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7 16: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排比句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3、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4、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5、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时候,他忘记了建立自信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浑噩度日的时候,他忘记了阅读好书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悲观失望的时候,他忘记了建立自信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忘记了谦卑为怀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背信弃义的时候,他忘记了诚实守信是一种习惯。
6、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7、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8、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人生是一条河,岁月是一张橹。
9、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10、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偎依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美是跳跃在海面上的一抹斜阳。
11、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
12、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草原纵横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人类拦江筑坝,展现的是自己豪迈的气魄。
13、小溪是勇敢的,它不畏高山峻岭的阻隔,不畏脚下道路的崎岖,勇往直前;大树是坚强的,它不畏狂风暴雨的打击,不畏严寒酷暑的煎熬,昂首屹立;灯塔是无畏的,它不怕无边黑暗的包围,不怕常年累月的孤独,永放光芒。
14、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
15、我是一只蜜蜂,在祖国的花园里,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为祖国酿制甘甜的蜂蜜;我是一只紫燕,在祖国的蓝天上,穿越千家万户,向祖国向人民报告春的信息;我是一滴雨点,在祖国的原野上,从天而降,滋润干渴的禾苗;我是一株青松,在祖国的边疆,傲然屹立,显示出庄严的身姿。
16、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给我一次挫败,让我经受磨练;给我一次失败,让我学会反省;给我一次耻辱,让我学会振作;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17、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篇2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容易读错的字准确的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汉字的考查,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语法的考查主要是对病句的识别和修改。修辞的考查表现在试题中,有:常见修辞方法的识别、比喻句的仿写、排比句的填写和对偶句的改写或对句、口语交际中根据情境进行对话等。
常见的语言运用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内容,给报纸设计栏目,设计主题活动,对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另外,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值得关注。
3、认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以课外文章为主。学习中应该注意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整体理解感知。二是能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三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四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要能读、能写、能翻译、能背诵。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是课内外相结合,考查的题目设计不仅有文言文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与现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试题。
需要强调的是,对教材上列出的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这些都是“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篇3
一、立意新颖
要想使自己的文章不落俗套,须注意克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它限制人们的思维活动,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思维定势在同学们作文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人云亦云。比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自不量力的一种表现,但反过来想,“弄斧必到班门”,就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样的立意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每届新生我都为他们讲《黔之驴》的故事,让他们谈一谈认识,大部分同学都批评驴子徒有其表而无一能,其实为何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呢?驴的强项是拉碾负重,而不是在山林之中与老虎搏杀。是谁造成驴子弃长用短、无辜被吃的惨剧呢?是“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至山下”的”“好事者”。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事者”又何尝少呢?各种人才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事例不是俯拾皆是吗?如此立意就自出机杼,翻新出奇,好似清风拂面,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总之,作文时如果能克服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然后通过比较、筛选,舍弃那些常规的写作角度,选取最佳角度,写出的文章定会别有洞天,使人耳目一新。
二、选材新鲜
目前同学们选用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都大同小异,从中看出学识少,见闻贫乏,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到材料出新,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每位同学最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摘抄,一个剪报,多涉猎课外书籍报刊,如《读者》、《中学生作文指导》、《语文周报》及各类相关报纸等,将优美的段落、名言警句、新鲜的事例分门别类地整理在“摘抄”或“剪报”上。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于爱国、理想和追求的素材;逆境、拼搏和勤奋的素材;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素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素材;道德、情感和责任的素材等几个方面。形成作文材料库,积少成多,时常翻阅,勤加背诵,“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三年下来会有很大的收获。
此外,还可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实话实说”等,从中汲取最新的信息以做储备。这样便有了源头活水,写作时便会信手拈来,思如泉涌,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横眉冷对方格纸,搜肠刮肚写不出”的现象了。
三、结构精巧
