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灵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20 11: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灵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灵笔记

篇1

关键词 玉米生产机械化;农机;推广;安徽灵璧

中图分类号 S232.9;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47-01

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迫切要求,是稳定玉米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不断攀升,玉米种植效益明显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收获机械化一直是困扰玉米生产的问题。因此,几年来,灵壁县始终把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支撑,以科技入户为载体,以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为手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全力强势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县玉米机械化播种水平达95%,机械化秸秆还田水平达6%,机械化收获水平达5%。现将其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措施总结如下。

1 抢抓政策扶持机遇,切实把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重要位置

灵璧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小麦种植面积9.33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达4.53万公顷,玉米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8%。由于种种原因,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迟缓,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短腿”问题,成为制约灵壁县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中型机械迅速发展,为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灵壁县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形势,理清思路,形成了“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必须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共识,把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为灵壁县农机化发展的主攻目标摆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争取各级领导重视。2005年补贴工作总结中灵壁县分析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形势,提出增加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建议;2006年以来,农机部门多次向县购机补贴领导小组进行专题汇报,争取在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补贴资金用于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灵壁县也被列为全省玉米机械化收获示范县之一。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灵壁县主动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争取省财政支持,坚持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相结合。1995年灵壁县就开始示范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但由于机械的使用性能、玉米种植模式和农民对收获机械化的认识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只重点推广玉米种植机械化技术。随着补贴政策的实施、机械使用性能的完善和农民认识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逐渐步入正轨。目前,在购机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全县已拥有66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7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以及8 000余台多功能播种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优越性和中央、省财政补贴政策,在玉米收获时节及时召开玉米机收和机械还田现场观摩会,通过感观认识,激发农民购置玉米生产机械的热情,在全县形成了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浓厚氛围。

2 狠抓示范带动,努力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

注重示范带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难点是玉米收获机械化,为此,灵壁县认真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在玉米收获季节,选择早茬田块,组织各机械生产厂家进行现场演示,组织观摩,通过试验示范让农民在直观的感受中认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巨大威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推广中来。在几年来的补贴实践中,灵壁县及时把握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良好趋势,紧紧围绕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重点培育和扶持冯庙的朱兰军、杨疃的王友福、尹集的张毅等一批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扩大效应,提高认识,让农民亲身感受玉米联合收获技术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之对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从心有所动变为自觉行动,有力地促进了玉米生产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6年朱兰军单机作业纯收入2.8万余元,2007年又增加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械各1套;王友福2006年单机作业纯收入2.5万余元。正是由于这些大户的带动,2007年,在省玉米收获示范资金补贴购置12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之外,农民主动全额投资购置18台;2008年,在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又新增26台,有效地带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良性循环。

3 抓好机型与农艺对接,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横向联合,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协调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是涵盖规模化生产、经营、标准化种植和农民科技素养等较为复杂的系列工程,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在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过程中,既要注重机具的科技含量,又要注重农民种植习惯和不同的种植茬口。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发现,灵壁县玉米种植行距与玉米收获机械性能不相匹配,收获损失较大,影响了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械的认识和使用。为此,灵壁县一方面积极宣传,努力改变种植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利用补贴契机积极推广旋耕施肥播种机,努力搞好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配套,完成有关技术的对接,有效地避免了玉米机收压行、掉穗、乱秆现象,为玉米机收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同时,灵璧县积极组织经销商和有关厂家搞好技术培训,全方位提供生产服务和技术服务。二是推进机、艺结合,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持续发展。在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中,灵璧县坚持农机、农艺协调配合,发挥农机引领农艺技术进步、农艺技术紧密配套机械化技术的积极作用,形成农机、农艺互动合力,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同时,针对灵璧县常用玉米品种和种植习惯,结合玉米收获机械性能,进一步优选优化机型:背负式以推广大功率(发动机在58.8KW以上)、不对行、自主开道的大丰、国丰、巨明、农哈哈等品牌收获机为主;自走式(割台互换式)以推广大功率(发动机在58.8KW以上)、不对行、自主开道的新三王4YW-3、福田4YZ-3A和东方红4LZ -2.5YA等稻麦、玉米多功能收获机为主。

