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水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1: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吉林水利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吉林水利论文

篇1

风水从字面上可以分为“风”和“水”2个部分。风水理论是一门结合了水文地质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的自然科学。风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阴阳、五行和干支生肖。其中,阴阳最早起源于夏朝。从来自阳光的向背角度而言,物体背阴的一面称为“阴”,物体向阳的一面称为“阳”。通过进一步延伸,阴阳概念可以解释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现象。阴阳规律可以归纳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正反2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是无处不在的。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董仲舒的《尚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5种元素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规律是相生相克。干支生肖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在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说法。其中,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种动物,则为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和地支具有相同的特性,即相冲相克。从阴阳、五行以及干支生肖来看,我国的传统风水理论思想主要是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包含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天人合一”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传统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体地表现为,通过对景观的整体性把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同时,“天人合一”还体现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比如,在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公园内各种各样的物种,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到物种的特点。对一些大树进行单独种植时,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保证物种能够正常生长,比如银杏、皂角树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中,则良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选址方面,相关专家通过观察山水环境以及水文环境等因素,确定该处环境的“吉凶”。该地的主体基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树林、河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中,大型生态走廊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热岛效应。湿地系统的营造和水循环系统的设计,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2.2阴阳平衡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阴阳平衡包含了对立统一的哲学辩证思想。其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表现为,充分利用不同属性的景观,进行有机搭配,从而使不同的景观之间形成一种整体美感。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景观主题的表达:高雅与通俗;表现手法:疏与密、虚与实;结构组织:繁杂与单纯等。比如,南昌人民公园中植物景观的设计。阳性树种喜光,并且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够茂盛生长;相反,阴性树种喜阴,不需要太多光照。因此,该公园景观设计人员在了解这一属性之后,将桃树种植在向阳面,云杉种植在向阴面,不仅达到了设计所需要的景观效果,而且还促进了树种的正常生长。常见的喜阴植物还有万年青、绿萝等;喜阳植物还有牡丹、玫瑰、芍药以及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物种的习性,合理地选择生长环境。同时,当游客漫步在公园中往往会看到茂密的花丛,也会观赏到稀疏的树林。这种疏与密的结合,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

2.3五行相生相克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五行相生相克则是指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五行理念来布局,不仅可以改善园林景观的审美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景观的价值功能。比如,在公园中移栽一些松树、葡桃树,能够达到改善环境,调节人们心情的效果。五行中属于火元素的植物有红草、木棉以及红桑等。通过对这些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够调节心脏和神经。同时,五行相克的原则也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造景时,要注意各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相克性。比如,在松树旁边种植葡萄,葡萄就会不结果。

总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不同植物生克制化的五行关系,既要营造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又要发挥植物的功能,创造良好的风水环境。

3结语

篇2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0 背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水利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利建设及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质和水量信息、水资源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采集技术在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方面与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已不相适应,质和量两方面也都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及管理噩需借助3S技术提升水利建设及管理的效率及效益。

1 GPS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简介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目前,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传统上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效率、高精度、低费用、易操作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随着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的解除,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铁路、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实施均采用了GPS 技术,时至今日,GPS定位技术已经基本上淘汰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的方法,其良好的精度、可观的经济效益已为水利建设领域所公认。

1.2 GPS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GPS可应用于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加密测试控制点,可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并用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放样。而与GPS导航和RTK技术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是GPS静态定位技术,GPS静态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精密水利工程测控网布设、城市、矿区和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同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方面,可实现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随着我国A、B 级GPS 控制网的建立,水利部门基于这些GPS控制网提供的高精度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2 GIS技术及其应用

2.1 GIS简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与工具。GIS其技术优势不光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分析、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论文格式。

2.2 GIS的应用

GIS是水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同时还包含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等。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唯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胜任,同时借助GIS还可进行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与网上。如在防洪救灾的过程中,可利用GIS进行防洪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城市防洪管理等等。而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可利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水资源信息的时空统计、多种方式的可视化表达及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主要用水户的分布、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为合理利用及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当然,GIS在水利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如GIS在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及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等等。

3 RS技术及其应用

3.1 RS简介

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及应用,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的综合调查,并编制地质、水文、植被、交通、污染、土地利用等专题地图,获取了大量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料,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随着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加之遥感相关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结合GIS 和GPS,必将使RS 技术在工程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3.2 RS的应用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日益丰富及普及,RS对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RS在水利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旱情监测、水土流失调查、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3.2.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已建成洪涝灾情预报系统(如黄河下游洪水预警信息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3.2.2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遥感监测方面,在地表水体提取上,20世纪80年代用近红外遥感图像比较多,而在近10年来则更多地利用SAR图像,提取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遥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寻找地下水,通过遥感图像可查明与地貌、岩溶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结果,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重视遥感资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是我国用遥感调查裂隙水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此外,主动微波遥感对地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发现地下古河网的踪迹,寻找地下潜水层。另外,遥感对雪盖范围、雪的状态以及雪盖融雪程度的监测十分有效。近年来,用SAR对雪盖厚度的测定有了新进展,从而对雪盖水当量的估算更加精确。论文格式。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成功预测与1997年冬和1998年春用遥感手段对青藏高原积雪的监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融雪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遥感是冰川、融雪水资源调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3.2.3 水环境监测

