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21 09:2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人传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名人传摘抄

篇1

书是一阵风,吹散烦恼乌云;书是一阵雨,滋润心灵成长;书是一声雷,惊醒恶梦回头;书是一丝光,指引前进方向。世界读书日,愿书伴你快乐一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必读名著,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必读名著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

4、《骆驼祥子》老

5、《繁星·春水》冰心

6、《鲁滨孙漂

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篇2

一、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阅读

“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这是笔者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再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课间、饭后,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安静默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的读书活动,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学生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安心阅读,静心思考,最终有所收获。名著有许许多多,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自然史》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自,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制定读书计划。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切莫越俎代庖,否则,只能是越帮越忙。

二、诱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营养品。学生怎样阅读名著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且充分吸收作品中的精神营养呢?笔者认为,教师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后,还要想办法诱导学生深入阅读,如有些名著文字比较深奥,学生阅读有困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另外,要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培养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读书笔记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常用的笔记方式有: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及原文摘抄下来,以备学习研究之需;札记,札记是读过以后,记下来的心得、体会、感想、意见等思想亮点;做卡片,卡片式活页笔记,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批语。还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书上圈圈点点,作些夹注和眉批。这样,学生也就在评点研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教师所应做的是定期对读书笔记进行阅览指导。

三、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喜欢阅读

在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摘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等并定期展览评比摘抄本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吸收、自我积累的习惯。组织学生个人朗诵或集体朗诵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可仿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有时笔者还组织名著朗诵竞赛或朗诵会,并鼓励优秀学生背诵名著中的名段。通过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朗诵,学生可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以及语言的浓厚感染。文学名著中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智取生辰纲》等,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胆量,又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让学生根据名著改编、缩写、仿写、续写等文学再创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写作方法;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1-1

作者多年来一直奋斗在语文教学一线,经过三十年作文教学实践,深切地感知到:小学生和语文教师之所以都因为“作文写作”而苦恼,关键症结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科学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作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简单、易操作、行之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素材是作文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师需要科学、及时、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全面、多角度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一、走向大自然,通过对细节进行观察,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其著作《论集》《〈文章例话〉序》里讲到: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老所讲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提示广大语文教师:写作就是现实生活的衍生物,生活就是作文写作的动力源泉,在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需要带领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作文。

物种丰富的大自然就是语文教师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在自习课、放学后、周末、假期、春游、秋游时间,组织带领班级内的小学生一起迈步走向大自然,开拓眼界,丰富思想。在语文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小学生对可爱的小动物、应季植物形态、人物面貌品行细节进行仔细观察,挖掘最新的作文写作角度,随时进行班级分组讨论和笔记记录,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就能及时累计。

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笔记广泛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广泛阅读是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根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阅读量做基础,小学生头脑里对事物一片空白,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他们作文语言将是单调枯燥无序的。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书籍和及时做读书笔记记录的方式来积累作文写作素材。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小学生通过读书笔记也能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要求班级里的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周记,鼓励学生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录下来。只要长期坚持,日记和周记就会成为写作素材库。小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因为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对经典的文学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名人传》、《人生》、《秦腔》、《蛙》(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著小说)里的经典段落、精彩语句进行摘抄记录和朗读、背诵,既能快速的增长文学知识,又能广泛的积累写作素材。让阅读和作文写作紧密结合,其实就是读写合二为一,对于小学生从不同角度、范围进行写作有很大帮助。