篇2

[关键词]薄壁零件;变形;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74-01

薄壁零件刚性差、易变形,严重影响了机械加工的精度。薄壁零件的加工易变形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机械加工行业。所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反复的实验和验证,建立了多种动态或静态模型,采用先进的有限元技术对加工过程中的刀具和工件进行分析,并依据结论提出了改进加工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得薄壁零件的加工工艺有了一些进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要针对加工过程中出现变形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下文将对薄壁零件变形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薄壁零件变形的原因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薄壁零件发生振动和变形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如下:

1.装夹、定位不合理

薄壁零件的刚性较差,因此,在进行加工过程中,如果夹紧力和承受力的作用位置选择不合适,就会增加薄壁零件的内应力;夹、压所产生的弹力极易造成变形,从而影响了零件的表面尺寸、形状和精度,进而导致薄壁零件的变形。因此,对零件的装夹、定位的合理设计,有助于降低变形的可能性,充分保证加工质量。

2.加工残余应力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零件进行加工时会造成刀具与零件的挤压,刀具前刀面和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挤压、摩擦等作用,从而增加了薄壁零件内部的加工残余应力。加工残余应力指的是在薄壁零件受到外力作用时,残余应力与外力之间的作用,导致零件局部出现变形,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使零件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应力状态,而当外力作用消失后,零件内部的应力作用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应力又会重新分配,造成零件的再一次变形,严重影响了加工的精度和质量。

3.切削力和切削热

在薄壁零件加工过程中,即对零件进行切削的过程中,为了克服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弹性、塑性形变,以及刀具与零件之间的切削和摩擦作用,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切削力和切削热,这样更容易造成薄壁零件的振动和变形,从而影响加工的精度和质量。

此外,机械加工的机床、工装具有一定的刚度,切削刀具的材质、角度、参数及零件的冷却散热等加工条件都会对薄壁零件的振动和变形产生影响。而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切削力、夹紧力和残余应力是零件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薄壁零件变形的改善措施

综上所述,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薄壁零件出现变形,因此,为确保机械加工的顺利进行,需要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加强零件的整体刚性

薄壁零件的刚性随着壁厚的不断变薄而日益下降,而这大大增加了零件加工变形的机率、因此,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充分利用零件未加工的地方,未加工部分是正在切削的支持力,有助于切削过程中的零件处于最佳的刚性状态。例如,腔体类零件自身腔内具有一定的腹板,在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刀具可以从零件的腔体中间位置进行切削,由中心向四周进行切削。当内腔较深时,也可以按照以上的切削方式对零件进行多层加工。这种切削方法大大降低了零件变形的可能性及所导致的影响,随着刚性的降低,也逐渐降低了由切削所产生的振动。

2.加强设计工艺筋条,提高零件刚性

对于薄壁零件的加工,要采用增加设计工艺筋条,以此来提高零件的整体刚性,这是工艺设计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依据零件的形状、结构特点,对零件增加合适的工艺筋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零件的变形处于设计精度的范围之内。

3.对称分层铣削,均匀释放残余应力

如果对毛坯材料进行对称分层铣削,要使初始的残余应力均匀释放,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加工过程中零件发生震动和变形的概率。而对于板类零件的两面加工,则要应用上下两面去除余量的基本原则,对厚度两面进行交替加工。在进行机械加工时,满足余量依次减少的基本原则,残余应力随交替次数的增加而释放更彻底,有利于零件加工后变形的可能性变小。

4.优化刀具下刀方式

刀具下刀方式将会直接影响零件的形变程度和加工质量。如采用垂直进刀的切削方式,就会对腹板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压力,从而造成腹板的变形;如采用水平进刀的切削方式,就会对零件的侧壁产生一定的挤压作用,如果刀具的刚性较差则会导致让刀,直接影响了加工的精度和质量水平。

5.实现薄壁零件加工变形工艺方法的固定化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使得大部分控制薄壁零件加工变形工艺方法的工艺实现固定化,从而避免了操作者的操作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因此,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和应用数控机床、专用夹具,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作业指导书。落实这些控制手段,有助于提高加工的质量和精度。

