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句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拟人句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拟人句摘抄

篇1

1、蜡烛默默地哭泣着。

2、春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

3、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4、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5、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6、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7、柳树在风中扭摆着腰肢,尽情地跳舞。

8、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9、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10、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1、大海是如此的变换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12、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13、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14、微风柔和地我的面孔。

15、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16、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17、星星就像俏皮的小毛孩,一般让人喜爱。

18、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9、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

20、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21、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22、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

23、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24、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5、蜡烛上的火光欢快地舞蹈着。

26、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7、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28、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29、溪水唱着歌,欢快地向前奔跑。

30、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令人回味。

31、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2、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33、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34、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35、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6、春姑娘来了,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

37、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38、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39、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40、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41、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2、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43、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44、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 微笑。

4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6、每棵树都是那么葱翠,谁也不高傲,谁也不自卑。

47、行道树笔直地站在路边。

48、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49、花儿随风舞蹈。

50、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51、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52、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53、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54、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55、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56、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57、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58、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59、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60、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61、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62、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63、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64、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6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66、落叶随着风翩翩起舞。

67、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我的面孔。

68、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69、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70、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7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72、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73、风儿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4、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75、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

76、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77、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78、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79、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80、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轻轻地伸了个懒腰,从土里钻出来。

8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82、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83、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84、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85、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86、风儿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87、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

88、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89、没有风的打扰,水面很平静。

90、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91、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 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92、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 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93、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94、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95、柳树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96、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97、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98、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99、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100、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篇2

假设课外阅读是展现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课间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景:嫩绿的枝条、金灿灿的迎春花,洁白的玉兰花、粉红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动等车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河边拂堤的垂柳;班会课上带领学生浏览街边小公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样边观察、边欣赏、边议论、边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为习作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诗歌、童话、散文等优秀文章,有的熟读成诵,有的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借鉴修辞谋篇……

读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对前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总结。课上,举行小小的比赛,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会滔滔不绝,一口气能说出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时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发红花,盖红旗,发小奖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练习造句,重点表扬能说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学生;接着重温读过的有代表性的诗歌美文,总结这些文章在写法、修辞上的特点,如: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导学生做片断练习: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为总起句说一段话: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为大地( ),她给山坡( ),她帮小溪( )……

做了这样一系列的准备,再以“春天的赞歌”为题目,进行一次习作,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不愁没的可写了,也不愁写不够字数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篇3

一、在阅读中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在学生的写作中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能否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呢?答案是否定的。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与思考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写作才不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才能信手拈来,写出内容丰富的作品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展开充分而主动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获取更多的间接感受。

(一)大量阅读

杜甫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增加阅读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让学生充分阅读外,还要积极开拓课外阅读空间,为学生指定书目或是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接触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多样的书籍。如科普知识、幽默故事、唐诗宋词、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来感受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写作态度、不同的文化知识,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沉淀与素材积累。

(二)善于摘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真正让所阅读过的书籍成为自己的营养品,就必须要让学生来动笔摘抄,将那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优秀文章记录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并时时翻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这些内容进行内化,才能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同时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传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阅读中来汲取养分。

(三)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对阅读的延伸、扩展与总结,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的途径。这既是积累素材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写读书笔记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对知识的内化,是最佳的写作时机。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阅读完毕,不要急于收尾,而是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写读后感,在思考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在阅读中开展丰富写作训练

(一)补写

留白是一种艺术,许多优秀作品正是运用这一艺术,来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让学生顺着文章思路来进行补写。如学习《将相和》时,关于廉颇负荆请罪这一细节并没有详细叙述,而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来进行补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负荆请罪这一千古流传的故事,当时具体是什么样的场景,他们都说了什么?这样的写作训练基于文本,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联系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来想象当时所发生的情形,如临其境。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亲身体验与感受,这样学生才能结合特定的背景与场合来进行描写。

(二)续写

续写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构思细节、紧接原文的一种再创作。许多文章结尾“文尽而意无穷”,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原延伸,让学生续写相关细节。如《穷人》一文,“桑娜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样就可以顺着文章的情感与特定的背景来展开文章的续写。

(三)改写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语句精炼、意境深邃,以最简短凝练的文字或描绘美丽的画卷、或展现生动的场景、或叙写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习古诗时,我鼓励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白话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思考,写出了许多富有新意与个性的作品。

