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3: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碳金融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2.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论
篇2
1.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度大
由于我国国土资源面积辽阔,能源和资源的储量丰富,所以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采用粗放型发展战略,而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资源过度浪费导致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储备量不足的危机,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但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要想在短期内有较为根本的转变具有很大难度。
1.2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来源,这是由于在煤炭能源在我国分布面积较为广泛且具有充足的储量。煤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碳排放量过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尝试改变工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开发更加新型的环保能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然气资源。但由于新型能源的使用成本在近年来有不断抬头的趋势,较煤炭能源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煤炭的主导地位在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1.3产业生产结构的制约
在全球化经济合作中,我国的贸易输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制造通常都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带来巨额的环境成本,这不但降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会直接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1.4低碳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是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因素。要想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而我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往往只致力于如何依靠能源的消耗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而对技术研发不够重视,导致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和新型生产技术研发方面还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制约了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
2转型优势分析
2.1发挥空间大,转型效果明显
由于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其他国家而言就具备更为明显的发挥空间。传统的粗放型,高耗能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主导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世界同行业领域相比较,工业生产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高出许多,因此,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降低产品的能耗,其低碳转型效果则会更加明显。
2.2先天性能源优势
我国能源种类众多,除了传统的煤炭资源之外,还存在大量的环保清洁能源,因此,可以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来实现低碳转型的目的。例如,风能和太阳能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就可以借助自然资源来达到工业生产目标,而同时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中国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3.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尤其是高碳产品出口引起的碳排放问题。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同时,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并准确核算减排成本,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3.2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积极的参与低碳减排行动,实现最佳减排效果。首先,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
3.3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篇3
1.1有利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大气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看,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又一要素。从碳排放的分类来看,土地利用碳排放可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产生的碳排放、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产生的碳排放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所承载的全部人为源碳排放等三类。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制定政策有效开发、利用及管理土地资源,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低碳化,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研究表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碳排放的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1/3,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中,又以高碳的重化工业为主,比例达70%左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大规模的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供应,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发展低碳产业,逐步限制高碳产业发展,减少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1.3有利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建设“两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土地资源是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解决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的体制性矛盾,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构建低碳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2.1控制高碳产业建设用地总量
不断抑制高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总量,在用地审批过程中进行严格限制,与此同时,给低碳产业发展项目给予用地上的支持。具体到操作环节,土地供应参与低碳经济建设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这两个手段来进行调控,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可以为低碳产业项目在总量和布局上进行安排,并用规划图件和相关调控指标的形式来表现。通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各地区低碳产业项目的年度用地,严格限制新批准高碳项目,限制向高碳项目供地,以此来调节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用地总量、结构和速度,以降低高碳经济的用地比重,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及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及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控这一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段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来实施。其中增加碳汇的土地管理手段有: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林地的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落实退耕还草工作,增加草地面积。减少碳排放的土地管理手段有: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尤其是废弃的工矿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管理,做好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倡导农地施用有机肥以及秸秆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2.3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
