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芽观察日记范文

时间:2023-03-22 09:2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豆芽观察日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豆芽观察日记

篇1

上午8:30

妈妈从美梦中叫醒了我,我赶紧起床,去作种绿豆芽的准备工作。我取了一个玻璃盘和一把新绿豆,将绿豆洗净后放入盘中,然后拿来一块干净的纱布,用水沾湿,小心翼翼地盖在绿豆上。妈妈告诉我水不要加得太多,并且最好将它们沐浴在阳光下,可惜今天是多云的天气。

下午2:00

我迫不及待地掀起纱布,哇,短短的几个小时,真的发生变化了。只见大多数绿豆已经饱胀得随时要爆开似的。有的绿豆外皮已经开裂,好像绿豆妈妈被新生的小宝宝撑破了肚皮。裂缝中的小白点就像白色的娃娃在努力地往外钻。豆芽的变化真是令人期待。

2010年10月2日小雨

上午10:00

我惊奇地发现绿豆的外皮已经脱掉了,白白的豆子非常鲜嫩,水润极了。遗憾地是今天下雨,还是不见太阳。

晚上7:30

豆芽的中间已吐出了长长的“牙”,好像小宝宝正在伸着懒腰。我给它们换了一下水,等待着明天更多的惊喜。

2010年10月3日晴

中午我再次揭开纱布时,不由得大吃一惊,绿豆芽已经长了有5毫米,根根竖在了盘子里,洁白、细嫩,十分可爱。今天阳光充足,我把盘子移到了窗前。

2010年10月4日晴

在阳光的照耀下,豆芽们在快乐地成长,今天又比昨天长了许多。我再次给它们换了水,鼓励它们更好地成长。

2010年10月6日晴

昨天去了姥姥家,今天回到家后,我发现豆芽又长了很长了,大约有5厘米了。虽然没有了前几天的惊喜,但看着生机勃勃的豆芽,我的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这可能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

2010年10月7日晴

篇2

近期,我们的课本单元大作文是需要学生写观察日记。我推荐学生观察绿豆发芽,并要求他们不仅要用文字纪录整个实验中绿豆及绿豆芽的变化,而且要把每次的变化用照片拍下来,最后制作成一个短视频。

在实验结束之后,我在课堂上,请一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拍的绿豆发芽的短视频。很惊喜的是,不少的同学能抓住绿豆芽的细节来拍。这刚好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连续细致地观察事物是相符的。

学生能抓住绿豆及绿豆芽的形状、颜色等变化来拍,其实就是为观察日记写什么做铺垫。这次的教学活动,与本次信息技术网络研修中北师大的马宁老师介绍的数码故事法导入法类似。

不仅是马老师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选题与导入》,让我听了一遍又一遍。在整个网络研修期间,我对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篇3

一、结合教材,读写结合

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有意将教材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毕竟,学生作文的素材还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

比如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里就有一段描写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文字,当孩子们品读课文,感受民族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精彩时,我“借题发挥”:孩子们,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呢,想把你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吗?这一问,思维活跃,语言丰富的“优等生”们便跃跃欲试。而那些平时只知道疯玩,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的“后进生”们却张口结舌,词不达意了。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前奏,我微笑着表扬前者,又委婉地告诉后者:孩子,别急,咱们还有时间来准备。于是,我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带孩子们到大操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活动,蛙跳比赛,拔河,老鹰捉小鸡……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在活动过程中,我提醒孩子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记下你此时的所见、所感,这样,到写作文时再把这些“窖藏”的“珍品”搬出来,何愁作文无话可说呢?

当然,写课余生活不只限于校内。周末,我布置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去爬照母山,回来后孩子们不但能较具体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爬山过程,还能结合课文《爬天都峰》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呢!“我就说嘛,爬天都峰的小朋友和老爷爷都能一鼓作气爬上山顶,我还不信我就不能征服小小的一座照母山!”多带劲儿的句子,多豪迈的宣言!

二、仔细观察 积累素材

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更不会用心体验生活。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占的比例比较大,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并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四单元作文是写观察日记,在单元课文才上到一半时,有一天午自习,我捧着一小盆绿豆芽走进教室(当然,这是我几天前就开始准备了的),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知道这胖胖的,白白嫩嫩的绿豆芽是怎么长起来的。于是,我布置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泡豆子,每天观察豆子发芽、生长的情况,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孩子们摩拳擦掌,兴致极高,一周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交上了满意答卷。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孩子们在观察时,往往东一看,西一瞧,浮光掠影,印象自然不深。所以,在指导他们观察时,我先教会他们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三单元的作文是写秋天的美景,在布置孩子们周末去郊外秋游时,我提醒他们按照从天空到地面的顺序观察景物,而观察地面景物时,又可以划分成几个地方逐个观察,果园―田野―公园。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看得人乏味。所以,我引导学生去选择一处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详写。

