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评语范文

时间:2023-03-23 01: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实践评语

篇1

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拓宽了视野,获取了新知,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

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个人素养,完善了个性品质,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5、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优良作风。

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7、xx师范学院07级新闻(一)班学生xx于2008年7月7日起在xx广播电视报做社会实践活动,担任本报实习记者,实习期为一个半月。实习记者期间,她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我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和肯定。

8、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9、xx同学暑假关心留守学生这一实践活动,得到了13位家长的高度赞扬,多次打电话表示感谢,同时也受到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xx同学确实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子

10、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11、xx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创造性、建设性地独立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在新闻采访和摄影领域不断地探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起来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能加时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12、xx同学,暑假开始到我校联系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进行积极配合,xx同学提出要为留守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教务处为其提供了13位留守学生的资料,xx同学对这13位留守学生逐一进行了家访,发现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异,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心理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13、xx学生待人诚恳,作风朴实。该学生严格遵守我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一个半月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单位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

14、大学生社会实践评语。通过家访,xx同学意识到对留守学生多进行关爱,比对他们进行科目辅导更重要。于是决定,除进行英语辅导外,再加以心理矫正效果更好,同时再组织一些活动,让留守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

15、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了关心他人,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1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初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19、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深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报国的使命感。

20、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摆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1、xx学生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听取报社老记者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2、通过暑假30多天的辅导,13位留守学生不仅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心理上得到了抚慰。最后一课安排了他们各自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2

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个人素养,完善了个性品质,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和锻炼了实际的工作能力。

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会了关心他人,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5、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服从领导,社会责任心强,可与吃苦,不怕累不怕难,做事踏实,头脑灵活,能结合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在劳动中乐于分担,参观中懂得学习,宣传中擅长沟通,忙碌的身影和专注的神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该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和协调能力。他服从领导,乐于奉献,不怕吃苦,善于沟通,在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此外,他把每一次实践当做一次锻炼,做得认真而有成效。

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8、该生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处事全面,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他在实践中懂得学习,知道不断地替身自己,有很强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上进意识。

9、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深入认识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报国的使命感。

10、该生做事有章法不盲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不怕苦,懂学习,多次的实践活动让她更觉多了责任,多了动力,生活也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11、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摆正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2、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初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13、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才干,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学到了许多新的本领。

14、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15、该生思想觉悟高,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表现出了一名高中生的良好素质:乐于奉献,肯于吃苦,交流沟通能力强,有思想有方法,做事有成效。望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我。

16、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优良作风。

17、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该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拓宽了视野,获取了新知,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道德自律的水平。

篇3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公正的人性基础,公正是人的存在方式,阐明了当前维护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在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公正问题,同时指出了维护好社会公平,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

一、早在党的十六大中央就提出了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怎样实现社会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实现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稳定必须消除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不稳定的因素便是由不公正引起的两极分化。不能设想,一个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异的社会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公平、正义和自由、真理一样,对人是颇具神圣意蕴的字眼。人们追求公正,就是追求崇高,追求人性的完善,这就是公正真正的主题。公正既是人类现实的存在状态,更是人类一种理想的存在,它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一种永恒需求。

众所周知,社会成员都有各自的利益,同时又有社会的共同利益,他们以此为目标,为这些利益而奋斗。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公民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交往、自愿合作,就能实现利益的平衡和交往秩序的和谐。这就需要社会公正原则,即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公正和政策的公正。当一个社会中人们都为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调解均属公正或大体公正的时候,或者贫困的人在这个政策中得益时,人们就会对社会、国家抱有自然而然的向心力,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良好秩序。一个社会最高的任务是追求公正,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关系,以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安全的生存和生活,使所有有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公正造成的人心分离和社会的无序状态对社会和谐的破坏,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坏都更为严重和深远。公正之路是每个人所应该走的必须走的人间正道,在这条大道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十分复杂的矛盾,在国际上,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我国人口多,资源少,农民多,耕地少,产业结构调整难,就业问题解决难。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是我国收入差距大,有人认为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一般说来,社会阶层结构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为佳。可我国的情况是这样吗?有人说中国现阶段中间阶层的规模大约只占就业人口的15%,呈现“哑铃型”。“哑铃型”的社会难以和谐、难以稳定。这说明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已存在。

二是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将我国城乡贫困人口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合计,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如果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的人也算作弱势群体,那么这个数字会更大。

