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23 14: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教育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班教育笔记

篇1

小班开学教育笔记总结【1】

他们伤心时去了解、哄劝他们,他们高兴时会觉得很欣慰、满足,他们进步和表现积极时会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他们做错了会教育甚至批评他们。天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工作就好似生活,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老师就似妈妈,要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好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我们的生活、学习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都好似在家一样,每天见面并相处着,心里好像都很踏实。在每年9月1号小班的孩子升入中班,有许多的孩子不适应,哭闹不愿意升班。特别是李欣萌,每次早上妈妈送她时,不愿意去中班,哭着要上小班,要宛老师。就这样闹了一周,中班老师每天鼓励和夸奖她。后来,她渐渐好多了。当我到中班时,孩子们一看见我,高兴地喊着,有的过来搂着我的腿,有的牵着我的手。孩子们的表现那么亲切,他们率真的模样让我深深地感动!

回想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可以用含辛茹苦来表达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其背后有委屈、有烦恼,但更多的是欢欣和快乐。当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时会烦恼,受到家长误解时会觉得委屈,凡此种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真心地付出后均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接受,换之以积极的支持和亲切地配合。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和健康快乐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快乐的源泉,这些快乐也是我们幼儿园老师热情、不辞劳苦工作的原动力。

小班开学教育笔记总结【2】

爱是相互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对孩子的爱,可以变成家长对我的信任,因为我和家长都把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班里的孩子不来幼儿园时我会主动打电话询问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家长可以感受到我对孩子的爱,我也可以准确的知道孩子没来幼儿园的原因,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的一句询问,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老师的心中很重要。我这样做也是在悄悄地告诉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请放心,因为我爱他。现在只要孩子不来,家长就会主动电话告诉我。因为我爱孩子所以家长很愿意和我交流,孩子有点什么事都愿意和我们说说。好像我们有神奇的魔法可以让调皮淘气的孩子变得听话懂事。我的付出这就是回报:家长对我们的信任。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巡视每一桌的孩子,看看是不是有谁没来。

篇2

对缩小班级规模这一主张,教育界人士一直争论不休。[1]一方面是由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经费的支出、使用以及师资的供求,尤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忧心忡忡。显然,班级规模越小,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越少,那么所需的教师就越多。相应地教师的薪水和福利,校舍以及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和设备都要增加,教育开支也随之上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短缺,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缩小班级规模对我国的教育负担无异于雪上添霜,不切实际。难怪有人说:“T=S/CT(即教师数量等于学生总数除以每班平均学生数)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方程式”[2]。另一方面,教育专家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格拉斯(Gene V Glass)和史密斯(Mary L Smith)运用“综合分析法”,对从1900年到1978年的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大量的比较分析后认为,班级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班级越小,学生所学越多,效果越好[3]。几乎与此同时,美国ERS的罗宾逊(Glen E Robinson)运用“相关归类法”,对近一百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后指出,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年级的高低、学习科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文化和经济背景等多种因素[4]。另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史拉温(Robert Slavin)教授运用“最优证据综合法”严密地分析了具有较高质量的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每个班的学生数减少到15人,其积极影响也微乎其微;而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个别教学,那就是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只有一或两个学生[5]。

大致说来,班级规模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实验期(1895—1920年)、初级实验期(1920—1940年)、大班教学研究期(1950—1970年)、个别化教学研究期(1970—1978),以及综合分析期(1978年以后),各个阶段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所探讨的具体问题都存在着差异[6]。最早对教育过程包括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是美国的莱斯(J.M.Rice),其研究报告于1902年发表在《论坛》杂志上[7]。该研究并未发现班级的大小与学生的成绩间有任何密切关系。但遗憾的是,莱斯的研究报告基本上没有提供任何比较分析的统计数据,因而难以明确地揭示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之后,从1900年到1920年,研究人员搜集了许多有关班级规模和学生成绩的新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处于非实验性的逻辑推理。孔曼1909年的一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8]。孔曼对美国宾州一个校区1909年度的学生升留级记录进行了分析。他将该校区的各个班按学生数分成三组:少于40,40至49人,50以上,然后,计算出每组的学生升学率。他发现,在三年级,学生人数少于40的班,其升学率为88%,学生人数在40到49的班,其升学率为85%,学生人数多于50的班,其升学率为81%。不难看出,这种分析将班级规模的问题过于简单化。因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控制,无法解释很多其他的变量,因此不可能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作出可靠的因果判断。

从二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研究的概念和技术逐步发展,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对班级规模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人们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以利于更明确地分析班级规模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研究人员开始注意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指标,将小班和大班的学生进行配对,统一大班和小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尽可能地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大班和小班。1929—1930年,美国的怀特勒和威勒采用这种方法,以24个小学班级为对象,对班级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9]。他们将这些班按每班20个学生进行分配后分成12个对子。在开学初,实验组保持以每班20人进行教学,而对照组则由每班20人增加到40人进行教学。经过16周的教学后,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成绩测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然后,他们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交换,即对照组保持原有的20人,而实验组每班由原有的20人增加40人。经过16周的教学后,再次对两组的所有学生进行测验。对两组学生的测验结果比较分析后发现,小班的教学效果优于大班,接受小班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

由于种种原因,班级规模的研究在四十年代几乎处于冬眠期。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经费紧张,教师数量和各项教育设施愈来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普及教育之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教育行政人员试图扩大学校和班级规模,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加入学和在校学生数;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人员也试图通过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在此期间,许多大规模的教育实证研究在美国蓬勃展开,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尼尔森和科尔曼的研究便是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0]。1959年,尼尔森对高等学校的大班教学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其研究中,四名教师各教一门大班和小班的《初等经济学》,为时一个学期,每周3小时。他并且对各个班的学生按专业、年级和性别进行配对。所比较的各大小班学生人数分别为:138对20,141对16,94对20,90对20,109对17,85对19。学期结束时,对所有班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结果,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小班,因此,大班的教学效果比小班好。这一结论也许正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乐于知道的,然而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尼科林并未解释四名教师是否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方式、方法上相似或相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和背景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1966年,科尔曼对美国成千上万的一、三、六、九,以及十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以丰富的资料为基础,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年限、教学水平以及师生比例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与师生比例成负相关,即师生比例越高,学生成绩越差;师生比较越低,学生成绩越好。遗憾的是,如此非实验性相关研究因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与控制,仍然无法解释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个体主义教育思潮方兴未艾,现代化教学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发展,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经济、语言和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班级规模有关的研究主要着重探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很多实验研究将小组教学的规模减少到每个教师只教两至三个学生。包塞尔、穆迪和瓦尔哲的一项研究即是其中的代表[11]。他们将四、五年级学生随机分配到个别辅导组或25人一班,由各方面相匹配的老师分别进行一小时的数学教学,持续两天。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接受个别辅导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显著地高于接受25人班教学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该实验持续时间短,而且没有明确地界定大班、小班和一对一个别教学之间的差异。因此,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经过半世纪的努力,教育界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大比小好,也有人说越小越好。七十代末期,教育研究人员逐步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并展开大规模的实验研究,人们对班级规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在此期间,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全州范围内的班级规模研究项目主要有印第安那州的"Prime Time(1984—1987)"和田纳西州的"STAR(1985—1989)"[12]。它们规模大,范围广,历时长,资料丰富,并且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班级规模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教育研究人员主要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综合分析法、最佳证据综合法和相关归类法。

综合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的格拉斯博士引入教育研究的。它与传统的文献分析法有些不同。教育研究中,传统的文献分析法基本上是综述法,即有选择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性的描述、分析、讨论、概括与总结。而综合分析法则是运用统计学方法,有选择性地对已有的某一专题研究进行较系统的定量的分析、比较、讨论和总结。研究者将所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换算成影响值,用以衡量自变量(如班级规模)对因变量(如学生成绩)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越大,则影响值越大;那么自变量的影响就越大,实验效果就越明显。简单地说,影响值等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数之差除以对照组的标准差[13]。科恩运用综合分析法对25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出124个影响值。他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总体影响值为 0.14。这表明班级大小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的影响。但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运用综合分析法最具权威性影响的可能是格拉斯和史密斯。他们的一系列研究在美国教育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班级规模之争[14]。