利用航空红外扫描图像可以确定热电厂排水口外的水体升温及其空间分布,利用SAR图像或红外扫描仪确定海面油污染的范围和油膜的厚度,利用TM图像确定水生物(藻类)、赤潮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例子。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3.2.4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监测动态变化。几十年前的遥感影像可以真实、具体、形象地反映当时的下垫面情况。因此在河道、河口等的动态监测中遥感是首选工具,河道与河口的泥沙淤积以及引起的相应河势变化对防洪、航运等都至关重要。遥感在悬移质泥沙分布和河势监测中的应用也有技术优势。我国利用卫星遥感信息监测河道变化、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并应用到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工作。

3.2.5 水土流失调查

近年来,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侵蚀评价在区域监测中得以实现,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又为较大范围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矢量和栅格两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分析侵蚀因子的属性、数量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而评价侵蚀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规律。这就在技术、方法乃至理论上深化了区域土壤侵蚀监测的研究。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当前在水利应用方面,3S(GPS、GIS、RS)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3S集成技术”已经在“全国江河洪水调度模拟系统”、“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天津引滦入港供水管道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国内GIS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早,但大部分只局限于二维的电子地图,并未形成一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起到防汛分析的功能。国外,在防汛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工作,并为此开发出相应的GIS 系统以解决科学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而GPS、RS在水利中应用则相对较少。

“数字水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水利”离不开3S技术。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汛抗旱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不仅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GIS 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而GPS技术在水利的监测应用方面可提供精确、可靠、及时的信息。因此3S技术是“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等. 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邬伦,刘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3] 梅安新,彭望禄等.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翟天放. GIS技术在吉林省水利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 吉林水利,2006,(05)

[5] 王孟樵.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2005,(01)

[6] 佟祥明. 3S 集成技术在“数字水利“中的应用[J]. 广西水利水电,2005,(03)

篇3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宣传和交流的通知》(吉农农字〔2012〕32号)文件指出,粮油高产创建实施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通过抓点带面推进粮油高产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高产创建的宣传,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知道高产创建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高产创建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积极性。要加强技术和经验交流,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学习典型、推广典型,认真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本地高产创建有效开展。

按照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增产模式的推广面积,推进高产创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深入开展,省农委决定在《吉林农业》上半月刊开设“高产创建”专栏,作为高产创建工作宣传和交流的平台,重点宣传和交流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技术集成创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研究成果(论文)、工作研究和重点工作活动等。

《吉林农业》“高产创建”专栏欢迎参加全省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部门、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提供优质稿件,并愿与全省广大农业工作者一起,为推进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我省“三农”工作推波助澜。

柳河县高产创建活动起点高、行动快、措施强、效果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粮食市场供应。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按照《国家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柳河县实际情况,提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五结合”措施:

1.与玉米提升工程和水稻振兴工程相结合

高产创建活动示范田、攻关田、核心展示田中的玉米作物,优先享受玉米提升工程中的良种补贴;柳河县水稻振兴工程也筹措资金用于水稻高产活动建设。这两项措施为超额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2.与国家五项重大推广技术相结合

全省推广的五项重点推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离子种子处理、农田统一灭鼠、地膜覆盖玉米全部应用到高产创建活动中去,不仅更好地完成了五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也为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与现代化教育培训措施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产创建活动技术培训工作,柳河县在实施高产创建活动中,建立了电教办公室,添置了科技直通车和各项多媒体设施。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中,印制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发放彩色图纸,使农民的培训更直观、更立体,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高产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4.与高科技人才技术相结合

聘请省高级专家开展实地考察高产创建攻关田、核心展示田的土壤类型、地形、气候、交通等实施条件,为更好地完成高产攻关田、核心展示田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聘请专家,建立田间学校,使专家深入田间,为农民排忧解难。

5.与农田水利基础措施相结合

篇4

一、全方位改善投资环境,使外资引得来、留得住

改善投资环境,先要了解吉林省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着力弥补不足,又要进一步增强优势,系统地提升吉林省的软硬投资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行销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吉林,使外商了解吉林省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采用点对面的方式向潜在投资者大力推荐吉林省。

