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作文评语范文

时间:2023-03-15 10: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作文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读后感作文评语

篇1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篇2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方面,要从情感上激发。在教师自身素质较高的情况下,其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另一方面,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古今中外有很多佳篇妙文流传于世。教师的价值之一便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中美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通过设疑惑造悬念、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名人(媒体)评价来吸引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看到知识这一海洋的广袤无垠。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以讲诱导法。学生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等,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处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阅读此类书的强烈兴趣。

2.以身示范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教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的阅读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让学生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了“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读书大王”等评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快速做出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做注释、写评语等。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培养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教师可以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篇3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因所记的均是所见所闻,抒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因而不会空洞无物,无病。相反,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想脱离父母、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总希望找到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课外练笔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说看法、道疑惑、抒感受的一方阵地,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生活的捕捉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形成的对社会生活深入洞察的认识能力,加强了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难怪备受学生们的青睐。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源泉,?积累生活,?可以采取日记式。老舍先生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这不正说明了日积月累的重要。只有持之以恒,才会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村,也才会提高表达能力。当然,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知识储备,这知识积累也可以说是写作的第二源泉。同学们可以摘抄,如读书或谈话中碰到的生癖词悟、名言警句、催人上迸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等。可以写札写,如在阅读书报时,或有感记下自己真实感受、心得、创见和质疑,也可以写短评,就某事或某些言论谈感想,抒情怀,说体会。另外也可采用剪贴的形式或记下某刊物及刊号和名称等等。

凡事有张有驰,练笔也需要随意与定向的训练配合。即教师在教导学生练笔训练时,根据教学流程需要,配合单元教学,提出一些训练要求,如为配合教学要求学生写人物形象评析、影评及读后感,或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养成习惯的培养,多方引导鼓励(向全班推荐优秀习作,学习园中张贴,给予适时的评语交流等),或由练笔引发讨论,进行课堂作文训练,相辅相成,收到一石双鸟之功效。

“磨刀不误砍柴工”,天长日久地积累素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作文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动笔之时自然水到渠成。

篇4

一、考查测试

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查测试,我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另一种是书面测试。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给实验班的学生发放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并做好分析表。通过综合多个主体问卷的情况,较客观地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范围、兴趣与习惯、方法与途径等方面情况。以下是从学生问卷中选出的部分题目:1. 你最喜欢读哪一类型的课外书籍?(A. 童话故事;B. 历史故事;C. 科幻小说;D. 科普知识;E. 漫画卡通;F. 其他)2. 你一个学期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A. 1本;B. 2本;C. 3本;D. 4本;E. 5本或以上;F. 根本不读)3. 你习惯通过以下哪种媒体进行课外阅读?(A. 报纸;B. 杂志;C. 书籍;D. 上网)4. 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A. 查字典;B. 查相关资料;C. 请教他人;D. 忽略,跳过去)5. 你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A. 专心阅读,不随意分散注意力;B. 边读边思考;C. 边读边做批注;D. 写读书笔记,收集资料)以上各题分别调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

书面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外读物内容设计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答题,以分数为依据,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每学期确定阅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高、中、低年段向小学生推荐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75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还推荐了各种课外读物,我们把这些书目作为重点推荐书目。针对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新精神的现象,我们向他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和《哈里・波特》等读物。这样,选学生之所需,他们就会乐意认真研读。每学期中下旬,我们分年段以试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核。试题形式多样,有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测试学生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了解,以及读后的感受。由于试题富有趣味性,测试后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了再次阅读的欲望。

二、活动展演

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取了许多信息,产生了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知识竞赛、故事大王评选活动等,为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搭建平台。