三、走近社会,接触生活常识,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因为缺乏足够多的生活常识,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比如,以人物写作为主的作文撰写方面,在开展《勤劳的×××》这篇作文写作前,很多小学生往往看着题目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可以先为大家讲解“勤劳”的定义,提示学生们可以从熟识的邻居、关系亲近的亲戚、家庭成员、好朋友、同学写起。以记事写作为主的作文撰写方面,比如在开展题目为《一次难忘的运动会》作文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本校历届运动会的感受来进行自由命题。学生的写作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闸门,大家所拟定的作文题目异彩纷呈:《100米短跑比赛》、《第一次投掷铅球》、《跳远,第一次体验成功》等。学生们的作文命题很新颖,而且大家的作文内容也充满了真情实感。而这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内容,就来自于学生们“社会生活常识近区”。由此可见,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拉近写作和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撰写出的作文才会充满真挚情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时,要注意科学、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多观察、对生活常识多熟知,悉心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同时做好日记、周记、和读书摘抄笔记,从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假以时日,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才能游刃有余,写作语言才能富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冬琴.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文理导航(下旬),2010(10).

篇4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考考点;学生兴趣

我在农村学校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几十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事例让人对初中语文的学习状况感到担忧与无奈。现将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总结出来以供教师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教学。

案例一:

在每年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时,总有九年级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曹雪芹是干什么的?他是女的还是男的?”我愕然了……

案例二:

在近年,我决定从九年级开始就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提早布置、安排,以下是一节名著阅读课的师生对话。

师:“不论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尤其文学作品中的名著阅读对大家的学习、生活、人生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陶冶我们的情操,感化我们的人生……老师问一下大家在课外都看过什么名著呢?”顿时课堂沸腾了。

生:“亮剑”“士兵突击”

生:“青盲”“宫心计”

生:“步步惊心”“神话”

……我不知所措。

案例三:这是一节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阅读课。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名著,其中古典小说非常有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的四大名著有什么?”

生:《西游记》《水浒》

生:《三国演义》

师:“还有一部谁知道?”

……许久的沉默,无人回答。

以上几个案例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足以说明我们农村学生名著阅读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这不是个例而是在农村初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名著的传承,教师要认真分析、探究,找出适合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但是,从案例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上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能主动阅读名著的中学生很少,很多人干脆就选择了不读。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调查表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单凭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造成的。二是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创新名著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知识呢?

一、选择推荐合适的名著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和阅读自然存在着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的篇目。

1.要求依据七~九年级语文教材附录“名著导读”的导读文字了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内容梗概等,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2.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文学名著。2011年、2012年《中考说明》中的附录三:名著阅读重点考查的课外读物《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3.将名著阅读和中考考点对接,有针对性地阅读,还可以将名著与电视、网络结合起来,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及重要诗词,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等,从而凸显积淀文化和应对考试的双赢。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1.选读。读书要有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以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各种各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学习语文”,更迫切的是“为了中考”。所以,在此提倡初中学生适用的资料性阅读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种根据个人喜好与研究,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下来分类保存,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

3.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力,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影响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

三、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

1.开展读书会。一般每周一次,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确定时间和内容。在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探讨读书感想或笔记,然后让负责人将学生的言语摘录下来办成专栏,进行展示。

2.开展朗诵赛。有的文章不仅仅要读,而且还要朗诵。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诗词、诗歌片段配以音乐进行诵读。

3.课堂拓展,课外延伸。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以此吸引学生阅读原著。

四、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指明阅读方法,并以写促读

1.要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2.教会学生不求甚解。

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等。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4.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为显示自己的阅读能力,看书的速度很快,结果连文章的大概内容都不知道。同时,要使读书落到实处,还必须让学生多写、多练。

篇5

一、让量化敲开课外阅读的门

(1)增加课外阅读的量

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有质的飞跃,没有量的积聚是不行的。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课外阅读要求,应提高中学生阅读的量。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课后出现要求掌握的名著,如《伊索寓言》《昆虫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阅读课文节选的全文或与课文和课后名著密切相关的文章或者著作。如学了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人物,可以引导读闻一多的《死水》《最后一次演讲》,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学了《沁园春·雪》可以引导读《诗词选》等。从课本读到课外提到的名著,从课后名著读到其他相关的、符合中学生阅读水平的作品,通过不断的扩充,让学生真正做到有量的保证,为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使课外阅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量化