三、薄壁零件新型的切削加工方法

1.误差补偿技术

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误差补偿技术应用于薄壁零件加工是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误差来源及变化规律,建立适当的误差模型进而有效克服切削力变形、热变形等数控机床加工误差因素的影响,提高零件加工精度。数控补偿工艺需配备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适用于高端制造行业,如航天航空加工中。

2.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高速切削是当今制造业中一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是常规切削速度的5~10倍。切削温度、切削力通常随切削速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反而随切削速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高速切削薄壁零件具有以下优越性:

(1)高速切削时,由于采用极小的切削深度和很窄的切削宽度,因此和常规切削状态下的切削力相比至少可减小30%,所以在加工薄壁、薄板类零件时可减小加工变形,易于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

(2)高速切削时由于切削热的95%将被切屑带走,工件温度升不高,工件的热变形小,这对于减小薄壁、薄板类零件的变形非常有利。

(3)由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对低阶频率最为敏感,而高速切削时,刀具切削的激振频率很高,远离了零件结构工艺系统的低振频率范围,不会造成工艺系统的受迫振动,从而避免切削振动,实现平稳切削降低了表面粗糙度,使加工表面非常光洁,可达到磨削的水平。

(4)高速切削加工允许使用较大的进给率,比常规切削加工提高5-10倍,单位时间材料切除率可提高3-6倍,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薄壁零件变形的原因及改进措施和新型的加工方法进行论述,同时介绍了两种新型的切削加工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薄壁零件的变形状况。

参考文献

[1] 于春涛,韩爱芳:《航空薄壁零件变形控制方法的研究》[J],《机电信息》,2013年第6期.

[2] 刘峻:《薄壁零件的加工工艺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1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数控加工;加工误差;误差起因

数控机床加工与传统机床加工的工艺规程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数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机械加工方法。它是解决零件品种多变、批量小、形状复杂、精度高等问题和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加工的有效途径。数控加工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因此对于数控加工的误差必须加以严格控制,以达到加工要求。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简称工艺系统)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差产生,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主要有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定位误差、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以及原理误差、调整误差、测量误差等。这些误差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工作条件下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扩大、或缩小)反映为工件的加工误差。

一、数控机床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

(1)机床的原始制造误差。是指由组成机床各部件工作表面的几何形状、表面质量、相互之间的位置误差所引起的机床运动误差,是数控机床几何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机床的控制系统误差。包括机床轴系的伺服误差(轮廓跟随误差),数控插补算法误差。

(3)热变形误差。由于机床的内部热源和环境热扰动导致机床的结构热变形而产生的误差。

(4)切削负荷造成工艺系统变形所导致的误差。包括机床、刀具、工件和夹具变形所导致的误差。这种误差又称为“让刀”,它造成加工零件的形状畸变,尤其当加工薄壁工件或使用细长刀具时,这一误差更为严重。

(5)机床的振动误差在切削加工时,数控机床由于工艺的柔性和工序的多变,其运行状态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入不稳定区域,从而激起强烈的颤振。导致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恶化和几何形状误差。

(6)检测系统的测试误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测量传感器的制造误差及其在机床上的安装误差引起的测量传感器反馈系统本身的误差;②由于机床零件和机构误差以及在使用中的变形导致测量传感器出现的误差。

(7)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的刚度随受力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用三爪卡盘夹紧工件车削外圆的加工, 随悬壁长度的增加,刚度将越来越小。因而,车出的外圆将呈锥形。

(8)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的加工余量发生变化、工件材质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切削力变化,使工艺系统变形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

(9)由于夹紧变形引起的误差。工件在装夹过程中,如果工件刚度较低或夹紧力的方向和施力点选择不当,将引起工件变形,造成相应的加工误差。

(10)测量误差。量具本身的制造误差,测量条件引起的误差。①冷却后测量与加工后马上测量尺寸有变化;②测量力的变化也引起测量尺寸的变化。

(11)其它误差。如编程和操作错误带来的误差。

二、避免数控加工误差的方法

(1)直接减少原始误差法。即在查明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误差因素之后,设法对其直接进行消除或减少。例如,车削细长轴时,采用跟刀架、中心架可消除或减少工件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采用大进给量反向切削法,基本上消除了轴向切削力引起的弯曲变形。若辅以弹簧顶尖,可进一步消除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又如在加工薄壁套筒内孔时,采用过度圆环以使夹紧力均匀分布,避免夹紧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