二是政府要强化服务思想。各级政府要摆正位置,转变职能,完善调控手段,着力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规范行政审批内容和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高效的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并积极建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维护机制,并逐步建立起系统的信用服务体系,成立信用服务机构,以便采集整理信用信息并进行合理的信用评级,同时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确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充分发掘利用自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

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到来有着巨大的作用。吉林省尤其是长春市有着较好的人力资源因素,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但是劳动者的素质较高,这给吉林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证;吉林省能源虽然相对匮乏,但是吉林省一次能源方面品种齐全,价格稳定;吉林省还有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正在飞速发展,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吉林省未来市场潜力也很大,吉林省2661.9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对外商直接投资将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吉林省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外向性的发展都对吉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力。

三、注意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有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吉林省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很不均衡,第二产业比例过高,要引导外资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具有较肥沃的土地资源,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潜力巨大,但资金短缺。因此,应加快吉林省农村的体制创新,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改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改造传统农业,投资于农业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和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

(二)充分运用高质量的外资,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在第二产业吸引FDI时,不应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更应注重对其质量的提升,加大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加快交通、能源、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加快吉林省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和升级,要选择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和建筑业作为先导产业,带动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趋势。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促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四、分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

针对各个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资源禀赋的现状,构造主导产业 (群 )和优势产业的合理布局,以长吉两市为圆心进行发散。首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构建以长春为核心、吉林和四平为辅助的汽车产业带和以吉林为核心的石化工业中心,通过前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其次,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充分发挥长白山药材供应基地的作用,整合天然医药资源,发展和强化以长春为核心的中部医药产业群和以敦化、通化为龙头的东部医药产业群;再次,依托各地区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布局:东部突出山地生态农业,中部建设成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西部适度发展小杂粮和经济作物生产;最后,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建设省级高科技产业园,培植光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群 )的发展。

五、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发挥支柱产业的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发育程度是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充分吸收FDI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石化、光电子、制药及农产品加工。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当大的产业集群,以便就近完成采集、生产、检测、转换、传递、应用等产业开发和销售流程。想要留住外资,必须使其在区域内获得配套产业的有力支持。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底特律的成功经验。底特律一百多年来素来享有汽车城的盛誉,该地区通过集中生产、技术改造、分工细化、产品升级和不断推出新产品等措施,使全国汽车装配完全集中在底特律地区。其零部件开发、生产也逐步与装配分开,基本上也集中在邻近地区。这使底特律不但保持了汽车城的地位,而且带动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六、创新引资方式,降低风险,实现双赢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避免风险,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同时应创新吸引外资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使用项目融资方式,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是该项目未来净现金流量及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项目融资的这一主要特性,对于资金占有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的工业项目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因此吉林省在基础建设领域缺乏资金时就可以依据项目的公用性质的强弱和建设风险的高低采用BOT、BOO、BTO、TOT、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篇5

论文摘要:对吉林省农村保障与农民消费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如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提高农民消费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过快,使得国内产能过剩,无效供给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增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能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消费以拉动内需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务实之举,因此,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尽管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依然增长缓慢,居民的储蓄却节节攀升,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在消费时还存在着后顾之忧。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启动农民的消费对吉林省经济的全局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

    一、吉林省农村杜会保障现状

    1.农村养老保险。吉林省从1993年在部分县市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执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投保人数增长缓慢等问题,总体上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初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多,吉林省从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发,明确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参保并履行缴费义务后,可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至2009年底全省各地己全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保险人数增长乏力,后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实。

    2农村医疗保障。吉林省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在全省全面展开,使全省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2009年,吉林省的新农合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农合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有的县(市、区)提高到了5万元。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农民收入增长有限,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及农民个人筹资水平都有一定困难。

    3.农村社会救助。目前,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包括传统的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济。救助对象为农村的五保户、困难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截至2008年9月底,我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农村低保年标准为767元,不足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救助标准低,低保对象生活仍很困难。

    二、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习惯,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不足。

    2.原有农村养老保险属完全储蓄型模式,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会增加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必然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未来保障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受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增值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降低,退保现象增加。

    3.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不高,用于养老保障能力有限。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幅度较小。农民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购置生产资料后所剩无几。

    4.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农民养老保险没有负担能力。我省自2004年免征农业税以来,村级的收入只有财政的转移支付,村办企业寥寥无几。全省大多数村集体,除去用于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和维持自身运转外,几乎没有能力为养老保险提供资金补充,集体经济组织很难担当起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三、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现状

    1.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层次低。在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恩格尔系数较高。如2009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 0%,这说明在食物消费方面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较大。由于农民收入有限,农村发展落后,没有相应的消费场所与服务,使得农民用于教育,服务,娱乐等方面消费比例很低。