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土地储备政策,逐步回收高碳项目用地。政府为了给城市发展留足空间,除了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外,政府还可以运用土地整理、土地置换等土地政策工具,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依据土地储备政策接收其项目用地,以供应土地一级市场。
2.4创新低碳产业项目土地供应方式
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及可支配资金的最大化考虑,倾向于采取对不同用途土地采取不同出让方式的差别定价策略。例如,对于商业、住宅用地倾向于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追求一次性收益,而对于工业用地,地方政府看重的则是工厂建成之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就业等政绩利益和长期收益。为此,不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压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以至负地价,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为此,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发文,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除了一般的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出让土地。
2.5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支持低碳经济项目
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用地,若在一级市场获取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若在二级市场转让获得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在转让税费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土地价格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资本和资源向低碳方向转移。对于低碳产业项目的用地,除了可以在土地价格、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外,政府还能制定政策在土地信贷、土地抵押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可以简化低碳产业项目融资用地审批。
2.6改革考评体系,增加土地供应的碳排放指标考核
篇4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多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一目的,主要采取的途径就是转变当前固有的经济增粘模式,创新管理制度体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式能源,减少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相对应的主要就是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最终达到建筑行业和环境资源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指具体的能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物,其主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业之一。在该行业内大力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就能够为整个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理应把低碳建筑作为未来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二、在建筑行业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不仅仅是建筑行业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且还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以往有调查研究显示,当我们建筑1m2的建筑房屋平均要排放出0.8t的碳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然其消耗的能源也是较为巨大的。并且在房屋建筑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比如照明、通风、采暖等都可能会继续消耗能源,这也就造成了当前我国能源较为短缺的现实,而这一现实也恰恰使得我们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此外,对于环境来说当前的现状也极不理想,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这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生态失衡现象使得我们只能自食其果。为了避免这一现状的恶化,当前我国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低碳经济也在各个行业中发展起来,建筑行业当然首当其冲的应该进行低碳建筑的改革。
三、低碳经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既然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那么我们理应在具体的建筑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出必要的改进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就主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和具体的项目管理等三个方面,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如何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1.低碳经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指挥者,理应在其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进行相关的低碳经济设计。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后期的施工当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最终做好低碳经济的应用工作。具体来说,在建筑设计当中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于建筑节能和低碳经济的设计流程。进而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完善和改进原有的建筑设计模式,降低施工中的能耗。具体到城市建筑设计,我们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主要路径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被影响,结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提高来增强低碳设计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的土地占用面积上下功夫进行思考,土地占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工程环境破坏状况和耗能状况的主要指标。
2.低碳经济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发展和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建筑具体施工技术上,新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最早的一项研究和实践。在具体的建筑施工技术中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采用新型的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不可再成能源的节约来说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着眼点,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创新施工工艺也是低碳经济应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是针对当前耗能较为严重的几个主要施工技术进行必要的节能创新,就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能源使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3.低碳经济在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管理的水平不仅仅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比如,我们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加强对于电力使用和原材料使用的监管就能够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此外,加强施工的标准化管理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的重复施工,提高低碳经济的应用程度。
四、结语
篇5
水运是交通运输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船舶来实现客运与货运。在我国内河和沿海地区,水运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在一些数量较大距离过长的运输任务中,水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水运不仅是小型运输的工具,还是衔接大量的干线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运资源丰富,水路运输往往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在货物周转量和外贸货物量上占有半数以上的比重。相对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按照运输成本来排名依次为公路、铁路、水路。在运输货物重量相等、距离路程相等的条件下,水运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是最少的,在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上,污染物排放最高的是卡车,其次是火车,最后是船舶。
2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问题
