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表现评语范文

时间:2023-04-03 0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表现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篇1

【关键词】国际班;思想政治

我校开办高中国际班,目的是培养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中生。与之相适应,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也采取国家课程加国际课程的形式。而实际情形却不容乐观,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出国留学没有影响的国家必修课程,无形之中被忽视了。

一、国际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不良表现

1.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通过和学生的交谈,大部分学生明确表示,如果不是要通过高二的小高考,是实在不愿上思想政治课的。因为申请国外的大学,有些大学是要高中学分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课不用听,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很清楚,每次考试之前只要多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从学习情况来看,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现象很难看见。

2.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消极心理。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学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政治课本乃至政治课堂对认识真实的社会没有帮助,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太大。从而对政治课教学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抵触心理。再加上国外大学课程和国内高中思想政治课联系很少,许多学生心理上也缺乏对政治知识的主观“需要”。

二、影响国际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原因

1.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很多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大课堂的知识灌输量,加大课后的作业量。殊不知国际班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海外升学也就是避开国内沉重的课业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活力,让学生感到压抑,极大的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目前考试制度的影响。因为国际班的学生毕竟还是要平时成绩和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也就使得教和学的目的都希望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课堂上,教师说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不仅平时测试会考,学业水平测试也是必考点,学生就会很认真的把答案背下来。甚至大多数老师会整理一套全面的知识要点印发给学生死记硬背。

4.国际班学生的特点。一是国际班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教室、寝室里面随处可见书本、衣物甚至垃圾杂乱放在一起。二是国际班学生的层次差距比较大,有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搞好国际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执教《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我创设了一个两难选择的情境,学生争论很激烈,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当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虽然出现了多元化,但是应该有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提高兴趣。多媒体教学既能图文并茂,又能声像兼备,既有立体感,又有亲切感,既能刺激多种感官,又能增加信息量。例如,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动画画面:一个气球上吊着两个人,他们各紧握同一根绳的一端,其中一人手中拿着一把剪刀,问同学们“敢不敢剪?”再通过视频展示当绳子被剪断后,两人同时从气球上掉下。学生立即明白了“矛盾的双方互为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3.形式多样,投之兴趣。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演讲、辩论、课堂剧等多种教学形式,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快乐学习。

4.利用评语,保持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对上课、作业等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对表现欠佳的学生,最好用暗示语及时指出,批评背后暗示着老师对学生的一片期盼之情。严谨的作业评语,不仅能鼓励学生学习意志,也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劲动力。

(二)创新教学法

1.创新教学观念。其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明确“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之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受”。其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深入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三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创新教学氛围。思想政治教学不宜是“一言堂”,而应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群言堂”。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也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需要。

3.创新评价方式。一是评价主体上,应由以前的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二是评价内容上,要完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评价方式上,要改变过去单一考试评价的模式,可以从平时作业、小论文、小制作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基于学生个人特长的评价机制。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品德评价 档案袋评价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3]李齐.档案袋评价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J].林区教学,2009.7:6-8.

篇3

一、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点评可使学生定位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课堂点评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点评艺术

(一)点评要有鼓励性。

中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都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评价,教师的点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鼓励性的、精炼的语言去点评,会如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吹拂温暖学生的心灵,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涟漪,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适当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多鼓励他们,会提高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如果一个人的优点、进步、成就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他就会丧失信心。教师对回答得好的学生当然要毫不吝啬地鼓励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对即使答案有偏颇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也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激励。特别要鼓励那些成绩较差、平时不爱发言、偶尔举手的学生,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鼓励性的点评对于刺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活跃课堂的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二)点评要有教育性。

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当发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时,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正确引导学生;当学生回答错误或偏激时,我们应委婉地进行批评指正。

(三)点评宜准确入微。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片面地运用了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对一些错误的回答,教师却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回答究竟是“错”,还是“对”。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一句由衷的赞誉或夸奖,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但教师的评价如果很随意、不明确,学生听了之后就犹如喝凉开水,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过多的廉价表扬会默然处置。

当学生的回答得好时,教师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生的回答残缺不全时,教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