    2.消费心理谨慎。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偏低,为了躲避风险,大多数农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攒起来,同时受传统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消费心理普遍较为谨慎。在农村,许多农民保持“量入为出”的勤俭节约型消费传统。

    四、吉林省农村消费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的约束。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在解放后曾一度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东北逐渐失去领军地位,现在甚至已成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收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活消费水平。

    2.传统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的制约。中国农民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且中国人历来就有先储蓄后消费的习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3.农村基础设施和薄弱,限制农村消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健全。农民购物难、饮水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

    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限制农村消费。目前我省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我省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

    五、相关建议措施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本着鼓励参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对参保人给予适当缴费补助。可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基础养老金要适当调整,个人账户可转移、可继承、可衔接。

   (2)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重点是各级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科学调整补偿方案,提高报销起付段和报销补偿比例,扩大门诊大额慢性病补偿病种和补偿比例。抓紧门诊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度。搞好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问题。

    (3)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贩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增加投入,保障支撑能力。与城镇相比,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从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村富裕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投入。

    (5)强化宣传,提升对农村社会保障认识。社会保障意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和组织也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

    (6)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的支出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成果,经济的发展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讲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据统计2008年,吉林省在农村教育上的各种投入有35亿元之多,在未来的几年内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促进农民消费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各级财政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并开展政策性信用担保试点。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形式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幅增加农业补贴。

    (2)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扩大生活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应抓住农村青壮年返乡的机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强化和改善农业物资装备基础,抓好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农村水利,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及垃圾治理等问题。加强煤气,自来水的覆盖情况,让农民生活无忧。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30-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20100614)的部分研究成果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优势并没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经营粗放、各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因此,亟需立足吉林省农业发展实际,分析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寻找差距和问题,这对于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徐更生(1993)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并参考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果三方面的20个具体指标。

2 目标值、权重的确定与评价方法

2.1 目标值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指标目标值的确定,是根据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国情,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及专家的意见来确定的。本文利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各项指标的权重和目标值见表1。

2.2 数值标准化处理

在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之前,要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标准值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设三级指标值为Xi,标准值为Xi0 ,标准化结果为Zi,

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为:Zi=100 ,如果Xi≥Xi0,则假定Zi=100;

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为:Zi=100 ,如果Xi ≤Xi0,则假定Zi=100。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评价时,各个指标的目标值即为标准值,如果指标值达到了标准值,则可以认为该项指标达到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2.3 综合价值系数法评价

本文采用综合价值系数法对吉林省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级指标测评模型基本结构:

其中,Bl为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数,Wli为Bl层第i个指标的权重,Cli为Bl层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指数,Bl层包括m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测评模型的基本结构:

其中,Ak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Vkj为Ak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Bkj为Ak层第j个指标的评价指数,Ak层包括n个二级指标。

总目标的综合测评模型机构:

其中,A是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数,Uk是第K个一级指标的权重,Ak为第K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

3 评价结果及其综合分析

3.1 评价结果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年)及实际调研的数据,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得出吉林省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64.67、65.96、57.88。可见,中部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

3.2 综合分析

3.2.1 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部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评价指数最高,为61.09。在生产手段中,中部化肥施用量比其他两个区域高出将近20%左右,导致生产手段指数最高,东部农业生产手段评价指数最低。农业经济结构评价指数最高的是中部,为76.22,其中畜牧业比重达到了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并且农业劳动力比重最低,所以中部的农业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西部劳动力比重达到了79%,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66%,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导致西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东部和西部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东部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最高,评价指数为44.67,其中每百户农户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最多,拓宽了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中部和西部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3.2.2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吉林省中部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评价指数为73.41。资金技术条件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占有较大比重,中部地区在农业技术人员方面占有优势,科技院校和农业企业较多,中部和东部的农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已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西部要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西部财政支出用于农业方面的比重为21.41%,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要加大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生产的比重。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东部生态环境条件最好,评价指数为71.83,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50%以上。西部生态环境最差,评价指数为38.18,西部大都是平原和草场,导致森林覆盖率较低,仅为13.55%,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

3.2.3 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吉林省东部的农业生产效果最好,主要受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三方面影响。在农业产出水平上,最高的是西部,比中部高出31%,由于中部人口较多,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几乎是西部的三倍和中部的四倍,使得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最低,为4717元/人。农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是中部,中部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农民收入渠道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达到了5483元/人。西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8元/人,并且恩格尔系数最高,为43.45%,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东部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但需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受教育水平。西部地区要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

4 对策建议

4.1 改善农业经济结构

吉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待于优化,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和西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政府的惠农政策和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其中,西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东部地区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养殖业和园艺特产业;中部地区则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粮食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保障,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耕地灌溉率,尤其是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逐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4.3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出。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增派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使其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并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使农民及时掌握先进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4.4 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要降低农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要将这一部分人转移出去,农民不仅要学习农业技术,还要掌握其他产业的生产技术,使农民能够在农业内部和其他产业间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使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4.