1978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自1900年到1978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包括725项有关大班和小班的学生成绩比较,大约一半的比较涉及小学年级的学生和所有学习科目。但在各项比较中,以往的研究对班级规模的大小界定不太一致。某一研究中所指的大班可能在另一研究中属于小班;而且有些小班可能实际上相当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教学。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其中的197项比较中,格拉斯和史密斯将学生人数为24到34之间的班作为小班,与人数在35或35以上的大班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其中60%的对比表明小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即小班教学效果比大班好。他们并且指出,如果将班级规模的范围稍加变化后重新比较,小班的优势更加突出。例如,将人数为18左右的班与人数约28的班进行比较,那么,69%的对比说明小班的学生成绩较好。而如果将人数为2的小班与人数为28的班比较,则有高达98%的比较倾向于小班。相对地,如果将人数在30和30以上的班进行比较,那么,班级大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了增强说服力,格拉斯和史密斯着重对运用了随机分配法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中109项的比较结果用曲线表示出来(见下图)。这就是班级规模研究中著名的“格拉斯—史密斯曲线”。

(附图 {图})

如图所示,一般而言,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的成绩随之提高。但似乎只有当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约15人以下时,学生成绩才有明显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研究还指出,由“格拉斯—史密斯曲线”所示的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并不因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发生变化。那就是,班级规模越小,学生成绩越好。

由于其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和研究结论的明确性,及其可能对教育政策和实践带来的重大影响,格拉斯—史密斯研究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史拉温(Robert Slavin)便明确指出,该项研究严重混淆了班级规模与个别辅导教学的差异,就像将苹果和桔子对比一样没有意义。如果在综合分析法的研究中,排除人数为1的班与大班之间的比较,那么班级规模的真正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史拉温并且声称,“班级规模对学生的成绩并无显著影响,除非将班级规模缩小到每班不多于3个学生”[15]。1986年,史拉温在综合分析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最佳证据综合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已有的班级规模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

简单地说,最佳证据综合法就是将综合分析法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法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某一专题的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比较和分析。根据这一方法,史拉温于1989年对符合以下标准的八项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实验期至少一年,对象为小学年级,并对不同班级规模的学生进行阅读或数学成绩的标准化测验与比较;2.在所比较的班级规模中,对大班和小班有明确的界定以区别于个别辅导教学。所谓的小班,其人数必须在20人以下,并与相对比的大班至少小30%;3.运用了随机抽样与分配或配对的方法,以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的相似性。通过对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分析后,史拉温发现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平均影响值只有 0.13,与科恩的结论相似。这表明,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史拉温并进一步指出,从总体上说,只有将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的缩小,如从每班27人减少到16人,小班的确会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但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个别辅导教学。如果为了那么一点微小的效果,便将所有班级规模进行大量缩减,这会给社会带来无法承担的沉重经济负担,既不现实也不值得。他提醒教育行政部门为此既不要过于忧虑也不要仓促行事,以免加重已有的教育危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必须尽量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求更为经济却与缩小班级规模同样或者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运用小组学习或合作教学方式促进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以及聘用助教等等。

转贴于 罗宾逊(Glen E.Robinson)及其同事于1990年对班级规模的综合研究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罗宾逊运用相关归类法,对1950—1985年间100个有关班级规模的研究,接年级、学科、学生特点、学生成绩、学生行为和教学实践等因素进行了归类比较和分析[16],其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小班,尤其是人数为22或22以下的班对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和语文学习方面有最积极的影响。但其效果可能在一年后逐步消退。

*在小学低年级,小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有最积极的影响。

*小班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对小学以上各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多数学科上,班级规模在23至30间并无显著影响。

*随着年级升高,小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逐步减少。

*如果教师在小班中继续采用和在大班中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带来积极的影响。

*与其他许多类似或更加有效,但更为经济的教学策略相比,缩小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

在班级规模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探讨班级大小如何影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的其他因素。

当学校的班级规模缩小之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便相应地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样,每个学生似乎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因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小班是否也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呢?小班的学生是否有更高的学习兴趣、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或更好的学习行为呢?班级规模又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呢?在一项关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中,马可勒西探讨了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他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小班讨论和个别辅导。1980年,格拉斯和史密斯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有关班级规模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对130项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1.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习兴趣,注意力,出勤情况;2.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3.教学过程和环境,包括个别化教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班风等。他们发现,在有关教师因素的30个比较中,其中25项表明小班对教师有积极的影响。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精神面貌较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也更满意。但是,小班为什么会对教师有如此积极的作用呢?

根据柯亨和费比对班级规模和教学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18]。在一个小的班,学生人数少,教师的备课量较小,而且不用花大量的时间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纪律和组织学生活动。小班使教师从繁重的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更能集中精力搞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供不应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每班学生少则40人,多则80人甚至100多人。加上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许多中小学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很多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教师仍继续超负荷地工作,任劳任怨,但往往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教育危机,认真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为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制定和执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在学生因素方面,格拉斯和史密斯也发现班级规模有积极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也许由于小班的学生少,师生和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另外,格拉斯和史密斯还发现了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在人数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也更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班级规模究竟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缩小班级规模并不绝对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只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为了弄清楚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年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20]。他们运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具体而言,其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成绩测验、教师和学生访谈、学生作业分析、教师的教案和日记分析,以及学校文件资料分析。他们将班级规模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即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和课程。从行为管理来说,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地感觉到小班使课堂纪律问题减少,课堂管理更加容易,因而老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教学,而不是维持课堂秩序。观察研究也表明,当每班学生人数减少以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柯亨认为,小班可能对学习行为不良的学生有更突出的影响,因为班上学生人数少,教师便容易地注意到每个学生是否在用心听讲或者开小差,调皮的学生也更不敢轻举妄动,影响教学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制止。实验表明,当每班的学生人数由20减少到13时,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高29%。从众多的教育研究中,我们知道一条基本的定律,即只有当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时,学习最有效。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所学的东西也越多。这对我们理解班级规模的影响是很有启发的。

另外,在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了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并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因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当班级规模缩小以后,班上的学习风气更好,气氛更融洽,班风更端正。也许在小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大班教学模式,但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组织性,学习任务也更具挑战性,学习程度和质量更高,这主要是由于小班的教师更倾向于扩充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材料,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上下工夫。总而言之,班级规模本身并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相互作用而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本文所讨论的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以及教育行政决策人员有何启发意义呢?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年上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还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我国的教育经费近年来逐步有所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困难重重,既无足够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缺乏最基本的校舍、教学仪器和设备,有些地方甚至付不起或长期拖欠教师的工资和生活津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要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缩减班级规模,提高师生比例,以期由此而提高教育质量,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求和实施既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根据班级规模的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班级规模方面,我们应该分区域,按条件,由点到面地逐步进行。在我国已经或正在富裕起来的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小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逐步缩小班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提高师生比例,增加教学设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每班学生数应控制在25人左右,四到六年级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初中年级每班35人左右,而高中年级的每班学生数最好不要超过45人。

2.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安排时间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

3.无论大班还是小班,教师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既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违背教育规律。除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授法外,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辅导、同伴互教互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必须充分地加以综合利用。

4.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制定措施,继续充分调动和鼓励各级政府、各类民间组织和团体,以及私人兴资集资办学的积极性。

5.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大量教师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下海”,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在很多地区,加重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待遇相对较低,造成师范院校生源不足和质量下降的现象,这将更加加剧我国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后患无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师法》,继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保护教师的利益。对师范教育系统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有志有才的青年报考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2][13][17]G.V.Glass,L.S.Cahen,M.L.Smith,N.Filby.《Sch-

[3][6][14]G.V.Class,M.L.Smith."Meta—analysis of research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i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Policy Analysis》,1(1),p.2—16.1979。

[4]G.E.Robinson,J.H.Wittebols.《Class Size Research:A Rel-ated Cluster Analysis for Decision

Making》.Edn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Inc.1986.