三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只是城市人口享有退休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享受这些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农村中文化低、年龄大、体弱多病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四是在教育领域,市场话语越来越成为强势话语。当然,我们肯定经济话语的重要性,但它只是一个方面,如果经济话语压倒了教育话语,教育就会丧失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公平就不是教育决策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想的提出,加上现代的高中、大学教育都是非义务教育,老百姓供孩子读书要花许多钱。而他们本身并不富裕,或者说还很贫穷,但孩子要想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将来对个人发展有利,就必须读书。虽说大学有助学贷款,但覆盖面不大。目前好的势头是,我们已经看到,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减少高等教育公共经费,也不能将大部分负担转嫁给家庭,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官员腐败、医生乱收红包、学校乱收费、假冒伪劣商品、考试违纪作弊等问题都是社会不公正现象。所以,解决好贫穷、失业和社会排斥这些在当代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急切任务。因此,维护社会公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表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社会和谐就随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怎样维护社会公平,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为使社会更加和谐,要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解决,科学地认识公平。公平是理想性的要求,体现为渴望社会尊重与弘扬人的价值,保证所有公民都享有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合理的分配物质与文化生活资料。社会要想发展得快就得追求效率,效率要高就必须有分工,而有了分工就有了差别。这个差别如果过大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动乱。悬殊的分配差距并不是因为公平竞争造成的公正结果。分配差距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然而差距的合理性、公平性却是许多发达国家极力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并不怕差距,最怕的是不公平的差距。所以,必须把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效率,社会管公平。促进公平的实现,要靠国家力量与社会制定某些法律、政策和规则作为保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社会如果失去了公平,最终也就有可能失去效率。因为如果这个社会严重的失去了公平,人们就没有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劳动效率就可能低下,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科学地认识公平问题,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分配的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及其效率。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要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不能仅依赖于道德和法律,不能离开生产来空谈分配的公平,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达到的公平只是有限的、相对的公平。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来阐述公平的内涵和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意义,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达到的公平要求。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分配公平问题上升到第一位的位置,甚至抽象地谈论公平问题,其结果会把问题复杂化,导致危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真正做到兼顾公平而不是不顾公平,并把公平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公平方案。应该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这个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价值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体现价值目标与实现过程的有机统一。

篇4

在我国的设计历程中,这一地域服务性曾因“全球化”、“地球村”等口号的号召而被轻视,也曾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号召而被肤浅卖弄。而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评论家都开始正视这一问题,并在摸索中做出了成功的尝试。我国当代设计师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一标志被人们称为“太极人”或“中国结”。标志以中国画“大写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仿如在打太极拳的动感人形,下笔行云流水、残而不断,形态温润紧凑又不失动感。同时,这一“人形”又形似于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结”(图1)。图形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流露出我国绘画的审美原则所遵循的艺术气质——神似。我们的国粹“国画”在绘画语言上讲究“气韵生动”,在经历了长久岁月的艺术积淀后,无论国人是否能读懂国画艺术的精神,也无论是否亲自实践过的国画的绘制的过程和技法,我们都多多少少的会有着对水墨绘画的共鸣。因为“神似”、“气韵”,已经成为我们的审美习惯。当符合这样审美习惯的设计作品出现时,也会因大众对绘画艺术的共鸣而很容易被读解和接纳(图2)。

单单从设计的形式语言上来讲,这一标志设计以十分睿智的方式将我国古典绘画的气韵延伸到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中,承载了艺术与文化之重。除此以外,创意贴切,思路准确也是这一标志赢获大众好评的主要原因。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上有着耐人寻味的过程。日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是版刻艺术“浮世绘”。日本的理性美学与欧洲构成主义的美学理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波及日本之前,日本“浮世绘”的绘画语言早在“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就凭借着它良好的装饰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染指了欧洲的设计领域。所以,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发展于日本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的大众不仅很快的因为“眼熟”而将它接纳并消化掉,并且还对他们的传统绘画语言充满了自信,也由此发展出一支本土气息浓郁的设计团队(图3)。

“浮世绘”的绘画特色在于形象的平面化和轮廓线的细腻规整。不难看出,像“浮世绘”这样极富装饰性的绘画语言是很容易被移植到设计中的。在面向大众的平面设计中,利用这样的审美习惯自然能很容易的产生视觉上的亲切感,进而在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中继续其引导大众理性化审美观的责任(图4)。

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英国当代设计师RadimMalinic的设计里,花卉图案和卷草纹是她最重要的设计语言(图5)。而这样的风格与发起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无关联。这样的设计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出现,其作用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纹样的放置,更是一种对英国审美艺术历程的尊重和追溯(图6)。英国民众的审美习惯因由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烈的历史化倾向,也自然地对战后出现的现代主义,或者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特别反感,以米斯凡德洛主张的“少既是多”为最。这样就不难理解,当“伦敦2012年奥运”标志出现时,遭到官方与民众一致抵制和谩骂的缘由了(图7)。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具有现代主义设计意义的平面设计,而此时,西方设计界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理念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也围绕现代主义衍生出诸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种种新的设计思潮。面对这林林总总又错综复杂的设计理念、风格各异且更新迅速的设计实例,我们在匆忙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困惑重重。

篇5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一书由北京教育学院何立婴教授编著,共10章。全书22万字,体系完整,结构紧凑,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第一章绪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二至六章是关于个体心理方面的。第二章讲个体社会化,阐述个体怎样在社会影响下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并不断成长和成熟。第三章自我概念,阐述一个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决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使他成为他自己。第四章社会动机,阐述人为什么会有行为,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那样行为,如何使人行动起来。第五章社会知觉,阐述人是怎样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为什么会形成偏见,怎样使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更正确。第六章社会态度,阐述态度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会言行不一,怎样改变人的态度。

 

第七章人际关系,阐述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在竞争和合作中人表现出哪些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

 