(四)仿写

写作始于模仿。模仿为学生提供了更佳的范本,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更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这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学习时遇到巧妙的修辞运用,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描写人物、抒感、描绘景色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写中掌握基本的句型与写作方法,感受作者构思的巧妙、用词的精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表达水平、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篇4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出示投影片,让大家看一看。

二、熟悉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词。

(2)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两边。

(3)思考:火烧云指的是什么样的云?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2)抢读课文,看谁读的最好,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说说思考题及自己读出的知识,互相交流,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3、在此基础上再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作业:1、两字一词。

2、查字典,弄懂字、词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文章写了火烧云的那些知识。读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如: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课文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全班分成三组,一组研究一部分内容。下面分组讨论。内容少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讨论。各组要求:

(一)、一组讨论火烧云上来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3、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4、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二)、二组讨论火烧云变化着这部分课文。看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文章中划出来。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写了那些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三组讨论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仿照原句各写一个句子。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又是怎样把这些变化写具体的呢?

2、火烧云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多找几个同学说)

五、作业:

篇5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加强字词句段篇等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又说:“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注重句子训练,丰富语言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离开了句子训练,语言训练就会落空。所以“大纲”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小学阶段经常要抓的句子训练有:用各种词语造句、扩句缩句、修改病句、句型变换、逻辑、修辞的练习等。其中造句的训练举足轻重,而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他们没有看到:造句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独立选材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在训练时,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指导。如:

(1)鼓励学生造复句

请先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勤奋――我要勤奋学习。

②我只要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激励学生主干加枝叶

也请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五颜六色――我学会五颜六色造句了。

②五颜六色――老师要我用五颜六色造句。

③五颜六色――春天,公园里那翠绿翠绿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多可爱呀!

(3)倡导学生一词造多句

还是请先看学生造的句子

①清澈――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

②清澈――她那水晶般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一个词语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选材不一样,可算一词造多句。上面两个句子,好象符合要求,其实是课文《可爱的草塘》和《心愿》中照搬下来的。不能算造句,只能算是摘录句子,积累材料。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词造一句,或一词造多句,都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独立选材。理解书上句子的用法是可以的,但不能照抄。如果一词造多句是造复句,教师可提出要求。

(4)引导学生用修辞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双关、摩声、摹色等。使用修辞不仅能使文章笔下生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能力。下边举两个例子。摩声、摹色这两种修辞方法,就是把物体发出的声音和物体的颜色写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些修辞在课文里有很多。如:

A、猎狗把鼻尖凑在地面上嗅来嗅去,突然汪汪地叫起来。《冬眠》

B、大婶听了,扑哧一声笑了。《女邮递员的信》

C、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火烧云》

这些修辞手法,只要教师略加指点,学生特别有兴趣,就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说就懂,一学就会,有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杜鹃”一词的时候,造了这样几个句子:

A、杜鹃――春天到了,山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摹色,还用了句式)

B、杜鹃――秋收季节到了,每天天还没有亮,杜鹃鸟儿就叫个不停:“咕咕,咕咕……快黄,快割……”(摩声)

C、杜鹃――映山红也叫杜鹃花,它的花是红色的,但是也有白色的,紫色的,好看得很。

D、杜鹃――布谷鸟也叫杜鹃花,它的叫声很好听:“咕咕,咕咕……”好象在叫大家早点起来,谷子黄了,快去收割。(摩声)

(5)指导学生由分到合

所谓由分到合,就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各个单项训练组合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训练。如:今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我走在油菜田边,看见两只金褐色的小蜜蜂,一会儿落在油菜花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在翩翩起舞,一会儿“嗡嗡嗡……”的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这是一句话。就小学而言,这句话比一些自然段还长。句子中不但有“四素”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怎么样),而且有修辞的套用(摩色、摹声、比喻、拟人),还有句式(一会儿……一会儿……)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由分到合的综合训练,而且充分体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类推和轨迹训练下去,到了学生习作的时候,还愁他们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记流水帐,甚至没有内容可写的吗?

