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03 05: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此书出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此书所写的是作者怎样由一个顽皮叛逆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战士。
内容:宝儿因为怀疑圣经里面的内容,曾被神捕赶出了教室,而且不允许他学习,最后在他母亲的亚牛下,重回课堂,后来又因去神捕家补考把烟末洒在即将咬过万圣节的面团上,被逼无奈,母亲最后只好把他带到食堂当童工!
后来字啊何来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战士!
感想:如果说,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骆驼祥子》中做选择,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挫折中吧蚃在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一样,从此倒下,而是反而变得更强,变得更加地优秀,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或许又很多的挫折,但我们都一定要坚强,顽强面对,使这些挫折成为成就更好的我们的垫脚石,因为保尔是我们的榜样!
篇2
高中生怎样做读书笔记实例一:《也谈为谁立转》,作者庄照,出自《光明日报?〈史学〉》
高中生怎样做读书笔记实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2、摘要式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篇3
其实,语文学习并没有奇方妙法,而在于坚持和积累!在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
1. 坚持预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忘复习。
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预习就更为重要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先做好预习,预习时可以先阅读课文,如果是短一点儿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诵的方法。理解课文,如果不会的,可以做些符号。有的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只要背诵就行了,因此,上课的时候,有不少同学不认真听课。其实,在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你会学到更多知识。适当的做一些笔记,方便你回家复习。复习主要是回忆今天上课的情形,回想一下老师哪里重点讲,哪里略讲,这样就会有针对性的复习了。
2. 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作文是紧密相接的。有的同学并不喜欢看书,认为浪费了宝贵的玩耍时间去做不好玩的事情,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其实,并不是的。刚开始时,你对读书并不感到兴趣,你可以阅读一下《伊索寓言》等那些小故事。慢慢地,你便会喜欢《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等名著。就如论语里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语文其实很有趣,语文也可以使你大笑,你会发现多看点儿书籍比玩耍来的更有趣。读得多了,心灵和行为自然会日趋高尚。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
3. 说和听。
语文也要靠“说”“吃饭”。现在我们每一天都有三分钟演讲,我们可以借此训练的我们的“说”能力。要知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我们可以借此时机会好好锻炼和表现一下自己。而聆听者需要安静,宁静致远。借此我们就可以训练我们的“听”能力了。不要认为三分钟演讲是无用功,其实它包含着无数语文。
4. 写。
写也是同样重要的。原以为运用几句名言,运用几句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行了。其实,不是的。广为传阅的优秀文章,都写的很有感情的。我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让我的文章也富有感情。
很多同学说,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其实,我们可以写写日记,也可以每天花10分钟阅读几页有益的书,做一下读书笔记,写一下感受之类!“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语文何尝不是呢?天才在于日积月累,我们也要每天积累。积累得多了,感情就丰富起来了。
当然,我们还需要认真对待作业。
篇4
假期读书之乐。趁着暑假,好好阅读,多看书,可以增长知识,这可是个好计划。如果做点读书笔记,写几篇读后感,收获会更大。暑假中,我认真复习了小学的知识,把以前做过的练习卷又温习了一遍;我也参加了“百分百”的培训班,预习初一的内容,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我还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传》、《繁星春水》等名著,看了《特别关注》、《意林》等杂志,都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假期旅游之乐。今年暑假,我和妈妈的青海甘肃之旅令我难忘。我们游览了许多自然和历史文化景点 ,美丽的青海湖,雄伟的嘉峪关,神秘的莫高窟,神奇的月牙泉…·一切都令人流连忘返。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敦煌的莫高窟,5万多件古代文物令人叹为观止,一件件彩塑琳琅满目,精美的壁画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次旅游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是我最快乐的一次远行。
假期健身之乐。暑假中,我也不忘锻炼身体。一到傍晚,我就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太湖广场玩滑板;在高温的日子里和小伙伴到体育中心学游泳;和表哥一起打篮球、玩羽毛球。最让我感慨的是玩滑板,一开始根本不会玩,但是我不放弃,不气馁,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平衡,懂得了技巧,于是太湖广场又多了我矫健的身影,在滑板上快速地滑行,让我有了飞的感觉!健身不仅带给了我快乐,又给了我健康强壮的身体。
篇5
一、多积累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其次要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练笔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大都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时常感到无话可写,当然无从下笔。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这样便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可以说这是练笔的发展阶段。
篇6
一是阅读量少。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要求高一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80万字。而我们农村高中生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量仅占阅读总量的12.5%。曾经激励过几代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有5人读过。我国古典名著的“待遇”也不佳,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3/1,而完全没读过的竟占65.6%。
二是阅读面极其狭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高中生常读的课外书中,有很多是学习辅导书和参考书,也有面对中学生发行的有利于应付考试、提高临场成绩的报纸期刊,还有一部分是以消遣为主的课外书籍。
三是阅读效率偏低。阅读时目标不明,思考不深,懒于追因、质疑,更懒于笔摘手抄。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都处于仅凭兴趣选择的较随意状态,缺少对阅读意义的真正了解和思考。有近半数的学生对名著只是随手翻翻,了解一下情节而已,真正能做到精读的很少,还有很多学生不看原著,只看改编后的影视剧。影视剧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与原著不同,不看原著,就培养不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至于做读书笔记,有近38%的学生不会做,即使做也大多停留在摘抄佳词丽句的浅层次上,写感受和评点的很少,做分类卡片的没有。
以上调查虽只在本校进行,但调查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校是一所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农村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些孩子能上学读书已经很不容易,根本没钱买课外书。近年来农村高中生出现阅读量减少、阅读情趣与品味趋向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