第八章和第九章群体心理,阐述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怎样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情境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使其表现出与单独活动时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怎样的,什么因素影响工作群体的有效性。

 

第十章大众心理现象,阐述舆论,流言,时尚和集群等发生在大群体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群中,时刻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因此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人类社会,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意识地修养自己,提高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技能,提高办事效率,当然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不良、班级管理困难等,因此,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将使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游刃有余。为此,我们向教师们推荐此书。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青年教师陈丽经多年研究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与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该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包括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署教育改革的动因与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及人的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教育改革操作技术研究,包括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设施与评价等技术;第三部分,中小学具体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德育改革;第四部分,主要是中外教育改革比较研究,通过对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比较,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及中国教育改革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该书努力将基本理论研究、操作技术研究,现实实践研究、比较研究结合起来,使人既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操作技术,既能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有较清楚的了解,又能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有独到的见解,该书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与人的发展等研究较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教育改革”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如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革命、教育发展、教育科研、教育实验、教育试验等进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3)针对性强。该书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对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技术进行研究,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思路进行研究。

 

该书从教育改革理论着手。针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回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关心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提高他们的教育改革理论水平和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能力,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

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效率 公平

中图分类号:F120. 2 文献标识码:A

效率和公平问题是经济学中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政治与经济行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在追求着这两大目标。但是,效率与公平具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同时,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才具有充分的意义和具体的内容。因此,考察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把它们同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制度以及体制结合起来。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效率和公平,必须把各种关系联系起来分析研究,才能揭示出它们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关系及时代意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效率、公平准则

效率是经济学概念,文中的效率指经济效率,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在西方,效率通常以帕累托效率为理想状态,它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资源配置作任何调整和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受益而其他人受损的境地,即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一部分人处境变恶为代价。因此,配置效率又称作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公平,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反映,它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二是社会学、伦理学意义上的公平,即体现社会价值分配法则的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平等,前者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形成的一种所有制关系,后者则包括分配尺度和分配结果的平等,它更强调收入分配结果的“相对均等”(即要允许适度的收入差距存在)。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济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确保经济公平的重要条件,经济公平保证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进步的秩序和方向,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选择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经济公平的关系。

显而易见,效率与经济公平是统一的,二者之间不存在对立。

首先,经济公平的评价依据是效率,我们强调经济公平就在于引来效率;其次,强调效率又旨在实现经济公平。

2、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社会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首先,社会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对效率有制约作用,没有社会公平,经济活动不会有持续稳定的高效率。其次,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它使一定的社会公平形式得以建立和维持。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公平的建立和演变都源自效率的要求,每一种较以前社会相对进步的社会公平形式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效率要求、推动所使然。再次,效率决定着社会公平的发生和发展。从历史上看,只有当效率提高到剩余产品产生后,社会才出现公平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随着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收入差距,甚至发生贫富两极分化。同时,从公平的走向来看,随着效率的提高,公平也会增长,二者在发展趋势上是一致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既是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公平或不公平不断增长的过程。

从对立性来看,突出效率,就可能牺牲社会公平,突出社会公平,就可能牺牲效率。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提到:“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的分享它”豍、“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豎。

(二)效率与公平的选择。

从效率与公平的对立关系中,可以看到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因此就出现了效率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是选择效率优先,还是选择公平优先,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政府的经济决策可以简单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公平与效率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我国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的分析,突破了计划经济的传统经济体制,最终做出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平均主义,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限制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提出,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 就是在个人劳动报酬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平均主义, 实行多劳多得, 合理拉开差距; 坚持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 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社会进步。

但是,“效率优先”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偏重于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这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个好现象,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对效率和公平的要求。我国近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现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已经显现出其弊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的分配政策:(1)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规范分配制度的具体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4)国家加强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其中,强调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论断。这不仅在分配理论上突破了传统观念中效率和公平的对立关系,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一论断的提出,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吻合的。但是我国近年来,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这说明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论断的提出,针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对于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有着重大的作用,能够促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此外,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能够更加提高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篇7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87-03

[作者简介]李翠兰(1974―),女,山东邹城人,本科,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馆员。

199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划”,各省教育厅积极响应,各自从本省省情出发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建立特色鲜明的人文社科基地,形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二梯队。然而,学界目前对基地图书资料室建设与评估研究的文章十分缺乏,故本文结合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图书资料室建设状况提出设想,期望得到同人的指导与批评。

一、基地图书资料室的性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图书馆属于学术图书馆,但是它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要从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来考察基地图书资料室的内在属性。《辞源》对图书馆的定义为“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定义是“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读参考的机构”。这两种定义概括了图书馆的本质特征,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都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第一,图书馆必须是文献资料中心;第二,这些文献资料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收集、整理、保存等得以实现的;第三,图书馆设立的目的在于为读者受众阅读服务,使其受到教育。基地图书馆既然是图书馆的一类,就要满足于上述三大要素。基地图书馆必须是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中心,这些资料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图书、期刊、复印的文字材料等,也包括光盘、音像、录音等信息时代的文献资料。