[2] 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97-100.

[3] 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4] 阮旭华,徐学荣.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9):37-39.

篇7

关键词: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58-2

1 主要做法

1.1 提高思想认识,把仲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我们认识到仲裁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要途径。一是仲裁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最便捷。二是仲裁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更有利解决“三农”问题。三是仲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更能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基于这三种理解与认识,舒兰市逐渐把土地承包仲裁摆上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1.2 调整和完善仲裁机构,为做好仲裁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1996年,舒兰市编委下发了37号文件《关于成立舒兰市、乡两级农村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的通知》。由于仲裁机构建立比较早,人员流动变化大,仲裁工作开展的不好。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更加突出。2004年7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由舒兰市编委发文,重新建立了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兼农经总站站长任主任,两名农经总站副站长任副主任,四名业务骨干任成员的新一届仲裁委员会。2010年初,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十三条的规定,市政府又重新调整了舒兰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由副市长任主任;农业局局长任副主任,监察局、市法治办、市妇联、市财政局、公安局、法院、司法局、国土局、林业局、水利局、市农经总站等部门的领导任成员。配备公道正派、业务精良人员为仲裁员,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各乡(镇)街也相继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调解和仲裁工作。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办案需要临时聘任有仲裁资格的人员任职。

1.3 严格仲裁程序,规范运作,依法开展仲裁

1.3.1 案件受理 当事人要以书面形式向市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及时受理,并在5日内送达受理申诉通知书;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在5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全市仲裁案件的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来信来访答询和仲裁案件审查、把关。具体做到六个不受理。一是没有明确的被诉方不受理;二是已向人民法院的不受理;三是行政机关已做出行政裁决的不受理;四是超过申诉时效的不受理;五是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的不受理。

1.3.2 开庭审理 案件受理后,由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首席仲裁员和2名仲裁员,一名书记员,组成仲裁庭,负责审理全市仲裁案件。仲裁员实行回避或当事人申请回避制度。对事实清楚的简易案件,指派一名独任仲裁员进行审理。开庭审理时,首先由申请人陈述,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答辩;二是由当事人举证、质证;三是庭审辩论;四是当庭调解等。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规范操作。

1.3.3 裁决和执行 纠纷案件的调处一般采取开庭方式进行。当事人要求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证据材料做出裁决。处理纠纷要遵循先调解后仲裁的原则,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及时下达调解书;达不成调解协议的,仲裁庭及时作出裁决。裁决书的送达由仲裁员亲自送达当事人或用特快专递邮寄送达,并在送达回证上签字,当事人不接受送达的,由送达人和证明人签字,不影响送达。裁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形不成明确意见时,由首席仲裁员决定。疑难问题的裁决,提交仲裁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当事人对仲裁庭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的即发生法律效力。

1.3.4 加强了档案管理 仲裁终结后,及时将仲裁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按类别或时间顺序排列,编写目录、页码、装成册,立卷归档,安排专人,妥善保管,以便案卷的调阅。

1.4 严格把好“三关”,依法公平、公正搞好仲裁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是新事物、新工作。为了使仲裁裁决真实有效,真正起到维护集体和农民利益的目的,我市在仲裁实践中,突出把好三道关口。一是立案关。二是证据关。三是定性关。

1.5 建立四项制度

1.5.1 仲裁员选聘制度 仲裁员选聘主要在从事农经执法工作多年的业务骨干中选聘,而且一律经所在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市政府研究同意后,由编委发文聘任。为了保证仲裁员能够不断地适应工作需要,坚持组织仲裁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等,使仲裁员能够不断了解掌握法律和政策的更新,更好地在仲裁工作中自如运用。

1.5.2 仲裁规范操作制度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研究制定了《舒兰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规则》,规定了仲裁流程。所有仲裁案件必须按程序进行审理,规范操作。

1.5.3 仲裁员培训制度 加强仲裁员的培训,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的基础。为了增强仲裁员自身素质和提高办案质量,每年对仲裁员和合同管理员进行一次培训。重点培训内容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吉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条例》。在集中学习培训的同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现场观模的方法培训。另外积极参加吉林省、吉林市举办的仲裁员培训班,取得仲裁员证书,一律凭证上岗。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和业务指导,使仲裁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如指掌,对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程序和工作方法轻车熟路,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奠定了基础。

