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04 03:0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篇2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体式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内容概览】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三国时期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小说写了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其间着重描写了历时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和兴衰过程。《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它对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国时期)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本质。
《三国演义》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书中所表现的德治仁政、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也符合长期战乱中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个成书过程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说中也带有了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
【写作借鉴】
《三国演义》善于采用人物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例如:
许褚等人奉曹操之命请刘备到府上一聚,“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这一“惊”,写出了刘备心慌,怕曹操对自己不利。见到曹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这一句话正刺中刘备长久以来虚伪的掩饰,因此使刘备的心悬起来了,当时吓得他面如土色。好在刘备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接着曹操解释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虽然是极其简单的一段对话,却是一波三折,不断地设置悬念,紧扣读者心弦。
这个段落运用语言描写,将刘备曹操进行心理战术的较量写得恰如其分,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攻我守,你守我攻,不断地用对话逼近心灵,而且两个人的语言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理、身份和地位。
曹操兵精粮足,他的话语就显得十足的傲慢、大度,显得很有霸气,仿佛雄视天下、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刘备兵微将寡,只能暂时依附曹操。在人家的屋檐下求生存,他怎能不时时处处保持谨小慎微呢?于是他的话语就只能显示出谦逊、低调、甚至低声下气。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中考链接】
1.(2007年常州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内容和写法,请根据《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仿写。
罗贯中领我走进三国,我看到了诸葛亮端坐中军帐,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败曹军。
罗贯中领我走进三国,
2.(2006年海安中考试题)请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补充完整。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三国演义》
作者_________
精彩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6年河南中考试题)小华的家长反对他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请你以小华的身份说服家长。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4.(2006年资阳中考试题)班里准备举办名著《三国演义》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帮助大家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第一小组举办小报展览,请你帮他们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妙语佳句及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出两句妙语佳句,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②第二小组准备把同学们平时写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专刊《我与〈三国演义〉》。请为这本专刊设计三个结构相同的栏目名称。(力求有创意)
栏目一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
③第三小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名著人物”评选活动。请帮他们完成下面这块展览板。请写出其中两位及简单介绍相关故事情节。
人物:_________ 出处:《三国演义》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
篇3
暑假那么漫长,如果不好好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读书的话,就只是白白浪费掉而已。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就让我好好拟定一份读书计划吧!
由于读书分为很多种,因此不单单只上图书馆看书而以。首先呢,我要先好好温习语文学中的历史才行,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是少不了的。再来就是到住家环境好好阅读夏天,边观察小动物们,边寻找科展的题目。当然还有网络,网络上的线上资料库及电子报,实在是增进知识的一大方法。
不过呢,一下就阅读一大堆书,要是到时候忘记就不好了。所以,我决定效法课本教的方法: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做一本笔记,看到佳句就记录下来,分门别类,随身携带,到时候写作文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语词,笔记本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相信开学后,我的作文技巧一定会更进步的!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可以是各种形式,一但你深入了解,就能够找到黄金,也就是学问以及知识。大家一起在暑假读书,过着充实的暑假吧!
篇4
一、因课前演讲而读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多年来,不管教学任务有多么紧张,我都始终培养让学生演讲的习惯。根据需要,有时是课前3分钟,有时是利用阅读课进行演讲比赛。讲什么呢?讲国内外名著。如四大名著中,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顺序,一学期至少“讲”一本。先讲其中的故事,再评书中的人物,最后进行简单赏析。讲之前,抓阄确定演讲顺序。这样,每节课之前的三分钟,都有人脱稿演讲。讲后师生集体打分。一轮后集体评议,选出最佳演讲者。利用两节阅读课进行集中演讲时,一次就能基本完成平时一轮的内容。怎样才能讲得好?除了认真阅读外别无良策。自己找时间,挤时间。读了写,写了背,背了讲。有的学生非常懒惰,他认为看几集热闹的电视剧就是看了一部名著;他会去书店买一些小画书;为了解除文字障碍,他还会买少儿版的读物;甚至有的到网上直接抄一段背背完事。一般情况下,这些做法都禁不住“追问”的考验――提几个书中细节让学生回答。
二、因写作积累而读
一年中的两个假期不能忽视!尤其是暑假。两个月的漫长时间如能利用,就是一个绝好的读书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为此,我布置写读书笔记作业。如读《三国演义》,可以表格形式把120回安排到八个周里,规定每周至少阅读的内容和要求。为防止学生因偷懒而到处抄袭,在落实到读书笔记上时,既有故事梗概,又有人物分析,还有自己的体会。到开学后利用试卷或演讲形式再进行落实检测。如有偷懒者,限定时间予以弥补。
三、因参与竞赛而读
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比如有一个学期,我们教研组发起了一次大型的名著阅读竞赛活动。由学校提供奖品,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织。具体过程为发动、阅读、检查、测试四个阶段。所读篇目除四大名著以外,还包括课文后面所附的名著内容,还有其他的推荐篇目。这项活动初中学生全员参加,分年级段安排阅读内容。学生踊跃参与,争分夺秒挤时间,认真阅读,积极准备,最后以两轮考试(初试和复试)和学校举行盛大颁奖会而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另外还有讲名著故事比赛、读书同题作文比赛等。
四、因完善人格而读
篇5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篇6
一、我的读书目标:
1、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让自己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我的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9月份:阅读《爱的教育》
10月份:阅读《教育从爱开始》
篇7
首先,用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
学生对老师天生就有一种崇拜感和神秘感,因而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学习。我们就要善用这个机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将老师的渊博知识和语文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老师的敬佩和羡慕,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无穷魅力。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看是无意,实则是经过精心安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许多经典的故事、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
其次,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诱导学生。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和我讨论、交流时,会经常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特别”的问题,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曹操究竟谁是好人?《将相和》中的齐王真的是软弱无能,秦王真的是那么让人反感,甚至是憎恨吗?《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去接受招安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不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告诉学生:好人与坏人是没有绝对标准的;看待人物要从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去综合考虑;《三国演义》里写的有些是事实,有些不是事实,陈寿写过一本《三国志》,如果你们读了以后,可能会更加明白某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被吊足胃口,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一本又一本的课外读物。时间久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见解也更有个性和深度了。
再次,用适时的指导去帮助学生。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阅读的兴趣,但往往是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结果也是事倍功半。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恰当地指导。如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经常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老师与你们一样,很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有的读得比较仔细,有的读得就比较粗略,我们读文章就应该这样: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精读,详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是边读边印证的习惯;更应该要学会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触随时写下来。
最后,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鼓励学生。
篇8
1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产生行为意识的源泉,阅读兴趣是阅读能力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的:
首先,让学生亲近文学作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活动,逐步培养阅读兴趣。我在我们班布置了文学阅览角,阅览角的书架上是同学们捐来的文学读物,供学生在课外活动和课余时间阅读。我也会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冰心文集》、《巴金文集》等现代名著;《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等儿童读物。我还会让学习委员记录大家的阅读书目及阅读体会,并在班会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并奖励一个小书签(这是平时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这样就会营造一个大家就会踊跃去读书,积极去交流的良好的读书氛围。
其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好读书笔记。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每个学生都要有专用的读书笔记本,把平时读过的精彩句子,优美修辞都积累下来,利用早读拿出来读读记记,加深记忆。
最后,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满足学生表现欲望。我们平时会利用语文综合运用课举办一些文学活动,如:国庆诗歌朗诵赛,我爱文学的主题班会,关于网络利弊的辩论赛和元旦征文等。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点评,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多表扬,多鼓励,使兴趣转化为能力
我对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表现都会予以评价,并表扬优秀学生,给优胜者发学生自制的小书签,并在班级的手抄报上提名表扬,张贴优秀习作。我也会把部分优秀作品推荐给校刊和一些校外的刊物,当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发表了,是多么的高兴,这是最有效的激励。学生有了精神动力,就会更加努力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更努力的去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 持之以恒阅读,带动阅读能力
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我要求学生把家中的书写上名字拿到班上来。我也把自己的书放到班里,通过整理、编上号。让每个同学都能看到书,并每周相互轮换一次,同时要求把自己看过的书登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学生的阅读信息。让学生们把书中的人物名言、场景描写、个性特征记录下来,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自愿与书交朋友。
读书讲究方法,培养良好习惯。林语堂曾说过:“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就给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选了一面镜子。一是培养查阅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或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探讨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二是培养记笔记的习惯。文中好的词、句、段以及新了解的知识可摘抄下来。读一本书后,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三是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四是培养与他人阅读后的交流习惯。通过交流可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理念。更进一步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选择读物,激发阅读激情。一、二年级重点引导画册阅读。通过画面内容,联系文字,加上适当浅显想象提出问题,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则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篇10
关键词:名著;提要钩玄;赏析精彩;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新课标将名著列为高考必考内容,其目的之一在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超功利的语文文学阅读观,提升高中毕业生的文学素养。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少人把它定位为课外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读。由于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名著阅读任务在课后难以完成。为了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之路。我们尝试着将今年福建高考必考的六部名著引入课堂,列为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将名著阅读与写作训练联结起来,
