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2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论文

篇1

1.1科技投资力度不足福建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和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福建的科技资金的投入要远低于台湾地区,特别是早期,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相当的有限,2000年闽台科技研发投入相差达20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正逐步与台湾缩小距离,但总体上仍远低于台湾地区。而园区的发展离不了资金的投入,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上的投入有限,加上园区中企业对科研投入也相对较少,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园区发展后劲。

1.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园区企业的务工人员进行人才结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例较小为34%,而初、高中及以下文化仍占较大比例为66%。正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闽台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阻碍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机制尚不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主要反映在园区台资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利益协调,双方的合作缺乏严谨的合同制度,从而使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其次,目前园区管委会的建制还未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日常的管理只靠管委会办公室,势单力薄,园区发展的推动力量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2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发展的对策

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大优势,应以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解决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2.1加大科技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目标,每年扶持园区的科技项目10项以上,组织并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园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如果、茶深加工技术研发,花卉出口保鲜关键技术研发等。此外,还要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花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软、硬件设施。

2.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主动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合作。并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农业管理和研究人才。聘请技术专家对园区企业进行指导、培训工作人员,并利用他们的技术力量对园区企业家、专业户、流通大户、农民等进行分层次的科技培训,培养出各类型的有用人才,提高企业及员工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意识。

篇2

1.1传统的职业观的影响,新一代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偏见,使得城市优秀青年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农村出身的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也纷纷走出家乡,到城镇“觅食”。这样的社会效应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奇缺并且缺乏人才培养基础,有相应文化水平的不愿意“干农活”,想学的文化程度又太低无法掌握。

1.2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失衡,使得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及经费投入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越到基层,经费就越是递减,因此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反而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配置。当前,农业教育、科技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要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及其他公务费用,才能考虑业务费,也就难以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难以维系急需人才的培养费用支出。

1.3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

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5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2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3扩大对外交流

篇3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使用

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给……”“由”等字样。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肠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经常会腹泻不止。

2.把原句中被动语态的主语转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成主动语态,并转化为一个句子没有主语。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很显然,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非常有用,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农业科技英语文本当中被广泛使用。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这个例子当中,polyculture这个词的解释,简洁明了。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这个例子当中,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彩。

篇4

1.1气候的渐变

最近今年来,因为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气温也在慢慢的升高,病害虫的代谢逐渐加快,并且繁衍较快,给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比如说在2005年的时候,因为气候的剧变沈阳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松油枯死,特别是新栽植的地方枯死度更重,在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损失;在2006年的初春时,因为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一些植被发生了生理上的干旱,病害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尤其是腐烂特为严重,主要是体现在榆树、槐树、柳树等树种上面;发病的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对园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2病害虫的种类繁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植被的种植越来越多,并且种类较为复杂,所以往往将苗木所在地的病虫害引进;对园林植物的侵袭十分严重。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病害虫的数目将近180多种,害虫将近百种,并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但它们的某些特征相近:体格小、潜伏性强、传播迅速、防治难等。

1.3人为因素

园林植物的种植受人为的影响十分严重。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往往建筑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所以更加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群众的活动干扰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导致植物的抵抗性降低,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更为严重。

2提出防治措施

2.1完善病虫情报的预测系统

天气的恶劣变化尤其需要植被进行防护,尤其是在西北地方,容易发生沙尘暴;所以往往在市区内建设较多的园林植被院,在道路的两旁也常种植被;主要是为了美化城市的环境、降低沙尘暴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植物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工作,随时观察病虫害引起的虫情,一旦发现有病虫害侵蚀植物的情况,就因该及时的消除病虫害,短时间内消除可能出现在的任何一种病虫害。随时记住:放重于治。

2.2加强植物的检查工作

对于新建的园林地区种植种苗的时候,需要向外地引进,对此必须要做好检查工作,一定要确保种苗不带有国家规定的检查对象和苗地以及引入读不成的检疫对象,在必要的时候要到种苗的原产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一定不让病虫苗进入新园林;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充足的光照、热量、水源等一系列自然资源,保护种苗的健康、稳定的成长。