(2)误差补偿法。误差补偿法时人为地制造一种误差,去抵消工艺系统固有的原始误差,或者利用一种原始误差去抵消另一种原始误差,从而达到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例如提高工艺系统刚度:提高工件和刀具的刚度减小刀具、工件的悬伸长度:以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减小机床间隙,提高机床刚度 ,采用预加载荷,使有关配合产生预紧力,而消除间隙。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式: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合理地选择刀具材料,增大前角和主偏角,对工件材料进行合理的热处理以改善材料地加工性能等,都可使切削力减小。

(3)误差转移法。误差转移法的实质是转移工艺系统的集合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例如,磨削主轴锥孔时,锥孔和轴径的同轴度不是靠机床主轴回转精度来保证的,而是靠夹具保证,当机床主轴与工件采用浮动连接以后,机床主轴的原始误差就不再影响加工精度,而转移到夹具来保证加工精度。

(4)误差分组法。在加工中,由于工序毛坯误差的存在,造成了本工序的加工误差。毛坯误差的变化,对本工序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复映误差和定位误差。如果上述误差太大,不能保证加工精度,而且要提高毛坯精度或上一道工序加工精度是不经济的。这时可采用误差分组法,即把毛坯或上工序尺寸按误差大小分为 n组,每组毛坯的误差就缩小为原来的 1/n,然后按各组分别调整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或调整定位元件,就可大大地缩小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误差分组法的实质,是用提高测量精度的手段来弥补加工精度的不足 ,从而达到较高的精度要求。当然,测量、分组需要花费时间,故一般只是在配合精度很高,而加工精度不宜提高时采用。

(5)就地加工法。在加工和装配中,有些精度问题牵涉到很多零部件间的相互关系,相当复杂。如果单纯地提高零件精度来满足设计要求,有时不仅困难,甚至不可能达到。此时,若采用就地加工法,就可解决这种难题。

(6)误差平均法。误差平均法是利用有密切联系的表面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修正,或者利用互为基准进行加工,以达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7)误差合成法。要求测出机床各轴的各项原始误差,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是激光干涉仪,测量精度高。用双频激光干涉仪进行误差测量,需时间长,对操作人员调试水平要求高。更主要的是对误差测量环境要求高,常用于三坐标测量机的检测,不适宜生产现场操作。相对误差分解、合成补偿法,测量方法相对简单,一次测量可获得整个圆周的数据信息,同时可以满足机床精度的检测和机床评价。目前也有不少的误差分解的方法,由于机床情况各异,难以找到合适的通用数学模型进行误差分解,并且对测量结果影响相同的原始误差项不能进行分解,也难以推广应用。误差的直接补偿法,一般以标准件为对照获得空间矢量误差,进行直接补偿,少了中间环节,更接近机床的实用情况。但获得大量的信息量需要不同的标准件,难以实现,这样补偿精度就受到限制。

三、结束语

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产生误差的原因非常复杂,本文对常见误差进行分析并列出几种常用解决方法,通过了解这些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在数控机床加工的零件的精度。

篇4

原因:

吴邪一行因探墓惊动了棺材里的血尸,由于是血尸,是连小哥也很难对付的角色,因此小哥通过下跪与棺材里的血尸谈了下条件,答应很快离快,不拿陪葬品以保大家安全;血尸是小说《盗墓笔记》中一种很厉害的“粽子”,危害极大。血尸的攻击力极强,力量奇大,并且含有剧毒,活人与之接触即死;这一情节的结局是一起来的船工老头想找点宝物,不小心把血尸放出来了,结果小哥张起灵用劲全力拿黑玉金刀把血尸的头砍下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中国古典散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秋雨散文的横空出世,无疑打破了散文这只精致小巧的容器。引起较大反响的前三部集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动辄洋洋万余言的篇幅比比皆是。这些鸿篇巨制,使他的散文有足够的能量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显示出古今鲜见的大气,堪称散文中的大品。