其次,要区别基地图书资料室与高校图书馆的不同。基地都是各省教育厅依托高校建立起来的,基地图书资料室与高校图书馆并存于同一所高校,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很多不同。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工作是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来开展[1],这无疑是正确的。基地图书资料室与高校图书馆是什么关系呢?可以从教育部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文件中找到答案。《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提出,“重点研究基地应建立独立于高校图书馆的专门图书资料室”。这就要求基地的图书馆在行政上是独立的,不隶属于学校图书馆。基地图书馆的建设是在基地主任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发展和改善属于基地的图书资料建设。但是,高校图书馆与基地的图书馆并不是毫无联系,该文件又要求“高校图书馆应优先满足重点研究基地图书资料特别是外文图书资料的订购需要,并提供有关资料编目、信息查询服务”,这就要求基地所在的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基地的图书资料建设,在购买图书的资金安排上向基地图书资料倾斜,同时强调外文资料的采购。

二、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图书资料建设

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2011年1月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在设立之初就确立了以研究贵州教育发展为主的学术研究取向,根据贵州的省情重点聚焦贵州教育史、贵州基础教育和贵州民族教育三个方向。因此,中心紧扣基地研究取向,扎实做好相关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工作。

首先,基地重视馆舍与图书文献资料建设。图书馆是实在的物质存在,是科研人员阅读学科文献资料的空间,也是存储文献资料的物理空间。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06年颁发的《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基地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目前建设图书资料室用房160平方米,这个指标大于教育厅要求的“不少于150平方米”的要求,达到了评估指标要求。基地是在原来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原来属于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关于贵州教育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全部划归基地管理,这些书籍主要包括贵州教育方志、地州教育史、学科教育等方面,数量较为可观。基地还选订了《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基本能够满足科研人员的科研需要。

其次,基地图书资料室配备具有图书馆员或相应职称的专职资料人员。专职资料员在学历与职称方面要求必须达到教育厅的基本要求:学历是本科,职称为中级职称。学科背景为图情系列的工作人员。基地图书馆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对基地成立以来的图书按照中国图书分类进行编目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基地的电子检索系统,图书室的所有图书都能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查询获取。

再次,基地图书资料室高度重视信息社会的时代变化,积极开发科研信息资源的利用手段。基地为科研人员建立了微信群与QQ群。这样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的信息查询,QQ的大型文件传输功能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图书资料室打算逐步把基地图书馆原有的图书资料转换为电子版,基本的设想是:先对基地的图书登记造册,摸清家底,争取基地专职科研人员和兼职研究人员的意见,分批次分阶段做好纸质版本转换的工作;在购买新的图书资料时候,努力争取购买电子版本,放到图书资料室供科研人员使用。

著名图书馆学专家黄宗忠在论及图书馆的功能时,指出图书馆除了基本功能、专属功能、主导功能、现代图书馆功能、公益功能外,还应该具有“未来功能”。[2]未来功能是“指潜在功能,目前还没有充分显露,但是很有发展潜力”。当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崭新的科技手段层出不穷,比如“云技术”“APP技术”等,极大地改变了文献的储存与检索、阅读方式。在这方面,基地的文献资料建设还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下一步应该认真应对,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有创新的意识。

三、基地图书资料室建设与评估

图书资料室建设是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省部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基地的建设都有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与考核性标准,目的在于促进基地良性发展,为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科研保障,也贯彻了“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但是,从目前出台的相关考核评估文件来看,考核的标准不足以达到相应目的,根本原因在于操作标准过于宽泛,对于促进基地图书馆建设无益。这一点可以根据贵州省2013年基地建设考核表来说明。

贵州省教育厅在2013年对省内的人文社科基地进行建设周期的考核,下达了各相关基地的评分表,列出了对基地建设各方面的评价赋分。一级指标有结构人员、研究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支持措施、管理工作。赋分为百分制。图书馆建设的评估位于“支持措施”部分,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图书馆,学校图书馆藏书50万册以上,赋分1分。二是资料室,中文藏书3000册以上,外文藏书500册以上,中文报刊20种以上,外文报刊10种以上,赋分1分。”这个考核评价的标准失之偏颇,无法促进基地的图书馆建设。原因如下:

第一,这个评分标准没有摆正基地所在高校的图书馆与基地图书馆的关系。《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规定,“研究基地应拥有独立于学校图书馆的专门图书资料室”,评分标准要求学校图书馆的藏书30万册,该要求对于设有基地的大学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一般来讲,各省教育厅在选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作为研究基地来培养时,该校的图书馆基础应该是十分雄厚的,特别是与基地研究方向相关的图书资料。如果在考核评估时还要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每个基地都会得到满分,区别意义不大,不能起到评估督促的作用,使之流于形式。另外,管理办法规定,基地图书馆是独立的,这里又要求学校图书馆给予基地图书馆建设支持,这是政策矛盾之处,相互抵牾的政策只会造成基地图书馆建设工作的被动。

第二,对基地图书馆建设的考核重视显性的数量化指标,忽略了基地图书馆建设的内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图书馆馆舍的面积可以通过扩充办公空间来实现,图书册数也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从高校图书馆转入登记造册来完成。但是图书的更新率、图书资料与基地科研工作的匹配性与相关度等真正能够体现“唯一”“一流”的科研资料却无法得到保证,这确实是只重形式而忽略实质的考核评估办法。