1.5.4 案件评查及回访制度 仲裁委员会每季度组织一次案件评查会议,邀请法院、司法等部门参加,对仲裁案件进行讨论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学习审理案件的方法。同时对到期后无法执行或被法院再审后的案件,都要进行内部通报,便于吸取工作教训。

几年来,全市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632件(次),解答和庭前调解211件,转回乡镇调解处理489件,立案仲裁932件,结案932件(其中:调解503件,裁决429件),结案率为100%,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 体会

2.1 领导重视是仲裁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省、市农委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仲裁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考察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市政府在仲裁工作开展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无论在人员、场地还是经费方面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亲自召开会议,并协调各镇政府,建立了镇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网络,为做好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前期工作,及时调解每一起土地承包纠纷,配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 法律、法规是仲裁工作的主要依据

随着各级单位和部门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法律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农民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懂得如何用法,如何依法维权,对我们依法办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与土地承包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依照司法解释办事,做到有法必依,一定要依法慎重办好每一件案子,以保证顺利开展仲裁工作。

2.3 加强团队建设是有效开展仲裁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工作团队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坚持“公正廉洁高效”的办公精神。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要培训业务能力,也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廉洁奉公的工作态度。鼓励工作人员多深入基层,接触最前沿的工作,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经常进行工作交流、沟通,以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4 财政全额拨款是仲裁工作的保障

仲裁场所、仲裁设备、调查取证、档案管理、日常开支都全部由市财政全额拨付,切实保证了仲裁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吉林标准化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仲裁[J].农村财务会计,

2007,(07).

[2] 张彬.积极开展土地纠纷仲裁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农村经营管理,2007,(04).

[3] 赵志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几个问题的探讨[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

[4] 张志鹏.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

[5] 高帆.土地承包农户纠纷的制度原因及其化解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06,(02).

[6] 姜再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素质模型

[中闰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9-04

[作者简介]张喜荣,李伟,韩洁平,孙鸿飞,杨英,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商管理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从事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具体化、基层化,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针对性差;共性趋同,特色不足;知识面宽,深度不够;理论性强,实践偏弱;教学方法单一,全面能力素质培养不够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根据用人单位、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对于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层次定位不宜过高,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二)培养特色定位

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市场不同,对于行业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比例是在行业内就业,因此,行业定位取决于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地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

(三)专业技能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价值优势不明显。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看,有核心技能类的专业学生容易就业,目前市场对技术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将强化学生技术经济评价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技能。在教育观念上,明晰工商管理实践性专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完整性、全面性为导向,向以社会需求、能力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二、能力素质模型指标的建立

能力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其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能力素质模型是以提高组织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之以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一般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一)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培养方案应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方案制定是以目标定位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基础,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电力行业知识模块,投资决策知识;能力体系分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培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按照知识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体育、文化基础等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信息、工程数学等;行业知识模块,包括生产过程、市场、会计、设备、价格、绩效、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知识模块,该模块分为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块,投资决策模块主要学习概预算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管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三)培养平台

通过多元立体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自学、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大的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外基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大学生校外实习是了解社会、提升管理能力、了解行业管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培养的路子。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途径都可分为教学途径、实践途径、竞赛途径等三大类。途径都是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途径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实践途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竞赛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应高度重视,创建多种竞赛平台,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五)培养模式

完全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已经无法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三层次递进的培养模式,即知识认知、能力转化和素质提升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篇9

关键词:施工项目;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一、施工项目的风险分类

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应该从工程投标阶段开始,直至工程保修结束。在整个施工项目的寿命期内,施工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三类,即决策错误风险、合同风险和责任风险。

1.决策错误风险。主要包括信息取舍失误或信息失真风险、中介和风险、保标和买标风险及报价失误风险。信息取舍失误或信息失真风险表现在信息收集部门对信息的采集整理不全面,造成决策层判断失误。中介和风险表现在施工企业在进入外地市场时,依托当地的中介机构,可能存在被欺骗或缴纳过高费的风险。保标和买标风险表现在施工单位为争取中标,压低报价,这种施工项目中标后管理难道很大,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项目的亏损。报价失误风险表现在对市场价格了解不够,对竞争对手估计不足或缺乏报价技巧导致报价低获利少。

2.合同风险。在签约时,合同中存在不平等条款或条款有遗漏;在合同的履行中,没有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手段,既缺乏索赔技巧,又不善于运用调价办法。

3.责任风险。主要包括职业责任风险、法律责任风险、替代责任风险和人事责任风险。职业责任风险表现在员工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以及敬业精神上;法律责任风险表现在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变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未能正确理解以及受环境法规的限制;替代责任风险表现在工程进行中材料、施工方案、人员的替代等产生的风险;人事责任风险表现在企业决策层任用的项目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质、技术水平、施工经验等。