如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性课文后,布置学生查阅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阅读一些说明性文章,在两周后开展的“走进‘说明性文章’”阅读展示活动中,我们以“玻璃展销会”“鲸的自述”“说明方法大比拼”三种形式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在“玻璃展销会”上,有的学生创造性地介绍了课文中的五种玻璃,有的学生介绍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玻璃,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在“鲸的自述”中,学生们从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繁殖、面临的危机等不同角度交流各自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在“说明方法大比拼”中,学生们交流了许多“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并作了分析,有的还交流了自己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一事物的片段。由于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课前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又如五年级学生学习了《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读《三国演义》,过了一段日子,实验班教师上了一堂主题为“漫游‘三国’”的阅读展示课。通过“畅游知识园”“走进故事王国”“慧眼识英雄”“逛妙语佳句城”等环节检测学生对小说中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感受情况。由于学生认真读过《三国演义》,人人都有话可说,再加上展示课富有趣味性,学生更是兴致勃勃。实验班的学生排演的课本剧《草船借箭》还获得了镇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的一等奖。

三、作品展示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现个人阅读成果和独特感受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手抄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后,让每个学生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专题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阅读或书籍的理解。经修改之后,布置学生以“阅读――言谈”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刊登每一个学生对阅读理解最经典的一句话。接着教师布置学生制作读书卡,经过评审,给优秀作品颁奖。六年级学生在假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诗歌集和优秀作文集,部分学生还运用电脑制作,三至六年级学生举行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五、六年级举行读后感比赛等。

四、评价记录

每学期我们都适当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家长参与评价检测,对学生阅读过程、读书质量的跟踪记录则显得更重要。

《课外阅读记录本》:学生每周选取两篇课外阅读文章,摘录在课外阅读记录本上。包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抄精彩词、句,读后感受。并摘抄一首课外古诗。学生完成后,让家长检查签名,并在家长面前背诵古诗。再交给老师按其完成情况评上“优、良、中、差”等次,并写上鼓励性评语,既有赏识也提出努力的方向。

篇5

关键词:批改;作文;六步法

谈到评改作文,叶圣陶就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主张教师只做“引导和指点”,改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如果老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判,“单向”地进行传递,不仅失去了民主性,而且也使得教师评改工作苦不堪言,“出力不讨好”。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作文训练活动,教师包揽评改,不让学生动手,就等于剥夺了学生实践的主动权。叶至善在《父亲教我作文》中曾谈到,叶圣陶先生“之所以不动笔给我们改文章,原因也在于此,他改之后不是我们的意思,不管是否比我们原意更好……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好处”。这就说明了学生评改作文的重要性。过去的作文教学,忽视了指导学生评改作文这一环节,实在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现在,这种方法已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故在借鉴推广上意义并不大。基于此认识,我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认为指导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改模式。首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通过探讨,我总结出三条模式,即AA式,一人多本式和一本多人式。AA式,就是学生评改作文时,就作文中的优点缺点分别写出一条或多条评语;一人多本式,就是一个学生要看多个学生的作文;一本多人式,就是一个学生作文要多个学生去看。而教师除了引导启发之外,更多的是督促。

第二步,明确评改内容。有人问,面对别人思想情感的结晶(文章),改什么,评什么?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批改字、词、句就势在必行。除此之外,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评”字,评他人文章是否言之有物,是否发诸真情,是否有一定的文采。在比较简单的评改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后,就让学生写文学评论(简单的读后感)。在此基础上,再打出相应的分数。不可轻视分数的鼓励作用,教师也不要轻易改动学生打的分数。

第三步,学生自评。评改作文的过程就像是对着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的自我。看同学的作文,就如同看到另一个世界,再拿来与自己的世界相比较,体会更多,感悟亦更多。看许多同学的作文,其实就是对每个人的文学观、审美观进行分析,分析的越多,我们自己的思维也就越灵活。在此基础上,再回头来看自己的文章及同学写的评语,然后再修改文章,并再写出自评,总结这次作文的得失,写出对自己这次作文的新认识。

第四步,教师处主动地位,重在一“批”字。目的之一在于检查督促学生是否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目的之二在于轮流精批细改一部分作文,积极发现问题。在评改过程中,必须坚持不随意删去学生的文字,而是将教师的修改文字写在旁边,并略述之所以如此修改的原因。这样,就留给了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的广阔空间,以便及时地进行反馈。