第三,评估只重视图书物的考核,忽视了对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考核。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要求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学历和专业的相关性。基地是学术性极强的科研机构,图书资料室是基地科研人员科研的帮手与信息中心,基地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与之相匹配,具体到实际就是要求学历与专业相关性达标。第二层次,要求管理人员业务熟练,对基地的图书资料如数家珍,可以对基地的图书资料和科研成果进行初步的加工,形成基地的数据库。第三层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图书资料的利用率、科研人员对基地图书馆的满意度以及校领导、中心领导对基地支持的具体做法也是图书资料室建设的考核对象,这些应该加以重视的要素却没有在评价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建设好基地的图书资料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图书、期刊的数量,图书资料与基地科研的相关度,图书资料的年更新率,图书购买的经费预算,外文材料的充实度;馆舍的面积;设备的电子化,图书资料查询的顺畅度;工作人员的学历,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图书资料工作的相关性,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熟练程度、服务态度;科研人员借阅图书资料的记录,对图书资料的满意度,对图书资料购买的建议;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

基地评估促进建设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以上内容。如此才可以建立较为全面的基地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仔细观察考核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使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与壮大,从而为基地的科研工作提供物资平台与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排水设施;信息化平台;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237-04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y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CHEN Yong-feng1,GAO Zhao-liang1,HUANG Lei1,WENG Jun1,WANG Wei2

(1.Fuzhou City Survey Institute, Fuzhou 350014,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LIESMARS),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gital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 level of the urban drainage facilities, ensure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was adopted. Considering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ystems, the system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for the future and vis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ving margin,the system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advanced, scalability, fault tolerance, robustness. The system integrates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GIS , GPS, mobile technology and sens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the grid and refined management tools. It were achieved on urban drainage of storm water drainage facilities dynamic management, urban waterlogging forecasting real-time running sta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drainage facilities. It could eventually achieve "dynamic management,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wisdom network" ,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level of drainage and waterlogging managemen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drainage facilities.

Key words:GIS; Drainage facilities;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elligent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如2005年10月2日,“龙王”台风登陆城市,给城带来了有记载以来最强的一次短时强降雨,造成市区大面积内涝、停水停电、交通中断[1]。由于排水设施情况复杂,监测监控、运营管理、规划及社会服务尚无集中高效的现代化手段,目前仍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城市排水管网,其弊端显而易见[2]。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无法使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排水管网的相关信息及运行状况。而且,城市相应的雨、污水处理设施也越来越多,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城市排水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保障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建设一个融GIS系统和排水管网管理、规划、监控一体的排水O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移动技术及传感通信等技术,通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实时客观体现生产情况、质量评比,实现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动态管理;结合气象数据、历史经验数据,通过内涝模型分析内河水位变化情况以及管网排水情况,实现对城市内涝事件的预警预报;通过水位、水质、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设备的建设,实现对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控制,实现对排水设施的智慧化管理,达到 “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的总体目标,从而提高排水防涝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这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1 城市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需求和意义

城市排水设施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排水设施管理的好坏,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3]。对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污水、废水和雨水等进行监测管理,是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S护和安全运行,促进城市水环境改善的必要和有效手段[4]。同时,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管网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在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支持下,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查询、管理、显示排水设施信息,而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测、分析、评价、预测等工作,为全市的排水管理和市政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和客观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具有如下许多重要的意义:

1)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变革了地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流方式。智慧排水管控平台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全市权威、规范的排水设施数据库,使得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突破了空间距离的束缚,让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传统以离线拷贝或纸质数据进行交流和共享的模式,避免了排水设施数据重复采集和更新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避免了排水设施数据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投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5,6]。

2)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高了排水设施管理效率。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供排水设施资产管理和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将排水设施巡查、维护等流程进行规范化以实现在线办公,便于排水设施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提升了排水设施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推进了智慧城的建设进程。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基于政务信息云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传感网实现对排水防涝和污水排放的监控与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时监控数据、排水设施数据等进行融合与挖掘,实现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与风险评估,提供内涝应急预案,为城市内涝的应急管理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以便降低或避免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因而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能提升排水设施信息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同时,排水设施作为城市市政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地下命脉和生命线,是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基于政务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是智慧城建设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智慧城的建设进程。

4)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升了公众管理的参与力度。智慧排水管控平台为公众提供了群防群策服务,公众可以通过微信投诉排水、内涝等问题,水务公司、排水管理中心等相关管理部门在线反馈、投诉问题的处理结果等,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排水防涝的管理中,有利于排水防涝管理部门的公众满意度的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与环境的改善。

2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内容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内容可分为排水设施数据库建设、排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城市排水设施数据库建设:基础地形数据库;排水设施空间数据库;排水设施业务数据库

