方法来筹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在选定战略方案的实施中,依据内外环境的特点,学校各学科或部门可以参照企业竞争战略中经常运用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集中化战略等竞争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相应战略,以使学校从总系统与子系统都处于良好的竞争地位。
[作者简介]
叶亮,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副院长。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 深基坑施工 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和城市地下工程与日俱增,深基坑工程的数量同时增加。我国在建筑工程的基坑围护体系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技术、监测手段以及基坑工程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工程深基坑具有工程工期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现场施工条件与环境复杂、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容易造成深基坑工程事故,引发其进度、质量和费用等控制目标不能实现的风险,因此对建筑工程深基坑进行风险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深基坑工程的风险来源
1.1工程设计的风险
第一,不按照工程建设基本程序进行设计,没遵循“先勘察后设计”的基本程序;第二,设计过程中,没有执行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有的深基坑工程设计,为了迎合投资方的利益需求,人为地减少材料的使用数量,验算使用的安全系数进行缩小,从而导致了的事故。第三,在深基坑工程设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设计方案不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套用别人的设计方案,考虑的条件不充分,采用的支护形式不适当,对土体强度的指标进行选择时也没有实事求是。
1.2施工人员的风险
深基坑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缺乏深基坑施工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造成深基坑工程巨大的风险。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没有按规定要求持证上岗,不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和处理设备的常见事故。
1.3 施工环境的风险
建筑工程深基坑工程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程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需要综合考虑所在地的台风、暴雨、寒带的严冬和酷暑时期的施工时间的影响。
工程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对深基坑工程影响较大。例如:进出施工现场的通道、排水和供水设施、供电和供气等情况。地质钻探与土壤地质水文等情况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深基坑施工。
气候方面,长时间的暴雨和台风,施工现场的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等,都是深基坑的风险因素。
1.4施工过程的风险
(1)随意修改设计。随意减少支护桩的锚固长度,使桩的悬臂部分相对加长,从而造成支护桩严重倾斜;随意将深层搅拌止水桩改为压密注浆,造成严重的桩间流砂。
(2)施工管理混乱,安全意识淡薄。基坑施工期间,施工单位管理混乱,对人员和材料及施工进度的管理缺乏经验,没有风险意识。
(3)降水、排水、防水的措施不力。软土及膨胀土场地,由于没有及时用水泥砂浆封闭基坑坡顶及坡面使外部水浸入土层,或者没有采取有效的隔水、排水措施,使临空面附近浸泡,基坑稳定性大大降低。
(4)施工单位没有严格遵守施工规程。挖土机械停在基坑支护结构附近反铲挖土,使支护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大大增加,造成支护结构大变形;支撑系统施工时围檩与挡土墙没有紧密结合,或为施工方便挖土至一定深度未及时加撑,造成支护结构大变形;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清底措施不力引发事故。
(5)施工质量差。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差直接影响到深基坑的工程质量,例如:中间支柱较少且支撑长度较长,连接不牢固,造成支撑平面失稳或扭曲;设置支柱时轴线偏差过大,造成偏心受压;焊接牛腿等构件时,由于未清理干净支柱上的杂物,使得焊接质量低劣。
2.深基坑施工的风险管理
根据上述深基坑工程的风险来源分析,要实现建筑工程深基坑的风险管理,应采取如下方法。
2.1遵循“先勘察后设计”的基本程序
深基坑工程必须遵循“先勘察后设计”的基本程序。深基坑工程勘察除进行建筑物常规勘察内容外,还要探明和查清基坑开挖使用范围内不明地下的障碍物,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气候进行深层分析。施工时发现不明障碍物时,不得贸然施工,要在查明障碍物,采取相应的、不留隐患的施工措施后,再行施工。
2.2严把工程设计质量关
认真做好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工作和相关方案的慎重选择,从源头上减少风险隐患。对受力模型的选择,都是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做到准确无误,减少设计少的漏洞,设计时应考虑到各种不利情况的发生。选择有深基坑设计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程设计人员,总结之前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需要聘请专家进行审核。根据自身工程要求和条件,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出一个安全、可靠、经济的包括围护结构选型、设计、土方开挖、控水、地基加固等内容的整体设计方案。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图纸除完成设计院内部质量审核外,要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
2.3施工中保持与业主和设计的及时沟通
因为从设计方案到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期间必然存在这一定的误差。如果发现施工图纸依据的地质资料与实际不符、差别较大时,要及时的与业主和设计进行沟通。如在一些城市区域时,马路两侧的地质情况也会有着较大的差别,比如土层的分布、微承压水、承压水的层厚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的与设计部门沟通,及时的进行施工方案的更改。如有一些工程由于工期特别紧,施工单位等图施工,拿到图之后,留给消化图纸、提出变更设计充分理由的时间不多。按图施工后,发现原来的研判与实际差异较大,这时即应与业主、设计、
监理沟通,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4 严格控制施工材料
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工程,对深基坑工程的材料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钢筋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所占的比重在一半以上。但是钢筋和混凝土的建材质量也会有变化的时候,绝对不可疏于管理,大意麻痹。因为深基坑的建筑特性,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再发现材料质量存在问题,那么已为时已晚,不可能进行推倒重来,不像地面工程。承包商应当按照《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与管理规程》进行严格管理,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装备必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委托专门检测单位检验、检测。对辅材,如焊接材料,同样也需严格管理,把好质量关。
2.5 对施工单位的管理
对从事基坑工程的施工单位,应按有无资质条件进行严格审核,无资质者不得承接施工任务;要对专业分包进场前的资质预审、专业考核、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状况要进行认真的考察了解,进场后一旦发现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不能胜任专业分包任务的,需要及时清退、更换。
2.6选择有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进行基坑工程的监理工作
要求有专业资格的监理工程师对基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尽量避免因监理对施工管理程序掌控不当引起的风险。
结束语 每个深基坑工程事故可能都是由许多不利因素组合在一起而共同引发的,它与深基坑工程自身、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测及工程管理、自然条件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深基坑工程进行风险分析管理是减少事故、提高基坑开挖与支护技术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臣俊.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C].//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二十届地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303-306,321.
[2] 黄宏伟,边亦海.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611-61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