读写联动提升文学素养。
一、示范引路:通读文本——圈画标注、提要钩玄
这一阶段是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一般先介绍作家、写作背景以及经典评论,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此后,放手让他们直接在课堂上阅读文本。名著有魅力,但开头阅读难。名著开头不像流行小说那样一下子吸引眼球,大多较为琐
碎。所以,不能把名著阅读全部放到课外,而应借助学校课堂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阅读,以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在强制阅读一二节课后,能够进入到小说情节中去,并被小说里的人物命运所吸引。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一周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天按序推进。这样就会看到有的学生除了晚自习和周末双休日时间阅读名著外,还会挤出午睡前、晚饭后等时间进行阅读的情景。通过创设原生态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进入阅读状态,他们就会与作家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对名著进行整体的品味、涵咏和熏陶,把作品的语言艺术、表达技巧和人文内涵内化吸收。这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源头之水。此阶段对写作要求放得比较低,只要学生能圈画标注、提要钩玄就行。也就是把文本中那些难理解的字词、精彩的语段或者自己阅读时偶然所得,顺手记在本子上就行了。可以写些表面看来笼统的感觉,或者写在名著阅读中不可言传的体会,这是文学阅读中可贵的语感。几节课之后,翻看学生用书,各种观点散见其中,一路风景令人欣慰。比如,《三国演义》的空白处,有“有奶便是娘(指吕布)”“可怕的人性”“残忍啊(指厮杀)”“可悲可叹的女性(貂蝉)”等批注不时出现。这一阶段,看似浅显简单,实则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一次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远胜于老师那一遍又一遍的空洞说教。只有经历了那带着感情的艰难阅读,才会有渐入佳境的幸福愉悦。若干年后,这些自悟自得的生命活动印记,这些阅读的痕迹、思想的火花是多么的珍贵
啊!也许,这就是他们语文学习生涯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花上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巡视检查,还有同学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督促和鼓励。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重点突破:赏析精彩——问题导读、试做笔记
此为第二阶段,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赏析精彩部分。为避免肢解原著,教师可用大问题导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如阅读《复
活》,引导学生探究“聂赫留朵夫真的爱玛斯若娃吗?”通过这一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深入到文本中。同时,在阅读指导上可以充分体现“专”字,突破一点,带动其余。如,《复活》的心理描写、《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技法、《欧也妮·葛朗台》的环境描写效果、《红楼梦》的主题探讨、《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家》中觉慧为什么要出走上海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一节课一个专题,学生的鉴赏水平就能得到稳步的提升。
此阶段,为巩固鉴赏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将课堂鉴赏要点记在读书笔记上,不要求写多少字或文体有多么的严谨,但观点要明
确,思路要清晰,为给学生做好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再读名著,重新走进文本里头,并把思考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适时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这样,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两个链条就对接在一起,阅读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六部小说读下来,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其中的每一个(处)字句,都是从学生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每一个(处),都是他们咀嚼过的,可谓含英咀华。比如,在《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上,学生见仁见智。刘芳写道:“世上丑的人很多,但和卡西莫多一样善良勇敢的却很少。外表的漂亮终有一天会消失,内心的美丽才能长久。”还有的写道:”我们在批判弗罗洛虚伪残忍扭曲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给一丝同情呢?弗罗洛的心理是不正常的,但这也不能全怪他,他是当时封建教会阴影下千千万万牺牲者中的一个,他可恨可悲也可怜。”这种悲悯情怀,不正是当今网络暴力下的年轻一代所急需补充的营养吗。有的同学看法可能更深入一些“生活中有几人能像卡西莫多,为了心中的爱,为了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本真性情,毅然抛弃‘至高至上’的恩人兼父亲弗罗洛,把丑恶亲手
毁灭。”
三、展示成果:升华感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一部作品已经读完,学生对名著的整体思想艺术有了一定的
感受。
此时开始第三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训练,接下去,可以兼顾语言与文学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自我梳理,深入思考感悟,将阅读体验形成文字(此与前文所述做笔记不同),并通过同学之间的成果交流展示,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这一学段的时间至少可以安排四至
六次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分别从人物赏析、小说主旨、艺术手法和创新运用等方面进行练笔。学生习作内容丰富而深入。人物赏析话题的优秀习作有《另眼看曹操》《永远的爱斯梅拉达》等。小说主旨方面有《从〈复活〉看西方的赎罪意识》《〈家〉的爱情观之我见》等。艺术手法方面有《从〈家〉和〈欧也妮·葛朗台〉看中外小说的异同》等。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将文学名著相关内容提炼为写作素材创新运用,运用到作文中去,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
这样,以写促读,逼着学生赏析原著,既能加深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升他们鉴赏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这种半自由的(半命题的)作文训练形式,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真实自然地表达,从而达到文质兼美的理想效果。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制成
课件,展示给全班学生赏析。也可以选出写得好的文章,让作者到讲台前朗读,然后由学生自由点评该文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如童伟峰同学的《再见了弗罗洛》: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而当某个落后刻板的信仰要扼杀它时,它被摧残的心灵在无法自我抑制时,必然变得极端自私邪恶,并为获得变形的私欲时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地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越隐蔽越严重。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继续拓展,用王熙凤、杜竹斋、葛朗台、高老太爷等人物予以证明。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提醒“当今个人主义盛行,功利思想成为众多团体或个人的终极目标,一个弗罗洛死去,许多弗罗洛又涌了出来。呼唤让弗罗洛的魂灵与肉体一起死去,让时间来净化这一方天地吧。”
还有其他同学的《〈家〉与〈红楼梦〉的比较》《从〈三国演义〉》看兄弟情义》《巴黎圣母院的幸福观》。作文观点明确新颖、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纵横捭阖,精彩纷呈,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稍后,收集学生作文编辑《名著赏析集》若干集。这样的集子鲜活真实,远胜从书店买来的作文书,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建立班级博客,能将课堂写作之路延伸。因为博文有发表功能,拥有更多读者。将学生优秀习作上传博客,学生自己亦可上传博客。奇文共赏,同学可发帖互动,将网络优势引进名著学习之中。多元化评价更让学生个性才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