2.1船舶种类多,型号复杂
因为分类方式不同,同一条船舶会有不同的称呼。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客货船、普通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散粮船、煤船、兼用船、特种货船、油船、液化气体船、液体化学品船等。船舶的种类多了,相应地需要加工的零部件就多了,对它们的加工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2.2船舶老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船舶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化船舶,有一些船舶甚至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国外购进来的。老化的船舶增加了安全隐患,也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3企业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忽视低碳减排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燃油能耗统计,大多是因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同时,因为船舶买卖的频繁性,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部分。不管是效益好还是效益不好的时候,忽视低碳减排技术都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4船舶空载率较高
较高的船舶空载率一直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运量供求信息的缺乏、航运信息的不对称、来源不及时。
3实施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3.1加强船舶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仅要从能源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抓住生产用料的环节,制造工艺的改进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设计人员的低碳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充分考虑材料在其寿命终止后的利用率问题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使能耗降至最低。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手段。
3.2加强对老龄船的监管
目前仍然存在一部分的老龄船只,我们不能放松对老龄船的监管,老龄船在碳排放、能源利用率上仍是不理想的。注重老龄化船舶的管理,系统地制定老龄船的使用要求,是促进低碳运行的一种方式。
3.3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融入科技的力量。科学合理地运用低碳科技,使我们的船舶拥有更高利用率的船舶发动机。在船的外形上也要进行科学的改进,降低风阻,利用空气动力技术,正反馈调节船舶的运行。同时我国企业也应该与世界航运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
3.4降低船舶空载率
确保船舶来往过程中都存在稳定的货源,从而降低船舶空载率,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带有科技力量的信息系统与运营理念。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使电脑、卫星、实时航运信息连成一个整体,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结语
篇6
1.1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有利于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十以来我国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实施绿色金融则有助于在金融服务上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二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可以在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经济行为,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全面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3.4加强绿色金融社会组织的建设
篇7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跨纬度大,这就形成了我国森林植物和森林种类繁多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华北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华南热带季雨林;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天山、祁连山中山地段的云杉林等。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植物种类决定了我国在发展森林旅游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2、森林旅游中的低碳策略
森林,又被称为地球之肺,无数的树木就是无数的制氧机和二氧化碳吸收机。当我们提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净化空气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森林。而在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今天,我们又该在森林旅游中采取哪些低碳措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地方的措施值得借鉴。
2.1打造碳补偿林
打造碳补偿林是由四川郫县首先提出来的,为了贯彻国家的“低碳”方针,2009年10月11日,四川郫县环保局长开锹,建立了全国第一片“碳补偿林”。碳补偿林简单来说就是市民通过计算自己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出行产生的“碳足迹”,再根据自己的“碳足迹”,利用节假日时间,种植相应的树木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增加本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同时也是对广大市民进行了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2.2引入新兴能源
引入新兴能源是浙江省温岭市发展当地森林旅游,推动低碳经济旅游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温岭市利用当地连接江厦潮汐电站和坞根大岩头的农家乐的有利地势,大胆采用新兴能源,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坞根海边小吃、山景、海景等农家乐生态游为背景,新兴能源为特色的旅游区。旅游区中建设期大量以展示新兴能源应用的特设工程项目,大大降低旅游区碳排放量的同时,增强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这样拥有茂密植被和各项新能源展示基地的旅游景点,不失为森林旅游的一个低碳发展方向。
2.3发展非木植被
发展非木植被是云南普洱发展森林旅游的低碳策略,云南普洱本身的森林覆盖面积是很高的,但是长期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高档木质家具和木质旅游纪念品,这就造成当地植被保护意识淡薄。为了适应“低碳”的大潮,也为了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云南普洱大力发展非木植被,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深加工松香、松节油,同时大力打造普洱茶品牌。这样的措施不但保护了当地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保护了森林旅游的命脉,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篇8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当中的低碳理念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重视固碳能力更强的植物种类应用,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园林绿地的固碳效益提升起来,从而为营造低碳园林绿地创造条件。而营造科学合理的低碳园林景观,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进行合理搭配:①重视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搭配,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要比乔木更显著。②重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的搭配,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要高于慢生树种。但是有些速生树种虽然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但是固定后也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③重视落叶植被和常绿植被的搭配,相比常绿植被,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更强。④重视高龄树木和低龄树木的搭配。年龄低的树木固碳能力要高于年龄高的树木固碳能力。⑤重视常规园林植物行业乡土植物的搭配,因为乡土植物是当地产物,这类植物经过漫长演化,其适应能力将会更强。
1.2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当中的低碳理念水景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现代的园林设计当中对水体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将地毯的理念和水体景观的设计融为一体,这需要考虑其景观效果,也需要注重生态性、亲和性和创造性。在选址上,需要依靠主要的地形和自然水源来对水体景观的设计进行考虑,就地取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
1.3园林景观材料选择
当中的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的构建过程当中,无论是对园林的道路进行铺设,还是对碳排放量的降低,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选择低碳型材料,这样能够更为直接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对于低碳材料来说,主要是新型材料的研发和木质材料的使用。而且采用木质材料还能够更好地固碳排放,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益。