(四)点评要有艺术性。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最好能广泛搜集,加强积累,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点评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目光面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点滴小事,容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应学会幽默,使用艺术化的语言,讲究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重在激励。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的眼神、一段赏识的话语,都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五)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学生自评,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自己完成练习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思考、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养。

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同学互评,可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促进人人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互评主要在于形成集团的标准、集体舆论,并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彼此交流议论,来推动学习的深入;开展课堂讨论,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智慧的挑战,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学习不再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而变成了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驱使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

学生评价别人的过程,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见解,最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点评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的点评是教师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热情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是教师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临界点,是教师品德修养、语言技巧、创造思维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教师恰当把握点评艺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剂,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掌握和运用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时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点评要有鼓励性,同时应有教育性,更不能模糊评价,要讲究点评语言的艺术性,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点评方式也不应该局限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篇4

教育改革带来的师生关系的变化,客观上为中学政治课尝试进行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是课堂改革的关键,教师是一本学生耐读的书。如果教师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视野就会变小,也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因此,中学政治课需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是由目前教学现状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中学政治课的改革,更突出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教育目的的大道,还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作配合,只有把正确的目的和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还是以注入式、训导式和说教式为主,这种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改革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方法,无疑是对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情感的一种禁锢。说得严重点,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目的实现的人为障碍。

当代中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盲从,他们有主见、有思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这些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对那种注入式、训导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感到厌倦,他们需要在真诚相待和心平气和的平等气氛中讨论和明确人生目标和意义。

1 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方面,但这种主导地位,不等于排斥学生的参与,不等于要始终保持一种包括教态在内的居高临下的气势。实际上,越是排斥学生的参与,越是从居高临下的心态发展到对学生表达看法的压抑,就越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的观点。其结果,只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双重人格出现,即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操行评语,而表现得十分“听话”。而在这种“听话”下面,却掩盖着一种希望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情感;另一种是与教师的直接对抗即对教学要求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不听话”的表现,恰恰是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师生不能从心灵上沟通的一种结果。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探究式教学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在平等、宽松、友好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双向分析,使学生学会活泼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端正对国家、人生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从而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达到了单靠教师、教材起不到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积极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运用启发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带疑问去思考,经思考排除疑问,在思考中有所创新。

依据教材中设置好的思考栏目:如“查一查、想一想、忆一忆”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结合现实社会热点,抓住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提出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式教学能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思品课上的“主人”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人的思想政治行为方面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天职,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面对当今思想日益活跃的中学生,如何发挥出政治课的优势。

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转变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课上的“主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备课过程中,作为一个难点,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贯穿进去,体现新教材的作用,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课堂,有活跃,体现孩子天性——活泼,发挥学生自我的优越性。怎样使学生成为政治课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1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探究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问题的讨论,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即时展所需要的公民参与精神、民主精神。探究式教学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丰富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

2.2 扩大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提出问题,从一个对话集体看,恰恰做到了知识上的互通有无,学生之间包括教师从诸多问题中受到启发。另外,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及自身修养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同时,学生在对话中自觉不自觉的把课本同社会热点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希望老师们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要求。

2.3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探究式教学特征的师生双向分析,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在那种注入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听、记、做,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受到压制而得不到发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是现代中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外探究式教学能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的友谊。

篇5

一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要求与优势

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导师职责的应有之义。导师负责制是当前高校采用较多的一个模式,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人才培养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规定,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因此导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视野方面,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这些都凸显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师的本质和要求。

第二,研究生的现状要求导师必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积极进取。但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和社会多元化思想影响下,研究生群体不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思想基础、价值观念也表现出多样化,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有些研究生信念淡漠、情感迷惘、公德缺失、责任感不强;注重个人利益,功利性色彩严重,集体观念淡化,组织纪律性差,生活无动力,学习无目的;许多研究生面临包括来自生活、学习、发展、人际、经济、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和就业等多重压力,一些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的研究生感到不堪重负,产生忧郁、自闭、孤独、失落、茫然、焦虑等心理疾患,甚至由于绝望而选择结束生命;有些研究生认为自己交了学费是教育消费者,学校应该提供像商家对顾客一样周到细致的服务,他们对学校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和做法表现出一种盲目性、极端性地怀疑和抵触,甚至逆其道而行之;社会对研究生评价更注重他们的业务能力、外语水平,部分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重业务技术、轻思想政治的状况。[1]在新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研究生,如果不重视他们的现实状况,不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然会形成高学历层次不稳定的人群,无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研究生对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认识上的迷茫,也迫切希望有人,特别是阅历丰富的、他们最为敬重的导师能给予指导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以及队伍建设上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并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发挥好专职队伍、研究生骨干队伍、导师队伍三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而其中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地位与作用尤其重要。