量化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度量。在课外阅读中的量化应是指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文章或著作后应达到的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指标。有量的要求,没有量化的细则,那么课外阅读也是一句空话。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收,而不喜欢主动的钻研。当教师布置课外阅读的时候,他们总能想到一些不经过阅读就能完成作业的方法。这种课外阅读是虚设的。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应该做好几点。

1、有布置,有量化

有布置无检查等于没有布置,有要求没反馈等于没有要求。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检查。在布置的时候就应该有量化的标准,为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明确的,可以清晰度量的指标,引导学生按量化的要求完成阅读。这种量化不应是几篇读后感,几千字的摘抄,应更加具体,更能量化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成度,且这种量化在检查阅读情况的时候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有检查,有成效

如果检查这道最后的关卡成了虚设,可想而知以后的布置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既然要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就应该出实效,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鞭策及考评的作用。如何做到有成效呢?首先教师应和学生看同一版本的书籍,对学生所看的名著了然于胸。这就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能真正的使检查落实。其次,可以拟定形式多样的检测形式:如试卷检测、辩论会、讨论会等。以良好的检查监督体系引导进行有成效的检查,通过有成效的检查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

二、让亮化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亮化是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书本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自己对书中内容独特的见解并把这些闪光点在讲台或组内闪亮的进行展示。一味机械的量化往往会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没有激情。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为了使学生从被动的读到主动的欣赏,应该让阅读有亮点,让学生去享受阅读的成就和喜悦。这种成功就是阅读的亮点,把这种亮点展示出来就是亮化。

1、有收获,有分享

一个收获、一个分享都是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觉得有收获的应拿到课堂上来分享,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和课堂的主人。在收获与分享中去学会如何品析文章;在收获与分享当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2、有感触,有展示

学生在阅读当时往往会有一些东西学得很有感触,有种要表达出来的欲望,所以在一本名著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成为讲台的主人,讲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刚开始可以少一些,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应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在检查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找出自己阅读的亮点,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

三、让规范化引导学生走向自我阅读

从要求到愿意,从检查到展示,从被迫到喜欢,从喜欢到习惯是一个过程。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应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像一种毒素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让阅读规范化,为终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1、规范要求:对要求的提出应规范,让学生明确应做什么,这样才能有效的阅读。

2、规范符号:对阅读过程中的圈点勾画等符号应作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规范化的标示文章内容。

“不动笔墨不看书”,要做到动笔墨就应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读书符号,也就是圈点勾画法。比如说重点词句可以加着重号,有疑问的可以打波浪线加问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拼音写在上面,中心句可用双横线,段落层次用竖线,重要信息圈起来等符号。

3、规范批注

篇6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是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境引趣

巧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以事生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轶文趣事或背景资料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教庄子的《逍遥游》,先介绍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庄子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对楚威王重金礼聘其为相断然拒绝。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学生了解庄子后,就有兴趣阅读课文,也更容易理解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最高境界了。

3.设疑激趣

语文阅读,离不开教师的问题的导引。精心地设计好每个问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思考问题,从而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力求新颖有深意。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有地位又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为什么走上反抗的道路呢?他的性格有什么变化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文,并且课外阅读《水浒传》与之有关的情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和教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教读是基础,自读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求课堂学习方式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各单元教学中,精讲一两课,更多的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去品味,质疑,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这样平时长期训练,将课堂当考场,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提高。读书不只是吸收继承,更要发展超越,所以自读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独立思考,并且力求自己解决,比如查字典资料解疑。自读还要有敢于怀疑精神,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形成思考的习惯,还要与动笔习惯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动笔的重要性,“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中优劣得失,随笔作些简要评注;摘抄优美句段,并进行背诵。读完文章之后写阅读心得体会,以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

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通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思想倾向,文章脉络,以便正确理解阅读题,避免理解偏差或歧义。要着眼于整个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

2.精读和评析

精读有关段落,重点段是设计问题的所在段落,认真分析思考,注意前后逻辑连续深刻理解,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同时要学有所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评析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是深层次精读,在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突出特点及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判断,并揭示文章的深层意义。