1.4园林景观施工和养护管理
当中的低碳理念将低碳理念引入园林的设计当中,最重要的除了上述需要考虑的以外,还需要对高水准的施工质量以及其长久有效的景观效果做出充分考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最好能够尽量减少机械操作部分,以此来减少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效果,也能够减少因为机器对周边生态景观所造成的破坏。
2低碳经济生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分析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将低碳理念注入其中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设计师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低碳要求,急需要对碳的排放量做出充分考虑,因此,在计算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二氧化塔的排放量做出精密的计算和控制,只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也可以从4个方面说起:①低碳理念能够促进园林景观使用的持久化。因为园林设计当中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更需要创造出最佳的园林景观,这才能够使各个方面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量减少到最低,可以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园林的成本,促进园林景观的持久化。②低碳理念更有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减少碳的排放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采用这些材料对园林中所有涉及到的植物、水和石头等进行设置,能够更加有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③低碳理念可以加大园林景观的绿地面积。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之前,相关设计师就需要对设计的必要性和相关设计情况做出充分考虑。在设计的时候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动工程序,采用低碳理念,对园林原有植被进行养护和管理,再配合粗放型管理,便能够增加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④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综合价值的影响。在园林景观低碳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才能够达到低碳的目的,还需要对园林景观的实用价值做出考虑和顾及。合理采用低碳理念能够更好地使园林景观的实用价值得以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3结语
篇9
1.低碳经济审计的目标低碳经济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证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政策和低碳技术是否有效实施进行监督来发挥作用。详细地说低碳审计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对低碳政策、制度和法规是否真正贯彻落实进行监督,对其实施方式是否科学有效进行监督;其次是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执行国家规定的能源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就要及时纠正,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再次,要监督管理国家对低碳补助资金的使用是否用到了实处,坚决杜绝浪费国家财政资金的现象;最后,对企业进行低碳交易的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低碳交易的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规范低碳经济的市场秩序。
2.低碳经济审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编制审计低碳经济政策以及对其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低碳政策的制定程序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审计,低碳政策不能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文件相抵触,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制定完低碳审计政策以后要对其执行情况的真实性进行监督,看其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可以通过对低碳产品的状况、节能减排的状况和绿色审计的实施情况来评估效果。其次要对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对资金专项使用项目的是否合法进行严格审查,不能将专项资金花在非低碳产品上或者不符合相关制度规定的产品上,坚决杜绝顺便搭车的行为发生。还要对审查资金使用的情况是否真实进行审查,重点审查专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地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那样使用,是否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目标和制定的政策相一致,比如对设备进行审查要看其运行是否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合格产品,不能将产品偷梁换柱或者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如果发现专项低碳资金有私自挪用或者套取等的腐败现象时,一定要严格惩罚。另外还要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筹集、管理、使用,特别是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审计,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这都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力争实现对专项资金的最充分利用。最后要对低碳行为进行监管,对低碳产品进行审计并认证。我国鼓励和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对一些低碳产品实行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这样很容易造成低碳经济市场秩序的混乱,因此一定要对那些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的低碳产品进行审查,看其是否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产品进行了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除了要退还相关税金以外还要给予其他形式的惩罚。对低碳行为进行审计主要是需要审计组织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认证,看其是否能够达到低碳的标准,如企业或者是个人在购置汽车的时候,国家可以对那些使用可再生资源、环保和高效能汽车的进行补贴,对那些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或者个人要给予支持和奖励,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构建低碳经济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1.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模式的选择方向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情况、职责履行情况和低碳经济交易涉及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其工作主体是审计组织,其工作的依据是国家的政策、法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其工作过程要遵循一般的审计准则这样一套特殊的管理模式。之所以要构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主要是为了监督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低碳环保执行情况,通过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工业化程度不高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加上我国的节能减排和清洁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建立低碳经济制度体制,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一个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审计模式。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制度体制,通过确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使其不断科学化和完整化,这样能够引起企业的低碳环保意识,使其树立低碳和环保的生产经营意识,不断肩负起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对不遵守国家低碳经济制度或者不履行社会职责的企业进行相关的惩罚。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审计模式要向着低碳生产、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审计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