2.3植被的合理配置

园林中的病害虫主要是以植物为食料和生存;而病害虫的天敌也主要是以植物为栖息、繁殖、营养的场所;所以在园林中合理的配置植物的生长,不仅能增添城市的色彩,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繁衍,还能长久的控制病害虫的危害。比如三北防护林因大面积的种植杨树,造成杨树患上了溃疡病、光肩星天牛成灾,致使许多的地方的杨树完全毁灭。又如北京因为单一、大量的种植国槐,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还导致槐叶柄小蛾子、小木蠹蛾泛滥成灾。

2.4进行物理、生物、化学防治

以往的冬季非常寒冷,对于不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病害虫的繁殖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目前全球气候的变暖,南北方的温差逐渐拉平并持续升高,此刻虽然植物的存活率较高,但是病害虫的繁殖率也在增高,对植物的危害性逐渐上升。因此加强物理防治、生物天敌防治、化学防治对南北方的园林植被保护均有明显作用。

2.4.1物理防治

人为的进行捕杀,对天牛的效果明显。因为可以在天牛成虫发生期,利用天牛的假死性,用力摇动树枝,天牛就会立马掉在地上,即可杀死。还有就是将叶子上面的虫卵或者是初孵卵虫摘除(因为它们大多数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摘除叶子对消除病害虫很有利);用小刀刮除在树疤内、树枝的分叉处、树皮的缝隙内等的越冬的病害虫。

2.4.2生物天敌防治

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护病害虫的天敌。将适合在北方生存的害虫天敌引进,如:瓢虫、蜻蜓、螳螂、白蜡虫、紫胶虫等这些都是有益的虫;它们是以病害虫为食的,甚至有些益虫计生在害虫的虫体内。还有就是蜘蛛,它只是捕杀害虫,不危害植物;也可以引进一些鸟类,如:灰喜鹊、杜鹃、蜜蜂等。

篇5

1.1研究方法文章考虑科技投入的产出滞后效应,将生态环境效应纳入评价框架,从相对指标角度建立一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应用DEA-Tobit两阶段法模型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要素投入强度和结构的变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创新效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以便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结构优化和方向调整提供实证。

1.2数据来源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政府公报和各政府网站等,并通过计算所得,有个别缺失年份数据根据平滑指数法计算获得。基于科学性、简单性、层次性、可比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2基于DEA模型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2.1变量描述统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当年的科技资源投入到获得全部的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关于科技创新投入的滞后年限,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为1~3年。文章采取2年为滞后年限,即以1991年的科技创新投入对应1993年的科技创新产出,进行变量描述统计(见表2)。

2.2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文章采用输入型DEA模型,借助DEAP2.1分析软件,对我国1991~2007年农业科技创新前沿效率值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见表3)。通过分析发现:1)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整体上稳步提高,但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见图1)。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在1991~2003年间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0.64上升至2003年的1.00,达到技术有效。而后各年虽有浮动,但都保持在0.90以上,平均效率为0.95。从整体上看,1991~2007年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相对于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言,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变动幅度相对较小,方差仅为0.0069,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高,但也反映出17年间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从产出上看,1993~2009年,我国的农业专利申请数、SCI和E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和土地产出率均稳步上升,但资源利用效率曲线却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2)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取决于科技投入要素间配置结构的协调程度。纯技术效率代表了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反映的是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反映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基本投入要素规模变动而影响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各种要素之间配置比例的合理程度;综合技术效率由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组成。从图1可以看出,1991~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纯技术效率基本稳定在1左右,说明17年间均基本达到技术有效;规模效率在1991~1993年间大幅度提升,而后除个别年份稍有下降以外,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所有年份(除2005年)都达到规模有效,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人员、资金等投入要素配置规模逐渐趋向合理。而1991~2007年间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变动趋势,说明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取决于规模效率的变化,人员、资金投入有效规模的扩大对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3)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受不同创新主体科技投入占比影响,而和投入强度关系不大。1991~2007年,我国在人员、资金等要素的绝对数量投入方面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相对数量呈现较大的波动(见图2)。农业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农的比重由1991年的83.4%迅速下降到1995年的52.2%,而后有所回升,到1999年基本与1991年持平,占到财政支农支出的83.8%,之后各年波动相对平稳,平均维持在72.1%左右。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投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1~1995年基本维持不变,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大约有0.77个;1996~2004年稳定波动,1996年数量迅速下降为0.54,而后的9年基本在0.52左右波动;2005~2007年稳步上升,到2007年上升至0.59。但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受科技投入强度效率影响并不大,而和科技投入结构效率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科技投入结构的优化调整。4)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方面,政府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经费支出占R&D总投资比不断下降,由1991年的77.5%降至2007年的40.7%;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占R&D总投资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1991年只有19.7%,而到2007年达到了50.1%;高等院校的R&D经费支出占R&D总投资比从2001年的2.8%增加至2007年的9.2%,但变动的幅度不大,2003~2007年基本维持在9.7%左右。由此可以得出,1991~2007年,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1991~2003年表现为以政府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投入为主,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首次超过政府属研究与开发机构,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在资源配置上更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其研发强度越强说明有更多的资源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高效配置,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不断加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