第五步,集体示范讲评。作文课上,教师应对本次作文的得与失做出总评,还要朗读比较典型的作文,让学生共同寻找其中的优点与缺点。其次,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欢迎学生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这对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是有益处的。但也要谅解学生的幼稚、无知,这样就不会使自己的教学措施脱离学生的实际。

第六步,定期上“谈评改体会课”。古语云:“虽文有万拙,得一则受益匪浅。”通过一段时间的评改,相信学生都有一定的体会,而要将这些体会集中起来,推而广之,则必须上好“谈评改体会课。”

首先要注意肯定。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中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而且给以肯定。如果从见解的内容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东西,也可以从考虑问题的思路上,研究问题的方法上或者是学习态度上给以肯定。鼓励学生尽力钻研,切不可压制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尽量找出正确的、实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向性思维,但并不是没有目的胡说乱说。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明确的目标,向正确的思路上想。

最后,要特别肯定正确的见解。教师面对学生的见解,应在不动声色中要有区别的对待。见解不太准确的,应加以引导鼓励;见解正确的,应及时重点的予以肯定,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篇6

一、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人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卖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乐意做,甚至敷衍了事。写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缺乏兴趣和爱好是无法下笔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尤为重要。培养差生的作文兴趣,我的作法是:

1.引导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

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作文的水平,应首先重视对学生写作态度的引导,要对能按时完成作文、或能以实写实、或主动列提纲等学生写作态度方面的积极表现及时表扬。学生就会逐渐由讨厌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

2.捕捉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注重运用“沙中淘金”式的方法,从学生的能力角度出发,运用鼓励式、启发式、商量式的评语,尽量挖掘学困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也不轻易忽视。当然,仅仅在批语中勾勒其闪光点还不够,应将其“闪光点”亮出来,以满足其成功感。教师可以在讲评作文时,除了讲析优等生的佳作之外,还应特别注意讲出来普通习作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二、重视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生有“米”下锅,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添砖加瓦。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教师必须重视对这一过程的指导。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走出课堂,深入生活,“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通过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一个人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他的知识面、信息量、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技巧的掌握等等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和提高,大多来自于大量的阅读。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有较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以提高学生欣赏语文之美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多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品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作家是如何锤炼语言的,然后再把精彩的章句划下来熟读背诵,这样日积月累,提起笔来也就会顺手多了。除了抓紧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语文老师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增加知识,把已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篇7

一、生改――自主合作之花,绚烂绽放

众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轻视自己修改文章。由于传统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和自己无关。大多数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作文草草写完,就万事大吉,把推敲修改的工作,完全推给老师,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批改,作文一交,就再也不管不问了。其实改是写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写作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不改能写好文吗?怪不得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在“改”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能得到有效训练的。教师越俎代疱,无疑是剥夺了学生“改”的权利,只会害得他们永远不会改文章。

1、自改,自我超越

古人云:“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承。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文章“入妙”之法。很多学生不愿意改自己的文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改!于是我告诉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写的文章,你都要争取做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你们总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很丑,却过早地出现在众人眼前吧?以一个读者的眼光去欣赏自己的作品,润色自己的作品,让其更完美!这样的说法很诱人,他们开始变得不愿意老师成为欣赏他们作品的第一人,他们开始一遍又一遍读自己的文章!这一读,就让极其不通顺的句子原形毕露; 这一读,让丢了的字添了的字无处躲藏;这一读,也让不少学生揪出潜在文中错别字!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这样的自改,让学生不满足于写完就好,极大程度的实现了自我超越!而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边与边读边改的良好习惯,这是作文评改的奠基石啊!

2、组改,集体跨越

这是一种分小组批改作文的方式。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也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

(1)分组有序

分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一组成员的搭配至关重要!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的写作水平分等排列,每一组中要按排一到两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安排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其科根据学生调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发挥优秀生的指导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写作水平急待提高学生的进步,更有利于分组的协调化,合理化!将小组真正化成一个班级的缩影!并且通过以后的小组合作成果,评选优秀的小组,以激劢全组共同进步!