2)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排水设施资产管理(排水防涝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排水接驳及排水设施施工管理系统);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排水管网巡查动态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巡查数据采集及实时上报系统(M/S)、排水管网动态维护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维护数据采集及实时上报系统(M/S));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污水厂、泵站在线动态监控系统、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动态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群防群策投诉件确认系统(M/S)、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公众服务系统(微信)、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筹)网站、排水防涝在线动态监控系统、排水防涝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排水防涝应急管理系统、排水事件动态管理系统、排水防涝信息联动系统、下穿通道防涝预警监控动态管理系统(开盖报警管理平台、开盖报警APP);污水排放监管及收费管理;平台运维管理;业务综合管理。

4)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平台建设;基础服务器硬件;网络系统建设;在线监控中心建设;井盖编号、铸铁标识、电子标识建设;涝点液位监控、实时视频设备建设;移动业务办理终端;在线监控中心配套设备;下穿通道防涝预警设备;井盖打开报警设备。

3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总体框架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涉及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GIS 技术、中间件技术、Web 技术、视频技术、排水模型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是一个分布式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在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部分专业应用模块需要强大的实时操作和复杂的逻辑分析功能支持,如管网的编辑和数据更新维护,拓扑检查,这比较适合与采用C/S体系;而部分应用功能需要更广泛的人使用和共享,如管网数据的和查询,这比较适合采用B/S体系。因此,系统体系根据应用的具体要求选择了C/S和B/S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这样既可以满足复杂功能的开发和使用要求,又可以尽可能在网络上共享数据和功能[7]。

为实现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的建设目标,平台总体框架设计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使用者层,设计框架图如下:

1)感知层。感知层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要实现智慧化的排水管网管理就必须要建设物联网,而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项目中涉及的感知设备包括巡查终端(排水管网巡查维护终端、群防群策巡查终端)、液位计、泵站监控设备(污水厂泵站、下穿通道泵站)、视频探头(污泥装卸点、易涝点)、北斗定位设备、电子标识。

2)网络层。网络层功能为“传送”,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作为纽带连接着感知层并与平台连接[8,9]。项目涉及的网络类型包括3G网络, Internet网、政务外网。

3)平台层。平台层即项目建设所需的基础软硬件平台,项目涉及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服务器网络硬件、在线监控中心、业务终端电脑等。

4)数据层。数据层是项目数据存储、交换、处理中心,负责各类数据分类存储,接收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数据处理请求,进行数据更新处理。本项目数据类型包括矢量地图、影像地图、排水管网、排涝设施、管网巡查维护数据、绩效考评数据、工程信息、内涝模型数据、排水事件、污水检测数据、排水收费数据、用户信息数据等。

5)应用层。应用层是包含具体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业务逻辑,为满足现有及未来城市排水设施业务管理需要,实现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管理目标,本项目涉及的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排水接驳及排水设施施工管理、排水管网巡查管理、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污水厂泵站在线监控及污泥处置跟踪、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及投诉处理、排水防涝在线监控预警预报、排水防涝应急处置管理、排水历史事件管理、排水防涝多部门信息联动、下穿通道防涝预警监控、污水排放监测管理、排水收费管理、排水管理中心业务综合管理、排水防涝数据维护管理、平台运维管理、平台与外系统数据接口管理。

6)使用者层。使用者是平台的服务对象,要想理清项目的总体需求,就要充分考虑平台使用者对象,项目建成后平台使用对象主要包括排管中心(领导、工作人员),管网维护公司(领导、工作人员),市级领导部门、信息联动部门、社会公众。

通过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实时客观体现生产情况、质量评比、监测数据,提升排水设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预警预报分析模型,根据气象雨情预报信息,分析计算内河水位变化情况,并结合排水管网现状,分析对管网排水的影响,预警预报城市内涝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抢险工作,包括事前制定应急预案、事中辅助应急抢险、事后统计上报等,实现排水防涝应急抢险事件的完整流程化处理。通过水位、水质、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设备的建设,实现对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控制,达到对排水设施的智慧化管理的目的。

4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关键技术

4.1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科学管理综合分析那些表征地理环境的空间数据,以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提供所需信息的系统[10]。简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系统。一般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有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输入、数据库、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输出、用户界面。

4.2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实时位置定位的设备是巡查维护手持移动终端,其采用北斗和GPS双定位定位模块,可以实现北斗定位。下面介绍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况。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其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11]。

4.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系统承担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任务,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础,它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管理、分析的准确性,其数据结构是否合理影响到整个运行系统维护和更新工作的成效和费用。本系统采用了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是用方便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有规律数据的集合。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

4.4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ArcSDE是一个用于访问存储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的海量多用户地理数据库的服务器软件。它是esri公司产品ArcGIS 中所集成的一部分,也是任何企业GIS 解决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它的基本任务是作榇娲⒃RDBMS中的空间数据的GIS网关。ArcSDE提供了一组服务,用于增强数据管理功能、扩展数据类型以便于存储于RDBMS中、使模型在RDBMS间便于操作并提供灵活的配置。

4.5空间海量空间地理信息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技术

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又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交通专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要管理这些海量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必须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例如Oracle存储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实现空间属性数据的高效一体化存储和管理:支持海量空间数据存储;强大的并发控制能力,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高效准确的空间索引机制;分布式多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高度可控的查询能力;强大的空间查询能力;安全高效的管理能力。

