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任务书范文
时间:2023-03-19 15: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任务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件名
产品设计任务书
电子文件编码
gw0310
序 码
2-1
××胶印书刊印刷厂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
一、为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解决本市印刷生产力严重不足的矛盾,需建一个年产 ××万纸令的书刊印刷厂。按照印刷技术发展要求,新厂将以胶印工艺为主,在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和缩短生产周期方面,比现有的铅印印刷,均有所改善。
二、新厂全年生产能力:胶印照相制版(四开)××××副,排字(原稿数字)××××万字, 胶印书刊印刷××万色令,书刊装订××万纸令。
生产工艺:排字主要采用照相排版工艺;封面、插图采用电子分色、照相制版工艺;印刷以 高速机印刷正文,以多色机印刷封面、插图,解决全书配套问题;装订以精装、胶订、骑订 三条流水线为主要工艺。
三、新厂以选择在××、××或×××地区为宜,尽可能减少原料和成品的运输量。新建厂 的水文资源以及地质勘察、查定等工作,拟请设计部门负责。厂房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 职工宿舍×千平方米;占地××亩。
投产后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供水等,均无特殊要求。其中:
1.主要原材料需用的纸张和油墨:纸张列入国家统一计划,全年需要××万纸令,平均每吨 按××令计算,全年需纸张××××吨;油墨平均每千色令按×××公斤计算,全年共需× ×吨左右。
2.燃料:直接用于印刷和装订的燃料极少,辅助生产所需也
文件名
产品设计任务书
电子文件编码
gw0310
序 码
2-2
有限。新厂全年用煤约×××吨 ,汽油约××吨(包括生产、运输)。
3.全年用电约为×××万度;煤气约××万立方米。
4.全年市内运输量×××××吨左右。
四、新建厂因采用照相排版和ps版工艺不存在废气、废液问题,少量显影药水(无毒)可在生 产过程中采用过滤和沉淀等措施予以解决。
五、新厂的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批准项目,××××年上半年解决征地和工程 设计,同年年内力争破土,××××年逐步投产。全部工程在××××年上半年竣工。
土建工程请本市建筑单位承包。
所需印刷专业设备,向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申请订购。
六、基建投资及投资来源:全部投资×××万元(其中设备费×××万元),可由利润分成解决。
七、基建的经济效果:新厂投产后,将成为本市第一家胶印书刊印刷厂,每年销售收入约× ××万元,全年利润约×××万元,全部投资争取在×年收回。
附件:设计任务计算依据一份(略)
×××××××公司
××××年×月×日
篇2
使用班级:城乡规划1902
一、项目简介
该居住区位于某县新城区,规划火炬路以南,明星路以西,公园路以北,中都大街以东。规划建设用地6.12公顷(以提供的现状图为准)。
项目定位为高品质居住区,配建社区服务、幼儿园、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公共绿地、小广场、小游园等户外活动场所。
二、规划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住宅设计规范等;
(2)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设计任务书。
三、规划设计要求
(1)本次设计重点为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单体选型;
(2)规划方案突出特色,建筑布局均衡丰富,建筑单体造型美观大方现代,住宅建筑全部为多层;
(3)推荐户型要求:户型面积为90-130平方米,以100-12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其他户型比例可自行掌握;
(4)居住区环境景观要突出水景特色,有集中小游园及公共活动空间;
(5)交通组织尽量采用人车分流,其他建筑按现行规范合理设置,适当考虑地面停车位;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容积率:不低于1.0
绿地率:≥30%
建筑密度:≤28%
(7)建筑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详见CAD图。
四、成果要求
1、规划总平面图
2、鸟瞰图
3、规划分析图(规划结构、景观绿地、道路系统等)
4、户型平面图
5、工程管线规划图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进度要求
七周时间完成全部成果。
时间
内容
第1周
布置题目,熟悉任务书,搜集资料,浏览设计实例,进行功能结构分析、构思方案。