第三,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引领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在长期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中,接触最多、对个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也因此比较容易掌握研究生的情况。[2]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和导师的接触和交流时,都能够主动跟导师谈心,包括倾述自己的苦恼和不解,这时导师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方式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导师对研究生来说有极大的权威性,导师的人品、学识、道德对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道德高尚、富于人格魅力的资深导师深得学生崇敬,导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导师和其他教育力量相比,如专职辅导员、教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更具有智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权威。当研究生中出现一些消极苗头和言论时,导师的一席谈话往往更能让他们欣然接受或认真反思及时修正。因而,相对于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而言,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机制中并没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在组织体制上,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的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实行二级管理:在组织机构上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或在研究生院(部、处)设立研究生党委(党总支);在院系层面,则由党委(党总支)负责。在队伍上,校级有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院系有负责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副书记和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在这种体制下,传统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工作“两张皮”,即“德育归学工口,业务靠培养口”现象仍普遍存在,导师只负责专业指导,专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因他们工作分工职责不同而分离。

第二,相当部分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有偏差,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他们认为导师职责就是负责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指导研究生学会“研究”、学会“做学问”,往往把自己限定在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层面上,更多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的导师甚至公开反对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生要专心搞学术搞科研,其他活动最好少参与或不参与。对其所带的研究生中出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受到感情、生活、工作问题困扰产生较大的思想波动,心理问题突出等情况掉以轻心,置之不理,认为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而且还是高层次人才,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行解决,自己插手就是干涉学生的自由,侵犯他们的隐私。就算要管,那也是辅导员的事。

第三,一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导师除了指导硕士、博士,还要指导本科生以及其他专业学位的学生,加上其自身有科研、教学任务,还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一学期下来跟学生见不了几次面,专业学习方面都指导不了,更别说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了;研究生导师虽然都是本专业领域的专家,但有的导师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知识和经验,没有掌握研究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也不愿意补充学习相关知识,处理问题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激化矛盾;有的将自己和研究生的关系定义为“老板”和“打工者”的关系,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力;有的导师学术道德低下,浮躁而急功近利,带头搞学术腐败,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或随意篡改科研数据;有的自诩权威,吹嘘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打压他人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导师的形象,在研究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让学生们对导师的人格道德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第四,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多高校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等文件,对导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者、学业上的指导者、思想上的引导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了相关规定,但大多都是宏观的空洞的内容,对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无相应的有效评价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不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是成效差的导师也无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结果干好干坏一个样,起不了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创造条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导师师德建设,确立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职责与要求,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要求导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培养、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将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学、科研等具体培养环节的全过程。导师自身也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也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第二,明确并量化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生活,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导师每个月至少要与研究生进行1次思想交流,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每学期要与各培养单位分管领导或研究生辅导员联系2至3次,及时反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对研究生每学年1次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了解和考核,并把评语和考核结果写入研究生的学年总结鉴定表中,存档备案;参与研究生违纪处理、疾病、事故、心理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处置;积极参与并组织、督促研究生参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要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制度,把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估体系。对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考核由各培养单位负责,各单位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定期检查“研究生导师工作笔记本”,了解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情况,每学年或者每届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时对导师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向学校提出是否继续聘用为导师的建议。其中,对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不力、各方面反映意见较大、出现重大问题或事故的导师,由各单位提出处理意见,经学校审核后给予相应处理。学校每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绩突出的研究生导师进行表彰,并考虑拨专款设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励金”,每2年举办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研究生导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以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第三,搭建导师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拓宽导师工作渠道。一是网络平台。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导师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充分重视并善于利用网络构建交互式的徳育平台。要建立导师个人主页,用QQ、MSN、微博等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便于指导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即使导师外出,也可使用移动网络与学生沟通,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导师由于工作忙而难于与学生见面联系的问题。二是交流平台。学校要定期召开导师德育论坛,专门就导师如何有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以拓宽导师的工作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践平台。安排党员导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或负责联系一个研究生党支部,直接参与指导和组织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政活动;安排导师带队参加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要求导师必须担任1至2个研究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等等,尽量为导师创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机会,这样导师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的同时要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研究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3]首先要坚持文以载道,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学术交流,将研究生吸收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或从科研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研究生科研资助,以解决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相互渗透,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有效统一。其次,要将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就业指导,开展“成功观”、“就业观”教育,解决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研究生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解决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鹏.研究生思想特点研究文献综述[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3:(55-56).

