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27 11:3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骆驼祥子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说让人读后感到社会的黑暗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以及对命运的反思。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其实这也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他的愿望仅仅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愿望,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篇2
2012年10月,我对我校七年级学生(7个班,330名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七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小,阅读时间很充分,但因各学科作业较多和学生自身懒散等因素,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阅读习惯没有养成。2013年5月,我对我校九年级学生(5个班,2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即将迎接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对于中考考查的六部名著的阅读率尚可,而教材推荐的其他名著作品则不太重视,偶尔读读缩写版,可见初中生在阅读品质上的功利性、依赖性、浮浅性较为严重。
近年来,泉州中考十分重视考查初中生浏览文学名著的能力,可见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主要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有《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简爱》《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格列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前几年主要考查故事情节概述和人物形象分析,分数6分。但只考查其中一至两部名著。近三年则涉及到至少五部名著,分数8分,考查的内容更细化。回想这三年来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的经历,看到初三的学子匆忙应战的模样,我一直在思考明年的名著考查内容会有怎样的调整变化,其考查的难度会加大多少,发现七八年级的学生只有脚踏实地认真阅读文学名著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作为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名著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课堂渗透,课外拓展,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初中生阅读名著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一些名著节选的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选择切入口,选择性地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疑难问题、阅读时应注意的地方和可运用的方法等,设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阅读指导,让他们在“好之”和“乐之”中求知。
学习《美猴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美猴王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特点”,引导他们从整部作品中再去寻找其他故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
学习《空城计》时,我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段,对比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区别。许多学生认为课文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给了他们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影视作品对于一些典型细节的叙述远不如原著生动。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介绍了书名由来,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题目抢答。
1.《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为首的――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2.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 ――、――。
3.武松途经――打死一头猛虎,被聘为阳谷县都头,巧遇失散多年的胞兄――。――接其母上梁山,在――歇脚取水,见老母被老虎吃得仅剩残骨,怒杀了四虎。
4.鲁智深绰号――,因遭官府通缉,到五台山出家,后因闹事被派到东京大相国寺看管――。偶然结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两人交情甚好。
正在细读《水浒》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得心应手,而部分学生还未读,面有惭色,但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决心,在班级里掀起了阅读《水浒》的热潮。
二、开展多种活动,坚持做读书笔记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重点。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水浒好汉人物”(演讲赛)等活动,或者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每位同学轮流讲一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者在引导学生阅读《简爱》《骆驼祥子》前,组织学生鉴赏精彩的影片,出一期有关简爱、祥子的手抄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近名著,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三、建立班级小书库,参与学校读书会,进行广泛交流
班级设有图书柜,每人提供两本名著,由班长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每天中午1:20至2:00统一阅读,或者建议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书友会读书俱乐部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会,阅读鉴赏他们推荐的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在广泛的交流、借鉴中,形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气氛。这时,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让学生以写促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天摘抄约一百字的精彩片段和有关的鉴赏文章。
四、完成名著阅读评价
学校教科室下文给语文教师,落实名著阅读计划,要求语文学科把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作为语文学科成绩考核内容之一,以推动各类读书活动。各年级备课组要重视名著阅读的阶段性测试,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过程和收获,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评选出优秀者进行展示和奖励,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
五、鼓励多角度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篇3
作为涉世不深的初中生,如何来了解这个社会,如何来分析社会现象,文学为他们展示了一个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融汇了世间百态,沉淀了历史精华,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绝佳教材。然而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课本学习等,而没有时间去阅读,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这激起了我对学生名著阅读问题的思索。
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
1、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
2、阶段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呐喊》、《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1、 阅读的方法的指导。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的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愿看文学作品,不愿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更不要说那些读起来让他们费力的名著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课文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泛读、精读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著,那整个名著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不到15%,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不容易理解,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韩寒的《三重门》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推荐权分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篇5
多读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依靠语文课堂,仅局限于现有的语文课程教材,是不能满足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的。但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往往受到学业的影响而没有时间保证,同时课外阅读没有与课内学习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的帮助,因此,探索一条有效的课内外阅读相衔接的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使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的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呢?