3基于Tobit模型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政府、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环境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高低除了受科技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等外部环境也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9-10]。用教育经费占GDP比表示教育投入,用三种粮食平均商品率表示农业组织经营制度,用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表示农业政策,来研究教育、农业组织规模、政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通过计算所得,变量统计描述(见表4)。借助EVIEWS5分析软件,一次考虑一个环境变量的影响,对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技术效率值与教育投入、农业组织经营制度和农业政策的关系进行估计(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教育投入、农业组织经营制度和农业政策三个自变量均通过检验,与综合技术效率值显著正相关。而教育投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最高,政府政策次之,农业组织经营制度最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效率提高0.24%。2000年之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4%,平均占比为3.32%;2001~2007年平均占比为4.51%,上升了1.19个百分点。因教育投入增加而带来的效率增加值为0.2856;农业组织规模(反映农业组织经营制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效率提高0.018%。和1991年相比,2007年我国农业组织规模扩大了18.3%,带来的效率增加值为0.3294;政府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7年比1991年低了1.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降低0.1744。综合考虑三种外部环境因素,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值比1991年增加了0.4406,而实际增加值只有0.3565,说明三种因素之间存在交叉影响。一次考虑三个环境变量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估计结果(见表6)。数据显示:考虑三种因素的交叉影响,进行教育投入、农业组织经营制度和农业政策三个环境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的回归性分析,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系数”列可看出,单就外部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来说,教育投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最高,政府政策次之,农业组织经营制度最小,和一次考虑一个环境变量回归的结果保持一致。

4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6

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在推进“强农、增值、富农”三大工程中,江西省得以紧紧围绕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链延伸、基地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了一批与粮油高产创建、标准生产基地、健康养殖基地有效对接的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011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销售收入2000亿元,增长20%;472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15%,直接带动农户370万户,户均增收2200亿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900家,有社员15万户,带动农户155万户。[3]农业科技成果取得突破。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对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贡献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以前,江西省超级稻培育还是一项空白。如今自主选育、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就有7个。一大批良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良种每亩可增产60公斤左右,高的可增100公斤。去年12月底,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山茶油微波萃取技术,并建起年产三千吨、原汁活性茶油综合利用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西省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江西省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足。当前江西省乡镇农业科研普遍缺乏领军人才,部分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不稳定,变动频繁,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好基层站应有的作用。2.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广度不够。一是在农技推广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在推广方式上,沿用“技术+行政”的推广模式,很多社会化服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推广部门除技术推广职能外,执法与质量监测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特别是乡镇人员时常被抽调参与乡镇中心工作,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推广。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相对不足,部分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在职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滞后。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省农户的比例仅为18.77%。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当前江西省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比重分别为30.7%、13.4%、10.0%、1.9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6%、16.2%、10.6%、3.53%。而且除了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的比重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低于中部平均水平。4.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江西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力量单薄,高水平人才匮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还未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本身而非政府部门,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集中反映在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资金缺乏导致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等。