篇6

一、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课堂回归生活

新教材侧重的并非是体系结构的完整,而是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能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理论分析,以调动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激发问题意识

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有哪些手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为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洞察到:老师并没有针对“计划”这一资源配置手段展开探讨,接着有学生追问:“计划也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发挥‘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探究的热情已被点燃,他们已不再满足教师设计的现成问题,而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并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困惑,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思索探究,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说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探求问题的答案。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选择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透视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其中存在着这样的思维: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策略有着最佳的搭配关系,应巧妙搭配以追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不同的课型下确实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事实,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探究式教学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下,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探究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特别在素质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探索精神,是否具备探究能力,是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如在“多变的价格”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准备好一张反映市场价格变动的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引起价格波动的因素。

五、注重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效地实施好新课程,就必然要求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完善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在知识掌握方面既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在能力发展方面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的考评,又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只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才有可能保持教学评价的全面正确性。

2.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所有这些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评价有了明确的依据。

3.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篇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评价;新思考

教学评价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用,“是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检验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①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主要有两大评价对象,一个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也即课堂评价;一个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业成绩的评价。针对传统教学评价制度的弊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新课程提倡“以学评教、以学促教”,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的终极目标。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更加强调“发展”二字,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更加注重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要求,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要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其放在首位;要更加客观、综合的去评定学生,在强调综合性、发展性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新课改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学科德育被知识挤占的现状,提升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的价值地位,改变学生的关于思想政治学科只是一门副科或者是高考必考科目、生活无用科目的思想观念。在宏观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推进的,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在各地施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思想政治学科传统评价体系的一些弊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也就是高中生必须要面临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以及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施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指标、内容的空泛化,没有将评价理念具体化。出现这一问题,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地学校积极响应课改,按照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各地学校的各个学科评价体系也都竞相进行改革,并确立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也适时建立。

但是,一方面高中的高考压力,导致学生评价依然是传统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的评价体系成了一个框架摆放在文件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己都对新的评价体系不重视,这也就使得评价指标只停留在大纲上的概括文字;也没有根据学校、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主体-学生的情况,对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细化、具体化、实践化。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尤其是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目标制定过大、过空,对学生评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评价标准统一化,忽视了个性化。在实际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强调学生间的平等性,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统一化,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异,也就形成了一些俗称: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要有所不同,在保证根本理念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一套不同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体系也强调要关注个性化。

然而在实际的评价中,往往都是不分层次的统一化评价,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操行评定手册上几乎一摸一样的评语。由于教学惯性的影响,教师通常会将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评价标注运用到整个班级,这就忽略了其他层次学生的情况。对其他层次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高要求、高标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达到,就会削弱这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习的激情也逐渐减退。还有的教师照搬照抄其他班级成功的评价体系,没有根据本班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评价系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没有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往往就是一眼定评价,例如在本科教育实习中,笔者就曾对自己班上一个染发中等生抱以不正确的评价。

再次,评价停留在表面,忽视了评价的内化。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看法,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评价的最终归宿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着对学生进行评价,却忽视了学生对评价的内化,忽视了引导学生掌握自评的方法并进行自我评价。在高中阶段,要想法设法激发高中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就要促使教师的这种外在评价积极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的评价,进行自评,找到自己的学习道路。评价的表面化除了教师忽视了去转化,还有就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有重大影响。学生能否接受外在评价,除了其中主要的评价客观实在性以外,就是评价者的评价方式是否让人乐于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这都是为你好”的心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简单、直接,甚至有点粗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情感,致使学生只是表面接受了,内心里却是反抗而不进行内化。