一、由课文延伸
(一)由古文的延伸。
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真可谓是浩如烟海,灿烂辉煌,我们的教材中含有一定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而能入选教材的基本上都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因此,可以由这些作品延伸开去。
例如我们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就可算是对课本中古诗词的一种非常好的延伸。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光记住课本中那几首有限的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又如:高年级课文里选编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段落:《景阳冈》、《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去阅读这四大名著。
再如:学了《将相和》,可引导学生去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引导学生去看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由现代文的延伸。
课文中也有许多是从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节选的片段,这同样也值得引导学生去读读原文。
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会吸引孩子们去读《城南旧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会让学生想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小英雄雨来》一定会想读全篇;读完《渔夫的故事》,又怎会不想读《天方夜谭》?而《金钱的魔力》更会让你迷上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二、由作家的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作家,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的作家,如:鲁迅、冰心、老舍、丰子恺等等,那么,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这些名家的名著,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等,学生有课铺垫,也会很乐意地充满兴趣地去读这些作品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俄国文学之父”之称的普希金也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作为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一生都有益的。而要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则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一)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的阅读纯粹只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那么就算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阅读过程中读到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应该摘录下来,边摘录边感悟词句好在哪。看完书后还可经常看看摘录的好词佳句,加深记忆与理解。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更有实效。
(二)写读后感。
读书摘抄,比较适合低、中段学生,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为了加深印象,更为了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在读完书后写一写读后感。
如:《鲁滨孙漂流记》是我们全班同学都阅读过的一本好书,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勇敢、乐观、坚持不懈,而通过写读后感,许多同学的感受又更进一层,想到了自己的学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人还想到了该如何去面对人生所遭受的挫折……学生的思想就可以在这样的思考当中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三、师生间、同学间推荐阅读
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了。
例如:六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后,我先自己阅读了他写的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然后在班级阅读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当时孩子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用我要求,很快,在班上就兴起了看这本书的热潮。不仅如此,看完这本书,许多同学还接着看了他写的另外几本书,如:《狼王梦》、《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
同学之间如果阅读到好书,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推荐,好书大家分享,平时的交流也多了话题,还可增进同学间的情谊,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四、读书竞赛
学校、班级要经常开展有关的读书竞赛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故事会等,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和大量阅读的积极性。还可组织学生编抄报,把自己的读书兴趣、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篇6
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他还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些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好的写作,应建立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积累体验之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体验呢?
一、用什么观察
用什么观察?提到这,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用眼睛呀。”我摇摇头,“不全面。”出示幻灯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读完这些句子,你还觉得观察只是眼睛在起作用吗?”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眉头紧皱,不知如何说明白。实际上观察是一个系统活动,是五官而不是一官在起作用。我们能看见树木,是我们动用了眼睛这个器官;我们没看见森林,是因为五官没有参与其中。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开放各种感觉器官,积极主动地用眼观察大千世界,用耳聆听美妙音乐,用鼻闻出芬芳气息,用舌品出美味佳肴,用手触摸事物冷暖,我们就会拥有丰富的的生活体验,从而占据丰实的创作素材。
二、观察什么
观察什么?学生又会自信地说:“生活呗!”“回答得很好,可是生活的面太大了,如何由点及面呢?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人才是观察的重点。”茅盾在《风景谈》中,为读者描绘了六幅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有灵魂的画面,如果没有了人,就没有了“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观察的重点应是人,应是对人物外在形象的观察,对人物心理、情感的体悟。人物不同,其身世、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也就有差别。只要留心就会发现,人们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都各不相同,可谓千人千面,千人千态。福楼拜就曾叫莫泊桑坐在面对马路的门口,观察来往的车夫,一天下来,莫泊桑观察到有所收获的车夫与空手而归的车夫表情明显不同。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契科夫的《变色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折服,那都是作家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物的结果。