(2)目标明确

每个学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个单元,学生习作的目标要求都有侧重点。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要求,来确定每一次评改的目标!于是在每一次改作文之前,提供一个评改的方向,设立一个评改重点,这是小组评改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反之学生则会陷入打打闹闹,互相指责,一无所获的困境!小组评改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评改的兴趣!改作文一开始从最简单的“找错别字”“修改病句”“划好词好句”入手,达到此类要求的小组可得到“合作成果奖”!接着,要慢慢地提高评改的难度,可对每一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针对性评改,如写好“开头”“结尾”;用好“修辞方法”;细化“某一细节”;写好“评语”;选好“材料”等,对于能出色完成的小组,颁给“合作成果奖”!这样的针对性训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评改的方法,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写作的方法!一次写读后感的作文评改中,通过初步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题目比较单一缺乏新意,不少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读后感的题目格式应该怎样写,面对这些问题,我在评改时就提出:一个好的题目是成功的开始的要求,指导的时候还列举了两个题目作为范例,在重点引导突破下,一个个出首意料的题目便应运而生……

如:“一道深入骨髓的伤痕――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雨是香的――读《桂花雨》有感”

“自信――读《鞋匠的儿子》有感”

“信念与执着――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可以说,组改是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别人的文章,他们真实的反映出他们写作的需要,批改的跨越!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们品尝着改作文的成果,体验着成功带来的喜悦,他们因着助人为乐而倍感自豪,因着自己的进步更乐于修改,因着自己的不足更乐不进步!

二、师评――激劢启发之言,余音绕梁

在学生经过自改,组改,自我整理阶段后,教师此时可闪亮登场了!在前面的环节中,教师已基本掌握学生每次作文的难点,需要指导的重点,师可抓住契机趁热打铁开展讲评,也可采用冷处理,将文章置放一段时间,更系统的整理学生的不足点,完整的讲评。两种方法可穿插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诗一般的语言打动孩子

斯霞老师曾说过:作文的评语应以激励为主!给学生成功和快乐。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点评作文时,不会老做医生,也不做难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大加褒奖,“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厉”,如此等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评语要有启发性!“逼”学生动笔。老师的一个符号、一句评语,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性的评语要让学生想动笔,达到跳一跳就能到苹果,写一写就能完成的效果!如:“这句话不通,你觉得呢?”“如果在这儿加上心理活动就更为具体了!”“你的开头总是太长,入题慢。请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还有课外的许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样开门见山,让开头引人入胜?并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2、画一样的符号激励孩子

我们传统的作文评分一般是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ABC”。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的作文分数(或等级)打得很低,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作文失去信心。如果作文分数(或等级)打得很高,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认为自己的作文已经很不错了,不需要修改了,也就失去了进一步修改的动力。

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还实行了作文评价“符号制”。作文不打分也不打ABC等级,而是采用符号的形式!

表示书写端正

表示作文写得好

表示本次作文有进步

合作成果奖

哪个方面表现突出,哪个符号就多打几个,上不封顶,真正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的符号激励着孩子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便在不断地修改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3、谜一番的戏法吸引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脑对丰富的刺激,不断的变化和新奇的事物充满了渴求。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常常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受到学生的这种“喜新厌旧”!于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指导点评作文时一定要常常变更其方式方法,以追求其新鲜的刺激!为了培养听力,教师可边读边让学生用抢答的方式快速点评;为了锻炼学生眼力,可让学生统一欣赏某个学生的作文集体点评;为了提高甄别好文字的能力,可让学生细品描写相同景物或人物的片段;为了锤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让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等等。

总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本着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抓住学生身上的兴趣点,以更好的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变戏法中感受作文评改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众议――网络博客之家,温暖人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悄悄走进孩子们的家中,网络用其方便快捷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学校网站也专门开设了教师和学生博客专区!为何不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一展拳脚,接受更我人的检阅呢?而这也将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化的评改会让他们欲罢不能!

1、火眼金金大家议

借助校园网,学生每人申请一个博客,将自己的作文发到博客上,这样做不仅仅是本班的同学和老师能欣赏佳作,还能让全校师生共同来评议!一想到自己的作文将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学生的习作必定是三思而后发,这又促进了前面几个环节的落实与提升!同时能更好遏制学生抄袭他们文章的不良之风!