3.抓住文体特点阅读

语文书阅读文章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体特点来指导学生,让他们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后,再去进行阅读。如议论文,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阅读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重点是抓住开头的句子;科技性文章,逻辑性严密,重在进行推理和分析,掌握主旨思想;对记叙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散文阅读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四、拓宽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的积累。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加快阅读速度,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

1.指导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

如《语文学习报》《青年文摘》《读者》等,增加阅读量;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查找资料;利用寒暑假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如唐诗宋词、戏剧文学、名人传记、科技书籍、历史哲学等,并做好摘抄与读书笔记。这样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利用互联网增加阅读量

篇7

【关键词】初中生;读书;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中学生阅读与写作按《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实际上,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量、写作能力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那么,处理好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要更好的为写作服务,这应当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想使阅读更好的为写作服务,首先得让学生多读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学生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并且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历史上名人大家也都十分注重阅读的作用,杜甫就曾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白居易的创作生涯中,阅读也是贯穿始终。除了多读,还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爱好,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指导学生读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指出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向学生推荐首选古今中外名著,特别是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童年》,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其次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再就精选各类报刊、励志杂志,例如《青年文摘》、《格言》等,扩宽你知识面的书,例如天文地理,世界文化等内容的书。

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读细思等,都是读书的好方法。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怎么阅读,而是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读书和思考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是两条轨道,共同铺就学生成长的道路。他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同时又一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思考才能更好的积累,就如同《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只阅读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温习旧知识经过思考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就是说一个只读书学习知识不会思考,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他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活起来,只能是“死的行囊”。只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就像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需要动脑,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增长新知。所以,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我们要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像常用的圈点式、心得式读书笔记等,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及时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心得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它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里面的名师导读、批注、知识链接、好句积累、趣味思考都在提醒着阅读者思考并动手,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的灵感,因为这些积累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转化成写作的素材。

第三,要加强常规作文训练的指导。要做到期期有规划,月月有专题,周周有目的,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在本学期第七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专题是“模仿名家名句,巧创自家经典”。我先给学生讲了我在上初中的一个例子:当时老师让写个人小传,其中有一个爱读书的段落,我改写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读书故,两者皆可抛。”这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在老师眼中,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让我在同学中间名声大增。接下来还有一次作文课,我已记不清题目和内容了,只记得我摘抄了《儿童文学》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篇作文也被老师大肆表扬了一番,说我的作文有深度。虽然我当时心跳加速,脸红耳跳,觉得自己像做贼被当场捉了。因为我们那时候课本以外的书几乎没有,我们写作文都是从来不参考的,就是参考,也是老师积攒的历年学生的优秀习作,像我的这两篇。不过,我从这时自信心、成就感大增,开始真爱上了语文。

有了我这个现身说法,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摩拳擦掌,就等我一声令下了。课后批改作文时,我也很有成就感,几乎每个学生都给我带来了惊喜。薛会峰同学在《紧张也是一种享受》一文开头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初三的生活也如炉子上的水,刚开始是平稳不惊,随着知识越学越多,时间越来越少,紧张感就如同沸腾浩荡的水携裹着压力蒸腾而来。引用了梁衡《夏感》中关于夏天的比喻,进而自然转入对初三紧张生活的叙述;结尾化用冰心《谈生命》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段话巧妙化用名家名句,又紧扣初三的学习、生活,深化了文章立意,传达出了一种积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显示了作为初三学生、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及处理矛盾的能力,又显示了小作者不同寻常的文学功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她通过读书,书中的一些知识储存在了脑海中,再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感而发。

蚕只有吃进一片片桑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蜂只有采集百花,才能酿造香甜的蜜。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经过读书、思考、消化,写作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酿造香甜的蜜。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的方法》钟敬文