二、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1.风险识别。风险通常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识别和预测。风险识别,就是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要对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进行去伪存真,反复比较;要对各种倾向、趋势进行推测,做出判断;还要对特定工程的内外因素及其变量进行评估。

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成度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那些不明显的不确定性的关注、对风险影响的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每一个风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影响范围和影响量,但可以通过分析将他们的影响统一为成本目标的形式,以货币单位来衡量。主要内容包括: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研究风险自身的规律性,通常可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时间分析。即风险在什么时间出现、什么环节出现。许多风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风险与具体的工程活动相联系。风险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风险影响面较小,有的风险影响面很大,可能会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风险级别分析。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把风险按ABC进行分类,A类是管理的重点,B类应该顾及到,C类可以不考虑风险的起因和可控性分析。对风险起因的研究是为风险预测、对策研究、责任分析服务的,可控性分析将为对策提供依据。

(2)风险评价的方法。风险评价通常是凭经验、靠预测进行的,但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决策树法等。

专家打分法是将风险因素程度排序,并对各风险因素赋予一个相应的权值,例如从0到10之间的一个数,0代表没有风险,10代表风险最大。然后将各个风险的权值相加,在同风险评价基准进行比较,判断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

层次分析法是先确定评价的目标,再明确方案的评价准则,然后连同行动方案一起构造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处于不同的层次,评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判断,从第一个准则开始向下,逐步确定各层次之间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各因素的重要性权数,然后经过计算,排除备选方案的风险大小顺序。

决策树法是采用概率分析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分析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和风险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三、施工项目风险的管理措施

对施工项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的预期损失。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离、风险分散及风险转移等。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主要是中断风险源,使风险不致发生或者遏制发展。回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却能避免损失,但有时会失去获利机会。

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降低损失的严重性。预防损失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杜绝损失发生的可能。减少损失是指风险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措施遏制损失继续恶化或限制损失扩展范围。

3.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指将各种风险单位分隔开,以避免发生连锁反应或互相牵连。这种处理可以将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4.风险分散。风险分散与风险分离不同,风险分散是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风险的目的。承包商采用工程分包形式是风险分散的一个有效手段。

5.风险转移。在项目管理中,有些风险无法通过上述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项目管理者只好采取风险转移手段。风险转移常用于工程承包中的工程分包、技术转让或财产出租,将部分风险转移至他人,从而减轻自身的风险压力,另外,还可以采用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的失控现象,甚至导致工程项目的失败。因此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核成.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1998,12.

[2]刘欣.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与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期末论文.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技写作;思考

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科技写作,是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注重科技创新教育而开设的课程.但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很多院校对科技写作教学存在着重理论少实践,重讲授少练习,学、写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对写作课冷漠和忽视,写作兴趣逐渐丧失,甚至滋生出某种程度的“写作恐惧症”.本文从科技写作对农业职业教育思考入手,对科技写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等方法进行阐述,我们相信,随着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对科技写作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科技写作及特点、种类

1.1科技写作

科技写作是以语文课为基础,是应用写作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学术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写作.它是科学实验和研究成果等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术、技能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农业职业院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显著标志.

1.2科技写作特点

科技写作必须具有前瞻性、严谨性、准确性、朴素性和规范性等特点要求,同时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科技写作中的应用.

1.3科技写作种类

科技写作种类繁多,每种类型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有科技文书类,科技信息、通讯、简报类,科学实验总结报告类,科技论文论著类,科技项目发展规划类和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类等等.

2科技写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2.1科技写作是农业职业学院(简称农职学院)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教学研究、科学技术研究、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都是职业学院的重要工作环节.但包括科学实验、科学技术和科技写作等内容的科学技术研究,在职业学院的工作中不能小觑和忽视.科技论文论著的数量和等级,主持和参与科技项目的数量和等级,最能凸显一个农职学院的科研队伍综合科研实力和水平.科技写作能力是农业职业学院综合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完成学术交流、校企合作、科技扶贫、著书立说、项目规划等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校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科技研究推广农业课题16项,其中“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与防治”、“大豆、向日葵菌核病生态控制研究”分别于1992年、1996年获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解决途径”、“大豆拌种剂HF—Ⅰ、Ⅱ号的研制”分别获呼伦贝尔市二等奖;“呼盟草场主要牧草病害调查与防治”获199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豆根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大豆根潜蝇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分别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呼伦贝尔市一等奖;“呼盟大豆田杂草群落变化与防除技术研究”、“大豆田新型除草剂豆乙合剂的引进与推广”、“呼盟水稻病虫草种类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扎兰屯市蝗虫种类及防治”课题分别获呼盟科技进步奖;“大豆疫病发生为害调查与防治”、“呼伦贝尔市草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分别获和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科技写作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突出了职业院校或有关行业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彰显着职业院校整体办学的实力.