2、三言两语众人评

篇8

【关键词】 作文教学;兴趣;指导;修改;讲评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发展写作创造力的前提

小学生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事,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好,关键的一条是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与创造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老师要我学,要我写”转化为“我要学,我要写。”可见,兴趣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它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我有三点体会:

1.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一步登天,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阶段训练,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否则,势必拔苗助长,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四年级,我着重指导学生写好一件事和片断;五年级,则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写具体,并学习简单的写人文章;到了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记事来写人,并写出读后感。我体会到,提出恰当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训练才能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题材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因为学生有一种天生的表现欲望,何况他们心里有那么多的新鲜事呢?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学习的手段,使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让网络融入课堂。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无疑会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而把网络融于习作教学,更是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尝试的愿望,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拜读自己喜欢的各种文章,了解各种动植物的习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同学生一起找一个话题,比如《我喜爱的动物》,通过网络大量搜集信息,然后尝试着写出自己的认识、观点,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领悟,创意表达的过程。

二、作文前指导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文前的指导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出了题目后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在写作的指导中,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在于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于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此,教师可以先来一番“口头作文”表演,学生受到了“口头作文”的感染,兴之所至也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就完成了一次作文。在教师有声有色的“口头作文”中,自然有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部分,只不过没有专门指出来罢了,一旦“口头作文”结束,只要稍加提示或说明,学生对这些写作方法就会心领神会了,这样做,比孤立地抽象地讲写作方法,效果自然好得多。

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会写之后,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修改,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文学性、艺术性。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几句话为我们点明了作文修改的方向,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改交流中拓展学生思路,开阔视野,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中获得的成功愉悦,实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习作能力“自求得之”。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学生终生受益。第一要教会学生领悟好命题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列好写作提纲,建好文章框架,然后添枝加叶,逐步成篇;其次要修改不顺畅的句子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不连贯的地方;再次要从内容的详略得当与否,开头结尾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时要指导学生使用修改符号,最后通观全篇,整体浏览是否以上几点都达到标准,在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字、多字等,要使学生知道“千淘万漉始得金”的写作道理。这些写作方法的有效训练,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作文的独立性,写作态度的严谨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四、讲评是作文的加油站,多样化的评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9

一、原因分析

1.学生内存太少

朱熹老先生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学生如今所缺乏的正是这源头活水。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更是如此。学生整天被封闭在学校里,生活单调枯燥,缺乏亲身体验,所以做起文章来只能闭门造车,胡编瞎侃。更重要的是,有些学校到目前为止班级还无图书角,学校无像样的图书室,即使有,图书数目也比较少,类型单一,其中还不乏滥竽充数的书。另外,由于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分数,相当一部分老师还人为限制课外阅读,有些学校尽管也设立了阅读课,但纯粹流于形式。大家想一想,学生阅读面如此狭窄,生活积累又是那么少,知识储备是那么贫乏,写起文章来怎能不困难重重?

2.老师意识不强

目前,不少教师习作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重阅读轻写作。②指导极不到位。③批改穷于应付。④讲评常被忽略。⑤评价机械单一。

二、研究对策

要想让学生走出怕作文这个阴影,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师的问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作文教学的意识,加大作文教改的力度,加强作文教学的研讨,精心打磨作文精品课,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改之路。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体验生活,让习作内容与生活对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这些精辟的话语道出了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确,作文源于生活,作文材料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不断思考和内心情感的不断涌动。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单凭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打破教学常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真正释放他们的心灵,用心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关注市场行情和社会热点,体验人间真情,把握时代脉搏,捕捉社会信息,积累创作素材,从而将笔触伸向世界,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2.博览群书,让课外阅读夯实习作基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有限的课内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孤陋寡闻和思维凝滞。因而,要拓宽阅读渠道,向课外阅读开放,努力创设条件,优化习作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的作用,建立班级图书柜,动员学生订报刊,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做好阅读笔记和剪贴工作,使学生接受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丰富词汇,夯实习作基础,从而大大提高写作能力。