第2-4周
初步方案、绘制草图、方案修改
第5周
绘制定稿图,计算技术经济指标。
第6-7周
篇3
1 ****大厦项目概况
本项目由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政府共同投资,北京****置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目前项目已经北京市计委批准立项,并取得了市规委的规划条件和建设用地许可证;公司已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正式签订了土地所有权出让合同;现场地已三通一平,其它相关大市政配套条件已基本具备。
本项目位于东城区****路地兴居九号,地处中轴路与北二环路交汇点的东北角。大厦设计坐北朝南,南面是滨河路及北护城河,北面与洲际大厦连体,东邻仪器仪表大厦中景豪庭(高档住宅)和神华大厦,西侧为规划中的天圆广场,并拟建10万m2左右的建筑群体(酒店、写字楼和商务)。该项目已建成出入二环路的跨河桥,该桥位于大厦的西南角,将与大厦西侧规划道路相接,直通****路。从大厦向东、西行约1km分别为北京市交通枢纽安定门、德胜门。大厦距地铁鼓楼站300m,距天安门3.5km,距北京火车站5km,距首都机场15km,距规划的奥林匹克公园4km。该项目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交通便捷。
2. 规划要求:
⑴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7100 m2
⑵ 代征城市公共用地面积:
其中,代征道路用地面积:1300 m2
⑶ 容积率: 6.76
⑷ 建筑密度: 39.64%
⑸ 建筑规模: 65000 m2 地上48000 m2,地下17000 m2
⑹ 建筑高度: 主体檐口高60 m, 最高点74 m
⑺ 建筑层数: 主体18层,局部20层
其中,地上:18
地下: 3
⑻ 建筑退规划用地边界线距离:
首层及群房:
首层退南侧道路红线不小于33.8 m
建筑主体:
与东侧现状建筑间距13.9 m
西侧与洲际大厦取齐
⑼ 绿地率: 27.4%
⑽ 停车位: 300个
注:在建筑最高点不变的条件下,建筑主体檐口高度及建筑层数可适当调 整。
3. 设计任务性质
本项目为集商务办公、会议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型综合大厦,其中写字楼为现代化甲级写字楼,酒店标准为四星级。大厦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二十一世纪建筑高科技的发展水平,结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提倡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的理念,突出智能、人性、个性、自由、效率、追求优化经济设计,增强建筑的市场竞争力。
4.设计任务要求:
4.1 总体环境要求:
本项目的周边环境优越,南临即将通航的北护城河,距钟鼓楼不到1km;大厦同西临的天圆广场等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将成为北中轴路南端的标志性广场。故要求设计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在保持和发展优良环境的前提下,应具有独到的自我创意和特色,借以提高大厦的整体形象。
4.1.1 建议大厦以正对北二环路的南面布置主入口,并结合护城河、滨河路的绿化带与新建的跨河大桥,组织好交通与绿化等,在主入口前布置广场。大厦的西侧与天圆广场之间是规划交通大道,向北通往****路,向南连接跨河大桥通往二环路,故可在大厦西面布置次入口及绿化带等设施。
4.1.2 要求做好人流的组织,应有清晰路径进入大厦,入口易于识别。应充分利用跨河大桥、滨河路、西侧规划路及洲际大厦现有地势标高形成有机的整体交通组合,既方便车辆驶入,又适于行走,还应能达到立体景观效果。
4.1.3 要求做好车流的组织,地下停车库的入口可考虑在基地的东南侧,并与洲际大厦的地下车库相通,形成环路。在职工出入口附近考虑一定数量的自行车车库。
4.2 使用功能及其分布要求
基于对目前酒店、写字楼市场的调研,并综合专家的意见,大厦内部功能及其分布要求如下:
4.2.1 写字楼为现代智能化开敞式甲级写字楼,其建筑面积控制在25000 m2左右。大厦应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宽敞、明亮的舒适空间。
4.2.1.1 作为一栋多租户大厦,要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租户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写字楼要求大空间敞开式办公,建筑师可利用防火单元/防火墙等 为多租户提供多种可以选择的布局方式,如部分房间分隔。
4.2.1.2 标准层设计应考虑减少分支走廊,缩短多租户楼层中走廊至电梯厅的距离。
4.2.2 酒店标准为四星级,在满足写字楼的面积条件下,客房总数控制在250套左右。
4.2.2.1 酒店的客房、公共活动区、服务区等设计必须达到四星级标准的硬件配套。
4.2.2.2 客房类型及套数按四星级酒店考虑,除标准间外,应有若干豪华套.