结构方面除了思维的条理性,即将写作内容划分好层次,有秩序地排列好之外,还应注意如何才能使中心更为突出,使人一目了然,怎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等问题,这就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技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文章可以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可以运用设问,吸引读者;也可以引用诗词谚语等,由此引入正题。文章中间注意段落的衔接、语言的过渡、语言的连贯;语言连贯可用代词呼应,可用关联词语,也可适当重复上文的内容或语言等等。文章结尾可以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可以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也可以写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总之,精巧的结构会使文章与众不同,从而引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扣住读者的心弦。
四、语言鲜活
眼下同学们作文中的语言存在“四少三多”现象,即识字少、词汇少、句式少、修辞少、,错别字多、病句多、废话多。针对这种现象,除了上文所说的材料积累、多读多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巧用成语
成语词典这本工具书同学们都应具备,时常翻阅,每天记两个。三年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数目。写作时注意运用,就会为文章增添不少亮色。
2、在句式上下功夫
长短句、整散句兼而用之或散中见骈,这样状物写景或者是述事说理,就能摇曳生姿。
3、在修辞上下功夫
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的重要手段。可从单项训练入手,如造排比句、比喻句,进行仿写片段描写等。这项训练要早做,经常做,大量做。要在头脑中树立这样一种认识,不管是说话还是作文,总想说出比喻句来。长此以往,定会有大的飞跃。
4、善于运用书中的材料
篇4
著名作家邱华栋就写作与升学的问题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把目光放在提高升学率上,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北大艺术系教授陈旭光就写作的综合素养说:“可以在常规的语文教育之外,适当地、超越性地走出中学校园。写作不仅是为了应试,而其他门类的文学修养也非常重要。”
究竟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呢?著名专家崔道怡认为,“学校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灵性,而灵性就是创造性,要让更多的孩子在形象思维素质方面有所提高。”
一、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克服应付心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首先必须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后,大多数学生总是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随便应付了事。因为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他们就觉得作文是一个负担,一种重压,所以产生了敷衍了事的心理,草草写完就交差了,对于结果如何,评价又如何,那就是教师的事。为此,必须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作文的“激素”。
在兴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大家都知道,农村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他们对城市孩子存有崇拜心理,认为城市孩子见识多,写出的作文新鲜有味。为此,针对农村孩子的这个特点,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作文是写在纸上的人和事,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写出来,也就是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例如我在教学生习作时,结合单元专题,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再想一想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人间处处真情在,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最熟悉不过的也是父母,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犹在心头。回忆中,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他们用自己的手写出了对父母感恩的心,用平实的文字表达出了对父母真挚的情。这样下来,他们还怕习作吗?
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我认为让学生把阅读和摘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学生习作有一个“模仿”的过程。
1. 赏析课文,夯实基本功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有一种倾向:即在阅读教学中不讲写作,在作文教学中不讲阅读,导致阅读教学和作文互相割裂,没有联系,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畏惧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读和写巧妙结合,能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和密度,语言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熟读精析,体会语言上的艺术;通过反复思辨,体会遣词造句的用心所在;通过反复剖析,体会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从不少范文中学到了写作的方法。
2. 仿写练笔,循序渐进
如学了《安塞腰鼓》时,就训练学生对排比句的仿写;学了《白杨》,就指导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了《火烧云》《鸟的天堂》,就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变化的不同特点来写的方法。坚持一定量的仿写练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写作技巧。
3. 摘抄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诵读来丰富词汇,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摘抄,只有读抄结合,才能拥有大量的词汇。我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教学生分类摘抄,把摘抄内容分成事件、景物、人物和动物四大类,再分成若干小类。学生摘抄的语句一般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在写作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能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孩子经常面对的是青山绿水,常有采野菜、捉小鱼的乐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如花开花谢、季节更迭、山峦小溪、插秧割禾、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感而发,丰富自己的写作的“素材仓库”。
四、更新作文观念,让学生自主作文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因此,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童话故事、卡通电视剧如痴如醉,于是就从学写故事入手(这是学生自主作文的有效渠道之一),让他们自己命题,大胆选材,写自己要写的内容,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情感,不拘形式,那么他们“作文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篇5
关键词:作文;过渡;兴趣;有效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由此迈入写作的门槛,教学上称之为“习作”――学习写作之意。三年级习作要求学生完成“由说到写”,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二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而到三年级就开始命题作文。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命题作文的要求,除了在词语运用方面继续进行训练外,还应在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方面,重点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从看图写话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命题作文,中间不至脱节。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方面的一些练写方式,仅供参考。