2.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模式的程序和方法对于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模式的程序应按照这样的流程:首先应当针对审计对象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的特殊性,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审查低碳生产方式和评价指标。在财务方面应当着重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清洁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等情况,看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评价指标可以根据民众满意度或者煤炭排放量等的指标进行评价,也可以争取低碳环保专家方面的意见。对企业的审计不仅要看其低碳投入力度和产出情况,更应该关注环境和社会的效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然后出具真实、完整的审计报告。对于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方法,除了要应用传统的如问题导向分析法、结果导向分析法和风险导向分析方法等以外,针对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中的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以外,还要结合低碳经济学在评价标准上的相关规定,对低碳经济审计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清洁能源结构以及低碳生产方式的综合应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构建有效的低碳审计模式的措施
1.提高全体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体公民的参加和支持,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对公民进行环保教育培训,让其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内容和实施方式有所了解,使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好思想准备。
2.加强对低碳审计人才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说到底在于人才的推动,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审计的专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低碳审计人才的建设。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建立专业化的低碳审计队伍,其组成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术手段以外,还要有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方面的综合素质。此外,被审计单位也应当培养一批低碳审计的专业人才,这样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能够减少阻力,能够很好地配合审计工作,从而节省人力和财力资源,促进低碳审计的顺利进行。
3.加大对低碳经济审计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靠科技的进步,无论是发展节能减排技术还是开发利用新能源,这些都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大对低碳经济审计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可以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低碳技术检测手段和低碳设备要重视,同时也要加快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创新观念培养,力争使低碳审计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10
(一)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商品结构
近年来福建省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2013年福建省出口产品总额为1064.74亿美元,从产品结构上看:初级产品出口量为85.8亿美元,工业制品出口量为978.9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占出口产品总额的91.94%。从2007~2013年以来,工业制成品占比均高于90%。
(二)一般贸易仍然是主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减缓
近年来,福建省的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从表1来看,一般贸易在我省对外经济活动中比列明显提升。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242.9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4.35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占进出口总额的44.66%增长到2013年的68.77%。我省一般贸易额增长较快,占贸易总额的半壁河山,且存在持续增长的趋向。虽然加工贸易总额由2005年的246.75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32.65亿美元,但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较慢。2005年以来福建省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2013年其比重与2005年比较下降了约20%,也就是说,我省加工贸易的发展速度正在减缓。
(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低
高新技术产业是低碳产业的典范代表,以其低碳排放和高附加值产出的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核心产业。在发达经济体中,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领先的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05年以来,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78.22亿美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155.22亿美元。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占较小比重。2005~2013年之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降幅,由22.45%下降到14%左右。作为低碳产业典范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福建省出口商品总额中占不到五分之一的比重,由此可见,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
(四)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失衡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省的服务贸易增长部分缓解了传统型制造业出口受阻的压力。近年来,福建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以低碳增长为目标,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贸易企业脱颖而出。2005~2012年期间福建省对外服务收益从49.36亿美元涨到126.67亿美元。政府规划到2015年对外服务交易额越过250亿美元大关,使对外服务收益能达到出口总额比例中的15%[1]。但是福建省对外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与上海、北京等地相比处于弱势。我省2012年旅游贸易额和运输服务贸易额依次为63.54亿美元与29.2亿美元,二者依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0.16%和23.05%。[1]两大传统对外服务交易量在对外服务交易量总额中占绝对优势,其他对外服务交易量所占比重较低,对外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失衡。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高附加值、绿色型高端服务贸易,包括信息咨询、专利使用和商业服务等领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我省的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就不得不重视新兴高端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福建省贸易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产业对福建省对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省应针对当前绿色贸易的特征,尽可能促成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当前,福建省贸易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福建省低效益的加工贸易,阻碍了贸易结构的优化
在福建省的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总量还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工业制成品出口量不断增加,是因为我省低效益加工贸易的成长。加工贸易在我省对外经济活动交易量中的比率虽不大,但出口加工贸易却促进了我省产业和经济的快速成长。出口加工贸易频繁的活动也给我省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飙升等问题。加工贸易集聚在能源消耗大户第二产业中,其外延扩展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相冲突。福建省内数量较多的高能源消耗和重污染的加工企业,更加重了对外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此外,福建省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数采取低成本的竞争策略,相对于价格高昂的清洁能源而言,加工企业首选价格低廉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等作为主要的消耗品。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出口加工企业很少投入资金处理传统能源使用后所产生的排放物和废弃物,这对于福建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其次,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也推动了福建省的能源、资金和人力资源向第二产业流动。资源大量流入第二产业,投入其他产业的资源必定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才能有低碳和高效益的产品和服务产出。因此,福建省低效益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利于福建省贸易结构的优化,势必会影响到福建省低碳排放绿色贸易的成长。