“三农”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但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全省农业基础有待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仍旧繁重。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也在科技。(一)持续增产,发展势头如何延续?———要求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突破土地资源约束中发挥更大作用2003年起江西省粮食生产持续增产,至2011年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农业持续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户自发维护保养小型水利设施的意愿有所减弱,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城市化、交通、住宅以及工业发展等的占地、导致耕地资源刚性约束逐渐加剧。1978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20.8千公顷,到2003年下降为3051.1千公顷,下降20.14%。2010年虽上升至3639.1千公顷,但总体趋势仍是下降;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江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415.1万吨、农药使用量为10653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45491吨,分别较1990年增长45.34%、192.01%、176.91%。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将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成为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隐患。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土地资源约束问题,实现“靠天吃饭”向“风险可控”转变,最终成为“靠科技吃饭”,发展农业科技是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和最活跃的因素,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良种覆盖率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保障。(二)农村“空心化”,今后谁来种田?———要求农业科技在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日益减少,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今后,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将逐渐缩小。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关乎“三农”问题,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长治久安。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从根本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劳动质量,并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职业农民”,才是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三)比较效益低,增收路在何方?———要求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一是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增收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务工成为重要的增收渠道。但与此同时,在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2011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1.6元,比2010年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动力,增长22.6%。而人均农业收入增长仅为14.4%,不但低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幅度,更低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的收购价格。200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70元/百斤,2009年提升至90元/百斤,2011年达到102元/百斤,2012年再次上涨至120元/百斤。但综合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逐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人工费用也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农民种粮的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已使得个别地区出现了抛荒、双改单等现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水平,粮食亩产和农业增加值的大幅提高是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从实践看,农作物每更新一次,可增产10%-30%。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提高两个百分点。在“三农”新形势下,要求以科技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收以及节本增收,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方能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8

1.1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

推广效果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篇9

1.1产学结合,招引农业项目集聚

2012年5月在海门市首届科技节上与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12~2014年,示范园先后成功引进了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特色果蔬立体种养模式集成与示范”、江苏省农技推广项目“万年香沙芋艿高效栽培模式集成与示范”、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海门山羊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江苏省园艺“挂县强农”工程、江苏省园艺“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江苏省蔬菜生物农药补助项目、江苏省高标准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农业部万亩油菜、棉花高产创建项目、海门市科技项目“裴蕾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集成与示范”等10多个部、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吸引了各类项目资金或补助近250多万元,不仅为示范园建设注入了启动资金,也为建设“一村多品”专业村夯实了基础。

1.2科技创新,建设“六区两带一中心”

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一园多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思路,围绕万年香沙芋艿、海果黄桃、三兴河蟹、海门山羊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形成了“六区两带一中心”。

1.2.1桃园立体种养区。通过集成桃园养鸡(鸭)、桃园套种经济作物等2种适新模式,示范桃套袋、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疏花疏果、全程质量监控等5项适新技术,将原有的桃园改(扩)建成“地上鸡鸭成群、枝上硕果累累”的百亩立体种养园,建成了占地20hm2的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新景点,桃园和海果黄桃分别被认定为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

1.2.2香沙芋艿示范区。由专业合作社牵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20.24hm2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香沙”芋艿连片示范区。示范区主要集成地膜芋艿、间套作芋艿、脱毒芋艿、滴灌芋艿、病虫综防、机械化生产、仓储保鲜等多项适新技术,芋艿生产实现统一育苗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供水灌溉、统一机械起垄、统一机械壅土、统一机械收获,吸收了149户农户入股经营、200多人入园打工。