最后,评价孤立化,忽视了评价的整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要求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就需要协同配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评价,将以往单独个体评价进行整合。在日常教学中,不乏有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事情,与其他科目无关;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一切教育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了;家长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一般只关心孩子的成长,往往认为只有成绩优秀、考入理想的大学就是教育的最佳效果。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对学生的评价出现孤立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评价之间孤立、教师与家长之间评价孤立、学科与学科之间评价的孤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家长之间信息的断裂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就出现片面化。评价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靠单一的评价个体去完成这项工作是很艰难的,只有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整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系也在逐步的推行,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或者主观的因素的限制,使得对学生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以上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评价体系施行过程的反思以及发现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解决和完善: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评价标注细化、模块化。在遵循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逐步的细化、模块化评价指标,恰当处理好高考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泛,否则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一个空壳子,毫无意义可言。评价指标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六个大维度下进行细分,例如:学业成绩、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表现(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学习的状态、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样性等)、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等等。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班级的教学,一个政治教师任教多个班是常有的事,所以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忌一套标准通用各班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教师还有认真去解读三维目标,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正确认识。只有真正了解了三维目标的含义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评价落到实处,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评价标准层次化,改变一套标准适用于学习能力层级不同的学生群体的思想与现状。目前为了追求对学生的平等看待,消除歧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来对待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没有主见的平等。高中生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实际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层级采用不同的标准,例如: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将一份试卷的试题分为三个层级即容易题、中等难易程度的题、难题,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做不同的题(学习能力较弱的只做容易题、学习能力稍微较好的做容易题和中等难易程度题、学习能力强的人做中等难易程度题和难题)。对学生评价的分层化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这就为评价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也只有这样的分层化,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抓住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励与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化才是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注重评价的内化,运用有效方式方法积极地促进学生在内化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思想政治教师要想实现评价由外向内的转化,就必须保证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评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的了接学生、理解学生,运用同理心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声音,并给出有效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融入学生,建立互信有爱的师生关系,才能知道学生心里所想之事,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的背后,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切实有效,最终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把“我觉得”、“我认为”变成“我们觉得和认为”,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愿意并相信教师的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成长。政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第四,整合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使各主体的评价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政治教师要积极地与各科教师进行交流,吸取不同学科的评价精华为自己所用。同时这种评价信息的交流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更全面的了解,也会使得自己的学科评价更科学有效。学生有着多重角色,不仅仅属于校园集体的成员,更主要是家庭生活成员,因此家庭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也是重要一环。政治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交换理念与经验,让家长更科学的评价自己的孩子,使得双方评价形成合力。高中生是一个未成熟的群体,对他人尤其是同伴的看法很重视。他们渴望在同龄人中能够崭露头角,希望来自同伴的肯定评价。所以政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互评,让他们一起参与进评价中来,相互评价,相互提高。

新课程改革精神下的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本的、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教育方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做到以爱为基点,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理解学生,从细微之处去评价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注解:

① 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绲.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0.

参考文献:

[1] 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绲.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0.

[2] 李淑华.高中新课程:更有效的评价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3] (美)波帕姆(Popham, W.J.);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4]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篇8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学科的内容以理论为依据,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其实诙谐幽默的笑话、寓意深刻的故事更为他们所陶醉,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做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可以讲“傻瓜吃馒头”的故事:傻瓜连吃了六个馒头不饱,吃完第七个饱了,恍然大悟:早知吃这个馒头会饱,何必浪费前面的六个呢?其次要充分肯定学生,不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很少对学生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最后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曾经有一位学生,成绩总是不太好,但他的街舞跳得很好,还在学校比赛中获过奖,于是我对他的特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一举动使他变化很大,他还说一定要把政治学好。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还要求教师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①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应明确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以达到相互启迪的效果。②精心选择合作、探究内容。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③加强对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游离于学生之外,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

五、让政治课堂充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教师为学生所接纳,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他在学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自己心里首先要有阳光和火种。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有效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是以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的。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开展,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

[2]杰.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思政课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力。思政课教学评价必不可少,而且要科学合理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目的。但是,目前存在一些教学评价不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