[5]R.E.Slavin."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malle-ffects of small classes"i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4(1),p.99—110.1989.

[7]J.M.Rice."Educational research:A test in arithmetic"in《The Forum》,34,p.281—297.1902.

[8]O.P.Cornman."Size of classes and school progress"in《T-he Psychological Clinic》,3,p.206—212,1909.

[9]L.Whitney,G.S.Willey."Advantages of small classes"in《School Executives Magazine》,51,p.504—506.1932.

[10]W.B.Nelson."An experiment with class size 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economics"in《Educational Record》,40,p.330—341.1959.

[11]R.B.Bausell,W.B.Moody,F.N.Walze."A factorial study oftutoring versus classroom instruction"in《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9,p.591—598.1972.

[12]Y.Sanogo,D.Gilma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Tennessee's STAR and Indiana's Prime Time projects"in《resour-ce in Education》,ERIC 370—680.1994.

[15]R.Slavin."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nement:Is small-er better"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62(1),p.6—12.1990.

篇3

【关键词】 口腔种植术; 微创术不翻瓣技术; 翻瓣技术

doi:10.14033/ki.cfmr.2017.3.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136-03

牙列缺损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口腔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牙齿种植的方法,其不但能改善牙齿功能,同时还能确保口腔美观[1]。口腔种植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翻瓣种植与不翻瓣种植,为了解两种方法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笔者对其所在医院所收治的86例口腔种植患者分别采取翻瓣种植与微创不翻瓣种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全身状况均良好,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术前检查发现患牙舌腭侧、颊侧骨板无异常,无破损或穿孔;缺牙间隙≥7 mm,牙槽嵴顶宽度在5 mm左右;种植部位未发现严重的炎症及残留根尖,无肉芽组织;咬合关系良好,口腔卫生良好,符合口腔种植术的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0~67岁,平均(43.2±4.6)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1±0.4)年;患牙部位:上前牙区16例,下前牙区13例,上前磨牙9例,下前磨牙5例。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2~69岁,平均(44.1±4.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0.3)年;患牙部位:上前牙区15例,下前牙区11例,上前磨牙10例,下前磨牙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患牙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7 d接受全口洁牙处理,且要求其以0.2%氯己定溶液漱口;手术当日,对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2]。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取翻瓣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切开口腔种植部位,直到骨膜下,且将骨膜予以剥除;随后进行定位,并完成逐级准备工作。采取常规手段植入种植体。对创口所在部位采取愈合帽封闭处理,且实施对位缝合。

研究组:对该组患者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为:口腔局麻,以引导模板实施口腔定位处理,选取大小适合的环形黏膜切开器,以彻底、全面地清除口腔内黏膜。将种植骨脊面充分暴露出来,平整骨嵴、球钻定位;再采取扩孔钻依此做好准备工作。在钻孔期间,需及时清理骨屑,以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保证孔壁没有骨缺损之后,植入种植体。选取大小适中的愈合帽实施封闭处理,以此构成的创口无需缝合。

术后,对全部患者皆予以激素与抗生素,其中,对照组用药时间为5~7 d,研究组用药时间1~3 d;另外,还需要求患者用0.2%氯已定溶液漱口,持续时间为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接受口腔种植之后,牙龈健康、无异常,龈袋不深,骨吸收量不多,并未影响到患处相邻的牙齿;同时,义齿修复后,牙齿功能恢复正常状态,没有发生麻木、窦管穿通以及感染等症状,表明口腔种植成功。口腔种植以后,口腔功能并未恢复,牙齿功能异常,说明口腔种植失败[3]。

另外,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和激素使用时间进行严密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y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口腔种植成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成功种植42例,种植失败1例,其种植成功率为97.7%(42/43),对照组中成功种植36例,种植失败7例,其种植成功率为83.7%(3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与激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牙列缺失与牙列缺损,临床上一般是采取口腔种植修复的方法,相较于传统修复手段而言,该技术具有更好的美观性、稳固性,且不会对周边牙齿造成损伤[4-5]。但是,该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需将黏膜瓣翻开,进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同时还会引起疼痛、肿胀[6]。这对疾病的快速恢复十分不利。2000年,Kan等提出了微创不翻瓣理论,并将该理论投入到实践研究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7]。

近年来,微创不翻瓣技术在临床口腔种植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且效果显著[8-9]。丁媛媛等[10]在其研究中指出,对25例口腔种植患者采取不翻瓣技术治疗,其手术治疗效果均优于采取翻瓣治疗的25例患者,且前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4~6个月修复时种植边缘骨吸收程度也均优于后者,差异显著。同时,在何晶等[11]的研究中,实施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的患者,其在骨吸收水平、手术时间、术后肿痛不适应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实施翻瓣技术治疗的患者;但是,在牙龈指数方面,两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翻瓣技术运用于口腔种植,效果明显,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种植边缘骨吸收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同样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后肿痛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术后激素使用时间等均比采取常规翻瓣技术治疗的对照组短;尤其是在种植成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微创不翻瓣技术治疗口腔种植,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术中出血量少,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可缓解术后肿胀与疼痛;同时能确保口腔的美观性。

在实施微创不翻瓣技术的过程中,需注意一点,即种植区牙槽嵴的厚度应在7 mm以上,嵴顶平整[12]。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环形切口手术,从而避免种植体暴露现象的发生。另外,对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二维影像学技术的操作熟练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临床医生的经验不够丰富,则无法快速、正确地判断牙槽骨的形体和角度,同时也将提高皮质骨板穿通的风险[13]。所以,需安排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且在难以判定牙槽骨实际状况时,应采取牙科锥形束CT或三维CT检查,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确保手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口腔种植患者采取微创不翻瓣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患者口腔种植成功率,同时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抗生素与激素的使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坤祥,徐翠蓉,余勤,等.微创术不翻瓣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57-58.

[2]徐泓,洁.不翻瓣微创技术在牙齿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109-111.

[3]陈希楠,林毅.微创不翻瓣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3,18(3):149-151.

[4]熊云枫.不翻瓣微创技术在牙齿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76-77.

[5]秦向阳,乔辉,何训生.口腔种植术采用微创不翻瓣技术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4):142-144.

[6] Tinti C,Parma B S.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gingival augmentation around dental impla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iodontics & Restorative Dentistry,2012,21(17):322.

[7]林勇,赵献银,杨宁,等.微创技术在老年患者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40-143.

[8]张宁.口腔种植术中微创不翻瓣技术的应用[EB/OL].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11):88-89.

[9]岳拢胡秀莲,李健慧,等.不翻瓣与翻瓣种植技术对边缘骨水平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6):997-1000.

[10]丁媛媛,刘继延,陈增力,等.不翻瓣微创术在种植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4,13(3):170-173.

[11]何晶,商微,陈楚雯,等.应用不翻瓣技术行口腔种植短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6(9):529-533.

[12]胡秋斌.微创不翻瓣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397-1398.