余秋雨散文的取材角度比较大,他擅长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对题材作宏观的、整体的把握,而不是传统散文所惯用的局部切片,由此形成了他的散文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容量,自然也就表现出巨大的思想容量和艺术震撼力。《一个王朝的背影》他似乎聚焦于承德避暑山庄,但进入他的取景框的则是整个清王朝,他的时间几乎涵盖整个清代,他的空间时而朝野,时而山庄,时而长城,时而木兰围场,出场的人物不仅有明清皇帝,还有一批文化人,所有这些都汇聚到对清王朝盛衰的文化性考察上,组成不断变化而又互相关联的系列镜头,把一个历时悠久王朝的兴衰荣辱表现得淋漓尽致;《抱愧山西》从对往昔“海内最富”的山西经济的热诚赞颂到对当今山西经济的极高期待,拥抱了整整一个大山西……

余秋雨之所以能写出篇幅宏大、内涵丰富的大散文,还在于他多向度、辐射式的构思方式。他往往从眼前的见闻写起,然后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果探因。例如《白莲洞》,作者从走进白莲洞起笔,然后便依次联想到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宇宙天体、太极图、桃花园、水帘洞……古今中外、天上人间统统揽入笔端。再如《这里真安静》以一片墓地为聚焦点,以军人、女人、文人的三相结构为空间转轴,把残暴、媚艳与文化精魂相互对照又相互联系地组接在一起,从而让民族、历史、人生穿越时间和空间聚合为一个苍凉而富有启示的寓言式结构体。余秋雨的大散文格局,还源于那种宏大的叙述风格。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这种宏大的叙述风格是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余秋雨的大品散文操作,还表现在通过单篇散文甚至单本著作的组合,完成了史诗般的宏伟叙事目的。《文化苦旅》通过一个个自然景观的描述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山居笔记》他把那些南辕北辙的话题点化为“在巨大灾难中寻找精神家园”,让人豁然贯通。《霜冷长河》依然大度、洒脱和精致,然而却没有谈论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不再是遗迹的阐释,也不再是历史难题的解剖,而是人生况味的感悟。《借我一生》是以家族和个人的跋涉脚印写成了一部宏伟的精神史诗。尽管几本书的内容各异,但结构的重心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书生。《千年一叹》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历程,几乎囊括了人类早慧的文明古国,考察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恒河文明。《行者无疆》则是对西欧文明的全方位考察。至此,他圆满完成了对世界三大文明的考察、评判,从而也给他的关于表现世界文明、文化的这部大散文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突破“简约”的审美规范,意义还在于余秋雨身后有了一批长篇散文的追随者,具有更加开放的艺术心灵,于是兴之所致把散文无定格的文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就在余秋雨陆续发表他的《山居笔记》 的同时,江苏作家夏坚勇在《雨花》杂志也推出了他的“大散文系列”,并结集出版了《湮没的辉煌》。很有成就的小说家李存葆,也开始潜心于“文化大散文”的写作,2000 年在大型文学期刊《十月》第3期发表的《飘逝的绝唱》。卞毓方似乎更倾心于现代名人。他在1999年初,从《十月》第1期开始,开辟了“长歌当啸”的专栏,所写人物多为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巨匠。李国文的“中国古代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系列,重点又放在对古代典籍的爬梳剔抉,以探寻造成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原因。当今的这些作家,以极强的现代意识和感悟能力,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作的回顾与反思,具有大气磅礴的骨力,这是90年代以后的文化随笔的共同特点,也为现代散文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写作风范。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与学

一、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要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让学生感知课文,教师的设计首先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能不读。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

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

三、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培养出色的语文能力

首先,大量的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

篇7

关键词:李冰治水;神话;综述

关于李冰的记载,见于正史者有《史记》、《汉书》、《宋史》、《元史》等;见于地理史书者有《水经注》、《蜀中广记》等;见于方志者有《华阳国志》及历代巴蜀地区地方志等;见于子书者有《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老学庵笔记》、《吴船录》等。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勾勒出李冰的生平及其治水事迹,是历代学者研究李冰治水事迹的重要文献材料。

《史记》首载李冰治水事迹但是未言及李冰身世。故关于李冰事迹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身世问题。