4.2.3 配套设施:餐饮、娱乐及会议室按写字楼及酒店相应标准配置,尽可能借助相邻建筑物(如洲际大厦)的现有设施。(洲际大厦目前已有8道保龄球馆、100 m2健身房、100 m2形体教室、10~15人的美容美发、大型员工餐厅,并且在洲际大厦地下一层预留有通道,可与之呼应贯通。)
4.2.3.1 餐饮部分应有中、西餐厅,可适当考虑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及大众风味餐厅等以满足不同宾客及写字楼人员的需求。主要的餐饮部分可设在二层,写字楼人员餐厅及大众风味餐厅也可考虑设在地下一层。
4.2.3.2 拟设200~300座大餐厅,大餐厅考虑可灵活分隔为若干小餐厅,并可兼做多功能厅,另设置若干雅间及1个贵宾厅。
4.2.3.3 拟设300~400座的大会议室及若干小会议室。大会议室附近应有休息、接待室。会议室也可兼做多功能厅。
4.2.3.4 健身娱乐部分按四星级标准设置。游泳池、桑拿、歌厅等康乐设施在规模上应适度控制。
4.2.4 地下层布局要求
地下各层应主要解决小型车停车位、机电设备用房和内勤保障用房。同时应注意与北侧洲际大厦相通,其入口位置,通道等应与之相对应。
4.2.5 首层设计要求
建筑首层应首先考虑空间的公共开放性,适宜人流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交往渗透。
门厅的设计应与外部造型相互呼应,在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下,要着重空间品质、突出文化氛围。
4.2.6 公共空间及楼内交通要求:
要充分合理利用内部空间,在尽可能不减少其他部分使用面积的前提下,应对于共享空间给予一定的考虑以增强大厦的整体形象。
各种功能空间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应有机联系。应做好内部水平及垂直交通的合理组织,处理好写字楼及酒店交通的分与合;服务性的专用运输系统应与人行交通流线分离。交通系统应具有灵活性,满足所有楼层中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使用需要。
4.2.7 建筑造型要求
本大厦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特殊,所以其立面造型是本次竞赛重点要求之一。希望在满足城市规划及周围环境要求(特别是与洲际大厦的协调)的条件下,应尽力使大厦造型新颖,明快、大方,富有个性和时代感。
为使白天和夜间都保持整体建筑形象,应充分考虑大厦的外部照明设计。例如平日和重大节日的等不同效果。
4.2.8 采暖通风和空调要求:
采用天然气为能源,大厦独立采暖。
4.2.9 管道和排水设备要求:
生活用水、直饮水系统、污废水排放、中水处理系统、热水系统。
4.2.10 电力供应要求:
多线或双线、高压变电、低压配电。
4.2.11 智能大厦设计要求:
设计原则:按照国标gb/t50314-2000《国家智能建筑规范》甲级标准
进行设计。并参考当今国际上同类建筑中先进的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达到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化、消防报警和安全防范子系统的实施兼容管理和监控。
5. 其他:
本任务书所述的设计标准仅作为指导方案设计向项目总体开发深化的原则,并不限制建设性的新设计思想。受委托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应该、也必须以创新的思想设计,并对技术经济方案加以论证。
该项目的所有资料要予以保密。没有业主的同意,不能泄露给任何无关人员。
所有设计不得标注设计单位图签,设计文件按规定密封。
6. 提交文件要求:
6.1 满足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对方案设计申报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
6.2 总平面图,平、剖面图,南、西、东立面图,效果图。
6.3 设计说明书(包括技术经济指标)。
6.4 方案估算书。
6.5向业主提供所有图文的电子文件。
篇4
设计要求
竞赛者若要回答主持人所提问题时,必须先按下桌上的抢答按钮(SB1—SB4)。
绿色指示灯亮后,须等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钮SB5后,指示灯才熄灭;
如果竞赛者在主持人打开 SA1开关10s内抢先按下按钮,电磁线圈将使彩球摇动,以示竞赛者得到一次幸运的机会;
如果在主持人打开SA1 开关10s内无人抢答,则必须有声音警示,同时红色指示灯亮,以示竞赛者放弃该题;
在竞赛者抢答成功后应限定一定的时间回答问题,根据题目难易可设定时间(如2 min);
当主持人打开SA2开关后计时开始,如果竞赛者在回答问题时超出设定时限,则红色指示灯亮并伴有声音提示,竞赛者停止回答问题。
设计任务
画出该抢答系统示意图(A2) .