篇4

[关键词] 糖尿病; 面神经麻痹; 激素

[中图分类号] R587.1; R97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05-05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省略

Elect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and different effect with steroids treatment

of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ZHOU Yan-xia, LONG Xia, LI Lu-jia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enzhe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5180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elect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and different effects of steroids treatment for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41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21 with diabetic mellitus and 20 without,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steroids therapy, short-term steroids therapy, without steroids therapy,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or severe facial paralysis in non-diabetic group, steroids therapy was the best.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facial paralysis in diabetic group achieved better effect of without hormone therapy than those hormone therapy; for severe patients, it did not make a difference. The diabetic patients had more abnormal rate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blink reflex than non-diabetic patients. Conclusion: It is essential to control blood sugar in a normal range for patients with facial pals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regardless the severity. Short-term steroids therapy can not improve th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serious facial paralysis combin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es;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steroids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面瘫)是指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因为激素有减轻面神经炎症及水肿的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面瘫,但对于糖尿病(DM)伴发面瘫的患者采取短期激素治疗是否会优于单纯血糖的控制,以及DM与非DM者伴发面瘫的电生理表现有何不同,尚未见相关报道。基于这一点,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面瘫患者41例,20例有DM史,21例无DM史,男24例,女17例,年龄25~76岁,平均48.8岁,其中DM组平均年龄为57.19岁,非DM组平均年龄为40岁。41例患者均出现患侧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偏向健侧,3例伴味觉减退,3例伴听觉过敏,21例伴患侧耳后疼痛。右侧面瘫14例,左侧面瘫27例。有冠心病3例,高脂血症9例,高血压13例,痛风1例。DM组伴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M组。

1.2 诊断和分级

所有患者临床上均表现出周围性面神经症状和体征,并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带状疱疹感染、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脑干脑炎、脑桥小脑角肿瘤等其他原因所致面神经麻痹。

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定:Ⅰ级为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失调,Ⅲ级为中度功能失调,Ⅳ级为中等严重功能失调,Ⅴ级为严重功能失调,Ⅵ级为全麻痹。Ⅲ级及以下为轻中度面瘫,Ⅳ及以上为重度面瘫。在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DM组与非DM组治疗前面瘫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同时用同等剂量同一种改善循环药物苦蝶子,同样剂量的维生素B1、B12及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麦通钠脱水治疗。DM组均根据血糖情况用胰岛素、降糖药及控制饮食治疗,并密观血糖变化。DM组不用激素治疗设为DMa组,共6例;用激素治疗设为DMb组,共15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10 mg治疗5 d;非DM并用激素治疗组设为C组,共2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10 mg治疗7 d后改为泼尼松30 mg 1次・d-1,每隔3 d减10 mg,泼尼松共治疗9 d。

1.4 肌电图及瞬目反射检查

34例行肌电图检查,用丹迪高级Keypoint型四导高速肌电图诱发电位系统,仪器置于屏蔽室内,室温20~25 ℃,带通滤波5~10 kHz,刺激脉冲波宽0.1 ms,窗口分析时间50~80 ms,灵敏度0.5 mV・cm-1。

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耳前刺激,于额肌、口轮匝肌记录,上肢接地,刺激强度为超强刺激。记录双侧面神经电图(ENOG)潜伏期及振幅,计算患侧波幅损失比[(正常侧波幅-患侧波幅)/正常侧波幅×100%]。患侧波幅损失比大于等于50%为重度异常,小于50%为轻度异常。

瞬目反射(BR)检测:患者双眼放松,轻微闭上,用两个导联同时记录。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均用表面电极,记录电极分别置于两侧眼轮匝肌下缘,参考电极放在记录电极外侧3 cm处,地线放在前额中央,刺激电极置于一侧眶上切迹(眶上孔)处,一侧刺激,双侧同时记录,刺激电流强度15~20 mA,引出同侧R1、R2波和对侧的R2′波。分别刺激双侧眶上神经,选择波形稳定、重复性好的波形测量。参考卢祖能的正常值范围,结合本实验室测定值确定正常值范围。BR异常:R1潜伏期>11.5 ms,双侧R1最短潜伏期差值>1.5 ms,R1、R2和R2′(对侧)波消失,存在其中1项异常即为异常。R1、R2、R2′(对侧)未引出为重度异常,潜伏期延长为轻度异常。

2 结 果

2.1 各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轻中度面瘫的3组经卡方检验,好转、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排序为C组最好,DMa组其次,DMb组较差。重度面瘫的3组患者经卡方检验,好转、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恢复最快,DMb组有效率低于DMa组。见表1。

2.2 NCV检查结果

32例(DM组与非DM组各16例)行NCV检查,总异常率为100%,重度异常率占53.1%。DM组患侧重度异常10例(62.5%),非DM组患侧重度异常7例(43.8%)。8例10 d后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7例重度异常(占87.5%);24例10 d内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0例重度异常(占41.7%)。表2结果表明,NCV为轻度异常的患者,疗效比重度异常者好,而且表现为轻度面瘫的可能性大,与重度异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结果表明:DM组与非DM组比较,NCV的轻、重度异常率没有差异性;但是不管是DM组还是非DM组,与10 d内比较,在10 d后行NCV检测的重度异常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BR检查结果

34例(DM组18例,非DM组16例)行BR检查,总异常率为100%,其中重度异常率为70.6%,轻度异常率为29.4%,轻度异常患者疗效明显优于重度异常患者。DM组重度异常率为88.9%,轻度异常率为11%;非DM组重度异常率为43.8%,轻度异常组为56.2%。表2结果表明,BR检查为轻度异常者与重度异常者比较,好转率与痊愈率差异没有显著性,与面瘫的程度(轻中度或重度)也没有明显关联性(P>0.05)。表3结果表明,DM组BR的重度异常率比非DM组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血糖波动情况

DMa组:治疗前后血糖无明显差异,空腹为4.98~5.7 mmol・L-1,餐后2 h为9.45~14.7 mmol・L-1。DMb组:治疗前空腹为5.13~7.99 mmol・L-1,餐后2 h为7.86~15.7 mmol・L-1;治疗后空腹为10.8~13.5 mmol・L-1,餐后2 h为10.86~16.8 mmol・L-1。

表1 轻中度和重度面瘫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

a 轻中度面瘫3组疗效比较,P<0.01; b 重度面瘫3组疗效比较,P>0.05

表2 BR及NCV的轻、重度异常情况与预后及面瘫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注:检验统计采用四格表精确概率检验法