清人陈怀仁《川主三神合传》认为李冰是蜀王鱼凫之裔孙,秦孝公霸诸侯时,冰生,仿佛若见神,长入深山,与鬼谷子为友等,言“冰姓杜宇,号伏丘,蜀王鱼凫裔孙,战国巴东人也。”[1]309该说从神话传说角度谈及李冰生平和郊游,具有可贵之处。无独有偶,清人刘沅从人神俱存的角度对李冰身世作了扼要叙述,《李公父子治水记》说:“本犹龙族子,隐居岷峨,与鬼谷交;张仪筑城,不就,兼苦水灾,乃强荐公于秦而任之。”[2]753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李冰治水的研究逐渐深入,且对加入到李冰传说中的二郎亦连类而及,出现了部分专著研究,更有大量的论文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李冰事迹、李冰之子灌口二郎神的研究等等。兹对李冰事迹研究现状简要述评如下:

(一)李冰身世传说研究

1942年卫聚贤在《说文月刊》发表《二郎》一文,他认为“老郎是竹王、大郎是夜郎、三郎是天子、二郎是开明即鳖令、即李冰。”[3]意即李冰乃开明鳖令也。今人杨继忠亦持此论。对此,黄芝岗在同期《说文月刊》发表《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提出异议,认为李冰是神非人,水神“冰夷”和“冰”乃一音之转,太史公将“冰夷”人化为“冰”,后人又依此将“冰”与“鳖灵”联系起来,遂产生李冰即开明鳖令之说;“认定李冰儿子二郎即李冰化身,也即是大禹”,[4]此乃李冰为大禹一说也。

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李冰身世传说的研究更加深入,出现更多不同观点。马非百在其著《秦集史》中,遵从上述陈怀仁观点,指出“李冰是蜀王鱼凫之裔孙,秦孝公霸诸侯时,冰生,仿佛若见神”,“惠王十四年丙申,称王”。[1]309由此认为李冰乃鱼凫王之后裔。关于“李冰”一名的来历,认为李冰是“稽元牒,定姓李,定名冰”而来的[1]309。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进一步认为“李冰是蜀地阳平山地区生长的人,他的治水才能,只能是从蜀族柏灌氏和开明氏世代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经过改造发展而取得”。[5]124并说蜀族亦源于羌族,李冰乃古蜀王之后裔。今人刘少匆、郭发明亦采此说。关于李冰“李”姓的来历,刘少匆则与马先生有所不同,在其著《神秘的三星堆,寻找古蜀文明》中,他指出“李姓的由来,就只有一个途径:是后来由秦王颁赠的。《通志・氏族略》:‘李氏,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李氏望族出陇西,属秦之领土。赐冰以李姓,正是对他治蜀有功的褒奖。”[6]108

丘山发表于《成都晚报》的《李冰身世新考》一文,根据《蜀中名胜记》所引《蜀王本纪》“云亡者悉过其中”[7]一语认为李冰很可能是服劳役的逃亡者。笔者认为该论断有断章取义之嫌,不甚可取,且将此处“亡”释为“逃亡”亦不妥。而罗开玉在《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和――以李冰为中心》一书中,则认为“李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应是秦人”、“在他的思想中处处都有秦文化的烙印”。[8]159冯广宏在《李冰蜀地羌人质疑》中也强调了该观点。

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在《古神话选释》谈及李冰时就认为:“和杜宇、鳖灵一样,李冰也是介于历史和传说之间的一个人物。”[9]501比起上述人、神二者必其一的观点,袁先生在此采取了中立的观点。