针对当前高中生在课外阅读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以下对策来改变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前,首先要千方百计地采用各种手段燃起学生的读书愿望。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偷快和积极情感。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名著介绍和鉴赏,读到什么好文章也及时推荐给学生,这样就引起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也让这种良好的读书气氛在广泛而不间断的读书交流中日渐浓厚。
二是保障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我们以新课程为标准,以《高中新课程学生读本》为基本阅读材料,积极提倡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根据年龄阶段不同,循序渐进推荐阅读书目;课外阅读注意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并注意了题材和体裁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三是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学会看目录提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是提高教师指导阅读的水平。明确课外阅读目标,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教会学生浏览检索和查阅工具书,能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互联网等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材料。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教会学生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读书提纲等方法。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而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成为附庸,失去了本身发展的优势。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未理解渗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做某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1.采用成果展示法,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最近又读了哪些书,都知道讲了些什么事。学生都很积极踊跃,不甘示弱。每个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交流会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参与的学生肯定在课下做足了准备,观看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另外,我还让学生轮流值日,在黑板的板报上更新自己所找到的知识,这样每天都有新知识出现,学生就会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想,去记,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3.以赏识的眼光激励学生阅读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在班级开展“读书之星”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的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获取信息已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功能。阅读作为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教师要以身示范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我用自身阅读状况、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把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大量的写作能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阅读应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做标记,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这样使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并写下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美国巴尔博士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读一些拼音版本的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类书籍。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读一些如中国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这样循序渐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有了一定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篇8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现状和中考复习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平时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真正能认真地徜徉于名著经典中的很少。在中考名著复习时,也基本上是选读零散语段,而后强化训练一些专题。这样的复习方法基本上是“题海”战术,仅是对中考名著阅读题的简单训练,却忽略了对命题依据和规律的研究,致使复习效率十分低下。
鉴于名著阅读和复习的现状,如何避免复习的高度功利化,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够有效的提升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又能浸润于书香之中,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课标意识、制定复习策略
中考名著阅读题常考常新,在命题实践中不断丰富考查的呈现形式,细化考查的要点。从考查的内容看,始终不变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规定。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要求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的最终目标是不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
因此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题型的设计上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大。总结其命题规律可以发现:不断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由记忆性考查发展到理解性考查;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析题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精细化、深度化考查的试题;甚至将名著阅读与实践运用性题型、综合性学习题型等相结合。这些变化对那些没有通读名著的同学将是一个难关,教师集中印发提纲的知识点灌输以及“题海”战术也行不通了。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课标意识,制定正确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名著阅读复习有效性。
首先要以课本为纲。教材中关于名著的内容涵盖作者生平、创作成就、本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命运评析、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等,是对名著的整体介绍,在复习阶段,它能有效地起到强化考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把握的积极效果;并且课本中所提及的重要情节和人物,极有可能成为考查名著的设项对象。因此要重视课本上的名著推荐内容,针对其中重要情节和重要人物去对应阅读原著中的相应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其次不能只备考课本内容,还应该重视对名著原著的整体阅读。要对要考查的名著篇目进行全面梳理、合理归类,不断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名著文本,进行个性化、精细化阅读。
此外还要研究归纳各地历年中考名著阅读的不同命题形式,总结当地中考名著考查规律,归纳总结各种复习名著和解答名著阅读试题的方法、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应考能力。
二、梳理考查类型。归纳复习要点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其考查主要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开放性等特点,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文学常识类