1.2.3设施果蔬生产区。结合园艺“挂县强农”、园艺“科技入户”、蔬菜生物农药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25hm2设施蔬菜生产区。园区为菜农定期提供果蔬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引进脱毒香沙芋艿、“湘研8号”辣椒、“苏椒16”、“旭日”南瓜、“苏玉糯14”、“霞晖8号”、“通蚕鲜7号”等果蔬新品种20多个,且为90多户科技示范户提供配方肥料、生物农药等,提升了设施果蔬生产的档次和效益。

1.2.4油棉高产创建区。园区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防病治虫、集中连片种植、各户分散管理的模式,在15个村民小组建成了20hm2油菜、棉花高产创建区,示范推广“沣油737”、“铜杂411”、“中棉所63”等高产抗病品种和慈溪式栽培、基质育苗等新技术,并由植保专业队全程统防统治,受益群众272户,创建区油菜和棉花(皮棉)产量分别达325kg/667m2和55kg/667m2。

1.2.5海门山羊养殖区。海门山羊是海门市独特的地方优良品种,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该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园区结合实施江苏省三新工程,通过推广高床舍饲、规模集约化、生态健康化、秸秆循环利用、精料补饲等新技术,建成了占地面积2hm2的省级海门山羊集约化标准千头羊场,规模养羊从1000头扩大到2000多头。

1.2.6农业“三新”展示区。以产业分布为基础,先后建成了10个农业“三新”集中展示区。示范果园立体种养、芋艿高效栽培、大棚设施蚕豆、棉花基质育苗、肥水一体化、专业化防治、全程机械化等适新技术、创新模式10多项,涉及果树、蔬菜、四青作物等适新品种20多个,为农民提供了看得见的示范样板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断提升。

1.2.7沟河高效养殖带。在对园内136条泯沟进行第2轮疏浚的基础上,完善了沟河承包制度,围绕“三兴”河蟹这一品牌,推广以河蟹种养为主的鱼虾蟹混养模式,将40hm2的沟河改造成高效养殖带,效益达8000~10000元/667m2,带动了沟河长效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1.2.8生态绿化林果带。为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和档次,专门邀请了南京林业大学对园区进行绿化设计,通过四旁绿化、庭园绿化、租地造林、林间套种等,园区内绿化面积达66.7hm2,绿化覆盖率达35.2%,改善了园区生态环境。

1.2.9特色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为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先后成立了海果果品专业合作社、蓓蕾山羊合作社和康洁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园区内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集中配送。通过批发、零售、礼品、净菜、专卖、订单配送等多种方式,使园区农副产品销售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2013年合作社销售收入突破百万元。

1.3注重品牌,提升农业附加效应

园区建设坚持品牌为上的理念,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通过多条途径宣传推介,不仅提高了裴蕾农副产品的知名度,还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1.3.1以品牌换效益。结合园区农产品特性和海门市人文历史,总结提炼出“千年人参万年芋艿”、“延年益寿海果黄桃”、“中华贡品三兴河蟹”、“养生佳品乐薯山芋”、“美丽裴蕾悦来越好”等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宣传口号,同时设计了专用包装盒(袋)和二维码,不断放大万年芋艿、海果黄桃、桃园草鸡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使裴蕾村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

1.3.2以参展搭平台。以参加展销会为契机,不断展示裴蕾新形象。在盐城、无锡、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江苏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裴蕾村的优质农产品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品尝下单,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外,还在苏合鲜食直销店、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旅游接待中心设立了裴蕾农产品专销区,实现了农超对接,裴蕾特色农产品香飘万家。1.4.3以宣传做推手。与各级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邀请记者实地采风,围绕万年芋艿、海果黄桃,2年来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刊登报道30多次(篇)。同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加强宣传,“裴蕾”的粉丝达10多万人次,这不仅提升了裴蕾知名度,而且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1.4借园发力,推动富民强村工程

通过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建设,推动富民强村工程。裴蕾村先后被评为南通市现代农业示范村、江苏省二星级康居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农作物统防统治“五有五好”服务组织。

1.4.1调优了产业结构。示范园的建立,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万年芋艿、海果黄桃为主的特色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7762元,增长34.4%,村集体收入达60.2万元(全市排名第44位),从海门市经济薄弱村变成了海门市先进村。