4.6 多尺度和无比例尺的空间地理信息库

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包含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影像数据。在空间基础数据库设计中,比例尺的概念对用户是透明的。根据当前的窗口视野范围,系统将自动调用和显示相应比例尺的数据。用户也可以选择任意范围按要求输出某一比例尺范围的任意比例尺地图,在数据库中没有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坐标精度、分辨率与可靠性。从而实现无比例尺和多尺度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4.7 城市排水系统的监测检测设施的传感网模型

篇9

[关键词]地铁建设;关联度分析;灰色模型;广州2024年CDP预测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018

1 引 言

地铁作为一种快捷、准确的公益通T具,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20世纪60年代从北京开始建设地铁,如今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相继建成地铁。不仅仅是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也带动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地铁究竟对一座城市的经济的影响力有多大?在此,我们以广州地铁建设为例,分析地铁建设对城市GDP影响,并以此判断城市地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2 地铁对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一是时间价值:地铁的快捷、便利、畅通、定点、定时,可以方便出行,缩短通行时间,带动巨大的客流量。二是安全价值:降低交通事故损失。三是节能环保:节约能源、节省土地、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发展。四是城市运营与管理:围绕地铁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所形成的一个依托地铁建设发展的巨大市场。五是区域发展:通过借助地铁自身的核心枢纽功能及各种优势,联合周边商业形成商业辐射区,由点及面,带动沿线商业发展。

3 广州地铁历年相关数据收集分析及关联度分析

3.1数据搜集与整理

广州地铁于1997年6月28日起开始试运营,考虑到近年人口数据变化过大,所以我们选取2000年至今的广州地区CDP、人均CDP作为研究依据,见表1。

从表1可知,2000-2013年,广州地铁运营辆增加了15.12倍,客运量增长了60.31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5.19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67倍。

3.2关联度分析

以运营辆作为参考数列xi,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指标数列xj,对各数据进行均值法无量纲化,即令xi(k)=i=1,2,…,m;k=1,2,…,n,并计算每一个指标列与参考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差值,k=1,2,…n;j=1,2,…,m

确定最大、最小差M= 与m =

计算关联系数 k=1,2,…,n;j=1,2,…,m

(p在(0,1)内取值,随着p减小,区分能力越强,常取值为0.5)

则关联度rij=r(xi,xj)=

计算所得的关联度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结果来看,关联度最大的是客运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达到了0.8464,影响最为显著,说明随着地铁客运量的增加,对地区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参考关联度数据发现:地铁运营辆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度都很高,表明地铁建设对经济有显著影响。

4 广州未来十年GDP预测灰色预测模型GM(1,1)

通过前面数据显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地铁客运量的关联度最高,我们选择灰色预测模型GM(1,1),为了方便预测对比,选择关联度类似的地区生产总值2000-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样本数据,建立原始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列:x(0)=(x(0)(1),x(0)(2),…,x(0)(11))=(24927434 ,28416511, 32039616 ,37586166.44505503 ,51542283 ,60818614 ,71403223 ,82873816,91382135 ,107482828 ,124234390 ,135512072 ,154201434)

求其级比 ,k= 2,3,…,n,发现所有的级比并非都落在可容覆盖X=

内,所以作相应变换y(0)(k)=x(0)(k)+c,k=1,2,…,n,使得数列满足上述条件,经计算得c=21501560

再对x(0)作1- ACO得x(1)= (49984414.15,99902485.15,15 3443661.1 ,2125313 87. 1,278538450. 1,351582293.1,43 3902467.1 ,526807250.1 ,631182626.1 ,744066321.1,873050709. 1,108786659 ,1175800291 ,1351503285);

取a=0.5,作x(1)的紧邻均值生成数列z(1),即:z(1)=(z(1)(2),z(1)(3),…,z(1)(14)),其中z(1)=(z(1)(k)+z(1)(k-1))/2,k=2,3,…,14

构造矩阵

u=(a,b)(T)=(B(T)B)(-1)BY,即:

a=-0.10805416045306,b=40652819.84388673.

建立GM (1,1)白化模型并求解:以200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白化模型的初始值,即取:=46428994

再令t=k+l得:

= 43652938.0061752e(0.10805416045306k),k= 1,2,…,14

从而 的还原值为:

根据以上步骤得出的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

从表3中可知,预测值与实际值最大的相对误差为0.033849105,多数在0.05以下,说明本文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运用模型进行预测。

预测数据如图2所示。

由表4的预测结果可知,2024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7435357.3万元,年均增速约11.85%,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经济逐渐放暖,但整体趋势是逐渐上行。

5 结论

篇10

关键词: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65-02

收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邓万友(1972-),男,黑龙江拜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从事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实效果分析

高等教育评估是依据教学质量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被评 估对象的理念、行为和状态进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着眼点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从理论上讲,教育评估不仅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而且也 起到对学生质量认证的作用,是社会对学校“产品”的评判,因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外部 要求。