(二)李冰治水传说研究

20世纪初关于李冰治水传说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对李冰治水事迹的简单梳理。1929年容肇祖发表《二郎神考》一文,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发,简单疏理了从秦代至清代李冰治水传说的演变过程,可看作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李冰治水传说演变研究最早的文章。1961年杨向奎发表《中国古代的水利家――李冰》,从历史文献入手,关注于历代朝廷对李冰的封号,论述了李冰治水传说演变及李冰神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关于李冰与都江堰整体水利工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喻权域发表《都江堰古史新论》,提出都江堰整体水利工程非李冰一人所建,乃是历代蜀地人民共同的水利建设成果,由于历史发展、大一统文化影响,遂将所有治水工程成绩全部附会于李冰身上;并指出玉垒山、宝瓶口乃开明所开凿,并非李冰所凿。该观点一出,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金永堂发表《鳖灵凿宝瓶口 李冰修都江堰》一文可看作是对上述观点的支持。然更多学者持反对态度,王纯五、罗树凡合作完成的《都江堰确为李冰所建――与喻权域同志商榷》、燕边发表《关于都江堰历史的几个问题――与喻权域同志商榷》、冯广宏发表《试论都江堰的兴建与蜀王开明的关系》,三篇文章均从历史文献入手,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喻文观点进行辩驳,得出玉垒山、宝瓶口确为李冰所凿一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李冰治水传说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罗开玉在其专著《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和――以李冰为中心》中,以人文学科的视角从纵、横两方面对李冰治水事迹传说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治水文化、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入论述,这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李冰研究的唯一专著。李诚在其专著《巴蜀神话传说刍论》中,从神话传说论析角度出发,对李冰治水故事的流传演变情况作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治水故事中有关神话部分的演变规律作了综合分析,对李冰治水传说流变研究有很大帮助。

进入21世纪,关于李冰治水传说研究,多从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探讨李冰的崇拜信仰及其神化问题。周九香《都江堰李冰石像题铭浅释》、李绍明《都江堰渠首出土石刻人像探讨》,两文对都江堰出土石像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了有汉一代关于李冰信仰情况。郭祝崧发表的《李冰化神过程》一文,从李冰治水地点、手段及其故事出发,简单论述了李冰的神化过程。谭徐明《古代区域水神崇拜及其社会价值――以都江堰水利区为例》,探讨了都江堰水神及其起源、嬗变情况,论述了李冰的神化过程。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关于李冰事迹的研究,学者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但由于李冰身世史书记载语焉不详,给李冰的研究带来很多困难。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仍有断章取义、宗教附会之嫌。因此,对于李冰治水传说演变的研究,学界仍有不足之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先秦至清代)[Z].成都:巴蜀书社,2007.

[3] 卫聚贤.二郎[J].说文月刊.1942.3(9)

[4] 黄芝岗.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J].说文月刊.1942.3(9)

[5]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6] 刘少匆.神秘的三星堆 寻找古蜀文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7] 丘山.李冰身世新考[J].成都晚报.1984(10)

篇8

1、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学生时间。很多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如此,在课下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艰难。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学生家长、其它课任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上的观念都相对滞后。

2、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自由发挥。有些语文老师以为只要按照课本和大纲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课堂阅读,而对课外阅读只是提倡却缺少对学生必要的辅导。

3、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考试备战。有些老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字词,背诵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还有的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条件,加强指导,确实开展好课外阅读,以补充农村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文化积累所必须的营养,这是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让他们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

冰心老人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也就是说学生要认识到课外书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养成广泛阅读良好习惯,选择有益的、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然而当今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书籍,大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在市场上“游荡”,鱼目混杂。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的意义非常重大。

语文老师就要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课外书在自己成长中的影响,开启学生乐于阅读的心智、激发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籍。在指导他们正确选择适课外书籍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的书籍。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要考虑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因为学生客观存在年龄、知识积累、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的内在需求、兴趣也随之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爱好、需求开展了解,在介绍时才能有的放矢。

(3)注意阅读内容的广度。要求学生选择伦理,科技,文学作品等。《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400万字的份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

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心理,有了解未知的主动需求,由于其认知判断等的限制,所以在寻找课外读物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有助于其感受到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其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资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2)从读物内容指导。指导学生选择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建议学生阅读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则要求其阅读篇幅较长的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学会揣测作者的思想情感。读书是把书的资讯传给大脑,大脑开展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就是说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写下读书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热爱读书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书籍真正成为自己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韦国清、蒋成云.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精神享受[J].中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12期。

[3]吴立岗.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篇9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学困生;转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13-02

我们常说的学困生,一般是指在知识、品格、体质、智慧等方面存在偏差,自身的发展潜能没有得到正常的开发和利用,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进行矫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言辞,常常回避困难,思维上有一定的懒惰性和迟钝性。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认真研究学困生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困生是必然存在的,要认清事实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面对的所有的学生层次不可能完全相同,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肯定有所差别,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在智力因素、个人特征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的成绩总是有好有坏。而且,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也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相比较而言,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