(二)福建省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借助微笑曲线分析我省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图2的微笑曲线是一条两端朝上的曲线。商品收益来源最高的部分位于微笑曲线的顶端:技术、专利和品牌、服务;收益来源最低的部分位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组装和制造。发达国家的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去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非常注重企业的创造能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部分都位于微笑曲线的顶端,占据着高技术含量和高利润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为创造水平不高,只能承接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制造和组装工作,因此只能屈居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他们投入大量的能源和劳动力,取得的只是廉价的加工费。就现阶段而言,我省的出口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仍相对较高,而一些高附加值及高技术含量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低。我省的多数企业成为了出口加工企业,其主要原因是较低的企业创造能力。加工制造企业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他们获得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所以我省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回报周期长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我省加工制造企业很难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疲软的出口企业创新能力,导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占较小的对外贸易份额。为了优化我省贸易结构,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福建省出口企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创新能力,出口低碳的高附加值产品。
(三)福建省服务贸易各行业发展不平衡和管理水平落后,束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产业是一个能源使用较少,收益较高的低碳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水平中,就能看出其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我省服务贸易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和稳定的成长,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福建省的对外服务交易量集聚在劳务输出、海洋运输及旅游服务等传统行业。而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金融、信息等知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福建省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我省对外服务产业的长远性成长。其次,福建省服务行业内的许多部门经营机制僵化,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了福建省服务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最后,我省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透明度不高,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则以规范各行各业从事服务贸易的行为标准。
(四)福建省对外贸易市场分布不平衡,不利于贸易结构的持续性转型
福建省对外经济活动销售的市场目前主要分布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省2013年出口总额为1064.74亿美元。其中对上述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共占了我省出口总额的43.89%。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推崇低碳理念,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因而对进口商品的环保质量标准较严格。福建省出口的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必定会受到比发展中国家市场更严厉的低碳标准,甚至会受到低碳标准和规则的制约与处罚。同时,对外贸易市场分布不平衡也削弱了福建省出口企业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直接导致了福建省多家出口企业倒闭。当前,福建省应大力开辟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出口相对优势的产品积累资金,并进一步投入研发与科技创新,以推动我省贸易结构的持续性转型。
(五)福建省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仍占较大比重,不利于贸易结构的健康转型
自从中国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进军中国市场。当前,外资企业在我省对外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当地经营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本属于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对本土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劳动力价格日益上涨的今天,外资企业会因成本上升而进行产业转移,这严重威胁到了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健康转型。
三、低碳经济视域下福建省贸易结构转型的措施
(一)转变进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福建省当前应积极推动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针对不同的行业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推动低碳产品出口,降低高碳排放行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当前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初步完成产业的更新换代。福建省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远规划,注重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延伸其产业链,推进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省还要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处理好产业之间内部联系,分清主次与重点照顾对象,还要增强我省吸引外资的能力。当前我省的重要任务是“扩张”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扩大现有企业的生产范围,加深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使加工制造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省要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制造优势,利用更加优惠的经济政策,让更多制造业企业入驻我省,以高效益的出口加工制造企业群,带动我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低碳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上,我省应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相关的低碳经济国际谈判;同时,应增加对国际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其他信息的收集,并组织相关学者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期建立相关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和咨询机构以供本省企业的咨询与参考。一方面,我省应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促进本省产业的升级。吸取发达国家企业低碳生产的有关经验,提高本省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本省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省应建立低碳技术发明奖励机制,并为企业研发低碳技术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政策支持,提高省内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我省应在现有优势服务贸易项目的基础之上,推进金融和信息等知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增加对服务行业的财政支出,完善服务行业的各项设施;其次,扩大传统服务行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增强整个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要增强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维护国内服务贸易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的政策透明度,规范各个行业从事服务贸易的行为;最后,要加强对从事相关服务贸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为福建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