目前中考试题中对名著文学常识内容主要考查谁写的、写的是谁、写的哪些事。多从填空、选择两种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的记忆程度。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文学常识类考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以此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量以及是否真正的深入的阅读过名著。
如【2011浙江余姚卷】我等一百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
从上面的对白中,可知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请任选一种,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型,代表人物是: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
复习名著的相关文学常识,首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掌握与课本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篇目和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国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等浅显常识。复习的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可以采用制作读书卡片法,利用空余时间随时掌握细碎知识点,从而克服文学常识的量大、琐碎等特点。
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所以复习时还要注意归纳整理,如上面的考题就要跨越整部作品,宏观概括『生较强。对此可以采用分类法,如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或采用绘制知识树、网络法,归纳作家、篇名、人物、情节、名句等,形成网络,加固记忆。
此外为了克服此类题型干扰项多、易混淆等难点,避免出现作品的名称、朝代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张冠李戴的现象,复习时可以采用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如鲁智深和李逵的人物特征。
只要我们能按新课程的要求扎实地读好课外书,并采取以上的复习方法,解起文学常识题来定会得心应手。
(二)人物形象号情节类
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号情节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名著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情节框架内展现其鲜明个性的,而情节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独特的言行举止而支撑起来的。所以中考名著考查时也往往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要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弄清相关的主要情节,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能力。
如【2011连云港中考试题】
名著阅读题。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非常精彩。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
2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名著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是浩如繁星,但真正能进入命题者视野的人物并不多,大多是名著中的主要的或是性格鲜明、便于流传的人物。
首先应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去熟悉名著的序、跋和回目章节等,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对名著情节有提纲挈领的把握。
其次采用精读式阅读法对著名的人物、绰号、外貌特征、个性品质以及与之对应的精彩的脍炙人口的情节作深入分析,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总结出情节的演变和人物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针对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拟出主要人物情节图表,并进行归类识记,区分人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防止出现混淆情况。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分组合作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将人物、地点、事件在图上一一标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整体梳理故事的情节线索,力求能化繁为简,理丝为帛,从而面对考试信心百倍。
(三)体验、评价类
对于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深层次阅读、探究性阅读,这个目标在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往往从名著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特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任意角度进行赏析,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对名著阅读体验感悟和欣赏评价能力。考查的形式往往有:1 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2 谈阅读作品的感受;3 说说喜欢作品或作品中人物的原因;4 为作品中的人物写“颁奖词”等。
如【2011泰州中考试题】
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小题。
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能否运用辩证思维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和主观见解。
由于长篇名著内容复杂,意义深刻,学生较难把握。而且初中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思维的浅露性造成了阅读的浮浅性,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目前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信息,并以此领会文章的重点。
所以在复习时,首先要充分利用每一册的提供的“名著推荐阅读”,了解每部名著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并将课内的分析评价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章节阅读,运用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做出比较、评价,以此产生个人情感体验。
其次指引学生多写读书笔记。阅读时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及时的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要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笔记心得,以期共同进步。
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多角度的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辩论会。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激辩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
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教者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指导学生用创造性阅读法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进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四)开放拓展类
开放拓展类试题是综合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综合性学习能力。这类题型往往将名著考查与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如将名著阅读与仿句、对联、颁奖词、人物访谈、活动感言、比较阅读、生活体验、实际应用等结合,不仅要个性化阅读名著、理解名著,还要具备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才能,要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来完成答题,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展示。
如【2010南通中考试题】
某班级创办了一个“文学泡泡”网站,其中“泡泡拍”和“泡泡问”两个栏目的点击率很高。
1 如果你是版主,“泡泡问”里有两个主题帖,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帖子回复。(要求:观点明确,并简述理由)
主题帖一:能否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粗人?