表3 BR及NCV异常率分析例

注:检验统计采用四格表精确概率检验法

3 讨 论

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患者主要表现为周围面神经麻痹。根据所损伤部位的不同,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乳突部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状。DM伴发面瘫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前的DM史或治疗前诊断为DM,或者还伴随DM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并排除其他特异性原因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带状疱疹感染、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脑干脑炎、脑桥小脑角肿瘤等所致面神经麻痹。DM伴发的面瘫具有发病年龄大,伴随耳部及乳突部疼痛较少,神经症状与血糖不成比例,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的伴随病史较多的特点[1],本研究入组患者情况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高血糖不但会引起微血管病变及组织缺血缺氧,而且会引起山梨醇和左旋果糖在神经内的蓄积,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吸收水分,引起雪旺细胞水肿,影响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干扰轴索与胶原的结合,导致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的损伤[1-2],故对于DM伴发的面瘫,应强调血糖的控制。Satito等[3]曾报道,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对于DM伴发的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高剂量激素治疗非常有效;但他并没有与单纯血糖控制的面瘫患者相比较,并不能说明谁优谁劣。而且高剂量激素治疗,可引起血糖的控制困难及激素的其它副反应增加,本研究中血糖的监测情况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对于DM伴发的面瘫患者,应不应该用激素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单纯血糖控制是否优于同时短期使用激素加血糖的积极控制,或者DM伴发面瘫患者的预后是否比非DM面瘫患者差,一直没有人作过相关的系统的比较。本研究就是基于这点,在治疗前采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挑选治疗前面瘫程度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病例分成DM组与非DM组,分别采用不用激素治疗、短期激素治疗、常规激素治疗的方法,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轻中度还是重度面瘫患者,非DM组用激素治疗效果最优,这观点与既往文献报道的DM比健康人伴发面瘫患者预后差的观点[1,4]相符。但对DM患者,轻中度患者用激素治疗效果比不用激素治疗者差;对重度患者,用激素治疗与不用激素治疗,差异并没有显著性(P>0.05),但是治疗的有效率比不用激素治疗者低。原因考虑与DM患者用激素治疗会加重血糖对神经的损伤,而且血糖对神经的损伤作用比短期激素的减轻炎症水肿作用更大有关。但对于重症面瘫患者,面神经损伤已达到一定程度,即使用激素治疗也较难改善预后,还有可能因为加重血糖的升高,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所以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反而比不用激素治疗者低。总之,对DM伴发面神经麻痹患者,不管病情轻重,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基础[1,5],对重症患者,短期激素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反而导致血糖控制的困难。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面瘫诊断最可靠的指标,它不仅能判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范围,还能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本研究表明:(1) NCV的阳性异常率高,达100%,虽然不能排除检查的误差,而且与检查时间及面瘫的程度有关。据相关文章报道[6],在神经损伤早期,损害处神经远端的神经传导功能仍然保留,1周后神经远端才出现轴索变性,NCV检查才会出现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所以在早期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不能诊断神经是否存在损伤。本研究10 d后NCV检查,提示为重度异常患者均为重症面瘫患者,10 d内行NCV检查,轻度异常患者并非为轻度面瘫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点也支持行NCV检查尽量在发病后10 d进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人的实际病情。(2) NCV异常率与预后、面瘫程度相关,通常NCV为轻度异常者与重度异常者比较,痊愈比例较高,表现为轻度面瘫者可能性大,而NCV为重度异常者,痊愈比例低,轻、重度异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部分支持大部分文献报道的“进行NCV检查,当患侧波幅降低的幅度大于正常侧的50%时为重度异常,预后多不佳,恢复较慢,当波幅降低的幅度不超过正常侧的50%时预后相对较好”的观点[7]。但是NCV检查为重度异常者,却不一定是重度面瘫患者,这点考虑与NCV检查时间影响面瘫程度的判断有关。(3) NCV检查为轻、重度异常患者的恢复时间并没有差异性,本研究NCV检查为轻度异常患者好转时间比重度异常者长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与郑莉莉等[1]报道的“有些DM伴NCV重度异常患者通过积极的血糖控制和综合治疗,恢复仍较好,与轻度异常患者并没有差别”的观点基本相一致。这点和NCV的异常率与预后、面瘫程度相关的观点有出入,这是否提示恢复时间与患者恢复的程度并不一定一致,但我们并没有作相关性分析。(4) BR检查为重度异常的患者恢复时间一定比轻度异常者长,但是BR检查为轻度异常者与重度异常者比较,疗效(好转、痊愈)差异没有显著性,与面瘫的程度(轻中度、重度)也没有明显关联性,这是否也提示恢复时间与患者恢复程度并不一定并行,也不排除系我们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有结果的偏倚。(5) DM组的BR的重度异常率比非DM组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Kiziltan等[8]报道的在病程的16 d后行BR检查,与健康人比较,DM患者的R2在瘫痪侧出现明显延长,而DM患者的R1在瘫痪与非瘫痪侧均出现明显延长的观点相一致。原因考虑与DM伴面神经麻痹患者不但存在面神经水肿及脱髓鞘,而且慢性高血糖更加重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有关,所以同等程度的面瘫患者,实际神经损伤比健康人重,恢复也比健康人群差,这也从神经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证实了DM患者比非DM伴发面瘫患者预后差的观点。但是DM组与非DM组比较,NCV的轻、重度异常率并没有差异性,不排除因为NCV检查时间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实际病情。

综上所述,对于面瘫患者,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及面瘫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DM伴发的面瘫患者,不管病情轻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基础,即使是重症患者,短期激素的使用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NCV检查,应尽量在10 d后进行,才能更有效地反映病情。

[参考文献]

[1] 郑莉莉,韩永青,糖尿病伴发面神经麻痹15例临床及肌电图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11):84-85.

[2] 田林华,迟家敏,李路.2型糖尿病皮肤微循环改变与其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41-143.

[3] SATITO O, AOYAGI M, TOJIMA H,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Bell's pals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J]. Acta Otolaryngol Suppl, 1994:153-154

[4]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7

[5] 郭立新.强化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ADVANCE研究降糖结果解读[J].临床荟萃,2008,23(21):1521-1523.

[6] 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172.

篇5

【关键词】凹陷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超脉冲CO_2激光;点阵铒激光

【中图分类号】R1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66-02

瘢痕主要由真皮损伤后组织修复异常产生,此外,瘢痕增生及挛缩产生的畸形障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瘢痕的机率加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瘢痕治疗的要求也逐渐上升[1]。在当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瘢痕种类较复杂、发病机制较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治疗的难度加大。传统方式主要选取手术治疗、机械压迫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就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瘢痕患者71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11~44岁,平均年龄(27.2±1.4)岁,病程0.5~24年,平均病程(8±0.6)年。选取患者中包括痤疮后瘢痕31例,外伤后瘢痕22例,水痘后瘢痕11例,手术后瘢痕7例。患者中重度(损伤面积>30cm2)6例、中度(损伤面积10cm2~30cm2)25例、轻度(损伤面积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及参数设置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照相,要与患者签署术前协议书,保证患者对手术全程详细了解。手术中CO_2超脉冲激光美容治疗仪,设置参数为:功率1~2W,输出时间0.02s,延迟时间1.12s;铒激光(德国欧洲之星飞梭三维点阵激光)设置参数为:波长2940nm,能力500~800mJ。手术前根据患者瘢痕状况设置光斑直径2~7nm,选取VSP、SP、LP、VLP模式,能量设置500~800mJ,频率4~10Hz。

1.2.2 手术操作

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操作:对患者凹陷性瘢痕周围组织进行轻磨,成小角度斜面。使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创伤表面皮肤碎屑,磨削2~3次,创面呈现粉红色平整、见少许真皮层小出血点停止操作。术后对患者创面涂抹抗生素软膏,保证创面干燥,自然结痂脱落即可。

铒激光治疗操作:削磨完成后,继续使用磨削手具对瘢痕组织进行气化,后使用点阵手具大范围平扫。患者皮肤轻度发红、出现轻度疼痛、灼烧感即可。皮肤颜色较深患者可以适当进行延长脉宽,防止形成水疱。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皮损消退>80%,手术效果满意,肤色正常。显效:患者皮损消退60~80%,肤色基本正常,新生皮肤较为平坦,手术效果较满意。有效:患者皮损消退40~60%,肤色基本正常,平坦性较差,手术效果一般。无效:患者皮损消退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患者计量资料采取统计学t检验分析。当患者治疗效果P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随访,凹陷性瘢痕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患者有效率达到87.9%;增生瘢痕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患者有效率达到68.4%。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增生性瘢痕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P

凹陷性瘢痕组经过一次治疗10例,两次治疗16例,三次以上治疗8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2.14例;生性瘢痕组经过一次治疗6例,两次治疗9例,三次以上治疗23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2.76例。两组患者治疗次数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瘢痕是人体在修复过程自然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创伤愈合的必然结果。在整形外科中瘢痕的治疗是最常见的,主要是因为皮肤真皮层胶原过渡沉积而成的。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对常见的治疗方法有砂轮磨削、手术等[2]。一般瘢痕治疗的理论有两种:第一,抑制纤维细胞的过度增长,第二抑制瘢痕组织中血管的增多。但是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还克服了普通CO_2激光治疗的激光输出能量低,最终导致焦痂损伤周围正常的皮肤,同时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可以将能量集中在一个小的光斑上,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皮肤的损伤。

在治疗上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治疗瘢痕,而且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同时它还可以治疗CO_2激光磨削引起的红斑以及色素沉着等。在传统的治疗中,一般采用机械压迫、硅胶薄膜敷贴、放射治疗、类固醇激素注射以及中药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往往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严重时会产生不良反应。所谓的瘢痕治疗就是将瘢痕组织气化和碳化,然后是组织内部小血管阻塞,进而产生局灶性坏死,这样就能够达到抑制瘢痕的目的。但是超脉冲光与激光不同,本质上仍然是普通光。所以在治疗上它对人本身的伤害比较小[3]。

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增生性瘢痕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证实,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效果更佳可靠,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效果明显好于增生性瘢痕。在对瘢痕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瘢痕症状对患者进行合适治疗,确保从本质上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余文林.点阵激光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15-16.