2.2科技写作是农职学院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是农职院校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有效方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一线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常常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在参加实践活动一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结束时,都需要写出书面材料,科技写作对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2000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在作物的生长季节采取了驻场教学方式,在学校实习农场进行大田种植(试验田、种子田和丰产田),每个班级都有生产田,每生管理1000㎡;每门专业课教师都有相应的试验田,5000㎡,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选择试验的课题和内容,每个课题都是由师生共同的完成.通过实训课的教学,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技文章.

2.3科技写作是农职学院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科技写作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经常处于“基于学习中心”的教学环境中.科技写作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始终成为科技写作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建构的主体.使学生养成关注科技进步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高大力是我校牧医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在校期间,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在我校兽医院参加实践教学,期间他认真学习、吃苦耐劳,在李木老师和姚国君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撰写了大量出诊心得,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在他带领下,全班同学乃至全专业同学都争先恐后到兽医院参加实践活动.毕业后,高大力同学参加工作,自开兽医门诊,始终坚持科技写作的习惯.目前,他因人品好,水平高深受当地老乡的喜欢,是当地十里八乡最著名的好兽医.

2.4科技写作是农职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的唯一桥梁

产学研结合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龙头,以产业为依托,以经营为目的.在产学研结合的每个环节和全部过程中,不仅离不开科技写作,而且科技写作往往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我校先后与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市科技局、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兽医局、草原工作站、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呼伦贝尔肉业集团,扬旗山水利枢纽发展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合作社联合办学,引导和拓宽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方向.完成主要的项目有:“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与防治”,“大豆、向日葵菌核病生态控制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解决途径”、“大豆拌种剂HF—Ⅰ、Ⅱ号的研制”、“呼盟草场主要牧草病害调查与防治”、“大豆根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大豆根潜蝇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呼盟大豆田杂草群落变化与防除技术研究”、“大豆田新型除草剂豆乙合剂的引进与推广”、“呼盟水稻病虫草种类调查与综合防治技术”、“扎兰屯市蝗虫种类及防治”、“大豆疫病发生为害调查与防治”、“呼伦贝尔市草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内蒙古扎兰屯市马铃薯渣污染治理及薯渣利用的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目前,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有:“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大兴安岭东麓退化草场生态修复及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东北草地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呼伦贝尔紫花苜蓿品种筛选研究”、“高寒地区生物法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渔业综合开发技术及生态对策研究”等.“扬旗山水利枢纽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高品质黑木耳生产研究及应用”,“呼伦贝尔岭东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研究”,“大兴安岭东麓退化草场生态修复及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已作为拟申报科研项目.

3科技写作在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3.1结合培养目标,注重科技写作教授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面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写作能力缺乏的问题,紧扣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我校农学、牧医专业的教师,结合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甚至采取驻场教学等办学模式,将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先实践后理论,边教学边实践、边实践边进行科技写作等教学方式.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对教材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面进行创新.目的性必须鲜明,要求学生做到能说会写.

3.2精心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是科技写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写作技巧的重要阶段,此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利用实验地、多媒体课件、讲练结合、分割任务、课外实践等教学手段.还要结合农业专业不同学生个体的实践需求,适当进行科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融合.

3.3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增强写作演练的实战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写作能力,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农业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各种社会调查、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共同拟定既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增强文章表达能力的题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实战中练习,在实战中提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写作的统一.

3.4营造必要的写作空间,争取有益的教学环境

学生科技写作能力培养和前面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悉心传授,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写作空间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到科研单位、实验基地、企业生产一线,与科技人员合作、沟通,促使学校“第二课题”活动文化延伸,形成课题内外良性循环.

3.5建立激励措施,科学评价科技写作

作为激励措施,科技写作应纳入对教师工作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中,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将学生参加包括科技写作在内的一切科技活动,引入激励机制,根据实际写作水平适当加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尽早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要通过全面而注重实效的评价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写一手好文章”的重要认识,激发学生自觉进行科技写作练习的热情.

3.6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性

科技写作是一门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手段.为使其长期持久坚持下去,取得更加理想的实效,不至于“昙花一现”,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系部管理部门的全力配合和积极支持.如何把对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各个教学环节趋于科学、协调,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职业学院研究的新课题.

4结束语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同事,应掌握科技写作的一般方法、要求、标准和规定.通过写作实践,不断提高科技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科技写作的积极性.写出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理论性的科技文章,在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科技进步及带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梁成 单位:扎兰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