从实践情况看,教育评估是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举措。通 过教学评估可以达到加强和改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促进高等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 改革,推动特色创建,探索创新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学评估带来的成效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评估工作中也存在着必须引起 重视的一些问题:(1)评估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评估高校对待评估工作的态度与评估 的目标和初衷发生了偏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于评估声誉的做 法。(2)实施评估主体的权限过分集中,评估客体被限制得过死,评估法规缺失。(3)评估方 案 单一,缺乏灵活性、实效性:指标的完整性欠缺,体系中定量成分多,定性成分不足;结论 性评估多,过程性评估少,预期性评估更少;静态评估多,动态评估少;指标过分注重投入 成分,而忽视了产出因素等等。(4)评估的技术比较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评估已经形成上下呼应、上下共振的态势。

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 该多样化。教育评估的目的将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确定的标准,而应 是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举动。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

思想是先导。高等学校与社会有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因而它必须更加注意为社会的需要 服务,要求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而作为目前衡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的教育评估,也 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评估质量观应 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应包括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纵向教学质量评估,而且也应 包括人员、组织和环境等横向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强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全 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估网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评估体系。

1.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制度化、法制化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 前,经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大的变革时期,一方面要给高校广泛的自,提 高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需要,社 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膨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教育 法规、法令,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教育评估制度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走 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持教学评估的持久推动力,单靠每隔一段 时期搞一次外部性的评估,是难以做到的。高校建立系统、科学、稳定的内部教学评估长效 机制,是学校改进和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必要条件。笔者认为,长效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外部评估和内 部 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外部评估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组织的评估,内部评估是高校自身 所建立和实施的评估制度和活动。外部评估是导向和示范,内部评估是持久的动力。这两种 评估作用互补,同时不可缺失。二是建立监督反馈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有关高校教学问题的反映渠道,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学生和家长对高校教学问题的举报 ,对那些学生反映强烈且屡提不改、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或重大教学事故,一经查实, 必须追究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制定较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保障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实施,提高评估 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也是 高校从事教学 建设的工作指南,具有明显的依据和导向作用。

1.改变教育评估的体制,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质量认证,它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意志。这种 明显的中央集权制评估管理方式使得近几年蓬勃兴起的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没能在高校 教学评估工作中担当角色,非政府的民间评估机构更是有着它的局限性,导致评估活动缺 乏相互印证,不仅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带来了许多弊端。

教育牵连到多种利益者,注定了教育质量是一种多维的复合体,必有多维的折射。每一种方 式的判断结果,只是质量的一个侧面,不是质量的全部。来自不同侧面的评价如果没有达成 一致,就意味着教育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障。追求全方位的评价达成一致,应 该成为提高评估质量的努力方向。为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育评估主体,应由现 在的政府机构评价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外部保证为主导,学校内部保证为主体,社会中介评估 为扶助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三角式” 的新型关系,其各自的质量保证定位是:政府作为外部保证的重要主体,应加大宏观调控与 监督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将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 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可机制上来,并通过立法、拨款、奖惩、指导独立评审机构决策等 手段,主导和影响评估进程[2]。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证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 动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机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社会应在学校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民间性质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保证的社会中介组 织,以利于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2.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办学绩效评估的内容

学校接受公共资金、学生学费和其他资助者的资金,因此学校对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有义务, 后者有权要求学校证明这些经费是否得到了合理使用,并产生了期望的效益。因而教育评估 不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投入过程的评估,更要注重教育产出及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的评估和 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评估,使评估成为被评估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的长期发 展打好基础。

纵观国内外教育评估的发展历史,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各国高校评估从普遍重视高等教 育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的评估扩展到日趋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评估,其所开发的测 量 高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价工具“绩效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icator System)不仅包 含了教育成果指标,而且涵盖了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外部环境、投入、过程和产出。盛 行 于欧、美、澳的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运用,使得教育评估不仅具有“监督职能 ”,而且增加了“评价职能”、“对话职能”、“理性化职能”和“资源分配合理化职能” 。

(三)采用先进的评估技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估就是要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与评判,它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学测 量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并运用恰当的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可靠的证据,对教学效果、教学 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做出估量与评判。由于我国评估信息收集的方法陈旧,评估辅助技 术的缺乏,评估主体要把过多的时间损耗在信息的鉴定核实上,导致重要的价值判断缺少理 性的思考,从而影响了评估结论的正确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 育评估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技术保证。为此,应该运用先进的手段,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利用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完善 教学评估的信息化建设,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优化评估算法,根据教育学原理, 自动、合理、科学、高效地开展计算机化、网络化教学评估。

(四)面向未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评估文化环境

在努力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评估中的困难,克服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时,我们还需要顶层的 设计,这就是考虑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建设。环境文化是为完成教育评估任务需要营造的一种 健康向上的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它是顺利完成教育评估任务的重要条件,它贯 穿于教育评估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评估制度和体系、评估行为等教育评估的一切活 动及活动方式。有这样的说法:“人管人是低层次的,制度管人是中档的,文化氛围管人才 是最高境界的。”[3]

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我们应 认识到教育评估的历史地位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就是“公正、诚信、求实 ”。因此,应着力打造诚信评估、公正评估、求实评估的评估文化氛围,营造科学 和谐的评估环境,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塑造先进的现代 化的评估体系,这是确保教育评估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对我国高教评估的启迪[J].北京理工大学 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