3.抓住契机,促成学生精彩文章的生成

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几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是不行的,要善于抓住契机指导学生练笔。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如课文补白、读后感言、续编故事、仿写、古诗改写、改编课本剧等进行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吸收,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口语交际也是一个绝好的练笔机会,要引导学生不光能道得出,而且能写得出;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机会难得,参观、访问、郊游、观看影视节目等也是习作的好素材;此外,重大节日活动,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体会更为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总之,生活无处不作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便会发现有许多东西可写。值得一提的是:课外练笔,尽量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要降低写作门槛,不要有过多的束缚,要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厌恶感,消除畏难情绪,放手让他们去写。

篇10

一、教师导“源”,使学生言之有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或在生活中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写起文章来笔重千斤,作文空洞无物。

要写好作文,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是对作文材料的搜集、感知、体验、积累、梳理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动眼观察、辨析,动脑思考、分析,甚至鼻嗅耳闻,真正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写作资料,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如写状物的文章,事先让学生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由此再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的观察,通过看、闻、听、摸去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生长习性等,这样不仅写出来的文章具体形象,久而久之,还能和它们建立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如写事情的文章,可事先组织学生设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小老师”、“家庭联欢会”、“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来写“一件趣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生动具体,有真情实感。

如写人的文章,可先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接近他,仔细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知真面目”。如写游记或景的文章,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公园、田野、山川、名胜古迹等地游览,仔细观察,尽情欣赏,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并可把游览中的“美”“趣”“乐”一一拍摄下来。写作时,把照片带进课堂,边观看回忆边品味习作。

这样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写作内容的自,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写成的文章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二、教师导“路”,使学生习作言之有序

教师导“路”,既要帮助学生打开“纵向思路”,又要为他们拓宽“横向思路”,两“路”的“导”可先后进行,也可以交错进行。

所谓打开“纵向思路”,就是要引导学生要审清题意,明确写作范围、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掌握各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和思路。如文章该怎样过渡照应,怎样结尾等。初学时,可引得细一点、扶得多一点,让每个学生思有路、写有序。再练时,要尽量放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有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去选择写作方法,确定写作思路。

所谓拓宽“横向思路”,指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在素材选择、立意角度、构思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性。

如写《我的老师》,笔者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哪些老师”,学生的范围也仅限于现任的各科的老师或曾经教过的老师,于是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来引导学生从眼前身边的老师想到更多的“老师”。他们可以是校内的其他老师或同学,也可是校外的邻居、朋友、亲戚;可以是一字之师、一事之师……这样学生的写作范围更宽了,选择的余地更广了,思路之畅是教师难以预测的。

三、教师导“改”,使学生改作言之有数

“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自改”离不开“导改”。“导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文章,为评讲指导做好准备。“导改”时,可用问题比较典型的习作为“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佳作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良方”;最后让学生当“医生”,为自己的病文“开方下药”。修改时,可以“小病小治”,也可以“动大手术”,可以“推倒重来”。

一次写人的作文,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素材、文章思路、表现中心都没有什么困难,问题是许多学生对人物的描写只有三言二语,还不善于做细致观察。于是,先将学生简单描写的语句出示:“张老师冒着大雪为田明同学补课。”学生们通过议论,意识到这句话对老师当时的衣着、表情、动作、语言还没有细致刻画,还不能很好地突出老师风雨无阻,关爱学生的高尚品质。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修改。修改后,人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了,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了。如“张老师穿着雨衣,雨衣上有雪花已凝结成冰,年轻的老师满头银发,连眉毛上都还挂着小冰晶,鼻子冻得通红。”“张老师停稳自行车,脱下雨衣,搓了搓冻僵了的手,就径直向田明的房间走去,连口热水也来不及喝。”

这个“导改”过程,集指导、讲评、修改为一体,熔吸收、消化、运用于一炉,教师的教学从单向传授转为积极引导点拨,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探求。

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欣赏优秀习作,在欣赏评议中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各有所得。最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对症下药”进行自改,他们从前面的“导改”中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作文“旧貌换新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