首先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科学。高校思政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的学科,故对思政课进行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些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标准,多采取全校统一的标准,很少考虑思政课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测评中,比较注重“奖惩性评价”。这种测评与教师晋职晋级和津贴待遇等挂钩,依据测评结果,确定不同的等级,进而对教师进行或奖或罚。这种教学评价显然只重视目标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造成评价的结果不是发展的,而是静态的。这种静态的评价,没能注重教师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很难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其次是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历史观和政治观、法制观。”[1]所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时表现出的思想情操。”[2]但是,在当前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中,只侧重于考核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而忽视考核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时表现出的思想情操等。

(二)缺乏多元的教学评价主体

目前,许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采取学生打分和领导打分两种形式,教师个人没有发言权。学生打分尽管必不可少,但是并不十分可靠,原因是:其一,思政课是大班教学,师生之间交流机会远不及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多,师生感情难以建立,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良苦用心。其二,思政课理论本身博大精深,学生理解接受较难,短时间内很难喜欢这门课,更谈不上喜欢任课教师。其三,受不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怀有偏见,甚至存有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学生打分就有很多情感分在里面,失去客观公正性。领导打分也有可能有失公正,因为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而如果按照专业课教师的打分标准给思政课教师打分必然会造成不公平。

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依据任课教师给出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同样没有发言权。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课下接触很少,上课时叫不出学生名字很正常,路上见面都不知道是自己教的学生,期末就要主观地给学生打分、下评语。这样的评价结果既不科学,也不公正,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缺乏综合的教学评价方法

思政课兼具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特征,它同时担负疏通学生思想和传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重任。所以,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但是,目前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通常只运用传统的评估标准、指标与方法,如师生填表、打分,或召开座谈会,或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家提意见等。这些往往很难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貌,评价的偶然性、主观性较大,不能深入、客观、准确地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3]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很简单,一般都是以笔试的形式考评学生对“知”的掌握情况,通过同学科“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进行静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平时、期中、期末等几次书面考试,忽视对学生“行”的能力考核。思政课教学本来包括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成为实现其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现有评价方式很少有从实践环节考查学生的。这种简单的考评方式,很难考查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思想的进步水平,也不利于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不足。

二、可行性对策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理念这一时代潮流。从“教”的方面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教学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通过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者,所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如何,很重要的取决于教师。而没有教学积极性的教师,很难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性来自于对教师的正确教学评价。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才能使广大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师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强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终身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促使他们刻苦钻研、深入实践、了解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之测评,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目标为测评依据的,也就是要坚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并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测评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理念,测评不仅在于检验大学生‘学’的效果,更在于发挥发展、激励、诊断功能,引导大学生自省、发现自身全面发展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总之,测评应服务于大学生的发展。”[4]

(二)确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

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确立一些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根据已有的教学评价指标,从中提炼出一些思政课和专业课都适用的共性的评价指标,再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

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要包含更加全面的内容,科研指标和教学指标都要有,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都要体现出来。教学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内容。教学目标应该适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体现于教学之中。教学内容应该信息量大,逻辑严谨,重难点突出,体现最新时代特色。教学方法要体现互动性,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教师则能随机应变,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高难度问题,并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效果要看学生的满意率和学生进步的提高率,即学生对课程发生了兴趣,提高了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师素质要看教师平时课堂和课下的表现: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教态端正,语言文明;课下耐心辅导,经常给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等[5]。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指标也要涵盖更全面的内容,要体现出知识、能力、品德并重。这些指标应该有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价值、实践能力等。学习态度体现为满勤的到课率和端正的听课、参与思考的积极态度。学习动机要以学为乐,积极热情投入学习,不断进取。学习能力应为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学习价值体现为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个人的巨大意义。实践能力要体现学生的思想进步水平,如做义工,做好事,积极入党等。