第三,要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看,利用一切可利用机会有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指导观察,养成观察习惯。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最直接有效办法就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当然,要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的确有些难度,学生会出现偷懒的现象。所以,我强调孩子们只要写真实的东西就行了,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在批改日记时,对写出了身边真实的事物或现象,并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及其作文,一句精彩的句子,一种独特的感受,一个画龙点睛的词语我都大加肯定和鼓励。

三、创设情境 丰富想象

想象与写作犹如树与根、水与源密不可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观察,是想象产生的根源。四单元的作文是观察日记,除了让学生去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外,我们还特地准备了这样一次观察活动。办公室喂养着一盆金鱼,那天,我抱着这盆可爱的小精灵走进教室,孩子们马上围了上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这时,我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几条金鱼的外形,想象它们像什么。一个孩子说,那条全身红色的金鱼像一团火。另一个孩子说那条黑白相间的金鱼像披着一件花斗篷的姑娘。接着,我让孩子们喂金鱼们吃食,看它们吃饱喝足后的样子。一个孩子观察后说那两条在水草中穿来穿去的金鱼是在跟同伴玩捉迷藏。另一个说那条呆在水底一动不动的金鱼是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就像我们累了想休息一下一样。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都闪耀着想象的光芒,令人啧啧称赞。

与此同时,教科书中不少作品给学生留下了“空白”, 我们要敏锐捕捉信息进行小练笔训练。

篇4

关注学生,必过科学语言关

面对一年级新生,教师的科学语言必须儿童化,这一点不同于面对高年龄段的学生,语言的规范、准确、清晰仅是基本要求,科学语言的儿童化是对一年级学生的语言习惯、稚嫩心理的积极应对。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能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行为所产生的鼓动性能推动学生的行为。课堂上宜采用故事性儿童化的语言,如“会跳舞的葡萄干”(小苏打和水反应加葡萄干)等。课堂上还可以多采用鼓动性的语言,如“猜一猜”“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等引导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关注教法,巧过教学实践关

一年级科学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觉得科学非常有趣,而做科学游戏,也就是“玩”是最符合一年学生身心特点的。在课堂中设计多样的“玩”的环节。合理的教法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会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合理的游戏环节,制定简单适当的规则,采用小组合作的机制,尽可能地保持游戏的持续性,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如开展“探索不倒翁的秘密”“让纸站起来”“一元硬币上能放几滴水”“种蚕豆”“饲养蜗牛宝宝”“我是升旗手”等科学活动。

面对学生的特点:如自制力差、急于表现等,教师要设置合理的引导办法。精神奖励,如小组摘星法,及时奖励安静有序的小组、回答完整响亮的小组、安静倾听的小组。物质奖励,如实验材料可以奖励给表现较好的成员,如小灯泡、蚕豆种子、观察过的橘子果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微课介入教学的方式介绍一些有趣的活动。微课资源的校内外共享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家庭实验。

利用国内外优秀的资源教学,经典的动画题材也可以发挥新的活力,如“海尔兄弟”,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蚂蚁入侵”“北极熊一家”“爬虫类和两栖类”都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去观看的。

倡导跨学科学习,能过学科联动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融入刚学的数学知识,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比如数数、写数、计数等。要注意教学时机,重要的数学概念还是要先建立再应用的。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涉及的图表、单位等超前于数学,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

其次,科学课中也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说,也可以和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呼应,比如语文课文《秋天》《四季》《乌鸦喝水》《影子》等与“植物的变化”“水占据空间”“光与影”等科学内容联动教学。开展讲科学故事等活动引发学生兴趣。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表达,教师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文字和数字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讲科学小故事、介绍科学小实验等方法展示。

再次,科学与艺术的相遇。科幻绘画、科学记录本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可以做简单的科学绘画进行表述。比如“寻找生活中的光源”“你认识的绿豆芽…蚂蚁有几只脚…我能画空气”等有趣的实践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体验。

倡导课内外阅读,慢过课外拓展关

一年级学生学力有限,刚学会拼音。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应当注重从简到难,选用有注音的读物,也可以在课堂中学习绘本。

如《我们神奇的衣服――皮肤》《我们身体里的“洞”》《影子是我的好朋友》《种子嘟嘟想变成什么呢?》《水是从哪儿来的》,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绘本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阅读载体,在学生的文字基础建立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绘本、有趣的故事将科学展示出来,慢慢等待学生的成长,中高年级阶段就可以用观察日记、科学论文、科普剧等形式展示了。

统一标准,稳过多维评价关

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互动交流中能得知小学科学的评价体系一直都走在各学科前列。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能促进教学相长。

评价标准应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教育教学区域内应当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如同一区域内统一为一本“科学评价册”,以每个学期完成的科学活动为载体,包含师评、学生互评和终结性评价(如纸笔测试、档案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