一、从观察入手,解决选材问题
1.留心观察,捕捉素材
写景状物是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事物写生动具体,必须要学会观察。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教给他们三个方法:(1)选好观察点。如在习作《广场一景》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定在广场中央,这样观察视野开阔,整个广场的景色也一览无余。(2)确定观察顺序。有序的观察,写景状物,可以使文章让人一目了然。观察顺序有多种,按时间、空间、方位等。(3)抓住景物特点。每一样景物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比如抓住这种事物独特的形状、颜色、动静态、样子来描写)只有抓住了它的特点描写才生动细致。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材料,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讲。
2.认真阅读,积累素材
(1)语文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不仅文辞精妙,内容丰富,而且其中的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①句式仿写。如排比句、比喻句和一些运用了关联词的句子,就可以让学生经常练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②段落仿写。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大熊猫》第一自然段关于大熊猫外形的描写后,我就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这段的写,用上一些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出来。③篇章仿写。对一些经典的例文,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例文,掌握例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指导习作。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岭》时,我们可以仿着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一处景物。(2)课外阅读。我除了让学生记住课文里的好词佳句以外,还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本期我们读了《学语文之友》、《昆虫记》、《木偶奇遇记》、《唐诗三百首》、《中华成语故事》等,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人准备一本专门用来摘抄好词佳句的笔记本,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对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能熟读成诵。
二、从方法入手,解决谋篇布局问题
1.以读带写,范文引路 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优美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作文要求是介绍家乡的景物或特产。在教完《家乡的红橘》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说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再选一种你最熟悉的特产模仿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以家乡的桃子)为例:第一自然段介绍家乡的位置,点明特产;第二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桃树的叶子,桃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成熟的果实;第四自然段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初学写作阶段,模仿着课文《家乡的红橘》来进行构段,对于那些一写作文就无从下笔的孩子来说,这样写应该容易得多。
2.精心点拨,解决思路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和训练,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写作方法。比如《江南水乡――周庄》按周庄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构段;《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构段,《香港夜色》是按山下到山顶游览顺序构段。三篇文章都用了先总后分的构篇模式。因此,我们应该讲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在写同类文章时也建立相应的构篇模式,然后通过多次练笔,做到活学活用,手到擒来。
三、从生活细节入手,解决语言问题
1.化虚为实,先做后写 大多数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学生作文。比如本期我校开展了拔河比赛,比赛后我引导孩子们回忆:拔河比赛前你看到了什么?当时心情怎样?拔河比赛时你看到同学们都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神情怎样?比赛后,同学们又是怎样的神情?你的心情怎样?由于拔河比赛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事,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更生动有趣。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快乐;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52-02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大抵有四点:畏难情绪、底子薄弱、技巧不足、感悟不深。要想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必须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方能实现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笔者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一、巧设题目,正面激趣
(一)抓住特点,有的放矢很多学生经常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不然,只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就迈出了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下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不同的题目。在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题目要饱含情趣,可以设计“我上初中了”、“童年那些事”、“亲情伴我成长”一类的题目;在初二,学生个性最为张扬,对外界事物有独立的观点,题目要充分满足“小大人”的心理,可以设计“我入团了”、“我吃到了苦头”、“奇遇”等题目;在初三,学生思想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加深入,题目要彰显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可以设计“成功还会远吗”、“感动相随”、“心的距离”等题目。教师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化,避免机械地设计题目,比如常见的“我的妈妈”,就不如改为“和妈妈说句心里话”、“妈妈,我多想对你说”更能使学生跃跃欲试。题目设计得好,学生就会眼前一亮,感觉有话想说,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放宽话题,张扬个性
初中生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即便是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可以放宽话题,让学生张扬个性,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举例来说,互联网是人尽皆知的事物,几乎每个学生都接触过,而每个学生利用互联网的程度和用途又不完全相同,由此展开对上网的讨论必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教师不妨设计一道“上网之我见”的题目,学生从各自体会出发,有的认为上网对学习无益,反而使成绩下降;有的认为上网大有裨益,开阔眼界之余还能交朋结友;有的认为上网很轻松自在,不知不觉就打发了时间;有的则认为上网其实是双刃剑,是利是弊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等等。学生对某个问题各执己见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在慢慢成长,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人感受的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作文其实不难。