篇6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与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割裂开来,带领学生进行单独解读。这样的解读只是表层的解读。由于学生没有把每一段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在脑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一遍,那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济南的哪几个泉水,它们各分布在哪几个段落?

生1:主要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绍五龙潭,第四自然段介绍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绍趵突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生2:这几段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绍这些泉水名称的来历。

生3:这几段分别介绍了四种泉水的特点。珍珠泉的泉水是从地下往上涌的。五龙潭是一个泉群,它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黑虎泉的水声喧腾,比珍珠泉的声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从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辞都一样,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的。

生5: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这样,通过前后段之间的对比,学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写特点,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对比,品读表述之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有一句领衔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关键句,它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了。

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济南的泉水闻名天天,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句话?

生1:第一句话说明济南的泉水众多,而后面的一句话说明把济南称为“泉城”的原因。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位置调换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开始就说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不能让别人信服,因为没有凭据。而先说济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发读者探究这七十二泉的奥秘的欲望。

师: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济南泉水特征的关键句,并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描写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读课文既要有表层的文字解读,也要体会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为什么要放在这儿,放在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通过前后句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前后词对比,掌握用词技巧

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都会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罗列出来,加以对比,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词技巧。

师:作者对泉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形象、贴切的词语,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对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了济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两种句式串联起来,给人一种结构美与和谐美。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给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词语,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这样描写好不好?

生2:当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济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词给去掉,文章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词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给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词都是由一对相反的字来组成的,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7

【关键词】 后腹腔镜; 开放手术;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畸形

The Comparis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troperitoneoscopy and Open Operation Used to Treat the Incarcerated Upper Ureter Stone with Ureteral Deformity/WU Shi-jie,LIANG Zhi-qiang,MO Xu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41-044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retroperitoneoscopy and open operation used to treat the incarcerated upper ureter stone with ureteral deformity,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ment with the incarcerated upper ureter stone and complication.Method:From 2012 to 2015,50 cases of incarcerated upper ureter stone with ureteral deformit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each group had 25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fter laparoscopic upper ureteral incision and ureteral plastic surgery,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pen surgery for upper ureteral incision and ureteral plastic surgery,the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ime of removal drainage tube,time required to get out of be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he time of removal drainage tube,the time required to get out of be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etroperitoneoscopy; Open operation; Ureteral calculi; Ureteral deformit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dong District in Yangjiang City,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0

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包括肾结石或体外震波后结石碎块降落所致。输尿管结石大多为单个,左右侧发病大致相似,双侧输尿管结石约占2%~6%。临床多见于青壮年,20~40岁发病率最高,男与女之比为4.5∶1,结石位于输尿管下段最多,约占50%~60%。因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越过小骨盆入口处(与髂血管交叉处);在进入膀胱壁的内段,故输尿管三个狭窄处是结石嵌顿的好发部位[1-3]。另当有输尿管狭窄、憩室、迂曲畸形等诱发因素时,亦会促使结石滞留于输尿管上述病变处。因临床行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检查时,显示造影剂不能通过梗阻部位,故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导致结石嵌顿处之上尿液潴留,引起梗阻、输尿管扩张及肾盂积水,并危及患肾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严重时可使肾功能逐渐丧失,故均应手术治疗。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广泛深入开展,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逐渐成为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其他方法治疗效果欠佳的嵌顿性结石,其优势更加突出[4-6]。本院选取2012-2015年收住院的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畸形的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及输尿管整形术,对照组25例行开放手术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及输尿管整形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5年本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畸形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60岁,术前查静脉泌尿系造影显示造影剂不能通过梗阻部位,行下腹部CT+盆腔CT+泌尿系三维重建检查,必要时行MRI水成像以确诊患有一侧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同侧的接近结石处输尿管迂曲畸形,结石宽度为1.5~3.0 cm,长度为1.5~4.0 cm,50例患者均有患侧不同程度的肾积液。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共有5例肾功能损害;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共有6例患者肾功能损害。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肝肾心功能、凝血功能、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严重器质性心肺功能疾病,两组性别和合并肾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控制患者血压,维持血压小于160/90 mm Hg;糖尿病患者需术前控制血糖接近正常范围再手术;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则须停药至少1周;中老年患者术前需备血;所有患者术前留尿管。

1.2.2 手术方法 (1)观察组:术中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抬高腰桥,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先取腋后线肋缘下约2 cm小切口,用大弯血管钳撑开肌层和腰背筋膜,置入自制的扩张气囊,充气500~600 mL维持3~5 min,形成腹膜后腔隙后置入10 mm套管,然后插入观察镜,在直视下分别于腋中线髂嵴上一横指和腋前线肋缘下各作10 mm切口,分别置入10 mm套管,然后将观察镜从髂嵴上套管导入,另2个套管分别导入分离钳、超声刀或吸引器,再根据术中情况于腋后线或腋前线置入1个

5 mm套管,导入抓钳以帮助术中暴露。以腰大肌为标志线,近腰大肌处用超声刀纵行打开Gerota筋膜囊。沿腰大肌及肾下极找到输尿管结石处,持电凝钩纵形切开输尿管,持弯钳取出结石。将结石装入标本袋,找到输尿管折曲畸形处,腹腔镜监视下游离该段输尿管,持弯剪将输尿管畸形段剪除,并装入标本袋,沿输尿管两断端稍游离拉直输尿管,且保证输尿管端吻合后吻合口无张力,并在斑马导丝的引导下置入输尿管内支架管,予4-0可吸收缝线行输尿管两断端吻合,用0.9% Nacl注射液反复冲洗术野,检查无活动性出血,留输尿管旁引流管,将标本袋从10 mm处取出或稍扩大切口取出,缝合各小切口,术毕。术后常规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止血等治疗,定时行切口换药,如输尿管旁引流管24 h引流量少于20 mL则可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于术后1~3月拔除。(2)对照组:术中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抬高腰桥,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第12肋下缘切口,长约8~1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腰部各层肌肉和腰背筋膜,将腹膜向腹侧推开,打开Gerota筋膜,以腰大肌为标志线,近腰大肌处用超声刀纵行打开Gerota筋膜,沿腰大肌及肾下极找到输尿管结石处,持尖刀纵形切开输尿管,持取石钳取出结石,找到输尿管折曲畸形处,游离后持弯剪裁剪输尿管畸形段,沿输尿管两断端稍游离拉直输尿管,且保证输尿管端吻合后吻合口无张力,并在斑马导丝的引导下置入输尿管内支架管,予4-0可吸收缝线行输尿管两断端吻合,用0.9% Nacl注射液反复冲洗术野,检查无活动性出血,留输尿管旁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毕。术后常规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止血等治疗,定时行切口换药,如输尿管旁引流管24 h引流量少于

20 mL则可拔除,输尿管内支架管于术后1~3个月拔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是否有尿瘘和切口感染情况,详细汇总数据求得平均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观察组患者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所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后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中术前有肾功能损害的11例,术后50例病例均获随访6~12个月,复查肾功能均有不程度的恢复,所有患者均无结石复发,对照组患者8例出现患侧切口周围不同程度肌肉酸痛和皮肤感觉麻木。

3 讨论

导致输尿管梗阻并停留在同一个部位至少2个月的输尿管结石称为输尿管嵌顿性结石。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输尿管壁水肿、慢性炎症或炎肉形成,其病变甚至可以累及输尿管周围组织,且由于结石慢性压迫、继发感染及异物免疫反应,常常导致嵌顿部位和附近输尿管壁发生息肉或狭窄等病理损害[7-10]。另一方面,输尿管结石嵌顿导致输尿管梗阻引起患侧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液,长时间的输尿管近端扩张和肾积液会由于重力作用导致结石上方输尿管迂曲畸形,严重时呈“C”形或“N”形改变,如术中仅行输尿管切开取石,而未切除畸形的输尿管段,日后新生结石将会滞留于输尿管畸形段,无法排下而重新形成嵌顿性输尿管结石,再次引起肾积液,故需行输尿管畸形段裁剪后吻合,必要时切除息肉处和炎症处输尿管段,适当牵直输尿管,才是保持输尿管通畅的根本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结石和肾积液的再发生。故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畸形,需同时行输尿管切开取石和输尿管整形术。