篇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唤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时,笔者课前会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深厚的情况,笔者组织了读名著谈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社会实践。万事开头难,笔者首先确定了“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过广泛阅读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由结组,自主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图书阅读、写心得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共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2本图书,找出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笔者还听说有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两个月后上了阅读成果展示课。展示课上,学生让笔者大开眼界:一场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己,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现代小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积淀阅读素养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篇9

【关键词】大阅读;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26-03

一、大阅读的含义

大阅读活动是一类阅读活动的统称。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后来影响逐步扩大,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广泛而持续不断的阅读热潮。它主要是通过阅读提升社群的氛围,形成社群的凝聚力,从而建设书香社会。

所谓大阅读课题中的“大”字,一是指阅读范围之大:各学科、各门类全覆盖;二是指阅读方式之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在今天,阅读不仅仅是“开卷”,它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可以是互联网上的在线阅读,也可以是各种电子书的阅读,甚至还可以是听讲座。全方位的方式,爆炸型的信息,多样化的载体,传统的学习方式正被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所改变,学习型社会为大阅读提供生动的背景;三是指阅读群体之大:师生家长全体参与;四是指阅读目标之大:它不是以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为目标,而是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为目标。

二、开展大阅读的必要性

1.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人在阅读中可以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不仅要注重自己知识的存量,更要重视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学生必须学会主动、积极学习。阅读正可以增加知识贮备,开阔视野思维,正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大阅读研究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进行广泛阅读,课外阅读量要“不少于260万字”。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善思、善写。在全校范围乃至家长群中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让全体师生家长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拓宽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素养。在校园中营造出“书声琅琅,书香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生活需要。这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任务。

3. 教师实施教改的需要

在全校内开展语文大阅读活动,能够带动语文教师大胆开展语文教改,为有意开展课外阅读的校内教师提供参考范本,让踌躇不前,但有意推广大阅读的语文教师大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不被教科书所羁绊,大胆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增删,从而引领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开启悦读人生。

三、大阅读的实现途径

1.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初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应该从“童话世界”转向“现实人生”,应该从“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阅读转向“纯文字”的阅读。因此,笔者从两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实现“阅读内容之大”:

一是围绕教材以课文为中心拓展相关文章。拓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题拓展。这是初中阶段最主要的一种阅读拓展方法。“同题”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题目完全相同,一是指作品的主题基本相同。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我们会拓展阅读龙应台的同题散文《散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三毛的同题散文《背影》;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们会拓展阅读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我们会拓展阅读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

(2)同作者拓展。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会拓展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我们会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我们会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另外两篇同属于《三戒》的文章――《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或《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蒲松龄的《狼》,则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蒲松龄《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

(3)比^拓展。主要是以课文为立足点,选取一些主题相反或写法截然不同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王安石的文言文《伤仲永》时,可以拓展阅读《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讲述司马光好学的章节和《欧阳公事迹》中讲述欧阳修苦读的章节。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就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后天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4)背景拓展。主要是在学习课文时,引入相关的背景材料,介绍作者的生平或者是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时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白居易当时在筵席上写给刘禹锡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还可以阅读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诗《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结合学过的《陋室铭》,全面了解刘禹锡的为人和品性。学习坡的《浣溪沙》《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等诗文作品时,可以适时引入表达坡的亡妻深情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阅读《国民老公坡》和《下辈子要嫁给苏轼》两篇网上比较流行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这样的拓展,学生直呼过瘾。

二是围绕教材根据学生身心需要拓展相关著作。

(1)榜样引领:传记文学。传记文学记录传主不平凡的一生,展现的是传主的精神世界、品质性格和心路历程,于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它具有真切的历史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能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初中阶段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些人物传记。如由《塑造生命的人》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由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拓展阅读马丁・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由《音乐巨人贝多芬》拓展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苏轼的生平拓展阅读林语堂的《坡传》,由鲁迅的生平拓展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此外,还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热点,再拓展一些,如男孩子拓展阅读《永远的乔丹》《乔布斯传》《林肯传》等,女孩子推荐阅读《宋氏三姐妹》《邓肯传》《居里夫人传》等。