二、厚积薄发,下笔有神
(二)博览群书,增加底蕴
常言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阅读能让视野变得开阔,让底子变得厚实,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一直以来,由于考试的缘故,学生阅读的范围囿于课本、教辅,鲜有涉猎课外书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不利于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推荐的几本课外书籍之外,但凡于身心有益的报刊、杂志、小说皆可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底蕴,使学生作文如同有源活水。
(三)随手笔记,积累素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必定会碰到一些触动眼球或引起共鸣的佳词妙句、名人轶事,随手将其笔录、摘抄,并持之以恒,无疑会构成原始素材积累,对写作产生很大帮助。这些精彩的素材,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跟着兴趣走,比如妙语连珠、读书笔记、成长脚印、剪报等,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比赛或活动的形式展示“成果”,以保持学生对素材积累的浓厚兴趣。通过长时间、有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信手拈来就不难了。
(三)扎根生活,汲取养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比较活跃,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都有了最初的思考,而且敢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使得他们阅历浅、经验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不用再绞尽脑汁凭空臆造故事。哪怕是老师的一句叮嘱、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普通的实验……都可以成为思考生活的切入点。这样,让学生慢慢体会生活的滋味,作文的感觉就出来了。
三、开放训练,拓展思路
任何技巧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练就,写作亦属同理。训练的“火候”不够,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就不足,作文自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把握好“火候”,通过开放式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写作技巧。事实上,训练不一定要动辄下笔千言,适当的片段练习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效果更佳。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可让学生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扩写一段约两百字的描述性文字;教学《春》一课后,可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迁移到秋景图,仿写“秋是‘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是‘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是‘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之类的排比句;教学《羚羊木雕》后,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当万芳把刀塞到‘我’手里时,她想了些什么”。通过这些扩写、仿写、续写的开放式练习,学生得以开动脑筋、开阔思路,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四、多元评价,侧面激趣
传统作文评价比较机械,评价标准大多针对作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由教师批改作文,评价的好坏均表现在分数上。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变化、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灵活调整策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比如采取学生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使学生从批改别人作文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采取作文比赛、活动报道、手抄报制作等形式,以赛代练,让学生成为“评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写作兴趣,并予以适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元的评价就会产生成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随之保持。
纵观初中语文教学,“作文难”是一直困扰教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施教,大胆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篇7
关键词:课本资源 作文教学 语言 技巧 选材
如果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形容语文课中的写作教学,我想不会有老师反对。但辛苦归辛苦,写作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原因何在?
如果我说是因为花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力太多,但时间太少可以赞同吗?精力多:找范文,写例文,讲技法,改作文,评优劣……哪一项不让人费尽心思?时间少:正是因为太花精力,一学期的作文课能保证间周一次的就应该算是勤快的老师了吧?为什么40分的阅读让我们花三年中的起码四分之三时间去打理,而55分的作文只用了不到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对待?因为阅读教学有课本,教参,练习册,作文教学呢?感觉什么都没有,所以,归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把作文教学淡出课堂。越不教,越难写;越难写,越不愿教……终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我们是否可以在重视阅读教学的同时也把写作教学一并抓?毕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时间的千淘万沥,编者的千挑万选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选材还是技法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能充分挖掘文中的写作资源,并采用合适的训练方式,合理利用,应该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应该学什么?
首先应该是学习语言。
对,满篇华美词语的堆砌会让我们蹙眉,但是,整篇文章都是干瘪的话语也让我们生厌。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谈什么写作文。课文中的新词汇就是对我们语言的充实;那优美的句子,也是我们应该收入囊中的宝贝;至于名言警句更是不可放过的最佳猎物。看一段考生文字吧――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如果考生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何来评卷老师的眼前一亮?
其次应该学习选材。
选材立意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一写作文就咬笔头,挠脑袋,一问,不知道写什么。学学课文中的作家选材吧。为了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莫怀戚选择了散步这件小事;为了表达父爱的深沉,朱自清刻画了买橘这个场景;为了传递对故乡的怀念,琦君寄情于那杯浓浓的春酒……原来写作就是凡人小事,嬉怒笑骂,身边的人事物,触怀的小情感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
最后应该学习技巧。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写出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作文的技巧问题。学《口技》的侧面描写;学《变色龙》的一波三折;学《海燕》的象征;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对比;学《散步》的以小见大;学《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线并行……纵然真情实感才是作文的关键,不可否认好的技法定能让作文锦上添花。课文中的写作技巧用得那么明晰,用它们来做典范既解决了阅读问题,又提升了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应该怎么学?
