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8 20: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狂人日记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外国文学;审美
中学语文的教材中一直有着别样的身影,那就是外国文学作品。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校语文课程标准》分别颁布实行,新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国文学的角度比较,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高中选修课更是开辟了外国文学作品研读与欣赏的专题通道。我们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系列为例,有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劳伦斯的《鸟啼》,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还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可见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体裁也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小说、诗歌外,还有散文、戏剧、寓言等,而且所选作品的国度也变得广泛。
本文就以2007年版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探讨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
一、外国文学作品特殊的审美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在中学语文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且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呢?其实,这是为了继承“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的传统,为了让新时代的学生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为了让中华民族更加伟大辉煌。外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一面,提供给了读者一种新的背景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批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先辈名人,他们将西方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文学涵养中,中西合璧,创造出了不朽的经典作品。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潜在的感染方式,那就是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外国文学作品无疑是有着特殊的审美作用的。
新教材大量增换外国文学作品,正反映了人们对外国文学作品审美作用的肯定。
1.文学教育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必定是有着文学教育的作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审美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文本阅读和赏析培养审美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2007年苏教版高中语文书中的外国文学课文都会附注一些文学常识,教师在上新课前也会先介绍作家和其年代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增加知识面。由于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活动包含着增进认识的功能,因而,实施审美教育,还有主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2]。所以,在学习了整篇课文之后,学生会在感叹“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时,也学会品析小说构思的精妙,从而达到了在文学教育方面的审美作用。
2.伦理道德方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发现这些课文在伦理道德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作品。如必修二中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通过安妮日记的记叙写出纳粹人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
3.社会品德方面。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偏向于社会道德教育方面的,包括坚强、爱国、珍惜生命等等。爱国、思想、信念、珍惜……这些都是美好的社会品德,都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品质。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一起构成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撑起了语文教育的负担,但它在审美教育方面是特殊的。这种特殊体现在它独特的异域风情,体现在它丰富的审美内涵,体现在它繁多的文化细节。外国文学作品描绘的是异国情调的生活姿态,无论是主题框架、情节构思、中心思想等方面都与传统中国文学不同,这样的异质文学在中学语文中拥有自己特殊的审美魅力。
二、因文制宜,发挥审美作用
外国文学有着特殊的审美作用,作为中学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这种审美作用,力求塑造真正的“三好学生”。外国文学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何教好外国文学,并恰到好处地发挥起它的审美作用,就是中学教师的重任了。教学手段单一会造成学生的厌烦,也无法展示审美教育中蕴含的多重理解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可以说,要教好外国文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原因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存在的巨大差异,学生会有心理隔阂,很难进入到文本,想象文章所展示的画面和境界。除此之外,外国文学本事就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教师很难一下子就理清了外国文学的发展思路,学生们对于陌生的文学和历史也会变得有点茫然。学生的惯性东方思维会习惯不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当然,也不是说要教好外国文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教师必须立足于外国文学的“异”,根据具体的“文”,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外国文学特殊的审美作用。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淡化隔阂。由于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心里没有对外国文学的知识储备,就会很难理解外国文学的写作心态、文本构思等,从而对外国文学存在着心理隔阂。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在课前简单介绍作家的流派和思想,应该着眼于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同”和“异”,先让学生学着接受外国文学,掌握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相同的地方,也理解不同的地方。在排除了学生心理的隔阂后,再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赏析,让学生在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内在意蕴的情感理念中体会作品的美。因为心里要先接受了,才会想要去接触和分析。而且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是中外想通的,可以借助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同”,利用经验迁移、情境体会等方式,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最后便能从文本的分析中体会到外国文学的美,学习到一种新的文学,得到一种新的审美方式。
2.合理联想,深化情境。联想是一种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接近文本,又可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旅程,把握到外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许多相同想通的地方。就题材而言,都有爱国主义、人生意义等;就思想感情而言,都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抓住这些共性,合理展开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文本所渲染的情境,加深理解文章。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与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两者都是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且创作时间相近,鲁迅对于学生而言又是极其熟悉的一位作家。在明白《狂人日记》批判现实社会“吃人”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体会伍尔芙反对传统,批判现实社会的感情。
3.拓展阅读,博闻强识。课外阅读的积累也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有效办法。中学教师在课堂中教授新课的同时,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看的书籍,并且对这些书籍的大致内容作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在课堂上朗读赏析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既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家和文本,也可以拓展知识面。毕竟博闻强识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外国文学特殊的审美作用是重要的。教师因文制宜,教好外国文学,让学生学有所得,也发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让语文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知识的获得,更有道德情操的陶冶。
结语
外国文学作为中学语文的一个部分,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是必然和必须的,它与智育的培养,即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分不开的。所以,外国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是恰到好处的。特别在21世纪,外国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生学好外国文学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语文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这些见解非常好地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本质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那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基础。据了解,不少高中生对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知之甚少,而对于玄幻类、穿越类、爱情类、漫画类的作品却趋之若鹜,究其原因就是这类作者和出版商能把握现在中学生的心理趋向,投其所好,虽不见得对中学生有什么正面的促进作用,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兴趣对现代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热爱和欣赏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优秀图书。像《读者》、《中学生》、《意林》、《小小说》、《故事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清新隽逸的风格一直在高中学生中拥有众多的读者。据学生说,他们喜欢这些杂志是因为可以换换脑筋,轻松一下。高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蓬勃向上的时期,不能低估他们对充满爱国精神的作品,对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热爱。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前往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被这段浸透先烈鲜血的历史深深打动了,教师如果借此东风,向学生推荐《红岩》等优秀读物,激发对好书的阅读趣味,一定能取得实效。近几年《建国大业》、《》、《亮剑》、《十月围城》等众多影视作品备受中学生的喜爱,如果此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相信也一定可以启发学生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不但会加厚文化底蕴,而且会增强使命感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明确阅读中的角色定位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家共同喜爱的某些篇目,深入阅读,讨论讨论,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定时定量地提出要求,像对材料的概括,对中心的把握,对语言的赏析,等等。最后,还要搞好阅读成果的展示与总结。教师要设计多种展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制订阅读计划,扩大课外阅读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改进,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大压缩,语文课在每周的课时也大幅削减,这也间接造成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天或每周用多长时间阅读哪一类书籍,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一定要指导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的利用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去见缝插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要精心指导,时时监督,按时收查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来提高阅读效率。
四、加强指导,精选精品读物,提升阅读品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阅读的资料需是积极健康、催人上进的。回首人类文坛,群星闪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鱼目混杂,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教师要随时了解书籍出版的信息,从中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推荐的读物,一要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二要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见闻,三要强调鉴赏性、趣味性,寓教于乐。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取向,防止学生陷入武侠玄幻而不可自拔,防止学生随波逐流而在靡靡文学中迷失自己。一般来讲,大致可按这样的选择顺序:古典诗文文学名著语文报刊社科读物自然科学读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充实自己。其实在语文课本的附录中都有推荐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在课堂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介绍、推荐,甚至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刊物,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等等。这样学生能从这些书中扩大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有时候不必老师去介绍,他们就能把有关课文的章节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另外也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阅读作品的心得交流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总之,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既要端正他们的方向,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既要有规矩,又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感悟中,潜移默化,获得思想启迪与教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从写作中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