主题帖二:如何看待《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离家出走的行为?
回帖:――
2 “泡泡拍”网站将拍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三样物件,请你选择其中一件,写一段广告词。(要求:紧扣原作,明确物件与人物的关系及作用)
金箍棒(《西游记》)、人力车(《骆驼祥子》)、绿色礼服(《最后一课》)
这种题型将名著阅读题与口语交际、仿写、图表、综合性学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对考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了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形式求变求新的趋势。
因此教师在制定复习时有必要有意识的将名著阅读与语文实践进行整合,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方式,广开听说读写甚至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试读、试说、试演、试写,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点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才能创造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如教师可以划分“名著复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复习任务和展现形式,创设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编名著墙报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创设问题,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情节,又能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经典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反复揣摩、深入推究中提高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强化仿真训练。总结解题经验
当然光有复习理论还不够,更需要多实践。因此我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需要有计划的分类进行专项训练。下面列举若干仿真训练题,以供参考:
【仿真训练1】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其中的英雄在“落草”或“入伙”的过程中,无不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义”,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是“义”,李逵中州劫法场是“义”,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
请任选其中的一个,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并说说你怎样看待这位水浒英雄的“义”?
【仿真训练2】
1961年11月17日,随着国际国内客观情况的变化,写下著名诗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字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诗句中的“金猴”“孙大圣”在取得真经之后获得的称号是
。
“千钧棒”就是
,是大禹治水后遗下的,被东海龙君得到并供奉起来,故又称为――。
诗句中表现的是《西游记》中的哪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内容?
请结合这个情节谈谈你对“僧是愚氓犹可训”一句的理解。(愚氓:愚昧的人)
【仿真训练3】
某班在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交流会时,有位同学发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句话在主人公保尔身上也得到了深刻体现”。
篇9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光,也是阅读的黄金时段。此时的阅读可为人生积累沉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写作提供宝贵的蓝本和借鉴。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呢?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当今世界,开卷未必有益。一个初中生进到书店,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如闯迷宫,需要师长引导来选择书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书目,正好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这些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谓是文质兼美的。每学期只有三本,在开学初就应引导学生购买准备阅读。另外,也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在学习过程中适机地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们。例如:在学习《爸爸的花落了》后,就可手拿着《城南旧事》推荐了。此外,还要了解正在学习的文史学科,对在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也要建议学生买来读一读。
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学生购书踊跃,买后又束之高阁。有书不读令人着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去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激发读书兴趣这一招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与书籍结为良师益友,关系着学生能否拥有广博的见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如学过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可以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二是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教师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喜爱文学的可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好奇心强对理科知识兴趣浓厚的可多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对政治、历史感兴趣的则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打下基础,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三是注意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再好的美味,暴饮暴食其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令人反胃。在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而兴趣倍增,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四是注意不断刺激,巩固深化。初中生年龄较小,兴趣来得快,消失也快,教师应注意在培养的过程中围绕读书活动采取板报、专刊、故事会、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学生阅读兴趣,使之得以巩固和提高。
二、传授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乐于看书了,还要让读书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老师点拔读书方法,才能把书读得纵深些。
1.辩论着阅读。辩论书中的景物、人物、情节、情感、思想等等,较之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和所看到的书有何异同。让学生敢于质疑,常与书中人物的言论辩论,与读该书的同学持的不同见解辩论等等。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辩论的读书理念,让学生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而喝彩,让学生明白书是越读越明白,事理是越辩越透彻。
2.批阅着读书。动笔墨读书,把书读厚实些,就能把书中许多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那就该学着批阅着读书。让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怎么想就怎么样批注:可画可写、可圈可点;可用彰显自己个性形式的彩色笔墨去批注;批阅一本最好,批阅其中几个章节也不错。即使批阅的话语很肤浅、很幼稚,但我认为敢批就是赢家。
3.写读书笔记。此法教孩子把书本读薄了。读书笔记可设计几种格式,但不外乎摘抄好词、好句、好段,但最重要的是读书感悟。这是心得体会,不易写好。我把学生阅读笔记浏览一遍,找寻优秀的感悟给学生们听,有时还不厌其烦地誊写张贴在教室里。课前有时讲析,让学生学会从作品内容联系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从结构上和表达手法上去借鉴等。学生阅读笔记只要有见解就算成功,就能在作业上挣到“优”了。
三、克服不良习惯,及时纠错纠偏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
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阅读。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一切为了考试而读,例如,有的学生作文不理想,就买了一大堆作文选刊、作文大全、作文指导之类的读物,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乱读一气,其结果是作文能力没提高多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读没了。
其次,是懒汉式的阅读。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得有多大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既不动笔,也不动脑,过眼烟云,看完就了,这种阅读,时间一长,既浪费了时间,又消磨了意志,对这种懒汉式的阅读必须适当予以控制。
篇10
关键词: 山区学生 课外阅读 解决措施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能从课外书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但事实证明,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调查对象
我班(五年级)4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法。
问卷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吗?