二、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是一种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它虽是一种快速闪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却是一种能力,是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大纲就明确规定: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如《海上日出》第三段具体描绘了日出时的情景,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这部分除了运用直观挂图、投影外,还要靠学生的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上升的过程,把太阳的形状、动态、颜色、亮光刻画得真实,传神的。读第四段课文,学生通过语言的感受,在脑海中出现一幅水天一色,阳光灿烂的壮丽图景。读第五段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体味,在云层很厚的情况下,日出又有哪些特点?找出描写它们的句子进行细读品味,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例如课文为什么要用“镶”字?对照图说明“镶”是在加边,因为云层很厚,光线透不过气来。黑云的边上就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用词很贴切。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要让学生体会阳光照亮一切,作者沐浴在阳光下感到特别温暖,心情特别兴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需要积累,而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办法。许许多多老一辈专家学者之所以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背诵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一代文豪巴金少年时代就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得很熟,后来写出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他深有感触地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摸到文章的调子……”因此,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或篇章,一定要严格要求,指导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但一定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要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积累语言除背诵外,还要指导学生摘抄,抄那些好词佳句,课文精彩片段,新颖的句式,准确的措词以及新出现的成语等等。另外,还可以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外貌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等等。然后反复细读,比较欣赏,逐步消化。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有长进。

四、练习说写,运用语言

篇6

1、结合预习提示:假如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把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要害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索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详细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练习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2、结合练习重点:语文教材中,“练习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练习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练习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练习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爱好,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练习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把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练习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惫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篇7

一、强化初中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在本人对所在地的各个中学的学生的预习水平分析发现,中学生们在预习上出现极大的偏差,只有相当少数的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而这些少数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学的也相对轻松,成绩都处在年段的中上水平,这充分说了预习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大多数还未掌握语文预习的方法或是缺乏预习的意识的学生,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第一,老师们要对初中生提出清晰的要求,让学生完成,作业以纸张的方式?f交给老师,比如要对作者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纸张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国籍,写作背景,代表作品还有突出贡献等等。摘抄文中二至三句优美或是富有哲理的句子在纸张上。对课后习题的解答也要逐一写出,在要上交作业的压力下,学生便会按要求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老师们还要让学生对课文想出一些问题,把不懂的地方写在纸张上,教师进行问题的统计,帮助初中生们去解答,还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模块取得好的成绩。

二、通过对课文的解读 强化学生的吸收能力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为学生们解读更多的课外书籍,那么日常的对课本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中的课文可以作为教师们的解读范例,教师们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从名家们的作品中的借鉴吸收化用的能力。

在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结构的作用,以及写作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的运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结构进行模范写作。其次,对于课文中好的语句,灵活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丰富的表现手法,要让学生进行摘抄,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润色方法,添加上比喻,拟人,排比等等手法,增加文章的色彩。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具有能够升华主题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上的深刻性,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示范作用。单纯的课文解读还不能足以满足学生习作的要求,老师们要培养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同时还有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可以在班级成立一个阅读角,让学生把推荐的书目摆放在阅读角上,让学生能够想要阅读的时候就能有书读,在读的过程中也能像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一样,将优秀的作品中使用的写作方法进行模仿创新,从而成为他们在考试的习作上的亮点,取得好成绩。

三、成立学习小组,集中整体的智慧

单个人的思维模式难免会产生片面性的弊端,因此就需要集中整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学习小组的成立能够大大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因此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帮助他们去组建学习小组。

在成立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小组成员人数,为了让小组成为每个人都能够有参与讨论,人数控制在4―6人。其次,成立小组的时候要避免小组成分不平等的情况出现,优等生居多或是学困生居多,都会大大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优等生百分之二十五,中等生百分之五十,学困生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进行安排,有利于整体学习小组的成绩的提高。最后,为了防止出现优等生不断答题的局面,老师要对小组有所要求,就是每个成员只能答题一次,这样就能激励小组中的学困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和名次,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积极进行思考探索,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最最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中,老师们要注意倾听,适当的给予孩子们援助,辅导他们解决语文学科上的难处,从而让孩子们减少在语文学科上的压力。

篇8

关键词:“三结合”;“三利用”;课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3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教师认为难教,教学时间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笔者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三结合”的教法

即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 结合训练重点:在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1)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2)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前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笔者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笔者首先是让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的教法

即利用工具书、多媒体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 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都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故宫的格局及其作用,对去过故宫的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对没去过故宫的孩子要让他们想象故宫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是很难的,为此笔者在课文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以“旅游”形式,让学生看故宫的视频,了解故宫的各个部分及功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滨”等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会写“滨”“躺”“踩”等13个生字;

2、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理清课文脉络;

3、通过具体词句,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理解生字词,会写生字;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师:孩子们,咱们初次见面,老师想先带你们看一组图片,好吗?(多媒体播放一组动态图片)

2.情感引语:孩子们,这里美吗?想去看看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画面导入,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学习情境。学生看似漫不经心的教学导入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内驱力。】

二、揭题导入,读写课题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海滨小城》

1.写课题(板书)

①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②“滨”是本课的生字,前鼻音,左窄右宽,下横稍长,最后撇点。

2.读课题

要求:声音清晰响亮(指名读、齐读)

3.质疑

海滨小城在哪里?有哪些美景?(预设)

4.师: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课文里,请你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师生一笔一划地共同完成课题的书写,既体现文眼的重要,又关注了生字的书写指导。】

三、检查自主学习单学习情况,扫除障碍

师:自主学习单完成了吗?看看词语能读好吗?