观察自然也是观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界千物万景,观察自然除了应观察自然界中事物的色形声味等,还应“观其神”。所谓“神似”,就是写意,即观察描写物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最富特点的局部,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段写景:“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这一段写出了北京盛夏炎热干燥的程度,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人们受煎熬的程度 ,照应了整篇小说中祥子的悲惨命运,达到了以形传神的效果。又如“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它把来势极猛的暴雨和祥子在暴雨中惊慌和紧张的心情,难以忍受在雨中挣扎的神态很逼真地描绘了出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笔者反复强调通过形神兼备的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一位学生写天黑后,独自一人留在教室里等下班的妈妈,但因为要上厕所,不得不走在空无一人的校园,他这样以形传神:此时的校园,寂静无声。初中部还没下课,小学部也只有星星点点的几盏灯在黑夜中发出惨淡的白光。绿化带里那灌木丛也忍受不住白天人们对它们的冷漠,便在夜里尽情摇摆。“沙沙――”“哗哗――”“――”
三、怎样观察
最后,是怎样观察,即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技巧。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一般分为总体观察和比较观察。例如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有对托尔斯泰墓的总体观察:小小的长方形的土堆,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也有把他的墓(朴素)和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这些伟人的墓(奢华)的比较观察,这里不作赘述。
四、体验积累
篇7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骆驼祥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教师可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六、提高学生理解、赏析能力
学生在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中外名著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往往看问题不全面,甚至有些偏颇,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论世”就是了解作者作品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作家传记,深入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经历等知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
归纳作品思想内容。
篇8
【例1】(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卷)填空。
(1)《朝花夕拾》中给“我”买《山海经》的人是_____。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_____(人名)战胜了伤寒,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在去基辅之前来到烈士公墓悼念战友。
(3)《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_____(国名)曾用两根特制的圆棍弹琴,国王、王后听了都非常满意。
(4)《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戴宗有道术,绑四个甲马,可日行八百里,他的江湖绰号是_____。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填写的内容是指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国别。难易度为“易”。只要识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作者及其朝代或国别等即可顺利答出。
参考答案:(1)阿长(2)保尔·柯察金 (3)大人国(4)神行太保
【例2】(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卷)阅读下面名著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拉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乙】青春胜利了。A终于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A已经能够勉强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1)【甲】段中的“他”是_____,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的最大梦想是_____。
(2)【乙】段中的 “A”是?_____,出自小说《??????》。他此次病未痊愈,便向团省委书记提出恢复团籍和_____的要求,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
思路解析:这道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作品常识的识记,还考查了对作品情节的把握和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1)祥子 拥有一辆自己的车(2)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铁路)工厂
二、选择题
【例3】(2012年江苏省镇江市卷)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B.《名人传》中,贝多芬“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这句充满豪情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今天已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D. 在学校里,汤姆通过认真背诵《圣经》,积累到九张黄条,十张蓝条,凭此换取了学校颁发的奖品——一本《圣经》。
思路解析:这道选择题考查了较深层面的知识,从名著常识识记到内容的理解。做此类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情节:校长规定,学生背诵《圣经》可以获得不同价值的票,有了十张黄票可以获得一本《圣经》,汤姆啥也不会背,用一堆小玩意跟同学换来了票,结果得到了《圣经》。
参考答案:D
三、表述题
【例4】(2012年河南省卷)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依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该名著的收获。
①《水浒传》 ②《骆驼祥子》 ③《安徒生童话》 ④ 《名人传》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憨厚的可爱。
思路解析:这道题既考查名著,又考查仿句能力,综合了两个考点。因此不仅应对名著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作好读书笔记,而且要注意在表述上符合题目要求。
参考答案:施耐庵的《水浒传》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真的可贵。
【例5】(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卷)同学们就名著阅读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以下是同学们发表的帖子。请仔细阅读后选择一组帖子,把你的看法填写在“回复框”内。