(三)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主体

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主体应该由学院领导、学院督导组、教师同行、学生和教师本人共同组成。学院领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听课、谈心、考查等方式,对教师的基本功、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师德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院督导组成员大多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很有权威性,他们可能来自不同学科,不一定熟悉专业,但是可以进行教学形式上的教学评价。同行评价是重要的评价,因为同行很了解所教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所以,同行评价主要评价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等实质内容。学生评价是最重要的,学生听课最多,感受最深。学生评价主要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课外辅导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依据教师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本人进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又给了教师以话语权和解释权,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激情。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共同组成。教师评价当然是最重要的,教师天天给学生上课,最能发现学生的问题,给出的评价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家长的评价也不可忽视,家长会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到孩子的微小变化,让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是有较大意义的。作为学生的同学,彼此朝夕相处,观察细致,彼此互评,可信度很高。学生自我评价是还给学生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是让学生自我反省,不断进步的手段,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以下综合方法:网上评教是网络时代重要的评教方式,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这种评教方式。学院或部门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状况,部门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随时改进教学。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全面回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学院或部门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倾听教师心声,掌握教师思想和教学动态。发放测评表给督导组或专家,让他们对教师进行测评或者打分。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这些综合方法: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可以采用平时表现、实践情况和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品德进步状况考察,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课堂提问以及访问被评同学的课外、校外生活等。

参考文献:

[1]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原则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2]陈彩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J].学理论,2009,(26).

[3]骆郁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之深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评价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一、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评价的文献综述

重庆市巴县中学教师郭荣在其论文《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不同方式》中提出品德评价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引导广大学生,按照国家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个标准方向去努力;它指出中学生品德的优劣程度,行为表现的好与差、正确与错误,发挥诊断功能;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激起行为动机,进而发挥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起到扬善抑恶的作用。席家焕在其论文《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定量平价》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也是个体思想品德方面知、情、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虽然中学生的思想复杂多变、千发万别,但不是虚无漂缈.不可捉摸的,它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或量化的。冯建军在其论文《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量化方法探讨》一文指出,所谓思想品德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等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思想品德评价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一向采用等级记分的方法,即用甲、乙、丙、丁或优、良、中、差四等表示,这种方法虽容易区分学生的品德等第,便于实行,但划分时标准很难把握,且有点粗略。粉碎“”后,适应高考的需要,实行了品德操行评定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品德考查,只写评语,不分等级,利用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也曾对中学教育和高招选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只用语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定性描述,往往是写得模糊、抽象、笼统,难以区分学生品德存在的差异,不利于比较。近几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操行评语多是只写优点,不写缺点,使得招生工作者根本无法择优。

二、 “人本”评价与“绩本”评价

(一)对“绩本”评价的审视与反思

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第,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的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这种只重学习成绩的评价往往事与愿违。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思想好、品行正、求上进,他们也可能存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学习动机、态度和习惯上的种种问题。

(二)“人本主义”对评价的意义

关于人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一切物的尺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兴起的教育人本论,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我国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于一体的教育思潮。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提高。

(三)全面评价学生,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绩本”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和个性化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需要的,但是,中学生品德评价更应当是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作全面的评估。评价中要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绩本”的关系,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发展原则和个性化发展原则。

三、当前思想品德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德测评指标的设计问题

科学的品德测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化。从目前的品德测评工作的实践来看,指标体系的设计质量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问题较为突出的便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问题。

在现实中,人们为了求得指标的可操作性,将指标体系设置得过分细致和具体,甚至出现了包含几十条指标的庞大指标体系。但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其过大过重的工作量而不被人们所欢迎和接受。但如果指标过于笼统、抽象,人们无法通过指标去获得有关应测评对象的思想品德特征的信息,那么,测评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兼顾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是品德测评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品德测评的量化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品德测评,普遍喜欢实行量化。科学而又合理的量化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克服品德测评过程的许多主观臆断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品德测评的效率与效果;有助于德育管理与德育研究;有助于强化德育工作。

“量化”是否能全面、真实、精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量化”实际上只重视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分,并不注意行为过程,因此有些学生的行为不是出于对品德测评目标的自觉遵守,而是为了躲避扣分,争取高分,是一种表面行为。这样就导致学生品德得分的多少与他们的实际水平挂不上钩。

(三)思想品德测评方法实践可行性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测评中,人们总是刻意追求它在理论上的完善性和方法上的先进性。如目前有关研究人员提出采用模糊数学或其他先进计量手段的测评方法。虽然它们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中小学教师却不愿接受或难以接受,主要是计算操作繁琐,不便人们使用。

因此,如何使思想品德评价更具针对性,能科学而准确地确定学生发展的水平,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索。