目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尚有保守排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术及经皮肾镜取石术,对于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保守治疗明显不可行,而体外冲击波碎合并输尿管畸形的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虽能击碎结石,由于输尿管炎症狭窄、瘢痕、输尿管畸形等因素,碎石亦无法排下,反而形成石街,进一步加重输尿管梗阻[11-12]。对于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和经皮肾镜取石,即使能成功取出结石,但亦无法去除引起结石嵌顿的输尿管炎症狭窄、瘢痕、输尿管畸形等病因,仍会在病变段输尿管形成新的结石或输尿管梗阻。开放手术既能成功取出结石,又能根据术中情况行输尿管整形,但术中创伤大,术后患者恢复慢。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泌尿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技能的不断提升,经后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经后腹腔镜手术不仅弥补了开放手术的缺陷,并取得与开放手术等同的疗效。

从1992印度第1例使用球囊进行扩张开创腹膜后实施手术的方式后,泌尿系统疾病使用经腹膜后腹腔镜进行手术的方式得到了推广,腹腔镜能够对腹膜后的间隙部位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更加方便地实施手术[13-14]。泌尿外科医生对后腹腔镜进行手术操作时,手术过程观察更加开阔,不会影响到其他腹部器官,故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更小[15-16]。本文研究方向是比较经后腹腔镜下与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合并输尿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探讨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伴输尿管畸形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表1中可以看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所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梁志强,吴英杰,莫逊,等.单孔法与三孔法行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的对比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13,7(4):27-30.

[2]伍世杰,洪家文,梁志强.腹膜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肿瘤6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64.

[3]杨水法,章振保,潘东山,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36):4361-4363.

[4]李晓涛,李炯明,刘建和,等.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72例[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9):84-86.

[5]李文杰,王可兵,陈葵好,等.后腹腔镜与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3,41(18):123-124.

[6]殷乾清,陈丽萍,刘峰荣,等.不同取石方法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治疗对比[J].重庆医学,2013,41(36):3828-3829.

[7]肖峰,周传贵,徐宗华,等.3种微创术式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40(9):985-987.

[8]王浩,胡云飞,余晓晖.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疗效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9):661-663.

[9]周赵斌,蒋书算,邓海.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2):51-53.

[10]洪战锋.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嵌顿性较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9(25):22-23.

[11]李国庆.后腹腔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1783-1784.

[12]吴铁球,汪志民,唐智旺,等.经皮肾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27(1):22-25.

[13]姚成,汪志民.微创经皮肾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18(5):376-378.

[14]王庆军,吕民,王海.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67例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7(5):505-506.

[15]张辉泽.两种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13):79-80.

篇8

我校的周边以老旧小区为多,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些孩子的家长素质、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较为低下,这些家长多数拥有对孩子美好的教育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作为一所小班化教育学校,我们努力让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感受教育的幸福。

校园环境是小班化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外显内隐”的方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们构建了十个教育生态小环境。1.百草园。这是我们打出的首张生态名片,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校园不仅是进行教学的地方,更是繁华都市中一方静谧的植物生态园。2.资源教室。我们在小班教室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学生可学习资源的发掘,使之成为富有内涵的“活”的资源教室。“流动资讯”版块,各班级根据本学期课本学习内容精心制作两块课外拓展知识板,每月一次在同年级教室内流动;“课堂加油站”版块,教师每节课后可即时把本节课教学中疑难点写在上面,供学生课后再学习;“脑筋对对碰”版块,师生互提的小难题,留给老师与孩子们去思考、交流。3.太阳花心理猫猫站。我们以“不让一个孩子远离团队”为目标去接纳和关怀每一个学生。学校通过开设心育课,开通“太阳娃”广播,开放“快乐小屋”,开设“阳光信箱”、开发团康游戏等途径,让孩子们感受校园的温暖,体会自己的价值。4.生态体验岗。体验,让精致的小班化教育更为熨帖。上街道、进家庭、走社区,文明岗、护绿岗、帮扶岗……孩子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愉快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5.伟人柱。学校装饰了八十多米长的“伟人柱”,六年的学习光景,伟人的思想与成就将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6.艺术长廊。学校将教学楼的走廊开辟为由书法区、绘画区组成的“艺术长廊”,上面陈列着学生的作品。7.名曲600。我们利用课间10分钟,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六年小学生活,孩子们可以欣赏近600首中外名曲,这样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8.图书超市。校园的角落里、教室的后墙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沉醉其中。9.科学探究园。奇特的“方轮自行车”留给孩子们无尽的思考;“小小气象站”里不仅记录下每天的天气情况,更引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无限想象。10.科学小会所。“电脑绘图”、“三模制作”、“植物探秘”……在这里,孩子们爱上了探究与创造,近三年,我校有近百人次的小发明、小创作作品获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奖项,有33名学生的小发明作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

在构建十个小班化教育生态小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教育生态资源的开发。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初步尝试“智慧树”的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通过从“智慧树”的构建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孩子们在小班学习这个自由的空间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智慧如同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进植物世界》,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情感特点,设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实施上大胆创新,由集中授课、种植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组成,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为学生开辟了广博的生活舞台。学校还坚持举办三项特色活动,让学生在生态活动中丰富生命成长体验。1.“成长生态日”。每周三,我们通过期待性晨会、共生性班会、全优化作业、分享流,为学生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学生自我、同伴之间以及教师对学生三方面的激励,形成更加积极的内部驱动机制,让学生在平衡、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2.“金秋艺体节”。通过艺体节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体魄强健,更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陶冶学生的性情。在艺体节中成长起来的“雏燕”健美操队在全国、全省的健美操、啦啦操竞赛中多次摘金夺银。3.“百草园笔记”。校园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孩子无限的热爱,我们引导孩子把对“百草园”的喜爱记录下来,并把这本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递交流,全班共写一本“百草园笔记”。

(作者单位: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

篇9

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这也给教学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师资不足、教室不够等,师生比严重失衡,因此很多高校基本采取了合班上大课的形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种授课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由于上课人数多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学物理;习题课

一、当前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适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举措有力地提高了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使我国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学生的物理水平参差不齐,光学、振动与波动等部分是高中选修的部分,导致于同一个班有的学生对该部分已经非常熟悉,可是有的学生却对该部分的内容一无所知;(2)由于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也有待补充。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校大学物理教育质量,不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大学物理这样的基础课,我国高校大多是一二百人合班的大班授课,这必然会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大班教学,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基本理念

小班教学的教学规模一般为25-30人左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培养其个性特长为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等全面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世界一流学院几乎全是小班上课,这种授课方式更加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大多数基础课都实行大班授课,班级规模一般为200人左右,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授课模式只能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同时针对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等现象并不能进行有效地禁止,坐在教室后几排的学生往往因为离老师太远,而在下面睡觉或者玩手机等,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也很低,老师只是一味地讲授,不能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尽管大班授课存在以上问题,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老师也只能默认现实。我们所提出的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就是介于完全的大班授课和完全的小班辅导之间的一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解决大班授课所带来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师资短缺不能实行小班授课的缺憾。所谓小班辅导就是在大班授课完成每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把一个大班拆成若干个小班,每一个小班的规模大约30人左右,由聘请的博士助教经过严格的教学辅导的培训对学生实施小班习题辅导的课程教授。由于人数减少,教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睡觉的同学少了很多,而且学生也变得比大班授课时主动多了,老师也可以走到每一位同学身边,去解决他们的个性问题,课堂气氛也比之前活跃多了,老师和学生能进行很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大班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的制约,使得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大班授课执行起来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多元化教学模式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小班教学就可以把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辩论式等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了,老师们可以在课堂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气氛、学生的理解接受的情况灵活地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强化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探式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同时这种大班授课,小班习题辅导的教学更加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保持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个性,避免了大班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重视。