画出PLC的I/O接线图(A2)
画出梯形图(A2)
说明工作原理。
编写30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
参考资料
黄净主编,《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廖常初主编,《FX系列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扬长能、林小峰主编,《可编程序控制器例题习题及实验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前言
在电气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由继电器构成的控制系统;另一类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可编程控制器。但由于可编程控制器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程序设计简单及便于安装调试等优点。它在工业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的机型较多,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基本指令、控制功能和编程方法类似。本设计书以PLC控制的四路抢答器为例,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控制系统等知识。本设计书结合了大量的图形,使设计一目了然。最后给出了主要的流程图、梯形图、详细注释及助记符语言等。
本设计书参考了众多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用书,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在韩金玲教师的认真帮助下完成。在此真诚的衷心的感谢韩金玲教师的帮助。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再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编者
2008.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一、前言.............................................(2)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基本.....................(3) 2、PLC的基本结构.................................. (5
3、PLC的基本功能..................................()
PLC的特点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化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具有通用性强、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使用灵活方便、使用方便、适应面广、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易于扩展等优点而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适应工业环境使用,与一般控制装置相比较,PLC机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工业生产对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①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
②故障修复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短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故障,通常为两种:
①偶发性故障。由于外界恶劣环境如电磁干扰、超高温、超低温、过电压、欠电压、振动等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只要不引起系统部件的损坏,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系统也随之恢复正常。但对PLC而言,受外界影响后,内部存储的信息可能被破坏。
②永久性故障。由于元器件不可恢复的破坏而引起的故障。
为了满足PLC“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的要求,PLC采用了如下硬件和软件措施:
·硬件措施:
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量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完成,I/O系统设计有完善的通道保护和信号调理电路。
① 屏蔽——对电源变压器、CPU、编程器等主要部件,采用导电、导磁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以防外界干扰。
② 滤波——对供电系统及输入线路采用多种形式的滤波,如LC或π型滤波网络,以消除或抑制高频干扰,也削弱了各种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 电源调整与保护——对微处理器这个核心部件所需的+5V电源,采用多级滤波,并用集成电压调整器进行调整,以适应交流电网的波动和过电压、欠电压的影响。
④ 隔离——在微处理器与I/O电路之间,采用光电隔离措施,有效地隔离I/O接口与CPU之间电的联系,减少故障和误动作;各I/O口之间亦彼此隔离。
⑤ 采用模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故障情况下短时修复。一旦查出某一模块出现故障,能迅速更换,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查找故障原因。
·软件措施:
有极强的自检及保护功能。
①故障检测——软件定期地检测外界环境,如掉电、欠电压、锂电池电压过低及强干扰信号等。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②信息保护与恢复——当偶发性故障条件出现时,不破坏PLC内部的信息。一旦故障条件消失,就可恢复正常,继续原来的程序工作。所以,PLC在检测到故障条件时,立即把现状态存入存储器,软件配合对存储器进行封闭,禁止对存储器的任何操作,以防存储信息被冲掉。
③设置警戒时钟WDT(看门狗)——如果程序每循环执行时间超过了WDT规定的时间,预示了程序进入死循环,立即报警。
④加强对程序的检查和校验——一旦程序有错,立即报警,并停止执行。
⑤对程序及动态数据进行电池后备——停电后,利用后备电池供电,有关状态及信息就不会丢失。
PLC的出厂试验项目中,有一项就是抗干扰试验。它要求能承受幅值为1000V,上升时间1nS,脉冲宽度为1μS的干扰脉冲。一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达几十万~上千万小时;制成系统亦可达4~5万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2 .通用性强,控制程序可变,使用方便
PLC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可以组成能满足各种要求的控制系统,用户不必自己再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用户在硬件确定以后,在生产工艺流程改变或生产设备更新的情况下,不必改变PLC的硬设备,只需改编程序就可以满足要求。因此,PLC除应用于单机控制外,在工厂自动化中也被大量采用。
3.功能强,适应面广
现代PLC不仅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顺序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字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功率驱动、通信、人机对话、自检、记录显示等功能。既可控制一台生产机械、一条生产线,又可控制一个生产过程。
4.编程简单,容易掌握
目前,大多数PLC仍采用继电控制形式的“梯形图编程方式”。既继承了传统控制线路的清晰直观,又考虑到大多数工厂企业电气技术人员的读图习惯及编程水平,所以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梯形图语言的编程元件的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图相当接近。通过阅读PLC的用户手册或短期培训,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很快就能学会用梯形图编制控制程序。同时还提供了功能图、语句表等编程语言。
PLC在执行梯形图程序时,用解释程序将它翻译成汇编语言然后执行(PLC内部增加了解释程序)。与直接执行汇编语言编写的用户程序相比,执行梯形图程序的时间要长一些,但对于大多数机电控制设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满足控制要求。
5.减少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的工作量
由于PLC采用了软件来取代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为减少。同时,PLC的用户程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调试,更减少了现场的调试工作量。并且,由于PLC的低故障率及很强的监视功能,模块化等等,使维修也极为方便。
6.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维护方便
PLC的基本结构
一般讲,PLC分为箱体式和模块式两种。但它们的组成是相同的,对箱体式PLC,有一块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当然按CPU性能分成若干型号,并按I/O点数又有若干规格。对模块式PLC,有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无任哪种结构类型的PLC,都属于总线式开放型结构,其I/O能力可按用户需要进行扩展与组合。PLC的基本结构框图如下:
接受 驱动
现场信号 受控元件
一、CPU的构成
PLC中的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台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中,同时,诊断电源和PLC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和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等。进入运行后,从用户程序存贮器中逐条读取指令,经分析后再按指令规定的任务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去指挥有关的控制电路,
与通用计算机一样,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总线构成,还有外围芯片、总线接口及有关电路。它确定了进行控制的规模、工作速度、内存容量等。内存主要用于存储程序及数据,是PLC不可缺少的组成单元。
CPU的控制器控制CPU工作,由它读取指令、解释指令及执行指令。但工作节奏由震荡信号控制。
CPU的运算器用于进行数字或逻辑运算,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CPU的寄存器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它也是在控制器指挥下工作。
CPU虽然划分为以上几个部分,但PLC中的CPU芯片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由于电路的高度集成,对CPU内部的详细分析已无必要,我们只要弄清它在PLC中的功能与性能,能正确地使用它就够了。
CPU模块的外部表现就是它的工作状态的种种显示、种种接口及设定或控制开关。一般讲,CPU模块总要有相应的状态指示灯,如电源显示、运行显示、故障显示等。箱体式PLC的主箱体也有这些显示。它的总线接口,用于接I/O模板或底板,有内存接口,用于安装内存,有外设口,用于接外部设备,有的还有通讯口,用于进行通讯。CPU模块上还有许多设定开关,用以对PLC作设定,如设定起始工作方式、内存区等。
二、I/O模块:
PLC的对外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I/O接口模块与外界联系的,按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机架槽数限制。I/O模块集成了PLC的I/O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
三、电源模块: 四、底板或机架:
大多数模块式PLC使用底板或机架,其作用是:电气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联系,使CPU能访问底板上的所有模块,机械上,实现各模块间的连接,使各模块构成一个整体。
五、PLC 的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是PLC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四大类
编程设备:有简易编程器和智能图形编程器,用于编程、对系统作一些设定、监控PLC及PLC所控制的系统的工作状况。编程器是PLC开发应用、监测运行、检查维护不可缺少的器件,但它不直接参与现场控制运行。
监控设备:有数据监视器和图形监视器。直接监视数据或通过画面监视数据。
存储设备:有存储卡、存储磁带、软磁盘或只读存储器,用于永久性地存储用户数据,使用户程序不丢失,如EPROM、EEPROM写入器等。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接收信号或输出信号,一般有条码读人器,输入模拟量的电位器,打印机等。
六、PLC的通信联网
PLC具有通信联网的功能,它使PLC与PLC 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集中控制。现在几乎所有的PLC新产品都有通信联网功能,它和计算机一样具有RS-232接口,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可以在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交换信息。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篇6
一本笔记本上,记满了这场“战X”的“战术”。“一天不做好工作计划,睡觉都不踏实。”X街道X社区党支部书记X笑称,自己是社区“守门人”。
X社区有常住人口X人,租户X人,作为老党员的X第一时间上了防X一线。一个防控体系、一张排查网、一张出入证、一个宣传喇叭和一份承诺书……她设置工作网格,动员社区老人协会、小区物业公司、党员自愿者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防控X工作。
该社区有X个出入口,实行X小时封闭式管理。年近六旬的X每天在小区出入口露天站岗;为保障居民进出干净、放心,她还制作地毯“消毒池”,放置在小区出入口处,让居民消毒鞋底,并全面铺开社区环境消毒和垃圾清理。
X月X日元宵节当天,X在家做好汤圆,亲自为社区隔离人员送去,并嘱咐他们“趁热吃,保重身体”。湖北冯先生感动地说:“感谢社区干部,虽隔离但不隔爱。”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学;任务设计
一、任务设计的观念更新
一位有名望的艺术家曾经说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演员,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特性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实效性、灵活性和技术性。其任务设计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比如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另外,教学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任务“设计”要注重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任务设计的选取原则
信息技术教育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现代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外,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呈现的初衷要让学生是在“我要做”中学习,而不是“要我做”。在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发展个性化学习。同时也要兼顾任务的系统性,各个任务之间有机结合、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比如用Word进行自我介绍,其中需有文字、图片、艺术字等,比比哪个学生做的自我介绍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趣。基础差的同学可用Word的基本用法,而技术好的同学尽可能地用Word的一切功能来丰富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小的竞赛环节,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给予后进者一定的鼓励,这样能够在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任务设计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所以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比如,在课堂研讨过程中,在表达任务结果时,小组成员发言人,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能否根据听众的特点灵活地使用信息传递和交流技巧。同时也可检查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其次,可以用电脑作品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评,互相评价,一次任务的评价,不只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更应当是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向导和动力,要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篇8
“任务型活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或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型活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到深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型活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型活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型活动”的本意。 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型活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篇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摸索、尝试,最后完成任务。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具体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引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层挖掘,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争取学有创新,有所突破,进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这样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就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可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设计出恰如其分的任务也非易事,只有真正地了解任务设计的意义、目的,准确地把握好任务设计的方法、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好的任务可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事与愿违。会使学生在本不理想的学习印象上更加模糊,也使我们本不轻松的教学任务上更加累赘。