富兰克林说“空袋子难以直立”。要让空袋子立起来当然就要积累足够的货物。所以第一要做的就是积累。
学生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的积累,不少作家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也常感叹得益于幼年时对名家名作的读背;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也认为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必备书目。由此可知一直强调的摘抄记录真的很有必要。毕竟胸无成竹何来构图?所以字词听写,语段背诵,名句默写,这些积累都是很必要的,
优美语段,灵巧构思再多都是不可以照抄的,还有“抄袭”这把尚方宝剑在我们头顶悬着的呢。那我们就让它改头换面――仿写。
这一方面出卷人早就给我们提了醒,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仿写一定是必考题型。我们也可以多操作啊,还一举两得呢。不必说续写排比句,不必说仿写《陋室铭》,也不必说添举反面论,单是训练一个词语造句也是仿写的起步,对学生也是一次思维的训练。
有了积累相当于我们有了原材料;有了仿写相当于我们挑选了适合自己的装饰;如何把它们巧妙的结合,构建自己心仪的建筑就需要我们学会活用。
这个活用不只是词句段的简单重组;也不只是仿写名段的旧瓶装新水;而是让我们活用文章的构思,活用文章的主题,活用文章的形象……从里到外,活用为自己的文章服务。比如《手握一滴水》这篇考场作文化用了《木兰诗》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经作者一改,关爱家人、热爱和平这个主题成了坚持人生有价值的选择,这一改,绝对用的上旧貌换新颜这个词。
如果我们用课写作范文,我们损失了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加入写作内容,我们损失了什么吗?没有!字词积累,古诗文默写,必考!加不加都是必背的。句子仿写,必考!加不加都是必练的。活用这项增添了麻烦?不,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人物形象,不管是字词语段,还是主题思想,只要能够活用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用课写作范文,与我们平日的语文教学根本就是同向而行,定是如虎添翼之举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书本不竭源。好好利用课文这个写作范本吧,它会让我们的写作教学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转身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篇8
本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白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叙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把思乡怀旧之情倾注其中;《珍珠鸟》描述了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美好情谊。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5个词语。
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语言积累
背诵《白鹭》《蝉》。
体会、积累蕴含作者感情的句子。
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能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口头表达
学会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书面表达
能仿照课文,写出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能把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实践活动
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导入: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本第一单元导语页,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上的内容和图片。
课件出示:
(2)引导看图。(预设:图上有一朵盛开的花,它有着金黄的花蕊、洁白的花瓣,露珠在花瓣上摇摇欲坠;空中有展翅飞翔的鸟;能想象到晨曦、微露、田野、清风……)
(3)引读句子: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与花鸟、自然有关,(学生读)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读)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情境导入,初识白鹭之美。
(1)导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万物,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文章。我国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倾心赞美。他是怎样通过文字写出白鹭的美,抒发自己的感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白鹭》。
(2)板书课文题目,指导认识“鹭”。
提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课文中提到的白鹭、朱鹭、苍鹭等。“鹭”是上声下形的形声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课件播放白鹭觅食、栖息、飞翔的视频(视频约两分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你对白鹭有什么印象?通过白鹭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白鹭雪白的羽毛衬着蓝天碧野,很美。让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张志和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过渡:白鹭在不同文人墨客的笔下各有特点,在杜甫和张志和的诗词中,白鹭是和翠柳、桃花等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单元学习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让学生对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白鹭之美,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鹭如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边读边将课文中的生字和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读反馈,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白鹭精巧色素适宜白鹤嫌弃寻常蓑毛长喙黛色玻璃框嵌入
镜匣绝顶嗜好望哨恩惠清澄铿锵韵律美中不足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
(2)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蓑毛”的“蓑”读suō,“喙”读 huì,“框”读kuànɡ,“嵌”读qiàn,“匣”读 xiá,“嗜好”读shìhào,“澄”“铿锵”都是后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勾画出来并相互交流。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提示:可以通过近义词替换、拆字相加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引导体会“精巧”是精细巧妙的意思。
(2)从全文充满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眼中,白鹭是一首诗。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一:从第2~5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美、色彩美。
预设二:从第6~8自然段中,感受到了白鹭在田间“钓鱼”、枝头独立、黄昏时低飞三种不同场景下所表现出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鹭的关键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同时落实“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一学习目标。
板块三再读课文,感受外形美
1.学生快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4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这4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来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写出了白鹭形象的适宜。
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提问:“适宜”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体会:句子中的“适宜”指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恰到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读好“一切”“适宜”,读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感悟对比,品“身段美”。
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1)读句子,思考:作者想表现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白鹤、朱鹭和苍鹭呢?句中“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是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等词语表现出白鹤、朱鹭和苍鹭的不适宜,从而侧面突出白鹭的适宜。
(2)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指名读)
3.感悟排比,品“颜色美”。
(1)教师引导: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美?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读句子,想象白鹭外形的精巧美,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交流:从“雪白”“铁色”“青色”“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中能感受到白鹭“色素的配合”十分适宜;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中能感受到白鹭“身段的大小”恰到好处。这是对“适宜”的具体描写。
(3)提问:“一分”“一忽”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蓑毛”“长喙”“素”“黛”?