三、授课教师的培训

在研究型大学中大学物理作为公共基础课,在传授扎实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而大班授课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发展,所以大学物理教学的“小班化”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鉴于此,我校大学物理教研部在教务处、学生处等多部门的整体协调和支持下,于2015年开始了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实践。首先是授课教师的选定。由于大学物理教研部师资力量有限,必须要有新教师的加入。我们在上一学期就开始在在全校理工科在读博士的范围内公开进行招聘并严格审核,为下一学期将要开展的小班授课做教学资源上的准备。按照小班30人的规模,我们共招聘了20位在读的博士助教。接下来就是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全程听课是培训工作的第一步,我们要求所有博士助教进行全程听课,从第一章质点力学、到刚体定轴转动、振动与波动、电磁学,所有课程博士助教都观摩了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授课,并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听课笔记也是我们对博士助教进行考核的评判标准之一。与此同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单独为20位新教师进行了习题课的示范教学,从每一章的内容总结,到每一道经典例题的问题引入、思路分析、求解过程以及对结论的讨论及展开都做了详尽的讲解。我们还成立了由博士助教和优秀教师建立的微信群展开随时在线的微信答疑,使得博士助教在备课时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在微信答疑群里形成了良好的备课氛围,这些培训工作不仅让新教师在授课方法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在心理上也使他们更有信心走上讲台。在正式走上讲台的前一周先给我们所有的物理教师进行了公开试讲。试讲中大学物理教研部的老师们认真地听课并及时纠正了新教师出现的问题。

四、具体实践

教师完成每章的教学内容后进行本章的习题课环节,上习题课时一个大班分成3个小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大约在50左右。首先进行本章的内容回顾,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本章的内容小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只靠老师讲授要印象深刻。在做具体习题练习的时候,老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和周围同学互相探讨,并且最后让几位典型解答的同学上黑板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让他们真正体会了怎样审题、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怎样建立问题模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由于小班授课人数的减少,可以让老师也有了更多的扩展的内容,比如在习题课中可以加入一些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的讨论题,题目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习题课前一周,老师就把这些开放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设计,习题课上,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为全班同学进行演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了学生制作PPT,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表明,所有上述的教学形式只有小班授课才能实施,并且由于学生数的减少,教师可以走到每一位学生身边去解决他们个性的问题;由于人数的减少,习题课上的探索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讨论,有效地发挥了习题讨论课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在习题课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比以往大班授课要改善很多。小班辅导人数的减少,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融合成一体,有问题时学生已经不是害羞不好意思问老师了,而是积极主动地和周围同学或者和老师一起探讨,整个班级形成了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个别不喜欢物理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即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也能即时地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情况、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和创造潜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物理教师,促进了我校大学物理教学的建设。

五、结束语

对于小班讲授习题课的教学模式我们这学期也仅是一个探索和尝试,这种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授课模式对于很多不能完全实行小班授课的高校提供了思路,同时我们也将在教师培训及习题课的设置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作者:姜海丽 孙秋华 赵言诚 李庆波 刘艳磊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关于高等数学施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05:123.

[2]姜海丽,孙秋华,赵言诚,等.资源共享背景下大学物理视频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3,8:48-50.

篇10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48-03

一、合作性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奥尔波特、沃森在二战之前就对合作性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当代西方教育领域,合作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运用[1]。

国外开展合作性教学的资源比较丰富,无论从人力和财力上都有保障。首先是师生比低,如普林斯顿大学为1∶5,哈佛大学为1∶8,耶鲁大学为1∶5;其次是班级规模小,一般小于20人的班级占70%,而大于50人的班级不到10%[2];而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缺乏的现象,学生过多,教室数量不足,设备落后等,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大障碍,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教学模式则可以在尽量小的占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合作性教学的效果。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分为两部分,先是以大班形式授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再是以小班形式进行研讨,在小班中一般以4~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组建一个多人的教师团队,一位为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大班教学,其他教师则负责带领小班进行研讨,对学生进行监管与指导。

1.大班授课。大班授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3],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而是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课后去完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而在教学方法上,大班教学应尽量避免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小班讨论的开展[5]。

2.小班研讨。通过大班授课,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研究相关课题的基础,小班研讨的课题在大班授课结束后由授课老师布置给学生,通常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构思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每个小班又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配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比较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当前我国高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而授课教师通常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了解。由于大班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每次授课只能保证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上课的方式就是听课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产生疲劳感[6]。

此外,多媒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中,其简便直观的特点受到许多教师喜爱。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多媒体教学会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增加,然而当教学速度提升后,学生会产生应接不暇的情况,没有时间记笔记,消化课堂内容,反而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7]。

2.“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方式的优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1)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大班授课结束后,授课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研讨题目,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发挥空间,比如要求对某一类污染提出治理方案,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类污染的各种治理方案,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并给出理由。题目本身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使得“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则是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在研讨课上,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的方案,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展现出学生创新的一面,并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2)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研讨课的前期准备阶段也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炼资料中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一份PPT或口头表达材料,这就起到了锻炼学生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通过讲述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而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交流、共享的意识,激发出每个组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诸如概论一类的课程,涵盖了该学科领域多方面内容,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仅仅由一位教师授课,很难保证授课质量,因为很少有教师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因此,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让每一位老师能够主讲自己所擅长的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优质。而在研讨课上,由于每个班学生的人数受到了控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4)增加青年教师的经验与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与青年教师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向合作教授学习的机会,青年教师先观察合作教授上课,然后和学生一起对上课内容、方式等进行研讨,进而和合作教授交流教学内容与方式,以丰富自己的师范技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集思广益,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8]。

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位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分工来到达学习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承担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发言讨论任务,而其他积极性较低的同学则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不会去主动查阅资料,准备研讨内容,到了研讨课上,也只能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几次研讨课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反而养成了“搭便车”的不良习惯,这不但影响到这部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会降低其他原本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

2.考核压力减小,造成部分学生不重视本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期末成绩中,平时表现的分数占的比重会增加,弱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压力的减小使得部分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消极对待本课程,在研讨课的准备阶段,不会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往往都是采取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

3.指导老师不熟悉授课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研讨课时,每个班都会有一名指导老师,但是每次研讨主题都是不同领域的问题,一位教师很难精通所有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得指导老师可能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指导老师并不是每次参与理论授课,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研讨班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增加了在研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难度,有时研讨课的问题和结果难以及时、完整地反馈给主讲教师,不利于教学互动和提高教学效果[2]。

五、“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授课教师在选择研讨课主题时,应选择热点的议题,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热情,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展示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其次,研讨课时指导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小组之间的竞争替代传统的个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但可以引入到研讨课堂,还可以在理论授课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验、论文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8]。

2.完善考核评定机制。丰富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评定机制也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要注重多样化,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目标,课程成绩可以由小考、抽测、期中考试、作业、论文(作品)等多种考评方式的成绩共同组成,从而减少“搭便车”现象,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学习[2]。

3.加强指导老师自身素质。指导老师在每次参与研讨课之前,同样也需要对将要研讨的主题进行深一步的了解,确保可以在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指导老师要增加与授课教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这样才可以合理安排每次研讨的内容与深度。

六、展望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这种新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既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9],还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缺乏,学生创新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不足的途径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当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illes,R.M.,& Adrian,F.(2003).Cooperative Learning: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utcomes of Learning in Groups. London:Farmer Press.

[2]朱艳敏,陈超.“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62-63.

[3]贝洪俊.合作性教学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以浙江万里学院《财务会计学》教学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22:102-105.

[4]张振安.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2,(21):258-258.

[5]娄勇华,郭承书,梁顺堂,等.谈实现高校环境教育目标的途径[J].环境教育,1998,(3):21-21.

[6]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7-30.

[7]吴芳.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分析[J].信息技术,2013,(12):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