(6)寒暑每个假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优化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保障生和家长共享“悦读人生”,每逢寒假和暑假都会举办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是孩子读给父母听,或者是父母读给孩子听,或者是家长和孩子阅读后,分别撰写读书心得感受。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

4. 分享学生阅读成果

(1)展示。展示是最好的评价!教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展示!课前到讲坛上推荐好书、分享读书心得是展示,在朗诵会上朗诵优美的篇章是展示,摘抄的句段的确优美、被老师拿出来分享是展示,读书心得、好书荐词写得好被张贴在优秀作业栏上是展示,积极参加书香节、在书香节上担当各种角色也是很好的展示。2015年暑假,我们还把学生推荐好书的做法放到学校微信平台上推广,扩大了学生的展示平台。学生在展示中得到鼓励、得到认同、得到成功的体验,因而展示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2)互动。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中,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教师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得到互动交流。如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学生在同一本书上写上读书感受,也有学生针对上一位同学的感受再写自己的感受,英雄所见,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互动中获益良多。

(3)评优。适当的评优是必需的。如优秀的手抄报、优秀书评、名著阅读优胜者等。获得“优秀”等级或“优胜者”称号的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4)造星。对于书读得特别多、特别好的学生,由各班推选,由学校授予“阅读之星”的称号。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平台、学校网站等宣传他们的事迹。特别突出的学生,学校推荐他们参加区、市一级的“阅读达人”的评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姚竹青.大语文教育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王艾英.浅谈在初中语文大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3,(8).

[5] 李文英.论在“大语文观”中加强初中“大阅读”教学[J].新课程,2014,(10).

篇10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自身努力发掘教材中激趣的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课外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1、明确学史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有十几门,每门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接触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而且难写难背、枯燥无味,于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类危机爆发应该如何避免灾难。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发挥情感作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就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发挥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是十分重要的。

3、通过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一、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如可根据数字差记忆,1874、1884、1894、1904、1914等,这些数字以“十”为差排列,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枯燥为有趣。

第二、对比记忆法。历史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和的比较等。

第三、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如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

4、利用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等一些历史小读物,并且摘抄读书笔记或撰写读后感,然后贴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共享,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开展猜历史谜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

二、课内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使自已的课变得趣味横生的根源所在,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化难为易,才能旁征博引,使自已的课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再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重要,如果一名历史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肯定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课前导入时,精设“悬念”,引发兴趣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所以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由于历史学科天生具有与其它学科及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这就使历史课的课前导入方法很多。这时可精设“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在上课过程中巧设“悬念”并注意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兴趣

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学习上。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些学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小声讲话等现象时,证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厌烦,因此必须适时地改变教学方式。

4、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要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必要时引用课外资料,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剪裁,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自已的课堂教学富于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做必然会深深吸引信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穿插讲述了“立木为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弄活了事件的因果关系,加深了理解。

5、潜心研究,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太细、太透彻了,学生反而不感兴趣,时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这好比把食物嚼得太烂了,吃起来没味道,就连消化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择其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讲解,活跃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一定要经常让学生“跳一跳”去摘苹果,教师千万不能面面俱到,一揽到底,全灌给学生,而要给其一、取其二,使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如讲完秦朝统治,让学生搜集涂料,评价秦始皇,学生积极性很高,当他们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肯定,学至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6、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历史是不变的,但也是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等,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更为广阔、密集。动人的故事中,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壮观的场面中,既有刀光剑影,也有莺歌燕舞,战斗号角中,流传着英雄业绩,历史本身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应该用尽量多的手段激活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使其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求知欲。

7、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哪怕是一个十分微小的成功,教师都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及时地给予真切的赞扬和鼓励。借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时,教师应尽可能找出其优点或其合理成分加以肯定,让学生觉得确实还行,增强其自信心。

8、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保留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