引导体会:
①两个“一分”和两个“一忽”,在文中都是强调数量极其微小,小到极致。作者用词准确,说明了哪怕色素、身段发生一丁点儿变化,都会影响白鹭的美,凸显白鹭美得精巧、适宜。
②查字典理解“素”“黛”。(“素”的意思是“白”,“黛”的意思是“黑”)
③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理解“蓑毛”“长喙”。
4.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教师介绍:“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处描写,是借鉴并化用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郭沫若《白鹭》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朗读文段,比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交流体会。
预设:运用“增减、长短、素黛、白黑”这几组反义词构成了排比式的语句,使语段整齐匀称,如诗一般。
(4)点拨:作者将对绝代佳人的描写用到白鹭身上,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白鹭的外形之美,以及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白鹭“精巧如诗”。
(1)导读:同学们不仅感受了白鹭精巧的外形美,也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精巧。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老师将课文中的部分语句以诗的形式写了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教师指导朗读。(配图片和音乐)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课件出示配文的插图,指名配乐读。师生合作读。试着背诵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紧扣“适宜”二字,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嫌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白鹭的美。同时引入宋玉的赋,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进一步体会白鹭之美,其外形的“适宜”程度无可挑剔,实在精巧如诗。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图画、文字、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和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表达方法,抒感,背诵积累。
板块四学习写字,抄写积累
1.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
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
(1)引导观察,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在书写这些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嫌、嵌、匣”,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嫌:左窄右宽,左部“女”的撇点与右部“兼”的撇形成避让。
②嵌:“山”扁小,“甘”上横向左探出,中间是一横,“欠”的捺要舒展。
③匣:三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3)学生练写,展评。
(4)学生自主练写其他字。教师边巡视边提示书写要点:
①鹤、韵:左右宽窄相当,“鹤”字第三笔是长撇。
②框:左窄右宽,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
③哨:“肖”上面的部分不要写成“小”。
④恩:上长下短,“因”字不要写成“田”,注意框内的“大”末笔捺变点。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并摘抄你喜欢的自然段。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功底,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字识记、书写的规律,相互提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识写生字的能力与书写的自信心。本文语言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范本,学生可以通过摘抄文句积累语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配乐朗读,回味形象美
1.导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再次欣赏白鹭的美吧!
2.配乐,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
3.过渡:“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为什么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第6~11自然段,去感受白鹭的神韵,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美的独特感受吧!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味白鹭那精巧如诗的外形美,积累语言。提出问题“为什么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激发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想象画面,感悟神韵美
1.小组合作,读中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学生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第6~8自然段,试着读出画面美。
·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写在教材上每个自然段的末尾。
2.引导交流,说中悟神韵。
(1)比较归纳,取画名: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哪三幅优美的图画?你为每幅图起了什么样的名字?
学生交流预设: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起舞图……
(2)描述画面,悟神韵:请你选择第6~8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预设一: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垂钓时的悠然、宁静。
a.引导学生想象,体会“钓”字的形象传神:白鹭怎样钓鱼?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预设:一个“钓”字用得极其形象传神。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使白鹭捕食时的悠然自得,与清水田的宁静澄澈浑然一体。
b.提问: “玻璃框”“镜匣”指什么?“嵌”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预设:清澈的水田就像玻璃框,一两只白鹭悠然地站在水田中,望着水田里游动的小鱼。突然,一只白鹭迅速地叼起一条小鱼,一口吞了下去,随后又静静地站立不动。一切都那么安宁,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水田就像透明的镜匣,倒映着白鹭的身影。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水墨画,画中的主角是白鹭,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c.指名读:带着这种感受,读出白鹭在水田中“钓鱼”的悠然、宁静之美。
②预设二:学生交流第7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独特、悠然。
a.引导想象: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不是在望哨。“望哨”给人紧张、不安稳的感觉,而白鹭站在树顶时的状态是悠然的。)
b.提问:“嗜好”是什么意思?白鹭的嗜好是什么?从“孤独”“悠然”“嗜好”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白鹭在干什么吗?