2.你一天花了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
3.你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谈话法。
谈话就很随意地问一些常见的课外知识,如: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
3.你听说过比尔・盖茨是谁吗?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学生自己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调查显示:有30人拥有作文书,拥有童话书的学生有2人,拥有《唐诗三百首》的学生有5人,而长篇名著和科普读物没有一个学生拥有。
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有15个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有5个学生时间稍微长一些,看书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27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会边读书边勾画出好词佳句,有5个学生会把好词佳句摘抄在“采蜜集”里,能在看完书写读后感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从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己拥有课外书的学生较少。
在山区,根本没有书店,学生想买课外书得进城。年轻的父母们大多都外出打工谋生,许多学生跟随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解放初期的老人们,90%以上是文盲。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拥有知识,有好的成绩,但山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不会去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本的书。
(二)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
现在的学校一直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在学校,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着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宁愿去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另一方面,“减负”还停留在表面上,很多教师宁愿给学生多布置作业也不愿意给时间让他们多看课外书。这不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封闭,而是因为对教师的考核都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于是,教师们把压力强加给了学生,很多时候,学生都有成堆的作业。而作业完后就是强身键体的体育活动了。
(三)学生阅读效果不尽人意。
归根结底,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虽读却不用心。读完一遍,叫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却什么都不知道。“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而要记牢的关键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山区学生接触课外书籍的时间本就不多,他们顶多在书上胡乱勾画一些,如果问为什么勾画这些,他们多半答不上来。也有会摘录好词佳句的学生,但是极少。学生的词句积累不多,作文用词相当匮乏。90%多的学生在作文中夹杂口语,这和他们的阅读少有关系。
四、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要求从“不准孩子读”到“鼓励孩子读”,再到“和孩子一起读”,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山区的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没有文化,但是父母一般都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让他们重新拾起十多年前的书本也许很难,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师无论再怎么努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家长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地给孩子做榜样。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榜样的力量贵在坚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大脑也在思考。好词佳句可以把它勾一勾、圈一圈、画一画,甚至还可以抄一抄。这样既可以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便于阅读巩固,又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作文起来才不致词汇贫乏。
(三)在课外活动中“挤”时间阅读。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有些学生给自己找理由:没有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有读书的渴望,一心想读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阅读。教育学生不贪玩,少看电视,把贪玩和看无聊电视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
(四)教师作好阅读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确保阅读“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学生掌握“活”的阅读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让学生阅读时,教师期望切忌不可太高。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不可太多,最好跟随教材同步。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更多的作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或观点。
(五)大力开放学校图书室,随时更新学校图书。
针对山区许多学生家庭贫困,无力购买课外书的情况,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加大开放力度,多多开放。另外,学校的图书是有限度的,对于新出版的好书,学校要及时购买,及时更新图书室。
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区的孩子们,即使不走出山区,也能知晓天下事;课堂上,再也不会有人向我提出“比尔・盖茨是谁”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