(四)评价目标不够明确,评价的标准不够科学的问题

目前的思想品德评价过程中却存在着评价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评价而评价",没有真正意识到这项评价活动的重要性,弄清楚所要达到的目标。他们仅仅将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得不完成的一部分。中学阶段,包括入党、评优、高考升学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考察。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学校为了升学率和荣誉,往往就会将这种品德评价活动给"利益化"。这种评价目标的扭曲势必影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德育工作的质量。

(五)评价的方法和主体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的问题

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这里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只重视定性评价或者只重视定量评价。不可否认这两种手段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单独使用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却都是缺乏科学性的。定性评价的优点是可以让人对于被评价者的思想品德有个整体、宏观的认识。缺点是这种评价不能很好地展示学生们品德发展的历程。

四、针对当前思想品德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思想品德测评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学生道德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仍然是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提出一些对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测评进行改进的建议。

(一)完善评价内容、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1、不断完善评价的具体内容

针对测评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我们认为应该保留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品质的内容,将其他非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入其他相应的测评之中。比如,以一般人们常用的品德检测与评定指标体系的结构形式为例,品德分为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和思想品质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之下,又分为不同的内容。但真正属于学生道德发展范畴的并不多。法纪观念中的学法、守法和用法,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政治品质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习惯,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对这些内容的评价不应在道德评价中进行。只有比如家庭道德心、社会公德心等内容才是道德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也才是品德测评的主要内容。让思想品德测评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是品德测评发挥作用的基础。

2、建立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标准

在整个道德评价过程中,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活动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才能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可信度。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评价标准,首先存在一个依据的问题。"究竟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这一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第一,国家出台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政策。第二,不同时期社会需要。

依据问题解决后,还有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怎样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思想品德评价标准。这里,有两点必须要坚持,既要考虑评价标准各项指标的完整性又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在评价标准中还存在一个评价指标权重的问题。在如此数量繁多,关系复杂的评价指标中,究竟应该怎样对每一个具体指标内容设置分值,协调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的分值分配,这都是需要仔细探讨的。

3、推动品德评价的方法和主体的多元化

现今学校大多采用评语评价法,等第评价法等或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但是如果只片面地采取某一种方法就难免会使评价过程带有主观性,评价的结果缺乏科学性。总结国内外对于品德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中国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现状,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了其多元化的进程,在现实都具有它们各自的可行性。

这种多元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以班主任为代表的教师仍然是重要的评价主体。其次,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十分重要。再次,中学生自己既是评价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最后,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家长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

(二)建立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测评模式

动静态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改善测评方法不科学所带来的问题。静态特征是在测评中易被发现、容易进行测量的。但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历史地进行测评。在测评中,常常进行的是相同年龄段学生的横向比较,忽视了每个学生自身的动态发展。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教育者应该珍惜的。如果不能在测评结果中及时地反映出来,就容易错失道德进步的关键期。考虑到学生面对分数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反应,有的学校抛弃了分数,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的5成长册6,教师和学生共同将道德成长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学生脱离了分数,放下了包袱,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也在记录自己成长的同时自觉地思考道德问题,不断地反省、提高。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现代学校中,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应考虑建立个人纵向测评与群体横向测评相结合的测评模式。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发展状况,更能了解同辈群体的状况。不单有自省而且有比较。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班主任在评语中要指出学生的优点、需要努力的方向,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三)改变测评结果的不恰当使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注重自身修养,是一种发自个体内心的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是对自己道德的提升的渴望。使中小学生的品德测评结果成为学生对自己成长的认识,才是品德测评结果超越性、非功利性的使用之法。如果我们的测评的结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考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了多少提高,是如何达到这一提高的,将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思考自己道德教育中的优缺点,将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力吸引到思考如何建立更好的行政措施帮助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我们的品德测评才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改革和发展的时代,道德教育任重道远,改善中小学品德测评更是迫在眉睫。我们呼唤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品德测评,改进我们的品德测评工作。

(四)重视品德评价结果的反馈

既然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德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那么仅仅获得评价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将它们反馈给每位学生也就是众多评价对象身上才算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整个评价过程才算完整,评价才能发挥它的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在评价活动的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这一工作真正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刚:《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7

[2]周谦:《教育评价与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

[3]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4]祝佳佳:《中学思想品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2012.5