■出示生字:

滨  鸥  胳  臂  睬  载  亚  凳  榕  除  凰  栽1.指名读生字,要求学生认真听,互相正音。

2.正音:

①胳臂的“臂”多音字,还读手臂的“臂”;

②“凳”后鼻音读的准,奖励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遍; ③区分“栽”和“载”(长得相像,却有区分。有木栽树木,有车载东西)

■出示词语:

海滨  海鸥  沙滩  浩瀚

渔民  胳臂  理睬  满载 喧闹

靠岸  凤凰  石凳 除了  夏天  整洁  踩踏

1.指名读词语,要求学生认真听,理解意思。

2.解释:浩瀚(联系上下文,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出示句子:

(1)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

(2)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3)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烈,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指名读句子,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从而实现在课堂上与老师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四、轮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单第四题)

1.师:词语没问题了,课文能读好吗?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仔细了!(检查自学情况)

2.师:好,读顺了全文,接下来请默读并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3.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4.板书:美丽  整洁

5.师:同学们,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我们叫——中心句。那么,课文通过哪几处景物来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出示:大海  沙滩  庭院  公园  街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听边思考中,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五、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最想欣赏哪一处的美景? 预设一:欣赏大海美景,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2自然段,完成填空

(      )的天    (      )的海

(      )的帆船 (      )的军舰

(      )的海鸥  (      )的云朵

2.根据填空,关注大海景物颜色变化,渗透写法

师:大海给你怎样的印象?(美),作者是怎么写出大海的美?抓住景物的颜色,这就是景物的特点。

板书:抓景物特点

指名读出大海的美。

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带他们欣赏最向往的风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脑动笔动口,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大海的美。】

过渡:接下来,你们还想去哪儿?

预设二:欣赏沙滩美景,学习第3自然段

1.

来到沙滩,你看到了什么?(贝壳)怎样的贝壳?

2.通过“寂寞”了解拟人句,感受沙滩的安静。

师:贝壳为什么“寂寞”?这是一个拟人句,把贝壳当作人来写。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寂寞”?是的,因为安静所以寂寞,这里通过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安静。

3.女生,读出小贝壳的孤单寂寞。

4.通过捕鱼船队归来,感受沙滩的热闹。

师:那沙滩上什么时候会热闹?(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都带回了什么?

5.想象:看到这些宝贝,他们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生1:孩子们奔向自己的父亲,寻找金黄色的海螺,高兴的“哇哇”直叫;

生2:父亲们的脸上满是欣喜的神情,因为自己的满载而归……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一片“喧闹”的景象。

6.男生,读出沙滩的热闹。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具体的情境,抓重点短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沙滩的热闹与安静。】

六、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又到了咱们写字的时候了!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最难写呢?

1.重点指导“躺”“踩”

①“躺”:“身”高高瘦瘦站直了,撇的右边不出头,“尚”略宽一些。

②“踩”:“足”字旁短又瘦,给右边的撇留点空。

2.师范写

3.生在习字纸上描一个,写一个。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4.师相机评价,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七、小结

师:海滨小城还有哪些美景,作者又是怎么写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八、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遍;

2.摘抄课文中最美的句子,并背下来。

九、板书设计:

19 海 滨 小 城

篇10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人生,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时,干脆就乱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从而去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给学生讲,作文要言之有“物”,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可指导学生做以下功夫:

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积累。对于课本资源,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中就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值得积累。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充实自己,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贫乏,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受宫刑,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发愤著成《史记》,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就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赤壁赋》对于人生悲喜的思辨;面临被追捕,而胸中却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气……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反思,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的收获。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稍提醒同学们留意一下,摘抄一些,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均可纳入自己写作的素材之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清泉。另外,知道别人曾亲历过的事,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应注意积累。

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不仅有完整的事件,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开门见山的方法,整齐的论证结构,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加以收集归纳整理,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