1. 任务主题的选取原则 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生活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任务要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思路认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对抽象的问题加以具体化,如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则可用来自学生最近的一些生活中的敏感事件,如同学的加入少先队,可能是每个学生一生当中最为深刻的事情,就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热情,一个个电脑作品“入队随想”、“师生情”就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有苦有乐,有汗水也有收获。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网页,也可以是多媒体简报,全是学生的心灵写照。也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把更多的空间放给学生,就会容易地形成自然的、灵活的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量体裁衣,且不可小主题大任务,也不宜大主题小任务。而“要大小兼顾,利弊互补”,同时任务也不要只局限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而扩展教材,要明确“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理;另外任务要有系统性,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或毫无关系。单元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
2. 驱动“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就会一知半解,因为存储容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先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任务明确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讨论或探索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来自导自演。教师在指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同学们单独或共同完成。因此,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操作。尤其是在设计提高性任务时要注意这一点。
3. 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任务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想办法设计出有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我们可以将任务分成三大块:基本任务、提高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基本任务立足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小,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提高性任务是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和加深,它提出部分具体要求,但无具体样例,主要是面向有余力的学生,促进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开放性任务在前两者基础上只要给出要求、内容、形式,完成由学生自由去组织安排,能完成的怎样就怎样,不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如:学了excel,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模仿现在的课程表,替本班设计一个空的课程表(一周五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大家想办法使这个表看上去更漂亮(可以从“表的大小、位置,表的边框、线条的颜色以及粗细等方面”考虑),总结一下你的“表格”设计方案(比如如何最快的插入一个表格?如何最快的使行列宽度高度一致?)要求学生按照次序完成这些任务。这里是基本任务,一般同学都是可以完成的;美化表格,给表格进行装饰是扩展任务,让能力强的同学完成。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六性;任务驱动
虽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将它具体地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时,该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总结出这门学科具体“任务”的设计,将意义性、情境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
一、“任务”的意义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要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尽量做到在学生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课程中规定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技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图片的缩放》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学生欣赏“美猴王”的图片,但是由于图片太大而看不到全貌,只有将图片缩放,才能够看到,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图片的缩放》的欲望,这也正是“任务”意义性的体现。
二、“任务”的情境性
任务的情境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社会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为其难度大以及时间长等因素,需要学生在一个周期内完成,针对任务的不同,所限定的周期长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学到信息技术知识。
四、“任务”的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并且任务之间要有相应的联系,让整个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够有一个梯度。将学习任务可以划分开,并且层次之间能够有序地展开,组成一个整体的任务链,促进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
五、“任务”的开放性
虽然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一般都是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但是,在学生执行任务时,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应该是开放性、多元化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彩色世界》这一课时,布置了让学生设计学校操场的任务,没有硬性地规定操场的具体设施以及设施的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在验收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时,发现这样完成任务的形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任务”的实用性
任务的设置不仅要注重其形式,更要注重它的效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所以,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对“任务”的设计要统筹兼顾并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典型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