思路解析:这种题型较新,它巧妙地将名著与综合性学习综合起来考查,特别是这道题有较强的探究性,需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提炼、归纳、概括,值得关注。
篇9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指导 层次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了很大比例,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许多问题已得到各方面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探讨。不过,一直以来,我们往往更关注于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及教师阅读教学的模式,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大园子里,有大树,有鲜花,定然也有小草。一个正常的教学班就像这个大园子一样,有尖子生,中等生,亦有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就如同我们不可能要求大树、鲜花、小草达到同等的高度一样,我们也不应该苛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层次。但是,大树有大树的伟岸,鲜花有鲜花的芬芳,小草亦有小草的青翠。所以,在我们课外阅读教学的这片土壤上,不仅应该让大树成长,也应该让鲜花绽放,更应该让小草萌芽,只有这样,才有满园春色。
因此,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应该是分层次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适合生长什么的土壤,我们就播什么样的种子。让所有的土地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空间。
一、阅读内容的分层推荐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的文本主要是课本,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阅读材料。但是,单单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那么,应该推荐学生阅读什么读物呢?首先,我们应当把初中阅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拟定一个连贯性的阅读计划,其次,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基础,拟定一个有层次性、可操作性的计划。鉴于此,我们不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目前水平并循序渐进深入的阅读内容。
低层次学生可由:童话、趣味性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短篇故事性读物(如:《故事会》、《少年文艺》、《微型小说选刊》等)―易理解的不复杂的小说(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
中层次学生可由:短篇故事性读物(如:《故事会》、《少年文艺》、《微型小说选刊》等)―情感丰富的哲理性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一些优秀散文等)―故事情节容易把握的小说(如:《骆驼祥子》、《童年》、《花季雨季》等);
高层次学生可由:情感丰富的哲理性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一些优秀散文等)―文化气息浓郁的散文(如:鲁迅散文、冰心散文、余秋雨散文、三毛散文等)―思想较深刻的长篇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水浒传》等)。
阅读的发展是阶梯式的,由趣味性―思想性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当然,学生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根据阅读的进展是可以适时调整阅读内容的。而且,学生阅读内容的发展过程不是机械割裂的,是可以适当穿插的。
这样,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低层次学生不会因为要求太高、阅读内容太难而丧失阅读热情,把阅读当做一种负担。高层次学生也不会因为阅读内容太简单,难以实现自己的真实阅读愿望而百无聊赖。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在阅读中有所得。
二、对阅读效果的分层要求
学生的阅读行为是自主的,但我们对于学生的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学生的阅读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形成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应该提出比较详细而且切实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要求有这样一段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这个要求是对整个初中阶段的阅读水平的总体要求,它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学生身上实现。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阅读内容选择的不同,学生的阅读阶段大致可以分成:趣味阅读―感性阅读―理性阅读,因此对不同学生阅读所达到的效果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同一标准的。
初中学生的阅读应该遵循一个“认知―理解―体验―共鸣―赏析”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读通文本的前提下,才可能理解文本;进而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储备对文本有情感的体验,在文本与读者内心情感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共鸣;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进行赏析。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可能处于这个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的事实,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的要求应该形成层次。对于低层次尚处于趣味性阅读的学生,应该在阅读后能达到“认知―理解”的层次,即能读懂文本,能概括并复述文本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的内涵。为了促使其进步,可以指导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简单谈谈对文本的感受;对于中层次已经处于感性阅读阶段的学生,在实现“认知―理解―体验”后可以指导其充分调动情感,形成对作品的共鸣,并且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得到的启迪、感动等较好地记录下来,以便将来逐渐形成对问题理性的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我们决不应该以“教学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为理由而忽视或抹杀了他们超出普通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相反,我们应该给他们独特的关注,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对这类学生“认知―理解―体验―共鸣”是没有障碍的,应该鼓励他们向更深的层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认识,对作品中的人、物、事有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从而逐步学会对作品到位的点评和赏析,进一步可以有条理地成文阐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阅读的基本要求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更高目标。阅读就不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渐深化的过程。
三、对阅读笔记的分层指导