二、班主任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否到位关系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教育。新课标实施以来,重点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好对学困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能否落实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班主任应该协调其他任课教师,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发展,积极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学困生虽然在班级内占据少部分,但是对他们做好教育工作,对我们的班级管理,乃至对今后走进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转化学困生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学困生的转化是学生自己、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需要,需要广大人群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和生活中的资源,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

三、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1.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等生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对于学困生则要积极挖掘他们的优点,要用与对待其他同学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相信学困生每天都在一点点进步,也要坚信学困生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促使学困生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班主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不仅取决于社会环境,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特征也对自身教育有明显的影响。另外,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形成当中,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了解仅仅是直观性和逻辑性的,为此,班主任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促使学困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发展。

3.引导学困生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会越用越灵活。为此,班主任要协同所有的认可老师培养学困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创造积极动脑的机会,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层层启发。

4.培养学困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尤其是上了高中,科目众多,学生压力较大,知识量较大,学生记忆起来不容易。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指导他们认真做好笔记,凭着本身的记忆和文字记录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很容易掌握,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逐渐积累,长此以往地坚持,肯定会有所长进。

5.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首先,班主任要以公平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降低学困生的学习要求,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记录,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成就感,及时地表扬他们,让他们从中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不要让学困生有被遗忘的错觉。

6.班主任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作为班主任老师,班级的升学率与自身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完成高考指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困生的消极思想日益增长。所以,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秉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想法,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点,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得学困生有安全感,从而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转化和提高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带领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加良好。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牵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家庭情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带着一颗爱心,认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人才,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联合社会和家长的帮助,将每个学困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彬.爱心、耐心、信心化解学生冰封的心灵――谈谈学困生的转化[J].时代教育,2007,(23).

[2]黄代传.对学困生施行“精神疗法”浅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8,(04).

[3]高中班主任经验交流:厚爱中差生[DB/OL].道客巴巴:.

篇10

关键词:阅读;探究;自主;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这段话科学而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一直以来,教师往往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研究学法。盲目地传授知识,而学生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此,笔者对改进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进行了尝试和探讨。什么是“探究式阅读”?它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探究学习对象,收集处理信息,积累体验情感,获取知识,掌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把阅读的对象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对象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即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

一、“探究式阅读”的特征

1.开放性

“探究式阅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五方面:学习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对象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等;学习的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的关系是民主、互助、合作、协调发展的;学习的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2.主体性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是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活动。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探究式阅读”正是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要达到的要求,主动规划学习步骤和方法,有选择性地阅读,培养学生能借助、运用原文和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自主尝试、主动探索,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个性,去探究、发现、获取,并在探究、发现、获取中得到发展。

3.探究性

“探究式阅读”过程简图

学生活动阅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共享表现与拓展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指导帮助引导促进

“探究式阅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为主,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充分体现出以“疑”为主线,形成“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不满足现成的单一的答案,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探究式阅读”的运用

阅读是提升人文修养的必需,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而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却往往忽略甚至是无视这些资源,使之无法充分得到发掘和运用,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我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反思、探究,通过“探究式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激趣阅读自主探究

激趣阅读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主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究阶段。

自主探究是指阅读后的学生活动。自主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要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另外,对于在自主阅读中所生成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必须以笔记或批注的方式做好记录,以便于落实问题生成和合作探究的进行。

2.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要集中突破,但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最初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难。教师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再次合作探究。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将探究活动搞成师生问答对话形式,应多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如在高尔基《童年》的阅读学习中,关于阿廖沙与外祖父之间的态度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3.激励评价拓展探究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阅读”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乐趣。

“探究式阅读”在阅读指导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语文的天地是非常宽阔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涵盖所有,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的成熟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怀着对教育的梦想和执着,语文阅读教育的春天一定会阳光明媚、百花盛开!

参考文献:

[1]张金.阅读教学改革应切实抓好“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之友,2001(12).

[2]顾晓明.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谭轶斌.阅读教学田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