学生交流预设:“嗜好”指特殊的爱好。枝头独立是白鹭的嗜好,凸显了白鹭高雅脱俗之美。白鹭站在树顶上,让人感受到孤独也好,悠然也罢,作者的意思是说白鹭优雅矜持,让人产生美的联想和感受。它可能在眺望远方的风景,可能在思念久别的朋友,可能在等待觅食的同伴……总之,它是闲适的、悠然的。
c.指名读,读出白鹭闲立枝头远眺的悠然之美。
③预设三:学生交流第8自然段的内容,感悟白鹭低飞时的清纯、美丽。
a.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在黄昏时的乡村,人们偶见白鹭低飞的画面会是怎样的?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的身影,时而掠过……时而盘旋于……时而飞向……晚归的农民们,放学的孩子们……看到白鹭,它的蓑毛是那样洁白,映着余晖,清纯美丽,宛若仙子,让人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之美。
b.为什么作者说“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怎样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学生交流预设: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静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作者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清澄”原指水清澈透明,在课文中比喻画面清纯美丽。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这本是乡村偶见的情景,在作者眼里却是“清澄的形象化”,正突出了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c.男女生分读,读出画面的清澄之美。
3.看图练习,背中悟表达。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描述的三幅图画及提示词,学生看图朗读或背诵相关文段。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白鹭垂钓图 在清水田里时有站着钓鱼
第二幅图——白鹭瞭望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第三幅图——白鹭起舞图 黄昏的空中偶见低飞
4.小结: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这些本是白鹭的生活习性,然而,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如诗如画般的美丽,表现了白鹭的优雅独特,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如同在读“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设计意图】白鹭的神韵之美以及“清澄的形象化”等,学生难以感悟。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是读与想象。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反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朗读,想象补白,描述画面,在文字与画面的转换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美
1.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1)导读:白鹭不仅外形美得如精巧的诗,而且生活的场景也如诗如画。这样美的白鹭激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2)教师引读“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学生接读后面的文段“白鹭不会唱歌……”。
(3)引导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几个地方写到了作者对白鹭的感受与人们的不同?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读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发现白鹭的寻常之美)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作者能欣赏白鹭的独特、悠然之美)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白鹭优美而不张扬,它常见且平凡,孤独而又悠然,它清澄得如诗如画。这句话总结全文,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与课文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整体回归,学习表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完成课文结构图。
课件出示:
(2)看结构图,回顾全文。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方法:描写了两个方面,三幅画面;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直接抒情;用词精确等。
(3)看结构图,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3.仿写练习,学习表达。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仿写练习。
题目一: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题目二: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抓住一两个生活场景来写,突出它的特点,抒发自己对它的感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当堂训练,以评导写,指导修改,落实一课一得,并初步了解对比手法与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课外拓展,享受阅读美
1.合作读描写白鹭的古诗,享受古诗中的自然美。
(1)过渡:白鹭,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喜爱描写的对象,让我们到古诗中欣赏白鹭的美吧!(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引导:不光白鹭,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情趣,皆能为我们代言。自由朗读课本第14页的古诗《蝉》,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交流知作者,享受课外读物中的情感美。
(1)教师引导:让我们像作者郭沫若一样,做一个热爱生活、细致观察自然的人。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郭沫若的资料。教师相机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剧本。
(3)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课外多观察、多阅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出对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读古诗,感受古诗中白鹭的美;推荐阅读,让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1白鹭
【作业设计】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白鹭》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含蓄,句句含情,白鹭的外形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有些语句比较抽象,例如“清澄的形象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等。根据文体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形象美。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首尾两个关键句,让学生初步感受白鹭的精巧如诗,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然后紧扣“精巧、适宜”,在对比品读中,体会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在品读排比句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抓住对“悠然”“清澄”等词语的理解,读出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最后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三处语句,读出文中之情,体会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