阅读,记录阅读成果,见证阅读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初中阶段大致有:摘录、点评、读后感、读书卡片。不同阅读水平的同学能够完成的读书笔记的质与量自然是有所区别的。初级水平的学生可以要求先学会做“摘录”,即把你读过的认为好的词句、段落、甚至篇章摘录下来。摘录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水平后学写简单的点评,即能表达出自己对所摘录内容的看法;中层次学生要求能在摘抄的基础上,抓住摘录部分的一两个亮点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学写读后感;高层次的学生要求能写有条理有比较明确观点的读后感,而且由感情的抒发逐渐向理性的思考过渡。
读书卡片的制作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有必要而且是有能力完成的,但读书卡片的繁简、难易,还是应该有层次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制作并填写这样程度的读书卡片是有较大困难的。因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领会程度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里涵盖的项目是可以适当增减的。①―⑥是基础层次,⑦是提高层次,⑧是发展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简化或丰富这个卡片的内容,更人性化也更个性化。而且在实际操作当中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体验,学生不再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丧失热情,反而因为自己能够做到而相信自己有可能做得更好。
那么这样的分层指导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通过实践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会。不但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
因为,这个分层,不是教师个人生硬地划分学生的层次。首先要向学生明确,阅读不应该成为一种被逼迫的行为,究竟成为哪个层次的一员,学生有自主追求的权力。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断地努力成为更高层次的学生。也就是说层次决定于你的努力。
举个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例子: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时,我只设一个最低限度。即如果你觉得困难,你可以只做摘录;如果你觉得力所能及,你可以写简单点评;如果你觉得学有余力,你可以要求自己写有质量的读后感。我没有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有点悉听尊便的味道。但事实上,后来真正只做摘抄的学生是极少数,少得出乎意料。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最低级的水平,谁也不希望自己成为最落后的那一部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只做摘抄的人学着写简单的点评了。尽管评得不到位,但至少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原来写点评的学生开始写读后感了。虽然还有点混乱,但只要开始去做肯定会越来越好;原来就写读后感的学生看见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要比大多数人写得好才能体现自己的优势。于是,对文本的思考更深入了,见解更独特了,内容更丰富了。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是行的,都在尽量向更高层次靠拢。在这样的氛围下,小部分仍想偷懒的同学就没有市场了,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那他只好也努力地融进大家的行列里来。事实上,这就像是无言的激将法。在不露痕迹中激发了各个层次的潜能。把门槛设得更低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进来,他才可能发现阅读的乐趣。
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不妨少一点急躁,多一点耐心;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我们的眼睛,在欣赏大树的挺拔、鲜花的艳丽的时候,也关注一下小草的青翠;我们的心里,在赞叹大树的威仪、鲜花的妩媚的时候,也为小草的萌芽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同高度有不同高度的风采,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了课外阅读这片土壤上的春色满园,请让大树、鲜花、小草一起成长。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水平 重要渠道
目前,迫于升学的压力,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之中,不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反而斥之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而横加干涉,公开宣称不准学生看课外书,对那些“以身试法”者,若被抓了现行,不是没收批评,就是撕书毁坏。久而久之,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加之课外阅读既耗时又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便对此不屑一顾了。特别在初中阶段,许多学校对课外阅读也是既不指导又不要求,完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狭隘,对许多本应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语文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武松非常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阅《水浒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等活动,这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三、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伟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种,要采多种花,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越广泛越好,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眼界才会更开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更有益。为此,我把教育部规定的名著,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一一推荐给学生。七年级:《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九年级:《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近两年的畅销书,如《生命的留言》《三重门》《雨衣》等。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仿效,如浏览、精读、摘记、跳读、旁注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殿堂。
四、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演讲,形式不限,或检查学生的摘抄笔记,并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互相出题竞赛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人真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长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积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争取让学生收益多多,让他们那美丽的少年生活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