1.4.2改善了基础设施。通过农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在外能人和上级部门的支持,2年累计新建村级主干道8.7km、农桥3座,改造饮用水管网20km,实现了硬质化道路和安全饮用长江水全覆盖,为下阶段的经济腾飞夯实了基础。

1.4.3推动了民生工程。示范园的建设,推动了民生工程,2年内新增绿化面积28hm2,新建功能较为齐全的便民服务中心400m2、公共停车场50m2、健身广场100m2、农产品速测室30m2、电子阅览室30m2等,推进了二星级康居村、生态村、卫生村建设,民生事业更上一层楼。

2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生产力水平一般较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物质条件较为匮乏。就裴蕾村而言,由于原有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了目前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经营、科技含量偏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也是制约裴蕾村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园进一步提档升级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难点所在。

3发展对策与建议

实践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创新是富民强村的最大动力,在村集体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不断壮大村级经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3.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只有制订一个可操作的发展规划,才能为示范园建设提供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理论依据,避免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编制规划,要依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挖掘农业产业特色和自然资源,凸现科技创新;要重点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并使之形成地方品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3.2加快农业科技应用

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挂县强农、高产创建等项目,加大实用技术和专项技能的培训力度,建成一支懂技术、能战斗的村级农技队伍,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引导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合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小型农业机械机具,提高机械化程度。要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创新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为让园区内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必须在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具体做法:

(1)统一管理服务。采取“科研单位(或推广部门)+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对示范园实行统一管理服务,多形式地推进示范园建设。

(2)专家领衔制度。由农技专家领衔,建立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把示范园建成科研人员和农技人员施展才华的基地。

(3)搭建服务平台。吸引科研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进园创业,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维护示范园内投入方、村集体和农民的权益。

3.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以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市场拉动和典型带动等方式,着力在“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特色农业实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并逐步形成项目支撑、合作社带动、专业市场拉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5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篇10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有效性,也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我们在构建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适用性原则。科技项目评价指标要具有和农业科技项目同质性的要求,能够切实反映科技项目的特性和本质。②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项目的整体情况,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③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尽量从客观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主观意识的加入,注重指标的权威性、普适性和代表性。④时效性原则。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立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指标要反映社会价值观念,避免不合适宜的指标影响决策效果。⑤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从而避免相关影响带来的重复计算和影响决策的精准性。

2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

总结国内外的针对科技项目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定性以及其他衍生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经济评估法;其他衍生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集成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方法的选择。

2.1同行评议法一般认为,该方法是针对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估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信度高。但是也有缺陷,比如“熟人关系网“会使其不能真正的有效评价科技项目;另外,对于中间层次的科技项目的评估会使得出的结论摇摆不定等。

2.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复杂问题的意见(一般是20~50位),并据此作出判断。该方法是一种群决策技术,可有效地征求和提炼群体的意见。但比较耗时,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次反馈意见,从而会降低评估效率。

2.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相对更重要的,从而对总体进行排序。但是该方法仅限于书目不多的项目排序,而且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和其他方法在一起使用。

2.4经济评估法该方法属于技术经济评估法,主要通过价值分析、成本效益以及价值功能分析,采用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计算比较得出结论。但是该方法有时候不能较好地量化一些指标,或者存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测算等问题。针对以上几种方法,我们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时选择经济评估法。

3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体系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另外,机会和政府支持是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两个辅助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和分析某一产业竞争力具有相似性,在这里我们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初级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本文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现该因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国内市场需求要素;法律分析可以看做是支持性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管理层面的指标体系则体现企业战略结构状况,经费的划拨则体现政府的支持。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的风险性和技术不确定性,有的指标难以量化,需要定性分析(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而且指标权重直接影响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结果。不同的农业科技项目由于项目的侧重点不同,权重设置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权重。对于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权重的确定方法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能体现评价项目的真正目的;其次,权重确定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较易进行重复评估,体现评估的精准性;再次,权重方法的确定要简单易操作,耗费成本较小,较易被评估机构采用。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